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張千帆:尊嚴是貫通中西的橋樑

1、您認為儒、道、墨等中國思想傳統中都包含著豐富的關於人的尊嚴思想,能否用一兩句話簡單地概括一下這幾家思想的區別和聯繫?在這三個門派中,我把儒家作為人格尊嚴思想的主體,因為儒家君子是最豐富也最富於現代啟示的人格形象。道家和墨家學說則是從各自的角度對傳統儒家人格的一種糾偏和補充。儒家尊嚴學說的起點在於人性善,也就是人生來有「良知良能」;人是一種有價值的存在,人的價值體現在與生懼有的尊貴潛能以及由此發展而來的後天品性。君子的一生就是不斷努力將自己的良知良能發展成實際品性、行為、成就的過程。在儒家看來,這才是有價值的人生。雖然儒家認為人性都是善的,甚至在這個意義上是平等的,但是人的後天成就因為努力、機會、運氣等種種因素註定有高低,因而現實中的人格必然是不平等的。儒家因此而認可等級社會,尤其是認定人或為「君子」、或為「小人」,在成年後幾乎是不可改變的;國家的目的是讓「君子」出來統治,「小人」只能接受統治。但是這種簡單化的二分法認識論不符合人性實際,而且也忽視了制度的作用。制度不健全,「君子」也會做壞事。另外,雖然衡量人類行為的標準是「天道」,其實「天道」基本上是處理人和人之間的社會關係。儒家的人格發展觀是緊密鑲嵌在社會中的,主要以人的社會貢獻和社會承認為衡量標準。這樣就容易使儒家教義教條化,同時讓人埋沒於社會義務而喪失自我。作為一種平民學說,墨家從平等的角度糾正了儒家的等級秩序觀。墨家功利主義不僅有助於糾偏儒家禮制的繁文縟節,而且也承載著中國民主社會的希望。可惜這種積極進取的學說自公元七世紀就銷聲匿跡了,直到很晚才被重新發現。道家則崇尚人的原始自由,試圖將人從社會義務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新儒學或多或少糅合了儒、道兩家思想,但是傳統道家其實只有消極自由,沒有積極的政治自由。這也就註定了從現代眼光看,中國的政治文化傳統是殘缺不全的。2、是否可以把中國歷史上不同流派關於人的尊嚴的不同思想重新整合到一起來,建立一種新的關於人的尊嚴的思想,在今天更好地發揮作用?寫作《尊嚴》的目的正是在於吸取不同學派的精華,建構一個既能延續中國文化傳承、又符合現代文明要求的核心概念。道家主張個人自由,墨家崇尚社會平等和普遍福利,儒家則堅持人的內在價值和尊嚴。這幾種學說不僅並非相互對立與排斥,而且相輔相成、互為補充,體現了尊嚴的不同面向,譬如儒家注重人的道德責任和社會成就,但是不是就一定要把自己解釋成做一個只知道「為人民服務」的奴隸,而忽視自己作為道德主體的獨立性呢?我們知道,儒家其實是反對墨家「摩頂放踵利天下」的。是不是就要按照某種標準認定的社會成就將人分為三六九等,並以此決定他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呢?受教育程度不高是否就意味著缺乏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呢?其實對於這些問題,各個學派內部都有很大的解釋空間,沒有必要因為歷史實踐的局限而囿於某種一成不變的定見。因此,幾種古典思想學派之間是可以進行有意義的對話的,它們融合在一起能夠建立一種健全的道德人格。《尊嚴》一書試圖論證,幾種學說共享一個基本命題:每個人都是目的,而非僅僅是實現其它目的之手段。幾種學說都已不同的方式告訴我們,人應該過一種有尊嚴的生活,而不只是苟延殘喘地活著。3、您論證了「禮是更高的法」這一觀點,提出禮治對法治的建立與維持必不可少。今天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禮治?如何重建禮治?「禮是更高的法」是對「禮」的學理定位,因為國內學界普遍認為「禮治」和「法治」是對立的,其實這種觀點是經不起推敲的。「禮」和「法」本質上都是規則,只是一個是由社會維持的規則,一個是由國家維持的規則,兩者之間也長期存在相互融合的趨勢。在內容上,「禮」比「法」更為豐富,也更加人性化,因為古代法其實就是懲罰人民的刑法。禮治和法治不僅不對立,而且對於法治來說是不可少的,因為如果社會沒有遵守規則的精神,那麼國家也不可能實施規則。今天中國法治之所以實現不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社會本身沒有規則意識。另一方面,禮治的背後是德治。孔子也不止一次說過,「禮」的本質不在於裝模作樣走程序或鋪張浪費搞排場,而在於儀式背後的道德意涵。遵守禮儀本身是對「禮」所代表的道德規則的信仰和服從。《尊嚴》一書花了比較大的篇幅,用西方主流的理性選擇理論及其預言的社會困境論證,法治是不可能建構在一個法家崇尚的道德真空中建構起來的。《孟子》開篇和梁惠王的對話已經道出了其中的基本邏輯。當然,傳統的「禮」大部分都已過時,至少現代人感到很陌生,因而我們需要帶著古人的禮治精神重構當代的「禮」,也就是人民認同的社會和國家基本法。其實「禮」的精神並沒有過時,「禮」是「仁」的實踐和表述,兩者表達的共同意思都是對人的敬畏與尊重。傳統的「禮」據說是從「先王」那裡繼承下來統治人民的,當代的「禮」(憲法)則需要徵得全社會的同意。4、西方有關人的尊嚴的思想傳統在今天有何現實意義?中西方關於人的尊嚴的重要思想之間有何異同?雖然基督教神學家幾個世紀之前就提出了人格尊嚴思想,但是出於種種原因,尊嚴概念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權利話語牢固佔據著主流地位。其實基督教雖然認為人有「原罪」,卻也有上帝按自己的映像造人的故事。猶太教甚至伊斯蘭教中也有相當豐富的尊嚴思想,只是不同的宗教文化傳統使之帶上不同內涵。我認為,尊嚴概念能為溝通中西方文化提供一個橋樑,關於人格尊嚴的哲學對話能夠幫助我們找到一種適合人類全體的道德信仰。我也相信,在這場世界哲學對話中,儒家等中國傳統思想學派能夠對全球倫理的構建做出自己的貢獻。同時,在世界範圍的比較和借鑒過程中,中國也要採取一種開放的心態,5、您的論著以中西融合為特色,比如您借用西方社會科學理論對以性惡論為基礎的法治思想進行了較有說服力的批判,能否談談如何援用現代社會科學理論開展國學研究?道德和宗教信仰以至關重要的方式影響著人類社會的進化,目前世界幾大主流道德或宗教信仰之所以能夠大浪淘沙,至今擁有眾多信徒,是因為它們對其所在社會的和諧和進步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就和儒家道德學說對凝聚幾千年中國社會發揮了關鍵作用一樣。道德學說和宗教信仰的宗旨是純粹的,應該為道德而道德、為信仰而信仰,但是世俗社會卻不能不關心特定學說或信仰的社會價值。我論證了法家的純粹理性主義理論是自相矛盾的,法治秩序需要道德信仰的支撐才能建構起來,但是究竟哪種信仰對人類的幸福生存和發展更加有利?這就需要對道德信仰及其社會作用進行實證研究,進而對道德體系的實用價值進行評判。如果一種道德學說不足以讓人安生立命,政治學說不能給社會帶來和諧與安寧,那麼必將為社會所淘汰。在十九世紀,基督教在西歐一度呈現出衰落趨勢,霍布斯、盧梭、休謨、斯密、邊沁等思想家都曾設想要建立不同版本的「道德科學」,用一種理性設計的「世俗宗教」(civil religion)替代基督教。但是受制於傳播力度等因素,世界多數人口仍然為少數幾種傳統宗教信仰所控制。在走向全球化的過程中,不同的價值觀念和道德信仰必然會發生激烈碰撞,因而建立普世倫理的需求變得越來越迫切。如果全球化時代的國際權力鬥爭不受任何底線倫理的控制,那麼就和一個國家不受任何道德約束一樣,必然陷入爾虞我詐、弱肉強食的叢林世界。全球倫理的建構不可能單方面依賴特定地域或人群的道德或宗教信仰,而必須尋求世界主要信仰的最大公約數,並在道德科學對人性分析的基礎上發展最有利於人類和諧生存的社會信仰。和西方不同,中國傳統信仰帶有強烈的世俗傾向。儒家(尤其是荀子)道德學說本身已經具備一定的科學成分,往往用社會後果論證特定倫理體系(如禮制)的必要性,只不過這種論證在今天看來比較原始和粗淺,並往往流於教條程式。既然理性的道德倫理體系並非簡單的教條信仰,而是帶有服務於人類幸福的終極目的,它們的社會合理性必須受到社會科學檢驗。在歷史上,儒家倫理對於凝聚中國社會、延續華夏文明發揮了關鍵作用,其倫理核心的合理性已經受到歷史檢驗,但這顯然不是說每一條道德戒律對於當今社會都有積極功效。雖然五四運動對儒家傳統的激烈抨擊矯枉過正、有失公允,但是它表明一個長期不受檢驗的倫理體系很容易蛻變成僵化教條。6、您的書中提到多位西方漢學家(如門羅)的觀點,在儒學的現代意義研究上,海外漢學界迄今為止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中國學者應該如何向它學習?海外漢學家給我的印象是對中國傳統哲學的把握未必最地道,但是視角很獨特。從從一個以分析見長的傳統來看中華文明,總能提供新穎的啟示。相比之下,中國學者容易囿於傳統話語,不加反思和質疑地接受傳統成見。中國學者應該懷著開放的心態和外國學者交流,共同促進儒學的創新。(陳菁霞)
推薦閱讀:

尊重有尊嚴的男人
被玩壞了的紅木俗稱!就算是騙,也該給我們受害者留點尊嚴吧?
尊嚴來自實力——給親愛的前妻
從《戀愛先生》到《妖貓傳》和《虎嘯龍吟》:把人當個人,有多難
阿花去城裡當小三,是為了尊嚴!「有故事的人」

TAG:橋樑 | 尊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