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走近孔子 (連載之一)---丁點點   

老師按:

我懷著興奮激動的心情向大家推介丁點點同學寫的「走近孔子」一文,這篇文章表現了丁同學對命學的與眾不同的深厚造詣外,也表現了他對孔子,對論語,對國學的精諶研究,令我欽佩!易學是聖人之學,現在社會上從八十年代掀起易學熱起,一些有影響的易學人士偏面的將預測定為決策學,將算命演卦看風水就說成是易學,以偏概全有損易學之神聖,誤導後人,以至社會上一些有識之士不得不對時這種「易學」說法和風氣持異議。

歷史上對孔子評價最大的貢獻是創立了儒家學說思想,一部「論語」治了二、三千年中國天下,並影響到世界其它各國。而吾認為孔子最大的貢獻應是為易作了「十篆」,又稱「十翼」,它絟釋了易卦易象,解釋破譯了宇宙客觀律,它是不因社會的更替和時代的變遷而改變的真正真理。孔子的「十翼」使「易經」由預測學升華到哲學,它的論說宇宙、社會、人事的客觀規律千古不變,萬古永恆。易學之用決非僅用於預測,它小則修身正己齊家,大則治國平天下。治國平天下非我輩之責之為,但修身己己齊家是我等人皆需之。要做好人,要處好世,必須學易。要學好易,必須先學做人。要學做人,則向先聖學,尤其是易學界人士更應以聖人為楷模。

大家好好的、認真的、反覆的讀讀丁同學這篇長文,不但對你學習命學新思維有利,更重要的是會使我們了解聖人,學習聖人,規範自我,成為有益於社會、民族、國家的人!會對你學習易學大有長進!

2007年5月25日

走近孔子 (連載之一)

丁點點

在洪丕謨和姜玉珍所著的[中國古代算命術]中,有孔子的四柱:

庚戌

戊子

庚子

甲申

其批語:自身庚金,歸祿在時支申中,並且時干甲木為庚金偏財,本屬難得,惜月支子月,寒水當令,雖然金白水清,然而未免寒儉,況年支戌中官星丁火偏處一隅,旁受月支癸水制約,難以發揮。縱觀孔子一生奔波,勞而無功,政界失意,直到晚年杏壇設教,弟子三千,說明金水流通,從文卻好。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庚戌,關於他的八字原有多種說法,錄此以備一格。

將[論語]讀完之後,我感覺以上四柱與孔夫子其人有距離:

其一,純陽無陰,有剛無柔,與深諳中庸之道的聖人不稱。

其二,金白水冷,一介寒儒,怎麼看都像一個外精內智的乾瘦老頭兒,這與孔夫子的形象不符。

實際上的孔夫子是怎樣的姿態?[論語]中這樣記載:「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斟酌再三,我給仲尼老先生克隆一組四柱:

庚戌

壬午

乙卯

丁亥

陰陽各半,不偏不倚,個性中和之人也;木金火水土五行具全,即仁義禮智信統統具備,且木火兩旺,仁與禮尤重之人也;天幹上生下,地支下生上,流通順暢,相照有情之聖人也。

年庚正官,透出威嚴與莊重;月壬正印,透出溫和與安祥;日干乙木透出秀氣,又坐強根而沉穩,文質彬彬;時丁火食神,透出恭敬與寬容。所以才有上述夫子的儀錶:溫和而又嚴厲,威嚴而不兇猛,莊重而安祥。

孔子出身於沒落貴族家庭,3歲喪父。年干正官,貴族也。為何又沒落?因庚在午月弱,又被壬泄,所以,即便貴族也要沒落。同時,庚在父位,孔子到3歲時,流年壬子,庚被壬狂泄,子沖午之家門,其父焉能不傷?

孔子在30多歲時,就開始聚眾設教,創辦私學。他主張「有教無類」,所教的弟子中,有貴族也有貧賤之士,當然也有優秀生和差等學員。傳說孔子收徒3000人,其中突出的就有72人,著名的有子路、顏回、子夏、子貢等。

午火臨月令,火為心,為文化,為教育,食傷為學生,月柱為門戶。按一柱管8年看,應在32歲時,孔子熱心創辦私塾。亥生卯,卯生午,生員源源不斷。丁火食神為乙木的學生,生在火旺之月,故學生優秀,但丁坐亥而截腳,此弟子家貧且早夭,如顏回,是孔子的最得意門生,聰穎好學,「顏淵死,子哭之慟。」對乙所喜歡去生的丁弟子,夫子贊他「賢哉回也。」壬蓋午之頭,故學生中也有不爭氣的,如宰予,大白天睡覺,夫子罵他「朽木不可雕也。」

通過對夏商周文化的研究,孔子確定了周禮的表率地位,並從中發掘出「仁」這一儒家核心。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根本,尊長有序,君臣父子關係應該有一定標準,「仁」的思想反映到政治上,就是以德為政,它主要包括反戰,禁暴,重民,舉賢。在人際關係中,孔子將「仁」看作禮的基礎,「仁」表現出了強烈的道德意識,使禮論前進了一步,君子就是孔子為我們樹立的理想人格的典範。

學生子貢問孔子:這裡有一塊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還是找個識貨的商人賣掉呢?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孔子自稱「待賈者」,時刻準備將自己推上統治地位,依靠政權的力量推行禮。天干從正官庚,到丁火禮,連續相生,這就是孔子依官施禮的整個過程。

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公元前501年,51歲的孔子懷著積極的熱情,在魯國擔任了中都宰之職,很快又被提升為司空、司寇。由於貴族統治者不可採納實施他的主張,孔子毅然辭官出走,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歷程,共14年,遊說72個執政者,晚年回到自己的祖國魯。事實證明,當官不是孔子的目的,傳道才是他的所為,但政治抱負始終沒得到施展。

庚官生壬印,印生身,限運到乙卯柱時,定要陞官。大運到戊子時,子沖開午之門戶,便為火禮而奔走。但午火被壬蓋頭,丁火被亥截腳,這禮實施起來總有阻撓。

儘管如此,命局中畢竟火當令而旺,所以,孔子最重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行。」這是孔子對弟子、也是對自己的要求。

「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在鄉下,孔子給人的印象是謙遜和善。「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在朝廷上,孔子的態度恭敬而威儀,不亢不卑,敢於講話。「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在國君面前,溫和恭順,莊重嚴肅又誠惶誠恐。

在[論語]中,像以上孔子的禮儀言行記敘不少,連他的衣著飲食都有詳細記錄。如孔子的朝服、喪服、在家所用的便服,即使是睡衣,都要合乎禮的款式和顏色規定。「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席不正,不坐。」言談舉止,行走坐卧等生活細節,孔子都有規矩和習慣,他處處以正人君子的標準要求自己,使自己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盡量符合禮法,在他看來,「禮」是至高無上的,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是齊景公向孔子問政時,孔子的回答。齊景公聽後直呼「善哉!」是啊,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亂了禮法,雖然有糧食,「吾得而食諸?」不能怪孔子那樣在乎禮,因禮關係到家庭乃至國家有無統續的大事啊。

那麼,僅僅有禮,就能育人齊家治國平天下嗎?非也。「人而不仁,如禮何?」光有禮而無仁,那是偽君子,假文明。孔子是不是仁者?看日柱,乙木坐卯,本具善根,外慈內善,表裡如一。孔子釣魚,用單鉤魚竿;射鳥,射飛行的鳥不射歸巢的鳥。多麼善良的人啊!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怎樣做才叫仁呢?對顏淵問仁,孔子說遵禮行事就是仁;仲弓問仁,孔子說嚴肅認真事君使民、寬以待人就是仁;司馬牛問仁,孔子說言行謹慎一致就是仁;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對居於統治者地位的季康子詢問怎樣治理國家,孔子的回答是: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會跟著行善。在上位者的品德好比風,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風吹到草上,草就跟著倒。孔子推行的是以仁德治國,豈止是仁者?乃大仁者也!

「克己復禮為仁」,孔子是以禮來規定仁,依禮而行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禮以仁為基礎,以仁來維護。「繪事後素」,仁是內在的,禮是外在的,二者緊密結合,這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午由卯供燃料,心更明;丁以乙為火原,眼更亮。卯枝吐午蕊,乙葉襯丁花。火禮木仁,通明呼應,相依相伴,缺一不可。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殺身成仁」是孔子的生死觀,以「仁」為最高原則,寧死都要保全「仁」。自古以來,激發著多少仁人志士,為國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譬如,陳毅的「捷報飛來當紙錢」,視死如歸得如此浪漫,這是多麼高的驕傲啊!

繼續分析四柱:亥水在時支,情願潤木,水智是為木仁服務的,而仁德之木又去生火,即這智間接地在禮上、在學生身上得到了體現。因材施教,就是孔子智的施展。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啟發式教學,舉一反三。與此同時,孔子還把中庸思想滲透在教學實踐。如,對不自信的冉求,進行鼓勵,而對好勇過人的子路,則進行約束。

正因為孔子是智者,學生和統治者才向他求教諮詢。有人向他問孝,有人向他問官,有人向他問政,有人問什麼樣的人才是君子,如此等等,針對問話者的具體情況,孔子回答得恰如其分,十分到位實用。

「父母為其疾之憂。」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不在其位,不某其政。」

「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諸如此類的至理名言,不僅給孔子所處朝代的志士仁人指明了方向,也是今天的我們為官處世的指南。壬透干是公共之智,這智慧不僅僅是孔子個人的。壬生乙--智慧滋育仁德,乙生丁--仁德助燃文明之火,丁火之光猶如燈塔,引領後世子孫的人生航程。

孔子還告訴我們怎樣區別君子和小人:君子很容易相處,但很難取得君子的喜歡,不按正道討好君子,君子是不喜歡的。但是,當君子使用人的時候,能做到量身訂做而恰當安置。小人與君子正好相反。和小人辦事很難,討好他倒容易,用不正當手段去討好他,他也高興,但等到使用人的時候,小人卻求全責備。

關於君子和小人的比較與界定,[論語]中多處出現: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在君子和小人的比照中,使我們對這兩種人格的認識一目了然。「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求同存異的思想,既有包容的氣度,又能保持自己的獨立性,顯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認為,一個人要想立身處世,不講信用,無論如何都是行不通的。看孔子命局,戌土在年支,即頭腦中有信,且午生戌,即心中的「禮」使腦中的「信」更為堅固。孔子的信,是起自智、發自仁、來自禮的明智之信,亥生卯、卯生午、午生戌便是。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又問:在這三樣中,不得已去掉一樣,先去掉誰?子曰:「去兵。」子貢還問:不得已還得去掉,去誰?子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在食、兵、信當中,信是最重要的,如果老百姓對統治者不信任,那麼國家將處在崩潰和渙散的邊緣。可見,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個國家凝聚起來。

一次,孔子發現衛國有一亂臣賊子謀反,他要去衛國揭發,被此賊子發兵包圍,逼迫孔子對天發誓不去管閑事,但等圍兵剛撤走,孔子照去衛國。子路說老師言而無信,夫子說,「信」要合乎「義」,才可實行。「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戌--信,由蓋頭的庚「義」來守侯,所以孔子的信是正義維護下的信。庚--義,立在年干最上面,佔領了八個字的至高點--「君子義以為上」,孔子怎能不重義?一個朋友死了,沒錢斂埋,孔子說「喪事由我來辦吧。」

「君子不器。」知通變、與時俱進的人,才有可能成為君子。在推行周禮的過程中,難免處在兩難境地,「奢則不孫,儉則固。」這時,孔子的選擇是,「與其越禮,寧可寒酸。」他的禮,他的義,他的信,完完全全出自於他的仁,而他的仁又得益於他的智--亥水。亥水利萬物而不爭,處最下,藏深谷,潤木無聲,這才使仁木不枯。如果無智,即便是個仁者,也可能好心去辦壞事啊。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以。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難怪當有人說子貢比孔子賢良時,子貢反駁「仲尼不可毀也。」子貢說老師的賢德好比日月,是無法超越的。是的,能做到貧窮而不討好諂媚,富有而不驕奢淫逸,這已經是難能可貴了。而「貧而樂,富而好禮」更上了一個層面,已經超過了對貧富本身的計較,進而上升到對禮樂之道的追求,這是何等高的境界啊!

日乙與年庚隔合--與天合其德;時丁與月壬隔合--與月合其明。這種跨越阻隔、與天地星月同氣相求的呼應,是孔子對美好境界的嚮往,由於相合畢竟有阻,所以,孔子不是神人,不是變幻莫測、遙不可及的神人,不是像莊子那樣拋離世事、與天地精神自由來往的神人。孔夫子,是聖人,是從我們的生活里自然生長、脫胎出來的聖人,是腳踏實地、對現實社會有所擔當的聖人。

(末完待續)


推薦閱讀:

我想請問一下「以德報怨,何以報直」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我查了書和網路,都沒有類似的介紹啊?
道統論說的具體是什麼?
孔子借傘,說透了整個人生
孔子易學水平有多高
孔子是有神論者還是無神論者?

TAG: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