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海地的輝煌與黑暗

海地的輝煌與黑暗(2007-09-17 03:05:01)

接著昨天《加勒比海盜根據地》往下說。 1679年,西班牙正式承認海地成為法國殖民地後,法國政府開始限制當地的海盜活動,並且勸說獵人們定居到殖民區。為了讓這些法國人能夠生存,法國開始向海地大量輸入非洲黑奴,大規模的種植園得以欣欣向榮,殖民地為法國賺了很多錢。100年後,海地成為法國經濟領域乃至世界經濟領域的重要角色。 法國在歐洲也是一個農業大國,歐洲的重農主義思想,法國是很重要的發源地。因此,法國人在海地,主要也是經營農業。海地的農作物主要有煙草、棉花、甘蔗和咖啡等,尤其以甘蔗和咖啡最為著名。1780年,歐洲市場上40%的蔗糖和60%的咖啡都產自海地。海地出產的上述農產品,比整個西印度群島加起來還要多。1791年,海地的蔗糖產量佔據世界首位。這個當今全世界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居然還有如此「輝煌」的過去,也許令很多人想不到。 但是,殖民地經濟的嚴重不平衡在這時也已經顯露,以農業為主的海地,糧食不能自給,每年都要進口大量糧食。同時,殖民地的收入,絕大多數都被宗主國傾銷的工業產品抵消掉。1789年,法國的出口貿易總值1700萬英鎊,其中1100萬是出口到海地的。(殖民地經濟的危害以後再詳說。)不管怎麼說,在殖民地經濟的推動下,海地成為法國最為富庶的殖民地,海地也被稱為加勒比海中的「一顆明珠」。 然而,海地在法國殖民期間的繁榮,完全是建立在廣大黑奴悲慘生活的基礎上。法國統治的100多年間,海地從印第安人滅絕後的「無人區」,變成一個世界經濟的支柱,完全得益於近50萬的黑奴(海地的白人人口不超過2%)。然而,實際被運到海地的黑奴數量遠遠不止這個數,50萬左右的黑奴只是海地革命前存活下來的黑奴數量。到18世紀末,海地島每年進口的黑奴佔西半球奴隸輸入總量的三分之一。 海地革命後,一個名叫亨利-克里斯托夫的起義領袖自封為皇帝,他曾經就是一名黑奴,經歷了從奴隸到皇帝的大跨度飛躍。克里斯托夫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白人)將黑人倒掛起來,將他們釘死在木板上,將他們活埋,將他們裝入麻袋扔到河裡,強迫他們吃屎,用鞭子抽掉他們的皮,將他們綁起來讓螞蟻和蚊子吃他們,將他們活活扔到沸水中,將他們綁到大炮前轟碎,讓狗吃他們……」。現在,人們完全可以冷靜地觀察那個年代,如果沒有奴隸這種廉價勞動力,資本主義就無法靠殘酷剝削,快速完成巨額原始積累。所有殖民地的繁榮,僅僅只是宗主國的繁榮,與奴隸無關。 不僅海地如此,整個美洲殖民地全都如此。黑奴貿易最早起源於15世紀中葉,但當時的黑奴只是運往歐洲。哥倫布登陸美洲後不到10年,1501年,西班牙國王批准將黑奴運到美洲,1502年,海地島上第一次出現了黑人,這也是運到美洲的第一批黑奴。我們說海地是標本,因為它擁有很多世界第一,其中就包括美洲最早的黑奴貿易,美洲的黑奴制度就是從海地開始的。 據現代學者保守推測,16世紀,販運到美洲的黑奴總數為90萬,17世紀為275萬,18世紀700萬,19世紀400萬,總數約1500萬。這個數字是到達美洲形成奴隸交易的能夠統計的數量,一般認為,奴隸貿易的總數約為2000萬。另據估計,至少有200萬黑人,根本沒有到達美洲,死在航行於大西洋上的輪船里。運輸過程中死亡的奴隸,超過總數的十分之一。至於沒有進入奴隸市場交易的黑奴到底有多少,恐怕難以徹底統計。 由於西班牙人最早到達的是加勒比海諸島,這裡土著印第安人的命運最為悲慘,因此,加勒比海諸島輸入的黑奴也最多。據統計,輸入美洲的黑奴,42%在加勒比海諸島,38%在巴西。奴隸平均每天勞動時間18-19小時,海地島上法國種植園裡的黑奴,勞動壽命平均只有7年,也就是說,如果黑人18歲被抓到海地,一般活不過25歲。在海地的南面,有一個小島叫做牙買加,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1690-1819年間,英國共向這個島上輸入80萬黑奴,1820年,只剩下34萬。對於這個數字的理解,還應該加上這130年間,黑奴生育的孩子,而不僅僅是裝船到岸的「會說話的牲口」。 人們不禁要問:號稱文明的歐洲,為什麼會如此殘酷地對待「同類」?自由、民主、平等、人權等等光鮮燦爛的口號,為什麼對於奴隸沒有用?為什麼毫無人性的奴隸制度,在文明進步的歐洲人那裡維持了將近500年? 早在古希臘時期,奴隸制就存在。在民主政體的古希臘時代,西方最偉大思想家之一的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奴隸制是一種自然現象。西方語言中奴隸這一辭彙的來源,就是斯拉夫民族,因為歐洲歷史上相當長的時期內,斯拉夫民族是奴隸的主要來源。 《聖經-創世紀》第9章第25節的內容,也成為歐洲人認定奴隸制是天經地義的重要依據。這一節說的是,諾亞方舟從大洪水中救了諾亞一家後,諾亞有一天喝醉酒睡著了。他的一個兒子「含」看到父親赤身裸體地睡覺,便離開了,並將這個情景告訴了兩個兄弟,也就是諾亞的另外兩個兒子「閃」和「雅弗」。「閃」和「雅弗」聽說後,便找了一件衣服,倒退著進入父親睡覺的地方,用衣服蓋住父親的裸體。諾亞醒了以後知道了這件事,便詛咒「含」的兒子「迦南」說:「必給他兄弟做奴僕的奴僕」。人們根據《聖經》里的這個故事認定,上帝也是認可奴隸制的。而且,在歐洲人「發現新大陸」之前,奴隸並沒有膚色的區別,本民族的人也有可能成為奴隸,兄弟也可以互相奴役。後來還有人進一步解釋說,諾亞的兒子「含」是一個農民,因此,「含」的後代也是農民,因此,農民就應該被奴役。這也成為歐洲中世紀封建農奴制的依據。基於《聖經》的內容,基督教的絕大部分歷史中,教會都承認奴隸制是符合上帝旨意的。 奴役與種族密切結合發生於文藝復興以後。葡萄牙人最早向歐洲販運黑奴的時候,對於這種行為是否符合道德,在歐洲有過小小的爭議。最終,天主教會的一句話,解決了這個爭議。天主教會解釋說:把黑人運到歐洲當奴隸,是給他們提供了一個為上帝服務的機會。好像上帝只呆在歐洲,從來不會溜達到非洲去。 哥倫布到達美洲半個世紀後,海地島上的印第安人徹底滅絕。遠隔大西洋的西班牙曾經為此展開過一場教會的辯論:印第安人算不算人?最終佔據上風的觀點是:印第安人因為沒有靈魂,所以他們不算人,天生就是奴隸。這種由教會確認的觀點,最終成為近代史上近500年奴隸制的理論基礎。但是,這種近代的奴隸制已經與種族主義相結合,奴役的對象是白人以外的其他人種。「自由、民主、平等、人權」也不屬於白人以外的其他人種。 認可奴隸制符合上帝的旨意,加上種族主義認為白人最完美,其他人種都落後,成為奴隸制猖獗的理論基礎。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當時的歐洲曾經普遍出現「人類動物園」,展出各種有色人種(參見《文明的邪惡基因》)。歐洲第一座「人類動物園」出現於比利時,現在可能也是唯一一個被保留下來的歷史遺迹。比利時雖然在歐洲算一個小國,但是,比利時曾經是種族主義最為猖獗的國家之一。在比利時統治下的剛果殖民地,黑人死亡人數達1000萬。比利時種族主義的惡果甚至延續到今天。20世紀90年代發生在盧安達的種族大屠殺,源頭就是在比利時殖民統治時期種下的(參見《大國崛起之遺留危害》)。 1888年,巴西宣布廢除奴隸制,成為最後一個宣布廢除奴隸制的美洲國家。從西班牙人把印第安人當作奴隸開始,從1502年第一批黑奴到達海地開始,美洲奴隸制存在了400多年。如果從葡萄牙15世紀販運黑奴算起,歐洲發起的近代奴隸制存在了將近500年。雖然現在在非洲少數地區,還有殘存的奴隸制,但是,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一次奴隸制的規模達到近代歐洲人的程度。歐洲主導的近現代奴隸制,在人類歷史上是空前的。與奴隸制密切相伴的種族主義,最終還導致希特勒的出現。 奴隸制幾乎伴隨了歐洲近現代史的絕大部分時期,人們不禁要問:如果沒有奴隸制,歐洲會出現工業革命嗎?雖然工業革命最終成為廢除奴隸制的重要原因(而不是自由、民主、平等、人權等崇高思想),但是,如果沒有奴隸制,歐洲如何獲得工業革命所必需的資本積累?人們不禁還要問:如果沒有奴隸制,歐洲會有今天的富裕嗎?明天接著說。
推薦閱讀:

TAG:黑暗 | 海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