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政治就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漢心:講政治就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發布時間:2014-08-09 11:05作者:漢心字型大小:大中小點擊:629次

  政治文化就其發生學而言,都是為確保族群優先與光榮的知識系統,沒有人會逆向選擇對自身不利的觀念形態,更不會主動放棄或貶低自己的文明屬性而被他者所定義。因此,即便是全球化資本交錯布局,力圖拆解國家自衛屏障,迫使「獨立自主」難以為繼的當下,真正有所作為的政治策論也應返求諸己、自力更生,與中國的人情世態相結合方能激活民意,重塑社會信心。就實質而言,國家能力及其政治得失,並非輿論場清談的民主或專制孰優孰劣,也不是凌空蹈虛搞出的學理秘笈,而是實打實武備、財政和金融打包支配的權力遊戲。所謂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國運盛衰因緣種種,但實情多半不是所謂文明替代愚頑,民主優於專制,相反,其過濾機制仍是弱肉強食;源出幾何力學中的不均勢引發的鬥智斗勇、分化組合,並經由利弊權衡,預估投入產出確立的世界規則和勢力範圍。

  國家政體選擇的歷史和經驗啟示,政治一向就少有現成的預案和主義,也不循固定的方程和函數解碼,這裡沒有恆久正確的通用邏輯,也少有空洞的普世救濟和文明典範,而是倚重實力破局,講求審時度勢後而活學活用,或因勢利導、隨機應變的「藝術」的把握。因此,無論是基於保守的策略調整,或是觸及體制內核的革故鼎新,都必須因地制宜,講求可行和有效,理論故然可以高蹈遠慮、洋為中用,也可以追趕時尚弄一堆不著邊際的現代概念和定義,但舉凡政治事業則須經切合國情、照應周全,立足黎民生計方能重塑國家道德從而取信於民。否則,坐而論道或清議「個人主權」縱然炫目好看,卻不能切中時弊,對症解決實際問題。

  以中國體量之大,歷史之長,其內生政教倫理一向就主張民包物與、修文德以服遠人,故價值論上除講求義利均衡,士、農、工、商各就其位之外,文化取向更是一脈相承,舉凡為人處世皆著意苟利國家,以經略天下為己任的「理想主義」。蓋因如此,現代語境中的任何文明自證光榮,選擇性「過濾歷史」以彰顯國家政治正確不僅是應有之義,共同體成員的身份回歸,榮譽感和信心評價,以及輿論聲勢和社會預期向好等,對國家能力和政治發展都具有不可或缺的價值和意義。畢竟,就人對社會關係的體認而言,誰都喜歡隱惡揚善、不甘墮落,更不會自辱「家國道路不正或名份」下流,這是古今通例,個人如此,國家與社會文明的塑型也情同此理。

  一般說來,政治文化作為一種觀念形態,其精神氣質必然受制於相應的社會結構和生髮條件,故總會葆有某種不能移植的文化基因和地方知識。或許,基於特定國家績效評估,如經世致用的器物優勢、技術能力,以及對應於國計民生的競爭策略等,確實有數量上的不夠「文明」或指標等級,但因應歷史累積的人文性情、社會心理和生活意味等,屬於觀念形態和感受層面的「境界」,則只有形質分殊而不存在文明差序。然而,弔詭的是,自「政治利已主義」作為凌駕一切的規訓化觀念,被植入民族國家精神以降,圍繞各自奉行的「經典」所做的關於真理正當性的詮釋,就成為社群分化,國家能力競爭,甚而相互貶損的所謂「文明衝突論」和意識形態。這不僅意味著政治退去了公義的屬性而被國家利益所取代,也標誌著世界性「自我中心主義」名正言順的確立。自此,文攻武衛、恃強凌弱,征服世界進而改造世界不僅享有道德和司法豁免權,還因其 「普世」而成為個人主義爭強好勝,社會離心離德的精神濫觴。

  正是為了確保這一論斷的政治正確,針對社會、自然乃至文明差異性的干涉和歸化處理,便成為現代秩序建構和「世界主義」者不證自明的真理。於是伴隨全球化展開的自由貿易, 貨幣戰爭和新技術推廣,不勞而獲的資本套現與各種風頭主義攪局,以及政治上黨同伐異,社群分化和陶然於私性的消費娛樂等,眉目繁多而且不乏直抵個人的「舒服感」, 但無論其如何命名,或進行合理化辯解,其本質上都是基於國家利益和資本優先的「營銷」和權宜之策,只不過隱去真實意圖,置換成不見硝煙的文明解構而顯得「溫情脈脈」而已。表面看,這個世界風和日麗、水波不興,彷佛已經世界大同而接近「歷史終結」,實則基於資源短缺與慾望無限而派發的國家關係,仍不出爭名逐利、暗流涌動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殊知,這種不見刀兵而且無理由、無禁忌,什麼都被允許的「軟實力」規訓,不僅不易引起警覺乃至對抗,還讓不少人憧憬熱愛、痴心不已,以為這就是文明救濟和政治超脫,從而群居終日、無所事事,將不負責任和媚俗鄉愿,理解為人生幸福併名之曰個性和自由主義。

  其結果是,有人以為社會進步就是訴諸政治攻訐,利益對抗和爭取官方執照在街頭聚眾抗議,或同意私權優先,允許「公民不服從」進而讓「市場決定」所有社會關係,左右國家議題,以確保人人有機會翻身作主、輪流坐莊。據此,所謂公民權利和素質論,制度主義、信仰文化與國民性落後等,舉凡近世以來國運不昌、人民困厄,歷經外誘內導、反覆演說,似乎都全然指向中國「政治不正確」,從而先入為主,讓種種不堪與中國身份和歷史扯上關係。於是,上至學者官員,下至市井百姓,無論是「經國大業」或日常頓挫,皆順勢作文化聲討和政治歸因,或拿國人「不文明、不爭氣」說事。當然,這其中或許不乏愛之深而恨之切者出於國家民族精神「檢疫」的反思與內省,但多數熱衷此論者不過是些不明究理、人云亦云,看似卓爾不群,但私下裡則更像是抵償人生「無聊」的憤世嫉俗,雖言辭冠冕堂皇,骨子裡卻少不了嫌貧愛富、吃裡扒外的冷嘲和市儈。

  對事實的全息研判是社會德性養成的基礎,就組織形態和方法論而言,專制與民主都只能是,也只能是少數人「在場」的權力遊戲,無非是選擇的方向和路徑不同而己,兩者都不必然產生基於普世的良政善行,也無助於實現平等自由的「好社會」理想。如果單從規模效應看,前者不過是局限於內部少數人的心智角力或私相授受,講求的是承前啟後和社會權力「責任無限」;後者則傾向於內政外求,鼓動多數議決,但實質則仍是內行面對外行「無明大眾」的「旋轉門」。所以,無論專制與民主,倘是基於個人或派系立場而置公道人心於不顧, 則無論是由上而下的「頂層設計」;或是自下而上的程序表決,多數人的動機也很難轉化為建設性政治倫理和道義擔綱。故此,就算是有了開明的辯論, 公眾也只是利己的政治打劫和機會主義的避重就輕,由此衍生的社會紛爭儘管熱鬧,但其出發點主要是借「民意」搏取聲名,或預設議題結黨營私、近親繁殖的江湖亂。

  尤其在中國,倘沒有超越個人利害的道德力量,則其所倡導的政治文化無論如何開明理性,與「世界接軌」,都很難獲得廣泛的社會支持。殊知,批判人民代替不了人民的批判,一旦觸及政治課題就得實事求是,就得人多勢眾並賦予廣大人民參與創造歷史,建設未來的主人翁精神,而不是誣其為萆根「逆襲」或所謂民粹犯上。否則,僅靠不見煙火的「思想力量」鼓動而缺乏事理依據,則非但改變不了不合理的政治格局,還會讓當事者人生受損,空耗心力而無所作為。一般說來,制度主義「學者皆溺於所見」(商鞅語),都有明顯的「機械論」傾向,故容易將社會理解為祛魅的世界,定義為沒有道德願景,沒有性情和意志的理性主體,從而忽視思想反哺人民、武裝人民,以及「為政為大」應有的高尚和神聖感。

  所以,總結國家政治風險的真實密碼,要義並不僅僅局限於解決「經濟人理性」的權利需求,行於資源的有限與人慾的無限擴展之間,其內驅力除了隨形就勢,永無止境的「貨幣化」財經政策之外,還應將個人修身正性,內聖外王與現代社會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三觀」融會貫通。尤其中國政治, 舉凡一切社會難題皆與之息息相關,故國家「責任無限」的有效性,一向就不僅僅是數字化的變數分析,也不拘一時一事作孤立認證,而是針對人性反覆無常的心智功課。由於中國主流不支持推倒重來, 文化道統也不接受分權而治, 故惟在現有規則中相機行事、借勢發力,並對紛繁處境中的人事布局做到心領神會,才能有所作為而後進行制度創新。眾所周知,中國社會一向講求相互照顧、彼此提攜, 強調從內部消蝕人際差別,以達成共同體「苟富貴、勿相忘」,強調的是親親護持而不在意階級立場和派系對壘。總之,是既沒有形而上學的組織分類,也無所謂主義信條,更多則是推己及人、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一團和氣。

  依政治發展的次第而言, 中國恰恰不是文明高度不夠而是早熟,是國人大都堅信人心向善、有教無類,故歷來看重德性雙修和文野之別,文化學上更是偏向倫理人情而不習慣「市場交易」。因此可以說,中國政治葆有穩定性的根源就在於歷來都講選賢與能、公而忘私的治平理想,這種基於德能優劣比較而形成的評價於中國人而言,不僅是匯聚人心從而在政治上有為的前提,也是一種人生意義取向和融入「正派社會」的身份安置。也正是源於此,個人和組織都不在乎流行的觀念和政治立場,而更懼怕被羅織道德和品行上的壞名聲。因此,以民為本、洋為中用不僅是中國政治哲學的精神內核,也是將來的不二選項,故無論怎麼扮國際形象弄和平主義姿態,在中國搞政治文化出小資風頭、嘩眾取寵,都只能是一群養尊處優,不接民氣的「精緻利己主義者「(錢理群語),他們不僅很難成為政治的支配性力量,反倒像是一些只想不勞而獲、混水摸魚的攪局者。

  儘管新時代的開放政治可以容忍批判, 容忍「論資分利」並給人以權位下移,或有可能重新分配的幻覺,在展開多數人意見的同時產生很自由,什麼都可以而且不被追究的放鬆感, 也可以一人一論聲討、甚至鼓動社會自私自利、不行正道,尋一些義氣相投者枉顧社會實際,與國家民族利益背道而馳,但現代政治文化沿襲的仍是傳統的老路,即明確而有效的社會救濟和群眾的積極擁護。 因此,儘管「人民忠誠」(而不是客戶)原則屢遭一班玩世者誣為「民粹主義」而備受非難,但數千年累積的政教倫理不僅已成牢固的國情民意,也是當今世界範圍(只要國家尚存)個人生計和「名節」安置的最優選項。因此,欲行政治之事業,就得用心參驗人心之好惡,其素質也好,體制亦然,國人還是那些人,事還是那些事,正所謂以人弘道而非道弘人。是故,舉凡講政治就得順天應人,走「群眾路線進而勵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來源:共識網-作者賜稿| 責任編輯:夏白言

推薦閱讀:

這些服務事項可以這樣辦,您「造」嗎?(二)
養老護理服務中的人體工學
劣質公共服務是毒奶之源
服務禮儀1

TAG:政治 | 人民 | 為人 | 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