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農佛學答問卷四(自利行願門)

古農佛學答問

(自利行願門)

范古農居士主答

目錄

一、皈戒

二、禮拜

三、供養

四、懺悔

五、迴向

六、持齋

七、閱書

八、誦經

九、持咒

十、念佛

十一 雜修


古家佛學答問卷四

自利行願門

(一)皈戒

問:皈依之式若何。

答:在佛僧前焚香禮拜,長跪合掌,至心發願誓言,弟子某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如是三稱。又言弟子某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如是三稱。

問:皈依三寶有何因由。

答:皈依佛,為佛有無量功德故。皈依法,為法有大利益故。皈依僧,為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故。

問:皈依三寶有何效果。

答: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旁生。

問:三皈章句雲,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旁生,請言其理由。

答:古人意取以三皈之上善,對治三途之極惡。此外亦無理由。

問:受皈後入寺見僧,應行何儀禮。

答:見方丈及重要職頂禮。屢屢見者,問訊。見普通僧,合掌。

問:僧寶為三寶之一,自菩薩羅漢起至高僧傳中所載之僧,自足以當此名。然僧寶二字,系連綴名詞,世俗形式上之僧,久已與佛典上之僧離開。寶字更談不到。敢問現在此二字,尚可適用否。我輩皈依菩薩羅漢望空發願,即可算為皈依僧否。

答:皈依佛法僧三寶,本是皈依賢聖僧也。但現在之僧,亦即皈依賢聖僧之人。我輩從之受皈,不過由他介紹一下。如我人從父母生,而父母未必皆賢也。智度論雲,海中遇死,亦可馮以得度。幸勿嫌其死臭而棄之。

問:從前認出家人為僧寶,以為拜出家人為師,得三寶也。而出家人亦以此相勸。今請壇經,有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眾中尊依此開示,是皈依僧乃是不染塵勞愛欲,不是拜出家人為師,始名皈依僧。究竟何者為是,請高明指示之。

答:前說是事相,壇經說是理論,宜合不宜分。惟因自性不染塵欲名眾中尊,則為僧者,亦當以不染塵欲為相。既皈依自性僧,豈不當皈依住持僧耶。

問:晚信佛誦經亦念三皈,縱未蒙師傳,於佛制可否算已授三皈。

答:應在佛像前自誦皈依法語。遇便時,仍應請比丘僧證明之。

問;初機人行受三皈儀式時,所聞皈義,未得了解,徒有形式,此亦算皈依了乎。

答:臨時未了,受後應再修習。凡受皈之人,在一年之內,應日誦三皈文及懺悔發願,令成不壞信也。

問:余前授三皈時,正如某居士所謂徒有形式不解皈義,未識可需重受。

答:不須重受。但請一冊受三皈儀式書,自己研究可也。

問:每有欲受三皈五戒菩薩戒等,惟無師為之傳,或依書而習之可乎。

答:依書自習,當然亦可。但須依僧教授方為正式。

問:受優婆塞戒,就居首都者而言,多必在古林香林寶華樓霞等處求受。然制海青須十元,搭衣十元,拜具二元,戒費十二元,膳費十元,雜費六元,共五十元。(此系某師為余預算)僅此一居士戒,已費鉅如此。倘家寒者,奈何。豈因貧富攸分,遂判別有畛域。高明另有方便法可告乎。

答:如欲省卻供養,可於不在傳戒時求受。海青搭衣拜具,當然要自備。一時無力置備者,臨時可向他人借用,俟有錢時再置。然即不置用亦可。因居士非比丘比,不必定要有形式分別也。

問:予於舊曆正月間,正病後無事,展閱凈業良導,知持戒之要,乃具疏於濟公呂祖李拐案前,發持五戒願。迨來滬後,以職務關係,雖力避妄語,惜未全能。呂祖李拐為道教人,歸依佛者,當不能再事奉承,而照發願須在佛前之旨嚴格言之,則前之發願,諒不生效。今之未能全戒妄語,或可認為非毀妄語戒。然否。

答:未曾在佛前受戒者,若有違犯,僅為普通過失,不名犯戒。

問:余前輩遺傳,逢道教誕期,諷禮道懺。既信佛教,本不應諷禮道教經懺,但世傳已久,斷絕甚難。今處兩難之地,請示用何種方法,以解此疑難。

答:果是信佛教人,應盡形壽皈依三寶,終不皈依外道典籍。

問:香煙賭博乃消遣品,受過皈戒,屢欲止斷而未能。未知於學佛究有阻礙否。

答:消遣二字,非學佛人所宜有。當勤精進,如救頭然。尚有何遣可消耶。

問:於受三皈受五戒之師,平時應否盡弟子之禮。其禮若何。

答:弟子敬禮其師,見時禮拜,時常請法,歲時供養,用物則衣服卧具湯藥,用錢簽曰[香敬]多少不拘。如行與戒不相應時,應向戒師懺悔。

(二)禮拜

問:何謂禮拜。

答:為對於佛像,或心想佛前,五體投地頂禮稽首也。對於法僧亦然。

問:對法如何禮拜。

答:供經於桌,口稱經題,及經中某字,至心甘情願頂禮一拜。如拜華嚴經者,稱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如字法寶一拜,再稱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字法寶一拜,我字以下皆然。

問:禮佛之儀式有幾,及其禮法。

答:佛家禮拜以頂禮旋繞為最。次之但頂禮。又次之問訊。(揖)最簡為合掌。如時間從容者,應先焚香。頂禮時口念佛號或誦贊佛偈。

問:何謂頂禮儀式如何。

答:作尋常稽首式,而將兩掌向上分置左右,如托兩足。故謂之頂禮佛足。

問:拜願與禮拜有分別否。

答:拜願謂拜佛發願之意。禮拜但拜佛也。拜下未起時,應默禱發願,故曰拜願。

問:學人拜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有人云,拜佛只應念佛號下拜,如念願文下拜,是拜願文,非拜佛也。未知是否。

答:拜願即是拜佛。蓋所發者願,能發者即佛也。何容分別。

問:禮佛之儀式如何,請詳細指示。

答:可向佛學書局請[佛教儀式須知]觀之自知。

問:佛家合掌禮,是何意義。

答:合掌即合十,(十指)佛家敬禮之一。合掌當心,表示一心恭敬也。

(三)供養

問:何為供養。

答:為以香花燈燭幢幡寶蓋等供獻於佛而敬養之。於法僧亦然。供養僧眾,尚有以衣服卧具飲食湯藥者。

問:對於法寶,既如佛僧一樣禮供,足見敬法之至。但平日安放經籍,宜如何辦法,方不失敬。

答:宜安放清潔處,包以凈布尤佳。勿亂堆桌架上,勿雜置他籍中,勿放在椅凳榻上。誦讀翻閱時,均須潔手正身。中途輟誦者,用布覆之。攜取者,宜手棒,勿脅挾。

問:對佛像應如何供養。隨便供養可否。

答:平時對佛像,須日日香花供養,不可懸掛而不供養。

問:室中懸掛西方三聖釋迦彌陀藥師觀音地藏等聖像,應如何分配其位置。

答:釋迦懸中,藥師懸東,彌陀懸西,列上。觀音左,地藏右,列下。西方三聖,另桌供之,宜向東。

問:奉承佛像,要坐何方向何方,佛前要供何物。

答:彌陀佛像可坐西向東,藥師佛像可坐東向西,釋迦佛像應坐北向南,若均南向供亦可。佛前供品除香花燈燭常供外,或供水及食物(水果糕餅)均可。

問:菜膳或糕饅等供佛,是否要用箸(敝鄉曰筷)。

答:飯食供佛,不必用箸。以佛時摶食,本不用箸也。

問:供養三寶之六種供用十種供,其品目及修治方法,請詳細示知。

答:六種供養者,一水,二塗香,三華,四燒香,五飲食,六燈明也。十種供養者,一華,二香,三瓔珞,四末香,五塗香,六燒香,七繒蓋幢幡,八衣服,九伎樂,十合掌(出法義經)至修治方法,密宗有定軌,顯教無定法,但取鮮潔豐美而已。

問:每見佛門設供,排列水果五種,蔬菜六種,名為五果六齋,是否有所表法。又如筵席糕餅等,可為供品否。

答:現在佛門設供多少,但依習慣,並無規定。五果六齋,不過取諧聲名詞說之。如必欲說表法,則配五眼六通之果德,五明六度之因行均可耳。筵席糕餅均可供也。

問:佛堂供有佛像多尊,其供水要否每尊一杯,或只供一杯即可。水用生水或開水,是否每日要換。其已供之水,換時應如何處置,可隨便倒去否。

答:供一杯可矣。因取其潔,則以開水為宜。應晨供暮撤,撤時傾於階側,祝施餓鬼食。或傾於河,施魚類食均可。供時宜誦甘露咒,及供養咒。

問:大悲懺行持法雲,佛前所供食物,行者不能自食,不知何故何據。

答:行者既以物供佛,則已認為佛有。自取食之,則有誑佛之嫌。若以施人,則是廣佛之慈。行持法是法智大師所作,必有經律依據也。

問:然指供佛,究系何意。

答:身外之物為外財,身內之物為內財。舍外財易,舍內財難。佛教然指供佛,即所謂舍內財也。梵網楞嚴皆有此文,佛口親宣。其功甚大。

問:予供木質金身阿彌陀佛像已多年,擬雇匠加雕,未知獲罪否。

答:如以莊嚴之心理行之,何罪之有。

問:寺廟佛像每要開光,吾輩在家供奉者可無開光之必要乎。

答:在家人供奉畫像或小塑像,留意清潔可也。

問:新造佛像須開光。張掛畫像,宜用何儀式。請示。

答:畫像上須寫唵啞吽三梵字。西藏法,寫在紙背,當像頂喉心三處。即此為已開光。因此三字,為佛之應報法三身之光也。但其儀式,卻未之見。

問:信佛者當供養諸佛像,但為地方與職業上的關係,只能在誦經時張掛佛像,誦畢收卷可否。

答:此甚可行。但始張時當作迎請想。將卷時當作奉送想。作此想時,最簡也須合掌作禮。

問:人住樓上,如樓下為佛堂,有何方便以處之。

答:當樓下掛供佛像處,樓上用凈器具遮置之,勿使人從上蹈著。如佛堂內念誦時,樓上最好不住人。

問:因病故供佛像於卧房內,夜間置有溺器,有妨害否。

答:有妨害。當於佛案前張黃布以遮之。如欲揭起此布,當先將溺器撤去。

問:欲避塵俗居寂靜之處,或不能攜帶佛菩薩像,亦無香花果餅等供物,可否念阿彌陀佛及大悲咒。此等類似閉關的修行法,可否長期行之,及會惹起邪魔否。

答:既系類似閉關的修行,不能不設像供以防業障。無像或供經本。供養至少拈香一炷。如屋小室有卧床,可用帳隔之。如暫時作客,則但靜心念誦可也。

問:鮮花供佛,是否即拈花微笑之意,抑尚有其他意義。

答:諸天以散花為禮故印度以花為供品,而供佛從之,拈花微笑,另一事也。

問:室中設佛像,遷居時應如何辦法。

答:宜焚香默禱之。

問:佛前燈油用罌粟油與酥油,何者為宜。

答:宜用香氣之油。酥油,西藏供佛用之。

問:陳設佛像,朝夕瞻敬,但因環境所限,未能按時諷誦經號,如此功不唐捐否。

答:功不唐捐。

問:焚化紙錠並加誦經咒,而佛菩薩亦用此否。一般婦女往往以此表恭敬。但愚意此類終屬冥物,普濟孤魂則可。至於佛菩薩,決不用此,或代普濟亦未可知。質之高明,以為然否。

答:供佛菩薩用金箔元寶差可,然不若用真銅銀元(均應加誦經咒)供之,供畢以購香燭或布施貧竊均可。

問:現在敝邑東城可灘海都庵,由學人等發起重建,而敝社(佛光社自去正創立在內,以募款不易,除大殿及四而圍牆外,余如內部裝修,一概儘力儉省,如念佛堂之西方三聖供養壁中壁廚旁,再加石灰堆成雙龍搶珠,如此辦法,不知有無慢瀆之罪。

答:但心念恭敬,即非慢瀆。

問:七月中人民之點油燈益眾,蓋系紀念地藏菩薩聖誕,藉以廣照幽冥,皆使解脫,宅心之慈,俱堪崇拜。但蟲蝶喜明,咸飛燈旁受熱墮下溺死油中,雖有燈罩之發明,然亦無濟於事,是欲救幽冥而反殺生矣。予意不然。幸告。

答:油燈供養乃普賢行願之一。(廣照幽冥其餘義耳)至於設備未周,致殺害眾生,欲修福而反招罪,此亦娑婆業報劣下之徵。但罪果不免,福亦不唐捐也。

問:後學皈佛自修,差堪勉勵,今為謀生奔走他方,而家中佛堂香火不免疏忽。現在外面早晚功課如恆,而不便焚香,不知可否從省。

答:家中佛堂如不是另室者,既無人供,不如撤去為宜,以免褻瀆。在外既不便供香,默想供佛亦可。

問:有一種泥塑佛菩薩像,兒童作為玩具,毀之既不可,棄之又不可,應如何辦法。

答:即使兒童供養成之。

問:刊有佛菩薩像之報章,在敬謹保存者,固屬不少,然棄之而包裹穢物者,亦所難免,褻瀆聖像罪過不淺,應否設法改良。

答:宜改其式,使可折訂成書以便保存。

問:奉祀祖先不用錫箔,專念佛號或誦經咒記數於黃紙上焚化,何者為宜。

答:奉祀之先祖,概是鬼道眾生。用箔是財供養,用黃紙紀念經佛焚化是法供養。何妨並用。

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內,有一段[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卧具醫藥,]何故以衣服卧具醫藥供養菩薩。尤以醫藥,更屬不解。

答:菩薩在世原有身形,行住坐卧示同常人,佛制供養僧眾以此四事為則,菩薩乃賢聖僧,故須依法供養。須知吾人依法盡誠供養,固不問菩薩之需要與否也。此四事皆是益人之物,菩薩自己即不用,亦可以之轉施,故無礙也。

問:華嚴經行願品廣修供養一段,內有[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句,此[供養如來]是否一專門名詞,解釋為[行法供養即是供養佛]可否。

答:供養如來是一種行願,即是一件佛事,須行法供養能成就之。若但財供養,不足以當之也。

問:又廣修供養一段內,言各種供養俱不及法供養,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各種供養之百分千分,俱不及法供養一念功德,則優波尼沙陀分最微細之數目,當然不及一念法供養,何以置之譬喻之中。測其意,百分千分百千俱胝那由他分逐漸譬大,則以後當更大,何以反用微細之數目。是否因愈細則愈多,用以譬許多別種供養不及一念法供養否。又算分數分喻分是否解為多至或少至不能算不能數不能譬喻。

答:百千俱胝那由他皆大數,迦羅算數喻優波尼沙陀分皆是小數,均言不及者,蓋以法供養超乎數量,非如財供養之有數量可計也。超乎數量者,不可思量,如虛空矣。

問:見之江報觀宗答張德威君有雲,[供佛之寶滿四天下,福固多也,不發菩提心,終成魔業。]多寶供養宜是世間福報,何以目為魔業。斯說出何經典。

答:七寶供佛,乃六度之一度。前五是福,後一是慧。若但有福而無慧,乃有漏因也,故福盡還墮,豈非魔業。此語華嚴維摩法華玄義摩訶止觀諸皆部皆有之。

(四)懺悔

問:何為懺悔。

答:於三寶前發露已罪,痛責悔改,哀求證明,決不復作也。

問:或雲悔過能消滅從前罪過,信乎。

答:罪由心造,悔亦心作,心無二心,造時成過,悔時過滅,當然如是。若雲業報,則消滅與否殊未可必。若悔過之心能常相續,則惡因不生,惡緣不起,而報亦無隙可乘,久久德增,則感報之緣益微而至於消滅,報終可免。

問:或謂清凈一日,功德無量。其說然否。

答:但清凈二字,不免淆訛。若雲外無塵務煩擾,其人安閑無事,名為清凈,則無量功德由何發生。其說不然。若雲終日辦諸善學,其心自如,名為清凈,則一日之時雖少,其功德固多。若用心研究真理,懺悔往愆,凈一分障,增一分光,使性具本有之功德自然發生,其功德不可思議。所以雲一日清凈,功德無量也。

問:今有一人前作惡而後懺悔,論作惡則夙債須償,論懺悔則罪障應滅,來世相逢,果報如何。

答:現生作惡現世肯懺,即現身可以消滅若輕心懺悔,不能消重惡之罪,其惡報猶所不免。試看罪懺之如何耳,不得一言而盡判。

間:曾聞一善知識說,各各作業,個個受報。既是作過罪以後,再修福德去消滅罪業,恐辦不到。是則懺悔往昔所造諸惡業,豈非無用。

答:不然。業有一定得報,有不一定得報。不一定得報者,可懺除。一定得報者,不可懺除。雖不可懺除,而亦得減重為輕,減苦增樂。豈得無用。

問:懺悔的真義,有謂是在佛前僅發露從前過惡,有謂是哀求佛菩薩赦罪。但是假若吾人有過,僅僅發露宣布即可無罪,似不能如此容易。不知究竟懺悔之真義應如何解釋。

答:懺悔是華梵兼舉之名詞,原具發露悔改兩義,非僅發露而已也。蓋發露則免人檢舉,悔改則勉勵自新,如此則前愆不續,後過不起,而惡業清凈矣。偈雲,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故求佛赦罪之說,非佛法也。所以在佛前者,求佛證明與哀矜耳。

問:小子當起念時,心知罪愆畏懼,而念卒不能滅,猶有時同起如是念。不知是妄是魔。念後懺悔,可能免愆乎。

答:念有善惡,惡不當念,善乃當念也。知而猶念,則念力強,而無法以制止之故也。懺悔亦制止之一法。他若念佛誦經禮拜,均是制惡之法。制止有效,則罪滅矣。

問:吾得弱症數年,身體衰極,家中人又不和,常發現最難忍受之事,未知是何業報,當作何懺悔,有何法可禳解之。

答:經雲若遇惡口者,說眷屬團諍報。此是前世惡口業報,念誦地藏經,足以懺除也。

問:友人張君已長齋,既而復肉食,近承友人勸誡,又茹素矣。渠自知前過欲行懺悔,有何懺悔經。

答:金剛經即是懺悔經,或心經亦可。又須多作放生功德。

問:前曾參與毀壞廟宇,今追思罪重,應如何懺悔。

答:掉轉轉頭來,竭力作護法宏法事業,即所以懺罪也。

問:往生凈土懺願儀雲,勸請有二義,一請說法,二請久住世。然諸佛住世說法均有定數,勸請何益。

答:諸佛隨眾生機而住世,為度眾生而說法,俱非一定之數。縱有定數,請之亦必有益。謂我等宿世為波旬眷屬時,有勸不說法勸入涅槃之罪。今勸請,即懺此罪也。

問:安士全書懺悔門懺除業障懺悔無始以來邪淫尊長六親之罪一段,可否能讀。如可讀。是否應於迴向前讀之。

答:依普賢行次第,懺悔居四,迴向居十,既系懺悔文,當然可讀,且應在迴向前按普賢行次第,懺悔文應在禮拜供養後接讀之。

(五)迴向

問:何為發願。

答:於三寶前陳述己願,立志修行,虔請加被令得圓滿也。

問:尚有迴向,其式若何。

答:此包括在發願內,謂以所修善行功德迴轉向於己所願處,令速成就也。三處,一向佛果,令所行作成佛之資也。二向眾生,以己利施人也。三向理性,不執事相也。

問:迴向文及發願文,其末均以(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為結。其意云何。

答:即迴向佛法僧三寶之意。首句是佛,次句是聖僧,末句是法。

問:每日同一時間,先念佛後念觀世音菩薩。念佛祈往生,念菩薩祈消災解厄,目的不同,應如何迴向。

答:應分別先後迴向之,即念佛後作一次迴向,念菩薩後再作一次迴向。

問:誦地藏經,要超度亡親,及念佛行善,祈某人病癒,某人發心學佛,或某地難民脫苦,諸如此類,當一一分別作迴向文口念否。抑以意念迴向,便可達到。

答:意念迴向,亦可達到。如要鄭重,須作文句口念之。

問:因事立願持白衣咒三年,已滿二年,擬將尚有一年持誦功德迴向法界有情,共離苦趣同生極樂,不知中途變更,有無不圓滿之過咎。

答:發願不妨廣狹兼舉。蓋神咒功德譬如燈火,熟食除暗,不妨並奏其效也。

問:求人口平安,以及往生凈土,迴向文如何念法。

答:願以此功德,消除宿現業,增長諸福慧,圓成勝善根,所有刀兵劫,及與饑饉等,悉皆盡除滅,人民咸安樂,臨欲命終時,盡除諸障礙,願共一切眾,同生極樂剎。

問:舍弟死後,鄙人為之誦阿彌陀佛百萬聲助其往生但不知迴向應用何文,其文何語。敬求法施。

答:我今稱念阿彌陀。百萬功德佛名號。惟願慈光垂攝受。令我弱弟速往生。

問:誦地藏藥師經,持地藏藥師名,亦應迴向,而佛經上未見有迴向語。何故。

答:佛經原是釋迦佛說法之記錄,當然不著後人誦者之迴向語。今誦者無自己特別之願,可用普通迴向偈代之。

問:最簡單之迴向文,請示數則。

答:(一)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同生極樂國。或最後句改[皆共成佛道。](二)念誦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三)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問:戒惡行善固主於心,何故佛門中有受戒發願諸形式舉動耶。

答:受戒發願,均是策勵方法。又佛教舉行儀式者,所謂有理有事也。

(六)持齋

問:受戒與許願同否,倘犯戒與銷願,是否同受裁罰。又戒殺與吃葷,是否相違。

答:受戒有自他授受關係。許願止屬自己發心。故違犯時,一則但受良心上之處分,一則兼得從受者之懲罰耳。至吃葷與殺生,但間接殺與直接殺之殊。戒殺者當然不能吃葷。然佛制比丘得食三凈肉,(小乘佛教有此例)何謂三凈肉,為自死,烏自死,烏殘,與不為己殺者。(比丘乞食願與被乞家之造食不相期待故曰不為己殺)此為戒殺而不妨吃葷之例也。

問:人體藉動物之精血以為滋養,倘永久蔬食,勢必體脊力疲,不能久存於世。持此說者頗多,究竟然否。

答:世俗之見,其實不然。近經生理學家所考,滋養人體之要質,蔬豆米麥之中,大部具足。而黃豆為尤富。動物之肉,缺少澱粉糖質,而有一種微菌,足致腸肺等病。牛羊豕類為多。故滋養之品,植物實遠勝於動物。至以體脊力疲為蔬食者慮,則何以田野勞動者,食僅藜霍而體強,富貴嬌養者,食必膏粱而體反弱乎。

問:持齋奉佛乃孤獨者多,此句俗語如何糾正。

答:此句俗語,不可謂全無根據。然言者若心存毀謗,則不足法。否則亦有討論餘地也。持齋奉佛,乃佛教信徒之標準,佛教信徒,有出家在家兩眾。發心學佛,必有一種境界上之刺激,在家人夫婦子女團圓時,易生樂感,沈於五欲,不思厭離,故學佛難。若一旦配偶偏亡,子女夭喪,既感人生之苦,自然厭離心生,故學佛易。此持齋奉佛之孤獨者多,其故一也又佛法喻家庭為牢獄,經論中訶斥在家之惡,不勝枚舉。學佛之人依佛教誡固宜以婚嫁生育為非人生樂趣,概不耽求。此持齋奉佛之孤獨者多,其故又一也。

又人世間固以不孤獨福報,而以孤獨為非福。須知禍福因果,斷無錯誤。禍果必從禍因中來,福果必從福因中至。今持齋奉佛,所感之福果未至,而孤獨之禍果先來者,蓋先世禍因之果先熟,今世福因之果尚未熟耳。夫孤獨之人,並不持齋奉佛者亦復不少,斯又何說耶。

問:有人云吃長素無善根之人,必有六賊纏擾,須先吃六神素三月或百日,在六神前許願,將來可免開葷之苦。否則雖吃素至十餘年或數十年,至患病時,或將死時,難免有思勞食及開葷之擾。是否,請示知。

答:六神素之說,未免無稽。須知佛門吃素,為戒殺之動機。戒殺為保持吾人慈悲之心性。宜多看戒殺放生之書,自然理解滿足,持戒堅固。如恐不固,多持大悲咒以培植善根可也。

問:吃素乃是好生,則不知吃淡素(所吃菜蔬不放鹽醬)有否意義。

答:除有關衛生外,無有意義。非佛法也。

問:佛家素食,何以念准提咒亦不禁飲酒食肉。心齋乃是真齋,故濟公亦茹葷也。

答:念准提咒不禁飲酒食肉,極言咒之神效,與菩薩之慈悲。心齋之說。與濟公之顛,非其例也。

問:經雲,菩薩元制食三凈肉,謂不見為我殺,不聞為我殺,不疑為我殺,復益之以自死烏殘為五凈肉。似此佛菩薩豈亦未嘗戒肉食耶。

答:大乘中極說食肉之過,梵網戒中絕對戒之。小乘律中則有因病他人為乞許食之條。此五凈肉說,亦出小乘經也。或曰食三凈肉,是未制戒前漸導之法。既制戒後,不得食矣。

問:聞文殊師利問經中論食肉一節,對肉先誦一咒,取食也就無妨,因未見此經不知此咒,請示知咒文,並求示咒文之意。

答:此經未見,恐出西藏經中,因中夏無信佛人食肉例。昔得諸葛亮白喇嘛有殊往生咒,其音為[嗡阿毗拉哄吼灑拉孟母莎洽。]據云,可以度羊豕等被斬後使往生凈土也。未知可用否。

問:班禪何以不戒肉食。

答:班禪為西藏國主,其食肉,從其俗也。顯戒小乘亦非絕對禁肉,故不得以是斥密宗。據云密宗修菩薩法須斷肉,修金剛法則不斷。

問:頃見上海申報刊載某活佛抵漢即赴汀主持祈禱和平法會新聞一則,內雲[持齋茹素是道教,佛法只戒殺生,無禁止食肉之規定,蓋食肉非殺生也,且佛制比丘可食三凈肉,]如此提倡肉食主義,不將使五戒中之首位推翻乎。

答:佛經如梵網楞嚴楞伽涅槃均制不許食肉。雲道教,誤也。康藏僧不戒肉食,根據教典不同。然亦非不知斷肉為可貴。報載云云,或言之過甚也。

問:上海新聞報[新園林欄內,載某活佛在漢談話內有[佛不強人所難,而必淡齋蔬菜,密宗大乘,且以不食肉為戒。]云云。誠如所言,則我輩長齋,非僅無謂,且犯密戒矣。未知顯教將何以自圓其說也。請教。

答:報系傳聞,未必可靠。喇嘛系從西藏佛教俗。我國佛教,依大乘經,以食肉為失慈悲。西藏密宗修金剛法時不制食肉,非謂許食肉也。嘗見諾那應化事略中,亦云[食肉有問題。]意可知矣。

問:何謂六齋七齋及十齋,初學人不能長齋,不知茹何齋為佳。

答:六日十日之別,名曰六齋十齋,並無七齋。不能長齋,六日十日隨緣守之可也。

問:俗謂六月茹素,所以報母恩。信乎。

答:此說仆未嘗聞。俗六月茹素有兩種,一為觀音素,從初一至十九為度,一為雷齋素,從初一至二十四為度,在此期內,為供奉觀音祖起見,故茹素以表示清潔,且勉為不殺善業,以邀冥加庇護。然若以茹素功德迴向,願母往生極樂,此固足以報母恩,而不必定限六月時也。

問:五葷除蔥與渠,則餘二為革蔥與渠。法藏疏雲,革蔥是山蔥,北地有,江南無。與渠有說葉似野蒜,根莖似韭,亦名著老子,江南有,北地無。又釋阿魏葯。梵語名與渠。

問:吃素人蔥韭蒜可食否。

答:不可食因臭穢故。不宜念佛誦經。持咒尤忌。

問:蔥韭薤蒜及無生命之雞蛋等品,能否免予禁戒。

答:韭蒜等氣臭易招惡鬼,故不食。雞蛋能孵出小雞,亦有生命者在,故須戒。

問:蛋類無生命,可作素食品否。

答:蛋類亦有生命不宜食,可用銀耳代之。蓋此物,蛋白質甚富也。若欲價賤,則食豆腐可矣。

問:或雲雞蛋為動物所產不宜食,或雲其生命尚未萌動是素,二者未知孰是。

答:蛋為動物所產,不宜食是也。

問:雞子能成小雞,有生命也,固不可食。而鄉間所養之雞,多雌無雄,雞子不能成小雞,無生命也。不知可食否。

答:如果不能出小雞,無殺生之嫌固不妨食之。但以滋補而論,其蛋白質與油質,以豆腐黃豆等盡可相抵。

問:雞蛋可食問題(略)

答:雞蛋中雛,雖未成形,但識神已住,即有生命關係。亦未可食。或謂母雞獨居所產者無孵雛之效果,不妨啖食。然須檢別緊嚴可耳。否則當以不食為妥。

問:蛋食之可使免成畜而遭殺苦,似不失寓有仁慈之意。

答:如當成畜而食之,與殺何異安得謂仁,切不可作如是想。蛋未成形,似不殺生,然古有食蛋之報,則當亦不可食矣。

問:前問蛋食之可免成畜而遭殺,似不失寓有仁慈之意,蒙示不可作如是想。竊晚學前畜雞鴨,奉佛後既不敢殺,復不忍售與人殺,所產之卵,免使成畜復遭殺,故食之。今公言不可食究將何安置,仍使之成畜乎,或使之自壞而不使成畜乎,抑或售之聽人食或孵畜乎。請示。

答:使之自壞為上,售與孵畜者為次。

問:牛乳蜂蜜雖出諸牛蜂,然並不喪其生命,似可列為素食物品,齋日服之,諒不為毀戒。然乎。

答:乳蜜無傷物命,齋日可服,不為毀戒。

問:牛乳食之無礙,亦同飲人乳之比,是否。

答:牛乳非不宜飲。佛當時亦飲之。惟楞嚴經說不宜飲,以服其身分總須還債,亦非戒殺之義也。

問:倘長齋者有病,必須各種動物醫治,如蠍蟲斑貓鹿戮虎骨等類,是否要忌避。

答:為治病而用現成藥物,可不拘泥。能擇可以替代之葯尤善。受過戒者應查律。

問:治病吃胎骨,有人云吃胎骨後,不能再事學佛。又吃胎骨後,求菩薩不靈。鄙人因受醫生之騙,葯內暗用胎骨,始於近日曉得,然已不及。未識礫否。

答:吃胎骨無異食人肉,以其殘忍,故有人言云雲。然為藥物,且受騙暗用不知而食,何足為罪。

問:弟現吃六齋,戒吃牛犬。但寄人籬下,諸多不便,有時牛肉煮瓜菜,吃瓜菜不吃牛肉,可乎。

答:亦可。但六齋日宜純粹素食。可自備。

問:因病不能吃齋,吃蔥蒜酒肉,於念佛號經咒,有妨害否。

答:每日定課前宜吃齋 。余時亦宜以凈水嗽口。但蔥蒜最好戒之。

問:持長齋人應否有房事。

答:在家人但戒邪淫。正式夫婦,不在禁例。

問:余未受戒,雞魚未斷,其餘不吃。第六當吃時,代彼念佛祝他往生,又懺自己殺罪,仍有罪否。請教。

答:要到自己念佛有感應時,被殺者始可超生。方無罪耳。

問:持齋當然持長齋最佳,現在因種種關係不能如願,只能持十齋三月齋,以一年計算,兩相平均,亦足相抵。

答:極可以。

問:居士固應茹素,惟因交際不便,又不能逕行屏絕,能否除在家(素食)及交際中之為己不食者外,不再囿於禁戒。

答:亦可。或但吃肉邊菜。

問:余體甚弱,持齋以來,未見稍健,擬服補藥。但補藥多動物合成,如虎骨膏魚肝油等。但見有其他茹素者亦服之,雲服藥無妨。余終不敢服。然有時真有病症,醫生開萬中有動物之葯甚多,如蟬衣等,不知可服否。請教。

答:因病服藥,暫食肉類,法固可許。但須不得已時則可。若好食之,即不可矣。

問:鄙人所患是肝腎兩虛,自吃葷後,因良心上之驅使,時時懊悔,現雖身子稍好,而成一心腎不交之症,故稍有言語觸忤,肝風即動,頓時腰背俱痛,手足無力,心胸亦痛,至軀殼雖存,精神反衰,應如何對治。乞示知。

答:居士病症在肝,蔬食除辛辣外,實最相宜,似不必食肉也。再養肝之法,要心氣和平,可請一尊彌勒菩薩,即笑顏大腹之布袋和尚像,時常注目看看,自然喜氣填胸,抑鬱可開,病自漸愈矣。

問:鄙人因病發願吃素,後從醫生親戚勸而復開葷,病仍未愈。請問如何愈病。並將來須受報否。貪吃是著魔否。

答:凡人疾病,以前生業障為因,以今生業障為緣。宜常念觀音聖號,清凈三業,不管他受報不受報,是魔非魔,但到恢復吃素原狀,病自全愈矣。

問:每逢佛菩薩生日成道日修道日,及先父母忌日,本身生日,均茹素。平日亦吃早素。並實行三凈肉法。余均通融可否。

答:居家隨俗,如此足矣。若求澈底,自當以永斷葷腥為宜。有願必成持念久久,自然水到成渠也。

(七)閱書

問:初機人當閱何種書,祈略示一二,以便研究。

答:佛法導論,初機凈業指南,安士全書,佛教初學課本等,可先閱看。

問:初學佛者,宜閱何種經書。

答:宜閱[佛教歷史]及[四十二章]等三經,[阿彌陀經][普門品]等經。

問:學佛先要閱何書。

答:學佛當知佛史,故先閱覽室釋迦譜,或釋迦應化事迹。學佛當知佛經,故先閱藏經目錄,或閱藏知津。學佛當知佛說,故先讀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學佛當知佛教源流,故先閱三國佛教史。若欲得文簡義豐一舉而數善備者,可先閱楊仁山佛教初學課本。

問:學佛者可參看他教之書否。

答:佛理明了之後,再看不妨。因已具法眼,則不外誘也。

問:初學念佛之人,宜閱何種經書,以便研究。

答:初機凈業指南,彌陀經白話解,及凈土經論。

問:學佛之人應看何書為前提,以便自警。

答:看龍舒凈土文。

問:平時省察克治,宜常閱何種典籍。折服現行煩惱,以閱看何種典籍為佳。

答:從積極方面,可讀天親菩薩發菩提心論,或六波羅蜜經優婆塞戒經等。從消極方面,可讀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或金剛經亦可。

問:鄙人對於佛學中之頭陀行,喜其洒脫,深願研究學習之。不知何種經典可資參閱。

答:頭陀行是十二種苦行,方等經中有佛說十二頭陀經。及其他散見於經論疏注者尚多。

問:看大乘經典,是要凈室凈衣等設備方可。但予職務是帳房,賬桌上可否敬閱。假使要固定的凈室,豈非因噎廢食。請示能否變通。

答:佛經雲,隨其心凈則佛土凈。有何不可變通。但如能焚香一炷最好。

問:各種大乘經典,如法華華嚴涅槃楞嚴甚多。下手易而成功高,以何經為對機。祈指教。

答:法華楞嚴卷數較少,易於下手。至於成功之高下,全在讀者解行如何耳。但以對機而論,末世眾生,概以念佛法六為當機。是宜讀無量壽佛經,或華嚴經中之普賢行願品。

問:佛經深奧,有極多處看不懂,故此甚多疑慮。即使可問貴刊,而此滅彼與,永無了期。今想不去研究,只一心去念,譬諸盲者不辨東西南北紅黃黑白,惟求目明,自能知道。但這樣是否盲從,或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則有不悟之害乎。

答:若居士另有明目之法,固可不問。否則還是多問為是。至於大疑大悟兩句,乃參禪家言,非讀經家言也。

問:閱經功德較之誦經,同歟否歟。

答:閱經惟屬意地,是慧功德。誦經必兼身口,是福功德。解經惟悟理,誦經兼事修,本不相侔。同出一心,相去不遠。試看誦者誠不誠,閱者會不會為如何耳。

(八)誦經

問:初學宜先習何經。

答:習有二種,一者誦習,二者修習。誦習則今人常誦之心經金剛經彌陀經皆可先習。若言修習,則以眾生根鈍深廣難明,便捷之法莫若念佛,故以先習阿彌陀經為宜。他若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文句利達,陳義平易,亦初學所宜修誦者也。

問:同一佛經,何故分誦習修習。

答:將經文逐字逐句朝夕諷誦,不求其義,如持咒然,但一心而已,此為誦習。博考經義,深思明辨,按照經中所示之法而身體力行之,此為修習。一往而論,誦習得福,修習得慧。此其所以別也。

問:入門學佛,宜讀何宗之書,誦經以誦何部經為最有益。

答:入門學佛,不必專宗。若從了解誦經,宜先讀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八大人覺經,地藏經,無量壽佛經。若為功德誦經,可誦法華經。

問:佛經太多,要念何幾種為合。每種須念若干次。

答:要念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八大人覺經,十善業道經,普賢行願品,金剛般若經,般若心經,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觀音普門品,地藏經,每日輪流念去,終身念之可也。

問:求超先靈及求自己滅罪,皆得早生凈土,以誦何經為簡當。小本彌陀經與大本不同之點如何,誦念效力相等否。金剛彌陀兩經箋解及誦本,以何種為最好,易於領悟,而便誦讀。在家朝夕誦經簡單儀式如何,朝夕必欲作迴向否。必欲誦凈三業凈口凈法界及護身大明大輪等真言否。

答:以誦彌陀經為簡直速當。小本大本文字繁簡之不同,蓋大本是廣陳阿彌陀佛本跡及極樂莊嚴,下卷又廣陳娑婆苦惱情形,令讀者一面欣求一面厭離也。又小本無問自說,大本阿難請說並付囑彌勒流通。誦念效力相等,而大本更增知慧耳。金剛彌陀兩經註解,有金剛經貫釋及彌陀經白話解,為便初學。誦本以大字本為善。在家朝夕誦經儀式,只要焚香對佛像禮拜後,恭坐展卷朗誦。如已熟者可以默誦,行坐立皆可不拘,誦畢均須迴向禮拜。至用晚課中之大懺悔文,或大悲懺或凈土懺。但用朝晚課本有須注意之點,(一)蒙山施食及警眾偈,只適用於晚時。(二)朝課心經後之迴向偈,在家人用應改換字句,如次[伽藍]二字,應改[壇場]二字,末後四句應改[弟子熏修希勝進,功德莊嚴無難事,家庭清凈絕非虞,眷屬親朋增福慧。]

問:予篤信佛教然被俗緣所羈,不得已每逢十齋日持齋,就清晨在家堂或當空,或附近的寺院,設案具香花果燈燭,與贊誦一切經咒,或懺,為人並己消災禳福,又為人或己之亡過恩親懺罪,並助念往生等種種之舉,未審有獲罪於佛菩薩,並有違背佛法否,且效驗如何。又藉右舉發願,利己利他,並誓生西,能取效否。又能用章疏及牒文,並可蓋佛法僧寶之印否。

答:所舉持齋及行種種佛事,並無與佛法違背,虔心行之,必獲感應。即發願求生凈土亦必有效,但須念彌陀佛號。至用章疏須合於在家人口吻。牒文及三寶印不宜用,因此二者唯出家人可用,或佛教會等團體名義,亦可用之。

問:對前條所列行為,應用何贊及何經咒懺文是妥,千祈一一指迷,以資宏揚佛化普利眾生,同登極樂之邦。是所至禱。

答:前列行為,就地方有在家庭及寺院之不同,就事實有消災禳福懺罪求生之不同,若必一一分別舉之,不勝其煩。今且就普通方法略一說之,(一)贊用爐香贊楊枝先彌陀贊,(二)經咒可用朝晚課中所舉者,或觀音普門品普賢行願品金剛般 若經。(三)懺可用晚課中之大懺悔文。

問:在家受持五戒或多分戒,於每月朔望應誦何種戒經。

答:可誦五戒相經。

問:祈現生消災延壽,念何佛誦何經。

答:念藥師經及藥師佛呈,或念普門品及觀音號。

問:諷誦唐玄奘法師譯六百卷大般若經,聽人說能開大智慧。其故安在。

答:般若義翻智慧,此乃諸佛因地之清凈智慧。有此智慧,可以成佛。故曰能開大智慧。

問:體弱多病,宜誦何經。

答:病是死因,誦金剛經彌陀經等,迴向西方,莊嚴凈土可也。

問:日念金剛經彌陀經心經,能得何益。

答:金剛經心經能消業障開智慧,彌陀經能得生凈土之緣。

問:大乘中最勝而最短,便於每日諷誦者為何經。

答: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惟二百六十字為最短,而般若為一切佛母為最勝。

問:俗雲常誦金剛經,令人壽長,信歟。

答:金剛般若經,功德不可思議,經中反覆叮嚀,可謂至矣。果能如法受持讀誦,何止長壽。

問:俗謂誦金剛經後,必誦心經,名曰剩經,(如往生咒之於彌陀經等)否則無效。亦嘗聞鄉間寺僧作此說。當非原意。請辭辟之。

答:心經為般若經之樞要,誦一卷心經,猶誦一切般若經也。金剛經但般若經之一部分,欲得其全,故再誦心經耳。剩經云云,不足為訓。

問:念經經題是否要念,例如心經金剛經,其經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金剛般若波羅蜜多,一須連同經文每卷都要念否。

答:經題要念。如分卷處,若連誦時不念亦可。

問:若誦金剛經一卷,為時甚久,有客來,可否於分段處暫停。

答:誦經時間既規定後,宜揎除一切,專心念誦。如時間不足,分段可也。客來非特別原因,不宜停止,當令客稍坐,以待誦畢。

問:金剛經中之三十二分標題,石成金謂不必雜於經文讀,而每見寺僧則並誦之,究應何從。又誦此經宜誠敬,跪誦趺坐誦,二者孰優。

答:標題不讀為是。趺坐誦為優。

問:晚於數年前,即持誦金剛經,後因生活問題,致中輟。今春仍本初衷,偷閑念金剛經往生咒。時念時輟,會獲罪否。

答:可改念[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則字少而易背誦,雖忙無妨礙矣。時念時輟亦不至獲罪,因不得已也。即輟時無功,念時豈得無功耶。

問:據某僧言,誦金剛經須十分靜心,若耳中一聽到人聲,稍涉雜念,即徒勞無益。此言然否。

答:此即誦經修定之旨,然非絕無利益。

問:晚系中學教員出身,對於佛經尚未能十分明了,每就一經研究數遍,然至誦時仍未能前後貫串,瞭然於心,似此誦經,恐未得益。高明者,當另有功夫入佳境。

答:此在余時仔細研究,誦時不必費解,任運瞭然可矣。蓋誦取一心,是修定,非修慧也。

問:晚於十齋日之晨,念地藏經。是日念佛,是否專念地藏菩薩。

答:可以專念地藏名號。

問:地藏經全卷,念誦頗感不易,可以如法華變通辦法,摘出一品持誦否。

答:雖可。然亦何妨三函分誦乎。或日誦一品乎。

問:晚欲於士齋日持誦地藏經,然因時間不及,只能念二品多至三品,不知誦畢二品或三品後,要加誦何佛名或咒語。又開經時須請誦何佛菩薩。

答:誦地藏經,始終只要稱念[南無地藏王菩薩]三稱,或始時加念本師佛號三聲,及開經偈。畢時,加念迴向偈。

問:藥師經亦在持誦,若再誦其他經咒,勢有不能,應如何排列功課。

答:地藏既有專日,則余日晨可與金剛大悲等間日誦之。至晚課則一律彌陀可也。誦藥師經晨,宜持藥師佛名號。至藥師咒,可在經中多持幾遍。

問:早晚誦普門品大悲咒彌陀經金剛經地藏經藥師經,應如何分配之。

答:大悲咒金剛經藥師經歸早課,普門品地藏經彌陀經歸晚課。

問:敝社之宗旨,乃專修凈業求生凈土,以彌陀經及彌陀聖號為主,兼以普門品。但逢諸佛誕日所誦不一。不知可合凈土正宗否。

答:照永明壽禪師萬善同歸之義,一切諸法均可念佛迴向凈土。復何礙哉。

問:修凈業人日課阿彌陀經,但我又念普賢行願品地藏經大悲懺觀音普門品金剛經。可否在做功課後再念,或今日今此,明日念彼。

答:極可以。大悲懺須禮,亦可暇時行之。

問:從前念經無一定經典,惟末後必誦彌陀經一遍,往生咒三遍,阿彌陀佛千數百稱,早晚皆然。現在早課大悲咒七遍,十小咒心經普門品各一遍,觀音大士百八稱,晚課彌陀經一遍,往生咒三遍,阿彌陀佛千數百稱,迴向文一遍,三皈依,再誦大悲咒三遍。不知前非今旭,抑今非前是,或二者皆非皆是。請一言以決疑。

答:早課後亦須加迴向文三皈依,晚課後大悲咒可刪,取不與早課重覆也。凡所持誦,統須迴向願生凈土,此修行之一定規則。余可不拘。

問:專修凈業者,除念佛誦彌陀經外,可否誦持其他經咒以為輔因。

答:讀誦大乘,本凈業正因,語見觀無量壽佛經,有何不可。但勿種數太多,致礙念佛時間,以淆靜慮耳。最好加讀普賢行願品。

問:念誦各經,是否即照漢字讀音,抑或另有梵音,如另有梵音,應如何練習,有無專書。

答:既讀漢文當然照漢字讀。其中咒音,須以梵音考證者,因譯音有古今方言之殊。習梵音雖有悉曇入門等書,但非口授,亦難正確耳。

問:佛號可默念,若經偈亦可默念否。又拜大悲懺水懺,亦可默誦否。

答:念誦禮懺,但須誠敬,語默無關。

問:誦經須要誠敬,但遇有時或遺落一二字,或念錯一字一句,而自知覺,即接上補正一字一句,有無罪過。

答:經語文句,原有次第,如何遺落在前而可補正於後。錯亂經義,非所宜也。

問:仁者嘗謂念經時三業與經佛相應,何謂三業。

答:此三業,即身口意等。禮佛對經,是身業也。念誦,是口業也。思惟,觀想,是意業也。

問:文殊菩薩謂讀經要句句分明,天道眾生方可聽得了了。豈吾人念經時,天上神祇亦來竊聽耶。

答:佛為天人師,吾人念經,是誦其師言,安得不來敬聽耶。況天道眾生,有天耳,不必來亦能聽聞,俗所謂人間私語天聞若雷,安有念經而不聞之乎。

問:平日讀誦之經,念於紙而焚化於佛前乎。抑不必用紙亦不必焚化乎。

答:誦經功德,與記數焚告無關。但初學者,恐生怠倦,藉以勉勵,亦可為之。然佛門本有迴向一法,凡一切所作功德,皆當迴轉向於菩提實際眾生三處,宜遵行之。迴向菩提者,欲仗此功德求成佛果也。迴向實際者,以此功德為性分所當為,不以為功也。迴向眾生者,以此功德施諸眾生,願彼離苦得樂也。若修凈土,則宜以迴向往生極樂世界為總迴向。(蓋一生極樂則三迴向皆具。)

問:念經必用香燭何也。

答:香花燈燭,所以供佛。念經念佛,如對佛前,禮宜供養,故用之。但不具時,亦可省略,心虔誠可矣。

問:誦經時佛前燈以美孚洋油燈代可否。

答:不宜。因有臭氣。宜用香油燈。

問:誦經時敲魚擊磬,是何意義。

答:令大眾聞魚磬聲而誦,不致參差,此利他也。令自己聞魚磬聲而誦不致錯散,此自利也。又令不誦經者聞聲而起敬法之念,亦屬利他之義。

問:較量數珠功德經,載念經功德,因數珠不同而異。夫同屬誠心念佛,何以用鐵珠記數則功德特少,用菩提子珠記數則功德特大,珠愈貴則功德愈大,買得起貴珠的才得大功德,是佛家便宜,亦惟富豪特享矣。

答:一切諸法,因緣生生。誠心念佛者因也。用珠不同者緣也。(因珠貴而生珍重心是為增上緣)緣異果亦異,宜也。至雲菩提子貴者,何以現世偏多耶。豪富特享之說,非確論矣。

問:在校茹素,種種困難,素口固可誦經及菩薩聖號,敢問非素口誦之,亦有罪乎。

答:誦經持名,並非定要素口。但當漱口洗手整衣端坐,或復焚香以表誠敬,斯可矣。

問:晚定晨晚二課受十齋,於非齋日食葷後誦晚課,有罪否。

答:無罪。但課前嗽口可矣。

問:世謂食葷後不可念佛誦經。不清潔處,無凈室處,有臭氣處,不可放經像。今有寄居滬地者。多數借小屋一間而住,闔家之人,大小便皆於其中,經像不可供,則皆無緣修凈土矣。然則當如之何。

答:修凈土念誦之經尚少,可於凈處讀熟後,隨時默念最為妥當。又於星期六星期日午後,可至閘北世界佛教居士林隨眾同修。如有暇每日晨晚均可到林同修。入林費亦極少。

問:今僧眾誦經,其快如流。竊以經貴解義,若此,則尚不能入耳經心,更安能隨文解義。未知法應如是,抑為末流之弊。

答:經熟者,雖快亦不礙解義。況誦經但取諷義。但漫不經心者,為末流之弊也。

(九)持咒

問:白衣大士咒中[怛只哆]三字念何音。又天羅神等五句,是否要並念。倘點滿一萬二千遍,此本是否要焚化。應焚化何處。請示。

答:怛只哆即怛侄他,天羅神等句是迴向語,不必並念,應焚化於觀音菩薩前爐內。

問:持誦神咒,有人說不宜在家念。如白衣咒大悲咒之類。譬如房屋子褊小,無凈室可念,可通融在家念否。白衣咒家中念有妨礙否。又白衣咒前有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三稱三拜,或雲鬚每卷念三遍,或雲只須開首念三遍拜三拜。眾莫能決。究應如何念法,請示知。

答:在家誦念,若無凈室,可於念時閉目端坐作想,離身四周空曠無物,只有佛像香燭,儼同凈室,作想後勿開目,而即念誦,可無妨矣。念畢,作佛去想,仍想四周空曠無物,乃開目下座。稱菩薩名三稱三拜但首末行之可矣。不必每遍如此。

問:大悲觀音聖像有二種。立相者五首,十三面,四十八臂。坐相者,四十八臂,只有一首,三面,頭上有阿彌陀佛。持誦大悲咒者,應供奉坐相,抑供奉立相耶。請教。

答:兩種皆是千手觀音之略像,故均可供奉。

問:大悲咒於每日正課持誦之外,不拘行住坐卧,隨時默念可否。請教。

答:極可。

問:大悲心陀羅尼經咒,未經口授難於誦讀,有何方法可解決之。又此經翻自他國,純為譯音,梵文別有意義,不知華文有解釋之書否。

答:請能念咒者一教,亦不難也。楞嚴咒疏中,有此咒解釋。

問:大悲咒凈水能治百病,未悉念此咒多少方有效。

答:須預念十萬遍,然後對水念廿一遍,或七遍五遍,均可。

問:持誦一切經咒,須要潔凈志誠,而准提咒咒頭有稽首皈依蘇悉帝,頭而頂禮七俱胝,然則此咒比別種經咒,更加潔凈志誠,而佛雲不揀凈穢,是何意義。

答:此系准提佛母本願,大悲度生之果。至於敬禮之偈,修者自當誠敬。非謂不揀凈穢,便可放肆也。

問:晚自去年以來,於念佛外,復持准提咒,朝晚祝雲,[求菩薩以慈悲加被於眾生,使我現生早得功名富貴,具大勢力,得以致力於擁護大法,法界同倫同生安養,]如此諒無不可。因日久生疑,敢問畢竟可否。

答:菩薩慈悲如此祈願自利利他,有何不可。但不能生果必心,致涉要求而成褻瀆。

問:去年底曾結印持准提咒彌月,承知識指教,稱無師盜法,實有大礙,遂不復敢結印,然實不忍棄咒也。今行住坐卧綿密不斷,除念佛外,每日多至萬遍以上。如此既不復結印矣,尚有礙否。

答:如此一心持咒,決無妨礙。

問:年來家道不幸,人亡財破,頗自疑此乃持准提之故,欲罷之而心不忍,請智者決之。(豈盜法之後,若欲悔過,當印咒俱棄耶,然自疑決無此理也。)

答: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豈容因此退轉,而降於魔耶。

問:佩准提鏡有何功德。

答:准提鏡為誦准提咒時對之誦,鏡背刻准提菩薩背像,意顯正像當在鏡面現也。至佩帶功德,當與佩帶咒像同,無非消災增福滿願而已。

問: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彌吽]當讀何音。

答:當讀[盎麻尼百昧哄。]

問:大明咒六字有何效力。請示。

答:此咒是觀音菩薩根本咒,凡觀音菩薩一切神力均能感應。約而言之,斷六道輪迴苦,得六位菩提道果也。(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妙覺)

問:後學以念佛求生為主,會中常習大乘經典,如楞嚴咒最難學,不學有礙會規,學則頗覺困難。請示。

答:楞嚴咒效力廣大,可耐心學誦,一時不能學全,應分段學。最後多侄他下八句是咒心,未能全誦時,單誦此咒心可也。

問:佛頂光明摩訶薩怛多般怛羅無上神咒太長,不知只誦咒心,功德同否。

答:功德亦同,至少應誦七遍或二十一遍。

問:毗盧遮那佛大灌光真言,其真言內[阿謨伽尾盧左曩]之阿字及伽字曩字,阿讀遏,伽讀茄,曩讀納,然否。[摩賀母捺羅么坭]之母字,及坭字,母讀沒,坭讀尼然否。[缽羅革哆野吽]之革字,及哆字,革讀末,哆讀答,然否。此咒未經師授,持之不蹈盜法之罪否。

答:讀音不錯,雖無師授,但已皈依三寶者,無師而有師矣。鄭重恭敬行之,無妨也。

問:滇城前年有一比丘,教予專持穢跡金剛神咒,咒共四十三字,念滿四十萬遍,即可得縮地分身變化,及種種神通,隨意所欲,先對佛前發願,方得傳法。予手抄穢跡金剛法禁百變法門經一部,以備修持。佛學法門,原有密宗一門,可求現前神通,予完全廢止念佛而持此咒,已念七八萬遍,因屢患病遂中輟,予自知業障太深,但廢念佛而持咒,不知確能得到現前神通否。欲不念此咒,已發過願,不知有干神譴否。天下大善知識不勘,不知有專持此咒而得神通變化之人否。

答:神通乃感應之一種表現,全在功夫綿密成熟,所謂至誠感格,俗法且然,何況佛法,但不可以有所得心得之。金光明最勝王經,有依空滿願品發明此義。學密法者,於持咒後須觀[阿]字。今朝晚課最後均誦般若心經一遍,皆此旨也。若以有所得心而持咒,欲求有驗,猶緣木而求魚矣。

問:金輪咒法雲可問事。乞將行法指點(及作法次第)以便誦持。

答:一字金輪咒,即[部林]是。欲知行法,須詢諸能者。天津徐蔚如先生昔能行之。

問: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內,載諸咒如六字大明真言准提咒等,擬擇一結印誦持。然未經師受,有大礙否。

答:依書為師無礙。

問:經咒上不認識之字甚多,必經口傳,方可誦讀,若非佛教中人傳者,可否照念,有無功效。

答:非佛教中人,如教經上普通字亦可無誤,或特別字及咒上字,當非已經誦習者,不可請教,恐有誤也。至念誦功效,則以念者虔誠為要。如果虔誠,即字誤亦有效也。

問:發心持誦經咒,有譯取之字不易認識者,如為本音,尚可於字典中求之,惟明為此字,而讀音特異,尤其多加口旁,莫名其妙,欲持誦者遂不免彷徨無主,因而中止,即或傳授持誦,亦多以訛傳訛,雖一心信仰錯亦有效,終屬於理不合。如大悲白衣准提等咒,多為世人持誦者,有能於非本音或特別之字注其音讀刊行,更於半月刊中逐期發表,則持誦者雖不解其義,而音讀有定亦被祛疑去惑,為功當非淺鮮。

答:咒字譯音,應皆可照本音讀,其特異者,我國文字古今異音耳。梵音字母與國音字母,並不適合,注音亦甚難得當,然擬試作之。

問:或有未能去葷酒及房事,而欲日誦法華大悲等經咒不間斷。聽之乎。阻之乎。

答:在家學佛,葷酒應除。夫婦間事,不能避免。然誦持前應先禮拜懺悔,發慚愧心,或加念凈三業真言一百另八遍。

問:學生氣虛不能多出聲,各咒可默誦否。

答:可以默誦。持咒以金剛持為上,金剛持者音小,但自己得聞也。

問:持咒功德較誦經如何。

答;咒為密經,經為顯咒,經咒本無二致。惟持與誦不同,誦則出音,持則默念。總之唯在一心,心若歸一,功德俱不可思議。

(十)念佛

問:佛號者,佛之名號也,猶人稱王某張某是。佛經者,佛菩薩所說之學說也,猶論語孟子是。何以虔誠誦之,有不可思議之功德。

答:佛之一名,義翻為覺。覺者竊理盡性了達貫通之謂。名實相符,名實互用,故稱其名者其實立顯。感應之神,不速而至。又佛為福慧滿足之人,即是福慧滿足之德名以召實故稱其名者,獲無量功德也。至其學說,即其精神之所寄,精神所至,感無不通,故誦者以虔誠為感,使佛等之精神與誦者之精神契合,而佛之功德亦即誦者之功德矣。

問:法華經壽量品雲,或說己身,或說他身,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又雲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足見釋迦身示彌陀身,說娑婆說極樂,說東說西,說凈說穢,於未開顯時,無非諸佛方便分別隨順機宜之談,非究竟無餘之極說。以是之故,我於稱念彌陀名號,不取不舍,生極樂與生兜率,東土西方無所可否,但求速成不退而已。如是知見,如是信解,如是發願,如是行持,不知能滿所願否。

答:居士以求速成不退為願,則莫速於念彌陀生極樂,經有明訓也。

問:修行念佛,如何可必生凈土,不入魔境。入魔因心起邪。但在萬惡的上海,欲制心真難於登天,未知可有方便之法否。

答:生凈土為念佛之目的,必與不必,全在願力之堅否。然須知生凈土在命終時,而命之短長系乎前業,非可強使速成。世之念佛入魔身心受病者,多由欲速而致。若心起邪,即是業障,法宜懺悔。通法可用朝暮課誦中大懺悔文,因內八十九佛名若能誦熟或諳誦 或禮拜,是導心入佛,不待制心,自不入邪。請試行之。

問:止心緣中之靜坐法,丁福保老居士所著之靜坐法精義一書中論之甚詳,似非外道。未知修念佛人可否兼修,可否取以為修凈土之助道法。

答:念佛法門,本是止心緣佛名號以習靜者。經雲,執持名號,緣也。一心不亂,止也。能以念佛為靜坐,乃修凈土法之正行,豈助道哉。若離念佛而別修靜坐,恐涉外道耳。

問:不佞極信因果報應,忙裡抽閑,亦肯念佛。惟讀唯心凈土自性彌陀二語,以為心即是佛,只要我人一生行善念佛,其他不生正信,亦無量大關係,以為彌陀凈土全在心中,是無事實,未知有無方法去此修持之魔障。

答:有心必有境,有性必有相,孰謂凈土唯心而無凈土之境,彌陀自性而無彌陀之相耶。須知浦餘生(問者名)亦是居士自性之浦餘生,無錫亦是居士唯心之無錫,不得謂無錫浦餘生全在心中,並無事實也。此乃居士執理迷事之病,即是邪見,關係甚大,不可不除。須知心即是佛,亦佛即是心,何居士但達半句耶。請深思之。

問:念佛時應始終一如,厭惡此世界,懇切求佛救出歟。抑應只念四字佛號,用耳聽音,心無他念。按若行前法,是信願懇切,但甚難一心。若行後法,則容易一心,然無懇切求生之可言。不知後法於往生上有無利益。

答:念佛三要,為信願行,信願所以起行,非謂行時要兼信願也。行須建立在信願上,非謂發信願心時兼念佛號也。如念有間斷,則於不念時不忘欣厭可也。如念無間斷,則在起念之初先發欣厭之心,欣厭既切,遂一念永念,至於見佛往生可也。

問:弟子是公務人員,現已實行凈素,但因寄居客地,諸多不便,每日清晨在床合掌趺坐,誦大士聖號五百,大悲咒五遍,藥師琉璃光如來十遍。但惜未能焚香禮拜。未識有無罪過,能邀菩薩加被否。

答:最先應誦本師釋迦牟尼佛三聲,示不忘本也。余照誦極可。焚香禮拜,可由心意為之,較為有益。但至誠心誦,自無不獲加被耳。

問:晚在室內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藥師佛地藏王菩薩像,每晚公餘,夫婦同念佛菩薩驛號各兩珠,念完之後,默禱[加被地方家庭,無災無難人口平安]合法否。

答:亦可。但須再供本師釋迦牟尼佛像,亦念兩珠,方為盡理。

問:有母子兩人,先修同善社坐功,念該教所稱天元太保阿彌陀佛有年。本年三月間,勸其朝西持念南無阿彌陀佛,迴向西方。其母於陰曆五月間在床內趺坐念佛時,見身穿斜領衣,頂有髮結者兩人,分立左右,於床外者三次。其子亦照其母坐法,每日面西念佛迴向極樂,由末學告以口念耳聽,未及二月,彼聞頂上亦有句句分明之佛號聲音,歷歷可聽者約旬日。如此境界,是益是損。

答:見形則病於目,聞聲則病於耳。念佛見佛,聞佛說法,尚不作聖解,況其他乎。切勿生喜,致受群邪也。

問:誓持書夜彌陀十萬聲恆不及數。奈何。

答:須去其障礙,(自省有何障礙)徒喚奈何無益。

問:持念六字洪名的時候,心中屢生雜念,未知有何法可以鎮攝。

答:但靜心用耳聽此六字,常令明了可矣。

問:身體孱弱之人念佛,若至緊切時,有無傷及身體。

答:須緩急得中,多默念,勿令傷氣。

問:予體素弱,每當念佛百聲或數百聲,即感氣促,兼心多昏散,不知當用何法對治。

答:念時聲勿高,氣勿急。(如昏多先合眼令睡醒後起念。如散多,則用耳聽法,令六字明了,或起而禮拜。)

問:夜間合眼便夢,不知病根何在。

答:非倦極睡易夢,正宜在入睡時想佛或默念佛。(如此則有夢亦屬佳夢)

問:夫婦同床未行房事。若默念佛號有礙否。

答:默念佛號無礙,不若念大懺悔之須備威儀也。

問:阿彌陀佛為皈依佛教者口不離誦,但非齋口,亦可隨時隨地口宣,或默誦否。

答:阿彌陀佛萬德洪名,皈佛者稱之,固得出世福。即未皈佛者稱之,亦得世間福果也。

問:念佛常生雜念,無法鎮攝,但日日繼續作去,他日能得生西否。

答:得生與否,尤在志願。生西之願不退,命終十念亦得往生,可無疑慮。

問:在俗緣中難於一心,敢問每日功課不輟,除不得已稍進葷菜,異日西歸,可得目品生否。

答:九品往生經中有例,可以比觀。須知往生以有願為先,但得往生同登不退,何爭上下。

問:不茹素而惟積他德念佛者,臨終能否往生極樂。

答:臨終正念分明,即可往生。然雖不茹素,仍須戒殺。

問:鄙人在學校讀書,素食不便,可否葷食而念佛乎。

答:素食宗旨,在不食肉不殺生。如在校,不妨食肉邊菜也。葷菜中如有素菜等,但食其菜,不食其肉。未始不可。至於念佛與素食,本是兩事。但以佛心慈悲,既以佛為念,即是以佛心為心,故須戒殺,不忍食眾生肉耳。是中可與不可,全在自己發心。

問:因要事而間斷早晚課誦,有罪否,可否補誦。

答:中止常課,自系過失。但可減少以省時間,補誦亦可。

問:誦經念佛,在月經期內,應否停止。

答:不必停止。

問:進過產室者,在尚未彌月期中,可否拜佛念佛。

答:可以拜佛念佛(只要經過洗滌)

問:產婦可否在尚未彌月之產室內念佛。

答:亦可默念。如能焚香清潔,即出聲亦可。

問:念佛誦經朝晚不便,故定課中午,可否。

答:修行以畫夜六時,中午即畫之一時,有何不可。

問:夜間睡後,有時失眠,可念佛否。

答:失眠時,可默念佛號。

問:做功課時,雜念甚多,只有大聲念佛攝耳諦聽,除此以外,尚有何法。

答:念佛時若多妄念,亦可凈念稍停,靜觀佛字,至妄念消,再念。若坐念時,可改行念,或禮拜念,均可打消妄念也。

問:弟子弱症數年,恐將死,世緣不能放下,關於佛法書籍事物貪求不已,不能一心念佛,恐礙往生。望先生與無緣慈,詳細開示,則弟子感恩之至矣。

答:既知求生凈土,何可不一心念佛。宜放下萬緣,作已死想。記數念佛,勿使懈怠。定數之外,但看凈宗經典作增上緣也。

問:當危急時專念觀世音菩薩,不念南無二字,可否。如不幸遭難身死,專念觀世音菩薩,可生西方否。

答:可不念南無二字,不幸身死,可生西方。

問:室內衣物甚多,為方便故,難以除去,此於一心念佛有礙否。

答:念佛時先作室內凈空之想,即不妨礙。

問:為環境所阻者,對於早晨十念法,欲施於睡眠始寤未下床時,向西坐定默念,較為利便。但以未經漱洗整衣,是否無妨。

答:苟其一心,即是清凈,亦無不可。

問:念佛誦經固可有暇即行,予見凡念佛者,每以佛珠計其數,何故。或佛珠果有其他之效用乎。

答:念佛用珠計較,所以策勵修行,日有定數,勿使懈忽也。

問:如一日中數次念佛,要否數次迴向,抑俟至一天完時總迴向。

答:若此日專誠念佛,不作他事,則可一次總迴向。否則以每次迴向為宜。

問:修持當如何用功,方收確切之效。

答:一切法門,念佛第一,不必探奇好妙。古德雲,老實念佛,此一語可為苦海慈航。但能信願行三者具足,自收確切之效。念佛之法,當以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四語為準繩。六根不緣六塵境界,清凈其心,專念彌陀名號,念念相續不斷,不假參究觀想諸方便,自然得於自心中開發佛慧,了知即心即佛。

問:今生的境遇不好,必是前生或多生所做惡業所致。敢問此人若誠心念佛,能將境遇改善否。再者此人念佛時,應如何著想。應心中想將此念佛功德布施前生或多生結冤之眾生,以此贖罪。抑應哀求阿彌陀佛赦罪。

答:誠心念佛,可能改善境遇。但想佛的功德,是斷盡諸惡,具足諸善,度盡眾生,我雖不能至心嚮往之,如此善根增長,能把惡種伏而不起,即得改善之機矣。布施眾生,只要發願迴向利益有情求佛哀佑亦然。至於贖罪赦罪之意,佛法所無。蓋佛法主張自救自度。定業不可逃時,即佛亦無能救也。

問:凡遇拂意之事,指意之人,及逢最難忍受或最危險之境遇,如是一切無論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皆認為是阿彌陀佛法音宣流變化所作,種種紛擾之魔事,皆變為佛矣。如此方便,可得一心不亂否。

答:如此方便,正是念佛三昧境界。安得不是一心不亂。

問:念佛須念相續。然遇應酬世務,若何用功。如勿念者,是有間斷。如仍念則一心應事,一心念佛,是心有二用。竊意平常用功真切,臨事自有不念而念之妙。然否。

答:心無二用,誠是。然應酬世務時,暫止不念,應酬畢,即繼續念去,是仍以念為主,而應酬為客。但能客不奪主,主不隨客即是功夫。

問:念佛時心切,稍不慎,難免魔現。但真念佛者,以了生死心,念彌陀佛,所在地謂獄火炎炎念佛名。正切之至也。今一恐魔來,則人不敢切念矣。奈何。

答:魔有病魔心魔鬼魔。病魔因不善調身而起,心魔因煩惱熾盛而起,鬼魔因夙有怨對而起。念佛人當持三聚凈戒,行一切善,除心魔也。斷一切惡,除病魔也。度一切眾生,除鬼魔也。持咒禮懺讀誦大乘以為加行,則千萬穩當矣。

問:昔聞楊仁山諸公說,念佛以無後心為是。迄今未了其義。究謂舉念念佛時,念念在佛而無別計度,絕待一心,便為無後乎。疑不可解。

答:行千里者,到在一步。念佛人於舍報時,最後一念,真是往生之因。故於平日念佛,亦當單提一念,一念之後。萬念不生,若其生心,即復再提,如此念念相續,實皆念念單提,此為無後心也。平日如此念佛,臨終往生穩當矣。故曰以無後心為是也。

問:念佛兼懺悔乎,抑不必懺悔,專心念佛乎。

答:念佛為正,懺悔為助,正助兼修,收功彌速。果能專一其心,何須更求懺悔。苟心不專,反不若兼以懺悔為得。

問:朝暮課誦列有八十八佛名,不知出何經典。佛名無數,何以只念此諸佛而為日課。

答:初五十三佛,出觀藥王葯上菩薩經。三劫千佛皆禮此五十三佛而成道。次三十五佛,出大寶積決定毗尼經。菩薩犯極重罪,在三十五佛前懺悔,當得解脫。

問:平日念藥師琉璃光如來同消災延壽藥師佛二聖號,以何者為好。

答:藥師琉璃光如來或藥師琉璃光王佛,均是佛之本號。消災延壽贊德,猶如大慈大悲也。

問:我因身體弱到極點,常卧訂褥,以後關於一切疑問,不問可否。關於飲食起居,皆不過問,只是斬斷萬緣,一心念佛可否。如不行善修福,是否專念佛號即是行善。

答:專念佛號,迴向一切眾生,令得福慧,即是行善也。信願持名,為念佛宗要。凡關於念佛往生問題上有疑者,不可不求決也。

(十一)雜修

問:念佛誦經禮懺拜像,是有相法。參禪見性拈花微笑,是無相法。謂有相與無,其功成究竟為殊途同歸則可。若謂無相能成而有相不能成,無乃不可乎。請開示。

答:佛法非有相非無相,要有無不二,方可入道。故有相修者,宜不住相。無相修者,宜不住無。經雲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問:誦經念佛,能滅重罪。修禪宗者,既不誦經,又不念佛,過去重罪,何能消滅。重罪未消何能成佛。

答:禪宗以斷除妄念徹見心性為究竟。雖不誦經念佛,而成功則一。然此等多是利根,夙世修行,功已將圓,故一悟千悟耳。若末世眾生,雖修禪宗,仍須誦經念佛,或勤修懺悔,方得罪障消除,而易於成就。不然,初祖達摩何以傳楞伽經四卷,六祖慧能何以傳金剛般若經,而永明壽禪師何以提倡念佛法門耶。

問:一切法門,任運修習,若稱名,若持咒,若修觀,若誦經,若禮懺,若坐禪,不限定一法,隨己意樂,任運行之,有雜而不專之病否耶。若以雜為病,然一切法門,皆是如來無相方便無性之法,雖多而不雜。又永嘉雲,諸行無常則是空,即是如來大圓覺,空即非有,圓覺非無,是中道義,又豈患雜耶。如是行持,不知有當否。

答:所舉稱名至禮懺,雖似多法,然互相資,任運行之,原無障礙。惟其中須具一貫之旨則可耳。如凈土法門,稱彌陀名號,持往生咒,修十六觀,誦凈土經,禮凈土懺,及坐禪以為修持準備,何雜之有。然其中誦經持咒有可作加行功夫,原不限於凈土範圍,但以之迴向凈土可也。居士所舉,乃圓頓工夫。悟圓覺者乃能有益。

問:淺學之人學佛,除念經禮懺尚可做到外,如其深入經藏了解高深之教理,似不容易。有何方法補救。

答:只要念經禮懺如法做去,亦可以伏煩惱智慧。欲問補救方法,亦不外誠敬如法而已。

問:學人從前曾誦經持咒,迴向西方,人謂雜修。現僅於晚課誦懺悔文蒙由。昨晤一比丘雲,懺悔文及蒙山,亦非居士所宜誦,縱迴向仍屬雜修,以專念六字佛號為是。未知然否。

答:蒙山施食,居士非宜。懺悔文未嘗不可誦。專雜在心,能迴向西方,即是專修也。

問:念佛有謂宜兼觀白毫相者,有謂凡夫妄念紛飛不必涉及觀想者。以何為是。

答:當量力行之。

問:學人修凈業,欲單持名,每因簡而生散亂。今欲持名時兼觀想,藉想以繫心,未知有違經旨否。

答:持名易,觀想難,故應持名易一,觀想易散。今居士不然者,從宜可也。

問:近年於靜坐中,依觀經作觀,其觀法即從第一觀至第十二觀,意在薰習作往生之助。但迄今不見有何進境。請開示。

答:觀經中惟第一日觀及第十三池上三聖觀為易觀。其他觀境廣大繁密,均不易觀。宜足下之無進境也。請專修日觀或池上三聖觀。一觀成就,即獲三昧。切勿貪多速成,致遭魔境,反失善利耳。

問:楊仁山先生禮拜入觀法第五觀有觀盧舍那佛法,其說雲但以意識照經緣境觀之,不知欲觀盧舍那佛,應讀何經。

答:盧舍那佛是報身佛,華嚴經梵網經均有其相。

問:佛經論上載魔能現佛菩薩像,又能說法,又能令人得神通得三昧,敢問修行人倘若遇此等時,如何能辨別他是魔或佛,應如何處置。

答:魔令人熱惱,佛令人清涼。魔則心攝念而自消佛則心愈定而愈顯。所以修行人遇此,則一心不亂,行所無事。經雲,若作聖解,則受群邪。

問:唐善導等提倡專修而戒雜修,但四弘誓願中則雲法門無量誓願學。此說矛盾否。

答:願學是聞思的工夫,專修是修的工夫。又從雜修中方可簡譯一法而專修之。

問:善導和尚謂專修者百修百成,雜修者十得一二,後學每日課四字佛萬聲,往生咒七七遍,大悲咒七遍,阿彌陀經一遍四十八願一遍,楞嚴經勢至圓通章一遍,並參用龍舒凈土文大菩薩修凈土法門,又誦南謨西方極樂世界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百遍,又參用慈雲大師往生凈土懺願儀,每日仍課十念,又誦金剛經一卷心經三卷。如是訂為日課,不犯雜修病否。

答:所誦經咒,悉皆迴向,願生凈土,何雜之有。

問:結七閉關之法,未能施行,如前條所訂之課,能成功否。又家境困難不免煩惱,擬遣謝一切,寧為餓夫,不以俗務紛心,再加雙足趺坐,心念心聽功課,何如。

答:如此用功,自入佳境。

問:打七功夫之意義目的及其形式若何。

答:欲令功夫加進之意。其目的在限期成就,將平日念誦功課連續做了七日,就是打七。或一人或多人均可。

問:閉關之儀軌若何在家可行否。

答:閉關者,禁足謝客,專心靜修,在家人當然可行。入關時須齋佛疏告辭眾,或請高僧說法對關。至在關內如何用功,則各隨所願,規定課程可也。

問:每當逆境時,不知當作何等想。

答:作反觀想,(即是恕)退一步想,忍耐不睬想,種種譬喻想,還債想。

問:嗔心太重,如何才可去掉。

答:修忍辱度及慈心三昧,可以去嗔。簡單說句話,處處自己認錯,人人當他子女。若求佛菩薩加被,則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可也。

問:平時克治,以嗔恚為最難,每發於一時猝不及覺,未知除常念恭敬觀世音外,有何法可以對治。

答:讀佛經中關於忍辱波羅蜜文,可以對治,防於未然也。如金剛經忍辱仙人一節,六波羅蜜經中忍辱一品,及發菩提心論中羼提波羅蜜,均可。又四十二章經以能忍為有力大人,可詳玩味。

問:消滅嗔火之方。

答:以忍耐為第一,慈悲為第二,願諒哀矜均包含在內。明達因果為第三。不為現境所蒙,亦忍之後盾也。

問:收攝放心之法。

答:除念佛讀經之外,閱有興趣之佛典,如釋迦譜大唐西域記高僧傳居士傳凈土聖賢錄等書。

問:學人每於增進修持之日,(例如長日誦經或結七念佛等)則三毒轉熾,莫由遏止,縱以種種自解求伏,終似盆水車薪。未審此系宿業使然,抑天魔所擾也。當以何法治之。

答:此系宿業習氣,須在平日讀相常之書,令正思維若在臨時,當以禮佛法對治之。

問:云何是聞思修,云何入三摩地,乞詳示。

答:聽講看經曰聞,了解其義曰思,依義從身口意實行曰修,修至純熟一心不亂曰入三摩地。

問:余未學佛前,思念極少,而學佛後反生種種感想。是何原因。

答:此前之念少是愚痴,後之想多是聞慧。學佛者,正應將佛理思維純熟,方能於起心動念處,順道而行耳。

問:因解起行,行起解絕,其行起解絕句意義若何。

答:研究其理,思維其義,謂之解。身口意業謂之行。如行路然,既識其途,然後起行。如方行時,猶須認路,如之何其行哉。故行起不須解矣。

問:布施為六度之首,然照金剛經所說,則但誦此經,一切布施均不能及,更何用布施乎。更何為六度之首乎。

答:布施有財施法施之二,誦經為法施,法施利人心,財施利人身,法施利及遠,財施利及近,故云不能及。身命為內財,施身命亦財施也。來問未明此義,故致誤會。

問:念經讀咒,聞應於靜室中具備香案木魚等件,倘無如上布置時,應如何誦念之。

答:凈幾開卷端坐念誦。

問:同學某君好研佛理,身體力行。惟不喜念經及拈香祈禱。詢其故,則曰,佛教為最高之哲學,哲學尚修持,焚香念經祈禱非佛教之精神,真正佛教功夫,不必作此等舉動云云。其如何,乞指教。

答:學佛有四層功夫,曰信解行證。某君注意解行工夫,故云然。但行實通乎始終,不觀普賢行願品十大行願乎。拈香即修供養,祈禱即懺悔,念經即讀誦,為大乘十法行之一,皆行也。安得雲絕對不必乎。

問:後學對於閱各項佛書,每每不能終卷。有礙答。

答:看經不終卷者,經不契機也。近居士處有法師講經者否。宜就彼一聽,即生興趣,而得專一入門矣。

問:敝邑報本寺恭請能禪法師宣講地藏經,其開講時間,與敝社常課抵觸。未知於修持方面有礙否。

答:聽經與誦經無異。時間衝突,不妨相抵也。

問:聽經者每日所飲該寺之茶水,而並未齋僧供眾,是否為侵捐常住。

答:聽經者所飲茶水,乃該寺之布施。受者,非侵損也。如聽經得益,則增常住功德矣。侵損云何哉。

問:遠處講經,有人去聽,無親友處可住宿,飯食寺院中可否。供給其飯金住宿費,如何計算。

答:可否住寺,以寺屋能容與否為斷。當預期接洽。至於計費,可約照住旅館所費者送寺。


推薦閱讀:

天有暗示,人有感應
【海平修行】勿造口業(1)
佛學十四講講記(第十一講)
比丘記事: 祖廟傳奇
人話佛哲002 | 手刃邪惡的強者,比滿口道德的懦夫,更如法。

TAG: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