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陽山之七——陽抱山與崑山朱氏家族的淵源
轉載
標籤: 陽山 墓葬 雜談 |
公元219年,陸績安葬陽抱山。斗轉星移,時隔1075年後,也就是到了公元1294年,這年的十二月,元代崑山的朱姓家族開始注視這塊東依大陽山四面向陽的寶地,請了高士去占卜方位,準備把陽抱山作為家族的墓葬地。明代陽山草堂主人岳岱寫的《陽山志》里生動的記載了這個故事:
元季,崑山朱氏卜葬此山,夢朱衣人謂曰:「吾陸績也,墓,吾墓也,君能讓之,爾後有興。」於是土中果得舊槨,避而葬焉。由是世為吳中縉紳之族,代不乏人,至今盛科,目者皆稱之。
這段文字的意思是說:元朝末年,崑山有一個姓朱的人選在這裡做墓葬地時去占卜,夢見有一個紅衣人對他說:「我是陸績,這裡的墓,是我的墓,你能讓開,以後一定會興旺。」在這泥土中果然看見有舊的棺木,於是就避開陸績的墓位,葬在稍遠一點的地方。由於這個原因朱姓人家世代成為吳中官宦大族,一代也不空缺,至今考中科舉的非常多,人們都稱讚不已。
岳岱的記述簡練生動,把崑山朱氏後世發跡之事和選葬陽抱山而避開陸績墓聯繫在一起,充滿了神奇色彩,令後人讀了遐思不已。但岳岱沒有交代清楚崑山的朱姓人是誰,讓人感到意猶未盡。
但這個疑團在《滸墅關志》里得到了詳盡而更具故事性的解答。原文如下:
征東行省儒學提舉朱德潤墓在陽抱山,德潤祖母施夫人、母吉夫人墓並在其地。據《水東日記》虞文靖朱宜人吉氏墓碣,朱德潤嘗為集,言其母吉宜人之孝也。祖母施夫人甚愛之。至元甲午十二月吉宜人將就館,而施夫人疾病,嘆曰:「吾婦至孝,天且賜之佳子,吾必及見之。」既而疾革,其大父卜地陽抱山,施夫人曰:「異哉!吾夢衣冠偉丈夫來告雲,『勿奪吾宅,吾且為夫人孫。』」既而,役者治地得石曰「鬱林太守陸公績之墓」,別有刻石在旁曰「此石爛,人來換」。其祖命亟掩之,而更卜兆。夫人又夢偉衣冠者曰:「感夫人盛德,真為夫人孫矣!」德潤生而施夫人沒,人以為孝感所致云云。德潤字澤民,有文章政事,以畫馳名,子孫家崑山。
讓我們用白話把這段記載梳理一下。
官居征東行省儒學提督的朱德潤墓在陽抱山。朱德潤祖母施夫人、母親吉夫人的墓也一起在陽抱山。朱德潤的母親吉宜人生性至孝,婆婆施夫人非常疼愛這個兒媳婦。至元甲午年(1294年)的十二月,吉宜人即將臨盆生孩,而這時恰恰施夫人重病在身,施夫人嘆息說:「我兒媳孝誠之至,上天尚且賜送好兒子,我一定要見到這個小孩出生。」不一會,病重發危,朱德潤的祖父就去陽抱山為夫人卜選墓葬之地。當日夜裡,施夫人即夢見一個衣冠楚楚的偉丈夫前來告知,「不要奪取我的住宅,我就要成為您的孫子。」接著,造墓的差役挖到了一塊墓碑,上面寫著「鬱林太守陸公績之墓」,旁邊還有一塊石上寫著「此石爛,人來換」六個字,於是朱德潤的祖父急忙叫工役將碑石原地掩埋,避開另選墓址。第二天晚上,施夫人又夢見那個偉丈夫來說,感謝夫人的恩德,我真的要成為夫人的孫子了。結果,朱德潤一生下來,施夫人就去世了。
從繪聲繪色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知道,崑山朱姓人就是朱德潤的祖父,最早安葬在陽抱山的是朱德潤的祖母施夫人,當時去陽抱山就是為施夫人占卜墓址,而裡邊最為人嘖嘖稱奇的就是施夫人夢見陸績的情節,朱德潤竟然是陸績轉世出生,真是讓人讀了回味無窮。
朱德潤是元代著名的畫家,曾任國史院編修、征東行中書省儒學提舉。書法師法趙孟頫、王羲之,筆致遒健,擅長山水畫,所畫多作溪山清遠、峰岳聳秀、林木挺健,有《秀野軒圖》《林下鳴琴圖》《松溪放艇圖》等傳世。1315年逝世,享年72歲,安葬在陽抱山其祖母及母親的墓旁。
朱德潤的六世孫朱希周(1473 -1557 年),原名朱璞,字懋忠,號玉峰。深受家庭熏陶,發憤讀書。性恭謹,不喜誇飾,學惟務實。明弘治九年(1496 年)三月十五日,朱希周參加殿試,一舉奪魁。為丙辰科狀元。時年23 歲。授修撰,進侍講,充經筵講官。參修《明會典》,主持編修《孝宗實錄》。後官南京吏部右侍郎。(明成祖遷都北京,以南京為陪都,設有象北京一樣的衙門。但南京各衙門的長官沒什麼權力。)五年後,被召回北京,出任禮部右侍郎。嘉靖元年因得罪世宗,次年,朱希周又任有職無權的南京吏部尚書。嘉靖六年(1527),辭官返故里。卒於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享年84歲。死後,朝廷追贈太子太保,謚號恭靖。
朱希周晚年隱居陽山近30年,未曾一日去書不看。這期間,公卿大臣薦舉他復起的達30餘人次,他皆不以為意,淡然自守,糞土功名。
朱希周的父親朱文,曾任雲南按察副使,墓葬在先祖朱德潤墓旁,大學士王鏊為他做墓志銘。
朱希周的叔叔朱質,官蘇州衛指揮僉事,他和三個兒子希范、希陽、希虞死後也葬在陽抱山。
朱希周的弟弟朱希召(字懋化)的墓也在陽抱山,朱希召比朱希周小十歲,官貴州都指揮都事,死在1516年,僅活了34歲。
到了明末,朱氏家族出了一個著名人物,他就是理學家、教育家朱用純。
朱用純,號柏廬,人稱朱柏廬,生於1627年,卒於1698年。清順治二年(1645年)他的父親朱集璜在守崑山城抵禦清軍時遇難。他的心靈因此受到很大震動,決心要像父親那樣,堅持民族氣節,決不屈膝事敵。於是他不求功名,潛心治學,不仕清朝。他上侍奉老母,下撫育弟妹,播遷流離,備極艱辛。待局勢稍定,才返故里。因敬仰晉人玉裒攀柏廬墓之義,故自號柏廬。居鄉教授學生,以程、朱理學為本,提倡知行並進,躬行實踐。他深感當時的教育方法,使學生難以學到真實的學問,故寫了《輟講語》,反躬自責,語頗痛切。曾用精楷手寫數十本教材用於教學。生平精神寧謐,嚴以律己,對當時願和他交往的官吏、豪紳,以禮自持。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他堅辭不應博學鴻儒科,後又堅拒地方官舉薦的鄉飲大賓。他痛惡官場中虛偽阿諛之風,不與官吏豪紳應酬。
朱柏廬所著的《朱子治家格言》(一名《朱子家訓》),講求道德修養、行為規範的準則,勸人勤儉治家,安分守己,宣揚封建倫理道德。幾百年來傳頌全國,至今在東南亞各國影響極大。其中「黎明即起,洒掃庭除」、「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等句,膾炙人口,至今被奉為銘言。
康熙三十七年,朱柏廬患上重病,臨終前囑弟子:"學問在性命,事業在忠孝"。
朱柏廬終年72歲,墓葬在陽抱山北麓三梓堂內。
一座並不算高的陽抱山,自元至清,歷經四個朝代400年風雨滄桑,竟安葬了崑山朱氏家族的十多位族人,這在蘇州墓葬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陽抱山與崑山朱氏家族的歷史淵源,實在是研究陽山文化的珍貴資源。
推薦閱讀:
※各界人士齊聚崑山緬懷顧炎武
※山高人為峰!崑山神舟電腦大廈正式啟用,多位重磅嘉賓現場道賀
※崑山我要上學 有房有社保 為什麼不讓我的孩子上學
※原創小說:得到雜貨鋪34、35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