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3931.系統內星球是不會相互「吞噬」的

最近,關於「引力波」的報道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在2016年2月11日,LIGO科學合作組織和Virgo合作團隊宣布他們已經利用高級LIGO探測器,已經首次探測到了來自於雙黑洞合併的引力波信號。 2016年6月16日凌晨,LIGO合作組宣布:2015年12月26日03:38:53 (UTC),位於美國漢福德區和路易斯安那州的利文斯頓的兩台引力波探測器同時探測到了一個引力波信號;這是繼 LIGO 2015年9月14日探測到首個引力波信號之後,人類探測到的第二個引力波信號。

光子傳遞引力是傳統物理學的基本觀點,星球兩極的低溫和赤道地區的相對高溫是對這種觀點的最好否定。星際物質和能量的交流主要通過正負電荷和宇宙射線的交流實現,前者形成星際磁場,後者是星系形成的重要物質基礎。問題是它們都是果,而非因,星系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同電相聚、正負電荷對偶聚集的客觀規律。

小如電子、光子的形成,大如星球、星系的形成,無不如此。正負電荷存在的普遍性、基礎性,決定了宇宙的普遍面貌和物質形態。

同電相聚產生吸引力,具有選擇性,不是萬有引力;正負電荷對偶聚集產生核力和電磁作用力,是吸引力和排斥力的對立統一,也不是萬有引力。所以,萬有引力沒有事實依據,只是局部表象,因此是錯誤的。

基礎錯了,會導致連鎖反應,一系列無效勞動和努力,引力波的探測可能是其中之一。

星球和星系的形成自有客觀規律發揮作用,一旦形成就有相對的穩定性。類似光子的形成:正負電子距離再近,也不會相互「吞噬」或「湮滅」;原子的形態:壓力再大,核外電子也不會進入核內,產生所謂「中子星」。所以,銀核永遠不會「吞噬」太陽,太陽永遠不會「吞噬」地球,雙子星系的兩個內核或「黑洞」永遠不會合二而一!

銀河系的直徑據說有十萬光年,只有銀核屬於「黑洞」,不排除有正物質三級恆星產生的可能性,但是難以產生太陽質量十倍的三級正物質恆星,因為它們處於地球的相同地位,來自行星的轉化。行星轉化為恆星的可能存在,雙子形態的行星或二級恆星難以存在。所以,銀河系內的雙子形態的「黑洞」只有銀核一種可能,合併的可能不會發生。因此,我質疑所謂「引力波」的觀測結果。

我曾經撰文,引力的速度是光速的十三萬億倍,主要是否定光速極限的理論。我不否定吸引力的存在,但是吸引力未必依靠「引力波」實現,因為任何「波」都是推力,而非引力。即便是所謂「漣漪」,一個質子的「漣漪」如何觀測和確認?

微觀和宏觀研究都是很困難的事情,幾十年沒有成果稀鬆平常。尖端科研儀器花費巨大,大量人力物力投入,沒有成果很難交代,輕易否定很難開口。但科學是嚴肅的事情,所以我還是提出自己的疑問,僅供參考。


推薦閱讀:

星球 · 周末 | 史上最新最詳的免簽落地簽國家清單
宜居星球,不止這一顆
古文明記載的神秘星球,或隱藏在火星與木星之間,與瑪雅文明有關
天上那顆是什麼星?
宇宙星球篇:宇宙與九大行星

TAG:星球 | 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