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事件報道中傳統媒體對「公民新聞」的運用

  【摘要】在突發事件中信源主體已不再局限於傳統媒體,使用自媒體的普通公民(公民記者)日益成為重要的消息源。「公民新聞」的崛起以及公民記者在突發事件中的出色表現,彌補了傳統媒體在突發事件報道中的時效性、互動性和臨場性的不足,新聞報道愈發呈現出專業媒體與普通公民合作生產的趨勢。

  【關鍵詞】突發事件報道 專業媒體 普通公民

  2013年4月,在全球範圍內發生的兩起突發事件—波士頓爆炸案和雅安地震中,使用自媒體的普通公民(公民記者)均成為重要的消息來源和信息傳播主體,公民新聞越發成為與傳統媒體報道互為補充、融合共生的力量所在,二者一同建構起突發事件報道的新景觀。

  突發事件中報道消息源主體的轉變

  美國當地時間2013年4月15日,波士頓馬拉松比賽終點處發生爆炸案。與2001年發生的「9·11事件」完全依賴主流的傳統媒體報道不同,幾乎在波士頓爆炸案發生的同時,身處事件現場的諸多網友便利用手機等移動終端,將海量的現場目擊圖片和視頻上傳到Twitter等社交媒體上。

  北京時間2013年4月20日8點02分,四川雅安發生7.0級地震。與5年前汶川地震相比,雅安地震的輿情高點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從傳統媒體向微博、微信等載體偏移,自媒體平台上的傳播也呈現出日趨理性和成熟的發展態勢。除了快速播報地震消息以外,微博在救援信息擴散、謠言澄清、災後募捐、救助知識普及等方面均顯現出積極意義。而微信作為一種「多模態」媒介,不僅在通訊資源緊張的地震災區被用作應急通訊工具;另一方面,「蘆山地震救助」、「央視評論」、「四川衛視雅安熱線」等微信公共賬號則利用該平台收集整合尋人救助信息、推送災情速報和災區急需等專題信息,積極效應凸顯。央視新聞頻道則在直播中滾動播報「央視評論」微信平台所彙集的信息,體現出傳統媒體對自媒體信息的整合與運用。

  上述事件表明,在突發事件中信息來源主體已不再局限於傳統媒體,使用自媒體的普通公民(公民記者)日益成為重要的消息源。而公民新聞不僅成為了普通受眾獲取新聞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成為了傳統媒體獲取新聞線索和素材的重要渠道。「公民新聞」(Citizen Journalism)指的是「來自公民的非專業新聞報道,即公民個體或群體搜集、報道、分析和散布新聞或信息的行為,旨在提供一個民主社會需要的獨立、可信、準確、廣泛及其他相關信息。」①隨著互聯網技術和各種新媒體的迅速發展,普通人有了越來越多的渠道(平台)參與到新聞事件的討論中,並在各種意見表達和集體討論中形成了區別於媒體視角的社會輿論。「公民新聞」的崛起以及公民記者在突發事件中的出色表現,彌補了傳統媒體在突發事件報道中時效性、互動性和臨場性的不足,新聞報道愈發呈現出專業媒體與普通公民合作生產的趨勢。

  突發事件報道中傳統媒體運用「公民新聞」的渠道

  一種渠道是利用社交媒體等集成平台,實現新聞線索、最新消息和現場影像的及時獲取,以及輿情動態的把握。這對於專業媒體機構來說,既提高了報道的時效性,又降低了新聞採集的人力成本,可謂一舉兩得。然而,社交媒體儘管彙集了民智與廣泛的信息來源,但由於普通公民一般不具備專門的新聞報道素質,這容易使新聞變成碎片化的「盲人摸象」,導致社交媒體平台經常充斥著大量碎片化消息,也容易成為虛假消息和偏激情緒滋生的溫床。因此,面對社交媒體上如潮水般湧入眼帘的海量碎片化信息,媒體能否關注、篩選其中的有價值信息,是決定媒體能否有效利用社交媒體消息源的重要標準。

  面對媒體的這項需求,前美聯社駐外記者伯特·赫爾曼(Burt Herman)等人於2011年開發了一項名為「Storify」的信息篩選、整合技術,該技術「能快速搜索和拉取特定主題的內容,把來自Twitter、Facebook、Flickr、YouTube和Google等平台的各種內容整合到一起,用戶再撰寫相關內容,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信息。」在國內也有高科技公司提供類似服務,如北京宏博知微科技有限公司就提供網頁端的微博傳播分析服務,「可分析出水軍比例、微博傳播引爆點、傳播情感傾向、傳播參與用戶部分指標、傳播關鍵詞等數據」,從而有助於提升媒體信息採集的效率。

  另一種渠道是自建公民新聞平台,即傳統媒體在自己的官方網站上設立專門的公民新聞發布平台或互動平台,以彙集普通公民掌握的第一手信息,並對專業記者報道的新聞事件進行信息補充。此次雅安地震中,中央電視台和四川衛視利用微信公眾賬號彙集信息並在電視節目中播出的做法,可以說是自建公民新聞平台意識的初步體現。

  英國BBC在2001年就設立了一項名為「數字化講故事」(Digital Storytelling)的旗艦級項目,該項目將數字媒體製作引入英國的大小社區,通過當地的簡易媒體工作室傳授人們如何製作腳本、錄音以及編輯照片和視頻等技術。正是得益於這些嘗試和努力,在2005年7月7日倫敦連環爆炸案發生後的6個小時內,BBC收到了來自爆炸案親歷者、目擊者等普通公民發來的1000多張事件照片、20餘個非專業視頻素材、以及4000多條簡訊和20000餘封電子郵件,而第二天的BBC晚間新聞有關恐怖襲擊的報道則完全使用了這些普通公民提供的新聞素材。

  美國有代表性的媒體自建公民新聞平台以CNN的iReport最為成功,它邀請全世界的人們向CNN上傳他們認為值得更多人關注的新聞故事、照片和視頻等,在網站上線的前兩年里,就「接到175000個視頻和圖片,每月有2300萬訪問量」。所有用戶上傳的新聞都會在明顯位置被標明「CNN未審核」的標籤,同時一組網站管理人員會根據「iReport社區指南」對所有上傳的新聞進行管理。其中,有一部分新聞會受到CNN的專業審核,當這則新聞被驗證通過後,它的「CNN未審核」標籤會被一個紅色的「CNN iReport」標籤所替換,從而使整個網路社區知曉該條新聞已被證實。②

  傳統媒體自建公民新聞平台的好處,不僅在於能夠為其新聞報道提供更多來自民間的信息與解讀,使其自身的報道視角更加多元化、報道內容更加豐富,而且媒體對自建平台擁有審核和把關的權利,能夠使收集來的公民新聞更加符合自己的報道需求。但就像品牌企業在選擇是自主搭建電商平台還是在其它平台銷售產品時產生的抉擇難題一樣,媒體自建公民新聞平台同樣可能存在用戶量少、信息匱乏、盈利式微等風險。因此,只有強大的後台保障、合理的規劃設計以及良性的運作,自建公民新聞平台才能真正實現助力新聞報道的目標,否則,只能成為形式大於實質的標籤化存在。

  關於我國傳統媒體自建公民新聞平台的設想

  自建新聞平台的根本是傳統媒體思維方式的轉變,只有從思維上認可公民新聞的價值與意義,從戰略高度重視公民新聞平台的建立,才能將其細化和落實到實操層面。因此,傳統媒體要對新聞傳播信源主體發生轉移的現狀有深刻認識,轉變傳統單向、線性的思維方式,用更加開放和務實的心態應對公民新聞帶來的巨大挑戰。

  具體到平台建設層面,筆者結合國外媒體公民新聞平台的建設經驗,提出我國傳統媒體建設公民新聞平台的幾點建議。首先,平台須實現公民新聞的快捷上傳。上傳新聞所需的步驟和技術應竭力簡化、易操作,讓儘可能多的用戶都能夠在短時間內學會如何使用。而且該平台還應同時支持文字、圖片、視頻、動畫等多媒體元素的組合上傳。其次,在各類移動終端和移動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今天,公民新聞平台還應開發適合電腦、手機、平板電腦等多種終端的應用程序,讓用戶可以利用手邊的任何工具接入平台。再次,該平台應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審核機制,以遏制虛假新聞和不良信息的蔓延,可以結合政策法規規定,通過事先審查、事後刪除、關鍵詞管理等多種手段實現信息的有效管理,但是,審核管理應遵循許可權最小化原則,因為過嚴的管控將影響用戶的參與性和積極性。第四,應建立起信息集成分析後台,綜合利用智能軟體和人工編輯對用戶發布的大量信息進行有效地分類、整合,進而提煉有價值的信息,並每隔一段時間便提供一份公民新聞匯總報告給母媒介以供參考。第五,平台應設計良性的互動反饋機制,如某用戶發布的新聞一旦被媒體所採納,便給予一定的獎勵,而且各用戶之間也可以通過互相關注、評論、補充信息來實現橫向互動,增加平台的社區體驗和用戶粘性。最後,平台應持之以恆地完善用戶體驗。良好的用戶體驗是從日常使用的點滴中積累起來的,諸如便捷的操作、簡潔的頁面、個性化的設置、流暢性的提升,這些都能為用戶體驗加分。

  公民新聞在突發事件報道中對傳統媒體傳播功能解構的同時,也為其帶來了「鳳凰涅磐式」的發展新思路。未來的突發事件報道走向,應該是傳統媒體與公民新聞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的螺旋式上升軌跡。傳統媒體應充分利用集成平台和自建平台兩種路徑,實現公民新聞價值的最大化。

  【作者分別為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

  【注釋】

  ①趙俊峰,張羽:「公民新聞的發展與傳媒生態的再建構」,《國際新聞界》,2012年第6期,第79頁。

  ②劉笑盈:《國際新聞學:本體、方法和功能》,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0年,第209頁。

  責編/韓露(實習)

註:本文為《人民論壇》雜誌原創文章,網路轉載請為作者署名並註明「來源:《人民論壇》雜誌」字樣。書面轉載請聯繫010-65363752或郵件至rmlt@rmlt.com.cn。


推薦閱讀:

臘月二十三小年,山西那些不能忘的傳統民俗
德國傳統政治哲學並不先進,且缺陷嚴重!
于堅:當代詩歌的民間傳統
陳祖甲:偽科學與傳統文化
樂平7個村莊入選第一批省級傳統村落

TAG:新聞 | 媒體 | 傳統媒體 | 傳統 | 突發事件 | 公民 | 中傳 | 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