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內功》節要 李經梧

《太極內功》節要李經梧

一、太極內功操練方法太極內功的操練方法如下:姿勢太極內功的姿勢很重要,與功法要求、意守部位、呼吸方法密切相關。大致可分為三類:靜練式、動練式、活練式。可根據練者的需要選擇。(一)靜練式練功初級階段時應用,適於治療疾病。可分為卧式、靠式、坐式、站式四種。1.仰卧式:採取平時睡覺的仰卧姿勢,頭部端正,枕頭略高一些(約25厘米),肩下墊高約3~6厘米,以舒適為宜。兩腿伸直併攏,兩足跟相靠,足尖分開成自然八字形,兩上肢自然伸直,手放於身體兩側,手心向下平貼於床上,兩眼微閉或微露一線之光。2.靠式:又分為靠卧式和靠坐式兩種。(1)靠卧式:即採取平時休息的半卧姿勢,半卧床上,枕頭要高,背下墊起約35~45厘米,上身成坡形,余同仰卧式。另一種靠卧姿勢是左腳置於右腳上,壓住解溪穴(在腳彎前正中兩筋間),或右腳在上。以舒適為宜。(2)靠坐式:即平時在躺椅上的姿勢,要求與靠卧式相同。坡度適宜,運用方便,感覺舒適,臨床上多採用此式。本式也分壓解溪與不壓解溪兩種。3.坐式:身體端正,穩坐於凳上,兩腿自然分開,寬與肩等。膝關節彎曲成90度角,兩小腿平行垂直於地面,雙腳踏地。凳的高度要適度,頭正直微前傾(有頭頂懸之意),含胸拔背,松肩垂肘,雙手放在兩膝上。如果坐椅子,背和腰不可靠椅背,不可失去放鬆原則。4.站式:是太極內功的基礎功。姿勢與太極拳預備式相似,立正,左腳橫開,腳尖向正前方(不外斜),寬與肩等。頭正直,下頜收斂(頭頂懸之意),含胸拔背,松肩沉肘。兩手貼於身體兩側,全身關節、肌肉放鬆,兩眼向前凝視。(二)動練式動練式又分單練式和帶功式。是太極內功的中級鍛煉階段。1.站式:與靜練站式相同,凝視後兩眼微合或微露一線之光看會陰。頭緩慢下垂,隨呼氣身體慢慢彎腰下蹲,蹲到兩膝發痠為度,姿勢到此定形,開始吐納練習,吐氣時把氣向下引導,兩手同時自然伸開;納氣時氣向上引到命門,隨吸氣兩手握拳,進行抓閉,抓閉後呼吸稍有停頓。2.活步站樁(又稱太極看手式):開始先做預備姿勢,頭正直,兩腳橫開一步,含胸拔背,吸氣意貫丹田,此時閉息不呼,兩拳緊握,兩臂抬起,左手在前,左腿同時邁出。兩拳變掌向前按,兩眼看前手的手指,左腳尖點地,十分之七體重在後腿,雙肘略彎,右肘俯於左肘,止步閉氣,待閉氣不能堅持時再呼吸換式。換式動作:將兩手輕落身體兩側,隨落手同時慢慢呼氣,將氣呼盡後再行吸氣抓閉握拳。抓閉後,與前左右相反做活步站樁。此式可依練功者身體情況規定鍛煉時間。本功應在站練式基礎上進行。3.帶功練拳:在練完靜練、動練、活步站樁基礎功之後,即可開始帶功練拳。要注意交替鍛煉。正氣不足時,則可重新抓閉充實,待充實後再行帶功練拳,長期堅持帶功練拳可達到高級階段,即活練式。(三)活練式活練式是太極內功的高級鍛煉階段,沒有固定姿勢,是無形無象的東西,用則有,不用則無。採用喉頭呼吸法或意識呼吸法。以意行氣,氣通全身。此時可帶功演練整套太極拳。平時也可隨意練習,不必採用固定姿勢,可走路練、說話練、坐車練,即隨心所欲練,不受時間、地點限制。(四)意守太極內功意守部位和操作方法較其他功法多,依據練功的不同階段,步驟、姿勢和因人、因時而異,現分述如下:1.意守會陰法:本功法所指的會陰就是前後陰之間部位,也稱下丹田。意守這個部位可以迅速排除雜念,使神凝心穩。開始時兩眼平視,向正中處視為一線,先將視野放到最遠處,尋找一個目標,如山川、日月、星辰,花朵、勝景等,待神凝後,將所采之景物收回離眼1.2尺左右,停止凝視。待凝視幾分鐘後,由於雙眼凝視所采之景物會變得模糊不清,也有的單景色會變成重影或變成一個白色氣團,所以過去傳授此段功時叫採氣霧(物),待凝視中出現模糊不清的景物或氣霧(物)時,頭慢慢低下,眼看會陰,此步要與內視合一,以意下達會陰,意氣同行,守住會陰穴。2.意守湧泉法:以意領氣,從會陰慢慢經過大腿、膝關節、小腿、足踝部最後達到湧泉(足心),領氣要緩慢進行,不可過急過快。初練時呼吸不深長,氣不能隨意念同時達意守部位時,可不管呼吸,任其自然,此即「氣斷意不斷」。經過一定時間的鍛煉,意氣自然合一。又因氣從會陰到達湧泉走的是一條線,故此又稱「連線意守法」。3.意守命門法:是最關鍵的一環。以意守命門為主,以氣連絡其他部位,循環不止,故又稱「循環意守法」。練功開始,以意領氣,從湧泉開始配合吸氣,引氣經足踝、小腿、膝關節、大腿,最後到會陰合而為一,再從會陰引氣到後丹田(即命門)。引氣到命門後要停頓,意守命門的時間長短以體質、功夫深淺決定。停頓後再以意領氣從命門開始返回,經會陰後分兩條線經大腿、小腿、足踝達到湧泉。如此周而復始地進行,久而久之命門即可得到充實。姿勢可配合站式,坐式兩種。注意氣的運用要緩慢、均勻、無聲、無息,不可過急過快,不可用力。4.意守關元法:關元就是通稱的前丹田,但不同於其他功法(關元在肚臍下3寸小腹的中央部位)。此法練熟後可達到氣貫丹田,氣沖帶脈的功夫。方法是:以意領氣,從命門開始分兩條線沖向關元,稍有停頓,即進行意守。配合呼吸,反覆進行,鍛煉日久,前後貫通,在腰的周圍似有一條帶子縛住,也就是帶脈部位,練到這一步,可達到帶脈充實。在此基礎上只要稍用意引導,結合呼吸便可產生鼓盪氣,這時帶功練拳就可提高拳術技擊能力。5.意守印堂法:這是太極內功最後意守部位,必須在以上各功鍛煉成熟的基礎上才能運用,又因不易掌握其火候,在無人指導時不可自行練此功。方法是:將吐納的納氣(吸氣)不放,再把氣由意念提到背部,經夾脊、玉枕、百會、上星達到印堂,守住印堂。氣到印堂後停住,不再下引,也不旋轉,兩眼內視,全身有意氣貫滿之感,精神貫注。如帶功練拳可優於平時。6.命門湧泉連線意守法:此法多用於治療疾病,開始可採用卧式、靠式或坐式,配合深呼吸,以意領氣。把氣從命門下引到會陰,由會陰分兩條線經兩大腿、膝關節、小腿、足踝到湧泉,然後再吸氣,以意引氣,把氣從湧泉經原路線返回,再配合呼氣,以意下達湧泉,如此周而復始進行。7.意守解溪法:本法不是原太極內功的鍛煉方法,主要用於治療高血壓、失眠症等。練功時可採取仰卧或靠卧式,一隻腳跟搭於另一隻腳背部的解溪穴上,全身放鬆,採用沉氣呼吸法,呼氣時使氣下沉到解溪(或達到湧泉),注意呼氣,不注意吸氣,反覆進行鍛煉。(五)呼吸可分以下幾種形式。1.自然呼吸法:用於初級階段,或者是練功開始的前幾分鐘。取平時緩慢的自然呼吸,逐漸用意引導把胸式呼吸改變為腹式呼吸,不停頓,不默念,要求均勻、細長、緩慢。2.導引運氣法:用於第二階段。練功開始,口對會陰方向細長吐氣,隨著吐氣身體慢慢下降,降到兩膝發痠為度(參照「姿勢」一節)。用意引導氣由會陰降到大腿、膝關節、小腿、足心;吸氣時由足心再返回會陰,周而復始、令氣運行。3.抓閉呼吸法:運用於中級階段,練完導引運氣法後可接練本法。這種呼吸法從操作過程來講也可稱之謂吸、貼、抓、閉呼吸練功法。採取站式(參閱「姿勢」一節),在練完導引運氣法後,吐氣時把氣引導到足心,呼吸停頓,停頓後吸氣,引氣上行經兩小腿、關節、大腿、會陰、尾閭、命門;隨吸氣的同時,兩手用力緊抓(握拳),兩腳十趾扣也不放,舌尖輕貼於上齒與齒齦之間,緊縮肛門並上提,吸氣到不能再吸(飽和)為止,然後停頓(閉住);停頓後隨呼氣再將氣慢慢順原路線回到足心。手指、腳趾放鬆,隨後全身放鬆,如此周而復始進行。本呼吸法是一種內呼吸法,不介意口鼻呼吸。又因這種呼吸法較猛烈,抓閉鍛煉時間不宜過長。抓閉停頓時間也要隨著鍛煉的時間加長而延長。4.喉頭呼吸法:本呼吸法是在抓閉呼吸的基礎上進行。操作時忘掉口鼻呼吸形式,用意配合喉頭納氣。所謂喉頭納氣不同於生理上的淺呼吸,這指的是在經過抓閉呼吸鍛煉後,有了「內氣」的感覺,但在技擊時不能等待練完抓閉呼吸後再與對方搏擊,而是要用一種迅速充實內氣的方法,也就是在一瞬間(大約四分之一秒)喉頭用意擴張一下,氣便迅速進入丹田,小腹立即充脹起來。這種呼吸從外表形式上看不到操作內容,張喉、充氣,鼓腹均在同時進行。姿勢採用站式和活步式,只稍用意念,整個帶脈立即充實起來,腰部充實,氣遍全身。這種呼吸可以單獨應用,也可以在喉頭呼吸後把氣閉住,再進行抓閉呼吸鍛煉。這種呼吸過去多用在太極拳技擊上。因為它無固定形式,完全以意引氣,隨用隨來,非常方便。另外,還有意識呼吸,它是在喉頭呼吸法的鍛煉基礎上更高級的內呼吸法。它同喉頭呼吸法的區別是,無形無象,不用喉頭納氣,在應用中,如果是拳術技擊,只要手或肢體任何部位接觸對方時,意識反應立即出來,氣隨意識同時充滿帶脈和全身。這種呼吸在應用時,不必做任何準備,用則有,不用則無。5.內轉呼吸法:本呼吸法是把納入之氣用意引到腰部腹部,使中丹田(前丹田與後丹田之間)充實後再引氣圍繞臍的周圍轉圈。先從里圈開始由右向左,順時針方向外轉圈,共計轉36圈;然後再從左向右,逆時針方向,由外向里轉圈,共計轉24圈。6.沉氣呼吸法:用於治療,也用於氣功的預備功。它不是太極內功原有的呼吸法,適用於初練者和體弱者,尤以高血壓,植物神經功能失調、失眠等最為適宜。姿勢可隨意,平坐、靠坐、靠卧、仰卧、站式均可,以靠坐、靠卧最適宜。練功時全身放鬆,以意配合呼氣,不用注意吸氣,呼氣開始以意引導氣由命門下降,降到會陰,大腿、小腿、湧泉,久練可感到呼氣時氣由命門下沉到足心,並能產生一股熱流。但必須注意,此法強調不管吸氣,只注意呼氣,任其自然。(六)收功法比較簡單、隨意。用於治療,可以逐漸停止意守,兩眼慢慢睜開,兩手相搓發熱後撫摸面部,活動肢體,開始散步;如練整套太極內功時,不拘哪一個姿勢,均以意收功,身體直立,以意使氣下沉到足心,然後活動肢體,散步即可。二、太極內功指導原則1.無論選擇什麼功法,都必須充分發揮病人的主觀能動性,解除病人的悲觀消極情緒和半信半疑心理,正確認識疾病,儘快掌握氣功這一治療方法。2.使病人在治療時期,尤其是在集中治療時期,處於安靜的環境之中,避免外界不良干擾。解除病人思想及全身肌肉的緊張狀態,突出強調虛靜為主。醫務工作者必須具體地幫助病人進入虛靜狀態,達到「精神內守」,「恬淡虛無」的狀態,使經活脈開,氣血通暢。3.意氣相合,要以練意為主,以意來領氣。鍛煉時要循序漸進,不可急於求成。有些患者往往容易把氣功看成是單純呼吸鍛煉,每次練功都是盡量使小腹隆起,似乎肚子鼓得越大越好,結果出現偏差。因此,要循序漸進,不可急於求成,不可離開意識強行練氣。同時,指導者本人必須結合個人練功體會和臨床觀察,不斷積累經驗,提高氣功業務水平,掌握意氣相合的規律,以正確有效地指導病人。4.只動不靜,久了會產生疲勞,只靜不動,久了會使人消沉,只有動靜相兼才能達到體適神逸,精神輕鬆愉快的境界。所以不能只強調動練或靜練,指導中要注意這一點。5.對太極內功的指導,要注意把健康人和病人的鍛煉區別開來,不能一樣對待。因為一是以治病為目的,一是以健身防病和增強拳術技擊能力為目的,兩者的目的不同鍛煉的方法也不同。三、練功中常見的反應太極內功最常見的反應有以下幾種:1.練功入靜後,意氣下沉,全身關節肌肉放鬆後,有精神輕鬆愉快的感覺。2.由於呼吸的鍛煉,腹肌伸縮的幅度加大,胃腸蠕動加強,促進了消化吸收的能力,而使飲食增加。另外,由於新陳代謝旺盛,頭髮、指甲、鬍鬚生長比平時快,面容光澤紅潤,眼睛有神。3.由於長期循環意守,可感覺有一股熱流隨氣沿兩下肢走動,足心發熱,有時出汗,有的熱流可隨氣一同循環。長期意守命門、腰部及前丹田,則會前後貫通發熱,如熱流從命門放散到前腹及會陰,最後熱流遍及全身呈放射狀。4.在抓閉呼吸鍛煉時,氣達到背部也叫神通於背,此時背部開始發熱,熱流上行達到兩肩並推動兩肘、兩手,手及臂發熱發脹,比平時有力。抓閉的同時還有提肛、縮睾的感覺(肛門括約肌收縮,睾丸上提)。5.帶脈充實之後,氣貫全身,腹部周圍似有一條敷帶相護,內里又似有一觸即發的鼓盪勁或鼓盪氣。6.長期練功後,有的人平時不思小飲(即很少喝水)。7.內外合一後,帶功練拳很少疲勞,動作連貫自如,增加了體態造型的優美感。

原載《太極內功》(李經梧口述,張天戈執筆),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年版,第3~15、34~36頁。

http://218.87.30.233:90/resource/data%5C011%5C009%5C239209.pdf

推薦閱讀:

漫談內功修鍊
太極要出內功,先從培育根基開始!
武當魚門桶子內功闡秘/劉江平
內功養氣培元之養氣方法和養氣要領
心意內功

TAG:太極 | 內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