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博物館 高古玉
2013-07-08
中國國家博物館 紅山文化 玉龍新石器 新石器時代後期 紅山文化1971年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出土高26厘米玉龍由墨綠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潔,頭部長吻修目,鬣鬃飛揚,軀體捲曲若鉤。造型生動,雕琢精美,有「中華第一龍」的美譽。 新石器時代很多遺址中都發現有類似龍形的遺存,或為蚌塑,或為彩繪,或為雕塑。關於龍的原型,研究者們提出過各種假說,如蛇、鱷魚、蜥蜴、魚、鯢、馬、牛、豬、鹿、熊、虎、蠶、蠐螬、松樹、雲、閃電等等。商代甲骨文中的「龍」字和婦好墓出土的玉龍都顯示,龍是一種巨頭、有角、大口、曲身的神獸。新石器時代最符合這些特徵的文物應屬紅山文化中的這種蜷體玉龍,安徽含山凌家灘、湖北天門肖家屋脊也都有類似的玉龍形象,它們有可能是龍的原始形態。 關於龍的起源說法不一,有蜥蜴說,鱷魚說,至於龍首則有來自馬首、牛首或豬首之說。這件玉龍是中國已發現的時代較早的龍的形象之一,從其首部特徵看,吻部較長,鼻部前突,並上翹起棱,端面截平,有2個並排的鼻孔,似有豬首特徵。這件玉龍用黑綠色玉製成,琢磨精細,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
中國國家博物館 紅山文化 卷龍新石器 新石器時代後期 紅山文化遼寧朝陽牛河梁出土高7.2厘米、寬5.2厘米卷龍是紅山文化標誌玉器之一。龍身圓形,額頭隆起,吻部前凸。除頭頂的三角形大耳,大眼睛以及吻部的多道皺紋由比較簡潔的線刻劃外,光素無紋飾。首尾之間有橫向窄缺口,或連或斷,或為一道不明顯的劃紋。頸背部對穿一小孔,可穿系佩掛。在紅山文化大墓中,卷龍多位於墓主的身軀上面,可能穿繩佩於胸前,應是當時的一種禮儀用玉和宗教用器。 紅山文化墓葬中往往有成批的玉器出土,這些玉器一般個體都較小,且有穿孔,被認為是佩飾,其中各種動物類的玉飾雕琢尤為精細,如玉龜、魚形石墜、玉鳥、雙龍首玉璜等。
中國國家博物館 紅山文化 勾雲形玉佩
中國國家博物館 良渚文化 玉璧新石器 良渚文化1984年浙江餘杭鍾介出土直徑17.6厘米、孔徑5.2厘米璧是良渚文化最有特徵的玉器之一,在大墓中經常與琮、鉞等構成固定的玉器組合。《爾雅?釋器》載:「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這裡的「肉」與「好」分別指代玉器的實體與中心孔。良渚文化的玉璧多為規整的圓形,中心孔徑小於器體,在璧類器物中比較典型。除了禮器功能外,璧還是權力、財富和地位的象徵。良渚文化的反山墓地,大墓內玉璧最多可達數十件,它們與其他玉器分置於墓主身上不同部位,玉器功能十分強化,顯然形成了系統的使用制度。
中國國家博物館 大汶口文化 玉串珠.
中國國家博物館 紅山文化 璧新石器 紅山文化(約公元前4700年—前2900年)寬8.3厘米、高8.2厘米璧是中國傳統玉禮器之一,多為圓形。紅山文化除少量圓形璧外,還獨有外廓和中心孔為圓角方形或四角為直角的方璧,一般中間厚,四周薄,通體素麵無紋,邊緣打磨如刃狀。除中心大孔外,璧邊緣通常還鑽有1-3個小孔。
中國國家博物館 紅山文化 神面形佩新石器 紅山文化(約公元前4700年—前2900年)高11厘米、寬4.7厘米神面形玉佩是紅山文化標誌玉器之一。此玉佩雙面均有紋飾。正中用粗陰線刻神面紋,內凹式圓眼,五組長齒,左右兩端捲曲成勾雲形角狀,為神化了的獸面形式。頂部鑽三孔。
中國國家博物館 龍山文化 三牙璧新石器 龍山文化直徑9.5厘米此器圓形,中部有大圓孔。身扁薄,中部弧狀凸起,邊緣磨薄近刃狀。外緣凸出三個齒牙,三牙多同向,只有其中一個方向相背。牙璧以三牙居多,此外還可見到二牙、五牙等形態的實物。墓葬內多位於墓主胸部,當為佩飾一類的物品。
中國國家博物館 良渚文化 玉琮新石器 新石器時代後期 良渚文化1958年徵集高49.7厘米這件玉琮由墨玉製成,內圓外方,上大下小,中有穿孔,共19節,是目前國內所見最高的玉琮。玉琮四邊的獸面紋已經高度符號化,近頂端陰刻有日月紋圖案,器身局部殘留有製作時的切割痕迹。 玉琮是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最重要的一種禮器。典型的玉琮往往在四角雕刻獸面紋,在四邊正中刻神人獸面紋。規整的造型、細膩的雕琢與威嚴的神像,使得玉琮具有一種莊重、神秘、肅穆之氣。對玉琮用途的猜測目前不下20多種。一些學者認為,琮是一種溝通天地的法器,上大和內圓象徵天,下小和外方象徵地,外表的神人獸面紋象徵當時巫術活動情況。 這件玉琮陰刻的日月紋圖案是大汶口文化大口陶尊上的代表性徽號,兩個區域文化的象徵性因素融為一體,最直觀地體現了良渚文化與山東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交流與融合。1987年和1989年發掘的江蘇新沂花廳遺址,發現了單純的大汶口文化墓葬與受良渚文化影響的大汶口文化墓葬共存的現象,從一個側面證實了這兩種文化的交流與衝突。
中國國家博物館 良渚文化 玉琮新石器 良渚文化1972年浙江餘杭鍾介出土高5厘米、面長7.5厘米、射徑7.7厘米、孔徑6厘米琮是良渚文化最具特徵的玉器之一,集宗教、裝飾、儀禮和權力於一體,是禮器的核心。在良渚文化的大墓中,琮作為重要的隨葬品與璧、鉞等玉器成套組合。良渚文化琮分圓形或內圓外方形,單節或多節等不同形式。外部凸面上一般雕飾形態各異的對稱獸形神面紋,刻劃手法以陰線為主,輔以淺浮雕,呈現出立體紋、地紋和裝飾紋於一體的「三層花」效果。紋飾以手工直接雕刻,細密規整。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