誤讀創新會危害中國經濟戰略

王晶原創 | 2017-03-05 08:04 |投票編輯推薦標籤:國家治理能力數字公民一、當前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的困境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按照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要求,堅定不移地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堅持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各級政府認真貫徹中央部署,在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仍存在以下困境:1、投入多,獲得少。我國社會事業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逐年加大,出台了不少文件,做了大量工作,但成效仍不顯著,百姓往往想辦的事辦不了,可解決的問題解決不好,幸福感、獲得感不足。2、建設多、創新少。國家及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領域建設很多,但各類資源缺乏整合,各方力量缺乏統籌,形不成合力,少數的治理創新多在點上嘗試,形不成體系。3、管理多、服務少。大量工作是從部門管理職能出發,「話難聽,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現象仍存在,轉變工作作風、強化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效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4、被動多、主動少。習慣於老百姓有事「找衙門」,被動坐等百姓找上門、堵上門,離精細化感知群眾所需,直接把服務送上門還有差距。5、引導多、參與少。從中央到地方均強調引導全民參與合作共治,但百姓不參與、少參與的淡漠現象較為普遍,社會治理工作成了政府的「獨角戲」。6、渠道多、便捷少。各級政府部門均在建設門戶網站、辦事窗口,看起來服務渠道豐富多元,實際上百姓想辦事時要找准入口難,了解分工和流程更難,常讓老百姓跑斷腿、急斷腸,確實不方便。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黨和國家推進改革發展的重要著力點,國家迫切希望能為百姓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務,百姓也迫切希望能享用精細化、主動化、人性化的服務,如何實現服務的供需平衡不斷考驗我們,從目前效果來看,推力不足,呈膠著狀態。二、「數字公民」助推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升級《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等文件提出「以信息化驅動現代化為主線,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社會治理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信息化已成為推動治理創新發展的「綱」和「魂」。如果說有一個支點,就能撬動整個地球。那麼在大數據時代,「數字公民」就是那個能撬動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困境的支點。1.「數字公民」的定義「數字公民」是每個公民在數字世界中的副本,通過信息技術手段代表公民在數字世界中參與各類活動、行使各項權利、履行各種義務。「數字公民」是公民在大數據時代的畫像和展示。利用實名制、多元身份認證等技術,幫助公民獲得一張經過認證的數字世界通行證,並在此基礎上融合地理、人際、政務、社會、經濟、法制等多維信息,結合政府大數據開放和聚合,構建一個持續更新和優化的動態化個人資料庫,保證數據鮮活有效。「數字公民」是公民獲取公共服務的升級版。運用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每個公民需求中的痛點、難點、熱點、焦點問題,都可以被捕捉、記錄、統計,「數字公民」變得可感知、可識別、可預測,從而便捷提供針對性服務,直擊百姓內心深處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數字公民」是公民參與社會治理的創新形式。「數字公民」不但幫助公民方便的獲取公共服務,還可幫助公民願意參與、主動參與,以最便捷的方式參與到社會治理中,不再需開會反饋問題、填寫問卷調查,動動手指即可。「數字公民」真正推動「多元」社會治理主體。通過構建從百姓需求出發,由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推動的、自下而上的公共服務創新體系,協同政府自上而下的管理體系形成合力,實現從政府單一主體的管理模式,走向多元主體的協同治理。2.「數字公民」的宗旨201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州視察時提出「三個如何」:如何讓群眾生活和辦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讓群眾表達訴求的渠道更暢通一些?如何讓群眾感覺更平安、更幸福一些?「數字公民」緊緊圍繞「三個如何」,以百姓需求、滿意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只有以百姓需求為根本出發點的公共服務才會是讓百姓滿意的服務,才可成為連接政府和百姓的紐帶,成為民眾參與決策的重要通道,這樣的服務,百姓才會真正參與到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體系中。3.「數字公民」的實施方式「數字公民」充分運用信息化整合對接各級政府的服務及社會服務資源,以大數據能力進行服務界面優化、形式創新、能力提升,為百姓提供高品質、低成本、方便快捷使用的服務交付過程。快速迭代、持續完善的「數字公民」運營體系,在不改變現有政府條塊化縱向治理體系基礎上,進行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體系軟重構,讓人民群眾在家裡、掌心就能辦成事、辦好事。多年來,豐富的政務服務積累了數以億計、極富價值的數據資源,如能對這些海量數據進行有效處理,就可洞察民生需求,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社會治理預見性、精確度和靶向性。不遠的將來,互聯互通互信、開放共享的政務大數據形成合力發揮效用,必將成為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引擎,而用好數據,才能構建出嶄新的能力。4.「數字公民」的機制創新今天,大量互聯網產品和服務創新極大方便了百姓生活。政府也以開明的態度、嚴謹的方式,給予互聯網行業極大包容和支持,為互聯網經濟迅猛發展提供了肥沃土壤。「數字公民」的落地,不但要政府認可「數字公民」身份的有效性,並且要政府推動政務數據互聯互通互信、有序開放共享。這需得到政府支持和推動,甚至需創新體制機制才能實現。追求極致的用戶體驗是互聯網時代不可逆轉的需求覺醒。自上而下的政府服務,百姓的獲得感始終停留在「差不多」層面。百姓不再滿足於某些局部便利,而期待一套由豐富的服務資源整合而成的服務平台。這如同沒有高明的廚師,再豐富的原材料也做不成可口的菜肴,終究無法填滿饗客慾望。「數字公民」是一個不斷挖掘、快速迭代、持續完善的運營過程,需要多元主體、專業團隊,及商業化運營機制。只有千千萬萬的社會力量共同參與、運營和創新,百姓的「五感」方能得到滿足和提升。5.「數字公民」的重大意義讓百姓辦事更便捷。「數字公民」從百姓需求出發,在不改變現有政府條塊化、層級化治理體系基礎上,運用信息化推動公共服務體系軟重構,讓百姓在家裡、掌心就能辦成事、辦好事。在服務過程中,及時感知百姓滿意度並發現不足,倒逼政府優化流程、完善服務資源配置,讓數據多跑路,讓百姓少跑腿,給百姓更多的便捷感、幸福感。讓社會治理更智慧。「數字公民」可以幫助每個公民以最便捷的方式有序參與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體系中,形成全民能參與、願參與局面,即可推動政府與公民合作管理的善治模式。這個創新的善治模式不只是單一的和自上而下的,而是多元的、相互的。社會治理也將由傳統行政化、科層化的單向治理邏輯,變為雙向協同關係,從而將傳統粗放式、經驗式的社會管理升級為精細化、個性化、智慧化的社會治理新模式。讓數字經濟更活躍。當公民的需求可被感知、識別,所有數字經濟商業體系將迅速圍繞需求轉動,產品設計製造迭代更快速人性,商業交易更高效有序,百姓的滿意度得到大幅提升。由此構建的數字經濟充滿活力,成為適應新常態、謀求新發展、塑造新優勢的核心動力。當前,全球化、信息化促進社會現代化的同時,也對國家治理體系提出了新要求,治理能力成為國家競爭力的關鍵。我堅信,以百姓需求為導向,以公共服務為抓手,充分運用大數據打造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升級版,從共享到共建、從共治到善治,國家和社會治理必將更透明、更有效、更智慧。要測算這三個要素的影響,就不得不談到過去一段時間經合組織、聯合國和美國統計機構正式改變的經濟增長成因測算方法。 「為何聯合國、經合組織與美國正式改變其經濟增長成因測算方法?」一文對此進行了解釋,此文也收錄於拙著《 一盤大棋? ——中國新命運解析》。中國部分媒體在討論創新與投資關係時犯錯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沒有注意到正式統計方法的改變,而是還在運用國際統計機構已摒棄的老統計方法。經濟增長核演算法正式改變的原因是,以前的核演算法犯了一個基本的錯誤,即並未將資本質量和勞動力投入的變化考慮在內。這不僅僅是個理論錯誤,它還導致了實踐中的重大錯誤。事實上,更為準確的統計分析方法正是ICT革命促成的,它正好發生在ICT革命之後。TFP  圖4為大家呈現的是上述三個經濟周期間各投入因素對美國GDP年均增長率的貢獻,為避免短期波動影響, 按照5年移動平均線計算。首先分析第一個投入要素TFP,主要特點如下:  · 在互聯網革命期間,TFP對美國GDP增長貢獻作用不算非常大,其最多能拉動美國GDP年均增長0.7%。  · 正如預期的那樣,反映失業率變化的勞動力投入在經濟周期中出現強烈波動——勞動力投入拉動GDP年均增長率從最高值1.8%到最低值為- 0.4%不等。  · 資本投入對美國GDP增長的拉動作用最大,其拉動美國GDP年均增長的最高值為2.2%。勞動力投入僅在短期內超過資本投入成為美國GDP增長的主要來源。  這些數據清楚地顯示,美國ICT革命期間,不引起資本或勞動力變化的創新(計入TFP)不是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因為TFP對美國GDP增長的拉動作用只佔到較小一部分。也即是說,在美國ICT革命期間,美國增長的主要來源是資本投資和勞動力投入,而非TFP。  因此,為呈現ICT革命期間經濟增長的明顯趨勢,下文將著力分析勞動力投入和資本投資的趨勢。

圖4勞動力投入  勞動力投入在增長核演算法中被劃分為以下幾部分:  · 勞動力數量——經濟中的勞動力總工時數量變化,是由工作人員數量增加或減少、以及人均工時的增加或減少共同決定;  · 勞動力質量——勞動力教育、技能等變化。  首先分析勞動力質量。美國勞動力教育和技能水平仍顯著高於中國,特別是受大學教育人口比例。  · 2013年,美國25-64歲的人口中有42%擁有學士及以上學位;  · 根據《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中國僅有9%的人口擁有學士及以上學位。  結果是,勞動力質量提高對美國1990-2015年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幾乎比中國高一半。  應該指出的是,雖然勞動力質量改善對美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顯著高於中國,但技能和教育改善對兩國經濟增長貢獻都非常小。勞動力質量改善分別拉動1990-2015年中國和美國GDP年均增長0.16% 和0.23%。也即是說,教育和技能改善並不是影響中美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  喬根森、何民成、凱文·斯德爾在其所著的關於美國ICT革命起源,以及第一階段的最詳細研究《信息技術與美國增長復甦》中指出:「雖然接受過大學教育的勞動力對1977-2000年的大部分時期和大多數行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未接受過大學教育的勞動力,但在1995年後僅三分之一的行業顯示接受大學教育的勞動力有所增長 。上世紀90年代末,經濟強勁增長吸引了許多技能水平相對較低、就業經驗有限的工人加入就業大軍。」  如圖5、6所示,到目前為止,經濟周期導致總工時增加和縮短是影響美國勞動力投入變化的最大因素。體現創新的勞動力質量改善對勞動力投入變化的影響很小,遠不及工時增加和縮短對勞動力投入的影響。  總的來說,從勞動力與TFP的統計趨勢來看,美國ICT革命期間影響美國經濟增長的最大因素既不是TFP ,也不是勞動力投入。  中國經濟同樣如此,尤其是勞動力投入對經濟影響的結論更加明顯:  · 勞動力質量變化對ICT革命期間的美國經濟增長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作用相對較小,也不具決定性。  · 中國急需提高勞動質量對經濟的貢獻率並趕上美國水平,因而需要大幅提高勞動力教育和技能水平。這對中國經濟會產生絕對正面影響,儘管它對經濟發展整體貢獻並不大。

圖5

圖6資本投資  上文已經指出,ICT革命期間資本投資是美國經濟增長的最大來源——按照5年移動平均線計算,資本投資拉動美國GDP年均增長 2.2%(見圖7、8)。相較之下,TFP拉動美國GDP年均增長的最大值僅為0.7% 。  反映就業率升降的勞動力投入具有很強的經濟周期波動。這意味著,勞動力投入在經濟周期峰值時對美國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甚至超過資本投入。但資本投資不受就業率等極端周期性波動影響。因此長期而言,資本投入對美國增長的拉動作用超過勞動力投入。在1990-2015年整個ICT 革命時期,資本投資對美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略低於60%,勞動力為略高於 29%,TFP為近11%(見下圖)。  換言之,在ICT革命期間,美國增長的主要來源是資本投資,其貢獻率是TFP的近6倍。  這些數據分析反映了何謂影響ICT革命的創新決定因素。創新主要通過資本投資影響美國ICT革命,即引起資本投資變化的創新,而不是沒有引起資本投資變化的創新。這種資本投資並不是在美國現有技術水平上的簡單擴張,而是在包含創新的更高技術水平上的資本投資。  按照5年移動平均線計算,ICT資本投資拉動美國GDP年均增長翻了一番多,從1994年的0.4%升至2000年的0.9%。同期非ICT投資數據則從 0.9%升至1.3%。因此,ICT革命期間資本投資是美國經濟增長的最大來源。按照5年移動平均線計算,美國GDP年均增長率提高了1.8個百分點——從1994年的2.4%升至 2000年的4.2%, 其中0.9%源於資本投資,0.6%源於勞動力投入,0.4%源於TFP。

圖7

圖8總而言之,如圖9所示,在整個ICT革命時期,59%的美國GDP增長源於資本投資,31%源於勞動力投入,20%源於TFP。

圖9喬根森、何民成、斯德爾就美國ICT革命的第一階段所作的詳細分析指出:  「信息技術的發展和部署是美國增長復甦的基礎。自1995年以來,資本投資一直是美國增長復甦的關鍵因素,並且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又提高了一個百分點,而其中一半以上歸因於ICT投資。」  他們還就細節指出:  「在1977-2000年的大部分時期,IT資本投資以驚人的速度增長,增長率中位數達到19.11% 。相較之下,非IT資本投資的增長率中位數僅為2.17%。  IT資本投資幾乎遍布所有的經濟行業:  1995後,41 個私營經濟行業中有37個行業受益於IT資本投資的提高。」  他們得出結論:  「資本質量改善的相對重要性已穩步上升。在1994-2002年期間,資本質量改善占資本投資總額的比例躍升到46%,反映了資本投資結構的急劇調整。」  從此處更新的數據可以看出,ICT革命開始以來,這種基本的模式一直持續著。我在此對增長來源作了進一步細分。如圖10所示,各增長來源對美國GDP增長的貢獻率如下:非ICT資本投資為41%,勞動力數量為20%,ICT資本投資為18%,勞動力質量改善為11%,TFP為10%。

圖10結論:只有創新引起資本投資增加時,創新才能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基石!  綜上所述,美國ICT革命路徑顯而易見,也助於澄清中國部分媒體對創新的誤讀。美國ICT革命包含極其深刻的創新變革過程。這些過程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  · 晶體管是1949年發明的;  · 第一個集成電路發明於1958年;  · 全球第一個微處理器供電設備於1971年問世,由英特爾生產;  · 互聯網的發明是在上世紀60-70年代末;  · 首部個人電腦於1981年問世, 由IBM推出 ;  · 萬維網是1989年發明的,它使互聯網的實際使用成為可能。  創新是ICT革命的技術基礎。但正如上述數據證明,促進經濟加速增長的創新,不僅僅是停留在理念或者原型的創新,而是引起資本投資變化的創新。這些投資不是基於現有技術,而是基於創新技術的投資。從ICT革命可以看出,大量的資本投資用於微處理器、內存晶元、計算機、傳動齒輪、互聯網服務、語音和視頻終端、觸摸屏、光纖等等。美國ICT革命是基於巨大的投資——但投資僅用於新型創新技術,而非以前舊技術。  結合世界最先進的創新實例來看,中國應注意些什麼?結論顯而易見:  · 「創新是中國發展的根本」的觀念是正確的。這不僅適用於經濟發展追趕階段,而且也適用於技術前沿階段。  · 但前沿技術創新的最有說服力的例子——美國ICT革命顯示,「創新可替代資本投資」的觀念是錯誤的。創新主要是通過資本投資來體現其影響的。事實上,任何理念必須通過資本投資才能實現其價值——創新創造了新技術,它必須由新資本投資來體現價值。  因此,對於中國的發展來說,為創新和資本投資創造條件是關鍵。和任何其他國家一樣,中國無法違背經濟規律。對世界最先進的創新案例——美國ICT革命的分析,對中國具有極強的啟示意義。創新無法替代資本投資。只有創新引起資本投資增加時,創新才能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基石。  注釋  1, 見喬根森、何民成、凱文·斯德爾2005年合著的《信息技術與美國增長復甦》(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American Growth Resurgence)第2頁。  2, 見喬根森、何民成、凱文·斯德爾2005年合著的《信息技術與美國增長復甦》(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American Growth Resurgence)第2頁。最新評論共有評論 7 條張德文發表於 2017-02-20 04:421樓對於中國的發展來說,為創新和資本投資創造條件是關鍵。和任何其他國家一樣,中國無法違背經濟規律。對世界最先進的創新案例——美國ICT革命的分析,對中國具有極強的啟示意義。創新無法替代資本投資。只有創新引起資本投資增加時,創新才能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基石。——深刻!點贊!支持(0)反對(1)張德文發表於 2017-02-20 04:432樓六、崇尚科學不知道什麼是科學的人在搞科學研究,他搞的是科學研究嗎?什麼是科學?科學是使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實現具體統一的實踐活動,是通往預期目標的橋樑、是聯結現實與理想的紐帶。也可以說科學是使主觀認識符合客觀實際(客觀事物的本來面貌,包括事物的本質屬性、實際聯繫、變化規律)和創造符合主觀認識的客觀實際(使主觀認識轉化為客觀實際事物、條件、環境)的實踐活動。這是科學的內涵。不去探索追求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統一,沒有充分地根據卻固執地堅信主觀認識符合客觀實際、能轉化成客觀實際,這樣的思想認識就是迷信。能實現預期目標的主觀認識,就是符合客觀實際的主觀認識。日曆是主觀認識,預期的晝夜、四季變化都能實現目標,這是符合客觀實際的主觀認識。實現了的預期目標,就是符合主觀認識的客觀實際。產品設計是主觀認識,合格產品就是符合主觀認識的客觀實際。使主觀認識符合客觀實際和探索創造符合主觀認識的客觀實際的實踐活動過程是科學研究,創造符合主觀認識的客觀實際(實現預期目標)的方法、措施、手段是科學技術。按照客觀事物之間的實際聯繫與變化規律進行的思考是科學思考,運用科學思考的方法分析事物與問題是科學分析。講科學,就是講要使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實現具體統一,使主觀認識符合客觀實際,創造符合主觀認識的客觀實際,必須對具體問題依具體情況做具體分析。符合客觀實際的主觀認識是科學知識,符合客觀實際的普遍規律(事物的共性)是科學理論,某一類事物科學知識的體系形成一個科學學科。理論只能給出尋找解決問題方法的範圍,不能直接給出解決實際問題的具體方法,具體方法要在結合事物的個性和環境條件的具體分析中找,這就是理論必須聯繫實際。學科學,是指學習科學知識與科學理論,只有科學才能幫助人類實現預期目標。所以,我們應該崇尚科學。(各盡所能、按勞分配、按需分配。徹底決裂、大公無私、興無滅資。其中的科技與真理含量都不夠。)支持(0)反對(0)張德文發表於 2017-02-20 04:443樓七、追求真理不知道什麼是真理的人在追求真理,他能找到真理嗎?什麼是真理?我們追求的真理究竟應該是什麼?真理是有利於相關各方共同生存發展的合理關係,能夠被不分民族、種族、階級、文化、信仰與國籍的人類絕大多數接受,能夠被人類歷史最終肯定的真理,只能是有利於促進與實現人類個體、群體、整體與自然萬物和諧發展的客觀實際,或者說是和諧發展、大家都贏的客觀實際,真理是和諧發展的最大化,這是真理的內涵,是和諧真理觀。真理的內涵是抽象真理,真理的實際表現是具體真理。(要深入揭示實踐標準,普遍真理,共產主義,和諧世界的內涵。)追求真理就是追求這種客觀實際、創造這種客觀實際;實踐真理就是認識主體與客觀實際相互作用、促進轉化——這就是實踐——客觀實際轉化成主觀認識,主觀認識轉化成客觀實際,使主觀認識、客觀事物、個人行為、社會實踐、相互關係,都符合這種客觀實際,就是在創建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檢驗真理就是通過對多方面的重複實踐或普遍實踐過程與結果的科學分析,看主觀認識、客觀事物、個人行為、社會實踐、相互關係是否符合,在多大程度上符合這種客觀實際,能否創造出這種客觀實際。不符合這種客觀實際的主觀認識、客觀事物、個人行為、社會實踐、相互關係,都屬於應該糾正的謬誤。(注意!實踐與分析是識別真理與謬誤不可缺少的兩個條件。)真理的內涵是判斷各種是非(包括善惡、美醜、好壞、對錯)、識別合理關係(包括公平、正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博愛、人權、交易、誠信、風俗、禮儀、道德、倫理、榮辱、尊卑)的根本標準,也是權衡價值、分析利弊、確認發展的根本標準,是使各種對立的意識形態向統一轉化、使人類的信仰趨向統一、使各民族的文化優化融合、建立人類大家庭的理論基礎,是正確地實施政治改革、經濟改革、文化改革、教育改革、各種社會改革的理論基礎,是消除腐敗、犯罪、污染、危機、恐怖、動亂與戰爭根源的理論基礎,是正確地解決民族、地區與國 際爭端的理論基礎,是實現世界持久和平、社會長治久安的理論基礎,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正確方向、創建和諧世界的理論基礎,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理論基礎。社會意識應該統一到真理上來。只有真理才能幫助人類實現長治久安。所以,我們應該追求真理。真理必須是科學的,才能確保實現預期的目的。科學的不等於是真理,實現了殺人、放火、戰爭的預期目的,只是正確地運用了科學,不等於這人該殺、火該放、仗該打,不等於這是真理,也可能是犯罪。(辯證法是科學,是構成真理的必要成分,不等於是真理。)真理必須是和諧的,才能被相關各方承認是真理。和諧的不等於是真理,局部的、暫時的和諧,整體的、長遠的不和諧,不是我們要追求的真理。少數人團結協作侵害多數人生存發展的利益,為滿足眼前的奢華生活浪費資源、破壞生態、污染環境,是犯罪。(維護集團利益也需要和諧,但不是真理。)社會成員普遍接受和諧真理觀的是非觀念識別是非,就會駕馭社會的變革,朝著和諧社會的方向發展。世界各個國家和民族普遍接受和諧真理觀的是非觀念識別是非,就會駕馭這世界的變革,朝著和諧世界的方向發展。支持(0)反對(0)張德文發表於 2017-02-20 04:454樓八、普世價值不知道什麼是價值的人在追求普世價值,他能找到普世價值嗎?什麼是價值?價值是具體事物的屬性,是具體事物中真理的含量,是從質和量的統一上對具體真理的度量,促進與實現和諧發展的功能,是它的質,這種功能起作用的時空範圍與強度——促進與實現和諧發展的程度,是它的量,是真理轉化為現實的尺度。創造價值就是追求真理,使真理變為現實,提高價值就是提高社會與世界的和諧程度,這樣的價值才具有普世意義,這是和諧價值觀,是普世價值觀。(核心價值觀的核心在和諧。民主 、自由、人權、平等、博愛都不具有普世價值,都要用和諧發展來規範。)事物的價值在人的開發,體現在促進與實現人類個體、群體、整體與自然萬物和諧發展的客觀實際上。黃金到吸毒者手裡能變成毒品,糞土到農民手裡能變成豐收的果實,科技成果掌握在以創建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為理想目標的人手裡,才能成為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直接動力。一切事物都有兩重性,能用其可用、用在當用、化無用為有用,一切有用,都能開發出積極的價值。要揚長避短、取長補短、化短為長,揚是抑非、化非為是,興利除弊、化弊為利。社會成員普遍接受和諧價值觀的價值觀念權衡利弊,就會駕馭社會的變革,朝著和諧社會的方向發展。世界各個國家和民族普遍接受和諧價值觀的價值觀念權衡利弊,就會駕馭這世界的變革,朝著和諧世界的方向發展。支持(0)反對(0)張德文發表於 2017-02-20 04:465樓九、和諧發展不知道什麼是發展的人在追求發展,他怎麼發展呢?什麼是發展?發展是提高事物促進和諧的功能與相互關係和諧的程度,是使真理在深度與廣度上更多地變為現實,是使抽象的、觀念形態的真理轉化為具體的、物質形態的真理,是使具體事物提高真理的含量,是提高社會與世界的和諧程度,這是和諧發展觀。和諧發展是正反饋的發展機制,人類社會一旦進入和諧發展的軌道,必將實現騰飛似的發展。事物的發展,是在對立、轉化、統一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優化自身及與相關事物之間關係的要素與結構,提高自身適應環境、變革事物與促進和諧的功能,為相關事物共存共榮創造與提供更多的有利條件——提高存在的價值,事物發展的根本標誌是提高存在的價值,追求發展就是追求提高事物促進和諧的功能與提高相互關係和諧的程度。這就是發展的內涵。人的發展,是提高人生價值與開拓精神境界。(發展方向模糊,造成片面追求錢、權、名、位、勢,喪失人性。)經濟的發展,是為人的發展,為人類個體、群體、整體與自然萬物的和諧發展,創造與提供更有利的物質條件。(發展方向模糊,造成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產能過剩、破壞和諧、危害人類。)文化的發展,是為人的發展,為人類個體、群體、整體與自然萬物的和諧發展,創造與提供更有利的精神條件。(發展方向模糊,造成人的信仰危機、理想模糊、思想混亂、道德下滑、崇尚低俗、風氣敗壞、精神迷茫、失魂落魄。)政治的發展,是為人的發展,為人類個體、群體、整體與自然萬物的和諧發展,創造與提供更有利的社會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社會運行條件。(發展方向模糊,造成體制扭曲、機構臃腫、官僚腐敗、以權謀私、機制不暢、高費低效、壓制人才、阻礙發展、製造罪惡。)社會的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人的發展,是在對立、轉化、統一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優化社會要素、組織與關係的結構,改善功能,為人類個體、群體、整體與自然萬物的和諧發展,創造與提供更有利的社會環境——基礎條件。社會的發展,是人類整體發展的綜合表現,是提高社會促進和諧的功能與社會的和諧程度,要通過人類個體、群體及其相互關係的發展來實現。(發展方向模糊,造成無序競爭、階級關係複雜、民族矛盾突出、國際關係緊張、社會秩序混亂、維穩成本居高、發展動力不足、危亡威脅日增。)用和諧發展觀引導社會建設,社會自然要朝著和諧社會的方向發展,引導世界變革,世界自然要朝著和諧世界的方向發展。支持(0)反對(0)張德文發表於 2017-02-20 04:486樓十二、社會和諧原理你為多少人的生存發展,廣義地說是為人類個體、群體、整體與自然萬物的和諧發展,創造與提供了多少有利的條件,你的人生價值就有多高,你的德行就有多大,你的人品就有多麼可愛,你的人格就有多麼可敬,你的心靈就有多麼善美,你的思想境界就有多麼崇高,你就能得到多少人的愛戴、擁護、支持、幫助、感謝、懷念,你的發展就達到了多高的水平,你就創造了多少社會和諧與文明,你就佔有了多大不朽的時空,你就掌握了多少真理,你的人生就有多麼光彩偉大。這是人的和諧人生觀、人性觀、價值觀、發展觀、道德觀、審美觀、理想觀、動力觀的具體統一,是社會和諧原理。人們用這樣的思想理念識別是非、權衡利弊、選擇行為,就會自覺地去創建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成為創建和諧世界的人。(這是防止資本主義復辟,實現共同發展的理論基礎。)支持(1)反對(0)張德文發表於 2017-02-20 04:497樓十五、提高人性不知道什麼是人性的人在研究如何做人,他能成為真正的人嗎?什麼是人的本質屬性?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主要不在物質(生理)結構,而在精神(心理)文明。求生存是人的自然本能,追求生存的深遠意義、廣泛價值、崇高境界、高尚人格,才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本質屬性、能動精神、發展標誌。這是和諧人性觀的基本觀點,是社會科學的理論基礎。社會科學研究社會運行的規律,社會運行是人的群體行為,人的行為規律有自發和自覺的差別,人的行為是隨著人的進步,由自發的行為多,向自覺的行為多轉變,強調規律的客觀性是片面的,人越進步,主觀自覺的因素越多。人的現代化,就是人性化,從求生存向求發展轉化,從動物屬性向人的屬性轉化,就是成為創建和諧世界的人,成為共產主義新人。工業、農業、科技、各行各業各方面的現代化,都要為人的現代化服務。各行各業各方面的發展,都要為人的發展服務,全面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以人為本是立國之本、治世之道。(對人性認識的分歧,導致一系列理念上的認識分歧。倫理、道德、審美、風俗、禮儀、法紀、真理、價值、發展,等等。)提高人性,才能成為先進的個人、群體,先進的黨。
推薦閱讀:

[讀懂消費者]你的產品叫好不叫座?99%是遭遇了KAP鴻溝
通過高壓創新 重新定義電源管理
無人機在2018年的新方向,你全知道算我輸!
音 樂 向 · 啰 嗦 一 下 | 關 於 「創 新」
媒體創新途中的六個墊腳石

TAG:中國 | 創新 | 經濟 | 中國經濟 | 戰略 | 誤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