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聖解(二十二)

道德經聖解(二十二)----蕭天石(2011-05-06 15:52:45)

轉載

標籤: 雜談 分類: 道門語要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①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② 居善地,③心善淵,④與善仁,⑤言善信,政善治,⑥事善能,動善時。夫 唯不爭,故無尤。⑦

【注釋】

①而不爭,敦煌、遂州、景龍碑本,及司馬光、強思齊、室町本,均作「又不爭」。此據河上、王弼本。

②處,傅奕、范應元本作「居」。各本均作「處」。幾,大田晴軒曰:「幾,平聲,近也。《繫辭·上傳》曰:乾坤或幾乎息矣。《禮· 樂記》曰:知樂則幾於禮矣。註:幾,近也。」

③地,高亨曰:「居善地,義不可解。『地』疑當作『坤』,形近而訛。《易·說卦》:坤,順也。坤,古亦作<<<,《廣雅.釋詁》:<<<,順也(王引之《經義述聞》說<<<即川字,借為坤字,是也)。居善坤者,謂居亦順物為善也。此文坤、淵、仁、信為韻,治、能、時、尤為韻, 『地』則失韻,此『地』當為『坤』之明證。」其說是也。坤之德順,順者,所以順天地萬物之自然也。

④淵,《小爾雅·廣詁》:「淵,深也。」《詩.燕燕》:「其心塞淵。」《毛傳》:「淵,深也。」《莊子.在宥篇》:「其居也,淵而靜。」郭註:「靜之可使如淵。」故淵兼有深而靜之義。

⑤仁,景龍本作「人」。嚴可均曰:「善人,各本作『善仁』,古字邊。仁者,人之道也;人而不仁,豈得謂之人乎?」

⑥政,河上本作「正」。紀昀曰:「《永樂大典》作『政』,古通用。」畢沅則認作「正」者非。蔣錫昌曰:「老子治國主張清靜無為, 故即以清靜為正,此老子特有名詞也。」

⑦聖人之道,以無事為事,故事善能也。因時而動,與時偕行,故動善時也。以無言為教,不言而信,故言善信也。與人無 爭,與天下無爭,故自無尤也。按:「尤」下,傅奕本有「矣」字。景龍、河上、王弼本均無。

總闡利天下而不爭第一

老子於上章言法天地之道,主在以無生、無身、無我、無私之聖德為教。本章繼之而主以利物、利人、利世、利天下而不爭為教。取 水以喻道,欲人之易明也。水之為德,善利萬物而不爭,不舍晝夜而不息,流行萬古而不已,無遠弗屆而不竭,日趨下流而不止,處眾人 之所惡而不遺。道亦猶然,故曰幾於道。幾於道者,則唯善是從。故三教聖人,無不以「諸惡不作,眾善奉行」二語為無上修行準則也。 老子於此,更歷舉「七善法」以教人。

居善地,則順世適性以為安,利人濟物以為懷,故能無爭而自得也。心善淵,則清虛湛澈以為守,潛龍勿用以深藏,故能神鑒而自明 也。與善仁,則與人為善以為修,仁慈普世以為用,故能天下偕同也。言善信,則法天無言以為教,四時有常以為則,故能萬方歸心 也。政善治,則能端拱無為而自治,化育萬物而自然,故能安和百姓而無名也。事善能,則因才器使以盡能,因德為用以盡性,故能無事 而事自舉也。動善時,則時然而善發以為幾,與時偕新以為行,故能萬世以俟聖人而不惑也。總斯七者,以水為喻,亦即所以喻道也。

夫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古有明訓。故自下人者,人恆上之;自後人者,人恆先之。而先利人者,故能得人;先利物 者,故能得物;先利天下者,故能得天下。施而不取,利而不害,長而不宰,施德而不望報,功成而不自居,非無私邪?夫無私則自無爭,無爭則自無尤。聖人無爭於天下,則天下亦莫能與之爭矣!

參證章旨第二

孔子有言曰:「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老子之道,亦以法自然、法天地為第一綱宗,又復以法穀神、法玄牝以喻 之,使人能瞭然於「虛無大道」之功用。唯此均為其上焉者也,易成而難修,下手亦極不易。故為近取譬,以水為喻,欲人效法水之為 德,以為修行功夫之法式,而一以「利萬物而不爭」為頭腦,「利萬物而無我」為神髓。

夫人之所以有大患者,在有爭心耳!爭名、爭利、爭權、爭位,以及得失之爭、成敗之爭、是非之爭、強弱之爭、毀譽之爭、意氣之爭、 恩怨之爭、財貨之爭,以及政見之爭、主義之爭,人與人間、國與國間之爭,凡所以大亂天下而為禍無窮者,唯在「爭心」耳!若能去其爭 心,而以利物濟人為懷,以「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為心,澤及萬物而不以為德,利及萬民而不以為功,愛物無遺而不以為仁,捨己為人而 不以為惠;可行則行,可止則止,因方則方,因圓則圓;無私於內,無爭無外,日用常行,唯善為止,夫如是,則天下又誰能與之爭哉?此 亦即儒家《大學》「止至善」之聖教也。

推薦閱讀:

拿別人的外貌開玩笑的行為惡劣嗎?為什麼?
這個世界上存在報應和下輩子嗎?
就個體來講,吸毒真的牽涉道德問題嗎?為什麼?
為何很多人覺得,一方通行殺死御坂妹妹是有錯的?
「萬行書院」萬千法門心為用 行願無儘是菩薩

TAG:道德 | 道德經 | 二十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