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救世救心八大人覺經---證嚴法師 著

目錄

上人序

緣起

原經翻譯者

釋經題

開經明義

第一覺悟

第二覺知

第三覺知

第四覺知

第五覺悟

第六覺知

第七覺悟

第八覺知

總結全文

編者後記


上人序

八大人覺警世紛    常人隨波逐流,在變動不停的環境與不斷消逝的時間中,隨著境界牽引,不知不覺追逐於名利慾樂,卻不曾靜心思考生命之意義何在。等到垂垂遲暮、死之將至,驀然回首,才驚覺空過了一生,到頭來,再後悔又奈何呢?    聖人之所以超越凡俗,在其心鏡清凈,清清楚楚映照世出世間種種法,而以覺悟的慈悲憐視眾生;一切不為自己,心中沒有五欲貪求,唯求眾生安樂解脫,人人免於受苦沈淪。因此,無論古今中外聖哲賢人,其心胸無不是坦蕩蕩、光朗朗,德馨垂芳更勝星輝壽長。    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出生人間,覺悟後的他行化於恆河兩岸,一步一腳印地踏下佛法的足跡,而佛弟子們傳承薪火、集結佛經,將佛陀隨境應機的珠璣法語廣為流傳,嘉惠千千萬萬乾渴的心靈。    佛法的精神亘千古而不變,但是真理無形,效用如何端視個人用心與否,所謂信、解、行、證,總要自己能接受,並且發願實行,在實踐中回證真理,才有自助助人的果實可以收穫。    身為佛弟子,我們尊重敬愛佛陀,就要虔誠奉行佛的教法,時時將佛法用在日常生活中,假使我們的思想和佛陀的教法脫離了,行為絕對是越規犯戒而錯誤的。    當然發心學佛,也要感恩古德祖師們,他們盡形壽探研佛法真義,再將心得留傳下來,幫助我們體解真理,才能運用無礙。至於僧團的生活,同樣是互相觀摩、互相研究、互相磨練,這樣佛法就能永住人間。    當今末法時代,最重要的是提高人人的覺性,古人說居安思危,而末法眾生煩惱垢重,造成時間的劫濁與空間的紊亂,因為世間混亂、人心不平,所以整個宇宙多災多難,萬物賴以生存的大地也不斷遭受破壞。我們研究佛陀所說的《八大人覺經》,正是要覺悟世間的無常,重新調整人人的心態;調和社會成為祥和的互動,人人心平氣和,社會祥和平安,人心平,天下就平安。    求天下平安,從培養感恩心做起,對世間苦難抱持如同身受的悲懷,盡己之力拔苦與樂,日日感恩知足,心無貪戀,意不顛倒,這就是最大福。    學佛,學而覺,學就是要了解,了解之後能體悟,就如一般人選擇人生的方向,有的人志為人師,既然要當老師,就要先自我充實,涵養人文常識,才能進一步教導別人。同樣的,學佛之道,必定要開啟慈悲大愛的心,自己付出,也教導別人一起做,自度而度人,如此才是真正的學佛。    學佛還要發大乘心,看看分布全球的慈濟人,大家都是出於一念發心,將這顆慈悲的種子帶到他們的僑居地,播種、耕耘,而後感動更多的人,齊來奉獻這分無私的愛。大慈大悲之心無量,所以我們也是學無止境,既然走入佛門,皈依佛,一定要與佛心貼近,佛陀有大慈悲心,我們要學的就是這分慈悲大愛,能夠普濟眾生。    當然,長養慈悲心有種種方法,聽經學法只是一個過程。古人說「千里求師,萬里求藝」,從前的人限於印刷與交通不便,想要求得佛經的隻字片語,或是明白一套完整的道理,著實不容易。但是現代網路資訊發達,要取得佛經並不困難,然而皈依法,最重要的是能「自我受用」,能受用才有覺悟的希望。    所以先學得佛的慈悲,然後往佛法中探討,得一法而奉拳服膺,我們就終身受用。假使佛法不能用在日常生活,聽再多法師講經,甚至自己也能說得頭頭是道,但是與平時的行為表現兩相違背,那麼再好的佛法還是沒有用啊!    皈依僧,僧是傳承佛法火種的人,對一般人接觸或了解法理也很重要,我們一方面感恩古德祖師們紹繼佛種,一方面對出家的法師們也要恭敬虔誠。出家人,追隨諸佛菩薩的芳蹤而修行,這種舍親割愛以利天下的情操很值得尊重,所以在家人敬重出家人這是必然的。    尊師重道,我們的慧命就能增長。出家人在僧團中薰修長養,無論學識或行儀,每一位都有不同的優點,也有不同的修行心得,都值得我們學習。在家的信徒,一定要有尊重出家人的心態,如此才能三寶具足,才是真正的三寶弟子。    既是學佛,一定要依照法則循序漸進,才是學佛的態度。出家人剃染修行,要有一分使命感,除了上求佛道之外,更進而下化眾生。佛陀所說的《八大人覺經》,從第一覺悟開始,就要我們警悟世間無常危脆,人生是苦;覺悟一切的苦患都是起自一念內,內心有了煩惱所以造業不斷,變成種種災禍。    第八覺知也說「生死熾然,苦惱無量」,我們在六道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這種迷惑而充滿煩惱的生命中,的確有無量無邊的苦患緊緊壓迫,使人喘不過氣來。這些苦患要如何斷除?唯有修行追求真理,探討生死的法則,才能掌握生死來去的選擇權。    人身難得,我們不願造惡墮落地獄,也不必求天堂的享樂,只是「常念知足,安貧守道」,而「惟慧是業」;智慧、覺道才是我們要追求的。在人間,能夠看盡人生,透徹生死的苦難,所以能開啟內心的慈悲,並以此投入人群去身體力行。    富有者得到教化,成為富中之富的人生;貧窮者得救拔,讓他脫離地獄般的痛苦;有心有緣想要學道者,得到用心接引和指導,這就是出家最重要的目標。自覺而覺他,自己解脫生死輪迴的苦難,還要去救人,就是出家學道者任重道遠的承擔;切莫慳貪不舍,不肯將佛法的益處和世人分享,否則就失去了出家人的本分。    佛經中有一段故事,說明法布施的重要——    在一個古老的國家,離開城市七里路有一座精舍,住著五百位修行者。其中有一位長老年紀很大了,他已經修行幾十年的時間,但是記性很差,所聽過的法一下子就忘記了,五百位修行者輪流教他,教了幾年,還是連一個偈子都記不住。    老比丘自己也十分懊惱,儘管求法心切,無奈就是不能心領神會。    有一天,國王請諸比丘入城受供,老比丘自卑自憐,覺得這輩子幸得人身,又得聞佛法,為什麼就是法不住心,更無法盡出家人的責任,將佛法再傳給別人?他愈想愈覺得悲哀,不知不覺走到一棵大樹下,想想再活下去也沒有意義,乾脆弔死在這裡,因此拿著繩子就往樹上扔。    佛陀知道了,化為樹神出來呵責老比丘,他說:「修行者啊!你的身體來自父母,慧命則交託給佛陀,為什麼你不珍惜生命,也不顧增長慧命,反而要毀掉自己呢?這是罪大惡極啊!」    老比丘聽到樹神的呵責,忍不住痛哭起來:「我也想珍惜身體,更珍惜聞佛聽法的因緣,可惜我一丁點法理都無法體會。」    正在哀傷懊惱的時候,佛陀已經現在老比丘面前,老比丘非常驚訝,趕緊伏地向佛陀求懺悔。    佛陀就說:「一切都在一念心,可知道你過去生中同樣也是出家人,而且具有聰明才智,懂得很多佛法,更領導五百人的僧團。但是你對法的傳授很慳吝,貽誤了很多人的慧命,所以今生要受愚痴闇鈍之報,修行幾十年還無法開啟明朗的智慧。」    佛陀並說了一段偈語:    自愛身者,慎護所守,希望欲解,學正不寐;    身為第一,常自勉學,利能誨人,不惓則智。    學先自正,然後正人,調身入慧,必遷為上;    身不能利,安能利人,心調體正,何願不至?    本我所造,後我自受,為惡自更,如剛鑽珠。    老比丘聽了佛陀的話,憶起前塵往事,果然自己傲慢不肯傳法,難怪今生愚鈍,真是自作自受。於是至誠地發露懺悔。佛陀微微一笑:「懺悔則清凈,只要你真心懺悔,好好保護生命,就能增長慧命。明天國王設食供養,你可以帶著寺內的僧眾去應供。」    老比丘還有所遲疑,但是佛陀勉勵他拿出信心來!老比丘信心大增,第二天真的帶著大眾往皇宮應供去了。    年輕的比丘們個個心裡懷疑,深怕老比丘受供出醜,但是礙於佛命,也只好跟著入城。    到了皇宮,國王很尊重僧伽,親自端水讓比丘們洗凈手足,接著供養豐盛的飲食,供養後並恭敬請法。老比丘坐於上座,神態威儀已與往日大大不同,看起來就令人心生尊重,開口說法更是聲如洪鐘,響亮清澈,句句法語流入人心,不只是國王歡喜,就連五百位隨行者也都敬佩讚歎。    因此,出家人有出家的使命,一般人也有超脫生死苦惱的路要走,「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入涅盤岸,復還生死,度脫眾生」,正是《八大人覺經》中所昭示的坦蕩大道。請諸位學佛者,無論在家、出家,都要守好自己的本分,自覺覺人、自救救人,這才真正是我們學佛求覺悟的道路,大家要多用心啊!

緣起

生命的大疑問    寧靜的境界,心智一片明朗,紛亂的思緒一一安頓於靜思中。佛陀是一位大覺者,為迷茫眾生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未出家前的他也曾經過和常人一樣的人生,同樣擁有家庭、父母和妻兒,唯一不同的只是他生長的環境。成佛前的悉達多生於皇宮,貴為太子,不但是國王最大的期待——將來要繼承王位執掌國政;也是全國人民希望的寄託。他在幸福的生活中成長,享受最尊貴的待遇,所受的教育和一般平民百姓也有所差異。    但是悉達多太子最與眾不同的,並不是他的權勢富貴,而是與生俱來對萬物的悲憫。一般人總是受了「苦」,才會去探求什麼是「樂」,而悉達多太子享盡天下一切福樂,卻能深入民間疾苦,發心探究眾生苦難之因。    他認為人生而平等,卻發現社會上有種族、階級的分別;又觀察到凡夫成日追逐名利,貪戀欲樂隨波逐流,不自覺歲月流逝,老病死苦接踵而至。他從生老病死中去體會,感覺到其中尤以親情最難割捨,而人世間許許多多的煩惱,則是來自人與人之間的對待。    他不斷思考,在靜謐的環境中沈思:煩惱從何而來?如何消除煩惱?生老病死如何解脫?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又要如何改變?這是年輕的悉達多太子,對人世間發出的大疑問。    他隱約體悟出人生無常的道理,更感到情愛糾纏的痛苦,因此決意離開還笙砝值幕肪常ス扌星蟮賴納睿罷葉災沃諫悅5姆椒ǎ鈧諫緣媒饌選W詈螅黽伊恕?br>   修行者悉達多踏上追求真理的道路,經過參訪、苦修的漫長旅程,體驗不同宗派間的教旨,對每位宗教家、學者他都虛心求教。苦行者的毅力令人尊重,學者的研究精神也給他很大的震撼,但是對年輕的悉達多來說,儘管有些心得,卻覺得還是不究竟。    他決定獨自追求天地宇宙的真理,萬物有物理,人的身體有生理,人的內心有心理,如何透徹這些萬物、生死、心靈煩惱的課題?怎樣才能突破迷茫,見到真純清凈的道理?他以堅定的信心獨自踏上探尋的路途。    這是佛陀發心求道之前的一段心路歷程。之後悉達多太子經過訪道、苦修等等嘗試,最後在菩提樹下證悟,佛法就此生根傳揚,開枝散葉廣化天下。我們後世學佛的人,有幸浸沐在佛法光輝下,不得不對佛陀禮拜頂戴,感恩佛恩浩蕩。    人生,懂得感恩的人才能知足,能知足的人才會快樂;修行也是如此,內心知足即無貪戀,心無貪戀則意不顛倒,所以要懂得感恩。我們尤其要感恩佛,佛陀有感於眾生迷茫,發心探究宇宙人生的真理,因而歸納出「三理四相」,世間一切都不離這個原則。    「三理」——物理、生理、心理。「物理」包含成、住、壞、空四相,所以世間沒有一樣東西是永恆常住的。人的身體變化稱作「生理」,包括生、老、病、死四相,一樣是分秒變遷。人的「心理」則有生、住、異、滅四相,一念好心生起,很快的念頭又斷了;一分感恩心起,很快又轉移了,這就是心念的變化。    我們存在成住壞空循環不息的宇宙間,隨著生理生老病死的變化,心理也不斷在生住異滅中輪迴,說來危機四伏、苦難偏多。面對這麼多的苦難,分析起來道理很大,名相也很多,於是佛陀慈悲應機逗教,就以八種簡單的方式,為我們歸納三理四相之下的八大苦難,使我們了解而警覺,徹悟苦、集、滅、道的真理與實行。

原經翻譯者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大師    在講述這部佛經之前,我們首先要感恩本經的翻譯者,就是「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大師。    安世高大師,出身安息國(今伊朗)太子,對佛法十分好樂。老國王過世後,他接掌了王位,但是他認清了人生無常的真理,視榮華富貴如浮雲,所以就把王位讓給叔叔,自己出家去了。    出家後的安世高大師潛修佛法,在修學有所體會後,更加深他探研佛法的渴望,於是周遊列國,輾轉因緣下,於東漢(後漢)桓帝建和二年來到洛陽,便在洛陽安住,一方面研習漢文。過了一段時間已通達漢文,故在精研佛法之餘,著手中譯佛經的工作,總共在中國翻譯了二十九部經論,《佛說八大人覺經》即是其中之一,提供後學者莫大的學習資糧。    除了安世高大師翻譯之外,明朝蕅益智旭大師並為造論,弘揚傳布此經。

釋經題

《佛說八大人覺經》    學佛就是志在成佛,所以要虔誠敬重、堅定志願。堅定志願的首要條件即是「守時如教」,每天都要守護光陰不虛度,以時間來累積成就一切,如佛所教、惜時精進,這就是守時如教。    佛陀的教法和寺院規矩,我們必定要掌握與奉行,保持心靜無雜念,修行看似平淡,實則守時如教的功夫就在這裡。    《佛說八大人覺經》,「八」是數字,指的是我們應該了解與覺悟的八大項目,能夠了解這八大項目,就不會迷失生活與修行之道。「大人」就是「大士」,也是「菩薩」的意思,就像我們稱觀世音菩薩為白衣大士;凡是發大心、立大志願,奉行大道者,就稱為大士或大人。「覺」是不迷。所以「八大人覺」,即是八種菩薩應該覺悟的道理。

開經明義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    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學佛,目的就是要成佛,成佛的條件在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就成佛了。人生之苦,苦在迷而不覺,若能將自覺之後的心得教育他人,使人人皆從迷茫中醒悟,才是自覺覺他,覺性的教育。    眾生心迷心亂,世間就無法產生善的循環,所以心亂則世亂。佛陀是大覺者,他將求法覺悟的心得向人間宣說,對佛陀的教育,愈是智慧高、根機好的人,接受度愈深,研究得也愈透徹。    這部《八大人覺經》,進入經文開宗明義即曰「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常」是不間斷,意思是身為佛弟子,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白天或晚上都要精勤不懈,時時誦念這八種修行覺悟的方法,行在菩薩道中,求佛、學佛,覺悟而成佛。    當然,覺悟的方法道理很深,不過安世高大師以淺顯簡短的文句翻譯,讓我們容易閱讀和背誦,就像很多人喜愛《靜思語》,正因為它簡短淺白,又能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八大人覺經》的內容亦是如此,每一段文字都不長,但是其中蘊含的意義卻很深廣,我們可以時時記憶與應用,所以「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行住坐卧之間都能背誦。    要知道,佛弟子無論是在家、出家,既然已皈依佛,就要時時依教奉行,我們開始探討《八大人覺經》,此時此刻也該立願奉行道法,日夜用功不間斷。    「至心」就是很虔誠;內心真正虔誠,對佛法一定能感應道交,將佛法深切銘刻於心,這樣才叫做至誠。道理常常印在心上,時時運用,即使待人接物間外境時現,都能及時懸崖勒馬,一一拆招化解。常聽到慈濟人說:「實在做得很累,但是師父說『分秒不空過,步步踏實做』,還是不能懈怠,再認真做吧!」日常生活把握分秒,萬一心生懈怠,只要想起師父的話,自然又再提起精神,精進向前,這就是因為慈濟人能帶著虔誠的心處眾入群。    慈濟人散布在地球各個角落,這一邊正在休息,地球另一邊的慈濟人已經開始一天的付出;等到他們要休息了,這一邊又接續著利益人群的工作,如此晝夜輪替不停息,累積出無數動人的故事,譜成一部現代的歷史——「慈濟大藏經」。    經者,亘千古而不變,以時間來說日夜不停,橫向來看則遍布全球,每個慈濟人都是把握時間發揮愛心,付出無所求,那種至誠無染的愛,即是發自至誠的心,人人有這分至誠,沒有事情完成不了。儒家大師孔子,讚譽學生顏回「得一善則拳拳服膺」,我們也是一樣,求得教法後再普遍傳給別人,依此奉行就能廣利群生。    所以慈濟人,內心要建立「誠正信實」,自我凈化;對外的動作則是「慈悲喜舍」,誠正信實的人生是自愛,對外付出慈悲喜舍就是愛人。這樣的自愛愛人,一定是自覺之後才能覺他,這就是我們學佛不能缺乏的至誠。    看看世間多少可愛的人!就像印尼有一群發心付出的企業家,至心虔誠從事慈濟志業,他們接受師父的委託,清理印尼黑色心臟的紅溪河,拆遷河上違建居民,建設大愛屋使之安身立命。他們相信師父的教育,依照師父的委託完成任務,不但拉近印尼華人與當地人民的距離,更使雅加達亮麗起來。可見天下無難事,只要有心,至心誠懇,得一善拳拳服膺,這種積極的人生無事不成。    所以說來,學佛、行菩薩,必定要至誠如教修行。《八大人覺經》經文精簡淺白,道理卻如此奧妙,對人生有很大的幫助,我們應該好好銘記在心,勤習背誦不舍晝夜,請大家多用心!

第一覺悟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    四大苦空,五蘊無我,    生滅變異,虛偽無主,    心是惡源,形為罪藪,    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世間無常    佛陀希望我們能時時警覺世間無常,常有這樣的覺悟,才能下決心在道業上精進;能夠覺悟無常,凡事就不會那麼計較、執著,自然減少許多煩惱。    世間無常,二十世紀末的兩次大地震,我們記憶猶新,一九九九年八月十七日土耳其發生大地震,瞬息間,多少人家破人亡!天人永隔的悲慘景象震驚國際。消息傳至台灣,慈濟人本著人道、生命平等的精神,立刻聯絡甫結束科索沃賑災,即將於馬其頓轉機回台的小組,改變行程續往土耳其勘災。    小組人員風塵僕僕踏上土耳其,放眼所見滿目瘡痍。救人之務刻不容緩,小組人員於勘察後,立即採購床墊等物資展開發放,另一方面則將相片、文字、影像資料傳回台灣。驚懾於大自然的威力,感同身受當地人民的苦難,慈濟人很快在台灣發起馳援土耳其的募款活動。    那段時間,靜思精舍的修行者,同樣不分老少全體動員,連我們的貓狗胸前也掛起募款箱,一同投入募集愛心的行列。不只在精舍,所有的慈濟人也都動起來,街頭巷尾四處勸募,只為了對遙遠的土耳其盡一分心。    但是,許多人的愛心被啟發了,卻也有人對慈濟從事國際賑災不以為然,發出了負面的聲音。有人就指著慈濟委員的鼻子說:「土耳其在哪裡?地震在哪裡?你指給我看!」又有人說:「我自己都需要人救濟了,為什麼台灣不救,要去救國外?」    聽到這樣的話怎不令人擔心!不只擔心勸募行動受到阻礙,更擔心這股負面的「心力」,可能是一語成讖。要知道,人心善良,所居住的土地就能祥和平安,所以說「福人居福地」;假使這片土地上的人缺乏善心,反而生起惡念,不啻是自我詛咒。    常常跟大家說要自我祝福,如果人人內心都是善與愛,與人互動就有一分關懷,人人相互關懷自然形成善的循環、福的力量,這就是種「福業」。「福業」是一股氣,台灣人說「福氣、福氣」,道理是一樣的。    自愛愛人,這就是福,我們經常心存愛念,與人為善,即使無法付出,也要隨喜讚歎,人心和合,天時順暢,才能營造祥瑞福氣。但是有的人卻逆道而行,不只是見人為善不肯隨喜,甚至口出毀謗,阻礙別人發心,如此自障礙他,真是替自己造惡業,惡業共聚,所居的土地怎得祥和?    根據佛經里的描述,現在已經是壞劫時期,器世間不斷敗壞,如果不趕緊以福業共聚的力量挽狂瀾,世間會毀壞得更快。好比大家共乘一艘船,風浪大的時候,除了駕駛人的技術純熟,坐船的人也不能浮動,大家如果亂動,就會加速船隻的翻覆。    同樣是一九九九年,在九月二十日那天,有慈濟列車回到花蓮參訪,我藉機對他們說明救援土耳其使善業共聚的觀念,鼓勵人人齊心向善,也警惕人人要有無常觀;土耳其發生災難,同樣在這塊大地上,台灣不是不可能發生。這是在九月二十日那天所說的話。    孰料九月二十一日凌晨一點多,突然間天搖地動,台灣九二一大地震,死亡人數超過二千人,同樣帶來國際震撼。從那時開始,慈濟跨出了九二一歷史的腳步,以無比沉痛的心情「救台灣」,藍天白雲的身影投入災區,同時向國際間呼籲愛心捐輸,以圓之前大家說「為什麼不救台灣」的口業。    感恩全球慈濟人,拼進全力在僑居地為台灣展開勸募工作,有的國家礙於法令不得募款,當地慈青就以洗車打工的方式捐出所得。許許多多的感恩事千言難盡,地震災民「安身、安心、安生」的工作則在大愛中迅速推展。海內外的愛心匯聚起來,很快地,大愛屋蓋起來了,不久,五十所希望工程學校一一矗立,一顆顆新芽破土重生。    一念生心動三千,為圓口業所付出的代價,實在太大了!所以要時常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時間不斷在轉動,一定要把握住當下生起的這念善,將剎那化為永恆,就能成就福氣善業。 國土危脆    世間有沒有靜止不變的境界?答案是沒有。大自然本來就是瞬息萬變,光說我們看得到的太陽、月亮、地球,就要不停地互相繞轉,一刻不得脫離它的軌道。    至於修行者的心念,每天早上三點多起床,上大殿虔誠課誦,之後念佛、靜坐。這個時刻看似靜止,其實是我們心自靜,身外的環境並沒有靜止啊!原本闃黑的天空,早課下殿後已經明亮起來,一花、一草、一木的身影如此明朗,這就是不知覺中的變動。    所以佛陀警惕我們「世間無常,國土危脆」,的確是如此,像是二OO二年底,印尼亞齊省發生規模七點七地震,可以想像威力多強,還好不是發生在人口稠密處,否則又是一波大災難。    接著義大利艾特納火山爆發,新聞影像上火柱衝天,火勢將夜空染成一片血紅,似乎要吞噬整個大地。未及一月,義大利中、北部豪雨成災,同時發生海嘯引致海水倒灌,造成嚴重災害,聞名全球的「水都」威尼斯,這回也不免望水興嘆。然而義大利南部卻傳出焚風災情,風力又熱又強,許多樹木遭連根拔起,大自然的威力呼風喚雨,人類再強還是無法招架。    這一連串的災害——地震、火災、水災、風災。為什麼會有海嘯?是受外海風力或是地震的影響,造成海浪的變異。為什麼火山會爆發?就是地熱要發散出來,爆發的岩漿接觸空氣(風)便引發燃燒。至於為什麼有地震?    有一回,我們的大愛小記者(按:大愛電視台節目之一)去訪問地震中心,請教地震成因。中心人員很仔細地為孩子們介紹,告訴他們地震後有的土地會整個隆起來,有時地震前地上會冒出泥漿。小記者就問:「為什麼地底下會有液體,泥漿是怎麼冒出來的?」    中心人員解釋說:「地底下充滿土壤、水分和熱氣,地層受地球板塊推擠或斷層影響產生震動,泥土和水分就乘著熱氣冒出來,成為泥漿。」原來如此!古代科學不昌明,於是想像為「地牛翻身」,現代科學讓我們了解其中原理,卻也更體會國土危脆,有一項因素不調和,就要賠上人命、財產的損失。    談到地震,不由想起九二一過後,又有另一次地震,在南投的九份二山引發氣爆。當時氣爆點上有一戶人家,是慈濟的照顧戶,他們的房子隨著地氣往上沖,並飛了幾百公尺遠,房子掉下來摔得扭曲變形,很不可思議的,這家人卻毫髮無傷。另有慈濟幕後委員一家人,他們的房子也在滑行幾百公尺後獲得平安。    但是其它二、三十戶人家就沒有這般幸運,氣爆後,整座山地滑動崩塌,幾十戶人家全遭活埋。    人生就是這樣無常,所以「平安就是福」!    學佛,要內外清楚,不能只沉迷眼前的平安;平安時要懂得感恩,感恩要多付出,人生的價值就在行善。光陰迅速變動,要說「靜」,總是心自靜,其實心外沒有靜的境界,所以我們應該把握時間,才能在有限的時間中,無限延伸生命的良能。 四大苦空    每天庸庸碌碌地過日子,對飛逝的時光到底有沒有什麼感覺呢?    有一天晚上,看到書房的佛像前供了兩朵牡丹花,引起我的興趣,就特別佇立欣賞,盛開的牡丹又美又白,很潔凈。但是心念隨即又轉:愈美的花,盛開的時間愈短,這兩朵牡丹又能美麗幾天?    結果才三、四天的時間,再從佛桌前走過,其中一朵已經凋謝了,地上、桌上都有好幾片花瓣,一下子心裡感觸很深!    花開、花謝,日出、日落,就像人生的過程,但是每天看著日出日落,看著花開花謝,一般人還是沒有感覺,也沒有體悟,這就容易庸庸碌碌、空白地過日子。    其實再仔細去分析這朵花,它同樣起於一顆種子,以現代的科學觀點來看就是「基因」,牡丹的基因,開出來就是牡丹花。它在土地中,地(土壤養分)、水、火(溫度)、風(空氣)調和了,隨著時間慢慢冒出地面,抽枝發芽,開花,最後自然地凋謝。    人也一樣,父精母血混合之後就如一顆種子,生命基因構成了,我們就在母胎中開始成形。原本只像一顆露珠,慢慢出現人的形體,有了四肢、五官和內臟,大約經過十個月的時間,就呱呱墜地來到世間。    花是如此,人亦如此,大地草木無不都是如此,都有這種共通的道理,形體雖然不同,原理卻是相同的,同樣由基因形成,同樣需要四大和合,才能健全平安地長成。    宇宙大地隨著時間不斷生滅,在垂直的時間與普遍的空間中,無一是「常」。看看我們所居住的台灣,根據研究,一萬八千多年前還和大陸相連,後來冰河融化淹沒連結的土地,形成台灣海峽,台灣才成為一個島嶼。這就是一個無常!    但是,萬物的運轉不能有一點偏差,稍微變動就可能導致重大的災難。一九九八年七月間,大洋洲島國巴布亞紐幾內亞發生巨大海嘯,最大的一波海浪以時速三百公里衝擊沿岸地區,摧毀至少九個村莊,瞬間奪走兩、三千人的生命。    勘災人員來到這個國家,碧海連天、水天一色,大地一片青翠,人民的生活雖然簡單,卻也祥和安樂,難以想像海嘯發生當時,是如何一陣遮天蓋地的恐怖景象。所以說「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四大一不調和,大地萬物瞬息毀壞。    談到「四大苦空」,地、水、火、風是構成萬物的四大元素。所有堅質的東西都屬於「地大」,大地上有空氣(風)、有溫度(火),地底下則有水,任何時間都在變動,假使變動過大,就會造成毀滅性的災難。無常的運轉下,根本沒有永恆的存在,所以萬物的本質畢竟是「空」,到頭來還是幻滅變遷。    大地看來很堅固,其實也很脆弱。台灣九二一大地震,許多建築物應聲而倒,幾年後回想起來,還是一樣驚心動魄,尤其南投縣境內的九九峰,原本青翠連綿的山頭,突然間像脫去了外衣,赤裸裸的黃色丘岳,瞬時一片死寂。原來,雄偉的山脈也是不堪一擊!    再看到地震後,有一所學校的運動場竟然拱成一個小山丘;而雲林縣的山則滑到嘉義縣,並造成一座大湖,可知這股自然的力量多大啊!    所以宇宙之間,最重要的就是調和,四大調和了才能平安。大地是如此,我們的身體也一樣,宇宙是大乾坤,我們的身體是小乾坤,其中一大不調就疾病叢生。    人體的地大包括皮、肉、骨、脈等物。血液、痰、唾、眼淚屬水大。腰酸背痛、骨折等是地大不調,就像大地有了傷痕一樣。一些血液方面的疾病則起於水大不調,像是慈濟的骨髓資料庫,就是為了拯救白血病等血液病患而成立。    骨髓負責人體內的造血功能,是生命的主流,一旦不調立即危及生命。所謂骨髓移植,在基因配對成功後,受髓者需要接受「殲滅療法」,即是將體內原有的骨髓細胞,無論好壞盡皆消滅,再注入捐髓者健康的骨髓,使好的骨髓細胞在新主人身上正常地運作造血功能。    常說「眾生共業」,在骨髓細胞的世界裡也是如此,移植前無論好壞都要一起殲滅,等到注入健康骨髓,體內的細胞也要能和平相處,合心運作,才可能得救。小乾坤如此,大乾坤何嘗不是這樣,唯有人心向善、人人愛護大地,普天下眾生才能平安。    合心、和氣、互愛、協力,生命共同體的安危,期待人人共同承擔,這就是修行者的目標。 五蘊無我    生命的長短萬物不一,但是最後同樣要凋零、歸於塵土,看清楚了,四大假合無不是歸於空,所以說「五蘊皆空」。    佛教徒常常都會誦念《般若心經》,其中的「五蘊皆空」,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又作「五陰」,是類聚一切有為法的五種類別;概分為兩大部分:色屬於四大假合的物質,其它四蘊則是心靈的感受。    眼睛所見的一切稱為「色」,無論是黑白、長短等等,包括我們人的身體,都屬於色蘊的範圍。人體在大自然的境界中,在四大假合的狀態下,同樣只要一不調和,就「四百四病生」——佛經中以此表達疾病種類繁多。其實現代醫學所探討出的病理,大大超過四百四病,許多看不見的細菌、病毒都會致病,甚至威脅生命。    二OO二年十一月上旬,有一件令人非常心痛的事,澎湖地區的慈濟委員慈諾(張庄桂桑)罹患「溶血性貧血」不治往生。眾人哀傷之餘,回憶她生前拖著病體,思想卻非常健康,仍然盡心儘力做慈濟,照顧澎湖離島上許多獨居無依、苦難病痛的眾生,並以堅忍的精神帶領當地的慈濟人,傳承愛心良能。    直到往生前,還交代家人為她捐出大體,最後不僅捐贈一對健康的眼角膜,也完成病理解剖、成就醫學的心愿。雖然她只活了短短的五十年,但是她的一言一行深刻動人,這出人生大戲演得精彩絕倫,難怪往生前後都有那麼多人圍繞著她,相信也此生無憾了。    體內的四大不調,造成病與死的痛苦。像東台灣較常見的恙蟲病,恙蟲的體形只有針尖般大,被咬的人很難發現,病發癥狀則類似感冒,經驗不足的醫師也容易忽略,無法對症下藥,病情嚴重的卻會要人命。    我們在大愛新聞里,又看到馬來西亞有一位患者罹患「象腳病」,一隻腳腫成平常人的四、五倍粗,看起來和象腳一模一樣。    所以說「人之大患,在吾有身」,四大假合的身體時時要受病痛的考驗,身體不適更會引發心理的病態,身心飽受煎熬,實在是苦不堪言!    「色蘊」以外,就是受、想、行、識。「受」是感受,有的人雖然身體健康沒有病痛,心靈卻不安定,看得順眼的,感受就很歡喜、快樂;假如稍微不順意,很快就感到錐心裂肺的痛苦,這些都是心的感受。    聽到有人生病了,我們會為他感到捨不得,如果是和我們關係親密的人,感受又會更深、更痛,這種人與人之間的感受,確實很複雜。    接著是「想」,就是想法,想字上面一個相、下面一個心,意思是將形象放在心中,相和心會合起來給我們的感覺,就叫做「想」。比如喜歡的人出了遠門,我們就會想念他,時常想起從前相處的情景,又擔心他在外地的安危,這就是想;或是與人結怨,心中時時想要報復,這也是想。    有一則新聞,一個女陔子因為和男朋友感情衝突,情緒非常不穩定,看什麼人都不順眼,誰和她說話也都反彈,有一天家人說了她幾句,她就把酒精倒在臉上,然後點火燃燒。結果,雖然緊急送醫,還是燒得面目全非。    這種情緒的反應,是因為情緒的感受已經深入她的思想,遭受波折時又無法自拔,情關難過,所以做出一輩子蠡詰男卸餼褪恰甘堋褂搿趕搿顧鸕姆襯蘸屯純唷?br>   再來是「行」,行是很微細的轉動,就像我們生存的時空在不知不覺中變動,天荒地老、海枯石爛,連巨石也在不知覺中化為塵土,這種微細的變化就稱為「行」。    人由父母的精血交合而成,在媽媽的肚子里發展成胞胎,由一小點慢慢生長,逐漸有了四肢五官和臟器,直到足月了才離開媽媽的胞胎,出生人間。出生後的形態,從嬰孩而幼年、青年,渾然不覺時又從中年而老年,其中的變異微細得令人難以察覺,這就證明天地萬物都離不開「行蘊」。    最後是「識」。受是剛感觸到時的感受,之後腦海中會浮現這個形象,然後就深入內心再作思考,所以受與想是心靈的造作,之後就會表現在我們待人處事的形態中,一有行動即是造因,業的種子就逐次顯現出來。    在行蘊的變動中,人心也隨著歲月不斷累積執著,因而造作種種善業或惡業,這些善或惡的種子最後收納於「藏識」中。所以說「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過去、現在所發出的一切心念或行動,其結果都會收入我們的意識中,又如影隨形地影響未來的生生世世。    色、受、想、行、識,除了「色」包括色身、肉體之外,其它四項都是無形的。雖然無形,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卻占很重要的地位,不只是今生今世主導我們的方向,同時還延續到來生。    於是,令人產生疑問的一點是,明明說「五蘊皆空」,受想行識變異不息,為什麼又說它能延續到永恆?其實關鍵就在瞬間的念頭,瞬息之念雖然無法在現實生活中常住,但是我們發了善願如果能夠好好把握,依照這個方向去實行,就能使願心愿力綿延不斷。    如同悉達多太子覺悟人生生、老、病、死之苦,啟發了內心深處的願力,因此放棄王宮的享受,往求道、求覺的道路走,也因為有了這個行動,今日我們才有佛法可學,這種心靈的大覺悟發為行動後,即可化剎那為永恆。    常說「把握當下,恆持剎那」,則「瞬間即是永恆」,就像慈濟人常存著愛心、感恩心,付出無所求地去做,這分大愛就能永遠照拂苦難的人群。    佛法開啟我們的智慧,引導我們發揮慈悲心,才能拯救世間的苦。要去救苦,必定要先了解道理,所以學佛,最重要的是使我們時時警惕,對一切境界了知無常、危脆;體會四大苦空,萬物生成都是因緣和合,一旦其中一項失調,它就敗壞了;覺悟五蘊無我,凡事不可執著,一切都是虛偽無主,就好像虛擬的世界。    但是,行菩薩道要精進,不能自我解釋為「一切都是虛無的、都是空的,何必還要辛苦修行?何必去做救人的工作?反正什麼都沒有啊!」這就誤解了佛法的真義,我們四大假合的色身雖然無常,只要發一念真心,為人間的苦難求覺道,這就是永恆。    所以不要覺得什麼都沒有,所做的一切都會儲存在藏識中,引導我們將來的去向。所謂「真空妙有,妙有真空」,道理就在這裡,真正的空也就是真正的妙有,大家要好好地思考,多用心! 生滅變異,虛偽無主    心念無常,昨天喜歡的人,今天說不定就反目成仇,若是掌握不了心思的變動,一有偏差,就容易做出偏差的行為,其結果傷害自己,也傷害他人,這在現在的社會比比皆是。    發生在美國聖荷西有一個案例,這個家庭的先生是香港人,太太是台灣人,他們帶著孩子移民到美國。不料原本嚮往的生活並不順遂,工作壓力讓先生喘不過氣,結果意志消沉的他,在槍殺妻子和一對兒女後舉槍自殺。這是很令人遺憾的一個案例,個人思想的偏差,卻毀滅了一個家庭。    個人的偏差結局如此,假使一國執政者的心思不正,整個國家的人民都要受災殃。    可記得阿富汗?科索沃或是東埔寨?這幾個國家都是因為社會動亂,國家不安,所以人民受盡辛苦。這些地區我們都曾經去幫助過,看到當地人民生活艱困,不禁慨嘆:少數人的心思偏離正道,原本安樂的社會就此充斥內戰外患,人民流離失所。    所以說「生滅變異,虛偽無主」,人生有許多無法掌握的變動,昨天不是今天,這個時刻絕對不是另外的時刻,一切都是「虛偽無主」,一切都是四大假合,沒有固定的相,也沒有不變的事實。在如此變動不息、虛幻不實的時空下,一切生滅變異都蘊含著無限苦難。    《金剛經》經文有云:「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人生就是這樣,如夢、如幻、如水泡,亦如朝露、電光,都非常短暫而易於幻滅,如果把這些虛幻的東西當真,那就很辛苦了。    從前有一位國王很愛他的女兒,什麼東西都願意給這位心愛的小公主。    有一天,小公主陪著國王在水邊散步,看到水在流動時,互相擠壓激起了水泡,泡泡被陽光一照,現出美麗的七彩顏色。公主看了很歡喜,就對父親說:「父王,我要這些水泡,您叫人取這些七彩的泡泡,我要放在房間里好好欣賞。」國王就吩咐隨從去取水泡。    想想看,水泡一碰就破了,哪有辦法拿起來呢!侍衛沒辦法,公主又要宮女去拿,同樣拿不起來,再換大臣去拿,還是拿不起來。公主生氣了哭鬧個不停,國王很心疼,就拿屬下出氣,準備開殺戒。    後來一位大臣就向國王提議:「是否貼出告示,徵求可以取出水泡的人?」國王無計可施,只好聽從大臣的提案,發了一個告示。    其中有一位很有智能的老人,為了避免國王遷怒他人引發殺機,就去撕下告示,士兵便將他帶到國王面前。國王很高興,就對老人說:「只要你能拿起水泡,自然大大有賞。」老人說:「沒問題,只要公主肯和我合作,我就拿得起來。」公主聽了也很高興,願意和老人合作。    老人就對公主說:「請您一起到水邊來,挑選您喜歡的水泡,我就能拿上來給您。」然後老人遞給公主一根針,請她將選中的水泡挑起來。    公主接過針來,果真聚精會神地彎身挑選水泡,但是每顆水泡一碰到針尖就破了,公主挑了半天,終於沒能挑起任何一個。這時老人就說:「公主,您都拿不起來了,別人又怎可能拿得起水泡呢!」小公主若有所悟:「這種東西碰都碰不得,哪有辦法要呢!」丟下手上的針,公主放棄了這個虛幻的執著。    一般人的貪著執取,和公主要求水泡的心理不是一樣嗎?求不得就生出諸般怨惱,甚至傷害自他。人生在世,若不能了解名利、慾望都是「虛偽無主」,身心永遠得不到平靜。    現在大家都普遍使用電腦,電腦科技也發展到景觀合成上,把一個人的相片和各地的風景影像合在一起,就好像那個人實際「到此一游」一樣。    從前的人對照相技術已感到不可思議,現在電腦科技更帶來許多便利,開啟人類寬闊的視野。想想,電腦裡面有什麼實質的東西呢?沒有,只不過是一些電腦程式而已。但是太依賴電腦的結果,也會招來人類的災難,有一天電腦全部不能運作了,存在電腦里的資料全都消失,人類可能就一無所有了。    如此說來,世間並沒有什麼可靠的東西,愈是依賴它愈是危險,但是現在很多人都迷失了,不能將科技作適當的應用。就像之前新聞報導,兩個十七歲的孩子在網咖里上網,忽然間倒在地上被送到醫院急救,原來是兩人在網路的世界裡渾然忘我,不吃也不睡,最後營養失調脫水,就這樣倒下了。    這實在是墮落啊!不僅是青少年,其它年齡層的人也開始沉迷於網路世界,他們無法面對現實,卻投入其中遊盪,是不是很可悲也很可怕呢?    人生確實是虛幻變遷,在二00二年十一月間,美國密西西比到弗吉尼亞州之間,一早天未亮,忽然颳起超過七十個龍捲風,橫掃五大湖、六大州,其中田納西州災情最為嚴重。    另外,靠近俄亥俄州有一座戲院,開頭風力不大就照常營業,後來風勢增強才緊急疏散觀眾。才剛將大家疏散出去,一陣風就結結實實地吹過來,連地面上的轎車都被卷到空中,再重重地往戲院屋頂砸下來,災後現場一片殘破,好在觀眾已經疏散了,要不然真是不堪設想。    世間無常多變化,誰會想到歡歡喜喜地去看戲,卻差點遇上無妄之災。所以「生滅變異,虛偽無主」,人生實在沒有什麼好計較的。日常生活待人處事、起心動念中,要照顧好我們的心念,不小心起了煩惱,就趕緊轉個念頭,不要讓偏差的感受主宰不當的行為;面對偏差的埋怨或激動的歡喜,都要冷靜下來,去除得失心,不需要太過歡喜,也不必悲觀,能夠這樣,心就能平和。    與人相處,要懂得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必定要多多和人結好緣,因為好、壞都是一顆種子,影響著我們的現在與未來。修行就修在時時心念平和、行為端正,自利也能利益他人。 心是惡源,形為罪藪 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身體健康順暢就是人生的福,因為世間萬物總是不斷生滅變異,到底有什麼好追求的?所以此時此刻健康、幸福,更希望我們內心自在,心不自在,外在不斷變化,人生一定十分苦惱,而且無法忍耐。    有一則新聞,一位婦女已經懷孕九個月,一時想不開,只留下「對不起,我累了」這幾個字,就燒炭自殺了。一屍兩命,像這樣的人生多無奈啊!不只傷害了自己,連自己腹中的骨肉,也要陪她共赴黃泉,將帶給她的家人多大的傷痛呢?    「想不開」只是一個動念,但是發為行為造作,就會形成一顆業的種子。這顆種子已經埋藏在她的業識中,而這樣的決定是否就能一了百了?這輩子有煩惱困惑著她,她沒有解開,又帶著不快樂、懷恨、埋怨的煩惱而去,來生還是沒完沒了,同樣煩惱不停,加上要承受前生自殺的業果,真是業上添業,苦上加苦!    「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心」指我們的念頭,凡夫經常慾念多、心思又複雜,糾結的心念無法解開,就會產生重重迭迭的罪惡,所以說「心是惡源」,一切行動無不是從心起。    在加拿大溫哥華,離市區不遠處有一座養豬場,主人涉嫌連續殺害六十三名特種行業女子。警方追縱幾年苦無證據,後來才以擁有非法槍枝名義逮捕他,並進入養豬場搜證,挖出十八具屍體。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什麼原因使他連續殺人?其實還是起於「心」,心思迷亂了,不是傷害自己,就是傷害他人。    心念偏邪,而「形為罪藪」,心念帶動行為,罪業即成定局。「形」就是我們的身體,這個身體會去造作很多的業。「藪」是雜草叢生的湖澤,就像泥巴坑一樣,所有的髒東西都附著在坑中;一切罪業都是心帶動身體去造作,而且累積在意識。    所以我們學佛,時時要將身心照顧好,《靜思語》說「修心養性」,能用心修養自己的人,表現在外的風範就是柔和善順、寵辱不驚。有的人說起話來刻薄尖酸,有修養的人聽了常是一笑置之,更能善解包容,所以孔夫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總是「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只要肯下功夫,行為自然「隨心所欲,不踰矩。」    修行者確實要常常警覺「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心如何去感覺,我們的身形就如何表態,若能「如是觀察」,則能「漸離生死」;能觀察體悟因、緣、果、報形成的原理,就能漸漸脫離生死輪迴的宿命。    佛法說「六道輪迴」,多數人都希望生天,但是學佛者所冀望的應該是凈土。至於凈土在哪裡?其實心凈國土凈、凈土在人間,天堂也不離人間。最怕的就是掉入阿修羅道,或是餓鬼、地獄、畜生道,這些也都不離開人間;地球上的動物都屬於畜生道,有些人一天到晚吵架、對罵,這就是人間的阿修羅;目前的世界,全球上億人口面臨絕糧斷食的危機,這些極苦的人生不就是在餓鬼道?更有許多天災、人禍交逼的地方,眾生身心的折磨比地獄尤甚!    世間有多少苦難,很多都不是我們能左右的,一切皆幻化,就算眼前歡喜美好的境界,到底又能把握住多少?所以《八大人覺經》的第一個覺悟就是「世間無常」,沒有一件東西、沒有一個時刻能停止變動,絕對是無常。    國土也因無常而危脆。我們依止大地而生存,大地就是我們的依報,有福的人報生善處;無福之人則報生在多災多難、災禍頻仍的國土,人禍的殺戮,牽引乾旱、水災、風災的肆虐,飢餓、瘟疫痛奪人命,那傷痛的人,幾乎來不及哀嚎!    過去生所種的因,使我們不由自主投生在依報之處,因此我常說要感恩,能生在四季如春的台灣。所以在幸福的環境中,要把握機會精進修行,好好觀察世間萬物的無常,罪惡的結集都是因為人的「心」,體會了這一點,應該下功夫好好修心養性,端正我們的行為,就能慢慢脫離六道輪迴的束縛。    心念永遠清凈,即是在凈土中,就不會在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些境界中輪轉,永遠是一個覺悟的人生。

第二覺知

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慾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心中少欲知足、無貪無求,才能輕安自在;人生什麼都是幻化無常,假使存著計較的心,只會造成身心的苦難。    所以《八大人覺經》的第二個警覺,就是讓我們知道「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慾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這段文字雖然很短,如果做得到,身心肯定是海闊天空,當然,這對一般人來說好像不是很容易,但是對修行者卻非常重要。    媒體有過這樣的報導,一群大學生參與「貧窮一周」活動,實際體驗清貧的生活。活動規定一星期的花費不得超過五百元,於是每個人各出招式,向最低消費數挑戰,有的人去菜市場撿拾攤販不要的菜葉等,有的人就向超商要來剛過期還可食用的熟食,有的人三餐都吃麵條減少開銷……,總之想盡辦法少花錢。    一周之后冠軍產生了,住在家裡的一組參賽者,第一名花了三十七元,而外宿組的冠軍也只花費七十元。他們接受訪問時,被問及清貧生活的感受?同學都說,這種惜福的體驗感覺很好,會去思考什麼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也很感恩父母讓他們生活無虞,而且肚子餓的時候,吃什麼都好吃,很容易滿足。    透過這個活動我們看到,快樂並不在於物質的享受,真正的快樂就是那分心安自在,「少欲知足」就是快樂。相對的,「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慾起」,貪求愈多,身心的束縛也愈大。    有一位慈誠隊員很久不見了,見面時我就問他:「怎麼這麼久沒有看到你?」他說:「很忙啊!今年已經跑了幾十個國家。」    「為什麼這麼辛苦呢?」    「沒辦法啊!要做生意,業務如果不自己去跑,我擔心現在景氣不好,不努力一點不行!」    「那麼,你們一家有多少人?」他算算也沒幾個人。    「才幾個人,需要忙成這樣嗎?」    他訕訕地說:「對哦,也不知道為什麼,反正以前就是這樣做,現在還是一個國家、一個國家去開連鎖店。」    「這樣的生活快樂嗎?」    「唉,累得要命!」    看他生意做得這麼大,但是真的快樂嗎?結語是「累得要命」,這樣的生活真是很疲勞:把事業鋪展到那麼多國家,自己累得分身乏術,也沒有機會享受,到底是為誰辛苦、為誰忙呢?人生若能想得透,就不必活得那麼辛苦了。    還有一則新聞,菲律賓一位計程車司機,幸運獲得國營彩券頭獎,得到一千九百萬披索(合台幣一千二百萬元)。領得獎金,除了購置新居、新車,他還大宴賓客慶祝中獎,結果第二天就遭七個蒙面者劫財害命,前後不到十天的時間。所以,有錢不一定是福,危機往往就在身邊。    佛經里也有一段記載——    一位勤政愛民的國王,把國家治理得十分富庶穩定。有一天他突然想:自己向來勤於政事,我這麼努力,到底百姓的生活形態又是什麼程度?」大臣就向國王稟告:「國王,依我所見,人民的生活富樂安康,國王可以撥出時間到城外走走,實際探訪。」國王想想也對、自己從來沒有出城巡視過,就接受大臣的建議巡視國土。    老百姓聽到國王出巡都非常歡喜,平時能安居樂業,都是因為國王的德政,所以人民自動自發的,預先將國王巡行經過的路線清掃、布置一番,恭迎國王的到來。    國王走了一回,沿途得到民眾的歡呼擁戴,眼前所見儘是一片富有、亮麗的景象,次第巡視後,國王就歡歡喜喜地回到王宮。回宮後,他又不斷思考:人民都這麼富有,到底對國家有什麼利益?不如把人民的財產都集合起來,看看大家的財富究竟有多少?說做就做,命令發布下去,人民也都很配合一一呈上財產清單。    其中有一位城中的大富長者,呈上的財產數目只有三千萬,國王明知長者很富有,財產怎麼可能只有這樣而已?所以就召見這位長者:「那天路過你的房子,又大又豪華,大臣也說你家財萬貫,絕對不只三千萬的數字,你膽敢欺騙我!」    長者聞言,不慌不忙地回答:「國王,我沒有欺騙您,我所有的私財就是這些。」國王又問:「財產就是你的,為什麼還分什麼『私財』呢?那麼,其他的錢要做什麼?」長者說:「我能夠自由應用的,才是我的私財。這些錢都是用來救濟人群、解除人的苦難,看到有人貧窮困難,能夠自由付出,這才是我能運用的部分。至於其他財物,不過是五家共有。」    國王一聽感到十分好奇:「什麼是『五家共有」?」    長者就恭謹地說明:「所謂五家,第一是火,第二是水,第三是惡政,第四是不肖子孫,第五就是盜賊。」國王聽了很感興趣,就請他詳細解釋。    「水是天然的災難,這種無常的天災不可抗拒;火也一樣,經常都有意外發生。盜賊以偷搶為業,有錢人是盜賊所注目的焦點,時常會受強盜劫掠。再來是貪官污吏;最後是好吃懶做的不肖子孫,就算有金山、銀山,還是會坐吃山空。所以財產是五家共有,到頭來生命終了時也帶不去,只有眼前還能把握機會付出。」    國王聽了深表贊同:「是啊!人生真的是無常。」    回頭看看現在的地球,災難頻仍,水大不調就水災泛濫,動不動又是土石流。之前澳洲、美洲、歐洲紛傳森林大火,焚風一吹,樹木互相摩擦,火勢一發不可收拾,連救火隊都束手無策,除非老天有眼降大甘霖,否則只有任其燒乾燒盡:而後續對地球生態、氣候的影響,更是難以評估。    看!實在很可怕!國家再富有,遇上這種天災,也同樣無法可想,何況還有人為的侵犯,就像那位獎金得主一樣,有了財富卻引來殺機。    近來尤其聽到許多企業遭銀行拍賣資產,或是拍賣大樓、大片的高爾夫球場。正是因為很多企業都只是泡沫經濟,企業愈做愈大,同時不斷向銀行借貸款項,繼續拓展業務,其實企業所擁有的資產根本抵不上貸款金額。經濟好的時候,表面看來名聲大、資產多,但是有的人一個月利息要繳幾千萬,景氣不好的時候,利息繳不起、貸款還不出,當然只有宣布破產,任憑銀行拍賣一途了。    財富恰似水上泡,爭名奪利汲汲營營,到底能享受多少?認真去想,吃飯的時候,一隻手只能端起一個碗、拿一雙筷子,桌上再有多少菜色,肚子只有一定的容量;睡眠時,一個身體要睡多大的地方?三尺寬、六尺長的一張床,應該就能睡得很安穩;身上穿的,一次也只能穿一套衣服。這樣吃得飽、睡得穩、穿得暖,已經提供了基本的的生活,不必多麼富有,就能過得平安快樂。    其實,富有是內心的感受,「知足之人,雖卧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心理上如果不滿足,永遠都是最貧窮的人。    我們學佛,要學會如何管理,有錢時要懂得如何使用;沒有的時候也不要計較,這樣的人生就是幸福的好人生。    過去也說過,一般人智慧的理財是將財產分成四分——一分奉養父母;一分供給妻兒;第三要為社會做一些好事;第四則是留一些本金好好經營事業。如果沒有本金,卻一直借錢做大事業,這是很危險的事,現在的社會就是犯了這種毛病,只有一分本錢就做十分事業,雙腳踏進空中樓閣。    「生死疲勞,由貪慾起」,世間看透了只是一條輪迴路而已,為了慾念填不足,今生辛辛苦苦,來生還是一樣吃苦不盡;如果能去除貪慾的誘惑,知足的人就是最快樂的。    記得台灣九二一地震後,我們蓋了一些大愛屋提供給災民居住,十二坪的房子不大,但是每一戶都得到一幅《靜思語》「屋寬不如心寬」,鼓勵大家與其求屋寬,不如求心地寬敞。所以「少欲無為,身心自在」,面對現實能安分守己,擁有的時候要多付出;沒有的時候也無非分的貪念。    學佛,一大重點就在學得減低慾望,看看在大自然的境界中,無為無欲就是自然,這種少欲無為才是修行者的境界。學佛沒有什麼特別,最重要的是這念心,把心顧好,不要開放心的欲門,如此就能身心自在。

第三覺知

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每天平平靜靜、安安穩穩地生活,這真是人生的大福,修行者的心境應當「清貧樂道」;內心真正清凈,沒有慾念,就能遠離煩惱,如此無欲守道,即得開啟智慧。    這是《八大人覺經》的第三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明明知道多欲為苦,內心卻永無厭足,還是不斷貪愛追求。在永無止境的追求當中,用盡各種手段,甚至搶奪偷盜,結果只是增加罪惡的累積。    「菩薩不爾」,覺悟的菩薩就不會這樣愚痴,自墮惡業的深坑。他們一心為眾生奔忙,不為己身求安樂,哪裡還會想要追求享受,相反的,他們總是「常念知足,安貧守道」,這就是菩薩的行為。    想清楚了,世間實在沒有什麼好求的;就算求得了,也不見得就能滿足、快樂,但是社會上就是因為人心貪無厭足,因而造成許多禍端。    記得二OO二年十月間有一則國際新聞,史瓦濟蘭國王依照傳統,在每年的少女節慶典上,選擇女孩成為他的新妃子。一名十八歲的少女被選中後,即被帶入宮中訓練,學習如何侍候國王。    另一方面,女孩的母親非常反對,覺得女兒還年輕,應該繼續求學,於是具狀控告國王的兩名朝臣綁架其女,雖然礙於當國法律不得控告國王,卻希望以此引起人權團體注意,迫使王室放回她的女兒。結果此舉引發強烈輿論,並要求廢除國王「每年納妃」的風俗。    史瓦濟蘭是非洲最後一個君主專制國家,現任國王的父親一共有九十九個太太,大約二百五十名子女,而現任的國王一樣紹繼這種傳統。    這個國家經濟落後,人民貧困,國王竟然還每年選妃,更極盡帝王的享受,這種傳統實在應該改變。但是並非傳統不能改變,而是心欲、對女色的貪求無法看開,心欲不斷追求,以為娶愈多妻子,代表財產愈多,這樣的觀念就是「惟得多求」,同樣「增長罪惡」,一國之君遭致人民怨怒,可不是缺乏智慧?    倒是在伊朗,則有五名性侵害刑犯被當街弔死。這個國家和史瓦濟蘭不同,他們對於男女之色分得很清楚,雖然可以一夫多妻,但是不能有強迫的行為,這五名刑犯強行侵犯婦女,因此被判處吊刑,並且當街示眾以昭儆戒。    這分判決同樣引發人權者討論,認為國際間已經廢止這樣的刑罰,所以應該修改法律。但是也有人認為不能修改,因為色慾是眾惡的根源,應該嚴懲重罰,才能徹底遏止犯罪。    這就是各國的傳統不同,但同樣是因女色而起,這種貪慾確實是眾罪增長的源頭。    而後又有一則驚動國際的消息,奈及利亞舉辦選美,媒體記者不當的言語,引起當地回教與基督教徒大規模衝突,二百多人在暴亂中喪生,另據估計,受傷人數多達一千兩百人,並造成一萬兩千人無家可歸。    這也是為了女色,要選出世界最美的女孩,為此賠上這麼大的代價。主辦單位是不是就此取消呢?並沒有,主辦單位最後移師倫敦舉辦。    哪一個女人是世界最美的呢?美麗的定義其實沒有絕對的標準,何況也沒有哪一個人能夠永遠保持青春美麗。    大愛電視台的節目,曾經報導一位從前的金馬小姐,台灣當年的金馬小姐同樣經過挑選,一定是面貌美、身材好。但是際遇弄人,這位金馬小姐幾年前,在一場意外中燒毀了整張臉,同時婚姻也發生變故。這段時間她的人生彷佛失去了光彩,整個人變得十分自卑,內心非常痛苦。    幸好在一個因緣下,她接觸了慈濟,慈濟委員用真誠的愛去陪伴她、輔導她,使她慢慢的由黑暗走向光明。現在她做環保做得很快樂,對於毀容一事也已經心無掛礙。    過去的她真的很美,但是今何在?世間只要是有形的東西,就有一天會損壞,所以人生應該去除貪慾,就不會自招災禍。    因此,菩薩「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修行者所要追求的是智慧,以智慧透徹人性,指引眾生回歸清凈善良的本性,這就是利己利人。許多人間的菩薩確實是無所求,所追求的惟有智慧,這在慈濟大團體中比比皆是。    學佛,要學得心清凈,對物質寡慾知足,如此便能成長慧業。

第四覺知

懈怠墮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懈怠墮落,常行精進    學佛能把握時光,思想正確、分秒不空過,這就是精進的人生;精進的方向不可偏差,一點點的偏差,很快就會墮落,無法自拔。    佛教徒的精進,不一定是去寺院拜佛、念佛、誦經,最重要的是「行經」。當然拜佛是表達佛教徒的虔誠敬仰,所以入寺院要虔誠禮拜;誦經則是對佛陀的教育反覆加強印象,深刻了解佛的教法。如果不曾讀誦經文,就不知道佛陀曾經說過這麼好的話,指引眾生正確的方向;修行失去道路就會步步難行。    誦經如同旅行者的地圖,有了地圖辨別方位,才能指出一條成佛之道,所以讀經就像在問路。念佛則在「念得佛心為己心」,因為學佛就是為了成佛,要成佛,就要具備佛的精神、佛的理念,所以佛陀的思想精髓在哪裡,這是我們應該知道的。    佛為救濟眾生而修行,眾生的苦難有心靈之苦、有物質之苦,佛陀的教育,就在輔導眾生打開迷茫的心靈,轉凡成聖,去惡行善。許多邊地下賤的眾生,生活苦不堪言,天災、人禍、飢餓交迫,這種共業苦難的地方,需要有愛心人伸出援手,發揮人道精神去幫助。這種愛的力量,就是「佛心」,所以我們拜佛、念佛、誦經,最後一定要去實行。    佛陀在《八大人覺經》的第四覺知,提到兩個對比的見解動作——「懈怠墮落」與「常行精進」。墮落的人生就是因為懈怠,如果能看清懈怠墮落不僅損傷我們的生命,更殘害我們的慧命,就會下定決心奮發精進,以大勇猛心摧伏煩惱障礙。    有的人能力很好,卻不肯好好發揮;有的人則是所發揮的方向偏差,「聰明反被聰明誤」,將聰明用錯了地方,真的是害人不利己,這就不是上進,反而是墮落了。還有一種人自視甚高卻又眼高手低,普通的工作不屑去做,天天等著理想的機會從空而降,一定要有理想的職位、事業他才願意做,結果長期賦閑在家。    發生在義大利有一則新聞,一位已取得法律碩士的三十歲青年,因為工作職位不符理想,一直待在家裡,不肯再去找工作自立。他出身單親家庭,父親一個大男人獨力撫養他長大,還栽培他完成高等學歷,誰知學成後竟然不肯工作,父親覺得這樣不是辦法,應該讓他振作起來,於是中斷他的經濟來源,想要迫使他自立。不料辛苦栽培的兒子,倒是利用法律所長,一狀告到法院,控告自己的父親。    法庭經過幾次審理,做父親的據理陳述:「孩子自小沒有母親,我一邊工作,一邊又要照顧他,如今已經盡了我的責任。他三十歲,學業也成就了,我一個年近七十的人,還有什麼義務撫養他呢?」聽起來很有道理。    不過法院最後判決兒子勝訴,父親敗訴。法官認為兒子雖然已經能夠自立,但是職位並非他的理想,所以失業在家,既然孩子失業了,父親當然有義務要撫養他。    這則新聞在義大利也是轟動一時,許多為人父母者都很驚詫,為什麼法官會有這樣的判決,難道父母親要撫養孩子一輩子嗎?對子女沒有年齡限制地提供,這樣的判決不是很負面嗎?但是法庭已經這樣宣布。    聽到這則訴訟的結果,會覺得父子的親情、人生的思想意識,以及社會的法律觀念,在在都令人感到迷惑。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思想?法律之前什麼才是真正的公平?最重要的,什麼才是親情真正的意義?人生的目標又是為什麼?    這位三十歲的青年枉顧親情,竟然狀告父親,白費了父親養育栽培之恩,帶給父親多大的心靈創傷;他的思想貢高偏差,愈是貢高,墮落愈深。所以類似這種人,都屬於「懈怠墮落」,不能就其所學來發揮,這種眼高手低的人,實在是人格墮落者,哪怕他的學位再高,還是白白荒廢的人生。我們如果能冷靜思考,就應該捨棄墮落,趣向精進的道路,如此「常行精進」,才能「破煩惱惡」,消除煩惱、不再造惡。    想到台灣有很多可愛的人生,非常地精進,記得台南有一位張先生,本身是小兒痲痹患者,要做任何動作,全身都得跟著動,是一位不良於行的殘障者。    但是他很有志氣,雖然從小被棄養,不過他很認真獨立,訓練自己能夠謀生,每天很早起來,整理好自己,就穿梭在大街小巷賣口香糖,無論颳風下雨,都帶著他的小攤子出門。    政府要將他列入重殘的救助對象,他不肯,他說:「我從小到現在受盡了辛苦,業已經夠重了,雖然是一個人生活,但是沒有餓過肚子,所以我不必別人救濟,還要努力去救濟別人。」所以他風雨無阻去賣口香糖,身體的動作很不穩定,卻是滿面笑容,每天都以快樂的心情面對。即使做這麼小的生意,他還每個月捐錢,幫助比他更可憐的人。    天差地別的兩個年輕人,一位是好手好腳卻不肯做事;後面這位張先生手腳都不便利,除了婉拒政府的救濟,更努力工作,發心救助別人,這樣的生命勇者,才真是身殘心不殘的進取人生。    這樣的人,我們可以說他是殘障嗎?看起來他什麼都能做,所以連「殘而不廢」這四個字用在他身上都不適當,因為無論在什麼地方,他都是以身示教,以樂觀、堅強、富有愛心的形象,鼓舞著手腳健全的人。他的心靈健康沒有障礙,雖然沒受過什麼教育,卻有充分的智慧,懂得做人的道理,更能少欲知足,所以心中無煩惱,再怎麼複雜、苦難的人生,到了他眼裡,全變成一片清凈的世界。想到這位張先生,無形中就給人很大的鼓勵。    所以學佛精進,不一定要在寺院拜佛誦經才叫精進,除了虔敬三寶、理解佛經的道理,還要去行經,將佛陀的教育實行出來,走這條濟世救人的路。    好的人生、好的模範,不在一個人富有與否,端看他的行為能否為人表率,思想正確的人生就是我們要學習的對象。當然錯誤的示範,也能讓我們引為警惕,「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懈怠的人生終究要墮落,常行精進就在如何去惡從善,轉煩惱為覺悟! 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學佛者每一天都要自我警惕,無論出家、在家,精進的人生不可或缺。    精就是專心,進就是向前進步,世間有求不完的知識,所以要精進;發展事業也一樣,專心精進才能成就事業。何況是學道者,修行道路漫長,既得人身,又能聽聞佛法,踏上了起點就要謹慎專心,方向要準確,腳步絕對不能停息。    懈怠的人生會墮落,不進則退,所以必定要有精進的心態,才能「破煩惱惡」。    煩惱是自心的敵人,我們通常只知道身外有敵人,卻忽略內心和我們最密切、念念跟隨的敵人,那就是「煩惱惡」。這些煩惱惡,也就是我們的「見思惑」,「見」是見解,見解有了錯誤,行動就會偏差。《地藏經》中說「舉心動念,無非是罪」,一個人的見解有了偏差,說的話就會錯誤,惡口、妄言、綺語、兩舌,無不是造下口業。    人的見解不純正,動作也會產生偏差,就如目前普遍的青少年問題,整個大環境的走向偏離正道,年輕人也隨之聞聲起舞。沈迷網路的虛幻世界,或是感情問題看不開,為了愛情可以把親情、友情一筆勾銷,一旦情海生波,則又激烈地以自殺、殺人收場,這都是見解不正所起的煩惱,稱為「見惑」。    再來是「思惑」,思就是思想,比見解更深,影響的範圍也更廣泛,國家或團體的領導者,思想一有偏差,禍患就波及國家社會,人世間的混亂皆來自於此。    當然,思惑對個人來說,同樣是自己的敵人,有的人明明知道自己的錯誤,要改卻不容易,常常聽人說:「師父,我真的想要改,但是不知道為什麼看到事情很快就衝動起來,過後也知道錯了,我真的要改!」口頭上說改,心理上卻游移不定。    如果要改就要下決心,慢慢將錯誤的衝動減少,這是漸進的方式;若是較有智慧的人,就一改千悟,下了決心很快就能徹底改過來,除掉內心的見思惑。    「破煩惱惡」,也就是殺煩惱賊。在《佛遺教經》和《佛說四十二章經》都提到,我們的內心有四大賊,必定要一一殺滅。「四大賊」就是「四魔」,四魔都隱藏在我們心中。    第一是「五蘊魔」。五蘊前面已經解釋過了,除了色身之外,受想行識都在我們的內心造作,心向偏差,行動就會越軌,造作之後的結果成為業的種子,即隱伏在藏識中。這是五蘊魔。    二者「煩惱魔」,煩惱魔是見思的煩惱,見解、思想不正確,就會對家庭、社會、國家造成危害。    三者「天魔」,天堂人人都想去,但是天堂的享樂對修行者反而是一種阻礙,天魔更是時時想盡辦法,要來擾亂髮心修行的人。因為三界之內都是天魔控制的範圍,而修行者所追求的理想則是脫離三界,永斷生死,如此魔王就損失了魔子魔孫,所以天魔對修行者都會有所障礙。    我們也常聽到「魔考、魔考」,其實外魔不可怕,最怕的是自己的心魔,三心二意不定性,天魔才會有機可乘。    心魔自作怪,要選擇修行或選擇享受,這兩種心態常常自我交戰。修行怕辛苦,無法清貧樂道,有的人就說:「我很喜歡修行,不過想到早上都要三點多起床,心裡就怕了,睡眠這項實在沒辦法克服!」或是說:「我很羨慕修行者,但是叫我長年累月都穿同樣的衣服,真捨不得世間那麼多美麗的衣裳!」衣、食、住、行對他來說都有很大的挑戰,這就是心魔在作怪。    四者「死魔」。生命有限,百歲古稀,死魔一直潛伏在我們體內,生命尤其在呼吸間,不一定會經過老的階段,看看新聞,護士一不用心打錯針,就造成七個嬰兒一死六傷的悲劇,存活下來的孩子也會帶著後遺症。可憐鏡頭上一位媽媽痛哭失聲:「我的孩子!我還沒抱到我的孩子啊!」這種生死掙扎,多苦啊!    於是,有的人就說「一輩子反正也沒多久,最要緊的就是及時行樂」,因而醉生夢死,不思精進,不懂得珍惜人生。他不知道這是「死魔」所設下的另一種陷阱,專門迎合墮落懈怠的人。    以上就是「四魔」。其中首要消除的是「五蘊魔」,若能解脫色、受、想、行、識的誘引束縛,就能降伏煩惱魔,見思惑盡凈,超越名利富貴的執著與貪生怕死的障礙,如此,天魔不得擾亂,死魔也無處伸其魔掌,一切魔障即得解除。    修行學道無非是要明理,能立定志向,發出虔誠懇切的願力,這樣,無論是內心的魔,或是外在的障礙煩惱,都可以去除。人人都害怕死魔的追逼,但是生命本來就是無常危脆,病魔來襲時苦不堪言,對道業同樣有所障礙,假使不能警惕無常、及時修法,有朝一日舍了此身,前途茫茫,真的不知何去何從。    生死大事,有的人學佛為了求解脫,所以很努力地念佛、誦經,但是到頭來還是很迷惑。這就是沒有徹底了解佛法的真義,也不曾實際做出心得,因此死到臨頭時,再好的妙法還是幫不上忙。假如能夠借事修心打開煩惱,自然可以通過死魔的考驗;煩惱解開了,面對生死安然自在,就沒有什麼好怕的了。    許多可愛的慈濟人,總是打開心門去付出,心門打開了、愛心啟發出來,過去的錯誤又能及時修改,觀念一調正,在菩薩道上就可以走得很穩定。走上菩薩道,回過頭來,也能了解生死無常,更懂得把握時光,好好運用人生。    如已逝的慈濟委員靜蓉,她是很資深的委員,雖然沒有很高的學問,這條慈濟路卻走得很穩。當她老來生病了,心念還是那樣穩定,病中也沒有放棄做慈濟,還把慈濟精神繼續傳承給她的先生和孩子。    一直到病重住進醫院,她也已經準備好要做「大體捐贈」(按:捐贈遺體,供醫學教育解剖),心靈最後的歸宿是交給佛菩薩;身體則交給醫學生做解剖,在她的身上學習人體的構造。當時我出外行腳,接到訊息說靜蓉病危,想再見我一面,我就請人打電話告訴她:「放下吧!來就來,去就去,這是師父說的。」我人在外面怎麼可能和她見面?所以要她隨緣放下。    結果行腳回來她還活著,我去醫院看她,就輕鬆地說:「你還在啊?」    「是啊!師父要我隨緣放下,來就來,去就去。」    「沒錯,醒過來就是還在,要感恩又多一天讓你有心理準備;又多了一天,讓你和大家說說話、結好緣。」    「對啊!所以只要我醒著,就跟人說慈濟,我都有把握時間。」    「這樣很好。假如是安心睡了,再醒來時,就要乖乖聽人家(按:指下一世的家庭)的話。」    「嗯,這個我已經準備好了。」    又經過一段時間,她就跟我說:「師父,我都已經準備好了,不知道為什麼,睜開眼睛,都不是要好好聽話的時候;而是一睜開眼,就要好好說話。」我說:「你真有福,所以有機會就趕快和人分享。」    「好!我一定記住師父的話。」她就是這麼輕安自在。    還有一次去看她,她在睡覺,再過兩天又去,她已經醒了,我就說:「那天師父來,你還睡你的。」結果她幽默地說:「師父,我知道您很忙,我是替您多睡一些。」雖然是這麼簡單的對答,對我而言警惕很大:我能夠輔導她「來就來、去就去」,將來有一天,自己是不是能夠做到?有時也會以此自我警惕。    她做到了!聽話的人做到了。到了最後她很輕安,還揮揮手跟守在身旁的師姊們道再見,就這樣自在地去了,這麼輕安、這麼自在、這麼解脫。    所以精進修行,就是「內能自觀、外能體念」;向內自我觀察內心的世界,面對外在一切人事物常起警覺,體悟人生、勤念正道,這是很重要的。將身心內外的四魔降伏下來,這樣才能「出陰界獄」。    「陰」就是「蘊」,蘊是積聚、覆蓋的意思,煩惱無法斷除,就會不斷累積,對我們的修行產生障礙。所以學佛不能懈怠,懈怠就是放縱自己,今朝有酒今朝醉,今朝有福今朝消,每天都在消福,缺乏正念、正見、正思惟,當然無法做到正語、正精進、正業、正命、正定,生命都是邪知、邪見、邪命,這就是在陰獄中由不得自己,像關在監牢里得不到自由。    總而言之,聽法是用來降伏我們的心,改正偏差的思想行為,煩惱調伏了,「摧伏四魔,出陰界獄」,即使面臨死亡的考驗也無所畏懼,仍是那般輕安自在。

第五覺悟

愚痴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心大樂    佛陀指導眾生精進的方法,就是要多聽多聞,實行而後覺。佛為眾生而求道,再將體悟後的心得,向世人宣布、教育,後人聽聞佛陀覺悟的道理,必定也要用心體會,則無論先覺或後覺,皆得增長智慧,顯發佛性。    「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多聽多聞能使我們立志的方向更加明確,即不致產生偏差。否則,時時處於沉浮迷茫中,只是隨業流轉,永遠不得解脫。    《八大人覺經》第五覺悟:「愚痴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    迷與悟只在一念間,「愚痴生死」,我們應該覺悟所以有輪迴生死,就是因為眾生愚痴迷茫,沉迷六道不能自拔。什麼是「愚痴」呢?大家都知道貪、瞋、痴,因為痴才會起貪;貪求不得就起瞋恨,不僅擾亂自己的心,還危害整個家庭或社會,這都是起於眾生愚痴的心念。    心地愚痴、煩惱覆蔽的人,遇到事情總是只看表面,無法體會精微的道理,日日貪著五欲,不斷浪費生命,任憑身體毀損老化而不覺,寶貴的慧命也在享樂中夭折,這就是「愚痴生死」,常淪生死苦海不得解脫。    譬如有位慈濟委員身體不是很好,先生很不能接受,就會埋怨:「太太當委員,也做了很多好事,為什麼還會生病?」其實,生病是很自然的事,怎麼可能當委員就不生病呢!行善付出,善的願力能幫助人坦然面對業力,如果以為做了好事,就能脫離自身的業報,實在是錯誤的觀念。    還有一位慈濟醫院的病人,心臟病合併肺癌。他住院時一直很埋怨:「我怎麼會有心臟病?我怎麼會得肺癌?你們醫院在宣導戒煙,我都已經戒了,怎麼還會得心臟病和肺癌?」問他:「戒煙多久了?」「一個星期。」一星期前來看病、做檢查時要他戒煙,他倒是真的戒了,但是累積了三十幾年的煙害,怎麼能不生病呢!他卻無法接受。    物質都有生滅,既有生,就有老、病、死,平時的生活懂得節制,能愛惜自己,就是身心健康之道。假使生病了,一樣要面對現實就醫治療,這才是正確的態度。    「菩薩常念,廣學多聞」,菩薩就是覺有情,也就是覺悟的人,他知道貪、瞋、痴使人苦患無窮,這念心打開了,他就能專心向道。所以說「菩薩覺有情」,心智一開,不只自利還能利他;不只自救更要救他,發揮菩薩慈悲的本懷。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就是覺悟的道路,所以我們每天都要精勤求法,「多聞則志明」,看得多、學得多,了解人生的方向,志願確立了,不但能夠增長智慧,還能將所得、所了解的再傳出去,讓別人也能夠明了。    當然,佛法如大海,想得到究竟體會,必定要下一番功夫,所以我們不能自大,應該謙虛精進,廣學多聞,每天用心地聽法,有朝一日聽到一句最契機的道理,能夠掙脫心靈的枷鎖,一生就受用無窮了。    大愛電視台曾播出「輪椅上的父親」這齣戲,一樣取材自真實人生,是慈濟輔導過的個案之一。二十多年前,他們原本是一個和樂的小康家庭,先生努力工作,太太勤於持家,無奈一場意外中先生腰椎受傷,造成下半身癱瘓。    一個活潑上進、負責任、又照顧妻小的人,突然半身癱瘓,無法再擔起一家的生計,反而要讓太太到外面做工,而兩個孩子年紀又小,可想而知,他的心裡是多麼痛苦!    太太也很耐勞、很愛家,一心希望能有機會再讓先生接受治療,所以非常努力。但是當時花蓮的工業不發達,找不到好工作,所以經人介紹,她遠離家鄉到屏東工作。    這段時間家庭成員的身心倍受煎熬,先生的身體不見起色,反而經常發脾氣,逐漸把自己封閉起來,所有不愉快都往太太身上出。太太看到先生身體沒有改善,常常當他的出氣筒也很鬱悶,每次回家後,都是帶著悲切的心情回到屏東。有一天,太太覺得身心疲憊,自己不分日夜地工作,先生還這麼不能體諒,孩子那麼小,什麼時候才能卸下責任?她不知道希望在哪裡,活著真辛苦,就這樣自殺身亡。    消息傳回家,先生也是萬念俱灰,但是兩個幼小的孩子要怎麼辦呢?    這個時候慈濟發現了他們,開始去關懷陪伴,照顧這個家庭。開頭先生迫於生活受救濟,儘管慈濟人真誠地對待,但是他的心還是打不開,每個月發放時,父子們來到精舍,總是坐在角落的地方。    有一回我走到他身邊,問問他的近況,他就說:「我這輩子為什麼這麼可憐?為什麼困難一個接著一個?我覺得人生很沒有希望,為什麼我這麼可憐?」真的是滿腹抑鬱。於是我問他:「你的兩隻手是不是很健全?」「是啊!很健全。」「你只是腳不能走而已啊!」「對啊,就是腳不能走,所以身上經常產生褥瘡要去住院。」    我就跟他說:「其實世間不是你最可憐,你有沒有去看過別人?比你更可憐的人很多啊!這場意外雖然是很悲痛的事,但是還有人手腳都不能動,只剩下頭能動,他聽得到、有感覺,但是全身都不能動,還有這樣的人生,你的頭腦還很好,你肯動的話,雙手也很好,你不是世間最可憐的人。」    這一句「你不是世間最可憐的人」,敲醒了他的心,他的心結完全打開了,有時心裡煩躁,腦海里就會浮現這句話——師父說的,我不是世上最可憐的人,我還有兩隻手可以再打拚。    烏雲撥開現光明,雖然還是受慈濟補助,他也一邊租起三輪車出去賣東西;儘管常常長褥瘡進出醫院,不過他已經提起勇氣,心無煩惱,整個人生開朗起來,帶著孩子勇敢地在人群中生活。他用心栽培兩個兒子,後來一個當了軍官,另一個是醫師,這個爸爸的生命已經雲開見月了。    看,一句話若能契合他的根機,真正打開他的心結,話不必多,只要一句就夠了。不過,什麼時候我們才能聽到一句契機的話?不是等到契機的那句話再來聽,而是平常就要以恭敬心來聽法求道,等待時機到了,就能豁然開朗。    佛陀在世時,也有一段這樣的故事——    當時佛陀住在祇園精舍,有的弟子則分散在不同的聚落、國家,其中議論第一的摩訶迦旃延,也住在距離佛陀很遙遠的地方。    佛世時有很多外道教徒,聽聞佛陀說法同樣心悅誠服,所以遠離佛陀之處,當地人就會把問題請教佛的弟子。    某日一位梵志,也就是外道出家者,他來到迦旃延的住所,向尊者吐露心中的疑惑。梵志問道:「為什麼國王與國王之間或是長者與長者之間、人民與人民之間,都是相互鬥爭?甚至修行者、出家人,也會互相排斥,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尊者回答:「國王與國王的鬥爭,是因為貪慾;長者及一般人民愛爭鬥,同樣不離開慾念煩惱;出家修行者互相衝突,則是出於我見,這都是人的毛病。」    梵志又問:「去貪慾和破除我見的道理,誰能為人解釋,使人心開意解?」尊者就說:「釋迦牟尼佛,他是十號具足的大覺者,他能分析人間種種貪慾我見,解除眾生心靈的毛病。」    梵志聽了趕緊站起來,問明佛陀所在的方位,就面對祇園精舍的方向,恭敬尊重地曲膝禮拜,向佛陀這位救世者遙表敬意。    世間,國與國相爭,甚至富有人家明爭暗鬥,人與人不和睦,修行者之間互相不調和,會對整個社會造成混亂。這位梵志擔心天下事,知道世間有佛陀這位大覺者,可以開導眾生,使人人信服,如此,國家、社會、人群就有救了,他因此起了恭敬心,所以面對佛陀所在的方向恭敬禮拜。他雖然是外道修行者,卻能在真理的前導下,不分宗教起尊重心,這才是大無私的宗教情懷。    同樣的,記得一九九九年土耳其大地震,慈濟人前往援助後,土耳其一些人士曾來台灣和我見面。他們都是回教徒,談話中如果時間到了,他們就會說:「請找一個地方,讓我們膜拜一下。」我們趕緊找個安靜的地方,他們進去了,就朝著聖地的方向膜拜,一天五次。他們不膜拜什麼形象,但是有方向,無論多麼遠,都是同樣調整方向去禮拜,這就是表示心靈的敬重。    學佛求道也一樣,首先起尊重心,而後「廣學多聞」,才能「增長智慧」。比如聽到某個人的故事,其它人有了憂愁,心結打不開,我們就將前面的故事和後面的人分享,以個案輔導個案,這樣常看、常聽、常用,增長了智慧,我們就能「成就辯才」。    這裡的「辯才」並非世智辯聰,而是以真誠、智慧的言語,和人做心靈分享。人生有了明確的方向,增長了智慧,成就辯才,就能夠「教化一切,悉以大樂」,使人人聽聞正法之後心開意解,放下心靈的桎梏,自然能夠得到快樂。    慈濟骨髓中心第五百多例的捐贈者,是一位年輕人,接到配對成功的消息十分歡喜,趕緊告訴他的父母,父母親聽了也全心支持。他的父親還說:「可惜我年紀太大,沒有機會捐髓救人,兒子能去救人,真是太好了!」    來抽髓時,父母親都陪著孩子一起來,不是不放心,而是親戚朋友聽到要捐髓,大家都七嘴八舌跟他們說:「不可以啊!這是抽『龍骨水』,抽了以後脊椎神經會受傷。」所以父母親決定全程記錄,了解整個抽髓過程,回去就可以大力宣導「救人一命,無損己身的觀念」,讓更多的人解除疑慮,共同來參與救人的行列。    這一家人,真的是菩薩家庭。兒子能發揮生命的良能,捐出骨髓救人,父母親很有智慧,不但同意兒子捐髓,還陪同前來了解,做一個見證者,回去廣為宣傳救人的理念。    因此,人生方向正確,多聽、多看、多體會、多了解,就能使我們體悟人生。智慧在生活中求,多聞而志明,就不會迷失在貪、瞋、痴的漩渦里,輪迴六道無法自拔,所以要用虔誠、覺悟的心態來面對人生。

第六覺知

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學佛就是希望能開闊心胸,普觀天下眾生皆平等,這也是佛陀當初發心修行所抱持的心態,我們既然學佛,當然要依照佛陀的教育,啟發人人的悲心愛念,行於菩薩道救濟眾生。    所以我們不斷呼籲要「凈化人心」,去除心中的貪、瞋、痴,將人性的悲念啟發出來,秉持「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的心懷而付出。很高興現在已經看到,社會上的愛心人士慢慢增長起來,許多團體提倡人道精神,都是跨越彼此的界線,合作從事援助工作。    放眼國際,災難接連不斷,天災人禍造成缺糧缺水,許多慈善團體奔走救濟,但是世間遼闊,要能夠透視到每個地方,並且順利進行救援任務,著實不易。不過難行能行,救濟之心必定要平等,有了眾生平等的覺悟,認為所有的生命都值得尊重,這個觀念一提升,很多困難都能突破。    話再說回來,要人救濟不如自救。佛陀說「因緣果報」,為什麼世間有這樣多天災人禍?為什麼有這麼多苦難人?他們過去生中,到底造了什麼因、什麼業?這種果報應該多反省,其實這輩子會生在多災多難的地方,應該是共業。    《八大人覺經》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業報的牽引,使人生活貧窮痛苦,在貧窮中,內心又有許多怨懟憤懣,心靈的自卑、怨恨不斷掙扎,無法與人合群,所以「橫結惡緣」。自己封閉了自己,自我錯失得救的因緣,這樣的人生也很多啊!    有一則新聞,一位四十歲的壯年人,失業之後就開始封閉自己,因為欠繳健保費,健保卡不能使用,所以生病了也沒去就醫。直到連續吐血兩天,才在母親催促下向人借了一萬元,出門去看醫生。    後來被人發現昏死路邊,身上的一萬元已不翼而飛,究竟在路上發生什麼事也無人知曉,實在是件很遺憾的事。現在社會有這麼多愛心團體,如果他能主動求救,一定能夠得救,健保局也能處理無錢繳納保費的案件,應該不至於如此下場。他就是因為自我封閉,而失去獲救的因緣。    「緣」字實在很奧妙,如果有這分好緣,即使住在深山中也能得救。慈濟人就常翻山越嶺,路途迢迢地替人送米糧、修房屋,或是幫獨居老人清理居家和身體。    大愛台的「大愛小記者」節目,其中一集小朋友採訪一位年紀很大的計程車司機。小記者問:「老伯伯,您為什麼要開計程車?」他說:「開計程車很方便,知道哪裡有窮苦人家,可以趕快帶慈濟師兄師姊去關懷。」    那一天他還帶著小記者去基隆實地採訪,在山上住了一位孤獨無依的老人,老人家不只是老,還又病又貧。小記者看到師伯師姑對阿公噓寒問暖,也很自然地伸出雙手,將阿公的手拉過來撫摸著:「這麼冷,手冷冰冰的。阿公有沒有穿暖和一點?」    阿公很開心,就對小朋友說:「小孩子要常常發好心,做好事,多關心。」阿公在感動之餘,也懂得機會教育,把這分愛的觀念再傳給下一代。相對的,這麼小的孩子,就開始培養他對人類的愛、對老人的尊敬,相信他的人生一定不會封閉,還會再把這分關懷傳出去。    只要有緣,處在深山有遠親;若是無緣,身處人群也孤苦。所以這個緣字很奇妙。    學佛者要懂得廣結善緣,學習平等的精神,「菩薩布施,等念怨親」,菩薩以平等心看待一切眾生,沒有怨親之分,只要對方有苦難,就會想盡辦法去幫助。    記得慈院志工提過一個個案,一位阿公氣喘病發來院急救,在醫護人員的照顧下恢復了健康。這位阿公是我們的照顧戶,孩子都住在台北,既不回來照顧老人,也沒有分開戶口,所以阿公無法向政府申請津貼,就由慈濟長期濟助。儘管如此,阿公還是十分樂觀,只是一心感恩慈濟,對孩子沒有什麼埋怨,他說因為孩子不孝,才能得到這一大群慈濟兒女來孝順,實在沒什麼好埋怨,他不覺得孤單。    這不就是怨親平等?老人家受到慈濟人的膚慰陪伴,已經不怨恨他的孩子,也不擔心病苦,只感恩眼前的幸福。心境一轉,哪有什麼怨?哪有什麼苦?物質的貧窮容易得到人幫助,心中的貧苦埋怨,就要看自己是否願意打開心結。看看這兩位老公公,雖貧不苦,沒有埋怨就沒有苦惱。    還有一位令人敬佩的老公公,他是樂生療養院的黃貴全老菩薩。有一次我行腳到關渡園區,他由委員陪著前來,拿出一包現金要捐給慈濟,幾十萬元對老人來說是很大的數目,不知道是他多少年刻苦生活,勤儉累積下來的,但是老人家很歡喜地捨出來。    談起這位老菩薩,真的是一位修行者,九十幾歲了還是一樣勤守本分,用心照顧行動不便的院友。    每天凌晨兩點多他就起床了,第一件事是去沐浴,把自己清洗乾淨,三點多就開始他的服務。他照顧的兩位院友都是病重卧床,生活無法自理,一位同寢室七十幾歲的老人,每天黃老居士都為他翻身、換尿布,再把換下來的髒東西拿去洗刷晾曬。之後,他又走入另一間寢室,替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倒便壺,幫他把身體清洗乾淨。    清理好,已經五點多了,天亮之前,他就將寢室打掃乾淨。六點多,廚房人員將餐食送到病房區,十幾個人要吃的餐食,都由黃老居士一間一間去送,送進去,還要抱著院友們坐起來,將餐盤擺在面前讓他們用餐。    這就是他每天的貼心服務,數十年如一日,真的是一位非常難得的老人。我對這位老菩薩,確實非常讚歎、非常敬佩。    那次他大病初癒來看我,還很自在地跟我說:「師父不必擔心,我一切都安排好了,這些錢趕快交給師父我就安心了,心裡就沒有掛礙了,您不用為我擔心。」    類似這樣的人生,我們是不是也能做到呢?所以說來,我們要學菩薩道,就是要「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就像慈濟救濟的個案,也有的曾經過迷茫錯誤的人生,但是我們一樣平等付出,既然要去幫助人,絕對不會問:「你過去是不是一個壞人?」    過去他的方向偏差,現在我們資助他的生活,同時也教化、糾正他的人生方向,這就是菩薩救濟眾生,從身、心、環境等等一切,為他調整教化。    學佛,要學得如何突破人世間的困難,這分難,難在解脫對不平等的埋怨。世間貧富貴賤的差異,我們要如何拉近它?當然需要以愛心去開啟眾生的心門,心結能夠打開,就算遇到了困難,他也懂得善解知足。    總而言之,最重要的還是「自救」,與人廣結善緣,心中沒有埋怨,看到別人的苦難能持怨親平等的心,這就是學佛最重要的課題。學佛就是要成佛,成佛之前必定要行菩薩道,我們面對種種苦相的示範、教導,真的要珍視愛惜心中的善念,把愛心好好發揮出去。

第七覺悟

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五欲過患    人之大患在於有身,有了身體就有不調順的時候,風寒、病痛,這些感覺很令人困擾。但是,還有另一樣最大的困擾,也是一樣很大的過失,就是生死之間勘不破。    學佛者,絕對要認清六道輪迴的存在,知道生生死死苦不堪言!而佛陀的教育,就在生死迷茫中,為我們指點迷津,使我們突破人生,解脫六道。人生的過患莫過於五欲,心中滿是慾念的追逐,以致招來許多苦患災難,一切的一切,無不都是起於五欲。    《八大人覺經》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首先就警惕人人「五欲的過患」。    「五欲」——財、色、名、食、睡。「過」就是錯誤、過失的意思。貪著五欲的結果,往往打亂了人生的規則,使人犯下許多過失與錯誤,一念偏差造成終生的遺憾。許多世俗人認為,人生當然應該盡情享受,就因為貪著「當然的享受」,反而墮落五欲而不自拔,看看社會上多少人鋌而走險,為了貪慾斷送自己的前途,也毀滅他人的家園,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尤其近來常聽到走極端的人格,發生憂鬱症、躁鬱症、精神錯亂等等病態,比較激烈偏激的人,會做出傷天害理的事;有的人憂鬱在心,變成傷害自己,常常傳出自殺、跳樓的事件。    有一位壯年人,獨力賺錢維持家計,偏偏工作不順遂,就借酒澆愁,又染上賭博惡習。人說「貧賤夫妻百事哀」,他的太太跟著他,貧困加上心靈的苦悶,對於先生日漸脫軌的行為很不能諒解,就向先生提出離婚要求,孩子歸屬先生。    過了一段時間,這位先生心情愈來愈惡劣,要改掉惡習卻很困難,加上經濟壓迫,還有孩子撫養的問題,他突然把心一橫,先灌孩子毒藥,然後自己上吊自殺。    諸如此類的例子,現代社會層出不窮,原本小康的家庭,因為經濟轉變謀生困難,自己的心又沒有照顧好,結果就是行為脫序,家庭感情破裂。更嚴重的,想不開,心理狀態開始產生毛病,最後殺人、自殺,親手毀滅了自己的家庭。    這就是一念貪,為了生活無法安貧守道,就容易出問題。另外也有很多經濟型犯罪的情形,看起來事業做得很大,一個個連鎖公司不斷擴充,實際上卻是買空賣空,吸收很多人辛苦儲蓄的錢,一段時間後就惡意破產,一夜間,多少家庭的希望,投入的辛苦錢全都化成泡影。結果又有多少夫妻感情破裂,多少家庭走上自殺的路?這都是因為貪財。    「名」也一樣,放眼天下,為了爭名奪權,多少國家動亂不安?所以說來,財與名真的是困擾人生,也造成災禍不斷。    再來是「色」,醫院裡常接觸到這樣的個案,男女之間為了感情問題一時想不開,服毒、跳樓、自焚都有,很多都是為情為色。    又看看現代人吃的文化,常聽到台灣人一年可以吃掉幾條高速公路,這種比喻應該也不為過。現在很多人家裡都不開伙,三餐外食,這要增加多少花費啊?從前的人,一個家庭算「一口灶」,一口灶的意思,就是每天有米下鍋,這口灶生起火來能煮飯煮菜,這才是一個健康、幸福的家庭。    從前日本有一位天皇,有一天,他站在宮城上居高臨下,觀看清晨的東京。    天剛亮時,家家戶戶應該冒起炊煙,準備生火煮飯,奇怪的是天皇往城外看出去,竟然沒有看到任何一家的煙囪冒出煙來。看了很久還是一樣,只看到家家戶戶都有人出門,要開始一天的工作,卻沒有一絲炊煙。    天皇就問隨身的大臣,到底是什麼原因?大臣回答:「近來景氣不佳,全國人民面臨貧窮的邊緣,所以老百姓都把早飯節省下來。其實人民連午飯的米糧都欠缺,哪還有早飯呢!」天皇聽了很慚愧,為什麼會讓老百姓這麼貧窮呢?這一切都要歸罪於我,是我照顧人民不周到。    當天,天皇就發出一道命令,全國人民可以有三年的時間不必納稅。人民聽到這個大好消息,一下子民心大振,都賣力地為家庭的生活而奮鬥。    三年後,天皇又站在同樣的位置看過去,清早的東京,家家戶戶的煙囪都開始冒煙了。天皇很歡喜,就對身邊的大臣說:「看,每一戶人家都生起火來,人民都有早飯可吃了。」大臣就說:「這是托天皇的福,因為您的仁慈,讓人民不必納稅,大家為了感恩都十分認真,現在家家戶戶都很富足了。」天皇聽了很安慰,又下令給老百姓三年的時間儲蓄。    人民聽到這個消息更加歡喜,感恩天皇視民如子,於是加倍努力,使國家處於興隆昌盛的地位。所以「民富即國強」,老百姓富有了,這個國家也就強盛,此謂之仁政。    我們吃的東西要節制,對生長食物的大地更要好好保護。近來年全球許多地區乾旱問題嚴重,一向以畜牧業見長的澳洲,也面臨土地沙漠化,水資源日形窘迫的威脅。當地慈濟人實地勘查,彙整資料後,也進一步討論如何協助依靠農牧維生的災民。    從他們帶回來的影片中看到,真的是一望無際的黃沙塵土,土地上的牛羊都很瘦,肋骨清晰可見,難怪那些賴之維生的災民無法生存。    想一想,這難道不是人禍造成的嗎?全球人口不斷增加,現代媽媽大多不喂母奶,小孩子都是喝牛奶、羊奶,大人則是吃牛肉、啃牛骨、穿牛皮。為了因應此一需求,農牧業不斷繁殖,砍伐森林種植牧草,水土保持屢遭忽視,動物的排泄物又污染大地,曾幾何時,破壞大地的惡果已經回到人類身上。    人禍實在很可怕!所以飲食應該吃得天然。看看以前的婦女把孩子抱到胸前,喂孩子吃母奶,母子天性能夠很貼心,人家說「母子連心」就是這個道理。現在喂母奶好像已經變成過去的名詞,現代人不分年齡無不愛喝牛奶、羊奶,看看這片大地為了提供人類食用,需要豢養很多牲畜,這對大地的傷害有多大?人人如果少吃這些東西,對大地就有幫助。    因此,「五欲過患」——財、色、名、食、睡,這個「睡」字指的應該是享受,貪享受、好吃懶做,這種人一輩子都像在睡眠中不得清醒,不肯努力,更不肯付出。    看看前面日本的例子,只要把感恩心提振起來,人人都能努力向上,整個國家就會富裕起來。所以,大家要多多反省,離欲去貪,就能擺脫五欲的牽絆。 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    生活中能平平安安,這就是人生最滿足的。    食衣住行,要貪求多少物質?房子需要多豪華?其實房子再堂皇富麗,每個人使用到的空間還是有限,地方太大也用不了。常說「屋寬不如心寬」,住的地方乾淨整潔,能夠遮風蔽雨,就是一個安穩的住處。衣服要穿多好呢?幾尺布足以蔽體,清爽俐落也就足夠了。至於吃的方面,一個肚子其實裝得也有限。    這麼說來,到底生活中為何而「貪」呢?人與人之間許多明爭暗鬥,難道不是由貪而起嗎?貪是人生的苦源,貪著五欲享樂的人,內心不一定活得踏實喜悅。    所以學佛者,無論在家出家同樣要「不染世樂」,出家固然要將世俗的欲樂捨棄,就算是在家的世俗之人,同樣要盡量放棄不該有的染著。在世俗中生活,一樣要好好守持自心,「愛心」,就是愛顧好這一念心,這才是真正的自愛;自愛的人生不染著世樂,守於本分不越規,這是很重要的。    但是我們還是要生活,所以出家人就是「常念三衣,瓦缽法器」。佛世時,僧團弟子棄俗出家,保持簡單的生活,所有物僅是三衣、瓦缽與法器。「三衣」是五衣、七衣、大衣,根據不同的場合及需求而穿著,因為印度是熱帶國家,不需要很多衣服,只要有三衣能遮蔽身體、維持威儀,就足夠了。    「瓦缽」就是我們的碗,出家人用瓦缽,「缽」又稱為「應量器」,佛世時僧團每日外出,沿門托缽以七家為限,乞食一日所需,若是經過七家還不足數,亦自懺悔而止。「法器」則是莊嚴佛壇道場的器具。    出家生活很簡單,三衣、瓦缽、法器,這樣就能滿足、悠閑地過日子。而世俗之人,到底需要多少物質才能滿足?慾壑難填,真的非常辛苦。    在《六度集經》里有這麼一段記載,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有一天佛弟子圍繞前後,佛陀就對弟子們說:「一般凡夫都是見財起貪,就算擁有再多的東西,還是嫌不足。」    過去無數劫前,有一位國王名叫和默,他的國土豐饒富庶,風調雨順,谷稼成熟,金銀等礦產也很豐富,擁有一大片取之不盡的資產。但是他認為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人民能和樂相處,人人安居樂業,豐衣足食,這才是他最大的願望。    和默王慈心仁愛,平易近人,時常帶領大臣出城巡視民情,看到街上士農工商安樂繁榮的景象,是他最歡喜的時刻;如果遇到思想偏差、知識愚惑的人民,就會十分悲憫,一心期盼他智慧開朗,知書達理。    有一次一位年輕人竟然偷取財物當場被抓,送到國王面前。和默王百思不解,全國上下都安分守己,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就問這位年輕人:「你為什麼偷竊呢?」年輕人羞愧難當,向國王坦承:「我真的偷了東西,這是我第一次偷竊,我知道國王教育大家安守本分,但是我實在太貧窮了,飢餓無食,受凍無衣,不得已才會幹犯大過。」    國王聽了流下眼淚:「民之飢者即吾餓之,民之寒者即吾裸之。」不料國內竟然還有飢餓受凍的人,這就如我自身飢餓、赤裸一般,「該慚愧的是我啊!為什麼讓人民飢餓受寒呢?」於是大開國庫,普施貧困之家,不讓人民有缺糧、缺衣的遺憾。全國人民至此更加愛戴和默仁王,並且學習國王慈悲的胸懷,一國上下相率以道。    佛陀說到這裡,就對弟子們說:「這位和默王就是我的過去生,累生累世在人間,無不都是在教化眾生。」    佛陀在無始劫前,就已經「行慈懷悲」。視眾生苦難如同自己受苦,這種感同身受的心就是「佛心」,雖然當時尚未成佛,這種佛心悲願早已深植心田。    人人皆有佛性,佛在過去生中,生為貧窮人,一樣守戒奉道;出生為一國之王,也不貪著世間欲樂,只以天下眾生為己任,這就是佛。    至於在家「俗人」,一樣有解脫五欲過患,精進佛道的大修者。還記得四十多年前來到花蓮,那時居無定處,不知何去何從?收容我的人是許聰明敏老居士,在花蓮,人人都稱他為給孤獨長者,時至今日,只要提到在家居士的模範,就會想到這位老居士。    老居士的居家生活和出家人幾無二致,每天早上三點多就起床,做完整堂的早課。他的生活很簡單,千篇一律,每天吃的就是豆包、青菜,穿著一套黑色中山裝,就是這樣簡單,衣服也都是自己清洗。    那時老居士也七十多歲了,早晚課從不缺課,平時念佛虔誠,白天還要做事業,甚至許多人有了糾紛,都來找老人排解,哪裡有苦難人,他馬上伸手幫助,真的是近代的給孤獨長者。以當初花蓮的環境,老居士的經濟應在首富,在這麼富有的環境中,卻能保持簡單純樸的生活,實在非常難得,所以我一直非常尊重敬佩他。    因此,處在名利地位中,卻能夠撥開名韁利鎖,行於道中,這對一般凡夫殊不容易,如果是決心修行的人就不困難。    過去的釋迦牟尼佛身為國王,能在五欲中心不染著,現代社會也有這樣的人,許老居士他做到了。所以學佛應該抱著沒有困難的心態,保持簡單的心,身體力行佛的教法,這樣「雖為俗人」,也能「不染世樂」。    看看慈濟人,出門都是穿藍天白雲、八正道或旗袍(按:皆慈濟女眾制服名,男眾為藍天白雲及西裝),他們同樣也是「三衣」:而且攜帶慈濟人的「隨身三寶」——環保碗、筷、杯。你看,這不也是在修行?菩薩游化在人間,他們同樣帶著他們的「瓦缽、法器」。    總而言之,我們修行、志願出家,有些人是「身」出家,但是有些人是「心」出家。多少慈濟人省吃儉用,就是要去付出、要幫助人,他們身體力行,「心」無貪著,「身」行道法,同樣發揮了慈悲智慧。無論是慈濟委員、慈誠等等,都是現代的修行者,行在菩薩道中,令人敬愛! 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學佛者守志奉道,這是我們的本分事,無論在家出家,佛弟子一定要奉守戒律。出家人守持清規,五戒十善則同為在家居士所奉持,內容均不離身、口、意三業之規範。    「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出家任重道遠,傳承佛法,荷擔如來家業教化眾生,乃是大丈夫事,將相難為。真正的出家人「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梵行」就是清凈的志願,也就是心不染著慾念,志願廣度眾生,以慈悲心普化一切。    當然要廣度眾生,也要先自度,所以需要在一個環境里好好熏陶,接受佛陀的教化,因此有出家僧團的成立。出家人最重要的責任,就是將佛法應用於社會、人間,使在家人接觸了佛法,同樣能開啟自性三寶,不受世間欲樂的污染迷惑,皈依自性之佛、法、僧,回歸清凈的佛性。    佛法不離世間法,只要能用心體會,以智慧眼觀天下事,無不是清凈的佛法,即使是在家人,只要能深入法髓,保持心性清白,一樣能識得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    既識得自性三寶,則無論在家、出家,要使佛法得以顯發,就要「慈悲一切」。對於這一點,佛陀也說過一則公案——    過去有一位貧窮者,家境貧困,一向靠勞力維生,有一次,一艘商船即將出海,船上的商人就合資雇請這位貧窮者。船行大海,忽然間停在海中央無法前進,海浪又急又大,大家都十分惶恐,商主們也不知如何是好,整艘船的人亂成一片。    回頭看看這位貧窮者,態度卻安然自在,有人就問:「看你一點都不驚慌,平時一定有什麼信仰,請你趕緊為大家祈禱!」貧窮者就對空合掌,行「三自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並且懺悔眾生共業,發願守五戒、行十善,甚至發願將來如果能成佛,誓必度盡一切眾生。    貧窮者懺悔發願後,經過七天的時間,這艘船還是無法前進。當天晚上海神化身託夢,對其中一位商主說:「想要這艘船能移動,除非放棄那位貧窮者,他如果離開,這艘船就能平安前行。」天亮後,夢見海神的商主就和大家秘密會談,想辦法要讓貧窮者離開這艘船,但是大海茫茫,如何讓他離開呢?    這位貧窮者隱約聽到大家秘密商謀,就主動向商人們說:「大家不必再傷神,不要為了我一個人,拖累這麼多人和寶貴的貨物,只要我離開大家都能平安,那就讓我離開吧!」看到貧窮者如此明理,大家也十分不忍,後來就用竹子編了艘簡單的竹筏,讓貧窮者坐上去。    一陣風吹來,慢慢將竹筏吹離了大船,大家目送著竹筏逐漸消失在遠方。    差不多過了半天的時間,船動了,風浪也愈來愈大,一群大魚從四面八方洶湧而來,捲起千尺波濤,船翻了,船上的人無一生還。另一方面,坐在竹筏上的貧窮者,已經順利靠岸。    這位貧窮者就是佛陀的前身,佛陀自無始劫以來,無論身為出家人、在家人,或是以各種形類出現世間,無不都是行於佛道中,不論富貴或貧困,一念道心不曾遠離,總是慈悲對待一切眾生。    又於過去某一小國,國王身行清白,愛民若子,最大的心愿,就是期待人民都能守持五戒善法。    但是國王常入人群觀察,發現很多人民表面善良,守戒奉道,暗地裡卻邪行不受正道。國王心想:百姓虛以委蛇者多,如何選擇出身心清白,真正具梵行之人?想了一想,國王下了一道命令,要大臣向人民宣告:信奉佛法、聽經、行佛道者,治重罪,當街示眾!    告示一出,一些民眾馬上現出原形,摒棄正法、大張邪教,享樂奢怠為所欲為。    其中有一位在家修行的清信士,看到許多學佛者都不敢再去聽經,或表達自己是佛弟子,又看到很多人公開表達不信佛、不聽經,不再守持佛戒,一些邪行邪法公然化暗為明,他實在很擔憂,國王怎麼會發出這種法令?但是他還是信佛虔誠,照樣聽經聞法,他認為人要懂得道理,就要有信仰,唯有佛法才能讓人真正明理,心境透徹清凈,所以還是繼續他的信仰。    他悲憫眾生自投三途,蹈犯五戒、不守十善,在地獄、餓鬼、畜生三道中輪轉,如此一來,必將遭遇種種困難。首先是「獲人道難」,墮落惡道要再回到人道就很困難:第二是「處中國難」,雖然處在人道,但要生在有文化有文明的國家很難;第三「六情完具難」,也就是不容易身心皆健康。    第四「生有道國難」,要生在國王行仁政、人民守法奉道的地方不容易;第五「與菩薩親難」,想要會遇善知識,得到智慧的啟發,是可遇不可求:第六是「睹經信之難」,聽經或看到佛經,要他從內心生出信心很困難,這就是缺乏善因緣。    第七「貫奧解微難」,要能貫徹很深的道理,從深奧到細微都能貫通明白,這也很難。第八「值高行沙門清心供養難」,要遇到有德行的出家人,而且能以最虔誠的心供養,可說難中之難。再者「值佛受決難」,得遇佛世,由佛陀為我們親自授記,更是百千萬劫難遭遇之難。    這位清信士認為:自己有幸得人身,這是過去生所造福,更難得的是信奉三寶、得聞佛法,生起堅定佛道的信念,這麼多難得而能得,怎能因國王一紙法令而放棄,即使赴湯蹈火、當街示眾,我也一樣不能放棄。    執法的官員知道有人不肯放棄佛法,就問這位冒死不棄信仰、守道清白的清信士:「為什麼大家都放棄了,就算有信仰也不敢表達出來,而你卻那麼堅持?」清信士回答:「我崇信佛法,對天對地問心無愧,就算國王治我的罪,寧死我也不願捨棄信仰。」官員就將清信士押去見國王。    國王聽執法官講出經過,心中非常歡喜,忍不住走上前去,誠摯地握住清信士的手:「你就是我要找的人,我一心期待全國臣民皆能奉法行道,但是很多人都只是做表相功夫,一邊信佛聽經,其實暗地裡行邪道。我希望找到真正學佛守志的人替我行教化,所以用了這個法子,終於讓我找到你。」國王於是將清信士奉為國相,委以感化臣民守奉正法的重任。    在這段過去因緣,清信士即是佛陀的前身,那位國王則是彌勒菩薩前身。佛陀生生世世化為各種形態感化人民,因此學佛者,無論在家、出家,梵行清白都是我們的本分事。    慈濟人有十戒,十戒是現代社會中,個己、家庭、社會都需要的規則,人人只要把規則守好,社會絕對祥和。這同樣緣自佛陀的教法。所以請大家平時要多用心!

第八覺知

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學佛不離生死,生命的價值我們應該深入探討與了解,知道什麼才是真有價值的人生?    有些人渾渾噩噩,既不知生從何來,也不知死何去向,只是抱守無明沉浮人間,這樣的生命毫無深度與寬度可言,不只為自己帶來身心的災難,同時也成為社會的禍端。    什麼是心靈的災難?佛陀不斷恂恂教育,讓我們明了人人皆有佛性,我們明明知道要去除煩惱,使心地清凈,也知道人與人之間要廣結善緣,偏偏內心無明成習,剛愎自用,無法處眾入群;孤傲自視的人令人厭煩,自己也不快樂,這就是心靈災難。    這樣的人生就沒有用了!看看無用報廢的東西叫做「廢物」,但是現在連廢物資源都能回收了,為什麼我們的大好人生不能好好利用呢?所以佛陀苦口婆心教育我們,《八大人覺經》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熾然」是猛烈燃燒的意思,生死苦患就像大火燒身般壓迫急切。    生命無常,人人貪生怕死,只想著吝惜生命,卻不珍惜生命的價值,這實在是顛倒,也很辛苦。凡夫被生死枷鎖緊緊纏縛,找不出身心解脫之道,生生世世不斷累積苦惱,沉溺生死苦海,不知何時得度彼岸?    佛陀累生累世現身人間,在六道中,不只是現天人身,也現人間身、地獄身,或現畜生、鬼界身,但無論現出什麼身形,無不都在教育眾生。所以說「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只願眾生得離苦,不為己身求安樂,這就是佛菩薩無悔、無怨、無憂、無求的大慈悲心懷。    過去於一國中,某處山林遍居群鹿,數千鹿中有一鹿王,全身毛色五彩金光,鹿王領導群鹿,在好山好水間,安然悠哉地生活。    可惜好景不常,有一天,國王帶了一群獵師,闖進這片寧靜的土地。鹿群及其它森林裡的動物驚慌四散,奔走逃命,有的被獵殺,有的相踏而死,自此山林不得安寧。    鹿王心中十分痛苦,每日國王與獵師前來,牠的心就在滴血,要如何讓山林回復往日的祥和寧靜?鹿王想了又想後下了決心,獨自走出山林,來到人口稠密的城市。    城中人民看到舉止高貴的鹿王,不由得生出敬愛,認為是國家的瑞相,所以每個人都讓開道路,讓鹿王走過去。鹿王平安到達王宮,便屈膝跪在宮門前,侍衛看到這頭鹿非比尋常,趕緊向國王通報。    國王來了,看到鹿王四肢屈膝,抬頭流著眼淚,那種哀求的形態令人不忍,就問這頭鹿:「有什麼事嗎?」這頭鹿竟然開口了,向國王說:「往日山林間祥和寧靜,自從國王帶著獵師侵入這片土地,動物們再無寧日,森林中生靈四散,傷亡者遍地狼藉。我今天來的目的,希望國王告訴我太官(按:皇宮廚房)每天所需數量,我會自動將鹿送入宮中,供應國王食用。請您不要再讓獵師進入這片土地,讓萬物自然長養生息。」國王允其所請:「請放心,只要每天一頭鹿就足夠了,不會再有人去打擾。」    鹿王回去召集所有鹿群,宣告和國王的約定:「天地萬物有生必有死,為了維持這片山林的寧靜,大家照次序排列,按日前往皇宮就死。一己的生命,可以換來鹿群的平安與延續,這樣的犧牲很值得!」鹿群們對鹿王都很信服,於是自動排了次序。    之後,輪到的鹿會來向鹿王拜謝告辭,鹿王則殷殷叮嚀:「不要有所埋怨,生死是自然的法則,在你走到皇宮的路上,要把握機會心念三寶,皈依佛法僧,求得來生的解脫。」每頭鹿都謹記鹿王的教誨,沿途虔誠念佛,至太官就死。    有一天,一頭母鹿急急來見鹿王:「王啊!我並非貪生怕死,只是我已經懷孕,我如果死了,肚中的孩子也跟著沒命。能不能讓我跳過順序?等生下小生命,我一定赴太官之所需。」    鹿王聽了十分憐憫,就找排在後一天的鹿商量,但是這頭鹿說:「我很珍惜這一天的生命,可以和家屬享受天倫之樂,儘管只有一天,我也不願提前結束。」也對!既然如此,鹿王心中有了主意,就向皇宮走去。    來到太官,廚師一看,這不是鹿王嗎?趕緊去稟報國王。國王就問:「難道山林中所有的鹿都吃完了嗎?」鹿王就把母鹿的事告訴國王,然後說:「我願意代替母鹿就太宮之屠。」    國王聽了非常慚愧,畜生類中有這種仁王,自己身為人中之王,竟然為了貪圖口福而吞食生命,所以衷心讚歎鹿王說:「你雖然是鹿身,伹我只是徒具人頭,實在不如你!從此開始,我要廢獵禁屠,保育萬物的生命。」國王說到做到,山林終於回復以往繁榮的天地。    鹿王就是釋迦牟尼佛的過去生,當初於六道中修行,無不是現身教育。    我們身為萬物之靈,要能疼愛一切生物,何況在人與人之間,更需要互相疼惜。真正的生命價值,就是要懂得自愛,依照佛陀的教法,洗滌心中的無明煩惱。再來要感恩所有的人,人人都是一面鏡子,照出我們的優點與缺點,優點繼續發揮,「過則勿憚改」,能夠散發明亮的生命光輝,人生就有用途,不只利益自己,還能造福人群。

總結全文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    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盤岸,    復還生死,度脫眾生。    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    舍離五欲,修心聖道。    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    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    修行自度,也要兼行度他,自度度他,以此精進、邁向佛道,這是學佛者應該把握的機會。    雖然常說,「若不自度,如何度人;若不自救,如何救人」?但是生命無常,時間短暫,什麼時候才能自度圓滿?什麼時候才能徹底解脫?    其實修行的道路非常遙遠,是生生世世,非一朝一日,所以必定要抱著自救的同時還要度人,佛陀教我們發心要發大心,發願也要發弘願,所以要行在菩薩道上,我們才能自度度人。    《無量義經》中也有一段比喻,在寬闊的河面有一艘船,駕船的人身體欠安,無法將船渡到彼岸。此時,如果能給他一艘堅固又好駕駛的船,就能夠幫助他平安到彼岸。同樣的意思,我們要從凡夫地,渡過煩惱河,登彼岸至聖人的境域,如果能有很好的助力互相幫助,自度度他,就能同時安渡生死苦海,到達覺悟的彼岸。    在《六度集經》里,也有這樣一段自救救人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國王很愛吃鳥肉,人民為了滿足國王的喜好,想盡辦法設置各種陷阱捕捉,將鳥兒獻給國王,就能得到獎賞。    當時有一隻鳥王帶著鳥群覓食,不小心誤入陷阱,群鳥落入網中不得動彈,全數被送往王宮廚房的大籠子里。驚魂甫定,鳥王開始觀察四周形勢,思考解脫之道。    牠看到每天廚師進來後,都會先挑肥一點的鳥,所以就對鳥群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我們今天會被關在籠中,其實都是因為一個『貪』字,因為貪吃覓食才被網住。如今唯有除欲『戒貪』,才有活命的機會。」又說:「諸佛以貪為獄為網為毒為刃。」貪念猶如牢獄、網羅,因為貪吃,鳥群才落入陷阱,被關在鳥籠里,就像牢獄一般;貪心也像毒藥、鋒刃,能夠置人於死地,這都是起於一念貪。    鳥王教導群鳥不要吃東西,將身體餓瘦,瘦的鳥不會被廚師挑選到,等到更瘦一些就能從籠子的破洞鑽出去,就能海闊天空,免受割身之禍。    其實佛陀說這些法,還是在教育我們減少慾念,慾念減低了,無明就會減少,慧命相對成長,就像鳥兒瘦疪己身得脫牢籠,重回自由的天地。這就是佛陀過去生身為鳥王,自度度他的故事。    《八大人覺經》講述至此,佛陀以種種方法開導教化,「如此八事」,以上八種修行覺悟要注意的方向,「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雖然這八大項目的內容都很簡短淺顯,卻是諸佛菩薩大人所覺悟歸納的道理,可謂諸佛菩薩之智慧結晶,更是切實能行的大菩提道。    「精進行道」,若能依此八事修行,日日精進,不偏離正道,就能「乘法身船,至涅盤岸」,也就是以凡夫之身為載道器,精進勤修佛道,一旦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福慧俱足,即得成就佛果。 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盤岸,復還生死,度脫眾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舍離五欲,修心聖道。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每天都期待在日曆上添上滿滿的好文章,度過踏實的一天,但是回首撕掉的這一頁日曆,生命中到底獲得什麼?又留下什麼?    修行雖然不求所得,但卻重視慧命的成長,假使過去全都錯漏掉了,此刻開始就要好好把握分秒,改往修來,堅心立願行菩薩道。〈普賢警策文〉:「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消滅煩惱要像解救頭上火燒,立即化解燒身之禍。    所以《八大人覺經》,從「世間無常」談起一直到現在,我們是否有所覺悟?有了體會覺悟,是否已經「精進行道」?在精進中,能否「慈悲修慧」,利濟眾生?使令眾生幸福快樂,伸手扶助去拔除他的苦難,這些慈悲的行動,必定要以智慧為前導,才能自度度人。    人間禍福僅繫於一念間,這一念心既然這麼重要,佛陀也不斷教育我們修心之法,我們必定要虛心受用,終身奉行,再去感化他人。千萬不要只是利用佛教、利用佛法去教人,因為「受用」和「利用」、「教」和「感化」都不相同。    「利用」是把佛法當成工具,為了名利而講法,照本宣科,內心不一定真正「受用」。把佛法當工具,用過就和我沒關係了,對很多法都只是「知道」,沒有實際運用,說歸說,遇到人我是非同樣爭執計較,內心還是充滿煩惱,這就太可惜了!    佛陀所提示的這麼好的教法,我們應該先自受用,這叫做「自覺」,才能真正從內心體悟,面對人事物也就沒有得失煩惱。自己能受用,言教與身教平行,就能去感化人,這叫做「覺他」。    所以在精進中,心不離道,就是「分秒不空過」;對人對事以慈悲,令人得救得樂,這樣的人生才是在人群中發揮良能效用,這就是我們應該修的智慧和慈悲。若能如此,則「乘法身船,至涅盤岸」,以父母給我們的身體,運載福慧之法,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與眾生一起渡過煩惱此岸,到達光明靜寂的境界。    「復還生死,度脫眾生」,就像佛菩薩不舍眾生,來回娑婆殷勤設教,我們也要發願追隨佛菩薩的芳蹤,不懼怕娑婆世界苦,誓願度眾生解脫污染泥沼。佛為眾生而成佛,沒有煩惱眾生,哪有佛陀突破宇宙真理、獲得智慧:智慧從煩惱中來,就像世間人有病痛,才有救病的良醫。    佛陀是大醫王,來治理眾生的心病,大家能依教奉行,「以前八事,開導一切」,自然就能「令諸眾生,覺生死苦,舍離五次,修心聖道」。以佛的教法開導一切眾生,使眾生體悟生死輪迴之苦,從而脫離五欲的享受與誘惑,系緣修心、藉事練心、隨處養心,一心一志堅行聖道,那麼,距離覺行圓滿也就不遠了。    「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若是真正的佛弟子,就要時時誦念佛所說的《八大人覺經》,時時背誦、身心受用,自然能滅除所有的罪障,也不會再去結怨造業。    「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菩提」就是覺,「正」是不迷,「覺」是光明覺悟;一切業障都消除了,明明覺覺行在光明的道路上,很快就能登臨佛境,永斷生死迷茫,趣入無上正等正覺。    這裡的「生死」,不是不由自主而來,是為了度眾生而來。凡夫總是不知生所從來,亦不知死之去向,一旦覺悟,就能掌握此生何去、來生何來,這就是「永斷生死,常住快樂」,自由來去所行無礙。    《八大人覺經》講說至此,經文很簡短,我們可以天天背誦,就能明白世間一開始的苦難,過程中的方法,一直到最後的解脫,都不離開這八件事。大家不要輕視經文少,以為法就小,其實大乘法同樣要從人群中體會驗證,所以不要離開人群去求佛法。    「分秒不空過,步步踏實做」,精進是我們的本分,修福修慧是我們的目標:慈悲就是福,能打開我們的心,在人群中無煩惱、時時歡喜快樂,就是智慧。請大家受用智慧而度化眾生,時時多用心啊!

編者後記

編者後記之一 救世先從救心起    如果您是證嚴上人著作的忠實讀者,相信見到這本新書,一定會有個疑問:「八大人覺經」不是已經出版了嗎?是不是換了新封面嶄新出版?還是內容有所增減?這個問題,正是編者首先要為大家解答的。    本書取自證嚴上人二OO二年底晨語開示,與一九八四年所講、而後結集出版之「八大人覺經」(靜思文化出版,佛典系列3)一書,講述內容皆以佛典《佛說八大人覺經》為範本,成書方向則略有不同。早年的版本,重在經文釋義,務使大眾深入了解佛法奧義,增加背誦的容易度。本書則在釋義之外,加入當代時事實例演繹,更切入佛法生活化的腳步,使讀者由事會理,能以佛法精神開解日常種種難題。    因此,二書各擅所長而又相輔相成,是以編者幾經思考,前書必不可廢,後書輒有新味,讀者可自行閱覽參照,編者也就不強行剪貼、化二為一了。    《佛說八大人覺經》經文主旨,歸納而言,在明示「覺無常,去貪慾,離痴怨,知生死」幾大方向,雖是佛為弟子們講說修心養性之法,實則對一般大眾亦是一盞指路明燈,能凈化人心,端正人行。    所謂「救世先從救心起」,人心凈化了,愛的種子就能遍滿天下,不同宗教、不同族群、不同生活方式的人,都可以展現不同特色,一起為關懷世界而努力。這才是人生「宗」旨,生活「教」育的真實發揮。    再來,讀者假使細心的話,也可以發現《佛說八大人覺經》除了文字簡短、易於背誦之外,似乎跟其它經典也有所不同,不曾清楚提到講說的人、事、時、地、物,也沒有諸佛菩薩會聚的盛大場面,更沒有神通變化種種描述,只是那麼簡單地講修行的道理。    修行是漫長的道路,是真真切切的革心,也是踏踏實實的踐履,不是天花亂墜、誇口說說就成的,否則諸佛菩薩與歷代祖師也不必苦口婆心一再說了。只不過,物慾橫流、變動不息的世間,匆忙間,人們已經大大壓縮了靜心思考的時間與空間,隨波逐流的後果,心早已不知去向,又何處覓得善念?    幸好如慈母不舍愛兒的宗教師們,還是一股悲心支持著,繼續殷殷切切傳那一點火苗,要讓它聚成火把,讓薪火遠遠地傳出去、傳下去,點亮眾生的心,挽救世界無常的狂瀾。讓「成、住、壞、空」的定律永遠慢了腳步,甚或忘了運轉……化娑婆穢土為凈土,不是不可能,只要你相信「一切唯心造」,它就會成真。    在此,編者並誠心與讀者們分享,如果您看過《佛說八大人覺經》深有所感,建議您可再看《四十二章經》及《佛遺教經》。這三部佛教經典,或詳說,或簡述,皆在教人身心修行、趣入聖道之法,值得相互參照,以之自我剔勵。 編者後記之二 佛陀之愛·阿拉國土    公元二OO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正當世界許多國家準備歡度新年前夕,伊朗巴姆鎮卻傳出大地震的消息,死亡人數最終沒有確切的數字,大約是接近五萬人。    伊朗,古稱波斯,中國漢代稱為安息國,是古代「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的明星,至今仍保存古國文明的遺迹,尤其此次地震震央所在的巴姆古圍城,更是具有兩千年歷史的世界文化瑰寶。地震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考慮將巴姆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不料這驚天一震,千年古城幾乎夷為平地,瞬時面目全非,已成世間永遠的遺憾。    慈濟基金會在得知伊朗地震消息,秉持佛教慈悲濟世、人溺己溺的精神,勘災救援小組迅速成軍,於十二月二十八日踏上這塊土地,立即展開物資發放及醫療義診的工作。來自不同國界、不同種族、不同宗教的慈濟團體,引起了當地人民的好奇和懷疑,但在慈濟人親手發放,並至災民帳棚區貼心義診的真情交流後,彼此之間卻已親如兄弟,交織成密不可分的生命共同體。    當慈濟第一梯次勘災人民要離開伊朗時,當地人忍不住上前擁抱哭泣,口中直言:「這是另一次心靈的地震!」可知道勘災團員們心中亦是萬般不舍,於是在淚眼相對中承諾——我們會再回來。    果然,第二梯次賑災及醫療人員,趕在中國年除夕當天(二OO四年一月二十一日),再度前往伊朗,接續起這一分血濃於水、無遠弗屆的大愛。另一方面,全球慈濟人的愛心聚焦在伊朗,各地紛紛募款、義賣,努力籌措賑濟經費,只願這遙遠的國度,能感受到來自世界地球村的溫暖,快快從悲傷中站起來,重建家園與希望。    時光流轉,時間倒回公元一四八年,中國東漢時代桓帝建和二年,原為安息國(今伊朗)太子的安世高大師,同樣帶著「為佛教,為眾生」的使命,不畏艱辛,跋山涉水來到中國。來華之後,以其語言文化的特殊背景,投入中譯佛經的浩翰工程,歷時經年,傾其心血遍撒佛種,利益無數中國人。    當時大師一介悲世胸懷,無分種族、國界傳佛法旨,譬如本書原典《佛說八大人覺經》,佛弟子至今傳誦勤習,歷代法師大德講演不斷,即使一般人也能引為修身利世之圭臬。宇宙長流,佛法微義,法雨潤漬之恩,吾人實難酬報!    不過一位為法忘軀的真修行者,想必付出是不求回報的。然而因緣促成,今日慈濟人卻以一佛教團體,打破宗教樊籬,來到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土,將大愛傳回這塊土地,盡其心力施醫施藥贈物資,譜成一段感人摯情。佛恩浩蕩、法緣遠流,這跨越時空的愛的循環,就如此奇妙地連結綿延。    《佛說八大人覺經》「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蘊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佛經中的道理,不只是束之殿堂高閣或是專供誦讀膜拜的文字,在全球接連不斷的天災人禍中,它更真實地映現印證。這是佛法貫通古今的智慧,更是我們要警悟學習的真理。    證嚴上人云:「驚世的災難,要有警世的覺悟。」面對逐日土崩瓦解的殘破地球,人類對大地無情的毀傷,苦果正日日回報在人類身上。儘管科技先進諸國競往太空探勘,然而在人類所知有限的情況下,只知道地球仍是目前唯一有生物存在的星球,此時此刻,是否也是全球人類該當覺醒的時刻?「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所以要愛她,保護她,我們才能安心生活在這塊土地上。    公元二00四年,慈濟人對伊朗的關懷仍在,雖然對後續援助方式礙於當地國情,仍存在許多未知數,但是只要因緣不息,佛陀弟子的腳步總不停歇。就如《佛說八大人覺經》第八覺知所提示:「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這是全球慈濟人佛心師志、永誌不忘的心愿。    在此祈願證嚴上人的三大願望早日實現——凈化人心,祥和社會,但願天下無災難!


推薦閱讀:

信願法師:凈土教法:信、願、行
紀念弘一法師出家一百周年系列之《晚晴集》(五)
六祖壇經講義(慧律法師)
附佛外道的達照法師(五)
大安法師《佛說無量壽經》講記之十六

TAG:法師 | 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