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戍變法與光緒皇帝老師翁同龢
西太后的親兒子同治十九歲死後,因無嗣,而立其侄光緒(載湉)為帝,他比同治(載淳)還小,慈禧仍繼續垂簾聽政,掌握大權。光緒漸漸長大,皇帝與太后之間政見矛盾逐漸日烈,特別在甲午戰敗後,高額賠款二億兩白銀,恥割台灣澎湖列島,簽訂喪國辱國的「馬關條約」。掀起了全國人民的公憤與不滿,民族危機空前,瓜分中國的列強,胃口越來越大,這時國讎民恨,全國要求變法強國的呼聲日益高漲。抗議反對聲音不斷於街頭,打著這樣的條聯:
賠資巨額,黎庶膏脂刮盡;
割地台灣,華廈奇恥難平。
這時,康有為聯合在京應試的舉子一千三百多人,上書光緒皇帝反對「馬關條約」提出三點主張:一、拒簽馬關條約;二、遷都抗戰;三、變法圖強。這三點史稱「公車上書」。從此掀起了歷史上有名的「戊戌變法」(維新變法)運動。
翁同龢,字叔平,號松禪,晚號瓶庵居士,常熟(江蘇)人,在咸豐六年,一舉高中頭名狀元,官居工部尚書,戶部尚書,國機大臣,又是皇帝的老師,很受光緒皇帝欽佩與器重。一些國政,常常請教翁同龢指教,翁很支持維新變法,並密薦康有為統籌,以圖國強。在光緒二十四年採納了康有為的變法政策,推動新政,詔定國是,宣告朝野,進行「戊戌變法」,當時震動了海內外。
這事觸動了以慈禧為代表的封建保守勢力反對,變法推行四天後慈禧怒令光緒皇帝強迫撤掉翁同龢的協辦大學士和軍機大臣的職務,將翁同龢逐出官廷,回常熟老家,垂簾聽政權謀發了淫威。
同年九月又發動了政變,把光緒帝囚禁在離她不遠的中南海瀛台,監視光緒的一舉一動。殺害了「戊戌維新變法六君子」譚嗣同、林旭、楊銳、楊深秀、劉光第、唐廣仁。罷黜了維新派官員陳寶箴、江標、黃遵憲等數十人。原光緒頒布的新政詔令作廢,「戊戌變法」失敗,歷經了百日,故又稱「百日維新」。
當時翁時龢正在去江西探望侄兒的船上,聽到後,心中十分悲傷,為抒發胸中的不平,奮筆寫了《江行》的詩篇:
風帆一片傍山行,滾滾長江瀉不平。
傳語交龍莫作怪,老夫慣聽怒濤聲。
翁同龢返鄉後,慈禧仍不死心,下旨永不錄用,命地方官員監督管束,由於政治迫害,經濟困苦,一直到1904年即光緒三十年,他聽到有人諭:「戊戌案內革職者皆開復(官復原職),監管者概省釋(取消管束),」悲喜交集之際,激動之下,而病已加劇,遂寫了副自輓聯:
早聞道夕死可矣;
今而後吾知免夫。
在病床上仍念念不忘光緒皇帝,推行的「戊戌變法」並口授遺拆,望朝廷「勵精圖治,馴致富強」。就在這年七十四歲的翁同龢在孤寂中病逝,臨死時為親人留了一首絕命詩:
六十年中事,凄涼到蓋棺;
不準兩行淚,輕向汝曹彈。
寫好後,內心充滿了正義的悲憤,伸出無力顫顫的手,遞給了親人,才閉上雙眼。
翁同龢死後,收到不少禱念的輓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當時著名翻譯家林杼的一副:
脫權奸手,登仙佛場,嗟乎!
天下幾人念皇帝;
始名宰相,終隱君子,惜哉?
此生無分見明公。
推薦閱讀:
※日本的明治維新與中國的戊戌變法 續十一
※近代中日維新變法之差異
※「九星水法配卦」「輔星卦翻變法」之論
※1898年6月11日,《明定國是詔》頒布,戊戌變法由此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