羨慕新加坡的年輕人,買房不用啃老
先看幾個描述。
1、這個國家房價在全球排名第七。
2、居者有其屋。
3、房價已連續下跌了三年,對經濟似乎並沒有太大影響。
在中國人的認知里,每一條都是矛盾的。
房價高,意味著買不起房,談何居者有其屋。
在中國,房價如果連續下跌幾年,經濟肯定扛不住,有崩盤的風險。
這個奇葩的國家是新加坡。
最近想找機會去新加坡,於是研究了一下這個國家的房地產。
還順帶著研究了一下香港。
因為,新加坡和香港太像了。
兩座城市都是由若干島嶼組成的彈丸之地,都地掌握著交通要道。
歷史上,二者都曾於19世紀上半葉開埠,都曾是大英帝國的殖民地,也同是世界重要的金融貿易和海洋交通運輸中心。
社會環境上,早期都有大批福建、廣東移民入住,形成了以華人為主的社會,至今通用中英雙語。
二戰以後,兩者都以飛速發展,躋身亞洲四小龍之列。
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在一系列經濟和社會指標排名中,香港和新加坡不分伯仲。
數據上,新加坡的面積和人口幾乎都是香港的2/3。
相比較,新加坡地更狹、人更多。
而如今,在香港人掙扎著如何買房「上車」,新加坡幾乎已經實現了「居者有其屋」。
1:一段往事
一切要從一段往事說起。
1953年,香港浹尾木屋區發生了一起嚴重的火災,數萬人無家可歸。
大火之後,當時的港英政府為了在短時間內安置大量無家可歸的居民,就在廢墟上的石硤尾邨興建了29棟大廈,以供災民入住。
自此之後,政府開始興建公共房屋,為低下層市民提供住屋福利。
(1972年石硤尾屋邨邊的居民活動場所)
公屋就這樣懵懵懂懂地誕生了。
沒有宏偉的藍圖,沒有遠景的規劃,只是迫不得已的應急之策。
之後,在公屋的基礎上,又出現了居屋(類比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一為出租,一為出售)。
如果說公屋制度是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香港的住房壓力,
那麼,則是從根本上改變了新加坡的命運。
2:居者有其屋
「居者有其屋」,
這話在新加坡,已經說爛了,
但的的確確是新加坡一張最有力的名片。
當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年輕人為了一套房苦苦掙扎,甚至一輩子被房價綁架的時候,
新加坡人早早地擁有了一個安穩的住所,既不用擔心高房價,也不用為高房租憂心。
然而,50年多前的新加坡,完全不是如此。
當時的新加坡,不僅政治、經濟上脆弱,還有1 / 4人口沒有固定、合法的住房保障。
1960年,受香港公屋制度的啟發,新加坡成立建屋發展局,代表政府建設組屋(即公屋),負責組屋區的總體規劃、設計和建造。
建屋局在頭三年就推出2.1萬套組屋。
1964年,新加坡推出「居者有其屋計劃」。
到1965年,共推出5.4萬套組屋。
1966年,新加坡制定通過了強制徵用土地的法律。
到1975年,已經有47%的居民住進組屋。
到1985年為止,建屋發展局已經控制了新加坡75%左右的土地資源。
土地,是組屋制度里最關鍵的環節。
因為可以強制征地,新加坡政府只需要進行大量的建築補貼,而不用考慮最基本的土地資源問題。
所以,與其他國家的經濟適用房不同,新加坡的組屋並不是建築在偏僻地段,而是大多數在地理位置十分優越的地方,不乏很多黃金地段。
新加坡的組屋不僅多,而且好。
兩室一廳、三室一廳、四室一廳的戶型都有,和普通公寓住宅已經沒什麼差別,甚至更勝一籌。
社區的配套設施十分完善,除了大型商場和醫院、學校之外,組屋的底層有專門的社區客廳,可以給老人和孩子提供專門的休閑娛樂場所。
外媒都發出驚嘆:這是豪華酒店?
在50餘年的發展歷程中,建屋局總共推出了90萬間組屋。
目前新加坡大約85%的居民居住在政府組屋,而另外15%高收入家庭住在私人發展商推出的高檔商品房。
由於組屋由政府興建,而且配合公積金強制儲蓄和土地徵用制度,因此不會像市場價格那樣大起大伏。
據新加坡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12年新加坡居民家庭人均月工資收入為3142新元(新加坡元兌人民幣約1:5)。
按此計算,一個普通新加坡人3年的工資收入,就可買一套二房式組屋。
(圖片來源:網易家居)
雖然我們看到的新加坡房價世界第七貴,是因為在組屋之外,只留下了少數價格昂貴的商品房,給高收入者和外來購房者交易。
外國人想買便宜的組屋?
別做夢了,他們根本沒有資格買組屋。
甚至是新加坡本國人,也有十分嚴格的交易限制。
炒房,在新加坡根本沒有可能。
所以,即使商品房價格昂貴、泡沫嚴重、連年下跌,對當地總體經濟的影響並不大。
畢竟絕大部分新加坡人都已經實現了安居。 香港與新加坡,同一個因,卻種下了不同的果。
當年「房屋制度」的老師香港,已經被落下了一大截。
在香港,只有低收入者能夠入住環境並不太好的公屋。
占社會大多數的中產,仍在蝸居,仍是房奴,仍在和世界上最高的房價體系抗爭。
3:兩種制度的對抗
同樣的公屋制度,新加坡卻和香港走上了兩條截然相反的路。
真正造成這種差異的根本原因,是兩地的體制。
之前看了一個視頻,內容略敏感,一直傳不上來。
簡單複述一下。
1992年,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到訪香港大學講話,與時任港督彭定康就民主問題展開論戰。
李光耀稱「我從不相信民主會帶來進步,我認為民主只會帶來退步」。
場下的香港人一片嘩然。
香港奉行亞當斯密的自由市場經濟理論,政府干預少,講究「無為而治」。
新加坡奉行的是凱恩斯主義,政府對市場進行全面干預。
因而,對於一向信奉「自由主義」的香港人來說,李光耀的講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
前面提到,強制征地是新加坡組屋制度最重要的環節。
一直以來,新加坡征地地價的賠償額都遠遠低於市價。
直到2007年,新加坡政府才大幅修訂土地徵用法令,才把受徵用房地產的潛在價值考慮在內。
這樣的政策,從今天看,實際上是犧牲了一小部分人的利益,成全了大部分人,才有了今天百分之八十新加坡人居住在組屋的壯觀局面。
但在征地的過程中,遠遠低於市價的賠償額,造成了當年私人業主的不滿,引發了大量的抗議。
這樣的尺度和魄力,世界上少有政府能把控。
而在自由民主的香港,這更不可能發生。
首先,香港尊重私有財產,征地困難。
且徵用土地時,政府按市場價補償,但往往大家對市場價是有分歧的,需要聘請律師、會計師、測量師來做評估,且費用都由政府支付,過程冗長、代價高。
其次,在自由經濟的市場里,修建大型設施要爭取多方意見,權利任性是被抵制的,效率也因此降了下來。
一個住香港的朋友說,家附近的地鐵修了7年,還在進行中。
因為一個老太太投訴,港珠澳大橋搞到工期延誤,成本提高了幾十億。
因而,一幢公屋的修建時間,從提出計划到建成,也比新加坡長很多。
另外,新加坡建屋局,直屬國家發展部,是一個獨立的、非營利機構,其財政預算納入國家計劃。
而負責香港公屋建設的香港房委會實質上是一個贏利機構。
有人說,如果將社會財富比做一鍋粥,那麼市場經濟環境中,香港房委會沒理由不合理合法地分一杯羹。
而新加坡政府則將所有的粥給了自己的子民。
當然,這裡不討論孰是孰非。
只是從最終的結果看,
香港成為了世界上房價最高的城市,城市人口、產業都被高房價綁架,經濟持續疲軟。
這十來年,香港人似乎只做了兩件事。
一,炒房。本港人炒,內地人跟著炒。
二,吵架。和政府吵,和內地人吵。
而新加坡在居者有其屋之後,有恆產者有恆心,高科技產業和製造業也開始高速發展。
來源:海馬小姐 微信號:ladyhaima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博海拾貝 ? 羨慕新加坡的年輕人,買房不用啃老
推薦閱讀:
※極品弟弟瘋狂啃老怎麼辦?
※用六個錢包買房的你,可能一輩子都暴富不了
※家裡有個性格古怪,不願出去工作還天天吵架的哥哥怎麼辦?
※啃老不是錯,啃老立牌坊就無恥了
※中國的年輕人應不應該啃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