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雜誌》Vol. 221
《佛陀教育雜誌》Vol.221 2012-06-12 06:11閱讀: 到《佛陀教育雜誌目錄》查看全部:http://www.amtb.tw/magazin/magazin.asp------------------------------------------------------------觀機的重要 太上感應篇 (63)印光大師開示:老實念佛 答疑解惑:阿羅漢與凡夫有何不同網路講座:華嚴經講座7/2日起網路直播 法寶流通信息交流------------------------------------------------------------本期內容簡介 本期內容如下: 要成就自己,幫助別人,一定要真干。不真干就不能脫離輪迴,不離輪迴,決定在三惡道的時間長,三善道的時間短。遇到佛法更是不容易,無量劫來也許才能遇到一次。因此,佛才說「佛法難聞」,古德講「無量劫來希有難逢」,我們在這一生很幸運的遇到,遇到了若不肯真干,就太可惜了。請看本期專欄。 心不清凈,凈業就不能成就。我們要修清凈心,修清凈行,就要把不相干的事情放下,把不相干的念頭斷除。縱然不能完全斷除,也要把是非人我看淡,尤其要把「毀譽」看淡。請看太上感應篇。 最新訊息:墮胎之可怕,決不可墮胎、凈空法師、悟道法師、蔡禮旭老師於衛星電視台講演時段通告(衛星電視台有網路直播)、善果林祈福消災佛七通告、暑期教師種子培訓營熱烈報名中、禮請義工。 新增大陸主機下載,目前影音檔為6/27日前的,最新檔尚未放入。若同修要下載影音檔,請勿用大量session下載mms,以免造成主機當機。下載請多用ftp方式。請多多配合! 現提供蔡禮旭老師講演52-115共40集vcd檔下載。若同修們想要哪一套凈空法師或是蔡老師講演的vcd檔案,也可以來信amtb@amtb.org.tw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建議,我們會依據最多人數建議的,做為上網的先後順序。此是敝網站為廣大同修新提供的一項服務,但嚴禁刻錄販賣,僅供個人修學或與同修們結緣免費流通之用。若發現有下載刻錄後賣錢的情事,將取消vcd的提供。網站會公告即將上網的vcd,前一套會再保留數日,之後將會刪除,若要下載請儘早,因網站同時只能保留最多100片vcd檔案。 近期網站新增內容:最近新增文字/mp3/wmv文件、最近新增約百種的電子檔案。本期專欄:弘法利生要真干 學講經的同學,《內典講座之研究》與《實用講演術》,每星期一定要複習一次,如同出家人半月誦戒一樣。從前社會風氣淳樸,人心厚道,半月誦戒有效果。現在社會風氣不淳,人心不善,煩惱習氣深重,而外界的誘惑力更是超過以往,所以半月誦戒沒有用處,要天天誦戒,改過自新,救度自己。 有鑒於此,我們將晚課改為《無量壽經》三十二到三十七品。這一段經文就是講五戒十善,念這些經文就是在天天誦戒。佛陀制定半月誦戒是針對三千年前的社會,在正法、像法時期有效果,但末法時期就沒有效果了。世尊若出現在今日,一定教導大家天天誦戒,熟記教誨於心,時時刻刻反省。我們處在什麼樣的時代,自己要清楚明了。 我們發願度眾生,先要自救,自己不能得救,就無法幫助別人。佛說「自己沒得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這是真話。度自己就是先要斷煩惱,成就自己的德行,使自己成為法器,如此方能學法門、成佛道,圓滿普度眾生的大願。 夏蓮居老居士一生,時時刻刻勸勉同修們要「真干」。他一生的成就源於這兩個字,我們也要學習這種真乾的精神。要認識清楚,為眾生就是為自己。「為自己也是為一切眾生」,我不說這句話,怕起副作用。我只強調「為眾生就是為自己」,一切為眾生,一切為正法久住。 諸佛菩薩、世間賢聖做人的態度是自卑而尊人,真正是尊重別人、敬重別人、推崇別人,無絲毫貢高我慢,對一切人事物都能包容、忍讓,因此能化解很多爭端,亦不與眾生結惡緣。度化眾生的事業廣大無際,不只在這短短几十年,而是生生世世。眾生機緣不成熟的時候,為他種善根,已有善根之人助他增長,已經增長的幫助他成熟。成熟的人畢竟太少了,說真實話,在這個時代,能把是非利害認識清楚的人就不多。佛感嘆眾生顛倒錯亂,把是看作非,把非看作是;把利看作害,把害看作利,執著自己的成見,以為是正確的,對佛菩薩的想法、看法,以為不合時代。因此,不能覺悟,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這些道理與事實,不僅經典有記載,乃至現實社會中,也是處處可見,時時可見,擺在眼前不能不相信。 要成就自己,幫助別人,一定要真干。不真干就不能脫離輪迴,不離輪迴,決定在三惡道的時間長,三善道的時間短。遇到佛法更是不容易,無量劫來也許才能遇到一次。因此,佛才說「佛法難聞」,古德講「無量劫來希有難逢」,我們在這一生很幸運的遇到,遇到了若不肯真干,就太可惜了。眼前小利決定要放下,不能貪圖;貪圖小利,你就損失大利益。你一生能勤苦,遠離名聞利養,過艱苦的日子,即使不求生凈土,也必定生天享天福。 我曾看過周恩來先生的記錄片,我肯定他決定生天。因為他一生沒享福,做為一名國家領導人,穿的內衣、襪子都是有補丁的。一套中山裝穿幾十年,到外國作客,也沒有做一件新衣服。這樣的德行,在這個世紀里太少了。一般人都貪圖富貴享受,他居然沒有這種意念,自己生活非常節儉。公家給他的汽車,不讓親戚們坐,他說:「這是公家的車,不是給你們坐的,你們坐公共汽車,或騎自行車。」他決定沒有特權的意念,這是天人的德行。我在台灣也遇到兩位:李炳南老居士和周邦道老居士,也是這樣的人物。這都是我們的模範。 出家人中,我們要效法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不在了,但《文鈔》流傳在世,要常常讀誦,依教奉行,就是向印光大師學習,以他做為我們的榜樣。我講經的時候,介紹大家向阿彌陀佛學習,依靠《無量壽經》,將《無量壽經》落實。經中字字句句,我們有正確深刻的理解,字字句句變成我們的思想、見解、行為,這就是向阿彌陀佛學習,這才是真正的彌陀弟子。你認真的學習,經自然就講得好。因為是自己的思想見解,是自己的生活行為,向大眾介紹自己是輕而易舉的事,自然能攝受一切眾生,攝受就是感動一切眾生。 《內典講座之研究》和《實用講演術》是講台的技巧藝術,幫助我們能達到更圓滿的境界。同學們上台講經,一定要認真批評,實在講,見到別人的過失,自己也要反省:「我不要犯他的過失,我要學習他的長處。」自己與對方兩方面都有進步,佛法前途才有希望,眾生的災難才能化解。 我們一定要真心去做,才能化解一切眾生的災難,若不真心去做,只會加重災難。天災人禍與我們的見解、思想、行為成正比例,因為一切法唯心所造,一切法隨我們念頭而轉。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的批註。這兩句話把宇宙人生的真相,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若能透徹理解這兩句話,你就成佛了。而我們對這兩句話的認識,只是皮毛、表面而已,實際上有無盡深廣的義理,我們一竅不通。所以,還是克服不了自己的習氣,改不了自己的毛病,這些都是對事實真相不了解。 希望大家學習夏蓮居老居士的「真干」精神,真乾落實在生活修學之中,就會有成就。一個人無論做任何事,能否成就,就在於能否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我們學佛,做的是成佛作祖之事,是救度一切眾生的大業,這件事別人幫不上忙,別人只能勸導。我常講:「勸人不如勸自己。」我在年輕未接觸佛法之前,我的觀念就是這樣;勸自己,也許我還能做一點事;勸別人,一生一定非常失望。諸位要時常反省檢點,勸自己作佛、作菩薩、作賢、作聖,如此才不至於墮落,才不至於被境界所轉移,我們在此大風大浪的時代,才能站得住腳。 (節錄自凈空法師講述之早餐開示20-14-0308)經論輯要:太上感應篇(63)擄掠致富。巧詐求遷。賞罰不平。逸樂過節。苛虐其下。恐嚇於他。 「擄掠致富。」《彙編》云:「所謂擄掠,非因兵火,安得有之。然居官吞剝百姓,私竊公帑;豪強重利舉債,皆擄掠也。以此致富,悉出家破人離,妻啼子泣之餘,豈能安享。」這些行為,在佛門屬於犯「盜戒」。盜戒的範圍非常廣泛,不論用什麼方式,奪取別人的財物或剝削別人的利益,都屬於犯盜戒。盜竊果報之嚴重,結罪之複雜,如果不是佛說,世人確實無法理解。 財布施得財富的果報,廣行財布施,是致富的正當方式。用不正當的方式,不可能取得正真的財富。六道眾生哪個不盼富貴?「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佛陀教導我們「求」的道理和方法,如理如法的修學,必定能稱心如意,能滿所願。如果非理祈求,就如此地講的,「奪志之惡」,違背了道理與方法,縱然得到,仍是他命中原有的,不過提前得到而已。譬如,一個人命中應當五、六十歲發財,他用不正當的手段,三、四十歲就提前得到了財富。而不正當手段所造的罪業,把他命中的財富已經打了很大的折扣。不如法的「求」,實在得不償失。 一個人與一切人的關係,總不外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如果沒有這四種緣分,縱然相遇也是陌生人。緣,分為善緣、惡緣。我們一定要斷惡修善,欠別人的債一定要還清。別人欺騙我,侵犯我,掠奪我,都要做還債想:他為什麼不去欺騙、偷盜、掠奪別人?因為別人在過去生中,和他沒有這個緣。什麼緣?自己在過去生中曾經偷過他、盜過他、掠奪過他。今生大家遇到了,因緣具足,所以他用同樣的方法拿回去了。我們本該還債的,理應心中舒坦、自在。 「巧詐求遷」,指用不正當的手段謀求晉陞。「遷」是陞官,從低的職位晉陞到高的職位。現代社會,無論在國家機構,還是在私人公司,常見巧詐求遷的事例。 早年我在台北,教育部官員趙福崇先生是我的老朋友,他是虔誠的佛教徒。有一天,他來徵詢我的看法:「教育部有一個單位主管出缺,我有資格爭取,應不應該爭取呢?」 我問他:「你爭取這個職位,目的何在?」 他說:「無非想為國家、社會多做一點事情。」 我說:「你如果是這種心態,可以爭取。如果是希求升官發財,提高地位,增加俸祿,甚至想為非作歹,收取賄賂,那就不應該爭取。」 他聽了我的話之後,很積極的爭取,但沒有爭取到。我說:「沒有爭取到也好,你可以少操心,少勞碌。如果你不爭取是消極,表明你為社會服務的心不真切。你努力爭取了,爭取不到是緣不成熟,你也落得清閑自在!」 古人稱官職為「不易居」,做官很不容易。在職位上,就擔負著責任,必須盡忠職守,做好分內之事。只要盡職盡責,做得有成績,長官自然會提拔,或者按照功績升遷,或者按照資歷升遷,都是正常的。若為了自己升遷,想方設法障礙別人,甚至打擊同僚,就是造罪業。然而,能被障礙的了,那是他命中本無;若是他命中該有的,必定障礙不了;他命中本來沒有的,想給他,他也得不到。 這個理很深,縱然熟讀《了凡四訓》,熟讀《感應篇》的人,境界現前往往仍然做不了主,依舊隨順自己的惡習氣,而不能遵從聖賢的教誨。什麼原因?是非人我、貪瞋痴慢、自私自利的惡習氣沒有拔除。修行的最低標準,就是要把自私自利、是非人我、貪瞋痴慢放下。縱然是勉強放下,也好!哪位修行人在初期不是勉強自己,壓抑自己呢!總是需要一段時間,感覺才能逐漸趨於自然。到功夫得力時,法喜就生起來了。然而,最初如果不剋制自己,永遠隨順煩惱習氣,修行豈能成就! 如果看見別人得到利益,得到高位,得到榮譽,自己的嫉妒心還是免不掉,自己就要有高度的警覺-「我又在造罪業了!」雖然沒有行動,起心動念就是業!如果看到別人獲得榮耀,得到利益,自己就生歡喜心;看到別人遭遇困難,自己就生憐憫心,就證明修行功夫得力了,念頭真的轉過來了。「轉」念頭,不是在口頭上轉,而是在心地上轉,在境界中轉。 而為眾生服務要隨緣,眾生的機緣未到時,要耐心等待。佛法講「佛不度無緣之人」,諸佛尚且如是,我們不必著急!機緣不成熟時,充實自己,「獨善其身」;緣成熟時,為眾生服務,「兼善天下」。 所以,「巧詐求遷」是迷惑顛倒的眾生。覺悟的人、明理的人,絕不會「巧詐求遷」。真心為社會做事,為眾生服務,布施供養,不必地位、權勢。中國古代有一位乞丐叫武訓,他把每天乞討得的一點錢積攢起來,辦了不少學校。依佛法講,他是佛菩薩;依儒家講,他是聖賢。 對於職位,中國的傳統是「讓」,豈有「爭」的道理!上古時代有位賢人許由,堯帝欲讓位給他,他聽到後,趕快逃入深山隱居。為什麼?他不要居高位,因為責任太重。為官,做好是應該的;做不好就是罪過。三國時代的諸葛亮,經劉備三顧茅廬,誠摯邀請才肯出山。這是真正的讀書人,真正明理的人。「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自己生活得逍遙自在;一旦擔任職務,就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寺院的住持、執事,職責是住持正法,教化一方眾生。這份職責不容易做好。如果做好了,功德無量;做得不好,罪業太重了,所以印光大師一生不做住持。 「賞罰不平。」《彙編》云:「失輕失重,略錯一分,便是不平。公道不存,人心弗服,非特無以旌功懲罪,且反足積怨招禍矣。」失,是偏失、失誤的意思;「略錯一分,便是不平」,做到賞罰公平,相當不容易;稍有差錯,就是不公平。公道不存,人心不服;人心不平,累積的怨恨一旦發作,就是禍患。縱觀中外歷史,特別在朝代興替的時期,當政者賞罰不平,尤為明顯,往往激起民怨,最後導致國破家亡。 賞罰的標準,在世法是法律,在佛法是戒律。執法的人不僅要懂律法條文,也要明理,還要通情,對「情、理、法」都看得很透徹,賞罰才能公允。 團體無論大小,小至一個家庭,一個小團體,賞罰都很重要。公司、行號、商店的老闆,對員工的獎懲也很重要。如果老闆做到公平合理,員工必定心悅誠服,效忠儘力。如果老闆隨順個人的好惡,賞罰不平,人心就會不服,最終必定導致眾叛親離。賞罰是大學問,需要豐富的閱歷。無論事業大小、久暫,要做到賞罰公平,都相當不容易。我們平常處事、待人、接物,做弘法利生的事業,也不能背離賞罰公平的原則。 現代的世道比古代艱難多了,古人有機緣接受聖賢教育,對於人情事理較為通達客觀,人與人之間相處比較融洽。現代社會,倫理道德教育全面廢弛,接受的是功利主義的教育,人情淡薄,不僅對外人,即使父子、兄弟之間,親情也非常淡薄。在古代,為爭奪遺產鬧到法庭是大不孝、大不敬,很少發生,現在卻常常見到。 「逸樂過節。」「樂」是人之大欲,誰不求享受?《彙編》云:「禮曰:樂不可極,欲不可縱。」享樂一定要有節制,不可過分,過分就會樂極生悲。慾望不可放縱,一旦放縱,禍害會隨之而來。 又云:「國語謂民勞則思善,逸則思淫,是不欲人逸也。」勞,指勞苦。人生活過得勞苦一些,就易於回心向善,容易教化。在歐美髮達國家,如果向他們講「苦」,他們體會不到,他們覺得生活很幸福。所以,度化他們要講積德修善,多做好事,多幫助苦難的人,多布施恩德。布施,對他們是輕而易舉的事。進而為他們說明福樂的由來,今生享福,有財富、有地位,是自己過去生中所修善因感得的果報。然而,福報是會享盡的,如果不繼續修善就會樂盡苦來。對於遭受苦難的人,我們首先要展開救濟,缺衣送衣,缺食送食,再慢慢教導他們,如何改善生活質量,如何提升自己,如此教化就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彙編》:「孟子謂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憂患」不是為自己,而是為社會、為眾生,為人民服務,認真努力把服務工作做好,唯恐做得不夠好。「死於安樂」,臨終必定得安樂,這才是真實的福報。如果平常福享盡了,臨終時手忙腳亂,胡裡胡塗,這一生就空過了!而來生能得人身的人,臨終時是神智清楚,不昏迷顛倒。積功累德生天的人,臨終會有天樂來迎接。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臨終會有佛菩薩來接引。 一九九八年,新加坡的一位林醫生往生,瑞相很好。他一生行醫為病人服務,還創辦了「觀音救苦會」。往生之前,他對李木源居士說,想見我一面。當時,他的體力已經不支了。我說:「不必他來,我去看他。」我送給他念珠、佛像。一個多星期之後,他就往生了。臨終時,助念同修聽到他說:「我看到一片金光。」說完,就安詳自在的往生了。 「苛虐其下。」主人苛刻虐待傭僕,官吏苛刻虐待平民,均屬於此。 修行人如果用嚴苛的手段對付自己,道業必定成就。古往今來,凡是有成就的人,要求自己都非常嚴格,對待別人都很寬容。 《彙編》云:「佛告屍迦羅越言。一切世人,視其奴僕,當有五事。」這是引用《屍迦羅越經》中,佛對屍迦羅越的教誨。 「一者,先宜知其饑渴寒暑,然後驅使。」先要照顧好他的生活,然後才可以讓他做事。 「二者,有病當為醫治。」生病時一定要盡心儘力為他治病。 「三者,不得妄用鞭撻。當問虛實,然後責治。可恕者恕,不可恕者訓治之。」仆佣有過失,在所難免。發現傭僕的過失,應當查清事情的始末,情有可原者原諒,不能原諒者,教訓而不能隨便鞭打他。 「四者,若有纖小私財,不得奪之。」仆佣積蓄的一點財物,是他的私有財產,絕不能剝奪。 「五者,給與物件,當令平等,勿得偏曲。」對仆佣賞罰公平,派發衣、食、日用品或零用錢等,都要均等、合理,如此做才不至於引起他們的不平、怨恨。 人與人之間互相猜疑,多半起於心量狹小,心量愈小,疑心愈重,與人愈不能和諧相處。作為領導者,若疑心重,對人才猜疑、嫉妒,其部屬只能用奴才,不能用人才。因為會對人才猜疑嫉妒。真正成大器的人,部屬必用人才,否則怎能建功立業! 管仲是中國古代的大政治家,幫助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他說,他所用的人都是第一流的人才,能力都優於他;在行政上,他不如某人;在理財上,他也不如某人;在領眾上,他又不如某人;而他的能力就是會用人才,絕不嫉妒。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講的,領導者要掌權,屬下的幹部要有才。領導者要有這樣的度量,有才幹的人方肯輔佐他,為他效力。 「恐嚇於他。」「恐嚇」有兩種:一、見人有急難,不去安慰、幫助,反而裝腔作勢去嚇唬。二、圖利,作為損人利己的手段,尤其有權有勢的人,常以此手段欺壓平民百姓。 觀世音菩薩在眾生怖畏急難之時,以無畏施予眾生,救苦救難。這是觀世音菩薩修行證果的首要因素,所以觀世音菩薩也被稱為「施無畏者」。因此,在他人困難危急之時,我們要安慰他,幫助他離苦得樂。我們要有高度的智慧,深遠的見識,開導於人,讓人覺悟,化解困難。怨天尤人。訶風罵雨。鬥合爭訟。妄逐朋黨。用妻妾語。違父母訓。得新忘故。口是心非。貪冒於財。欺罔其上。造作惡語。讒毀平人。毀人稱直。罵神稱正。棄順效逆。背親向疏。指天地以證鄙懷。引神明而鑒猥事。 此段講「無忌憚惡」。 《彙編》云:「閻浮世界,素號缺陷。」「閻浮」是梵語,含有欠缺的意思。閻浮世界的眾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所以稱為「娑婆」。我們常常感到諸事不能稱心如意,這是業因果報,是自己過去造的因不善,累積的福德不厚之故。 太上勉勵人們要「積德累功」。如何積累?「六波羅蜜」是積累之道。「布施」,即為社會服務,為眾生服務。用財物布施,是外財布施。用自己的勞力服務,做義工,是內財布施。用自己的智慧服務,是法布施。為他人解決困難,是無畏布施。布施做到圓滿,就含攝六度。布施要如法,要合情、合理、合法,有方法、有程序、有次第,有條不紊,即攝持戒。布施要有耐心,即攝忍辱。不斷求進步,反省、檢討、改進,以使布施做得更好,即攝精進。自己有定見,不為外面境界所動,堅持不懈的布施,即攝禪定。對一切事理通達明了,以善巧方便行布施,即攝般若。因此,布施做到圓滿,六波羅蜜也就圓滿了。 一切時,一切處,遇到有困難的人,我們自己還有一點力量,就得要盡心儘力幫助別人。幫助別人決定不希求果報,布施是清凈的;布施絕不分別貧富貴賤,布施是平等的;清凈平等的布施就是菩薩行,常存此心就是菩薩道。 當在不稱心、不如意時,要反省自己,不如意的境界是果報,自己應當承受。在承受果報時,改進自己,提升自己的境界,才能累積更大的功德。如果遇到小小不如意,就埋怨老天不公平,埋怨別人對不起自己,這就是錯上加錯,罪上加罪!怨天尤人不但不能轉禍為福,而且加深自己的罪業,減少自己的福報。因此,一切吉凶禍福,皆是自作自受,唯有真正明白道理、了解事實真相的人,心才會平靜。縱然遭遇災禍,也不會怨天尤人。即使受到別人的侮辱、陷害,也不會抱怨,因為知道這是因果報應。如果自己過去不曾得罪別人,今天別人就不會障礙自己。如果自己過去沒有陷害別人,今天別人怎麼會陷害自己?受人侮辱、誹謗、陷害,都是自己過去造業的果報,自己應當承受。如果能歡歡喜喜的承受,這筆帳就結清了。 在現代人的觀念中,「呵風罵雨」並無過失;依佛法言,過失就很重。為什麼?千經萬論所說,只有兩個字:「誠」與「敬」。一旦呵風罵雨,誠就沒有了,敬也沒有了。 古代不僅修行人,凡是讀書明理之人,每遇自然災變,心就特別誠敬,不驚不怖,以「誠敬」對一切災變。《彙編》云:「曲禮曰:若有疾風迅雷甚雨,則必變。雖夜必興。衣服冠而坐。」甚雨即大雨、豪雨;變即格外恭敬、謹慎之義。縱然在夜晚也起床,穿戴整整齊齊而坐。現在佛門仍有少數人,在災變時起床、整裝,恭恭敬敬到佛堂來,或念佛,或經行。 我們遇到任何災變時,以誠敬心面對,就可以化大災難為小災難,化小災難為無災難。因為,「依報隨著正報轉」,境隨心轉,誠敬就能轉變。若災變時,恐慌驚嚇,心就被境轉了;若冷靜以對,思過、懺悔、反省、改過自新,就能化解災變。 「鬥合爭訟。」斷惡修善一定要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 有些人喜歡「爭訟」,當別人發生爭執時,他們不去勸解,反而慫恿、教唆,使雙方爭鬥不已,乃至訴諸公堂。學佛人遇到爭訟,要以善言勸解,不但爭執各方得福,自己也修積功德。若挑撥離間、鼓惑煽動,無論抱什麼目的,都是造業。 尤其在佛門,「破和合僧」是五逆重罪之一。一個僧團無論是否如法,我們都不能干預。一個如法修行的僧團,利益社會,利益大眾,若是干預破壞這樣的僧團,不只是與僧團成員結罪,而且是與所有受益的眾生結罪,其果報在阿鼻地獄,不通懺悔。 縱然看到某個道場的出家人行事不如法,乃至破戒、犯規,我們也不必干涉,因為我們不是執法的人。在社會上,犯法的人由法庭、警察等執法人員去管,普通人不能管。我們如果去管,懲罰犯法的人,我們自己也犯法了。出家人犯法,自有僧團糾舉,與我們無關。如果自己看見了,或者聽到了,而且與這位出家人關係很好,可以詢問他:「這是不是事實?」若是事實,則好言勸導;若不是事實,則好言安慰,不必追究,絕不爭論。 「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自己命中本有的,別人爭不去;自己命中沒有的,想爭也爭不來。何必爭呢!別人要爭,我們就讓給他。如果是自己命中本有的,這邊讓掉了,那邊就又來了。懂得此理,明白事實真相,就會歡歡喜喜的忍讓,怎麼會有爭執! 「妄逐朋黨」,朋黨即現在所謂的「幫派」,結黨營私。 近年來,美國的青少年犯罪為何如此嚴重?因為電視節目充斥暴力。小孩子每天看電視的時間很長,而電視的內容是什麼?殺、盜、淫、妄。方東美先生說,這些電視內容會滅亡一個國家,會毀掉一個社會。美國將來亡國,首要因素就是電視節目。電視是工具,工具沒有罪,責任在運用工具的人。我們利用電視弘揚佛法,教人斷惡修善,這就是功德無量。 中國的古聖先賢為何如此重視兒童教育?如此重視防微杜漸?因為社會的安定、國家的長治久安,都在兒童教育中奠定基礎,所以父母、老師、社會大眾都要給兒童做好榜樣。 古代的教育,無論家庭教育還是社會教育,都重視倫理道德。戲劇、舞蹈、音樂等,也都寓教於樂。其內容不外乎褒揚忠孝節義,宣揚善因善果,惡因惡報。在普通教育不普及的時代,這種教學方式,對世道人心產生很大的正面作用。 古人不僅關懷自己的兒孫,也關懷整個社會所有的年輕人。他們都希望下一代比自己這一代有進步,比自己這一代更幸福。現代社會對這種理念非常淡薄,人們心中完全是自私自利,只有自己,沒有別人,甚至只有今天,沒有明天。這是多麼可怕的觀念,多麼可怕的行為! 現代社會,結黨營私的現象非常普遍,大家有共同利益時,暫時維持表面合作。一旦出現利益衝突,派系間就會發生鬥爭。依佛法言,這是很重的惡業,果報在地獄。 結黨營私的現象,也存在於宗教之中。在雪梨召開的「世界宗教和平會議」上,一位天主教神父很坦率的與我談論此類問題,甚至他懷疑宗教與宗教之間能否團結?我告訴他:「這是教育的問題。」 當代的宗教,只有「宗」,沒有「教」。「教」是教育,各宗教要教導自己的信徒,發揮平等的大愛。唯有如此,各宗教之間才能團結。《聖經》說「上帝愛世人」,並沒有說「上帝愛他的信徒」。對信仰上帝的人,上帝愛他;對不信仰上帝的人,上帝也愛他。佛法講「真慈平等」,佛弟子要愛護一切眾生,以真誠的愛心,無私的布施,無條件的為一切眾生服務。 教育,往往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收到效果。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孔老夫子晚年長期教學。他們是大聖大賢,尚且需要長時間的教化,才對社會產生影響。何況是我們! 世出世間聖賢教化的目的,無非希望一切眾生相親相愛,和睦相處。用政治、軍事的方式都不能達到此目的,如果用政治的方式可以達到此目的,釋迦牟尼佛是王子,他完全可以去做。如果用軍事暴力的方式可以達到此目的,釋迦牟尼佛年輕時武藝高強,他可以作將軍、統帥。他之所以放棄了政治、軍事,就是因為他知道政治、武力不能達到目的。現代人講經濟、科學技術,也達不到這個目的。唯有「教育」能收到較好的效果,所以釋迦牟尼佛從事教育,終生一心一意從事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工作。 「用妻妾語,違父母訓。」《彙編》云:「妻妾之語,甘而易入;父母之訓,正而難從。妻妾之語,未有不與父
分享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為什麼學生時代女生的家長對她們花錢都特別闊綽,而男生的家長通常比較摳門?
※我們為什麼要不斷學習
※沒錢沒人沒資源,1對1校區如何做市場?
※對你大學時期的學生會,你有什麼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