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功能紊亂的中醫藥治療心得

胃腸道功能紊亂,又稱胃腸神經官能症,是一組由情志因素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以胃腸道運動紊亂與分泌機能失調為主的胃腸綜合征的總稱。本病為胃腸功能性疾病,一般無病理解剖方面的器質性改變。臨床多表現為進食與排泄等方面的異常,以及一些其他神經官能症癥狀,如:失眠、焦慮、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神經過敏、頭痛等。常見的胃神經官能症臨床類型有癔球症,瀰漫性食管痙攣,神經性嘔吐、神經性噯氣(吞氣症)、神經性厭食等;腸神經官能症又稱腸易激惹綜合征,以腸道癥狀為主,患者常表現為腹痛、腹脹、腸鳴、腹瀉或便秘。腹痛常因進食或冷飲而加重,在排便、排氣、灌腸後減輕,腹痛同時常伴有腹脹、排便不暢感或排便次數增加,便秘腹瀉交替等癥狀。作者在多年臨證工作中,結合古方、驗方的學習以及現代名家臨證醫案的研讀,逐漸在治療原則與方葯運用方面形成了一些心得,與大家分享如下:西京醫院中醫科王文

一、調解氣機是基本治療原則

由於胃腸功能紊亂多與情志因素有關,可以將其歸為郁證範疇。《丹溪心法》說「郁者結聚不得發越也,當升者不得升,當降者不得降,當化者不得化,此為傳化失常,六郁之病見矣。」由此可見胃腸功能紊亂與氣機升降出入失常密切相關。因此,調解氣機是治療胃腸功能紊亂的基本原則。然而,在調理氣機治療中有一些細節問題值得我們關注。

(一)明辨病位,合理選擇昇陽與降氣

胃腸功能紊亂屬於中醫脾胃病,對於脾胃病的治療,大多數醫家喜歡從運脾論治,認為脾主運化,運化遲滯,則升降失常,氣機逆亂,故臨床多用補脾益氣昇陽之葯。而作者認為益氣昇陽僅僅是治療本病的一個方面,另外還應特別注意胃氣的通降。中醫認為胃主受納,在納入飲食的同時,傳出糟粕,在出入相互對立與相互依存中,保持平衡,維繫人體正常的消化功能。同時,胃主降氣,以通為用,以降為和。降則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降則傳化無由,壅滯成病。因此,胃氣的通降在維持中焦氣機升降出入平衡方面,同樣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基於以上考慮,作者認為以上腹飽脹,噯氣,嘔吐為臨床表現的患者,病位在胃脘應以理氣通降為主要治則,而以腹痛,腸鳴,腹瀉為主要表現的患者,病位在腸道則以昇陽益氣為先。

(二)祥辨病機,適當選擇疏肝、柔肝與瀉肝

胃腸功能紊亂中醫認為多由於七情鬱結,思慮過度,導致人體氣血紊亂,氣機失調,肝木克土,從而導致本病的發生。因此調肝往往是醫家臨床必選的治療原則。然而,由於患者年齡、體質、生活環境、病程、病位的不同,臨床表現和中醫辨證分型各異,在調肝時我們應該注意疏肝,柔肝與清肝治則的合理選擇。疏肝理氣主要應用於肝鬱氣滯,橫逆犯胃所引起的胃脘脹滿,牽引兩脅,噯氣頻頻等癥狀。基礎方以柴胡疏肝散(柴胡,枳殼,陳皮,川芎、、芍藥,甘草,香附)或加味香蘇飲(蘇梗,香附,陳皮,畢澄茄,枳殼,大腹皮,香櫞皮,佛手)加減。順氣開郁,行氣達木,調節氣機,促進胃的蠕動,從而緩解上述癥狀。若肝鬱日久,化火傷陰導致胃失濡養,就不宜一味疏肝,疏利之劑多為香燥之品,容易進一步損傷胃陰。因此,當患者表現為胃脘灼熱,食而易飢或飢不欲食,性情易怒,大便乾燥等肝胃陰虛之證,就應以養陰柔肝為主,方葯以一貫煎(北沙參,麥冬,生地,當歸,枸杞子,川楝子)化裁。而當患者肝鬱化火,導致胃熱熾盛,表現為胃脘嘈雜,陣痛泛酸,心煩易怒,口苦口乾時,當清肝瀉火,以化肝煎(青皮,陳皮,白芍,丹皮,梔子,澤瀉,知母)化裁,配合竹茹等清胃之品。

二、臨床辨證論治

(一) 神經性嘔吐

神經性嘔吐是指由精神因素引起的一組自發或故意誘發的慢性複發性嘔吐,常於進食後不久突然發生,一般無明顯噁心,嘔吐量不大,吐後即可進食,不影響食慾和食量。不伴有體重下降及內分泌失調。患者多伴有癔病性格,因此也稱為癔病性嘔吐。神經性嘔吐屬中醫「嘔吐」範疇。病位在胃,病變髒腑除胃以外,尚與肝脾有關。胃氣之和降,有賴於脾氣的升清運化及肝氣的疏泄條達,若脾失健運,或肝失疏泄,均可引起氣機升降失常,逆亂而致嘔吐。因此,作者認為神經性嘔吐臨床最多見的是肝氣犯胃或肝鬱脾虛之證,臨床可用柴胡疏肝散合六君子湯加厚朴、萊菔子、大腹皮、旋復花、代赭石治療,若伴有泛酸癥狀可加用海螵蛸、煅瓦楞。方中柴胡、白芍、香附疏肝理氣;厚朴、萊菔子、大腹皮行氣開郁;陳皮、半夏、茯苓、白朮、甘草健脾和胃;川芎活血行氣;旋復花、代赭石一升一降,調整氣機以止嘔;海螵蛸、煅瓦楞止泛酸。諸葯合用,共奏疏肝理氣、和胃止嘔之效。如患者表現為明顯的虛寒之證,嘔吐物淡而無味,神疲乏力,手足不溫,脈沉,舌淡苔白,可選用吳茱萸湯加減治療,方中吳茱萸溫中補虛,生薑、半夏降逆止嘔,太子參,茯苓,甘草,大棗健脾和胃協同起效。同時,作者發現若患者伴有心悸,心下痞,神情恍惚等癥狀,從飲邪上犯角度論治,方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或半夏瀉心湯亦可奏效。

(二) 神經性噯氣

患者有反覆發作的連續性暖氣,企圖通過噯氣來解除所謂胃腸充氣所造成的腹部不適和飽脹。而事實上胃腸充氣是由於患者不自覺地反覆吞入大量空氣才噯氣不止。此症亦有癔病色彩,多在別人關注時發作。噯氣《素問》稱「噫」,《傷寒論》稱「噫氣」,中醫認為是由於素體脾胃虛弱,或飲食不節,或感受六淫之邪,或情志不暢,導致脾胃不和,清濁升降失常,胃氣上逆,而出現的癥狀。臨床需與呃逆相鑒別,噯氣是胃中濁氣上逆,聲音沉長,呃逆是氣逆於喉間,聲音短而急促。噯氣治療應首先辨清虛實,實者以食滯、肝鬱為常見,多噯聲高亢,虛者以脾胃虛弱多見,噯聲低弱。食滯以保和丸(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陳皮、連翹、萊菔子)化裁,肝鬱以柴胡疏肝散或逍遙丸加減,脾胃虛弱多用六君子湯治療。如果辨證不明確可以疏肝和胃,益氣健脾同治。方用柴胡疏肝散合六君子湯加減治療,升清陽,降濁氣亦可收到滿意療效,同時,配合針灸中脘、足三里、內關等穴位療效更佳。

(三)癔球症

癔球症是指患者咽部有異物感或脹滿、受壓或阻塞等不適感,此種感覺為患者主觀感受,而檢查不能發現咽食管部有任何器質性病變或異物。中醫稱之為「梅核氣」。認為其病因為情志不遂,肝氣鬱結,肝鬱脾滯,脾不化濕,積聚成痰,痰氣互結於咽喉而致。臨床常見三種證候,第一種為肝氣上逆型,患者自覺咽部梗阻,狀如梅核,咳之不出,咽之不下,每遇情志不暢時加重,亦可自動消失,同時伴有心煩易怒,胸脅脹滿,噯氣等癥狀,治宜疏肝理氣,方用柴胡疏肝散合旋覆代赭湯(旋復花、代赭石、生薑、人蔘、甘草、大棗)加減。第二種為痰凝氣滯型,除咽部梗阻感外,患者痰多而粘,胸悶納呆,舌苔膩。治宜化痰暢中,方用四七湯即半夏厚朴湯(半夏、厚朴、茯苓、生薑、蘇葉)加減。除以上兩種肝鬱和脾虛導致的咽部異物感外,肺受熱灼,導致肺液津傷,氣失肅降,咽喉不得濡養,同樣可以出現癔球症,患者常伴有乾咳少痰,潮熱盜汗,治宜潤肺清熱,方用養陰清肺湯(生地、麥冬、玄參、貝母、丹皮、白芍、薄荷、生甘草)加減。

(四) 奔豚氣

奔豚氣指病人自覺有氣從少腹上沖胸咽,發作後狀如常人的一種病證。由於氣沖如豚之奔突,故名奔豚氣。臨床表現為驚恐或激怒後突發,自覺有氣從少腹上衝心胸及咽喉,發作欲死,驚悸不寧,惡聞人聲,或腹痛,胸悶氣急,嘔吐,往來寒熱。本病常見於兩種情況,一種為肝經之氣上逆,患者多素有心煩易怒,情緒抑鬱,胸脅脹滿,善長太息,口苦咽乾等肝氣鬱結的癥狀,由於驚恐或惱怒而突然發作,氣從少腹上沖胸咽。治宜平肝降逆,方用奔豚湯(甘草,川芎,當歸,半夏,黃芩,葛根,白芍,生薑,甘李根白皮)加減。另一種為水寒之氣上逆,此類患者素有形寒肢冷,小便清長等陽虛癥狀,由於誤汗傷及心陽,引起水寒之氣上逆,自覺氣從少腹上沖,伴臍下悸動。治宜溫陽行水,理氣降逆,方用苓桂術甘湯(茯苓、桂枝、白朮、甘草)加減治療。

(五)腸易激綜合征

腸易激綜合征是一組包括腹痛、腹脹、排便習慣和大便性狀異常,但檢查不出器質性改變的癥狀群。患者腹痛的發生往往與排便有關;腹脹可表現在胃脘脹,小腹脹或兩側胸脅脹滿;排便習慣表改變現為排便次數的增加(腹瀉)或減少(便秘),或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自覺排便費力、排便急迫或排便不盡感;糞便性狀的改變表現為糊狀便、稀水便、粘液便;或干球糞、硬糞;同時伴有情緒不安、抑鬱、易激動等臨床表現。臨證首先要判斷患者為腹瀉型、便秘型亦或是腹瀉便秘交替型。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臨床最常見的類型有兩種,肝鬱脾虛型和脾胃虛弱型。肝鬱脾虛型多表現為情緒緊張或精神刺激後腹瀉,瀉前腹痛或腸鳴,瀉後痛減或不減反而加重,同時伴有噯氣泛酸,食慾減退等,方用痛瀉藥方(白朮、白芍、陳皮、防風)加減治療。脾胃虛弱型多表現為食生冷後腹瀉,多伴腹痛,喜溫喜按,方用參苓白朮散加減;若久瀉脫肛,可用補中益氣湯加收斂固澀之品治療。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以肝鬱氣滯型多見,患者多表現為大便數日不解,排便困難,噯氣,胸脅脹滿,女性患者多有經期乳房脹痛,情緒抑鬱等,治宜順氣導滯,方用六磨湯(大黃、枳殼、木香、沉香、烏葯、檳榔)加減,氣鬱化火者可加用梔子、龍膽草清瀉肝火。腹瀉便秘交替型腸易激綜合征當辯腹瀉與便秘孰輕孰重,總之以肝鬱脾虛證多見,而泄瀉重者多以脾胃虛弱為本,繼而肝氣乘脾,方用六君子湯或參苓白朮散加減;而便秘重者多由於肝氣鬱結為本,繼而肝木橫逆犯脾,方用柴胡疏肝散、六磨湯加減。本證治療雖然底方有所差異,但臨證時疏肝理氣的同時,一定要健脾和胃,而健脾祛濕的同時,也要配合疏肝解郁之葯,僅僅是側重不同而已。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工作生活的節奏不斷加快,加之過大的心理壓力及一些不良生活習慣,使胃腸功能紊亂的發病率不斷提高。中醫在治療此類疾病方面有豐富的理論認識和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雖然在臨床辨證分型方面不同醫家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然而,大多數方劑在加減化裁後都有著異曲同工之效。希望在今後能有更多的中醫醫生關注此類病證,最大程度的發揮中醫治療功能性疾病的優勢,不斷規範臨床分型和療效判斷標準,配合中醫推拿、針灸、飲食調養等綜合調理方法,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推薦閱讀:

《感應篇》心得分享之九
念佛心得分享---大佛禪寺
通脈當歸四逆湯治療手腳冰涼心得
念佛心得與體會

TAG:醫藥 | 中醫 | 胃腸 | 治療 | 心得 | 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