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山圖與沈周文徵明唐寅
唐寅《雲山圖》軸,上海博物館藏。此圖乃仿米氏雲山,煙雲裊裊,山嵐浮動,溪水新漲,野橋橫陳,一高士策杖而過,行吟於煙雲春樹之間。墨氣氤氳,虛實相生,為唐寅難得一見之作。自題:"樹迷春雨暗山椒,自捻藤枝過野橋。山鳥不知身半醉,提壺固固苦相招。唐寅。"
謝曉婷
沈周、文徵明、唐寅為明代中期吳中文人的代表人物。文徵明(1470-1559)與唐寅(1470-1523)同年,沈周(1427-1509)比他們年長四十三歲。文、唐二人都曾求學於沈周,儘管唐寅之後又拜師周臣,但在他的畫作里可以看到南、北宗不同的面貌。曾有人言,沈周是"南宗面貌北宗骨",唐寅卻是"北宗面貌南宗骨"。在文、唐二人的畫作里,不乏沈周的痕迹。較為突出的如沈周《枯木鴝鵒圖》軸(揚州博物館藏)和唐寅《枯槎鴝鵒圖》軸(上海博物館藏),又如文徵明《臨沈石田金雞圖》軸(天津博物館藏)等。
沈周、文徵明、唐寅三人的山水畫作創作題材以訪勝紀游、文集茶會、築園讀書居多,表現文人的日常生活,但是此三人的作品中另有一些不帶有紀實性質,卻與某位古人有關的題材,較為突出的就是以"雲山圖"為主題的作品。
"雲山圖"始創於米芾。米芾(1051-1107)在繪畫方面,遠宗王洽的潑墨法,摻和董源的落茄點,創造了"米點山水"。對於當時以寫實為目的的繪畫界來說,"米點山水"無異於一種創新。這類作品對遠山、流雲、樹木沒有作具體細緻的描繪,只是以蒼潤的筆墨寫其形貌而已。米芾之後,其子米友仁(1074-1153)將"米家山"這一潑墨山水繪畫技藝發揚光大。
在注重寫實繪畫的宋代,為何出現"雲山圖"這樣的寫意山水?據方聞先生推測,由來有二,一是對董源畫作的傾慕,米芾可以說是第一個特意提高了董源在文人畫史上的地位的人,他認為董源的畫"平淡天真"、"意趣高古",是優秀藝術的必備品格;二是米芾早年(二十三歲)曾在桂林任地方官,桂林蔥翠的圓錐形群山,覆蓋著漩渦狀的雲朵,或許正是著名的"米點雲山"風格的來歷。米氏父子的這種"信筆作之,多以煙雲掩映樹石,意似便已"的畫風,自形成以來,一直受到歷代文人畫家的喜愛。也許是"雲山圖"特別能表現江南山水的煙雨之態,因此引起了吳中文人的競相模仿,沈周師徒自不例外。
沈周《西山雨觀圖》卷(故宮博物院藏),紙本,墨筆,縱25.1厘米,橫106厘米,作於弘治改元年(1488),時年沈周六十二歲,那一年沈周喪妻。畫中寫雲中西山之景,因有喪妻之痛,加之前日大雨,沈周心情極為沉鬱,第二日雨止,心情略微豁朗,故有此作。卷中近景處有陂陀林木,湖泊環繞,中景岸渚上有房屋數間,遠山在雲霧中時隱時現。該圖以粗筆寫意,筆力迅疾縱逸,墨色濃淡相間,胸中沉鬱的情感溢於筆端。
文徵明早年畫風泛覽名家,不拘一格,《雲山圖》軸(上海博物館藏),紙本,設色,縱90.5厘米,橫28.6厘米,具體成畫年代未知,只是據文徵明題跋落款"文壁",以及題跋上沈周的生卒年,較為模糊地判斷為文氏早年仿米氏雲山之作。圖繪主峰聳立,山嵐浮動,煙雲繚繞,雜樹隱沒。畫法以水墨點染為主,皴染結合,色墨交融。雲水留白,虛實相生;濃墨橫點提醒,層次分明。筆墨滋潤,氣息雋秀。
唐寅《雲山圖》軸(上海博物館藏),紙本,水墨,縱96.6厘米,橫28.7厘米,與文徵明《雲山圖》軸一樣,此軸也未署年款,尺幅與文軸基本相同,構圖也極為相似。全圖水墨滋潤,雲山裊裊,雖似取法米點山水,卻更近似融合高克恭疏闊的雄渾筆墨。唐寅《沛台實景圖》頁(故宮博物院藏),絹本,水墨,縱26.2厘米,橫23.9厘米。此頁作於1506年,時年唐寅三十七歲。該年唐寅陪同王鏊遊覽漢高祖劉邦歌風台遺迹,並據實景作此圖,雖為實景,但細看此圖遠景部分,則更如米氏山水,細潤之至。
推薦閱讀:
※明 文徵明《石湖泛月圖》
※元 文徵明晚年大字行書《醉翁亭記》
※文徵明草書《春夜宴桃李圖序》
※文徵明的大字
※明 文徵明《五月江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