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詳解什麼是陰曆、陽曆

中國歷史上使用過的曆法,有陽曆、陰曆和陰陽合曆,「盲年」是陰陽合曆某種「置正」安排的結果。

陽曆,可能是我們的祖先最早使用的曆法,它根據太陽運行規律制定。古人以為太陽繞地球運行,轉動一周為一年——今日我們知道是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周期,但古人的認識卻相反。據學者考證,戰國時還有太陽曆,一年十個月,以天干為名,每月三十六日,分三旬,旬以地支為名,如此十個月三百六十日,加上五至六天不入干支的「廢日」,一年就是三百六十五日或三百六十六日。在那種情況下,節氣的安排首先有「夏至」、「冬至」,繼而又有「春分」、「秋分」,季節上的回歸年先分春秋二季,後來再分出春夏秋冬四季,以至二十四節氣。古代文獻《管子》中有這種曆法的痕迹,彝族和西南少數民族的火把節與之有關。嶺南民間至今還流傳「冬至大過年」的說法,就是民間對這種曆法的記憶殘留。古人確實曾經以「一陽更始」的冬至作為元旦。

此外,春秋戰國時期有採用十二辰(地支)紀月,而十二辰加時制度至遲西漢時已被採用。西漢末至今,一直用干支來紀年。這就是干支歷。它以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年長即回歸年,一個月含兩個節氣。在干支歷中,年月日全由太陽視運動決定而與太陰月相無關,所以這是一種陽曆。[3]

陰曆是按月亮的盈虧變化來制定的。一個朔望月的周期是二十九或三十天,年的長短只是月的整倍數,與回歸年無關。月也與四季寒暑無關。希臘歷和回曆都屬於這種曆法。它的一年中,也不可能出現「雙春」、「盲年」。

陰陽合曆,是結合太陽和月亮運行的周期制定的。一年按太陽的運行分為二十四節氣,又按照月亮的運行分為月。小月、大月十二個加起來,只有三百五十四天或三百五十五天。兩者相比,相差約十一天。為了協調二者,古人採取「設閏」的辦法來處置,若干年中就有一年是十三個月的。從商代的甲骨中還可以看到「十三月」的記載,就是設閏的明證。上世紀有學者報告,南方的瑤族還保存著「十三月」的叫法。現行「十九年七閏」的制度起源相當早。我國的歷史,自《春秋》以下,就有干支曆日可查,足以為證。

但置閏月,未必就造成一年兩個「立春」,或沒有「立春」。這裡又涉及「置正」的問題,即以那一個月為正月。從歷史記載來看,這種「置正」比較複雜:

夏朝以寅月為正月,稱為建寅;

商朝以今十二月為正月,建丑;周朝以十一月為正月,建子;

秦朝以十月為正月,建亥。

漢朝建立,初承秦制,以為得水德,亦建亥;後來到武帝時,經落下閎推算,又改成夏曆,以寅月為正月。不同「置正」,就有不同的新年起點。例如建寅的,就以寅月的起點為元旦。這種辦法,自漢武以來,二千年中,雖經不斷完善,但大體沿用不變。其實兩個「立春」的現象(又叫「兩頭春」),不過是農曆有閏月了,在一年的時間跨度上超過了二十四節氣的周期長度的問題。而公曆絕對沒有這一現象,因為公曆一年有365或366天,與二十四節氣的周期長度相約。而農曆有閏月時(即有13個月)一年長達383~384天!
推薦閱讀:

2018年農曆陽曆表
12生肖陽曆四月運勢精準播報(2組)
2017年陰曆陽曆查詢表,2017年公曆農曆對照表
數九在陽曆所對應日期
過生日到底是過陽曆還是過陰曆?竟有大講究!很多人都錯了

TAG:陰曆 | 陽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