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楞嚴經第九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九】

淨業學園116講次31:49 講義252面 2009/05/28

辛二、色界

到這個地方都還有三種慾望,色界以去,它完全沒有男女的慾望,沒有飲食的慾望,沒有睡眠的慾望,完全是以禪定的法樂為食。色界就是說,這一類的眾生雖然有禪定的攝受能夠禪悅為食,但是他還有色身的存在,當然他的那個色身有二種功德,第一、充滿了光明。第二、他的形質特別的殊勝,他完全是只有童男之相,他沒有男女相,因為他沒有婬欲心,所他招感的果報體就沒有女眾之相,完全是童男之相,完全是化生,而且充滿了光明,而且形質特別的殊勝。色界就是形容他的色身的光明殊勝,叫做色界。

(分三:壬一、總出其因。壬二、別明其相。壬三、總結其名)

壬一、總出其因 生往色界之因。

阿難!世間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禪那,無有智慧,但能執身不行婬欲,若行若坐,想念俱無。

這個人他是一個修心之人,他不是普通人,不像我們平常做做慈善事業心外攀緣,不是!他是一個修習禪定寂靜之人,但是他修禪定的過程當中,有二種過失:一、不假禪那。他沒有修習出世間的三昧(真如三昧),他沒有依止不生滅心來修禪定。二、他也沒有我空法空的智慧。換句話說,他還是有所攀緣、有所得,缺乏出世間的定慧。但是他的好處,他能夠執身不行婬欲,他能夠依止世間的持戒跟禪定攝持,他使令他的色身暫時不起婬欲之事,所以他若行若坐,對於這樣的婬欲之事,想念俱無。

念跟想有什麼差別?

在《唯識學》上說:「念」是你曾經發生過的事情,回憶叫念;「想」是你沒有發生過,你自己憑空想像出來叫想。

色界的眾生他在生命當中,他完全不必靠飲食也不必靠睡眠,他肚子餓的時候,在古德的註解上說,他肚子餓怎麼辦呢?他疲累怎麼辦呢?入禪定。入禪定以後,三昧現前的時候,他會有一種殊勝的法樂,法樂就能夠滋養他的色身,他出定以後精神特別的飽滿,他餓的感覺、疲累的感覺完全消失掉,他完全沒有這種需求。

壬二、別明其相(分四:癸一、明初禪。癸二、明二禪。癸三、明三禪。

癸四、 明四禪)

癸一、明初禪

梵 眾 天 愛染不生,無留欲界,是人應念身為梵侶,如是一類,名梵眾天。

梵眾天當然到了色界以後他的禪定已經堅固成就了,我們知道,到了未到地定還不是很決定,他還是屬於一個過度的。到了初禪就以後,他三界的愛欲跟情染就完全沒有想念之心,他因地沒有婬欲的念頭,當然不會生長在欲界。這個人臨終的時候,神識就應其清淨的梵行之念而生為梵眾天。梵眾天就是初禪天一般大眾的人民,他們的人民大眾叫梵眾天。

梵 輔 天 欲習既除,離欲心現,於諸律儀愛樂隨順,是人應時能行梵德,

如是一類,名梵輔天。

梵輔天就是大臣,輔佐大王來整理事物的大臣,他的因地有二個:一、欲習既除,離欲心現。這一點跟前面的初禪差別不大,他對三界愛欲的煩惱調伏了,禪定離欲的心堅定的現前,這一部份跟前面沒有太大的差別,重點在下一句話:於諸律儀愛樂隨順。前面的持戒是比較屬於大方向的,偏重在調伏煩惱;梵輔天對大小的律儀,特別是威儀特別的重視,愛樂隨順,沒有人強迫他,他就很喜歡去注重自己的大小律儀,有威儀的德行。這個人應其定共戒,他有禪定跟戒行的清淨,他能夠行種種的梵行之德;梵行之德有二部份:一、他自己愛樂隨順梵行之德。-二、他能夠弘揚教化眾生遵守梵行之德。

這一點就不同於梵眾天,他偏重在自己的修學,梵輔天他能夠以梵行之德,來勸人家修學梵行,讚歎梵行的功德,他有種利他的妙行,叫梵輔天。

大 梵 天 身心妙圓,威儀不缺,清淨禁戒,加以明悟,是人應時能統梵眾,

為大梵王,如是一類,名大梵天。

大梵天是天王,他的因地有三個:一、身心妙圓。讚歎他的身心世界是微妙圓滿。什麼叫微妙?蕅益大師說:他能夠完全遠離欲界麤重污濁的身心,他沒有欲界的愛染。「圓」他較前面諸天,他戒定的功德更加的滿足,這第一個。他的戒行更加的清淨,他的威儀更加的莊嚴。二、威儀不缺,清淨禁戒,他不但是威儀不缺,行住坐臥都不放逸,具足持戒之德,不但能奉持清淨的淨戒,身口意清淨,他經常保持攝心而不放逸,有持戒之德。三、加以明悟,「明悟」就是他夠通達慈悲喜捨之理,他有四無量心,廣大的慈悲心跟喜捨之心。以這三種的因地,他能夠應其持戒清淨跟慈悲喜捨之德,以這二種德行來統領整個梵天的大眾,而為大梵天王。這指的是他天王的德行。

苦離漏止 阿難!此三勝流,一切苦惱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三摩地,清淨

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禪。

(總結)前面三種的天已經成就這種殊勝身心之流,因為他已經離開欲界的麤重污濁的心身,產生一種安樂精妙的身心。他這種身心世界一切苦惱所不能逼,他沒有欲界八苦的逼迫,也沒有三苦當中苦苦的逼迫,當然他還有無常敗壞之苦,還有微細的行苦。419雖然他沒有真實的依止不生滅心來修學出世的三昧,但是在他一念寂靜的心中,諸漏不動,已經能夠調伏世間的欲漏,名為初禪。

初禪我們叫做離生喜樂地,離開「生」就是三界麤重的身心,而產生一種跟喜樂相應的一種身心。智者大師在『法界次第初門』他說:初禪具足五德,覺、觀、喜、樂、心一境性,初禪是有覺觀的。

他的覺觀是怎麼來的呢?智者大師說有二種覺觀:一、從欲界到初禪最重要的覺觀是要訶責五欲,他必須用不淨觀,他要觀察我們眾生為什麼貪愛色身,因為我們產生顛倒,我們一直認為色身是清淨美妙的。所以他在覺觀當中,他就如實的觀察我們色身,其實把這一層皮剝開以後,把肉也剝開,我們看到我們的色身,膿血屎尿種種不淨物充滿於身內。他以不淨的覺觀來訶責欲愛的煩惱,所以他成就禪定的時候他的覺觀還在,而且他不斷的保留(下面會說)。因為初禪的特點雖得禪定,但並不堅固,到二禪就覺觀沒有了,他要隨時用覺觀來訶責五欲來保護他的禪定。所以你看初禪在大三災現前的時候,火燒初禪。為什麼?因為覺觀之火,他還有覺觀,所以他心中還有微細念頭在動,他招感初禪之火。「喜」他有歡喜心;「樂」喜跟樂都是快樂的,樂是比較微細,喜是比較粗;「心一境性」,禪定的相貌,心於所緣專一安住,心於所緣相續的安住,這是禪定的相貌,心一境性。

這是整個初禪的相貌,到二禪已去就沒有覺觀,二禪已去也沒有前五識的活動。

這地方的調伏煩惱,跟佛陀在講經的時候說,他都沒有修真實三昧這是什麼意思?

佛陀在訶責欲界諸天他在調伏煩惱的時候,或者色界天在調伏煩惱的時候,都有一句話說:「他們沒有真修三昧」,這什麼意思?

他們雖然用不淨觀訶責煩惱,但是他沒有真實的正念真如。正念真如的思想就是說,你要相信你的自性是清淨的,你來就沒有煩惱。所以我們在調伏煩惱的時候的一個思想,我們站在一個,本來就沒有煩惱的角度來調伏煩惱;我們要懺悔業障是站在一個本來就沒有業障的角度來懺悔業障。我們要了生死,要站在什麼樣的角度來?站在本來就沒有生死的角度來了生死。這個是整個本經的核心思想,從本來無一物而建立整個戒定慧,以無住為本,而生起戒定慧的修學。

你加上這個觀念,這個初禪就不是初禪,你加上這觀念二禪就不只是二禪,那是整個菩薩道。所以你看修行就是一念之間,你一念之間提昇了,你所修的法門全部提升。但問題是他不能夠正念真如,他就只能夠活在那一個小範圍裡面對治煩惱,還是以生滅心來對治煩惱,那當然效果就有限,站在本來就有煩惱的角度來對治煩惱,就糟糕了!那等於就是兩個人在那邊對抗,那這就很難跳脫。這觀念就在這個地方。

淨業學園117講次講義253面

癸二、明二禪

420這一大科是佛陀開示我們三界六道輪迴差別的因果,為什麼眾生他會受生到三惡道去?為什麼這個眾生會往生到人天去?是說明差別的因緣。古德有一段開示說:「六道之昇沉,在戒定之有無;出世之解脫,在教乘之急緩。」我們判斷一個人的功德從二方面來看:

一 、你要決定他在六道當中的昇沉,這看他持戒跟禪定的功德。本經所強的持戒是講根本,四根本重戒。說,你是根本重戒有所毀破,那你就到三惡道去;你四根本重戒能夠好好的持守,你就能夠往生到人道及欲界的諸天,進一步有禪定的功德,那你就到色界無色界,這種殊勝禪定光明的果報。所以我們看一個人,他來生到底是在六道當中的昇沉,是看它內心的戒波羅蜜跟定波羅蜜這二部份來決定的。

二、我們看這個人是不是有這種解脫的力量,出世解脫的力量,那就必須看他的乘,就是他智慧的觀照,本經說的「迴光返照,正念真如」。他那個我空法空的智慧是不是能夠當下照破現前一念無明妄想。說:「達妄本空,知真本有」,現前一念的妄想是本來不存在的,而我們眾生本俱的一念心性是本來具足,這一部份觀照的力量,那一分的堅持,那就決定你解脫這一部份的快慢。

所以本經在前面的修行當中,他是以智慧的觀照,正念真如為正行,以持戒誦咒保住我們人天這一部份為助行,善根跟福德二個都要具足,戒乘俱急。

少 光 天 阿難!其次梵天,統攝梵人,圓滿梵行,澄心不動,寂湛生光,

如是一類,名少光天。

「其次梵天,統攝梵人,圓滿梵行」這三句話是牒前面大梵天的人而來的。說,大梵天王他有二種功德:一、利他這一部份,他有威德力來統領攝受梵天的人民。二、自利,他能夠圓滿自己清淨梵行之德。這一部份是讚歎大梵天王自利、利他的功德。以下再正式說明,二禪少光天的二種功德:一、澄心不動,二禪少光天人的內心,是經常保持寂靜而不動。

初禪他內心的不動,是要從戒定二種力量的幫助,也就是說,初禪基本上他的定力是薄弱的,初得禪定所以他的勢力薄弱,所以他必須要靠持戒。我們前面講到初禪有覺觀,他要不斷的用覺觀來訶責對於五欲的干擾,所以他還有戒的幫助,才能夠達到不動,所以他的定力是薄弱的。

古德說:「澄心不動」是到二禪以上,他的不動已經不必假借持戒的力量,禪定任運的現前;二禪定生喜樂地,他的定力已經是堅固,所以他不需要靠持戒幫助,他不必經常如理作意靠覺觀,來訶責內心貪欲的煩惱,他任運能夠「澄心不動」。這是讚歎禪定的殊勝。

二、寂湛生光。前面一段偏重內心的功德,這一段講他外在的色身。他因為內心的寂靜,身上就放出殊勝的光明,這叫少光天。前面的梵天,這要是以「梵」,他清淨的德行,遠離欲界的煩惱,而產生清淨的梵行。

二禪主要是讚歎光明,當然這光明是從禪定產生的。少光天的意思就是說:他身上雖然有光明,但是並不是非常的廣大,因為是禪定轉生有一些光明出現,叫少光天。

無量光天 光光相然,照耀無盡,映十方界,徧成瑠璃,如是一類,名無量

光天。

無量光天的相貌是什麼呢?光光相然。第一個「光」是講他的正報的身心世界,放出廣大的光明。第二個「光」是講他依報的山河大地也能夠放出光明。他的禪定的力量不但使自己放光,也能夠使令他所依止環境也放出光明,而這二種光明互相的照耀,二種光明,我照耀你,你照耀我,彼此照耀是無窮無盡,他能夠映(照耀)整個十方世界。

這地方的十方世界是指什麼呢?一個小千世界。

正報跟依報彼此照耀,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相貌呢?

佛陀講出一個譬喻說:徧成琉璃。依正二報彼此互相的照耀,就好像琉璃內外光明透徹,這一類的天叫做無量光天,他的光明慢慢的廣大,能夠徧滿一個小千世界。

光 音 天 吸持圓光,成就教體,發化清淨,應用無盡,如是一類,名光音

天。

二禪最高的天叫光音天,光音天天人的特色,他不但是受用光明的殊勝,他能夠把光明做一個轉變。怎麼轉變呢?吸持圓光,成就教體。他能夠去吸取攝持他身心的光明,而成一種教體,就是他用光明能夠教化眾生。他是怎麼教化呢?發化清淨,他以光明來宣揚清淨梵行的功德,使令天人能夠受持清淨的梵行,好樂清淨的梵行。應用無盡,他的光明能夠教化很廣很廣的眾生、教化其他的諸天,名光音天。

我們娑婆世界的教體就是音聲,有的世界它是用米飯,香積佛國它是用米飯。你要問他佛法的真實因是什麼?他給你吃一碗飯你就開悟了。但是光音天他用光明,你這人起煩惱他用光明照你一下,你這個時候發化清淨,你內心就產生一種清淨的力量,就好樂清淨、好樂梵行。

前面二種的諸天,少光天、無量光天,他們只能夠自己受用光明,光音天能夠把光明進一步的去教化眾生,特別的殊勝,以光明來宣揚梵行之德,叫光音天。

憂離漏伏 阿難!此三勝流,一切憂懸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三摩地,清淨

心中,麤漏已伏,名為二禪。

佛陀讚歎說:以上的三天是一種殊勝的身心之流。這樣的流有什麼好處呢?一切憂懸所不能逼。「憂懸」指的是什麼呢?正是指的初禪的天人,雖有禪定,但心有憂懸,因為他的禪定不堅固,所以很害怕禪定失掉,所以他經常要保持警惕,他經常用覺觀來訶責慾望,來攝持禪定,所以他心中還是有所憂愁,有所懸掛的。但是二禪他沒有這一部份的障礙,內心的禪定綿延不斷的釋放出來,根本就不需要去憂愁懸掛禪定會失掉,因為他禪定轉深了!

他雖然不是出世間無漏的三昧,但是在一念無覺、無觀的清淨心中,三界這種比較麤漏的見思煩惱,因為禪定的力量暫時的調伏,名為二禪。

二禪叫「定生喜樂地」,定產生了,當然覺觀就消失了,因為覺觀是障礙禪定。這當中他有四種功德,智者大師說有四支:一、「內淨」(通於靜),他覺觀既無,覺觀消失了,所以他寂靜的力量顯現。二、「喜」,因為禪定轉深,他內心的喜悅之心特別的強烈。三、「樂」,安樂之心。四、「一心」,一心正是禪定的自體。

在古德的開示當中,二禪的內心四事當中以喜心為最,喜悅為根本。所以你看二禪在整個三大災來臨的時候,說火燒初禪,因為有覺觀招感火;水淹二禪。為什麼二禪水災呢?因為他心中有喜悅之水,所以招感水災來破壞二禪。

這地方的意思就是說,二禪因為禪定的轉深,外產生光明,內心產生喜悅,是二禪的特色。

癸三、明三禪

少 淨 天 阿難!如是天人,圓光成音,披音露妙,發成精行,通寂滅樂,

如是一類,名少淨天。

如是天人,圓光成音。這一段是牒前面的光音天而來的。看這意思,佛陀說這個諸天他是照次第慢慢上去的,當然三禪是由二禪而來。如是二禪天的光音天,他是圓光成音,依止圓滿的光明而轉成教體,來取代音聲,來教化眾生。

正示三禪的功德:

披音露妙,發成精行,通寂滅樂

他依止禪定的力量,能夠披發身上的光明,使其更加的殊勝,來顯露他微妙的定體,這第一點他的光明更加的廣大殊勝。第二、發成精行,這地方正式說明三禪的殊勝,發成精行。

古德的解釋說:二禪禪定雖深,但是並未精純,因為他禪定當中摻有喜悅。喜悅跟安樂是不同的,喜悅是非常強烈的,安樂是比較輕微寂靜的。

一個二禪的天人他不斷的受用喜悅以後…有為的快樂有一個特點就是常者生厭,他搞久了他就非常的厭倦,他覺得喜悅障礙他的寂靜。所以他怎麼辦呢?他就思惟喜悅的過失,他就訶責喜悅,觀想這個喜悅就像我們身上如病、如癰、如瘡。說:這個喜心在心中活動,就好像我身上長瘡一樣,非常的負擔障礙。所以喜心被他一訶責以後(在禪定當中訶責,那種心力很強),喜心就慢慢慢慢的停止活動了,這時候他的禪定就變成精純,沒有夾雜喜悅的障礙。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相似於涅槃寂滅的安樂、相似於(「通」就是相似),他還不是真實的寂滅樂,但是跟阿羅漢的涅槃寂靜樂有少分的相似,如是一類,名少淨天。

因為他的喜悅之心消滅了,所以他內心當中那精純的禪定生起了,所以有這種寂滅之樂。

無量淨天 淨空現前,引發無際,身心輕安,成寂滅樂,如是一類,名無量

淨天。

少淨天他從一種很麤重的喜悅,轉成一個非常寂靜的安樂,他就非常的歡喜,他覺得他的修行成功了。他受用到寂靜的安樂以後,他希望寂靜的安樂能夠增長廣大、越多越好。那怎麼辦呢?他就做一個想,叫「淨空現前」。「淨」他一方面他能夠安住在清淨寂滅之樂;第二個「空」觀想無邊的虛空,他觀想他的身心世界就像無邊的虛空。這種寂靜之心跟無邊虛空之相,二個同時在心中顯現出來,就產生一個「引發無際」的力量;「引」擴大,拓展的意思。他就把這種寂靜的感受就無窮盡的擴展,像虛空一樣無窮無盡的擴展(一切為心造嘛!)。

最後的結果是怎麼樣呢?身心輕安,成寂滅樂。

身心輕安可以說是徧滿整個身心世界,成就這種寂滅的快樂,叫無量淨天。他的寂靜的力量就像虛空一樣無窮無盡的顯現出來。

徧 淨 天 世界身心,一切圓淨,淨德成就,勝託現前,歸寂滅樂,如是一

類,名徧淨天。

前面是講虛空,這地方講他的寂滅又更加的圓滿殊勝,是世界身心,一切圓淨。他又不斷的把虛空相跟寂滅樂把它結合在一起。到最後的結果是怎麼?「世界」,一個外在的依報;「身心」,正報,依正二報都是圓滿清淨。當然這地方不但是他觀想,也包括他的禪定轉深。前面的無量淨天只是正報的身心感受到無邊的輕安寂靜之樂,而且他同時可以感受到,這依報的環境也在釋放一種寂靜之樂,身心世界一切圓淨。這時候他是淨德成就,這種寂靜清淨之德已經是內外成就了。

這時候他的內心是一個什麼相貌呢?

勝託現前,歸寂滅樂

「託」寄託。他就把這種殊勝的寂滅樂當作他身心世界的一個最終的寄託。也就是說,他把它當作他生命當中最圓滿的寄託處,他認為這就是所作皆辦了,這就是勝託現前,歸寂滅樂,名徧淨天。

前面的無量淨天是身心世界的寂樂,這是依正二報的寂樂;不但是身心,包括外在的世界也充滿了寂樂。

安穩妙樂 阿難!此三勝流,具大隨順,身心安隱,得無量樂。雖非正得真

三摩地,安隱心中,歡喜畢具,名為三禪。

三禪三天這種殊勝的身心,它的特點具大隨順;「隨順」自在的意思。他能夠隨心自在的受用身心安穩的無量樂。他身心一方面沒有喜悅之心的干擾,當然也沒有欲界慾望的干擾,又沒有二禪喜心的干擾,所以他非常安穩,而且他的身心世界不斷的釋放這種寂靜的安樂讓他受用。他雖然不是真實的出世的真如三昧,但是在一念的安穩心中,歡喜畢具。

三禪叫「離喜妙樂地」,離開喜心的擾動而產生寂靜的安樂。我們可以這樣講,二禪有喜有樂,二禪叫做「定生喜樂地」,但是樂不明顯,因為他樂受到喜心的干擾,所以寂靜之樂不明顯,到三禪的時候他把喜心調伏了,樂心現前。

三禪有五支的功德:一、「捨」,捨心,離喜不悔,遠離喜悅之心他不後悔,因為他感受到後面有更殊勝的功德。二、「念」,念念之間愛著這寂靜的樂受,他心中對樂受有所貪著,有念心所。三、「慧」,他有善巧的智慧,能夠不斷的調適自己,讓這種寂靜之樂不斷的增長廣大,從他正報的身心,擴展到依報的環境,他有慧心所。四、「樂」,寂靜之樂。五、「一心」。

三禪的快樂在經典上說,是有為快樂中是最為快樂的,因為四禪他就沒有所謂的快樂這件事情,是完全捨受。世間的快樂感受當中,三禪的快樂是最為殊勝而且最為周徧,不像我們世間的慾望,身心世界的快樂是局部的,他這個快樂是徧滿整個身心,徧滿整個依報環境,叫歡喜畢具,歡喜是完全的具足,這叫三禪。因為三禪的問題點他還有出入息,他還有呼吸,風吹三禪,大三災當中還招感風災。

癸四、明四禪

四禪總共有九天,九天當中前面的四天是凡夫外道所居住的,後面的五天,叫五不還天,是三果聖人所居住的。

(分二:子一、名凡夫四天。子二、明不還五天)

子一、名凡夫四天

福 生 天 阿難!復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盡,樂非常住,久必壞生,

苦樂二心,俱時頓捨,麤重相滅,淨福性生,如是一類,名福生

天。

復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盡。這地方是牒前面三禪天人這部份的經文。

說:三禪天的天人,他的身心世界是不逼身心,他沒有欲界的慾望來逼惱身心,他欲界的苦因已經暫時的消滅,他有綿延不斷的寂靜樂出現。

我們也說過,有為的快樂久了以後,他就產生厭倦,常者生厭,他就思惟,樂非常住,久必壞生。他就想快樂這個東西是不能常住的,是非常脆弱的,時間久了以後必定要敗壞,所以他這時候想要捨去這種寂靜的快樂。

所以他怎麼辦呢?

他用訶責,訶責心中那種綿延不斷的寂靜樂,是如病、如癰、如瘡。他在內心中出現就像身上長瘡一樣,讓他感受到一種負擔跟障礙。樂心被他這麼一訶責,時間久了以後,苦樂二心俱時頓捨。痛苦當然捨掉了,痛苦在欲界的時候就捨了,樂受也捨掉了,樂受被他訶責以後他也捨掉了。所以麤重相滅,淨福性生,苦樂二種麤重的心相都消失了,這時候就一念的捨(不苦不樂的捨心),跟禪定在一起相應,這時候在一念的捨心當中,他產生一種清淨的福德。

這個清淨的福德是什麼呢?

就是他的捨心,因為他把所有三界的快樂都捨掉。一個人能夠棄捨快樂是最大的福報,就是淨福性生。所以這叫福生天,就是那一念的捨心當中俱足廣大的福德,這是指他的捨心而成就的福德,叫福生天(福德生起)。

福 愛 天 捨心圓融,勝解清淨,福無遮中,得妙隨順,窮未來際,如是一

類,名福愛天。

捨心圓融,前面的福生天是把苦樂二心捨了,捨心生起,但到這個地方他的捨心,就更加的堅固、更加的圓融。為什麼呢?

因為他勝解清淨,他對捨離三禪寂靜的妙樂,他產生堅定的理解而決定不後悔。不是捨掉以後,好像心存後悔,不是!他到了福愛天的時候,他捨掉以後,他的內心是完全不後悔,對這種清淨的捨心產生了勝解。

福無遮中,得妙隨順,在一念清淨福德當中成就大自在;「隨順」,大自在。

在古德的註解說:福愛天的天人,他因為捨心的相應堅固,所以他能夠所求如願,他希望出現什麼他隨時都可以出現,所求如願,而且隨心自在。

在時間上是窮未來際,當然這也是有窮盡了,很長、很長的時間能夠受用這種福報是沒有遮止的,他的福報是沒有遮止讓他受用,他要什麼就能夠出現什麼,而且是隨心自在窮未來際。如是一類,名福愛天。在有為的世界當中他的果報是最為可愛的,因為他要什麼就隨心自在。

這以下的二天,廣果天跟無想天,其實這二個是一個等高度的天,只不過從福愛天以上就分二天,如果是凡夫就生到廣果天,外道就到無想天去,這二個是同一天的。

廣 果 天 阿難!從是天中,有二歧路,若於先心無量淨光,福德圓明,修

證而住,如是一類,名廣果天。

從是天中,「是」指的是前面的福愛天。從福愛天中他又不斷的去加強自己的打坐,把自己的禪定輾轉的增勝。再往前進以後,就有二條歧路:一、若於先心,「先心」指的是福愛天當中那種得妙隨順的那一念心;如果他依止貪戀愛著這一念的:福無遮中,得妙隨順。他能夠隨心自在,所求如意那一念心中,他繼續的愛著這一念心,而加強禪定,這叫「若於先心」。他一路的往前走,產生一種無量的淨光,由於禪定轉深,他的身心出現無量淨光,而且內心福德圓明,這種隨心自在的力量更加殊勝廣大,依止這樣修證而住。修證而住指的什麼呢?

這時候他包括了捨心、包括了禪定這二種心修證而住。「捨」包括慈悲喜捨,包括禪定如是一類名廣果天。也就是說,他順著福愛天的那種捨心的福報修證自在而住,他就到廣果天去了。

無 想 天 若於先心,雙厭苦樂,精研捨心,相續不斷,圓窮捨道,身心俱

滅,心慮灰凝,經五百劫,是人既以生滅為因,不能發明不生滅

性,初半劫滅,後半劫生,如是一類,名無想天。

421這地方指的是外道:

假設他曾經有外道的思想,他能夠在福愛天心當中,他雙厭苦樂,厭離了苦,也厭離三禪的快樂。這時候他怎麼用功呢?

精研捨心,相續不斷。我們前面講過,福愛天跟廣果天是愛著捨心,他因為捨的關係,他福報廣大、所求如願,所以他對捨心是愛著不捨;但這個外道他這時候迴光返照,這個捨心也是一個障礙,他就繼續的去訶責這個捨心,而且不斷的思惟用功,這時候圓滿捨到身心俱滅,就把捨心放棄掉了。放棄掉以後,身心俱滅,對色身跟內心的執取暫時的消滅,而且是心慮灰凝;「心」指的是第六意識,不是第七、第八;第六意識的整個思慮是完全凝然不動。

他這個「凝然不動」跟大乘八地「不動地」是不一樣的,大乘的不動是真實的不動,是連種子也破壞掉了,我空智慧我愛執的種子破壞掉。因為我們凡夫會動就是有一個自我才會在那邊動來動去,他那個不動不是這個意思,那個不動那個自我意識種子是在的,他是用禪定的力量把現行給縛住了,調伏現行不斷種子。古德說:「如石壓草,如冰夾魚。」如石壓草,把石頭搬開以後,春風吹又生,心慮灰凝。

他就是專心修無想,把捨心也捨掉了,什麼都無想,壽命有五百劫的時間。

這以下是佛陀對他的說明:

是人既以生滅為因,不能發明不生滅性

因為他內心雖然捨掉捨心,他安住在無想;無想還是一個有所得,以無想為住,還是有所住,有所住當然就是生滅。以《楞嚴經》的觀念就是說,這個人還是在向外攀緣,還沒真實迴光返照,還沒有真實把心帶回家,還是在家外面活動,依止生滅心,因此他就不能成就不生滅的功德。

在無想天的五百劫當中,他的內心是什麼相貌呢?

初半劫滅,後半劫生

受生到無想天前面半劫,他的第六意識就慢慢慢慢的消滅掉了,進入無想,前六識完全不活動。第六意識的活動一定要有想心所帶動,前五識是受,前五識是那種直覺的感受,第六意識是想。想是第六意識的主角,想沒有了,第六意識不能活動。「後半劫生」,他要死亡的最後的半劫,他的想又出現了,這是無想天。

我看有很多的註解都提醒我們說:佛陀是禁止佛弟子往生到無想天去。這當中有二個理由:一、它產生的後患讓一個人愚痴。你看那周利槃陀伽他為什麼那麼笨呢?他就是曾經到過無想天,因為你那個第六意識完全不動,他這個人第六意識變遲鈍。你看他那個誦那四句偈,百日不能承受,一百天背不起來,他第六意識長時間不動就遲鈍。二、他的過失,因為他從無想天出來以後,往往會毀謗三寶,他說這世間上沒有真實的涅槃;因為他入了無想以後,他就認為這是涅槃。後半劫生起想的時候,他很可能會毀謗三寶而墮入地獄。

這個地方是佛陀警告我們佛弟子,你哪一天可以去,無想天你絕對不能去,因為過失太重,讓一個人變成愚痴,第二個產生邪見。

苦樂不動 阿難!此四勝流,一切世間諸苦樂境所不能動,雖非無為真不動

地,有所得心,功用純熟,名為四禪。

以上四種的殊勝之流,在世間上一切的苦樂之境都不能幹擾。我們講到四禪的特點是捨心,「捨念清淨地」。四禪就是專門修捨心,從初捨到最後究竟捨,從捨心當中而成就無量的福德。所以他內心當中,已經不再為苦樂所擾動,雖然不是真實真如雙運的三昧,但是在一念有所得的捨心當中,他也功用非常的純熟,這叫四禪。

422四禪天是很特別的,包括凡夫,包括外道,包括聖人都住在四禪。為什麼這是在三界當中很特別?因為很少說凡夫跟聖人會住在一起,因為他業不同。為什麼會把凡夫、聖人跟外道都住在四禪呢?有一個要理由,因為這三種人同修「捨心」,就著眾同分來說,共業所感,所以同生四天。

當然這個「捨心」就有不同,一種只是禪定的捨心,一種是我空、法空智慧相應的捨心,這地方就有本質上的不同。但是不管怎麼說都是「捨心」,他們都願意棄捨世間的快樂,好樂身心的寂靜,就著共同的心情來說,他們同生四禪。

在智者大師的「法界次第初門」當中講到,四禪有四支的功德:一、不苦不樂,他內心當中永遠保持不苦不樂平和的心情。二、捨,離樂不悔,離開前面三禪寂靜的妙樂他永遠不後悔。三、念,正念分明不動照了,他內心當中一方面寂靜不動,一方面明了,心特別的強;四、一心。

四禪的特點就是不動,有叫它不動地,不動的定。因為初禪他的禪定是為「覺觀」所動,二禪為「喜心」所動,三禪為「樂受」所動,四禪是完全不動。一般要成就聖道,最好的禪定是入了四禪,從捨心當中修我空觀、法空觀,而斷惑證真。所以他們在經論上說:四禪是值得讚歎的,因為它是聖道一個最殊勝的因緣。

子二、明不還五天

前面的四天是凡夫外道捨心所成就的諸天,這以下是三果聖人所居住的。五不還天又叫做「淨居天」,是三果聖人所住的。為什麼叫不還呢?因為三果的聖人他已經斷除了欲界的九品思惑,所以他不再來欲界了,他直接在五不還天當中,直接證得阿羅漢果,而進入無生的涅槃。也就是說他在生命當中,他永遠不再回到欲界來,「五不還天」。

聖果寄居 阿難!此中復有五不還天,於下界中九品習氣,俱時滅盡,苦樂

雙亡,下無卜居,故於捨心眾同分中,安立居處。

四禪又有五種不還之天,是三果聖人所居。

他為什麼居住在五不還天呢?因為三果的聖人在下界(欲界),他把欲界九品的煩惱破壞了,三界九地,它每一地有九品的思惑,九九八十一品。他把三界九品當中的欲界的五趣雜居地的貪愛的煩惱,被他我空的智慧破壞掉了,所以俱時滅盡;這時候已經整個欲界的煩惱被他消滅了,而且心中對於有為的苦樂也不再生起。

這地方值得我們去注意的,他所謂的「不再生起」,跟前面的「不再生起」是不一樣的。前面的「不再生起」是調伏現行而不斷種子,暫時不生起;所以諸天來到人世間,他遇到五欲的境界他照樣起煩惱。但這個地方的「不再生起」是完全的斷除,連種子也斷除了。所以,下無卜居,在整個欲界當中已經沒有他受生的地方。所以在捨心的眾同分當中,在共同修行捨心的情況之下,他只好居住在四禪,就著捨心的眾同分這一部分來說,所安立在四禪。

淨業學園118講次 講義255面

子二、明不還五天

這地方講到的是四禪諸天的相貌,四禪的共同點他內心的狀態,就是「捨念清淨地」。他一念的禪定中是苦樂二心俱時頓捨,他既不要快樂也不要痛苦,超越苦樂的感受,他就是一念的捨心陪伴他的禪定,所以產生廣大的福德而得大自在。

看經典上佛陀的意思,佛陀是讚歎四禪,在有為的心態當中,四禪是最為殊勝。第一點他不動,他不為苦樂所擾動。第二、照了。四空定也是不動啊?但四空定他的明了性薄弱。古德說:四空定為三昧酒所醉,入了四空定就像喝醉酒一樣,那沒辦法修觀,定太強。四禪他的禪定入了剛剛好,沒有四空定那麼深,又沒有苦樂喜悅的干擾。所以他四禪的捨心,是正念分明不動照了,是最為殊勝。

我們前面講到,凡夫的捨念跟外道的捨念,這以下我們講到聖人的捨念,他的相貌是什麼樣。有五天發明三果聖人,他那一念的捨念是什麼相貌?

別示五天

無煩天 阿難!苦樂兩滅,鬪心不交,如是一類,名無煩天。

苦樂二滅,正是說明捨念的相貌,他因為捨心的堅定,對於苦受跟樂受在心中完全消失,他不管遇到什麼境界,他也沒有痛苦也沒有快樂。鬪心不交,「不交」就是不再生起。鬪心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追求快樂跟痛苦的心,他不再生起,而且他也不再追求。也就是說,他離開了苦樂,他完全沒有後悔的心。這「鬪心」古德說,因為我們凡夫厭惡苦惱,追求安樂的心中有所爭鬪,我們看到苦惱產生排斥,看到安樂想要追求,這就是鬪心。他那一念捨心,在整個無煩天當中已經生起。

這地方值得我們注意就是說,凡夫的捨心是靠禪定來攝持的,而聖人的捨心除了禪定以外,多了一個我空的智慧。他能夠知道在捨心當中,沒有一個常依主宰的我;凡夫的捨心當中有一個自我意識,就是「我」不捨心,還有那個我在,聖人的捨心是有我空相應的。無煩天內心沒有煩惱的擾動,特別的清涼。

無熱天 (ㄍㄨㄚ)獨行,研交無地,如是一類,名無熱天。

「機栝」,心中的發散。把念頭放出去叫「機」,「栝」是把念頭收回來,他的念頭收發自如,唯一無二;有就是他的內心當中不管是去攀緣什麼境界,或者他把心收回來,他的念頭就是唯一捨心,沒有其他的念頭。所以「研交無地」,他的心跟境之間交接之處已經完全空亡,心境雙亡,連一念捨心的執取也沒有了,叫無熱天。

無煩跟無熱,他們說:比較粗重煩惱叫「煩」,比較微細的煩惱叫做「熱」。前面是調伏粗的煩惱,這個地方把微細的煩惱給調伏。他那個捨心被我空智慧的加持,更加的堅定,他連捨心也不執取,連捨心也捨掉。

善見天 十方世界妙見圓澄,更無塵象一切沉垢,如是一類,名善見天。

這地方是讚歎他那一念捨心,生起種種廣大的妙用:

說是這十方世界,妙見圓澄;十方世界指的是整個大千世界,因為三果聖人由於他捨心跟禪定的轉深,而產生一個廣大的天眼通,所以他能夠照了十方世界。

這地方的天眼通值得我們注意就是說,前面的天眼通是報通,這地方是修來,是依止禪定智慧所修來,所以他的天眼通特別殊勝,不是前面的報通。

形容他天眼通是什麼相貌:

更無塵象一切沉垢

三果的聖人在善見天當中,他在照了整個大千世界的時候,更無塵相;他對外能夠圓滿照見外在的境緣而無有障礙,觀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菴摩羅果,看得清清楚楚,沒有種種的塵相來障礙他,連一個灰塵都不能障礙他。「一切沉垢」是講對內,他已經完全調伏內心的這種粗重的煩惱的障礙,如是一類,名善見天。他對外能夠照了一切外在的環境,對內調伏內在的煩惱,所以所見皆善;他不管對外看到外在的環境,對內看到他的內心,完全是清淨的,完全是善良的。

善現天 精見現前,陶鑄無礙,如是一類,名善現天。

精見現前,是牒前面的善見天,他不管對外、對內他都能夠所見皆善,叫精見現前。

陶鑄無礙,正是說明這個天的殊勝,這地方指的他神通的殊勝。到了善現天由於他的捨心跟禪定智慧跟我空智慧的加持,他的神通到達什麼境界呢?好像陶師在製作陶器,又好像「鑄」,鑄匠鑄造種種的金像一樣,能夠隨心自在,做種種的變現而沒有任何的障礙,叫陶鑄自在。

我們都知道,一般來說到了阿羅漢多少都有禪定、都有神通。但神通你看《阿含經》,其實神通的相貌不完全一樣。你看目犍連尊者神通第一,為什麼?他就是陶鑄無礙。在經典上說,有一天,有好幾個阿羅漢在講堂聽法的時候,那個時候有一個龍王也在旁邊,大鵬金翅鳥牠看到龍王就要吃龍王,牠那個翅膀一震動就往下衝,衝過來。在座的阿羅漢看到了,大家驚惶失措,因為牠速度太快了,第一個時間來不及,阿羅漢要入定,很多阿羅漢他一定要入定才能夠起發神通,最快要七分鐘才能夠入定,七分鐘這隻龍王就被吃了。但這時候,目犍連尊者不得了!他一念之間就能夠變現一個像鍋蓋一樣就把龍王保護住了,使令龍王不受大鵬金翅鳥傷害。所以神通它有空間的障礙跟時間的障礙,空間他能夠所求如願,他要小中變大、要大中變小、要頭部出火、下部出水,他怎麼想那個東西就會出現,空間自在。第二、時間自在,他隨時要顯神通,隨時要把神通結束都可以。

陶鑄無礙是讚歎善現天他禪定的轉深,他內心當中的無所求、沒有罣礙,這個時候使令他的禪定已經到了無障礙的地步,就像陶師他要做出一個佛像,就做出一個佛像,他要變成一個人相,就變一個人相,能做種種的變現而沒有障礙,叫善現天。

色究竟天 究竟群幾,窮色性性,入無邊際,如是一類,名色究竟天。

色究竟天,就是說這三果的聖人已經即將成就阿羅漢果,已經快要證得無生了。

「究竟群機」指的是他內心的世界,「究竟」指他在禪定當中產生很深入的思惟觀察。他觀察什麼呢?觀察他的「群機」,去看他的念頭,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念頭當中它的「機」,這個念頭到底是從什麼來?而將往哪裡而去?我的念頭到底是從什麼地方而來呢?那這念頭走掉又往哪裡而去呢?他就在那個禪定的心中迴光返照,不斷的念頭的生起跟消滅,做這種迴光返照的智慧,這第一個。第二個、「窮色性性」,這地方是觀他的色身,觀察他的色身是由四大假合的,而這個色身再不斷的分析,最後入畢竟空,色即是空。他這時就能夠觀察他的身心世界是本來是我空的真理,這時候能夠入無邊際,能夠悟入身心世界一個無所的邊際,如是一類,名色究竟天。

「究竟」的意思是邊際,也就是說他已經達到了身心世界的邊際,再往前一走,他的身心世界就要消滅,達到若身若心的邊際,叫色究竟天。這個人已經即將證入無生了,就差那無生那麼一點點,就是色究竟天。

我們看「捨心」,前面四禪的諸天,凡夫外道他也修捨心,但他那個捨心是向外,我不要快樂也不要痛苦,就安住在捨心。但是你看三果的聖人,他是迴光返照這個捨心,是你從什麼地方來?迴光返照。所以他在安住捨心當中,他又不執取捨心的自性,所以他不斷的提昇自己,就是他有我空的智慧的觀照。

人天不見 阿難!此不還天,彼諸四禪四位天王,獨有欽聞,不能知見。如

今世間曠野深山,聖道場地,皆阿羅漢所住持故,世間麤人所不

能見。

佛陀對五不還天的說明:

說:此不還天,彼諸四禪四位天王

「四禪」指的是第四禪,第四禪當中,他的凡夫有四天,有四位天王。

這地方我們說明一下:其實二禪以上就沒有分成天王跟天女,只有初禪才有天王跟天女,二禪以上沒有王民的差別。那麼為什麼叫天王呢?古德註解說:其實是約著四禪當中,他禪定最殊勝的上首來說的。也就是說,四天當中,即便是禪定最高深的天人,對於五不還天頂多只有但聞其名而不見其人;因為雖然凡聖同居土,但是凡夫跟聖人所造的業不同。你看,同樣是捨心生長在四禪,但是凡夫是有所得的心,聖人是無所得的心;聖人可以看到凡夫,但凡夫是不能看到聖人的,所以凡夫的四天是感覺不到五不還天的存在的,不能知、不能見。

佛陀講出一個譬喻說:就好像人世間在曠野深山當中,有很多聖人修行的處所。你看,喜馬拉雅山很多的山洞,就有很多阿羅漢、大菩薩在那邊住持;雖然我們跟聖人同住在一起,但是我們的六根有障礙,我們有煩惱跟有所得的心,所以我們根本見不到聖人,這道理是一樣的。

423總結,整個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當然四禪的特點就是禪定,但是初禪他除了禪定增上他還有戒波羅蜜增上,他多少靠對業果的思惟產生覺觀、產生訶責煩惱,所以初禪是戒波羅蜜禪定增上。二禪禪定轉深以後,他是喜心增上跟光明增上,喜悅之心綿延不斷,身上放出光明,二禪是喜心增上、光明增上。三禪是清淨增上跟妙樂增上,三禪寂靜妙樂同時現前,一方面快樂,一方面又不擾動他的寂靜,寂靜當中又充滿了快樂。到了四禪就完全是捨心,捨心分成二類:前面的三天是捨心跟福德,廣大的福德現前,能夠所求如願,前面三個;第四個無想天,是捨心跟無想增上。同樣是禪定,你就可以看出它差別的相貌,同樣是禪定,但是心態不同,所出現的果報自然不同。

壬三、總結其名

阿難!是十八天,獨行無交,未盡形累,自此已還,名為色界。

整個色界的十八天當中,它的特點是獨行無交,未盡形累。「獨行無交」在蕅益大師的註解說:「獨行」是講他的色身,「無交」是指他的內心;就是他的若身若心都無婬欲之事,揀別前面的欲界天是「心跡尚交」,多多少少若身若心,都還有愛欲的煩惱。到了色界以後是若身若心都沒有這件事情。但是「未盡形累」,都還有色身的障礙存在,還不能夠窮盡色身的累贅,自此以還,名為色界。

這地方是說明色界的相貌,做一個總結。

辛三、無色界

無色界的天人是沒有業果之色,他沒有固定的色法。譬如說,你出生是什麼相貌,你就是什麼相貌。他的色法是什麼呢?定果色,他想要變一隻小鳥,他可以變成一隻螞蟻,他的色法能夠隨他的禪定而變現自在,所以他還是有色法的。你看,佛滅度以後在經典上說:無色界天流下眼淚就像大雨水一樣。當然無色界的色法,不是凡夫天人所能夠照見的,是聖人才能夠看得到,叫定果色。

(分五:壬一、簡去迴心不入。壬二、別明四空天相。壬三、更判凡聖二類。

壬四:總辨王民不同。壬五、結成無色名目)

壬一、簡去迴心不入

揀別去掉那迴小向大的阿羅漢,他就不入四空定。其實進入四空天不是好事情,四空天它會使令一個人內心暗鈍,因為定太強,定強慧弱。所以有一類利根的阿羅漢,他在四禪五不還天當中就直接成就阿羅漢,或者直接迴小向大,他不入四空天。

復次阿難!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復有二種歧路,若於捨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為迴心大阿羅漢。

復次阿難!從是有頂,這個地方指的是有色界的色究竟天,是三果所住的色究竟天,在色法的最邊際當中有二種歧路的不同。假設有一類利根的聲聞人,他在一念的捨心當中,他發明智慧,而且是慧光圓通;他有很強烈的我空的智慧,照見五蘊皆空,在五蘊的身心變化當中,沒有一個恆常住不變異的我。這時候他這種智慧的光明,特別的圓滿通達,他就能夠直接出離三界,成就阿羅漢果,甚至於能夠迴小向大入菩薩乘,這一類就是迴心的大阿羅漢。

這地方佛陀講到二個差別:第一個是講發心的差別,第二個是講智慧的差別。「善根」的意思是講利根的聲聞。424蕅益大師說:聲聞種性有二種:一種叫直趨小果的,叫鈍根聲聞。這個人他從學佛以後一路走來,從來不看大乘經典,他也不相信大乘佛法,完全接受小乘的思想,然後證得初果、二果、三果一路這樣走上來,這種人他肯定要經過四空。因為這種人法執很重,他斷煩惱他是要一步一步來,不能夠說是《師子奮迅三昧》。你看有些人他煩惱很重,他一下子就跳過去了,因為他空性的智慧特別的高。直趨小果就是說,他必須按部就班,這是指鈍根聲聞。

第二種人叫退大取小的聲聞。這種人是怎麼回事呢?他以前曾經學過大乘佛法,後來被邪師所誤導,退大取小,覺得大乘佛法沒什麼效果,就修小乘法。但是大乘佛法他曾經聞過以後,一入耳根是永為道種。這善根怎麼樣呢?隨逐有情,眠伏藏識,這善根在睡覺。所以我們得善根,你聽聞佛法以後,你說好像也沒什麼效果!不是沒什麼效果,在裡面睡覺,能量都在的。能量在等到有一些因緣把它啟發以後把它叫醒,這時善根就出現了。你看舍利弗尊者就是這樣,『法華會上』三周說法的一個是舍利弗尊者,佛陀開示悟入佛的知見,第一個醒過來的迴小向大的是舍利弗,因為他以前修過六十小劫的大乘佛法。

也就是說,他在修大乘佛法當中,第一個他發過菩提心,第二個他智慧的觀照也特別強。

同樣修空觀,我們不要講假觀,小乘的假觀當然比不上菩薩的假觀,在觀察因緣法的時候,那當然是千差萬別。我們就著總相「空觀」來說,小乘的空觀是「空不亦色,色不亦空」,他是從「不亦」的角度。什麼叫「不亦」?變化。為什麼是「空」呢?我們人會變化,今天跟昨天不一樣,我今天跟明天也不一樣,所以這身心世界會變化,變化當中慢慢慢慢會死掉,最後終歸於空。但是你要是利根的人在觀空,他不必從無常變化,他從「色即是空」,因緣生它是無自性,直接從無生觀空,當下就是空,所以他就不用經過很多的過程。

我們同樣是受了見思煩惱的干擾,但是離開見思煩惱的過程每一個人是不同的,有些人很快就過去,有些人要走很久。當然這跟你的智慧是有關係的,你栽培的教理,就是你在思惟空性的過程,你是怎麼去思惟空性的,產生的效果就不同。

這地方是說,有一些鈍根的聲聞人,他是肯定要經過四空的,否則他成不了阿羅漢,他是講這一部份的人。

壬二、別明四空天相

四空的意思是「滅色歸空」,他討厭色身;前面的捨心是厭惡苦樂的感受,他現在連色身也討厭,他覺得這個色身是個累贅,他覺得這個身行住坐臥很麻煩,就像一塊肉,你走來走去就覺得是個負擔、是個累贅。所以他就在禪定當中,訶責色身的障礙,讚歎無邊的虛空,虛空是無障礙的,就把色身歸於無邊的虛空,最後色身就消失掉了,叫四空天。

空無邊處天 若在捨心,捨厭成就,覺身為礙,銷礙入空,如是一類,名為空

處。

若在捨心,是指他前面的四禪的禪定當中,他生起厭離苦樂的這種捨心。在捨心當中他進一步捨厭成就,他厭惡色身,他觀想這個色身對他的障礙,如鳥在籠,就像一隻鳥被關在籠子裡面一樣,鳥就飛不出去,就是他的心被色身所障礙。所以他就訶責這個色身如病、如癰、如瘡,然後就覺身為礙,覺得色身是一種障礙,然後銷礙入空,就把色身的障礙給消滅了,而入於無邊的虛空,這就叫空無邊處。他就讚歎虛空的可貴,訶責色身的障礙,最後跟虛空相應,成就空無邊處天,業果色消失掉。

識無邊處天 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唯留阿賴耶識,全於末那,半分微細,

如是一類,名為識處。

諸礙既銷,這是牒前面的空無邊處,他已經把整個正報的色身,還有外在的依報環境消滅了。這以下說明識無邊處的天人,無礙無滅。「無礙無滅」就是說他連無障礙的虛空他也不歡喜,他覺得虛空還是屬於心外之物。他這個時候,他反而迴光返照:虛空是無邊的,其實我的心識也是無邊、也是無障礙的,我應該依止我的心識,那更加的好啊!所以他把虛空也經過他的訶責就消失掉了。這時候他留下什麼東西呢?留下三個東西:一、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不能斷滅的,是凡夫整個生死的根本。二、全於末那,蕅益大師說:「全於末那」這一句話是說,末那識是完全存在,俱生的我法二執完全沒有破壞,叫全於末那,完全而無缺,第八識、第七識都在。三、半分微細,這是講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有二個差別,第一個是攀緣外面這一部份麤的思想已經消滅了,但是攀緣內在的這一部份這微細的思想還是在,就是半分微細,第六意識還有半分的微細的思想,這叫識無邊處天。

他覺得虛空雖然無障礙,但畢竟是心外之物,所以他遠離所緣的虛空,而返觀能分別的心識,而在那地方安住,叫識無邊處。

無所有處天 空色既亡,識心都滅,十方寂然迥無(ㄧㄡ)往,如是一類,名無所有

處。

「空」指的是無邊的虛空,「色」指的他的色身;色身虛空都銷亡,乃至於識心都滅。他高深的禪定把第六意識,那個向內攀緣思惟,那微細的那一部份也暫時的把它調伏了,用禪定把它調伏了。這時候他自己感覺到,十方世界已經寂然不動,他感到內心當中已經完全無所住。

當然他還是住在末那識的自我意識,還是住在阿賴耶識那無量無邊的有漏的種子當中,他自己不知道,還是有所住。但是他至少覺得自己整個前六識不活動,色身也不在了,虛空也不在了,他自己認為他無所住了,名無所有處。

無所有包括什麼呢?色身無所有,虛空無所有,前六識無所有。

非想非非想處天 識性不動,以滅窮研,於無盡中,發宣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

盡,如是一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

「非想」就是說好像是沒有想;「非非想」就是說事實上還是有微細的想。他介於想跟無想之間,他很像要無想,但是做不到,所以存在於非想非非想。

識性不動,「識性」古德說這指的第八識。第八識是寂靜不可斷滅的,第八識怎麼可以斷滅,第八識斷滅生命就斷滅。

但是這個人對第八識是什麼心態呢?以滅窮研,他很想用高深的滅盡定要窮究第八識的邊際。但是於無盡中,發宣盡性;但是第八識的體性就是真如,真如一念妄動以後,真如就變成第八識了,所以第八識當然沒辦法窮盡。他怎麼辦呢?發宣盡性,他在不可窮盡的第八識當中,他用高深的禪定,他要勉強去窮盡他的體性。所以得到二個結果: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在體性上來說,第八識的功能好像是有又好像是沒有,從第八識的作用功能來說,第八識的功能好像窮盡又好像沒有窮盡,如是一類,名非想非非想處。

425我們知道第八識的體性就是真如,所以你沒辦法斷滅。第二、他的功能,他那無量無邊的種子…藏似海,如大海水,你除非依止我空法空的智慧,才能夠把有漏的種子斷滅掉,你靠禪定你怎麼可能斷除它的種子呢?你頂多是如石壓草,把有漏的種子暫時的伏住。它這地方就是說明「如存不存,若盡非盡」,這地方就說明他是非想非非想處定。

空無邊處,他是厭色依空,厭離色身,安住在虛空;識無邊處,是厭空依識,把虛空也捨掉了,安住在心識;無所有處,是色法、虛空、第六意識完全捨掉;非想非非想處,就是依止第八識,暫時調伏粗重的煩惱,但是不能真實的斷滅。

智者大師說:四空天是三昧酒所醉。蕅益大師對於四空天他講出一個偈頌,他說:「無量劫來生死本,痴人認作本來人。」其實四空天他的所緣處都是第八識,而第八識正是生死的根本,愚痴的眾生(指的四空定)把它當作本來人。四空定在無覆無際當中,他覺得就是涅槃,其實在一念寂靜的心中,下面有無量無邊的有漏種子,一個都沒有消失掉,都在睡覺,只要你稍微敲它一下,它隨時會醒過來,這就是四空定的相貌。表面上風平浪靜,它私底下是無量無邊顛倒戲論的種子一顆都沒有少,「無量劫來生死本,痴人認作本來人。」

壬三、更判凡聖二類。

在四空天當中來分判凡夫聖人的差別

聖道出離 此等窮空,不盡空理,從不還天聖道窮者,如是一類,名不迴心

鈍阿羅漢。

此等窮空,不盡空理;這是說明四空天的天人,他雖然窮盡色身跟虛空之相,但是不能窮盡我空法空的理性,但空其相,不空其性。

但假設是從五不還天,依止出世的聖道。出世的聖道指的是什麼?就是我空的智慧,來窮究我空的真理,這個就屬於不迴心的…這個人他不可能在初果、二果、三果這個過程迴小向大,他一定要成就阿羅漢果,然後經過八萬大劫,乃至於經過二十小劫的時間,才能夠成就阿羅漢,鈍根阿羅漢。

說明:利根跟鈍根。

古德說:執事昧理,名之為鈍根。這個人他做什麼事都完全看事相,理觀薄弱,所以他必須從五不還天當中,經過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到非想非非想處。空無邊處就二萬大劫的時間,識無邊處要花四萬大劫,無所有處要六萬大劫,非想非非想處要八萬大劫,他要多一般人二十大劫的時間,才能夠成就阿羅漢果;因為他的理觀薄弱,他必須要按部就班,一步一步的前進。

凡外還墜 若從無想諸外道天,窮空不歸,迷漏無聞,便入輪轉。

觀想空相而不能夠迴光返照正念真如,迷漏無聞;迷於有漏的諸天,便入輪轉,無想天死了以後還要流轉生死。

這地方是說明,凡夫外道因為執事昧理,一者進步很慢,二者便入輪轉。

壬四:總辨王民不同。

業果為民 阿難!是諸天上各各天人,則是凡夫業果酬答,答盡入輪。

426阿難!這個諸天指的是什麼?

是包括了欲界天,也包括了色界跟四空天,這地方不包括五不還天。

這些天人都是凡夫在業果酬答,你因為有什麼樣的持戒、有什麼樣禪定的功德,所以就招感種種諸天的果報,因果酬答報盡以後,還是要進入三界的生死輪迴。

也就是說,這種果報都是暫時的,因果的酬報而已,這是指諸天的人民來說。

天王示現 彼之天王,即是菩薩遊三摩提,漸次增進,迴向聖倫所修行路。

諸天的天王就不同,包括欲界天、四禪、四空的天王,有很多都是法身菩薩遊行三昧,在真如三昧當中,他為了要增進他的福德智慧二種廣大的資糧,以諸天的果報來修學,而依止這個修學來迴向聖倫,迴向他的無上菩提所修行的道路。

我們都知道,菩薩不能入偏空涅槃,他一定要有個生命體,阿羅漢是一成就我空以後,他馬上把生命消失掉,大乘佛法是不同意這樣的看法。他認為生命沒有錯,你把生命消失掉幹什麼呢?身心世界沒有錯啊!錯在你心中的執取,菩薩是借假修真。那借假修真就有問題了,你一定要來生來一個果報;當然有些人智增上菩薩,選擇到諸佛菩薩的國土去,但是有一類的悲增上的菩薩,他又不想離開眾生。在沒有佛出世的情況之下,他又不想到五濁惡世的人間來,那怎麼辦呢?他只好到天上去。這種菩薩到天上去,那是做天王,遊行三昧,漸次增進;他在那個地方教化天人,因為他不想要跟人在一起,就去教化天上的人。等到彌勒菩薩的下降,一佛出世千佛護持,他們再下來幫助佛陀。

講到這一類的人,他不想到淨土去,他也不想到人間來,那怎麼辦呢?就是到諸天做天王。

壬五、結成無色名目

阿難!是四空天,身心滅盡,定性現前,無業果色,從此逮終,名無色界。

以上的四空天,他外在的色身跟內心的心識(前六識)都已經滅盡了,四空定的禪定堅固的現前,已經沒有業果之色,但有定果之色,所以他的色法能夠自在的變現,自在的受用。從此逮終,在整個三界的身心世界當中,他是一個最為極端、最高的境界,在往上就沒有了,三界中的最高,從此逮終,名無色界。

庚二、總結虛妄

此皆不了妙覺明心,積妄發生,妄有三界,中間妄隨七趣沉溺,補特伽羅,各從其類。

「此」包括前面所有的整個七趣的眾生,依止罪業招感痛苦的果報,依止善業招感安樂的果報,乃至依止禪定招感寂靜的果報。這一類的眾生有一個特點,都不能去通達本妙、本覺、本明之心。他們雖然修學持戒跟禪定,他們都不知道迴光返照,他本具的妙覺明性,而依止一念的妄想,造作很多的妄業。包括持戒、包括禪定,只要不跟現前一念心相應都是妄念,虛妄有三界的果報,所以就在三界當中,就虛妄的隨順於整個業力而沉淪在七趣當中,這叫補特伽羅(數取趣),各從其類;眾生數數的造業,數數的的果報,各隨其妄因,而各擔起妄果,直到有一天他能夠遇到大乘的經典,迴光返照為止,否則這三界是沒辦法停止的,叫補特伽羅。

⊙補特伽羅。此翻有情。亦翻數取趣。謂諸有情。起惑造業。隨趣受生。於三界中。數數有所取著也。

淨業學園119講次 講義257面

己七、示修羅趣

427本經的修學重點我們把它歸納起來,簡單的講就是要「破妄顯真」,破除我們的無明妄想,開顯我們真實的心性。這當中從經文上來看,佛陀是以「顯真」為正行,也就是說,我們在面對我們的身心世界,五蘊諸法的時候,首先你遇到狀況,第一件事情--「把心帶回家」。你一定是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用空假中三觀的智慧來照我們的一念的心性,所謂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先把我們這一念心性的整個體性先開顯出來,然後在那個地方安住,所以「正念真如」等於是開顯心性。開顯心性以後接下來就是要「破妄」,「妄」在本經的整個內涵它是有麤細的差別;麤淺的妄想就是殺盜婬妄的煩惱,我們這一部份我們用嚴持四重的戒法來加以對治。第二個妄就是比較微細的,就是那有所得的攀緣心,無明的妄動這一部份就持咒,持《楞嚴神咒》來熄滅我們攀緣無明的擾動。

所以本經它是以正念真如,這樣的理觀為正行,以持戒受誦咒的破妄來當作助行。正助雙行來達到我們破妄顯真,轉凡成聖的效果。

己七這一科是佛陀講到七趣的差別因果的最後一科,這一段是如來顯示阿修羅法界的因相跟果相。阿修羅翻成中文叫飛天,這一類的眾生他是有天的福報,他在因地的時候修很多的善業,但是他沒有天的福德,他缺乏成就天的善念,他修福報但內心當中有瞋恚、忌妒的煩惱在活動,所以招感阿修羅法界。

標名列數 復次阿難!是三界中,復有四種阿修羅類。

在此三界中。這一段古德解釋說:明確來說,這「三界」其實只有欲界才有阿修羅,色界、無色界是沒有阿修羅的。因為瞋心是破壞禪定的,貪煩惱不破壞禪定,你在修禪定的時候,生起那殊勝的三昧樂,你愛著三昧樂不障礙你禪定;但是你瞋心一活動,你禪定就破壞了,所以阿修羅法界只有欲界才有。這當中隨其福德的淺深,有四種阿修羅的差別。以下個別說明這四種的相貌:

卵生鬼攝 若於鬼道,以護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羅,從卵而生,鬼趣所

攝。

因相:這個眾生過去生是從鬼道中而來。他在鬼道中有什麼的善法呢?有護持正法的功德,他有這種護持別人去修學正法的功德。

果相:成通入空。在因地中有護持正法的善業,所以他的果報體就有「通」(五通)。這地方特別指出他的神足通,能夠上昇於虛空當中,在虛空界而安住。這是講到他的果報,有這種殊勝的相貌。

這一類的阿修羅是從卵生,他還屬於鬼趣所攝;也就是說他從鬼道中來,還是屬於鬼道,這是鬼類的阿修羅。

胎生人攝 若於天中,降德貶墜,其所卜居,鄰於日月,此阿修羅,從胎而

出,人趣所攝。

因地:這二種是屬於人道的阿修羅。他過去生是從什麼地方而來呢?是從天中而來,他過去是修上品十善,但是他在做天人的時候,降德貶墜,他的德行有所虧損。

我們都知道諸天,你看欲界天他是以少欲知足為他的德行,色界是以清淨的梵行為他的德行。這個阿修羅他曾經是修上品的五戒十善生到天上去,但是他有稍稍的放縱他的情慾,或者是梵行有所虧損,他就被貶降到阿修羅法界去了。

果報:其所卜居,鄰於日月;居住在卜居(他居住的處所),是相鄰於日月當中,也就是在須彌山的半山腰,也就是在四天王宮殿的附近。

這一類是從胎兒生,是人道所攝。

古德說為什麼把他判作人道?因為他內心的情感慾望跟人類相同。一般的人類沒有住那麼高的,住到須彌山,因為他,一者他胎生,二者他內心的情慾相同於人,因為諸天的情慾是比較淡薄,他的情慾比天還麤重,所以只好判作是人類。

化生天攝 有修羅王,執持世界,力洞無畏,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天爭權,

此阿修羅,因變化有,天趣所攝。

天趣所攝:有一種是阿修羅王,他的善業是特別的強,上品的五戒十善。他的果報體能夠執持整個世界,而且用手能夠遮住整個日月的光明,況且他是神通廣大能夠無所畏懼。

怎麼說神通廣大無所畏懼呢?

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天爭權

欲界的主宰權是在帝釋天,帝釋天他有他的將軍,四大天王做他的外臣,來保護執行帝釋天的整個政策。阿修羅王他等於是經常要跟天帝去爭欲界的主導權,所以他就跟四天王打,四天王打不過就跟天帝報告;天帝跟他打有時候天帝也打不過,這時候天帝只好向大梵天王來祈求。大梵天王就告訴帝釋說:你要誦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你才有辦法調伏他。後來天帝就誦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就調伏了阿修羅王。阿修羅王是有大威德的,阿修羅王是屬於變化有,屬於化生,他是屬於天趣所攝。因為他的福德力最大,雙手遮日,搖動忉利天的天宮。

濕生畜攝 阿難!別有一分下劣修羅,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遊虛空,暮

歸水宿,此阿修羅,因濕氣有,畜生趣攝。

這是最下劣的,這一部份福德最淺薄的,他出生在大海的中心點,而且他能夠晚上要睡覺的時候下沉到海水的出入口,白天他遊於虛空之上。他在虛空上幹什麼呢?供阿修羅王驅使。晚上就沉到海水的深處來休息,這一類的阿修羅是屬於濕氣所有,是屬於畜生趣所攝。

428阿修羅的相貌都是有一點善業,但是他的好勝心重,鬥爭心強,分成四種。這四種古德說,天類的阿修羅是屬於阿修羅的國王這一類,人道的修羅是屬於大臣,鬼道的修羅是屬於人民,畜生道就像是奴僕一樣,供阿修羅王驅使的奴僕。所以阿修羅簡單的講是有福無德。

蕅益大師的註解,他把「有福無德」講得比較詳細,他說:這一類的人,你也不能說他完全沒有德行;也就是說,他過去曾經布施或者持戒,修種種的善法,當然他修善法他肯定要有善念,但是他善念當中夾雜惡念。蕅益大師說:這是夾雜惡念,夾雜了瞋恚、忌妒的惡念,招感阿修羅果報,不是他完全沒有善念,不是這個意思!善念中夾雜惡念,但是因惡念的勢力強大,所以把他引導到阿修羅法界去。這一類是屬於阿修羅所收攝。

戊三、結示勸修

這一段是把整個七趣的因果作總結,勸勉我們好好的破妄顯真,來修學《首楞嚴王三昧》。

(分二:己一、結示迷妄。己二、舉悟勸修。)

己一、結示迷妄

佛陀先總結整個七趣的因果是怎麼有的呢?

就是我們眾生一念的妄想所變現出來,「迷真起妄」。

(分二:庚一、結成妄果本空。庚二、重示妄因顛倒)

庚一、結成妄果本空

結示整個七趣的果報,他的本性是空寂的,他只就是一念的假相而已。

依妄而成 阿難!如是地獄、餓鬼、畜生、人及神仙、天(ㄐㄧˋ)修羅,精研七趣,

皆是昏沉諸有為相,妄想受生,妄想隨業。

這一段是說明七趣因果,它的相貌是怎麼回事。

如是以上的的地獄、餓鬼、畜生,還有人道、仙趣、天道以及修羅,如果我們精研,很深入的研究七趣的果報相,到底這個相貌是怎麼回事呢?其實就是我們眾生,在因地的時候一念的昏迷,沉溺於諸有為之相。我們一念的妄動以後,追求外在的有為之相,依止這一念的妄想而受生,也依止這一念妄想去造業而去受果報。所以說這果報體不是上帝給我們的,也不是本來就有的,只就是我們一念昏沉的有為相的妄想所造作出來。

本無所有 於妙圓明無作本心,皆如空華,元無所著,但一虛妄,更無根緒。

在我們這一念本具的本妙、本圓、本明,這無作(無為)的本具心性的體性當中,就像空中的華,它本來就沒有一個處所。也就是說,這虛空的華你從什麼地方而來呢?

你不能說它從虛空而來,因為虛空本來就沒有華,所以它沒有一個處所,它只就是一念的妄想所捏造出來的,根本就沒有一個真實的根源可得。

這地方它的意思就是說:七趣的果報是本無所有。本無所有的意思不是說完全沒有,不是這個意思!是虛妄的存在,虛妄的存在簡單的講就像我們說空中有華。空中到底有沒有華?當然就因人而異,因為你眼睛有毛病你就看到空中有華,一個健康的人就當然看到空中是沒有華。從虛空的角度它到底有沒有華?它本來就沒有華,它本來沒有華,但是我們眼睛有毛病就看到華。

這地方就正式說明,前面經文所說的整個七趣的果報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只就是一念的妄想之所變現。

我們在了生死,這觀念很重要,你要知道本來沒有生死,你才有辦法了生死。如果你心中一直認為本來是有生死,那你的生死就沒辦法了了。夏蓮居老居士臨命終的時候,他講一個偈誦說:「生本無可戀」,三界已經沒有什麼好貪戀了,「死亦何須厭」,死亡也沒有什麼好厭惡的;他說:「生本無可戀,死亦何須厭(奚足厭);本來無生死,生死由心現。」。你就是一念的妄想,那現在這個妄想被我破壞了,那當然本來就是清淨本然周徧法界。

這地方正是佛陀所說的,在我們本妙、本明、本圓的無作妙心當中,是一個空中之華,是原無所著。這地方是把七趣的果報作總結。

庚二、重示妄因顛倒

前面講到果報是本空,這地方講因地。說是本空,那為什麼會有呢?只就是我們眾生一念顛倒的心所變現出來。

迷真起妄 阿難!此等眾生,不識本心,受此輪迴,經無量劫,不得真淨。

妄因:七趣的眾生,他為什麼會啟動他的生死輪迴呢?為什麼十方諸佛菩薩,同樣一念心,他的心不會出現這個生死輪迴?因為我們凡夫眾生是,不識本心。我們沒有真實的去觀照我們一念心性,也就沒有安住在一念心性,而迷真起妄,向外攀緣。所以就依止一念的妄想而造業,也依止一念的妄想而輪迴七趣,所以經過無量劫的時間,不得真實的清淨。

這地方是講到妄想的生起,關鍵點是不識本心。

輾轉相續 皆由隨順殺盜婬故,反此三種,又則出生無殺盜婬,有名鬼倫,

無名天趣。有無相傾,起輪迴性。

相續:皆隨順殺盜婬故,這地方是講到三惡道,三惡道是我們一念的妄想是隨順於殺盜婬妄的妄想;另外一種是,反此三種,違背殺盜婬三種妄想,這是講到三善道。

不管是三惡道的眾生、三善道的眾生,其實都是不識本心。只就是說有殺盜婬妄念頭的叫做鬼道,而沒有殺盜婬妄的叫天趣。所以有殺盜婬妄跟沒有殺盜婬妄,彼此互相的傾奪,而生起了三界輪迴輾轉的力量。

這是說明三界的因地,就是我們一念的顛倒妄想。

蕅益大師他在『靈峰宗論』有一段開示說:

「宇宙無非旅泊,而旅宇內者,畢竟是甚麼人。」

我們在三界中一下子到天上去,一下子到人間,一下到三惡道去,就好像在旅行一樣,今天到台北,明天到高雄,叫旅泊。泊宇中者,究竟是甚麼人?流轉三界中,是誰在流轉呢?你說:是我在流轉。那當然不對啊!因為沒有一個我。三界流轉當中,這個人到天上去了,這個人到地獄去了,那到底那個流轉的是誰?

蕅益大師就叫你要去參這個問題:「流轉三界中,那是誰在流轉?」其實就是一念的妄想在流轉,哪有一個「我」呢?你那個妄想停止了,啪!整個妄想就沒有了,夢裡明明有六趣,醒後空空無大千。

所以有一天我們到了極樂世界,在阿彌陀佛的加持之下,一念的迴光返照,華開見佛悟無生的時候,把一念的妄想破壞了以後,迴觀我們過去根本就沒有三界輪迴,就是一場夢境而已。就是那個夢,妄想一直相續,然後那個妄想有時候跟殺盜婬妄相應,變現了三惡道果報,有時候這個妄想跟無殺、無盜、無妄相應,變現了天的果報。等到那時你醒過來的時候,欸!根本就沒有三界的果報,「醒後空空無大千。」

這觀念就是,生死輪迴問題就在你心中那一念妄想,關鍵在那個地方;關鍵點在這個地方,就是本經說的「不識本心,而受此輪迴。」我們真實的沒有安住在一念心性,而虛妄的受到這個輪迴。

己二、舉悟勸修

前面都是講到虛妄相,顛倒相,這以下說那應該怎麼辦呢?怎麼去修行對治呢?應該要覺悟真如理才可以去消滅,這種種的虛妄相

(分二:庚一、正舉悟境。庚二、結勸真修)

庚一、正舉悟境 正式的舉出我們所應該覺悟的所觀境。

若得妙發三摩提者,則妙常寂,有無二無,無二亦滅,尚無不殺不偷不婬,云何更隨殺盜婬事?

假設我們能夠真實的去啟發三摩提《真如三昧》,或者《首楞嚴三昧》。這一念心真實的迴光返照正念真如,去觀察本妙、本常、本寂的一念心性,所謂「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心性。這時候有「有」殺盜婬妄的妄想,「無」無殺盜婬妄的妄想,這二種對立的善念跟惡念通通遠離。有殺盜婬妄我們叫惡念,無殺盜婬妄叫善念,這二種善念惡念的執著都消滅了,乃至於無二亦滅;乃至於我們要遠離這二種能對治的智慧也不可得。《心經》說的:用智慧來斷煩惱,到最後無智亦無得,能觀的智也要捨掉。所以在一念清淨本來周徧法界的心性當中,尚無不殺不盜不婬的善念可得,哪裡還有殺盜婬妄的惡念存在呢?

這地方的意思就是說,你不是修善法就容易了生死,不是這個意思,你要覺悟惡法不可得,善法也不可執取。當然我們要修善,但是你不能執著,把修善當作一個啟發心性的一個過程,不是說你要執著那個善法,而是假借修善來開顯你的自性。這地方就是你不能執著惡法,也不能執著善法,一念心性是「不迷、不取、不動」。

庚二、結勸真修

妄本無因 阿難!不斷三業,各各有私,因各各私,眾私同分非無定處,自妄發生,生妄無因,無可尋究。

我們都知道生死是由妄想所變現,妄想是從什麼地方而來呢?

佛陀說:假設我們在初用功的時候,不能斷除殺盜婬這三種的罪業(不能斷除就是隨順它),隨順殺盜婬的妄想而走,各各有私;就各自造作各自的殺盜婬的罪業(因地)。

因地上各各有私,在果地上就眾私同分;「眾」就是他的共業,「私」就是別業。在共業跟別業的引導之下非無定所;「非無定處」就是有一定的處所。比方說,我們同造地獄的業就同生到地獄去,同造人道之業就同生人道。在整個別業當中,同一個人道也各各不同,「眾私同分非無定處」。總而言之,是一念的妄想之所發生,所生的妄想其實根本就不存在的,無可尋究,你不能去找它的處所。所以你看我們講無明,經典講無明,都講「無始無明」,沒有開始。說,無明是從什麼地方而來,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它根本就是一個不存在的東西,你怎麼說它從什麼地方而來?這個東西要有實體,它才有一個時間相空間相,它根本就沒有實體,沒有實體的東西當然沒有時間沒有處所。那隻就是我們在迷的時候,感覺上有,你覺悟的就有「達妄本空,知真本有」。

這地方是說,我們虛妄是沒有根源的,但雖然沒有根源,在事修上也要對治。

不除必墮 (ㄒㄩˋ)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盡三惑,縱得神通,皆是世

間有為功用,習氣不滅,落於魔道。

前面是偏重在顯真,我們今天迴光返照,觀照這一念真如,從一念心性的觀察是本來無一物的。這一段是強調事修的破妄。

汝勖修行;「勖」勸勉。我們應該要好好的修行,而且要追求無上菩提,這當中你一定要去對治如夢如幻殺盜婬的三種煩惱。因為你如果不對治殺盜婬的三種煩惱,縱始修得禪定而成就五種神通,那還是世間的一種生滅的作用;內心的貪瞋癡不除,只是成就禪定,到最後落入天魔外道之中,根本是虛妄,以虛妄之心所得到的果報,當然也是虛妄。

前面是偏重在顯真,這地方是強調除妄。

妄中增妄 雖欲除妄,倍加虛偽,如來說為可哀憐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

但是你在除妄的當中,你要站在真實的心來除妄,假設你依止妄想來除妄那就糟糕了。

假設我們今天不識本心,依止有所得心,依止妄想來對治妄想;起煩惱,我用另外一個妄想來對治妄想,這樣的結果倍加虛妄,一妄斷妄,更加虛妄。這樣子,如來說:可憐愍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這都是妄想所造作,其實不是我們一念清淨菩提心的過失,菩提心本來沒有過失的,這跟菩提心沒有關係的,是妄想去造作,妄想變現出來的。

判決邪正 作是說者,名為正說;若他說者,即魔王說。」

429這段是整個經文修學的一個總結,後面那一段是修行的對治。到這個地方本經的理論修行方法作總結。

「作是說者」你修行當中以開顯心性為正行。要以本經『大乘的止觀』,你修行之前你一定要大開圓解,否則你修行都不算數。智者大師叫「緣修」,你是跟三寶結結緣。

所以首先你要知道,你要能夠真實的體達你真實本俱的心性,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站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修行,你修行的依止處是很重要,第一個、「顯真」。

第二、在事相上,你還得「破妄」,你要用如夢如幻的持戒,來對治如夢如幻的殺盜婬妄的妄想,你也要用如夢如幻的咒語,來對治如夢如幻顛倒的攀緣。

所以,假設你說是以理觀(顯真)正行,以持戒、持咒的事修為助行,這是大乘的正說。假設你說不必正念真如,或者不必對治殺盜婬妄,這個都是魔說;或者執理廢事,或者執事昧理,這都是魔王所宣說的。

所以本經到個地方,佛陀等於做總結,你以「正念真如」為正行,理觀為正行,以「持戒、持咒」來當助行,理觀不礙事修,事修不礙理觀,這是整個大乘圓頓止觀的正修。

到這個地方,佛陀等於把整個《楞嚴經》怎麼樣破妄顯真都講過了。

這是蕅益大師正宗分的最後一段。

乙六、借無聞比丘為語端而備明五陰魔境

「借」如來假借無聞比丘;其實無聞比丘也不是完全無聞,就是他對佛法的了解沒有很深入,把四禪當作四果。四禪當四果的顛倒,佛陀以這樣的一個例子來當作一個發語的開端,詳細說明五十陰魔的境界。

前面是講到修行的方法,這以下講到修行的過程當中,你要知道來如何判別魔境。

(分二:丙一、正明禪境。丙二、更斷餘疑)

丙一、正明禪境

正式的說明,在禪觀當中有五十種陰魔的境界之相。

(分三:丁一、結前生後。丁二、時眾佇誨。丁三、總別開示)

丁一、結前生後 結束前面的文字,生起後面的文字。

將罷迴告 即時如來將罷法座,於師子床,攬七寶幾,迴紫金山,再來(ㄆㄧㄥˊ)倚。

普告大眾,及阿難言:「汝等有學緣覺聲聞,今日迴心趣大菩提

無上妙覺,我今已說真修行法。

即時如來將罷法座,於師子床,攬七寶幾,

到前面的文,佛陀把整部《楞嚴經》修行理論的方法過程全部講過了,所以他認為已經是講圓滿了,而即將要結束法會而要離開法座。所以他就在師子座上(佛陀所說的法是無所畏懼就像師子),攬七寶幾(茶几,講桌旁邊放茶杯、毛巾的小茶几。因為這茶几是非常的珍貴,是七寶所成的茶几。);「攬七寶幾」它的意思就是說,他準備要下坐了,他扶住小茶几準備要下座了。

突然間,迴紫金山,再來(ㄆㄧㄥˊ)倚。

佛陀已經做出了要下座的動作,突然間又迴轉過身來。「紫金山」就是佛陀的身體紫金色。這時後又靠著法座(憑倚),佛陀覺得有一件事沒有交代又回過頭來。

普告大眾,及阿難言:「汝等有學緣覺聲聞,今日迴心趣大菩提無上妙覺,我今已說真修行法。

普告大眾,及阿難言:「汝等有學緣覺聲聞,你們今日都已經是迴小乘之心,而趣向無上菩提之心,我也已經宣說了整個出離生死修學的法要。第一個、顯真,你一定要先找到你的本來面目,真實的心性,依止一念心性,稱性起修,斷惡修善度眾生來破除虛妄。

這已經說了,但是什麼東西沒有講呢?

總標魔害 汝猶未識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細魔事,魔境現前,汝不能識,

洗心非正,落於邪見。

但是你到現在還不能夠了知在修習奢摩他(止)、毗婆舍那(大乘圓頓止觀),在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的過程當中,有一些微細的魔事。假設你對於五陰魔境現前的時候,而不能如實了知,到最後的結果就是「洗心非正」。「洗心」就是我們依止正念真如的時候,迴光返照,正念真如,慢慢的在洗除消滅心中的妄想的污垢,叫「洗心」;但是「非正」,在過程當中卻為五陰魔境之所迷惑。本來在洗心的過程當中,結果為五陰魔境之所誤導。說我今天本來要回家,我家在東邊,結果走到一半的時候,突然間看到一個人,他說這個地方不是家,我帶你到另外一個地方去,結果你跑到西邊去了,這就叫「洗心非正」;就是你本來要洗心,結果過程當中被五陰的假象所誤導,結果落於邪見,結果變成天魔外道。

430這段經文是很特別,因為前面的六科,都是阿難尊者提出問題佛陀,而這一科五陰魔境,其實沒有人能夠提問。因為那時候大家都以為講完了,連佛陀都本來要下座了。為什麼這種情況沒有人能夠問呢?無問自說呢?

蕅益大師說:因為五陰魔境甚深難明。你在迴光返照的時候…因為我們過去是習慣隨順妄想,突然間你現在的心不是隨順妄想,而是開始逆生死流。這時候真妄交攻,你會把你過去的顛倒妄想逼出來;當然每一個人的妄想是不一樣,因為每一個人的煩惱粗重不同,所以所顯現的五陰魔境也就個個不同。

既然五陰魔境甚深難明,而且又非常的重要,就影響到你整個過程,是不是能夠真實的走到底,或者是中間產生偏差,它的確是非常重要,所以佛陀只好無問自說。從這一段經文可以看得出來,五陰魔境是沒有一個人可以問的。

略陳魔相 或汝陰魔,或復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認賊為

子。

又復於中,得少為足,如第四禪無聞比丘,妄言證聖,天報已畢,

衰相現前,謗阿羅漢身遭後有,墮阿鼻獄。

這地方是簡略的把修學過程當中的魔相說明,分二小段,一個是外魔,一個是內魔。

外魔:或汝陰魔,五十種的陰魔,色受想行識各有十種,總共五十種陰魔。或復天魔,天魔是六欲天的天王波旬。或著鬼神,我們一般最多就是這鬼神魔(它後面會講到),鬼神有二種,有一種是你剛好在修行當中去干擾到他,他要來傷害你,這是第一種。第二種、你過去跟他有共業,可能你過去有欠他什麼因緣,這時候你要出離,他當然就放不過你,這是鬼魔。或遭魑魅,狐狸精變化成人來迷惑你,破壞你的戒體,產生種種的傷害。假設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不能夠好好的加以判斷,就認賊為子。

當然身為鬼神他要出來,他不是現鬼神身的,不是這個意思!他現出一些迷惑的境來誘惑你。假設我們今天產生了攀緣有所得,那這時候你就心隨境轉,到時候就是洗心非正。這地方講到外魔的傷害,它的意思就是說,色不迷人人自迷,五陰魔境不能夠真正的迷惑我們,你要能夠清楚,它就不迷惑你。

淨業學園120講次 講義260面

這一科講到「借無聞比丘為語端而備明五陰魔境」。五陰魔境並不是在我們散亂的階段出現,這是一個修止觀所產生的。我們過去是心隨妄轉,我們習慣是隨順我們的妄想的活動,現在突然間在妄想當中,又創造一種正念的力量。真實的力量跟妄想的力量,當然是漢賊不兩立,真妄不兩立就會產生真妄交攻。在真妄交攻當中就會很多、很多的事情出現。你看有些人他打坐打到最後痛哭流涕,有些人打坐到最後突然間非常歡喜,其實這個都是有事情;也就是在修行當中,越平常是越對的,突然間不對勁,那就是有問題,因為他的心不平常。

不對勁當中有二種情況:第一個是外在外力的干擾,如果你是禪定功夫很深,那當然是魔王來干擾你,一般人當然就是鬼神魑魅來迷惑你;這是第一個,外在的魔境來干擾,就是有外力的誘惑。第二種是我們內心自己的邪見產生的。

又復於中,得少為足,如第四禪無聞比丘,妄言證聖,天報已畢,衰相現前,謗阿羅漢身遭後有,墮阿鼻獄。

其中又有一種叫得少為足。什麼叫得少為足呢?比方說,他成就四禪,四禪我們前面講到「捨念清淨地」,他把前面歡喜的心、快樂的心完全捨掉了,安住在「捨」,不苦不樂的念頭。這時候他的心可以說是正念分明,不動照了,四禪的心是最為寂靜,最為明了,他就把這種寂靜明了的心,以為當作四果,妄言證聖。他不知道這煩惱的顛倒只是暫時的縛住,他以為他斷惑證真,因為這四禪的相貌是跟阿羅漢滅盡定的相貌是非常的相似。但是等到四禪天的果報結束了以後,他出現了五種的衰相,這時候他就毀謗佛陀,毀謗正法。他說:佛陀是大妄語者,佛陀說世間上有涅槃,那為什麼我證得了涅槃又失掉呢?謗佛。第二、謗法,他說這世間上根本沒有所謂的阿羅漢,證得阿羅漢果應該是不受後有,怎麼阿羅漢死了以後,又招三界的果報呢?原來世間上根本沒有阿羅漢,世間上也沒有真實的涅槃可得。謗佛、謗法,以此毀謗佛法的過失,就直接墮入阿鼻地獄了。

一種是來自於外境的干擾,一種是來自於你內心的邪見顛倒,到最後的結果只有一個,就是「洗心非正」,在回家的路當中,結果誤入了歧途。

勸聽許說 汝應諦聽,吾今為汝,仔細分別。」

你要好好的仔細的來學習這五陰魔境,佛陀也會仔細的加以分別。

431在前面一科我們講到「廣示七趣的差別」,那一段蕅益大師說,那是強調持戒的重要--「若無出世的妙戒,絕無出世的妙慧。」強調持戒。這一科剛好相反,強調智慧的重要--「若無中道的妙慧,併失中道的妙戒。」

你可以從這二科的比對,我們可以知道,聲聞在持戒跟智慧是獨立的,你看你持聲聞戒的時候,你不一定要修無常無我觀,這是兩回事。所以聲聞戒法,戒跟慧是兩條路,你可以花一段時間專心的持戒,然後再花一段時間來修慧,可以的!但是在整個菩薩戒法當中是不可能的事情。

這一段海公說:在整個菩薩的戒法當中,它的身口的持戒跟你意業的止觀,永遠都是相輔相成的。倓虛老和尚說:整個《楞嚴經》講「不迷、不取、不動」,不迷就是智慧,不取是禪定,不動就是持戒,這三個是一體的,不可分開。你戒沒有持好,破壞你的智慧,你沒有智慧,你戒也持不好,所以它每一條戒都是必須要跟止觀要能夠配合,戒法跟智慧是相輔相成的。

這一段蕅益大師說:為什麼佛陀要仔細加以分別呢?

蕅益大師說:無聞之過,甚可怖畏。他說:你今天沒有去了解整個返妄歸真當中的一些魔境,是非常可怕的。

為什麼呢?

第一、魔相幽隱難見,魔的境相是很難分辨的,他真妄很難分辨的;二、魔害是深重難堪,你一旦受到魔害,那是非常可怕的。後面會說,他說:你身受魔害,那你是根本上的傷害,比破戒還可怕。因為破戒是破其中一條戒,你一旦受到魔害的時候,你是全體的起顛倒,根本上的傷害。古人說:你寧可千年不悟都沒關係,你不可一日著魔。

所以佛陀說:汝應諦聽,吾今為汝,仔細分別。因為無聞的過失是非常的可怕。

丁二、時眾佇誨

這時法會大眾以期待的心,來等待佛陀的教誨。

阿難起立,並其會中同有學者,歡喜頂禮,伏聽慈誨。

在這當中其實是沒有人來請法,佛陀是以大悲心來無問自說。

這時阿難尊者跟法會大眾就起立,以歡喜心頂禮佛陀,也以恭敬的心,等待佛陀慈悲的教誨。

丁三、總別開示

有關五陰魔境,佛陀先作總相的說明,再作別相的開示,總別二種開示。

(分三:戊一、總明魔事之由。戊二、別明境發之相。戊三、結勸欽誨遵修)

戊一、總明魔事之由

攏總的說明生起魔事的因由。為什麼好端端的會生起魔境呢?

(分二:己一、正明魔動因由。己二、勸誡迷悟得失)

己一、正明魔動因由

正式說明魔境來干擾我們的因由。為什麼一個人修止觀,一定會觸動魔境,是怎麼回事?

生佛體同 佛告阿難及諸大眾:「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本覺妙明

覺圓心體,與十方佛無二無別。

佛陀先攝用歸體(把心帶回家),講到我們眾生的心性。

佛告阿難及諸大眾說:「汝等當知,「汝等」是所有凡夫跟有學之人。在有漏世界,這地方是揀別這以下的開示不是無漏,是有漏。這個有漏是什麼意思呢?這個世界的產生,是由煩惱跟業力所創造的;世界是指依報,十二類生指正報。

在有漏的依正二報當中,我們眾生本具的)本覺、本妙、本明的覺圓心體,覺悟圓滿的心體,跟十方諸佛是無二無別。

我們前面講過,一切眾生為什麼都可以成佛呢?主要的理由就是,因為我們本來面目,跟諸佛的本來面目是無二無別的。

先把體性講出來,第二段就正式說明致魔的因緣。

致魔之因

妄生空界 由汝妄想迷理為咎,癡愛發生,生發徧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

有世界生。

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頑妄想安立。

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裏,況諸世界在虛空耶?

著魔的原因:

我們眾生因為一念的妄想。這個妄想是怎麼來的呢?是迷理為咎;迷真才起妄。本來沒有妄,怎麼有妄想呢?因為迷失我空法空的真如理,產生了對立就產生了妄想。妄想當中有麤細二種差別,從微細來說,就是「癡」的妄想、跟「愛」的妄想。

這一段圓瑛老法師說:我們打無明跟妄想是不一樣的。無明是屬於癡,無明沒有對錯。說你這一個人向外攀緣,向外攀緣不能講是罪業,它只是一個癡而已,他就是不知道一切法是平等的,-而虛妄的產生能所,所以無明基本上是屬於第八識的作用,是三細;一念妄動以後,在平等法界當中虛妄產生能所,而產生了第八識,癡是微細的的八識。

妄想就比較麤重,是屬於第六意識的愛憎取捨。無明是一種有所得的攀緣心,愛是一種煩惱,愛憎捨取的煩惱。

總而言之,在迷真以後,生起的妄想有癡愛二種妄想。

癡產生的相貌:

生發徧迷,故有空性

因為有一念的愚痴,這種有所得的心,就將平等的真如切割成一個能所的對立,一個能緣的心與所緣的境。所以就把全體的真如,就轉成頑虛空之相,就是所謂的「生發徧迷,故有空性。」就是為什麼會有虛空呢?因為我們產生能所的對立,有能有所就產生了虛空。

化迷不息,有世界生。

虛空雖然是有,但虛空是沒有差別相的,在無差別當中又創造了個人的世界差別,比方你是人道的世界,他是餓鬼道的世界,他是畜生道的世界。這差別相怎麼來的呢?因為有愛取的煩惱,有些人對善法產生愛取,他創造了美好世界;有些人對惡法產生愛取,創造了醜陋痛苦的世界。

由前面的愚痴而創造了虛空,由我們心中不同的愛取,而創造了不同差別的世界。總而言之,虛空相,世界相,就是一念的妄想之所變現。

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頑妄想安立。

這一段是把前面作總結。由前面的道理我們知道,我們每一個人所受用的十方虛空,以及虛空裡面的國土,之所以變成非無漏(就是有漏),為什麼會是一個有漏的世界呢?因為都是我們一念的迷癡還有愛取,迷癡的妄想跟愛取的妄想之所創造出來的。你有這樣的妄想,你就有這樣的世界出來。你為什麼今生會遇到什麼人?遇到什麼事?跟你前生打什麼妄想是有關係的。

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裏,況諸世界在虛空耶?

當知在虛空(包括世界)當中,虛空是生在我們的一念心性當中,就好像一小片的雲霧,點綴在太虛空當中,虛空它只是我們一念心性的水泡,這是廣大天空的一個小雲霧而已,何況這世界又在這虛空當中,那就更小。

意思是說,為什麼會產生魔境,先講出它的一個道理,就是因為你外在的世界,是你妄想所變現。那麼你現在破壞妄想,你等於是間接在破壞外在的世界。它的意思是這樣。

再講一次,你外在的世界怎麼會有?是你妄想變的。你現在對治這個妄想的時候,你外在的世界就開始要消失了。你外在的世界要消失的時候,有些人就不同意,有些人就不同意你這樣做,因為這當中牽涉到有共業的問題。(往下看你就知道)

歸元本無 汝等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殞,云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

振裂?

外在的世界是你一念的妄想變現的,所以當你「發真歸元」,你發心要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發心要把你的心從妄想的攀緣心要帶回家的時候,這時候由妄想所變現的十方虛空,十方世界全部要消失,而且這空中所產生的十方世界通通會破壞掉。這地方就有些人就不同意了,因為我們習慣性活在妄想,所以會產生世界,現在你要對治妄想,就等於間接要破壞外在的世界。

魔動之緣

432正式說明為什麼你在佛堂裡面打坐,他一定要來破壞你,這當中有原因的,因為你干擾到他了。

定合聖流 如輩修禪飾三摩地,十方菩薩,及諸無漏大阿羅漢,心精通

當處湛然。

說「如輩修禪」我們在佛堂修禪,我們也沒去惱害別人,但這地方有個問題;我們用迴光返照,正念真如,這種空假中三觀的智慧,來莊嚴我們一念心性,我們的心跟十方諸佛菩薩,跟那些無漏的大阿羅漢,他們在一念的寂靜心當中,是心精通吻,我們的心跟佛陀的心是互相吻合。但是我們向外攀緣的時候,每一個人的心不同,「依體起用」,個個不同,但「攝用歸體」,把心帶回家,我的家跟你的家一定一樣,家只有一個。就在這個家當中,當處湛然,當下清淨而光明,光明而清淨。

你在修《首楞嚴王三昧》的時候,十方諸佛菩薩是非常歡喜你,張開雙手歡迎你回家,但是有些人就不歡喜的,哪些人不歡喜呢?

諸有壞動 一切魔王,及諸鬼神,諸凡夫天,見其宮殿無故崩裂,大地振坼,

水陸飛騰,無不驚(ㄓㄜˊ)

一切魔王。六欲天的波旬,還有這些諸大的鬼神,還有凡夫的諸天,他們看到他的宮殿無緣無故,產生了崩裂,就是破壞,乃至於整個大地產生震動,產生了分裂,水中的眾生,路上的眾生乃至於空中的眾生,都產生了驚怖,因為大地開始振動,宮殿開始破壞。

諸魔不容 凡夫昏暗,不覺遷訛。彼等鹹得五種神通,唯除漏盡,戀此塵勞,

如何令汝摧裂其處?

在這種情況之下,凡夫是一個昏昧暗鈍的情況,他沒有神通。因為他前面說的,這種宮殿的破壞,大地的振動,這種都是禪定所見的色法、禪定所見,所以凡夫感覺不出來。但是前面說的這些魔王、大力鬼王,這些欲界天的天人,他們都有五種的報通,唯除漏盡通,更重要他們都貪戀這三界的果報。所以他怎麼能夠允許你去破壞他的宮殿?去振裂他的大地?是諸魔所不容。

故來惱亂 是故鬼神,及諸天魔魍魎妖精,於三昧時,(ㄐㄧㄢˇ)來惱汝。

總結:是故鬼神,及諸天魔王、魍魎、妖精,在你三昧將要成功的時候,他們都要惱害於你,一方面保護他們的宮殿。

這地方就把我們為什麼經常會受到魔境的理由說出來。我們分成二部份來說:

一、「境隨心轉」,你的心態改變的時候,你這一部分業力所創造的境也開始在動搖,開始在消滅了,境隨心轉。

為什麼說境隨心轉?比方說,我們一個佛學院,比方有二十個學生,突然間來一個大福德的人,或大修行者跟我們共住,欸!我們就覺得整個世界的磁場就好很多。因為業有共業跟別業,別業當然個人循業發現,但是別業中有共業,所以你看我們共修中有些人煩惱特別重,其他人會感到那磁場就很躁動,因為有釋放一種共業的因緣出來。

現在就是說,你一個修行人開始在迴光返照了,你要把你這一部份的業抽回來,你的別業當然沒話講,但是問題是這當中有共業,你抽回來的過程當中,這地方就產生問題,你境隨心轉,你的外境隨你的心在變化,這第一個。

二、「正邪不兩立」,這地方有一個理由,在261面的最後一段它說:這些魔王是「戀此塵勞,如何令汝摧裂其處?」他們的心情是希望保持原狀,而你要做改變,所以他當然不同意了;他希望這個美好的世界永遠保持下去,你現在要迴光返照,正念真如,要把這有漏世界破壞掉,在共業的角度來說,對他們產生一定的傷害。

比如我們一個家庭,是住了三個人、五個人,大家都很放逸,每一個人的磁場都往放逸的方向走,大家都覺得好像沒有互相干擾。突然間有一個人想修行,這磁場就不對了,三個人都很放逸,一個人突然想修行,你說:我也沒干擾你,你們繼續放逸啊!我在隔壁房間打坐。但是那放逸的氣氛就不對了,因為它釋放出一種正念的氣氛出來。這時候那些魔王就不歡喜的,他肯定要來破壞你。這就是他們為什麼來干擾修行人的主要原因。

所以你看我們在修行,你一定要同見同行,修行的人不能跟放逸的人在一起。因為你一修行的時候,你創造一個正念的磁場,他創造一個放逸的磁場,這二個是會互相抵觸的。

433佛陀勸誡我們,如果是迷,它有什麼過失,第二個是悟,有什麼功德。

己二、勸誡迷悟得失(分二:庚一、勸悟則成得。庚二、誡迷則成失)

庚一、勸悟則成得 如果能夠覺悟,我們就能成就廣大的功德

客不成害 然彼諸魔雖有大怒,彼塵勞內,汝妙覺中,如風吹光,如刀斷水,

了不相觸。汝如沸湯,彼如堅冰,煖氣漸鄰,不日銷殞,徒恃神力,但為其客。

你今天想要返妄歸真,對他的宮殿產生了傷害,魔王他當然不高興。所以「然彼諸魔雖有大怒」他看到宮殿即將振動破壞非常生氣。

但這地方我們知道一個道理,雖然他生氣,他的心是在三界的塵勞當中,他還是活在妄想,雖然他修了很多的善業,但是他的本質還是一個妄想,具足善業的妄想。「汝妙覺中」,雖然我沒有修什麼善業,但是我在迴光返照,我的心是跟十方諸佛同樣的妙覺心性,即便我沒有資糧,但是重點我的本質還是在妙覺心性當中。這二個人是不同路線的,一個是生滅心,一個是常住真心。

所以他要來干擾你,就像風吹光,風去吹光,風跟光本來就沒有什麼關係,不會交集;如刀斷水,了不相觸,你走你的,我走我的。

第二個就是,邪不勝正,「汝如沸湯,彼如堅冰」。我們在正念真如的時候,真如是一種正氣,就像一個沸騰的熱湯。對方是貪戀三界就像一個冰塊,「煖氣漸鄰,不日銷殞」;冰塊一旦接觸到熱的湯,當然它自己就消失掉,雖然他有很多的神通,過去有布施持戒的福報力,但是他畢竟是安住在「客」,他是一種生滅心,不是安住在常住的「主人」。

這地方說出二個道理:一、你跟他是沒有關係的,他是風,你是光,各走各的。;二、他是邪,你是正,邪不勝正,這二個道理你要懂。

邪不勝正,那為什麼有些人還是被五陰魔境所破壞呢?這地方講出第二個理由

迷亂由主 成就破亂,由汝心中五陰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

一個人修三昧會被破壞,因為我們的主人不在家,主人一旦迷惑,客人就來偷東西了。

理論上客是不能夠偷東西的,但這個主人睡覺了、睡著了,睡著他就把你偷走了。所以為什麼邪不勝正,那為什麼為邪氣所侵呢?

蕅益大師說:那是因為你正氣不足。你自己要動,你仁者心動,那當然就被他轉去了,他其實是不能幹擾你的。所以你不必去對治魔王,他自然會消失掉,因為你是熱水,他是冰塊,他來靠近你,他自然就消失掉了,但是你心一動,那就完了!主人若迷,客得其便。我們自己擾亂自己。

悟必超勝 當處禪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陰銷入明,則彼群邪

咸受幽氣,明能破暗,近自銷殞,如何敢留擾亂禪定?

434我們遇到魔境的時候,因為它後面會說,我們一旦會有魔境,表示你突然間打妄想,突然間一時的失念,魔才有機可乘,他乘隙而入。這時候你要馬上把功夫又提起來,又迴光返照,趕快把心拉回來,安住在所緣境,正念真如。只要能夠覺悟,這都是一念的妄想、妄境,不要產生迷惑顛倒,魔境是不能幹擾你的。

為什麼呢?陰銷入明。五陰的迷境,一旦入了我們心性的光明當中,這種邪惡之氣它們本來都屬於幽暗之氣所成;而我們在修行真如,是一種光明的智慧,光明能夠破除黑暗,所以一旦它靠近你,它自然會消失掉,它怎麼能夠一直停留在你的身邊,去擾亂你的禪定呢?

它這一段的意思就是說:其實是你自己擾亂你自己,你自己自亂陣腳。你不應該說別人干擾你,他只是個助緣,他現出一個影像給你看,你自己動了!你自己有選擇權,擾亂不擾亂歸他,動不動歸我。你們二個本來是兩條路的,他現一個境給你看,你也可以選擇不迷、不取、不動。這地方就是說,我們自己擾亂自己,關鍵在這地方。

庚二、誡迷則成失

迷則成失 若不明悟,被陰所迷,則汝阿難,必為魔子,成就魔人。

假設我們不能夠如實的安住在一念心性,然後他開始變出很多的色、很多的影像,給你很多的感受,突然間感到很快樂的感受、很痛苦的感受,產生很多的想像。然後你就跟著這個感受、想像而轉,被五陰魔境所迷惑,到最後必為魔子,成就魔人。我們會失去正知正見,雖然我們也開始繼續打坐、繼續拜佛、持咒,但是你所做的都是魔業,來生就變成魔人,因為你的本質已經被破壞了。以下講出一個對比…

較量淺深

墮婬害淺 如摩登伽,殊為(ㄇㄧㄠˇ)劣,彼唯咒汝破佛律儀,八萬行中,祇毀一戒,

心清淨故,尚未淪溺。

好像摩登伽,摩登伽這個人是一個很卑劣的人,但是她依止仙梵天的咒,破壞你的律儀。

在海公的判教是說,阿難尊者是犯到身殘,但沒有破根本。在八萬行中,你犯到跟女人相觸的身殘,但是他內心當中還是正念分明,沒有起顛倒,他還是憶念「如來大慈,寧不救我。」所以沒有毀犯整個根本重戒。

摩登伽對我們的傷害頂多在八萬行中,只是毀掉其中一個行,你清淨根本的正見,是沒有傷害的。破戒的可怕相對著魔來說,它還是比較輕微,因為它八萬行只毀一戒,你內心還是清淨,你還沒有真實完全的淪溺。但是你著魔就不同了…

墮魔害深 此乃(ㄏㄨㄟ)汝寶覺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沒,宛轉零落,無可哀救。

五陰魔境它會破壞你的,是你整個法身慧命,破壞你整個菩提心。講一個譬喻,一個大臣得罪了天子,忽逢籍沒,他就被奪取他的官位,沒收他的財產,消除他貴族的地位,而降為平民。最後的結果,宛轉零落,無可哀救,無處可去,沒有人可以救拔你。因為你得罪了天子,你要是微小的過失還沒關係,你得罪天子那就完了。

435這地方的意思就是說,修行當中有些影響不是很大的,有些是很嚴重的,你一點都不能出差錯,你一出差錯就完了!比方說,著魔這件事情,你沒有第二次機會了。我們過去也說過,你一個人可以起煩惱,不能起顛倒。有些人偶爾發發脾氣,亂不了,去懺悔就好;你喜歡貪吃東西,吃完以後好好的懺悔。這地方有沒有過失?當然有過失,但是不影響你根本的菩提心,不影響你根本的正知見,只是皮肉之傷。但是著魔可不是這件事情,它直接侵入到你的骨髓,改變你破壞你的菩薩種性,轉成魔種性,它那個傷害的病毒是傷害到你的根本,這可不能開玩笑的!

所以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諸位你大概修止觀都會知道,你要修正念,你還要修一個正知。這個「正知」就是經常保持覺照,正知就好像巡邏隊一樣,觀察一下你現在處在什麼狀態。宗喀巴大師說:正念就好像調伏狂象,你拿一個繩子要把象往前拉,不能念要它念,不能專要它專,正念就是把你的心不斷的往前走;正知就是旁邊要有個人看著這隻象,象就是我們的妄想,牠是不是有隨順你所知道的在走,旁邊要有一個正知。

當然你要不修行,什麼事都沒有,你平常就是做一些慈善事業,這些魔境當然都沒有,因為你根本都沒有改變外境。它這個地方就是說,你的心開始改變了,那就很可怕了!因為你心態一改變,你整個外境開始動搖,那跟你有共業的眾生,他就不高興了。他有神通力,他感受得到你開始改變了,那他就不會放過你。他不會放過你,但是你也不要害怕,因為他畢竟是屬於妄想的相貌。

佛陀的意思,他要你不要對治它,他告訴你「當處禪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佛陀沒有要你對治,當然要是很厲害,你持持咒,重點是你不能迷惑。所以我們要保持正念跟正知二種情況。

淨業學園121講次 講義263面

戊二、別明境發之相

436當我們在修學《首楞嚴王三昧》的時候,我們的內心會產生二種不同的力量,第一個是一種真實的力量,第二個是一種虛妄的力量,這二種力量都會產生出來。

所謂「真實的力量」,就是我們開始遇境逢緣的時候,我們的心開始迴光返照,正念真如,我們觀照我們現前一念心性,當下即空、即假、即中。所謂的「即空」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在我們一念心性當中是無有少法可得;所謂的「即假」是「觀照一念清淨的本性」,它本來具足無量的功能德用,等待我們去開發;「即中」就是「空有同時,空有無礙」。所以你一念心性開始不向外攀緣,而開始迴光返照,去觀照你一念心性的空假中的時候,你內心當中產生一種隨順於真如本性的力量,所以這種力量叫做真實的力量。

其次就是我們過去的無明妄想,這當中有二種的差別:一、迷真起妄,前面經文說過,我們因為迷失真如本性的平等法界,而在生命當中產生了對立,我跟你是不一樣的,你跟我也不一樣,產生能所對立,這是一種愚痴的心所,這是比較微細的。二、心隨妄轉,迷真起妄以後再心隨妄轉,在對立當中又產生了愛取煩惱,就開始造業,然後流轉生死。虛妄的力量,第一個是愚痴,第二個是愛取,真實的功德跟虛妄的力量接觸的時候,真妄交攻。

什麼叫真妄交攻呢?就是真實的力量它會去逼迫虛妄的力量,當然虛妄的力量它也不會放過你,它也會去逼迫你在正念真如的過程當中真實的力量,真妄彼此互相的逼迫,這時候就會產生五陰魔境出來了。

假設我們這當中不能產生覺察,可能就會產生很大的過失,輕者破壞你止觀的功德,嚴重的話就墮入魔道,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謹慎小心。所以佛陀在這個地方是「別明境發之相」

戊二、別明境發之相

如來各別的說明,五陰魔境顯發的相狀

(分五:己一、明色陰境。己二、明受陰境。己三、明想陰境。己四、明行陰境。

己五、明識陰境) 五陰魔境

己一、明色陰境

色陰包括了五根、六塵,內五根跟外六塵。

(分三:庚一、總示陰相。庚二、別明發相。庚三、結過勸示)

庚一、總示陰相

佛陀先攏總的顯示色陰的相狀。

(分四:辛一、牒示圓通正行。辛二、正示色陰區宇。

辛三、懸示色陰盡相。辛四、結示本惟妄想)

辛一、牒示圓通正行

佛陀先牒起指示,修學圓通它的正行。圓通是怎麼修學的,先把它的內涵標出來。

阿難當知!汝坐道場,銷落諸念,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動靜不移,憶忘如一,當住此處入三摩地。

在解釋「圓通正行」之前,佛陀講了一句:阿難當知!

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古德說:這一句話有警告的意思;也就是在整個修學當中,你要非常的小心謹慎。所以「當知」就是有提醒,你要特別的小心謹慎。在什麼時候小心謹慎呢?當然我們平常散亂的時候,也就沒有所謂的謹慎這一件事,這是特別是在「汝坐道場」,就是你現在把妄緣放下了,開始安住在修道的道場。

《楞嚴經》的道場有二個,蕅益大師說:第一個是事相的道場,就是我們前面講到的,你要做一個八角的《楞嚴壇場》,這是事相的。第二是理體的道場,你在佛堂當中,或者歷緣對境當中,你一念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你的心要把方向轉過來,迴光返照,觀照你一念心性當下即空、即假、即中,所以「一念心性」就是我們的道場。

蕅益大師說:在末法時代,我們應該以「理體」道場為根本,因為事相是很難具足的,這《楞嚴壇場》是不容易具足的,但是要以理體的道場為本。就是你現在應該要把你本具的那一念清淨的本性把它現出來,然後在那個地方安住,這個就是「汝坐道場」,不要跟隨無明妄想而轉。

安住道場以後做什麼事呢?「銷落諸念」,你要慢慢從無明妄想的心,把心帶回家,安住在一念心性以後,開始慢慢的修「空假中」三觀,來銷亡謝落諸多的妄念。

「銷落諸念」這一句話,圓瑛老法師他說:這個地方指的是「脫塵」。我們的根塵識,最外一層是塵,先脫塵,再脫根,最後再脫識,根塵識都脫了以後,這時候「迥脫根塵,靈光獨耀,真如現前。」所以這地方特別指的是,初學者你先不要管外境的變化,「銷落諸念」就是你的心,不管外境是生滅的、動盪的、是寂靜的,你完全把外境放下。

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

這地方指的是一種功德之相,前面的「銷落諸念」是指它修行的過程,這以下「其念若盡」是講它的功德。什麼功德呢?以耳根來說是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妄念已經窮盡了。

海公講一個譬喻說:什麼叫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就是一個人住在房子裡面,屋子外面是颳風下雨,屋子裡面一點動靜都沒有,你很清楚外面是颳風是在下雨,但是你的心完全不隨外境而轉,而且房子裡面什麼風雨都沒有,這地方就是「其念若盡」。

這時候心中已經能夠脫離比較麤重的妄想,已經不被外境所牽動,別人對我們的讚歎、誹謗,各式各樣順逆的境相來刺激我們,我們已經慢慢慢慢跟這個外境,能夠慢慢脫離它了,不一定要跟它在一起了,這時候內心一切精明,內心是精純明了。

是什麼相貌呢?

動靜不移,憶忘如一

動靜不移,是約著耳根來說,耳根不再攀緣外在的動靜二相,乃至於意根,不再攀緣生滅二相。「生」就是憶念,我們想到過去的快樂痛苦,「忘」就是忘掉了種種的因緣;不管你想起什麼事,不管你忘記什麼事,這個意根完全是如如不動,因為六根已經慢慢脫離六塵的繫縛。當然這個時候內心當中,當住此處入三摩地。什麼叫「此處」?是前面所說的「則諸離念一切精明」,他已經慢慢遠離跟外境攀緣的妄念,內心精純明了。你就在這一念,精純明了之心,就在這個地方…云何應住?就在這一念心住下去,繼續的用功下去。

這地方正是說明,你一個修行的依止處,首先你要先遠離六塵,你不能跟六塵再打交道了。當然我們在過去的修學當中,一個初學者還是假借六塵修學。初學者,你看你要看佛像才能夠拜佛,你要創造一個音聲你才能夠攝心,聽自己的音聲。但是《楞嚴經》它不是這個意思,它開始迴光返照,脫離六塵,然後慢慢的把心帶回家,開始走向回家的道路。這時候內心當中是非常的寂靜而明了,明了而寂靜,就在這個地方住下去,繼續的用功下去。

這地方是說明修行『圓通』的正行,不再隨外在的六塵而轉。

辛二、正示色陰區宇

前面是指能觀的智慧,空假中三觀,來觀照現前一念的明了精純的心性,然後不斷的觀進去,越觀越深。這以下是講到所觀之境,你所破的是什麼?就是「色陰」。

色陰這區宇…區宇怎麼說呢?是一種侷限。一個人他本來自由自在,但是被關在房子裡面,四邊有牆壁,上面有屋頂,這個人就跑不出去了;比喻我們這一念心性,無始劫來被根塵識所障礙。因為你的心識已經產生執著了,有我法二執,所以我們一定要依止「根」去攀緣六塵,才夠產生了別的識。那現在我們要把這根塵識破壞掉,把這「區宇」對我們一念心性的障礙破壞掉,這就是「色陰區宇」。這種障礙我們看經文就清楚…

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精性妙淨,心未發光,此則名為色陰區宇。

正式說明,我們所要破的障礙是什麼。佛陀在這段經文是用譬喻的方式來開顯,說是:

如明目人,這個人眼睛打開;這個人已經是大開圓解,他已經開始迴光返照,正念真如,他不是像過去他的那一念心隨別人的嘴巴轉,別人讚歎他,他就歡喜,別人呵責他,他就痛苦,他的心永遠是跟著外境在動。「如明目人」就是說,他開始慢慢慢慢,開始勉強自己不要再跟外境在一起了,這個人已經產生觀照的智慧,眼睛打開了。

眼睛雖然打開,但是「處大幽暗」,理觀雖成,但事修未究,事相的障礙還是在。因為他眼睛打開了,但是他還是處在一個非常黑暗,什麼都看不到的房間當中;這就比喻一個修學過程,他在回家的路當中,他已經打開了眼睛,但是旁邊處處的障礙還沒有消滅。所以說,精性妙淨,心未發光,他六根的精妙之性(根性),也就是我們說的,真如本性,還是被色陰所障礙,而不能生起種種廣大的妙用,這是「色陰區宇」。

色陰主要是六塵跟五根。什麼叫做「區宇」?比方說,我們這一念心本來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是無障礙的,但是我們習慣性老是跟外境在一起,以眼睛來說,我們就會被明暗相所障礙,我們光明的時候看不到黑暗,黑暗的時候也看不到光明,我們的六根永遠活在對立。它這地方就是說,他雖然修止觀了,但是他的障礙猶存,所以他必須要等待它慢慢的破除。

辛三、懸示色陰盡相。 佛陀先預先的顯示色陰窮盡之相。

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復幽黯,名色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劫濁。

一個人眼睛打開了,而且他所處的環境是,十方洞開,無復幽黯;他所見的環境是,洞然開明,沒有一點的黑暗相。這就是色陰已經窮盡了,前面有說過「動靜不移,憶忘如一」,他這時候耳根不為動靜二相所障礙,乃至於意根不為生滅二相所障礙,眼根也不隨明暗二相所障礙。這就是他色陰窮盡之相,這個人已經不再被六塵境界所轉。

一個人不被六塵所轉,表示他能夠掌控六塵。蕅益大師說:佛陀他為什麼自在?

你看佛陀去廁所,他聞到的味道都是香氣;你去毀謗他,進入到佛陀的音聲都是美妙的音聲。他為什麼能夠於法自在呢?因為他不隨妄轉。這地方很重要,你不為它所轉,你就能夠轉它;你要被他所轉,那你永遠處在被動,他要你怎麼樣,你就怎麼樣;你能夠不為它所轉,你就變成主動,我說這蓮華是黃金色的,它就變成黃金色,我說這大地是七寶的,它就變成七寶。他已經超越了色陰的障礙,六塵的色陰已經不再障礙這修行人,他在色陰當中得大自在。

這地方是說明,他這種人是眼睛打開了,而且在這種光明的地方,他能夠隨心自在。

辛四、結示本惟妄想

說,這色陰是麼來的呢?為什麼我們就一定要被六塵境界所障礙呢?其實這是我們自己妄想捏造出來的。

437

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我們之所以被色陰所障礙,其實是過去生中一念堅固的妄想,以為其根本。

蕅益大師說:什麼是堅固妄想?簡單的說,就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比方我們以眼根來說,眼根我們看到東西它有遠近的差別,凡夫所見不過分寸,我們一個牆壁就看不過去了;阿羅漢他觀三千大千世界如掌中菴摩羅果,他能夠看整個大千世界;菩薩能夠看百千萬個大千世界;佛陀能夠照見無量無邊,無窮盡的三千世界。同樣一念心性,眾生本具,諸佛所證,同樣一心性,為什麼所見就有這麼多的差別呢?因為妄想有輕重差別,我們妄想打得比較重,所以我們的障礙就比較深;阿羅漢的妄想就比較輕薄,所以他看得就更遠了;菩薩的妄想就更輕薄,佛陀是完全沒有妄想。所以說,當我們堅固妄想慢慢輕薄的時候,我們六根對六塵接觸的時候,我們對六塵的這種執取就淡薄,產生的六根的妙用就更加的廣大。

舉公案說明一下:

〔禪宗〕有個公案說,德山禪師。德山禪師他去參訪龍潭禪師,他走了很遠很遠的路,到龍潭禪師道場的時候天色已經黑了。龍潭禪師說:你不遠千里而來,有事情我們明天再談。就先安排他掛單。這時候德山禪師手上拿一個蠟燭,就要走到他的房間去,龍潭禪師就走在前面,德山禪師走在後面拿著蠟燭,走著、走著,龍潭禪師突然間轉過身來,用嘴吧吹氣,把蠟燭給吹滅,吹滅以後,德山禪師當下開悟、當下開悟。

因為它本來是光明相,突然間變成黑暗相。這表示什麼呢?

我們一念心性是假借六根門頭才表達出來的,在眼睛叫做見性,在耳叫聞性;見性它有不變義,隨緣義,它不變是清淨的,但它隨緣…隨黑暗的因緣見到黑暗相,隨光明的因緣見到光明相。

所以當黑暗相現前的時候,德山禪師當下迴光返照,為什麼我能見到光明,又能夠見到黑暗,那個能見是誰?能見的明了性,你從什麼地方來?迴光返照當下開悟了!就這意思。也就是說,其實我們的明相暗相都是妄想所變現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

在我們一念心性當中,是本來就沒有明暗、本來就沒有動靜,它是豎窮三際,橫徧十方。你看佛陀一念心性,佛陀的心可以回到無窮盡的過去,他可以看到現在的色陰,他可以看到昨天的色陰、前天的色陰,他沒有空間相,他也沒有時間相。佛陀在空間當中,它夠觀整個三千大千世界下多少雨滴,佛陀清清楚楚,因為他沒有妄想,所以他完全沒有障礙。

這個是什麼呢?這個其實沒奇怪,這是我們本來就應該這樣子的!諸位要知道,是本來就應該這樣子,我們現在這樣子是不正常,我們現在這一念心被妄想纏繞是不正常,是一念的迷惑以後,自己打很多妄想,然後把自己搞成這個樣子。所以我們這樣修行,只就是恢復你本來的樣子,恢復本來面目而已!

庚二、別明發相

色陰的相貌要怎麼破,先作說明;以下各別說明,色陰十種魔境之相。

(分十:辛一、精明外溢身能出礙。辛二、精明內溢拾出蟯蛔。

辛三、精魄合離空中聞法。辛四、心魂染悟見佛踞臺。

辛五、精明逼現空成寶色。辛六、心見密澄暗室覩物。

辛七、塵併入純燒斫無礙。辛八、凝想化現徧見諸界。

辛九、逼心飛出夜見遠方。辛十、邪心含魅妄見妄說)

辛一、精明外溢身能出礙

這個修行人他那一念心叫做「精明」,他開始迴光返照,他開始學著告訴自己,你這一念心不要隨外境的六塵所轉。所以他慢慢遠離六塵的執取,而產生一種精純明了的心性。這一念心性在用功的過程當中,因為他跟無明妄想一接觸的時候,突然間一時的失念產生外溢,心光外洩,向外攀緣。心光外洩會產生什麼結果呢?神識突然間離開了色身,跑到外面去了,這就是「身能出礙」。

阿難!當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織,少選之間,身能出礙,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當在此中,「此中」指在止觀的修學當中。在止觀當中幹什麼呢?精研妙明,「精研」指的是能觀的智慧,空假中三觀的智慧;「妙明」是我們所觀的理體,就是現前一念心性。在禪定當中修空假觀三觀,來照了來我們一念心性,來開顯心性的功德,這時候四大不織;我們對於四大假合之身的執取就慢慢的、慢慢的鬆脫,就不像過去那麼堅固,叫「不織」,不那麼堅固。(這說明它用功的內涵)

正式說明色陰魔境的相貌:

少選之間,身能出礙

「少選」就是很短暫的時間。突然間完全沒有任何的徵兆,突然間你的那一念心就跑到外面去。我們一般人沒辦法離開色身,白天也好,晚上睡覺也好,你一定要帶著這個臭皮囊,就像小鳥被籠子關住。古人在臨命終的時候說:八十年來拖著臭皮囊,如今放下何等自在。一生當中就拖著這個臭皮囊,白天晚上這樣活動。

這個修行人他突然間,他這一念心就能脫離色身的障礙就跑出去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是精明流溢前境;精純明了之心,他心光突然間外洩,就離開色身。這種只是一種止觀的功夫,一種暫時的相應,不是真實的斷惑證真成就聖道。也就是說,你這種功夫是會退轉的,不像聖人他斷惑證真以後,一證永證,永不退轉。

對治方法:假設這個修行人他神識跑出去,他再回來以後,他不作聖心,他把它當作一種聖道的執著,還是用平常心來面對,該修止就修止,該修觀還修觀,這樣子是善境界。為什麼呢?這表示你色陰要破之前的徵兆出現。

蕅益大師說:鑽木取火。能鑽的是什麼?空假中三觀的智慧,所鑽的就是色陰。這時雖然火相未現,但煙相已成,煙出來,這是好境界,色陰要破壞之前產生一定的變化。但是如果你執著這是一個功德相,不得了,你成就聖道了,那你就可能會著魔,乃至於墮入到魔道。

這地方是說明「精明外溢身能出礙」第一個。

辛二、精明內溢拾出蟯蛔

這一段的「精明」跟前面是一樣的,離念精明之心。但前面的心是向外流動,這地方是向內流動。向內流動時的時候,它能夠做什麼事呢?它能夠把肚子裡面的蟯蛔;「蟯」腸胃中的短蟲,「蛔」腸胃中較長的,把蛔蟲抓出來,有這種事情發現。

阿難!復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內徹,是人忽然於其身內拾出蟯蛔,身相宛然,亦無傷毀,此名精明流溢形體,斯但精行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用功的內涵:

復以此心精研妙明

他這一念心也是迴光返照,正念真如,觀照現前一念心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在這一念「觀」當中安住。這時突然間,其身內徹;他本來是觀照一念心性是什麼都沒有的,但突然間他那一念心,就看到了自己身體裡面的五臟六腑的相貌,是清楚分明,而且不但是能夠見到,他還可以用手伸到身體裡面,把這長短的蛔蟲,從體內把牠抓出來,而且抓出來的時候,身體一點都沒有損傷,這身體就跟原來的身體完全一樣。是怎麼回事呢?就是我們一念明了的心,在觀照真如的時候…

我們要知道,真妄不兩立,漢賊是不兩立的。你說,我沒有對治妄想!你觀照真如就是在對治妄想,你不跟妄想在一起,你就是在消滅它的意思。這妄想很奇怪,你不跟它在一起,它就開始要反彈,因為你等於是在對治它。你說,我沒有對治你啊!你沒有在對治它,就是在對治它。真妄交攻的過程當中,你的心突然間被引導到你的身體裡面去了;我們的觀照力本來是跟著真如走,突然間被妄想的逼迫,引導到身體裡面去,看到蛔蟲,把蛔蟲抓出來。這是一種止觀精行的力量,去逼迫無明妄想,暫時的一個相貌,不是真實的成就聖道。

對治方法:你只要不作聖道的執著,繼續把心再帶回家,繼續的觀照,這是好境界;假設你對它產生執著,開始打妄想,那你就很可能受到群魔的干擾而墮入魔道。

蕅益大師說:這十種的色陰,或先或後,或發不發,或併發或復重發。

這十種當然它有它的次第,它是由淺到深,但是每一個人情況不同。比方有些人他第一個它沒有發出來,他直接發第二個,也可能,有些人他第一個、第二個都沒發,他直接發第三個,也可能,它有先後的不同。或者是有些有發、有些沒發,或者是併發,他之前發過,過了一個禮拜他又發一次,也可能,也可能併發二個一起發起來,內外一起發動也可能,事相非一,有很多狀況,大家要善巧的運用。

辛三、精魄合離空中聞法

「精魄」主要的是什麼呢?氣息。在第一個「身能出礙」,他的心是往外誤導出去,無明妄想它反抗,正念真如的力量把它誤導到外面去了;第二個「拾出蟯蛔」是被無明妄想逼迫以後跑到身體裡面來;這個「精魄合離」是中間,剛好是身內跟身外的中間,就是以氣息為中間。「精魄」是一種氣息的相貌,「合離」是互相的涉入。突然間他在空中,能夠聽到種種說法的音聲。

又以此心內外精研,其時魂魄意志精神,除執受身,餘皆涉入,互為賓主,忽於空中聞說法聲,或聞十方同敷密義,此名精魄遞相離合,成就善種,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他的用功是內外精研,前面第一科是在外境上的活動,第二科是在身內的活動,這地方是在中間的氣息上不斷的精研,觀照一念心性,一方面消滅妄想脫離六塵。當然你要脫離六塵,六塵它是會反彈的。怎麼反彈呢?

其時魂魄意志精神。 這六種氣

我們身體的氣有六種,「魂」氣息,陽剛上升的叫魂,比較陰柔的下降的叫魄;「意志」氣息比較擾動、動態的叫意,氣息比較寂靜收斂的叫志;「精神」氣息比較濕潤、潮濕的叫精,氣息比較乾燥,比較充和的叫神。古人以五臟六腑來配精神、意志、魂魄,精藏於腎(屬水較潮濕),神屬心(屬火較乾燥),意屬於脾(消化擾動),志屬膽(靜態),魂屬肝,魄屬肺,六種氣來配六種器官。

除執受身,餘皆涉入,互為賓主

六氣本來是調和的,你在修止觀當中,這個氣突然間產生變化。怎麼變化?除了你的身體安然不動以外,表面上看這個人坐在這個地方,他還坐在這個地方,他的根身(執受身)不變,但是他裡面的氣息產生重大的變化。餘皆涉入,「餘」指的是他的六氣,互相的涉入,互為賓主。比方說,他的止觀的力量,氣跟魂產生了相應,以魂為主;而魂是陽剛之氣,這時候這個魄就變成冰,以魂為主,魄就涉入魂當中,這個人就變得氣息非常的陽剛;反過來如果他是以魄為主,魂就變成冰,魂就被魄所涉,所以他的氣息就變得非常陰柔,他講話也很陰柔,整個氣息動作就很慢。乃至意跟志互相的涉入,精跟神互相的涉入,亦復如是。

諸位你看看『小止觀』,在打坐的時候產生「氣動」就是這樣,我們的氣本來是陰陽調合的,突然間陽剛之氣很旺,他自己也莫名其妙會起來打拳、跑步,他沒辦法,因為他的氣太剛陽,他的陰氣已經被陽氣完全涉入了。這就是所謂的六氣互相的涉入,而互為賓主。

這地方是他止觀的功夫更高深,他是怎麼樣呢?

在六氣互動當中,他突然間在空中聽到種種的法音,是在某一個地方來,甚至於他聽到十方的世界同時開演秘密的法音,從十個地方同時跟他說法。

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是他的精魄六氣,因為互相的相涉相入成就善種。這個人他過去生,他曾經聽聞過某一種法的善根種子,這時在打坐的過程當中,把他過去聞法的種子顯現出來。他只是暫時的相應,不是真實的成就聖道。

對治方法還是一樣,你要保持平常心,不作聖心,名善境界;假設你執著它是真實的功德,你就可能會著魔。

這地方講到氣息的變化而聽到法聲。

辛四、心魂染悟見佛踞臺

這一段跟前面一段情況是相同的,也是屬於氣息,心神跟魂魄也是屬氣息。只不過前面是聽到法音,這地方是見到佛陀,見到佛陀安坐在蓮華臺當中。

淨業學園122講次 講義265面

這一科是講到當我們剛開始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的時候,其實我們這個正念的力量,是去逼迫到我們無始的無明妄想,當然無明妄想它這個時候也會產生一定的反彈,它也會逼迫我們心中的正念。真妄二種的念頭在心中互相逼迫的過程當中,就產生心神魂魄的氣息互相的涉入;這時內心當中會產生一時的感染跟領悟,而見到佛陀安住在蓮華臺上,是有這種相貌出現。

又以此心澄露皎徹,內光發明,十方徧作閻浮檀色,一切種類,化為如來,於時忽見毗盧遮那,踞天光臺,千佛圍繞,百億國土,及與蓮華,俱時出現,此名心魂靈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諸世界,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這一念心當然是修止修觀的心。他的心是什麼相貌呢?

澄露皎徹。「澄」指的是止的力量,安住真如的那一念的心叫澄;「露」指的觀的功夫;

止跟觀的功夫是皎徹,清楚分明的現前。這時後引生一種內光發明;「光」指的是一種善種子,他過去生曾經有憶念佛陀、觀想佛陀,這時因為止觀皎徹力量的逼迫,就把過去的善種子顯現出來。

顯出來是什麼相貌呢?

十方徧作閻浮檀色。他在佛堂打坐,當然是娑婆世界,看到的大地是泥土的,但突然間他看到他的地上怎麼都變成紫金色、牆壁也是紫金色的,大地也是紫金色的,而且一切種類,化為如來;他遠遠看過去外面那些小鳥、動物,全部變成佛陀的形相,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

古德說:這時候他是有情無情同圓種智,整個無情的世界跟有情的世界,要回歸到一心真如的一個前兆,這是好現象。

這時他看到了三種佛:第一個、毗盧遮那,法身佛徧一切處;第二個、報身佛,踞天光臺,無量光明、無量相好的報身佛,坐在放大光明的紫金臺上;第三個、應化身佛,千佛圍繞,百億國土,及與蓮華,俱時出現,「一華百億國,一國一釋迦。」一個華就有百億的國,一個國就有一尊的釋迦如來,每一尊如來都是相應一朵蓮華。這時候三尊佛,法身、報身、應化生是同時出現。

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只是因為你止觀的相應,心神魂魄,互相涉入,而靈悟所染;把你過去生去憶佛、念佛的善根逼出來,在心光深入的修學中把它逼出來,而能夠照見諸佛的世界,只是暫時的相應,不是真實的成就聖道。假設你以平常心面對,這個是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438我們要說明一下「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我今天把佛相執著是真實的,產生執著,怎麼就會著魔呢?

著魔就是因為你心動,你心一動就有機可乘。我們前面說過,你修止觀的時候很多人是不同意的,魔不同意,你的冤親債主當然也不同意。過去生我們曾經造了共業,大家都是隨順生死之流,你現在要逆生死流而順真如之流,他當然不同意啊!他不同意,他平常拿你一點辦法都沒有,因為你一直正念真如,真如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沒有人敢靠近的,但是這時候你仁者心動,他就有隙可乘。

海公講一個故事說:在過去的禪堂有一個維那師父,他止觀的力量很強,他一入定的時候,他的神識就能離開身體,前面說的,身能出礙。他偶爾有時候跑出去玩一玩又回來,但是有一天晚上,他肚子實在餓的不得了、非常餓。因為在〔禪宗〕他們功課很多,在早期的禪堂是過午的。晚上餓的不得了,他怎麼辦呢?他神識出去以後,他就跑到廚房去偷鍋巴。

古時候鍋巴放在碗裡面泡水,把它攪一攪就這樣喝下去,暫時的止住飢餓。但他吃了以後他覺得不好意思,這是大眾的東西,所以他就拿了很多的鍋巴,就禪堂裡面的禪師每一個人手上分一個鍋巴。他想他吃了,別人也應該吃一份,然後又回到他的身體。一次二次,方丈和尚就覺得這個人要對治一下,方丈和尚的禪定功夫比他還高深。這時維那師父一入定,他的神識又跑出去了,方丈和尚跟他的侍者說:你把他的身體抬到我身邊來。因為方丈和尚的定力比他深,這維那師一回到禪堂的時候,找不到自己的身體非常緊張。有一個同參道友說:你的身體被方丈和尚拿走了,在他的旁邊,你要向他懺悔。維那師父回去就向方丈和尚懺悔,方丈和尚種種的訶責才把身體還給他。

這意思就是說:今天你的神識會出去,這只是一個徵兆,讓你知道而已,你的心不能夠隨順它的,你一隨順它以後,你就仁者心動。萬一你的神識出去了,你的冤親債主把你的身體佔有,你怎麼辦?你就很多狀況會出現。

所以我們在這時候要觀想即空、即假、即中,它只是一念心性所現的影像,是唯心所現;你今天會出去、會在裡面、在外面、在中間,它都是一念真如本性所現的影像,如此而已。你要的是真如,而不是它所現的影像,你要追求的是摩尼寶珠,不是摩尼寶珠所現的小東西。這地方大家要很清楚,你的目標是要回家,而不是在回家的過程當中的那些小花!不是這個意思。

辛五、精明逼現空成寶色。

「精」就是精純明了之心,這時逼迫無明妄想,突然間在虛空當中,成就七寶的顏色現前。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觀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於時忽然十方虛空,成七寶色,或百寶色,同時徧滿,不相留礙,青黃赤白,各各純現,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用功的內涵:又以此心,「心」就是修止修觀之心。在止的心中,它是精研妙明,「精研」是空假中三觀的智慧,「妙明」是所觀的現前一念心性。他不斷的一次又一次的觀照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不隨妄轉,但是他這過程當中有一點偏差。

怎麼偏差呢?這以下說明,他在修止觀當中產生的小偏差…

抑按降伏制止超越

我們在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的時候,當然妄想是不同意的,它肯定會來干擾你。干擾你當然我們要對治,有時候修觀,有時候修止來對治;觀是觀察它因緣性空,你從什麼地方來,你沒有一個真實的體性;修止就是繼續的專注。

這個修行人他在對治妄想的過程當中,他是用「抑按降伏」,完全用禪定的力量,加以壓制、加以降伏,而這樣的一種壓制、降伏的力量太超越了,止觀已經不均等。止的力量過強,觀的力量薄弱,所以完全是用禪定的力量在事相上壓制妄想。

當然這地方妄想的反彈力量就更大了,所以妄想就反彈到整個虛空去了。這時候無明妄想它就把它反彈,忽然見到十方虛空…虛空本來沒有顏色,怎麼變成七寶之色?而且突然間變成百寶之色,而且同時出現,顏色跟顏色之間也不互相障礙,這是第一個,七寶百寶之色。或者在虛空當中出現了青黃赤白,各各純現,單純一色;欸!虛空怎麼變成紅色的?或者這虛空怎麼變成青色的?虛空中又出現各式各樣的顏色。

這是怎麼回事呢?

因為我們壓抑妄想功夫做得超過了,定多慧少,缺少善巧方便;因為妄想的反彈,暫時看到這樣的色法,他不是真實的成就聖道。假設我們以平常心,不隨妄轉,把心繼續再拉回來,這個是好現象;假設產生執著,即受魔邪。

前面四科我們看色陰的變化,他所見到的是有色相、有顏色;比方說,他身體出去了,看到外面的山河大地,或者身體看到裡面的五臟六腑,或者看中間的氣息,這都是有色相。這一科是看到了無色相,看到虛空的變化,所以他這個人,他在破色陰的時候是越來越微細。因為諸位知道,色陰有二種,一種是有色相,一種是無色相;無色相就是虛空,虛空也是一種色陰。所以他這個時候,他的止觀已經脫離了有色相,而開始在消滅無色相,在消滅過程當中,色陰一時的反彈,所以他的功力已經漸漸的深入了。

辛六、心見密澄暗室覩物。

「心見」在禪定的內心當中產生「見」的功能,他能夠密澄,他心的相貌是非常的澄清而且寂靜;在禪定澄清寂靜的心中,在黑暗中能夠見到種種的物,看到各式各樣的人,也見到各式各樣的物。

又以此心研究澄徹,精光不亂,忽於夜半,在暗室內,見種種物,不殊白晝,而暗室物,亦不除滅,此名心細密澄其見,所視洞幽,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研究澄徹,止觀的心不斷的深入,他產生一種「澄徹」,寂靜照了的功能更加的廣大,而且精光不亂,禪定轉深,他的內心已經專注而不散亂。

我們前面說過「淨極光通達」,一個人禪定轉深的時候,他的心光就加強,他六根見聞嗅嘗覺知的功能加強。

表現在眼根是怎麼回事呢?

忽於夜半,在暗室內,見種種物

他突然間,在晚上一片黑暗當中,在黑暗的房子他能夠見到種種的物品,而且跟白天看到的東西是一模一樣。而暗室物,亦不除滅,乃至於在黑暗當中的那種障礙物,比方牆壁、門、窗,也不要把它拿掉,他就直接能夠透過牆壁,就能夠看到種種的東西,不但是黑暗相,連牆壁都能夠透過去。

這是怎麼回事呢?是內心寂靜的力量加強、心細,內心微細,而且特別的澄清寂靜,而產生強大見的功能。所以他能夠在非常幽暗的處所看得清清楚楚,但這只是暫時的相應,不是真實的成就聖道,如果以平常心來面對,把心再拉回來,安住在現前一念心性,繼續用功是善境界;假設在這地方產生攀緣、執著,那就受到群邪的干擾。

這一段的意思就是說,這個修行人他的禪定轉深了,它強調是禪定轉深。禪定轉深以後,他內心產生光明,淨極光通達;所以他六根光明突然變強,他眼睛能夠看到黑暗中所有的東西,甚至於連牆壁都不能障礙他。這只是暫時的相應,因為他出定以後,他又恢復原狀,這只是一時的相應而已。

辛七、塵併入純燒(ㄓㄨㄛˊ)無礙。

「塵」指的是內外的四大,內在的是色身,外在的是五塵;內外四大併入為一,一心真如。因為他不斷的把心帶回家,攝事入理,把五陰的身心,慢慢的回歸到一心真如。這時候他的身體有什麼功能呢?這個身體你用火去燒它,用刀去砍它,他的身體完全沒有痛苦,完全沒有受傷的相貌出來。

又以此心圓入虛融,四體忽然同於草木,火燒刀斫曾無所覺,又則火光不能燒爇,縱割其肉,猶如削木,此名塵併,排四大性,一向入純,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修學方法:又以此心圓入虛融,前面這個修止觀的人他禪定轉深,這地方他在禪定當中又加強我空法空的智慧。他加強我空法空的智慧,等於是加強迴光返照的力量,他不斷的問自己,我們的色身,你從什麼地方來?這時候對色身的執取,慢慢慢慢的消滅,而把這色身慢慢慢慢融入於一心真如的我空法空真如當中。

這時後突然間出現什麼事呢?

四體忽然同於草木

我們一般的心是執受這個色身,我們對外在的東西叫做執持;你看我今天對這個花瓶我是執持,不叫執受,因為它的痛苦我感受不到,不能感同身受,阿賴耶識執持外在的四大叫執持;但是內四大就叫執受,因為有感同身受,身體痛我就感到痛,身體快樂我也感到快樂,我的快樂跟痛苦跟我的色身是同步的,所以這色身叫執受。內四大、外四大在《唯識學》業力的角度是有差別的。但這個時候,他突然間對內四大的執受,突然間一時的放掉,所以他感覺他內在的色身跟外在的草木是完全一樣的,像這個色身不是我的一樣,怎麼說呢?

比方說,火燒刀斫曾無所覺。你用火去燒他的身體,你用刀去斬他的身體,他一點感覺都沒有,就好像你用刀子去砍外面的石頭一樣,砍外四大一樣,他完全沒有感覺;而且你用火去燒他,用刀去砍他,是火不能燒,而且用刀子去割他的肉,就像削木頭一樣,他一點都沒有感覺,此名塵併,排四大性,他的內四大融於外四大當中。

「排四大性」這地方強調是觀的力量加強,我空法空的智慧已經排除對內四大的執受。我們一般是把內四大堅固的執受,把四大執著自身相,這時候把這執受排除掉。這時候的內心,對因緣法回歸到一心真如的功夫純熟,但這只是在止觀相應當中暫時的相應,不是真實的聖證,你能夠以平常心面對,是善境界,假設產生執著、攀緣,就受到群邪的干擾。

諸位你看濟公傳有這種事情發生,濟公禪師有一次他在遊化的時候,看到一個房子起火,濟公禪師他跑到火裡面救人,救了一次又跑出來、救了一次又跑出來、救了一次又跑出來,跑了三次。火不但不能燒他的身體,連他的衣服都不能燒,因為他那止觀的力量已經把內四大跟外四大…他的色身跟火二個是同一個東西,火不能燒自己吧?火不能燒火,火可以燒別人,它不燒自己。濟公禪師從這一點來看,他的功夫至少他是破了色陰,所以他的色身火不能燒,刀子也不能傷害他。

前面主要是指禪定智慧的加強,這地方是我空法空智慧的加強,所以他的身根是冷熱二相瞭然不生,熱相冷相對身體完全不能產生作用。

辛八、凝想化現徧見諸界

「凝想」指的是止觀的力量加強了。前面觀是空觀,把有相的因緣融入到二空的真如,前面是空觀,這地方的「凝想」指的是假觀。假觀的力量加強以後,他就突然間看到虛空當中,變化顯現十方諸佛,乃至於看到十方世界種種的相貌。

又以此心成就清淨,淨心功極,忽見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國,具足七寶光明徧滿;又見恆沙諸佛如來,徧滿空界,樓殿華麗;下見地獄,上觀天宮,得無障礙,此名欣厭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又以這止觀之心,它產生一種清淨強大的力量,而且淨心功極;這一念止觀的力量是非常的純熟,他突然間看到整個大地十方山河,這依報的國土都變成諸佛清淨的國土。怎麼說呢?什麼叫諸佛國土呢?因為他看到整個國土是七寶所成,而且放大光明。

前面一科講到依報的莊嚴,這以下講到正報。

在整個依報的七寶光明當中,又出現了有恆河沙諸佛如來,徧滿整個虛空界,而每一尊佛都安住在他自己的宮殿樓閣,特別的莊嚴華麗(看到佛法界);下見地獄,他也能夠看見這些眾生在地獄當中,受了刀山油鍋種種的痛苦;或者上觀天宮,看到種種天人受著五欲的快樂,這對他來說是完全沒有障礙。

439這是怎麼回事呢?

佛陀說:這是欣厭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為聖證。

這個人過去生也可能是今生,他有修欣厭二門,他曾經觀想過諸佛的功德而產生好樂,他也曾經思惟三惡道的苦而產生厭離。有這樣的一種善根種子,在這個時候,凝想日深,在止觀堅固的逼迫之下,而把它給顯現出來,這不是聖證。假設以平常心面對是善境界,假設產生執著攀緣就受群邪。

這地方就是假觀,就是說我們在修止觀的時候,本來我也沒有憶佛念佛,我也沒有去想地獄的事情,突間看到了,這種情況就是過去的一個種子。

在『念佛法門』祖師開示說:你看到佛像,怎麼知道他是真實的佛像出現,還是屬於一時的幻像,怎麼判斷?

古德說:念佛要有因果,你剛剛在用功的時候,你根本沒有在憶佛念佛,你突然間看到佛像,那你就要有心理準備,那當然是有問題,這無因卻有果。你剛剛在持《楞嚴咒》,突然間看到佛像,你怎麼解釋?當然有問題。如果你平常就是修《念佛三昧》,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當然這是因果相符合。

所以修《首楞嚴王三昧》的時候,它是一個無相三昧,是一個真如三昧,他觀照真如的時候,是清淨本然周徧法界,他突然間看到佛像,那當然是有問題。這地方大家要知道,因為你的因地跟果地不相符合。

我們今天所有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返妄歸真,或者把心帶回家。」而這個家是清淨本然周徧法界,是無有少法可得。所以你見到任何東西都不是這樣,都是回家的過程當中的一個影像,這個地方大家要清楚。

古人說:你一旦在修禪觀,正念真如的人,是「魔來魔斬,佛來佛斬」。因為你所觀境根本不是這個,你出現這個就有問題了。

辛九、逼心飛出夜見遠方。

「逼心」就是止觀的力量去逼迫無明妄想,突然使令這一念心,它產生強大的功能,能夠在夜間看到遠方的處所的種種相貌;他的眼根,近處、遠處,完全無障礙。

又以此心研究深遠,忽於中夜,遙見遠方市井街巷,親族眷屬,或聞其語,此名迫心逼極飛出,故多隔見,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止觀之心研究深遠,他不斷的去研究一念心性又深又遠。

我們知道前面的禪定轉深,乃至空觀轉深,假觀轉深,到這個地方他已經是色陰將破。古德說到這個地方,研究深遠,他的色陰即將破除,將破未破。

怎麼知道他色陰將破呢?

他有一個境界出現,忽於中夜,遙見遠方。突然間他在晚上打坐那一支香的時候,他是坐在佛堂當中,他怎麼突間看到好遠、好遠的地方,那個市井街巷,人們往來頻繁的地方;他看到跟他有緣的六親眷屬,而且他不但是看到他們,還聽到他們講話的音聲。

當然這是很遠的地方,比方說,你是在南投打坐,你怎麼看到台北你的親屬在講話,你看得清楚楚。這是你止觀的力量,去逼迫無明妄想,妄想已經快要被你消滅的時候,它突然間飛出引導你產生隔見。就是說,南投跟台北是有很多障礙,中間很多的樹、很多的建築物,但是你突然間完全沒有障礙都能夠見到。但這地方不是聖證,這只是妄想被你消滅之前做最後的反彈。如果你能夠不作聖心,這是善境界,如果執著、攀緣,就受到群邪的干擾。

這一科跟第一科是不太一樣,第一科是神識跑出去,這一科是他神識不動,他能夠照見遠方,眼根看到很多的眷屬,耳朵聽到他的音聲。也就是說,他的眼根、他的耳根已經破除了距離的障礙。你看我們色陰,距離也是個障礙,他已經沒有遠近的障礙。

虛雲老和尚年譜,他就講到這個觀念:虛雲老和尚他在禪堂打坐的時候,他在禪堂看到大寮(跟禪堂離了一段距離,還有很多房子的隔礙),大寮裡面在講什麼話他清清楚楚,今天要煮什麼菜,要怎麼樣、怎麼樣,他在禪堂聽得清清楚楚,產生逼極飛出的隔見。

辛十、邪心含魅妄見妄說

這個「邪心」怎麼說呢?我們在修行過程當中,我們是先從凡夫開始修學,也就是說,我們這一念心已經累積了無量無邊的妄想,然後才開始修學,不是從清淨的角度開始修學。所以我們在因地當中,每一個人都有很多的妄念,當然是各式各樣,有些人是貪愛、有些人瞋恚、有些人高慢,各式各樣的妄念。你既然有妄念,就可能會被魑魅鬼神所侵入,這時當你的正念要逼迫妄念的時候,這時只要你一時的不小心,你的妄念出現,這個鬼神有機可乘,他就侵入到你的身體。這時候你就要小心對治,否則你會產生很多的妄見妄說的相貌。

又以此心研究精極,見善知識形體變移,少選無端種種遷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無端說法通達妙義,非為聖證。不作聖心,魔事銷歇,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就是這一念心到達第十科的時候,他正念真如的力量已經是非常的精純,非常的圓滿,即將要破除色陰,突然間見善知識形體變移。他本來是坐在禪堂當中,突然間他看到自己的身體開始變化,變成一個大善知識相,或者是佛菩薩相,或者是阿羅漢相,或者是龍王相;總而言之,是一種大威德的善知識相,而且這個變化是少選無端,是在很短的時間就產生變化,而且是無緣無故完全沒有任何的徵兆,甚至於自己看到自己變成一個佛像,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這時你心裡就要有所警惕,440這是邪心含受魑魅;就是你在打坐的時候產生一時的妄念,一個妄念沒有注意到,一時的失念。然後這時候,魑魅鬼神有機可乘,他突然間趁妄念的空隙侵入了(魑魅是山中的精靈),或者是天魔侵入到我們的身體。在鬼神跟天魔的加持之下,你能夠無緣無故的通達法義、善說法要;就是你本來也不會講經的,這個道理你本來也不懂的,突然間你全部懂了,突然間能夠宣說。這不是你真正的成就聖道,那是一個妄想的侵入,一時的妄想沒有注意,被鬼神、被魔王所侵入。假設不作聖心,魔事就慢慢的消滅,或者你正念真如,你也可以念佛持咒,祈求佛力加被,這樣你就會慢慢消滅;假設你產生執著跟他攀緣、跟他互動,就受到群邪的干擾。

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你要有個觀念,佛菩薩不能加持我們善根這一部份,佛菩薩可以幫我們消業障,可以!增福報也可以。佛菩薩可以把他三大阿僧祇劫所修的福報跟我們分享,可不可以?可以。所以我們可以跟極樂世界,來享受彌陀所成就的種種的依正莊嚴。但是有一個地方,佛菩薩不能跟我們共同分享,就是善根。你在打坐的時候,突然間能夠演說妙法,你不覺得很奇怪嗎?你根本今生當中不能栽培這樣的善根,你怎麼有呢!佛法就是諸法因緣生,你沒有因怎麼會有果呢!肯定是有外力侵入,你一定要提高警覺,那麼你又產生執著,又產生歡喜,那糟糕了!你跟他感應道交。

海公說:這種情況在禪堂是很多、很多。對治它最好的方法是什麼?

海公說:在禪堂當中遇到這種莫名奇妙講一些很奇怪的話,很簡單,不要打坐,稍做休息,去外面玩一玩回來就好了。

因為你那個就是逼迫的功,逼迫得太厲害了,你去把它放鬆,放鬆以後它又恢復原狀了。你要繼續用功更糟糕,一個人會著魔都是很精進,但是不知善巧。真妄交攻的過程當中,它出現很多的事情,你一定只有一個方式,就是「不迷、不取、不動。」

前面九個都是你內心所現的影像,第十個是有外力的干擾、外力的干擾。

庚三:結過勸示

佛陀結示十種色陰魔境所產生的過失,而且勸勉我們好好防護不受其害。

魔境因由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皆是色陰用心交互,故現斯事。

這十種禪觀所現的境相,就是我們說的,你在脫離外四大跟內四大,脫離色塵的干擾,脫離色塵執著的時候那種用心的交互。

什麼叫交互呢?就是正念跟妄想彼此間的交攻,正念去逼迫妄想。當然妄想也不是省油燈,它也要逼迫你,真妄交攻的時候顯出的影像。這時候你要小心,它完全是一念妄想變現的,既然是你正念去逼迫妄想,妄想逼迫正念,那表示那完全是一念的妄想逼迫出來的。

迷則成害 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聖,大妄語

成,墮無間獄。

假設我們今天產生迷執,迷惑執著,而不知道自己的功夫的淺深,遇到美好的境界,而不能夠知道這一切是妄想所變現。說:不得了!我成就聖道了。這樣就成就大妄語,你臨命終的時候,要墮入到無間地獄去。

441

勸誡保護 汝等當依如來滅後,於末法中,宣示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

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我們一定要依止如來真實的教化,在佛陀滅度以後,特別是在末法當中,與種種的方便,把這十種魔境的相狀告訴末法眾生,使令修止觀的人,不要被天魔鬼神得其方便,來保護正念,來保護修行人大乘的善根,而成就無上菩提之道。

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修止觀你一定要知道,你永遠要知道你的所觀境是誰,「云何應住?」這個地方很重要,這個「住」,你以什麼住?你永遠的以一念心性為住,你不管看到什麼境界,佛菩薩跟你說什麼法,你完全是以向內,安住在一念心性,這是非常重要的!你一動、你心一動,外在的因緣就開始動,你生命就開始動。

所以它這個地方,諸位你看一看,它的對治方法不管,不管是什麼魔境,十種魔境,它的方法就是,不作聖心,名善境界,就是「不迷、不取、不動」。

從《楞嚴經》的角度,它的道理是說,世間上最強大的力量就是「不動」,你不動你就贏了,你不要去對治它,你要保持不動。當然你要不動,那你得「不迷」啊!要有智慧才能夠不動。

那麼你憑什麼不動呢?我們是處在一個動態的世界,色身在動,我們的心也在動,生命就像一個水流。佛陀說:那水流表示什麼?我們是活在動態。但是誰要保持不動?這個人不得了,這個人正念真如才能夠不動,「不迷、不取、不動」。你不動的時候魔王就沒辦法,因為他沒辦法去跟真如抗拒。所以他想辦法讓你動,他才有辦法趁隙而入,你不動怎麼辦呢?

這地方我們要很清楚,你不一定要刻意的去對治它,但是要保持不動,它就消滅掉;當然你要保持不動,你要保持覺照,經常保持覺照。當然你可以『持咒、大悲咒、念佛』,做一些功夫也是可以的,求佛力加被,但是以「不迷、不取、不動」為正行。

442淨業學園123講次 講義267面具

己二:明受陰境

我們一個生死凡夫習慣性的心態就是一種攀緣心,我們的心不習慣向內安住,而是習慣向外面去攀緣、去執著。在整個攀緣的過程當中,佛陀是把它整個活動的範圍分成五個相貌,色受想行識。

五陰當中因緣的攀緣我們可以分二部份,比較微細的是識行想,這個是較微細的。我們的心在識陰、想陰、行陰活動的時候,我們會把它執著為自我。

什麼叫做我呢?那一念心當中能夠了別的、能夠造作的、能夠去做任何想像的,那個就是我,以這樣來當作自我。比較粗顯的就是受陰跟色陰,我們痛苦快樂的感受,還有我們整個外在的四大、內四大等等,這個我們習慣性把它當作我所,我所受用的。不管是我或者是我所,總而言之,這個「心」它就在五陰中攀緣,而累積很多、很多的相狀,而這相狀就是一種生死的力量、那種有漏的種子。

所以當我們修《首楞嚴王三昧》的時候,我們開始正念真如,我們觀照現前一念心性當體即空、即假、即中的時候,那時候內心是無相。無相的心跟有相的心一接觸的時候,這所謂的「真妄交攻」就把過去的的五陰的種子逼出來,當然這當中每一個人各式各樣。

總而言之,我們在整個迴光返照,把心帶回家的過程當中,你會看到很多、很多,你過去很熟悉的相狀會出現,而這時候正是我們生命要轉變的一個關鍵。如果你能夠保持不迷、不取、不動,你就夠安全的走過去;如果你一念的妄動,心隨境轉,那你可能會被打回原地,甚至於著魔,乃至於來世墮落等等。

這個地方是很重要的一科,當我們的五陰身心世界要轉變的過程,我們過去的五陰一定要先逼出來,這地方大家要保持警覺。

這一段是說受陰,這個「受」,什麼叫受呢?其實就是一種六根的作用,六根跟六塵接觸的時候,產生很多很多的感受。這當中有苦、樂、憂、喜、捨五種的感受。

(分三:庚一、總示陰相。庚二、別明發相。庚三、結過勸示)

庚一、總示陰相

佛陀先攏總的指示受陰的相狀。

(分四:辛一、結前色陰盡相。辛二、正示受陰區宇。

辛三、懸示受因盡相。辛四、結示本惟妄想)

辛一、結前色陰盡相

結束前面色陰窮盡的相狀,色陰窮盡是什麼相狀?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陰盡者,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

我們透過前面的正念真如,慢慢的修三摩提;「修三摩提」指的是《首楞嚴王三昧》大乘的圓頓止觀。在奢摩他(止),這個「止」是安住真如,叫體真止。蕅益大師說:大乘的圓頓止觀,它這個「止」其實都有觀的成分在裡面,先觀後止;觀照真如,然後在我空法空的真如裡面如實的安住,「體真止」。在這樣的一個安住的過程當中,色陰盡者,就把色陰的執著…我們過去的內心跟色陰是緊緊的咬在一起,心有所住,現在把色陰給放掉了。

色陰放掉是什麼相貌呢?從眼根來說,是明暗二相瞭然不生,從耳根是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外在的相狀我們還是清楚分明,但是心中完全不生起一念攀緣執著的心態,對色陰是這樣的相貌。

我們對於內外的四大放掉以後,我們的心會產生什麼功德呢?

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

見不是用眼睛見,是心中的智慧特別的清楚,這時候我們去看諸佛內心的世界,就好像一個很光明的鏡子,能夠清楚的顯現在我們的心中。

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這地方是說,他的智慧已經增長了,他能夠觀察我們眾生的心,能夠入於諸佛的心中,而諸佛的心也能夠入於眾生的心中,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們過去心老是在色陰活動的時候,我們總是覺得我們心跟佛的心有距離、有隔礙的。因為我們被外在的色身所迷惑,我們眾生的長相跟佛的長相是不同的,但是色陰的執著破了以後,我們看到佛的心跟我們眾生的心,是可以互相的涉入,內心當中就有這樣的智慧的增長。這叫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

這是結束前面色陰的這一部份。

辛二、正示受陰區宇

五陰它一層一層就像穿衣服一樣,你外面的衣服脫掉了,裡面的衣服當然就顯現出來了;色陰被破了以後,你受陰的障礙(區宇)現出來。

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猶如魘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心觸客邪,而不能動,此則名為受陰區宇。

當一個人破了色陰的執取,受陰顯現以後,到底是一個什麼相貌呢?

佛陀講出一個譬喻:

若有所得,而未能用

一個人內心已經有所得,「有所得」就是前面說的「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我們凡夫的心跟佛的心有少分的相應,我們知道眾生的心即是佛心,佛心即是眾生心。但是在作用這一部分卻不能自在,我們的心在生起種種功德妙用的時候,我們還不能夠完全的解脫六根當中這種受用的習氣的糾纏。

這以下講出一個譬喻:猶如魘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心觸客邪,而不能動

一個人睡覺被魘魅鬼控制了,他被控制的時候,他在睡覺的過程當中,他雙手雙腳還存在,而且他六根的功能,他也可以聽到外在的聲音,眼睛也可以看到外在的形相,他整個六根完全是清楚分明,而沒有任何的迷惑顛倒;但是內心因為接觸到這種魘魅鬼這種邪法的控制,使令身體不能活動,這就叫做「受陰區宇」。

你雖然知道,佛心即是己心,但是還是不能把心性的功德表現出來。當然他已經知道佛心即是己心,這對他整個菩提心的信仰,「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有很大的加持作用;對菩薩道菩提心的那一份的信心跟願力增長很多,但是諸佛的妙用,卻還是受到自己感受的影響而有所障礙。

辛三、懸示受陰盡相。

若魘咎歇,其心離身,返觀其面,去住自由,無復留礙,名受陰盡,是人則能超越見濁。

睡覺的人假設被魘魅鬼的控制,這樣的過失已經是停止了,這時是什麼相貌呢?其心離身;「身」指的是六根身,眼耳鼻舌身意。我們這一念心本來是跟六根身緊緊的執著在一起,所以我們的心就被這六根,見聞嗅嘗覺知,產生了感受所影響牽動,這時候這個心對六根身解脫了。前面說的「聞所聞盡」,前面是脫六塵,現在是能聞的六根也脫離了。前面是脫離了六塵,到這個地方,這現前一念心性脫離六根的執取,只有剩下微細的六識,那微細的了別功能。這時脫離以後,他能夠迴光返照六根的相貌,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六根的相貌是怎麼?是唯心所現,是生滅變化,無有實體,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

這時候我們的心跟六根,是什麼情狀呢?

是去住自由,無復留礙;我們這一念心可以隨時想要來就來,想要走就走,生死能夠去來自在,沒有任何的執著跟障礙。這時叫受陰窮盡的相狀,這個人能夠超越整個三界的見濁。

要以蕅益大師的判教,是斷了三界的見惑。這一段是佛陀預先的指示受陰窮盡的相狀。

辛四、結示本惟妄想

觀其所由,虛明妄想以為其本。

我們這一大科都是破對色陰的執取,那麼受陰你到底從什麼地方來?我們應該觀察它的來處,去觀察受陰的由來,其實它是一種虛明的妄想。

解釋「虛明妄想」:

在我們一念真如的心性當中,其實我們沒有任何感受,哪有什麼感受呢?但是我們一念妄動以後,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動以後,就產生一個妄想,一種虛妄的想像。虛妄的想像當然有五種,前面的色陰叫做「堅固妄想」,這個叫做「虛明妄想」。

什麼叫「虛明」呢?

比方我現在很快樂,而這快樂的感受它是虛妄不實,因為它一下子就消失掉了,它沒有實體,但是它又那麼的清楚分明的顯現,我真的感覺到那快樂感覺的存在。你說它沒有,它是清楚分明的顯現,你說它有,又覓之了不可得。你說那快樂的感受在哪裡呢?在身體裡面?在身體外面?在身體中間?你完全覓之了不可得,這叫「虛明妄想」。

古德一再的強調這「虛明妄想」,說:關鍵點當然在「妄想」這二個字。蕅益大師說:你要認為它是真實的,那你就一輩子都沒辦法破除。就是你在觀察感受的時候,它的生起、它的作用、它的消失,你要永遠知道,它只是你內心過去的業力所顯現的虛妄的一種感受而已,那你才能夠慢慢慢慢脫離它的繫縛;你要認為它真實的,那你永遠都被它控制了。

前面等於是前言,這以下就正式的進入我們破除受陰執取的正宗分,叫別明發相。

庚二、別明發相

各別的說明,當我們在正念真如的時候,受陰所引發的相狀有十科

(分十:辛一、過抑生悲。辛二、感激生勇。辛三、智衰成憶。

辛四、慧勝成劣。辛五、失守生憂。辛六、慧劣成喜。

辛七、見勝成慢。辛八、輕安自足。辛九、空解成斷。

辛十、愛極成貪)

十種的感受會出現,這十種感受每一個人不同,因為你過去在感受當中,所累積潛在的種子不同,所以當真妄交攻的時候,所顯現的也就因人而不同。

辛一、過抑生悲

「過抑」就是說,這個修行人他對內心這種妄想的感受,他經常用念佛持咒來壓抑它、來訶責它,他對這感受壓抑、訶責是特別的過分;因為過分的壓抑訶責,而生起非常強烈的悲愍之心,這悲愍之心,悲愍到沒辦法控制,已經影響到他修止觀的相續,叫「過抑生悲」。

發端現相 阿難!彼善男子,當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發明,內抑過分,忽

於其處發無窮悲,如是乃至觀見蚊蝱,猶如赤子,心生憐愍,不

覺流淚。

阿難!這修習止觀的人,當在此中得大光耀,「此中」就是我們一再強調修行的所觀境,你正念真如的所觀境只有一個所觀境,就是「現前一念心性」,無相的真如。

你內心不斷的在無相真如當中修止修觀,這時候得大光耀;「得大光耀」是說你前面的色陰被破壞以後,你內心的智慧顯現出來了,你能夠知道,我心即是佛心,佛心即是己心,心佛不二。

這時候其心發明,內心當中因為過分的壓抑這種內心的感受,就產生一種廣大的慈悲心。廣大慈悲心產生以後是怎麼回事呢?內抑過分,由這個慈悲心你就不斷的訶責自己,為什麼我到現在才知道要修行呢?為什麼我到這時候,才知道要去度化眾生呢?為什麼不早一點發菩提心度化眾生?你就會產生一種過分的訶責自己的一種心態,然後這個心態再相續下去…當然我們如果去對這個心態的這種感受,不斷去攀緣執著,這個時候就增長廣大了。

忽於其處發無窮悲,就在這一份慈悲的感受發起的時候,就產生一種無窮無盡的大悲心;而這種大悲心不只是看到人而已,乃至於看到微小的蚊蝱,這種小蟲你看到牠的感覺就好像看到一個赤子,剛出生的小孩子,他完全沒辦法去照顧自己,你內心就有一種使命感,應該去保護他、照顧他,甚至於看到他會產生憐愍的心,而不知不覺流下眼淚。

443

這地方跟我們一般大悲心的標準就是過分,慈悲心過分,這種情緒的力量太強大。

指名教悟 此名功用抑催過越,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覺了不迷,久自銷歇。

佛陀對這種相貌的解釋:

佛說:這是一種修行用功過分的壓抑、訶責所造成的,假設我們能夠迴光返照,知道其實這樣的一種慈悲心,這樣的一種感受,它只是一種惟心所現的。你知道它是一種暫時的假名、假相、假用,在你的真如本性當中,根本就沒有這樣的一種慈悲的感受,那你就能夠沒有過失。

示迷必墜 若作聖解,則有悲魔入其心腑,見人則悲,啼泣無限,失於正受,

當從淪墜。

這個也不是一種真實的過失,只是一時的感覺而已,這跟真實聖道的功德是沒有關係的。你能夠覺了不為這樣的一個妄想感受所迷惑,它自然就消失掉;但是如果你作聖道功德的理解,認為這是一種真實的功德而深深的好樂、深深的執著,就有一種慈悲魔入其心中來控制你的心態,那這個人不管看到誰就釋放出無窮的慈悲,甚至於看到人就流出悲痛的眼淚而不能夠停止;這個人的結果到最後就失去了禪定的三昧,而且輪迴三界甚至於會墮落到邪魔外道去。

這地方的意思就是說「感受」,當然這種感受是種情緒,一種慈悲的感受出現。我們會感同身受,看到眾生的痛苦就特別的悲愍。這種情況就是我們過去有修慈悲心的種子,這時你正念真如的時候,把有相的種子逼出來,但是適可而止就好。所有的五陰魔境都是做的過分,因為放縱自己慈悲的情緒,很可能就會被這種慈悲魔所控制。

蕅益大師在這一段的開示,特別指示說,這個地方的對治只有四個字:「覺了不迷」。我們不能控制我們什麼時候會產生什麼樣的情緒,因為這是種子,依他起性,但是你不能起顛倒。我們一再強調,一個人可以起煩惱,但是你不可以起顛倒,起顛倒你就全部完蛋了!

辛二、感激生勇

「感激」就是說這個修正念真如三昧的人,他內心有少分的功德,他能夠…前面說的破除色陰,能夠見諸佛心即是己心,有這樣堅定的理解。這時候對『佛、法、僧』三寶心生感激,由這種感激的心就引生一種勇猛精進的心,而這種勇猛精進的心是過分。

發端現相 阿難!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勝相現前,感

激過分,忽於其中生無限勇,其心猛利,志齊諸佛,謂三僧祇,一念能越。

他修止觀的相貌:這個人在修止觀的過程當中,他已經是色陰窮盡,而受陰明白;這個「明白」是受陰清楚的顯現出來。我們前面說過,五陰就像是一個人穿五件衣服一樣,他第一件衣服脫掉了,第二件衣服顯現出來。

而受陰顯現是什麼相狀呢?勝相現前,他的智慧能觀照到,見諸佛心即是己心,己心就是佛心,這種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勝解,依止這樣的勝解,感激過分。他想,無量劫來,我都是在顛倒的妄想中度過去,好不容易遇到『佛法僧』三寶的啟發,我才能夠明白這樣真實的道理。就對三寶產生非常的感激,由感激心而引生了無限的勇猛,這種勇猛是又猛又利。怎麼說呢?它內心當中的志向是『志齊諸佛』,他志向要上齊於十方諸佛。他就經常認為,其實所謂的三大阿僧祇劫,在我來說,只要一念之間就能夠超越,我不必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我一念不生,當下就是如如佛。他有這樣一種勇猛精進的決心,這種決心壞就壞在其心猛利,又猛又利,有一點過了頭。

指名教悟 此名用功陵率過越,悟則無咎,非唯聖證,覺了不迷,久自銷歇。

佛陀對這種相貌的說明:

444佛陀說,這是在修行的過程當中,陵率過越,心中產生過分的勇猛,總是覺得自己能夠超越諸佛,這樣的心態勇猛過分,如果能夠迴光返照,知道這一念勇猛的心,其實是覓之了不可得,不要隨它而轉,還是安住真如,以平常心觀即空、即假、即中,不要把它當作一種真實的功德來看待。這樣就能夠覺了不迷,這樣過分勇猛的心,自然就銷亡歇息。

示迷必墜 若作聖解,則有狂魔入其心腑,見人則誇,我慢無比,其心乃至

上不見佛,下不見人,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假設你把這樣過分勇猛的心,把它當真實功德的理解,而不斷的的去隨順它、執著它,那就有一類的狂妄之魔入其心中,見到人就誇讚自己修學禪定智慧的功德,總是認為自己是無與倫比,自己是與眾不同的。

怎麼說呢?

你的心態乃至上不見佛,連佛都看不起。說,佛陀尚且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學,而我只要一念的相應,當下就是如如佛。上也覺得自己能夠超越諸佛,向下是看不起一切眾生,一切眾生都不能夠體悟自心的佛性而心隨妄轉。如此的高慢,最後的結果是自己失去禪定的正受,來生墮入到輪迴生死,甚至於三惡道。

這種勇猛問題就在於,有一點執理廢事。理可頓悟,但是事要漸修,「一念不生即如如佛」是約理觀,但在事相上還是要「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不能夠執理廢事。

辛三、智衰成憶

「智衰」這個他的止觀過程當中,他觀照的智慧比較薄弱,他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修念佛、持咒,多分都是在行門的定課用功的多,所以他觀照的解門薄弱。會產生什麼過失呢?形成一種經常專注的念頭。這個專注的念頭,是什麼念頭呢?沉默孤寂的念頭,他經常會產生好像很沉默、很出現孤寂的感覺出現。

發端現相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前無新證,歸失故居,

智力衰微,入中(ㄏㄨㄟ)地,迥無所見,心中忽然生大枯渴,於一切時沉憶不散,將此以為勤精進相。

這個修大乘止觀的人,見色陰銷,受陰明白,前無新證,歸失故居。「前無新證」就是說,他這時候雖然破整個色陰,但是他對於整個受陰還沒有破除,還沒有產生新的功德;往前,新的功德還沒有出現,但是往後,他過去所熟悉的色陰已經破壞了。因為他過去很熟悉的朋友是外在的色聲香味觸這個五塵的境界,他已經沒有感覺了,沒有好樂心了。但是他新的功德還沒有產生,這時在這中間的過渡時期,他自己又智力衰微,他不能夠經常的去讀經典,去思惟觀察諸佛的功德,來給自己內心的好樂。

觀慧力薄弱,他只是一昧的修止,這時他內心很可能會入中隳地,迥無所見;過去熟悉的老朋友,他已經不感興趣了,但是新的朋友還沒有出現。就在這色陰已破,受陰未證的中間的過程,是進退兩難,叫「入中隳地」。他可以說是心中一無所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心中總是覺得悶悶不樂,沒有一個安住處。所以心中突然生起一個廣大的枯渴之心,好像一棵枯木很久沒有水的滋養,經常會有沉默孤寂的感覺,而且這種感覺還不是一時之間,是一切時,沉憶不散,白天打坐也是這樣,晚上也是這樣,經常就是安住在中隳地,安住在沉默孤寂,總是悶悶不樂的感覺。而且他自己還把這一種感覺當作是精進用功之相,還不知道怎麼去對治,還不想要去出離。

修行有這樣的問題,這是禪定過深,止的功課過多,觀慧薄弱。

指名教悟 此名修心無慧自失,悟則無咎,非為聖證。

445佛陀對這樣相貌的批評說:這是修心無慧自失,修習止觀的心過程當中,沒有智慧的引導而引生的一種沉默孤寂的過失。假設你能夠體悟到,趕快加以對治,不要守在這種沉默孤寂,趕快走出來,這樣子就沒有過失,而且他也不是一個真實的功德。

示迷必墜 若作聖解,則有憶魔入其心腑,旦夕(ㄘㄨㄛˋ)心,懸在一處,失於正受,

當從淪墜。

如果你把沉默孤寂的這種專注憶念之心,如果你把它當作真實功德想,就有一種憶魔,一種專憶之魔侵入我們的心中,控制我們的心態。結果是旦夕撮心,早晚那一念心,經常的攝心專注。專注在哪裡呢?懸掛在沉默孤寂的處所上,當然就失去了正定的三昧,也就淪落於生死輪迴。

這種情況就是他的定課「止」太強。弘一大師有說一句話,他說:我們一個人心志要苦,但是意趣要樂,你修行要帶一點法喜。你要思惟諸佛菩薩的功德莊嚴,心生好樂;你經常都沒有誦經,一路安住在無分別住的止,時間久了就很沉默。很沉默,如果你又把它當作功德想,那就容易跟專憶之魔感應道交,他就趁你在執著這沉默境的時候,因為你好樂這種沉默境,他就有隙可乘,就入其心腑,就控制你的心態。這時候你要多誦經,多看祖師的開示,把心走出來,走出沉默。

辛四、慧勝成劣。

前面的一科是止的成分比較多,這一科是觀慧力太強而定課太少,就產生一種卑劣之心。什麼叫卑劣之心呢?得少為足,不思進取,有這樣的心態出現。

發端現相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慧力過定,失於猛利,

以諸勝性懷於心中,自心已疑是盧舍那,得少為足。

這個修止觀的人,他色陰已經窮盡了,而受陰現前。但是他在修止觀的過程當中,他的止跟觀並不是均等的,而是慧力過定,他看書的時間比較多,觀想極樂世界的功德,觀想諸佛菩薩的功德的時間比較多,但是拜佛、靜坐修止的時間相對比較少。這時候會產生一種智慧過分猛利的一種狂慧的過失。

什麼叫狂慧?以諸勝性懷於心中。

「勝性」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前面我們說的,他在破色陰以後,他不是得到一個勝解嗎?見諸佛心即是己心。他經常就是憶念我心即是佛心,佛心即是己心,我的心跟佛的心是沒有差別的。

當然這理論上是對,但是所有的東西都要合乎中道,適可而止。他卻把這樣的心態,過分的執著,而經常的懷在心中。

經常的執著就會產生一個什麼過失呢?

他懷疑自己,他也不敢完全肯定,但是有這麼一點想法,自己就是盧舍那佛。盧舍那佛叫「淨滿」,惡無不盡,善無不滿,所以他也是功德圓滿了;功德圓滿當然就不用再去修證,也就不用再進取了,就有一種得少為足的觀念出現。

這種觀念的產生,我們看佛陀對這種相貌的說明,如果他不對治的結果…

指名教悟 此名用心忘失恆審,溺於知見,悟則無咎,非為聖證。

446佛陀說,這是在修觀的過程當中,忘失恆審。他雖然在理觀很強,他一念心正念真如,觀察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所以在他入理觀的時候,他入一種無相分別的時候,他覺得他一念不生即如如佛。這個理論上對,但是他沒有從空出假,以假觀來自我反省自己的階位,沒有反省在事相上自己的身口意三業,自己的定位在哪裡,而一昧的沉溺在一種心即是己心,己心即是佛心,這樣的一種自他不二的勝解當中。如果能夠覺悟迴光返照,而放棄這樣的執著,他是沒有過失的;而這樣的一種勝解,也不是真實的聖道,他只是一時的理解而已。

示迷必墜 若作聖解,則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見人自言,我得無上

第一義諦,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假設我們把它當作真實功德想,就有一類的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中。見到別人就說,我已經成就無上第一義諦了,我已經真實的證得自他不二真空的平等之理了,我也就不必再作任何的定課,也不必增上了。這種情況,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這種情況是觀慧過強,但是禪定薄弱,而產生一種得少為足的心態。

「觀」,我們一在強調,你修空觀的時候,在大乘佛法要修假觀,觀一切法空,你不能壞假。你同時在理觀,正念真如的時候,觀照自他平等不二之理,但是在事相上你還得清楚你的階位在哪裡,你內心當中哪一方面的煩惱比較重,你內心的功德哪一方面比較殊勝,假觀也是要加強的。當然這個地方,你禪定的『止』你要加強,否則沒有禪定的支持,產生狂慧就容易得少為足。

淨業學園124講次 講義270面具

辛五、失守生憂

這一科是講到,我們在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的時候,已經把色陰的執著慢慢的調伏了,取而代之的,是六根的感受就清楚的顯現出來,我們對於六根苦樂憂喜捨的感受就現前。當然現前就要對治,你要用無相真如的理去破壞對感受執取的時候,這過程當中會有很多、很多狀態的出現。

辛五、失守生憂

「失守」就是我們在修止觀的過程當中是進退失守,進也進不得,退也退不得。就是有時候我們用功不得力,我們要退到昨天的妄想已經不可能,妄想的那種執著已經被破壞了,但是要進求新的功德又沒有成就。在這進退失守的過程當中,這個修行人會產生一個什麼樣的感受呢?有憂愁恐懼的心情出現,這種憂愁恐懼一旦心態出現的時候,沒有好好的控制可能就會著魔。

發端現相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新證未獲,故心已亡,

歷覽二際,自生艱險,於心忽然生無盡憂,如坐鐵床,如飲毒藥,

心不欲活,常求於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脫。

一個修習禪定智慧的修止觀之人,所現的相貌,這個人色陰已經窮盡了,而受陰正式的現前。這個人在佛堂用功的時候出現什麼相貌呢?新證未獲,故心已亡。他過去的妄想執著已經被破壞了,但是他所追求的目標,那種調伏受陰的功德卻還沒有成就。這時他的內心經歷到過去心已破,新的功德還未成就,這樣的一個中間的過程,自生艱險;突然間感到一種不知如何是好,莫名恐怖的心出現,而且這恐怖中夾帶了一種無窮無盡的憂愁。

這恐怖跟憂愁加起來是什麼樣的心態呢?

佛陀講一個譬喻:如坐鐵床,如飲毒藥。一個人坐在火燒的鐵床一樣,他是非常的痛苦,又好像一個人吃到毒藥,毒發以後那種痛苦,當然這個痛苦不是色身的痛苦,是內心的痛苦,因為他不知道如何是好,前途茫茫,但是他又不能往後退,退也不是,進也不是,這時候有無窮無盡的憂愁跟恐怖生起。

如果他對這樣的心態加以放縱,加以隨順,他就會有以下的相貌出現…

心不欲活,常求於人令害其命

他因為憂愁恐懼的關係,對整個生命完全失去了希望,因為他已經被憂愁恐懼之所控制,而且他經常希望別人來奪取他的生命,因為在他的觀念當中,他認為早死就能早解脫。

當然這是錯誤的,因為你死亡不能解決問題,解脫是內心的問題跟色身沒有關係,他產生這樣錯誤的理解。這一個進退失守,產生憂愁恐懼的人,佛陀是怎麼個解釋法…

指名教悟 此名修心失於方便,悟則無咎,非為聖證。

佛陀說:這一個人是很用功沒有錯,但是他缺乏智慧的善巧方便,這個人假觀不夠,他老是用對治、用訶責的心態、用比較悲觀的心態來調伏煩惱,對諸佛德甚深功德的莊嚴沒有適當的觀想好樂,所以悟則無咎,非為聖證。

示迷必墜 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常憂愁魔,入其心腑,手執刀劍自割其肉,

欣其捨壽;或常憂愁,走入山林,不耐見人,失於正受,當從淪

墜。

假設他把它當作一種真實的功德理解,就有一種常憂愁魔,入其心中。這會產生二個結果,比較嚴重的他會親手拿著刀劍來割他身上的肉,他的目的是希望能夠把他的生命結束掉;比較輕微的,就經常保持憂愁的心,走入深山林園當中,不喜歡見到任何人。

當然一個菩薩不喜歡見人,這跟菩提心相違背的。最後的結果,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佛陀說:這是一個比較沒有善巧方便的一個修行者。

在『小止觀』有提到一個觀念說:我們修行人就像調弦一樣,你要急緩適當,你繃的太緊,你不能對這個心一路的訶責。這個心態就像小孩子一樣,你一天到晚罵它說,你是不淨、苦、無常、無我…你看小乘人他修到最後,他就是完全出離、完全的斷滅。因為你的藥完全用訶責的,那小孩子被你罵,罵到最後他就沒有信心了,當然你也不能一昧的寵它、隨順它,它就無法無天了。所以你在調心當中,你要適當的。有時候我們覺得心太浮動,壓抑它一下,太沉默,你要把那大乘經典拿來誦一誦,「極樂世界,七寶池八功德水,蓮華莊嚴,五種神通…」你想想來生的願景,啟發自己一下。

總而言之,修行之道,取其中道,太高亢了你要壓抑下來,太沉默了拉它一把。這個修行人一昧的訶責自己,過分的用功,到最後對生命完全產生了失望,這種失望如果他不能警覺的話,就被憂愁魔所控制,到最後求生反墜,那就太可惜了!所以這地方的調心是很重要的。

到前五的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看這個人基本上禪定是沒有成就的,都沒有成就禪定,所以他會有沉默的感覺、孤寂的感覺、憂愁的感覺,這都在沒有成就禪定的過程生起。到了六七八九十就不一樣了,他禪定生起了,但是他不小心的話,也會有過失。

辛六、慧劣成喜。

這個人他已經成就了禪定,但他對禪定所產生的功德,那種殊勝的輕安樂,他沒有我空法空的智慧的照了,而產生過分的歡喜,過分的好樂。那當然這會有過失…

發端現相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處清淨中,心安穩後,

忽然自有無限喜生,心中歡悅,不能自止。

慧劣成喜的相貌:

這個修止修觀的人他已經把色陰窮盡了,而受陰現前的時候,他是處清淨中,心安穩後。「清淨」就是他安住在畢竟空,無我無我所的一念清淨心當中,智慧現前;「心安穩後」是指他的禪定轉深。

看這意思他成就了初禪,從後面的經文看的出來,成就離生喜樂地的初禪。

在身心安穩成就禪定以後,他突然間有無量無邊歡喜的心生起,而這樣歡喜的心,他自己實在剋制不了自己,他放縱自己對這種歡喜的心態去受用。因為你禪定一現前,它有離生喜樂地,這種喜樂的心、三昧樂、輕安樂現前。輕安樂現前,他生起的時候我們不能過分的去受用,但是這個修行人當然他經過前面一段很長的時間修禪定,經過沉默期、憂愁期都過去了,他輕安樂現前的時候,他可能就放鬆自己去受用;受用的結果,今天受用那種法喜、那種輕安,明天也受用,到最後剋制不了自己,心隨這種快樂歡喜的感受而轉。

那這怎麼辦呢?

指名教悟 此名輕安無慧自禁,悟則無咎,非為聖證。

佛陀對治方法:

佛陀說,從輕安當中可以看到這個人的禪定已經成就了,身心世界身輕安、心輕安現前。一個大乘的修行人輕安現前的時候,我們應該觀察它是唯心所現,他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它只是一個夢幻的小水泡,你應該不要去執著,你要去追求的是後面的摩尼寶珠,你要繼續的往前走。但是他因為沒有我法、法空的智慧來調伏他心中的執取,一昧的放縱自己去受用這種輕安。

示迷必墜 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好喜樂魔,入其心腑,見人則笑,於(ㄑㄩˊ)路傍,

自歌自舞,自謂已得無礙解脫,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假設能夠迴光返照,正念真如,就沒有過失;假設當作真實功德的理解,就有一分好喜樂魔,侵入他的心中,控制他的心,所以他就會出現一種不正常的狀態。什麼狀態呢?見人則笑(看到別人就笑,看就知道這不正常),乃至於衢路傍,自歌自舞;在人群眾多的街道當中,自己自得其樂,口業就自己唱歌,身業自己舞蹈。總而言之,再也不剋制自己,就放縱自己的身口意三業。別人對他譏嫌的時候,他就說:我已經成就無礙解脫了,我已經功德圓滿了,我做的一切都是跟聖道相應。這樣的結果當然是,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這個人他經過前面的修止、修觀的苦悶期、沉默期、憂愁期,禪定現前的時候沒有注意,結果為三昧酒所醉,結果前功盡棄了。

辛七、見勝成慢。

前面的慧劣成喜是被禪定的輕安樂所迷惑,這個地方指的是一種殊勝的智慧;「勝」就是他能夠照見五陰皆空,那種殊勝的智慧,對這種殊勝智慧的執取而生起高慢心。

發端現相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自謂已足,忽有無端

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與過慢,及慢過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

一時俱發,心中尚輕十方如來,何況下位聲聞緣覺。

這個在修止觀的善男子,他的色陰窮盡了,而受陰現前。受陰現前我們前面說過,色陰一破他會產生殊勝的勝解,見諸佛心即是己心,見己心即是諸佛心,就像鏡子一樣的清楚分明。這個人當然他已經不是一般人,他得到禪定,而這樣的勝解又跟禪定的加持以後,他就更容易認為自己已經自滿自足了;這種我空法空的智慧,再加上這種高深禪定的加持,他覺得自己不必修證了,所以他無端無緣無故的生起大我慢心。

這以下講出七種慢,其實慢還有過慢,慢過慢,增上慢,卑劣慢跟邪慢,其實主要的就是我慢,主要的以「我」為根本。我們總是覺得,以自我為中心,而把自己高舉,覺得自己與眾不同。經過這七種慢,慢過慢乃至於邪慢,他這七種慢是一時俱發,是同時的生起。這種高慢的結果,心中尚輕十方如來,何況是下位的聲聞緣覺;對十方諸佛尚且是看不起,何況是這種下位的聲聞緣覺呢!

指名教悟 此名見勝無慧自救,悟則無咎,非為聖證。

他這種我慢心,我們看佛陀的對治方法:

447他「見勝」,當然他會我慢,他是有道理的,他的道理主要是這二個字「見勝」。他在禪定當中,他如實的照見五蘊皆空,他如實的照見我的心跟佛的心是平等的。

從無相真如的角度,從理觀的角度,我們的心跟佛的心是平等的,我們不談因緣法的話,不談功德這一部份的因緣,就是我這一念心,雖然業障深重,但是當把這樣的因緣法都消滅掉的時候,所顯現那清淨本然周徧法界的心,跟佛的心雖然功德莊嚴,但是那種功德莊嚴的假相消失掉以後,所顯現那清淨本然的心是不二的,我的心是如,佛的心也是如,一如無二如。他對這樣的道理,產生很堅定的理解,無慧自救。

「慧」是什麼呢?沒有假觀的智慧來幫助他。假觀是照了因緣,所以他不知道自己的定位,由假觀來調整自己的空觀,就產生過失了。

示迷必墜 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禮塔廟,摧毀經像,

謂檀越言,此是金銅,或是土木,經是樹葉,或是(ㄓㄢ)華,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卻崇土木,實為顛倒。其深信者,從其毀碎,埋棄地中。疑誤眾生,入無間獄,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所以佛陀說:你要趕快的覺悟,這個過失就消滅掉,假設你在這地方產生真實功德的理解,就有一種大我慢魔,入其心中來控制他的意識。

會有什麼相貌呢?

不禮塔廟,摧毀經像

自己是三寶弟子,但是看到塔廟,他也不去禮拜,甚至於摧毀經典跟佛像,不但不恭敬禮拜還摧毀。他在摧毀當中他還講出一個道理出來,他說:這個塔廟為什麼要去摧毀呢?他跟居士說:他說這佛像只是金銅或土木雕刻而成,這都是無情之物,所謂的經典也是樹葉,或者是白色樹皮的紙所寫成的文字相,它也是一個沒有知覺的東西。所以不管是佛像,不管是經典,都是沒有知覺的,那麼我們去追求一個沒有知覺的東西,而我們自己的肉身當中有珍藏的佛性,你自己不去恭敬,卻向外攀緣這種無知覺的土木,他說這個是種顛倒。

當然這種話,是我們一般人講的話沒有人會相信,但是這個是一個有禪定的,有禪定的心是有堪忍性的、有攝受力。所以很多人就相信他的話,也就隨順他的行為,也就去摧毀佛寶、摧毀法寶,把它們埋棄在地中。如此的弘揚佛法的結果是疑誤眾生,使令眾生對三寶產生更加的疑惑而誤導,當然死亡以後墮無間獄,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這地方他的問題點就是只修空觀,不修假觀。所以我們在觀照現前一念心性要即空即假,觀空如來藏還要觀不空如來藏。《金剛經》說:菩薩觀一切法空,要不壞假名。你不能壞諸法的假相、假名、假用;身為一個佛像,它有它的假相、假名、假用,你不能夠去毀滅他,因為我們內心的功德要假借佛像才能夠啟發。祖師說:「托彼依正,顯我自性。」雖然我們自性俱足無量的功德,但是我們要假借文字相的引導,「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我們要從文字上的聞思,我們內心的智慧才會啟發出來;雖然文字不是功德,但是它是成就功德非常重要的增上緣。

〔天台〕智者大師修觀,他修「一念三千」。三千簡單講就是十法界,他一念觀十法界的時候,他的這十法界有理具跟事造。雖然我們內心當中本來具足十法界的功能,但是要假借事造法界才能開顯。我們看到佛像,對佛像的禮拜,我們產生佛的功德;我們對法寶的恭敬,讀誦產生智慧,借事顯理。

這個人把這事相都毀滅了,我們的理當然不能顯現,這個就不對啦!但修空觀而不修假觀的過失,執理廢事。

辛八、輕安自足

「經安」就是在禪定當中,修習我空、法空觀的智慧,產生非常殊勝的輕安樂。這個輕安跟前面的輕安不太一樣,第六科「慧劣成喜」,它也是一種輕安;他這個輕安又加上空觀殊勝的智慧的加持,所以他就更產生一種滿足之想。前面只是對輕安的執著,這地方是從輕安當中產生滿足想。

發端現相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於精明中,圓悟精理,

得大隨順,其心忽生無量輕安,己言成聖,得大自在。

這個修止修觀的人,色陰窮盡,受陰現前,在精明中;「精明」指的是在禪定明了寂靜的心中。圓悟精理,這時候他的智慧現前,他就在明了寂靜的心中,修習我空觀、法空觀,觀察自己的心就是佛心,佛的心就是己心,心佛眾生是三無差別。

這時候他成就內心一個什麼樣的功德呢?

成就一種大隨順的功德;大隨順我們以前在『小止觀』講過,他要修止他隨時可以入止,他要修觀他隨時可以把觀現前,他對止觀的「入住出」得大自在。這時候他的內心,就產生無量的輕安樂;這輕安樂不是色身的遠離麤重,包括心中的妄想也遠離,因為他心中的妄想被他的我空觀、法空觀破壞了,所以他是身輕安、心輕安。

在這樣的一種殊勝的遠離麤重雜染的輕安過程當中,這以下就說明他的顛倒知見;產生輕安到這個地方都沒有過失,成就大隨順也沒有過失,圓悟精理也沒有錯,產生輕安更沒有錯,錯在下面這二句話:

己言成聖,得大自在。他在止觀的隨順當中錯認了消息,他認為自己已經成就了聖道,而且這個聖道不是普通的聖道,是成就大解脫,大自在的聖道。

輕安其實還是一個生滅法,還是一個因緣所生法,還是一個心外之物。蕅益大師常說:你要回歸到那個能分別的心,不要在那所分別的境,要破那個「所」,而追求那個「能」。輕安還是所,是你所受用的一個境而已,你還沒有回家。

指名教悟 此名因慧獲諸輕清,悟則無咎,非為聖證。

佛陀的對治方法:

這種人是因智慧。我們前面說的慧劣成喜,他是完全禪定;這個人是禪定跟智慧二個得大隨順,所以他的輕安比前面的輕安是更加的殊勝。這樣的一種身心世界的輕安跟清淨,如果你能夠迴光返照,它只是修學過程當中的一朵小花而已,它是因緣所生法,你要趕快的放掉繼續往前走,後面才有摩尼寶珠。

示迷必墜 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好輕清魔,入其心腑,自謂滿足,更不求進。

此等多作無聞比丘,疑誤眾生,墮阿鼻獄,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如果你在這個地方產生真實功德的執著,就有一種喜好輕安清淨的魔,涉入到你的心中;你自己覺得自已經功德圓滿了,也不再求進步了,這種比丘到最後是成就無聞比丘,以四禪當作四果,最後的結果就是,當禪定退掉以後,毀謗佛陀、毀謗正法,生起邪見顛倒,而且以這樣的一種知見,還去疑惑誤導眾生,最後墮入阿鼻地獄,失其禪定正受,墮到天魔外道的種子,失掉菩提種性。

這地方是指的這個修行人禪定跟智慧二個共同顯發,產生殊勝的輕安樂,而產生了顛倒執著。

辛九、空解成斷。

第九、第十都屬於智慧部份的錯認消息。「空解」就是在修習空假中三觀的過程當中,對空觀禪生執取而產生斷滅見。

發端現相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於明悟中,得虛明性,

其中忽然歸向永滅,撥無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現前,乃至心生

長斷滅解。

修止修觀的人在色陰窮盡,受陰現前的時候,於明悟中;「明悟」就是我們前面說的聖解,他能夠對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樣的真理產生了理解。這樣的理解當中,產生的見聞覺知的虛明之性。這種虛明之性突然間,歸向永滅,撥無因果;他的內心當中,就趨向於斷滅想,而否定因果相續的道理。這個修行人他觀空的過程當中,上不見佛道可成,下不見有眾生可度,所以內心趨向空觀之理,偏空的心相續現前,生起一種長久斷滅的理解。這個是這個人偏空了。

指名教悟 悟則無咎,非為聖證。

佛陀的對治方法:

448這種偏空的情況,假設他能夠覺悟,能夠加以對治反省,他就能夠恢復到正常情況。

示迷必墜 若作聖解,則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謗持戒名為小乘,菩薩悟空,

有何持犯?其人常於信心檀越,飲酒噉肉,廣行婬穢,因魔力故,攝其前人,不生疑謗。鬼心久入,或食屎尿與酒肉,一種俱空,破佛律儀,誤入人罪,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假設對這樣的知見產生真實功德的理解,就有一種斷滅空的魔,入其心中,這時他就產生邪見了。他怎麼說呢?他說:持戒是小乘自了漢所為之事,菩薩悟到我空法空的真理,有什麼持戒跟犯戒的差別呢?因為一切法是本空的,戒法也是本空。(他起斷滅空的思想。)

這個人經常在有信心的壇越面前放縱自己,喝酒吃肉,乃至於廣行男女婬欲之事。他做了男女婬欲的事情,眾生要譏嫌,但是他本身的禪定還有魔力的攝受,他來攝受這個眼前的人,雖然看到他這種非法的事情,對方也不生疑謗。

鬼心久入,魔王或鬼神長時間控制他的心以後,他的心跟鬼經常在一起以後,他有更不可思議的事情出現,他吃屎尿,他自己的感覺就跟喝酒肉的感覺是一樣,一種俱空。

「一種俱空」古德的解釋說,他不是真正的空觀智慧成就,他是偏空,所以他智慧沒有成就。那為什麼能夠吃屎尿跟吃酒肉一樣呢?那難道成就無分別智嗎?不是。他是禪定的力量攝受,因為禪定能夠讓他安住在捨受,所以他以禪定的捨受讓自己沒有感覺,所以他吃屎尿也是沒有感覺,他吃酒肉也沒有感覺。不像佛陀的心跟屎尿一接觸的時候,入此人口成甘露味,因為佛陀是大智慧的境界。他這個地方不是有智慧,他是一種禪定,他的智慧是邪見。

破佛律儀,他一生當中經常破壞佛陀所制的律儀,而且誤導眾生去造殺盜婬妄的罪業。當然他自己造了罪,失了禪定,來生墮落到三惡道當中。

我們一直在強調即空即假即中,為什麼大乘佛法觀空,它為什麼空當中馬上補一個即假?帶假修空。你要不壞假名假相,所以大乘佛法所觀的空,是空掉你心中的妄想,不是空掉外在的因果,這地方大家要清楚,「法性雖然本來空寂,但是因果絲毫不爽」,這二個要同時現前,叫即空、即假、即中。

449辛十、愛極成貪

前面的空解成斷,他是在智慧當中偏空了,空觀太強,這地方是假觀太強、偏有。禪定智慧那種捨受的過程當中,產生空觀的理解,這地方在虛明境的受陰當中,因為有殊勝的快樂產生而產生貪愛。

發端現相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味其虛明,深入心骨,

其心忽有無限愛生,愛極發狂,便為貪欲。

這個修止觀的人,他已經把對外境的執著,那個六塵完全消滅了,所以他開始觀察六根,六根的感受。他對六根本來是應該對治的、要遠離的,結果他可能一時的失念,反而味其虛明。當他禪定成就的時候,他觀照智慧也成就的時候,在一個身心輕安的過程當中,他突然間沒有正念真如而味其虛明;「味」就是愛著,對六根產生虛明感受產生愛著。而這個愛著又怎麼樣呢?深入心骨,非常的堅固很難動搖,愛得很深、很深。這一念心突然間產生無限的貪愛,男女貪愛之心,而且是非常的深重,乃至急近要發狂,而轉成一種深重的貪欲不能自拔。

他本來要對治這個感受的,結果對那感受卻貪得更深,這就是假觀太強。怎麼辦呢?看佛陀的對治

指名教悟 此名定境安順入心,無慧自持,誤入諸欲,悟則無咎,非為聖證。

佛陀說:這是在禪定中的一種的安順入心,因為他禪定轉深了,麤重的妄想被調伏了,所以有一種殊勝的輕安樂隨順於他的心,而這時候又產生強烈的假觀產生執著,沒有空觀的智慧來調伏,結果一時的失誤,而墮入到整個輕安樂的快樂當中。

輕安樂本來是一個很清淨的、很微細的,但結果他一再的放縱,因為輕安樂畢竟是屬於色界的快樂,但他不斷的放縱,結果轉成欲界男女的貪欲。

示迷必墜 若作聖解,則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說欲為菩提道,化諸白衣平

等行欲,其行婬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於末世中,攝其凡

愚,其數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滿千萬,魔

心生厭,離其身體,威德既無,陷於王難。疑誤眾生,入無間

獄,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他如果能夠馬上迴光返照,他就能夠遠離過失,繼續的往前;如果他產生真實功德的理解,就會有一種貪欲之魔,入其心中,就產生邪見。說貪欲就是菩提道,我們透過貪欲是可以成就菩提道的。所以他教化白衣要無分別心來行婬、以無分別心來行婬,這種行婬才是真正的佛弟子,一個人沒有行婬不是真正大乘的佛弟子。他做這樣的邪見。

因為魔王跟鬼神攝持的緣故,在末法當中,他就以此邪見來攝受凡夫愚痴的眾生來共同的平等行婬。人數有多少呢?或一百到二百、五六百,乃至於多滿千萬。因為他不斷的行婬,他禪定失掉了,福報也享盡了,他已經沒有資糧,魔王對他已經產生厭惡心,就離開了身體。他沒有魔王威德的攝受,他自己的禪定也失掉,福報也享盡了,最後因為敗壞風俗觸犯國法,疑誤眾生,命終之後墮無間地獄,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這個是他在六根當中,對殊勝的輕安產生執取。

庚三、結過勸示

魔境因由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皆是受陰用心交互,故現斯事。

前面十種受陰的魔境,都是在什麼時候出現呢?不是我們一般放逸的人出現,因為你隨順五陰,你就沒有這種情況,是這個人開始迴光返照,開始在內心當中產生一種無相的智慧。這種無相真實的心,跟過去隨順五欲的心,這種真妄交攻而出現出來。

迷則成害 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聖,大妄語

成,墮無間獄。

假設眾生這樣的因緣出現的時候,不能夠迴光返照,或者旁邊沒有善知識的勸導,就一昧的放縱,而不能覺悟的話,而且把這個當作是一種真實的功德,就產生大妄語,甚至造罪,命終就墮無間地獄。

勸誡保護 汝等亦當將如來語,於我滅後,傳示末法,徧令眾生開悟斯義,

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佛陀說:我們應該將如來的真實教法,在佛陀滅度的末法中,要普徧的使令眾生要開悟了知,以上受陰的十種差別,讓修行人能夠產生自我反省,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護修行人的大乘善根,使令他成就無上菩提。

450受陰的十種境界,蕅益大師說跟色陰是不太一樣的。色陰它的產生是豎法,是每一個都不太一樣。你看,我們看色陰,有些人看到恐怖的境,有些人看到歡喜的境,每一個人看到是各式各樣,每一個人境都不同。受陰不同,受陰它是橫開的,它不是豎法,是境同見異,它的所觀境,要嘛就是禪定,要嘛就是…二種境而已。但是看到這所觀境以後,每一個人產生的感受就不同,境同見異,每一個人的知見不同。同樣是禪定,有些人看到這個禪定還沒有生起的時候產生勇猛心,有些人看到禪定沒有生起的時候產生憂愁苦惱、甚至於恐懼心,所以在整個受陰當中,它是境同見異。

總而言之,它的境我們歸納成二種,受陰的境,一個是禪定的境,禪定的境還沒有成就的時候是沉默孤寂的境,他成就以後是輕安快樂的境,這二種境而已。當然每一個人怎麼去解讀就不同,這個禪定的境。在空觀智慧的境,主要的就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有些人看到產生高慢,有些人產生得少為足等等。總而言之,在感受當中,不是禪定的感受,就是對智慧的感受,從感受的接觸當中,每一個人產生不同的理解,就產生誤導不同。

淨業學園125講次 講義274面具

己三:明想陰境

當我們在修學《首楞嚴王三昧》的時候,我們的心開始迴光返照,正念真如。這種相貌〔天台宗〕智者大師給他一個名字叫做「從假入空」。雖然它的目標是趨向我空法空的真如,但是它要通過五陰的假名、假相、假用,這叫從假入空。這當中就揀別二乘人空觀是滅色起空,二乘人是把五陰整個作用給完全消滅掉,而另外證得空性,所以我們叫偏空的思想。〔天台〕的從假入空,〔禪宗〕有一句話講的好,說叫做「就路還家」。我們剛開始從家裡面一念不覺起顛倒了,就往外跑,真如不守自性,就把這五陰的身心給創造出來了,走出一條生死的道路出來,你現在回家怎麼辦呢?沒有其它的路,就是這一條路,你還得乖乖的從這生死的路回過頭來,去回到你家。

說:我們的一念的清淨心,把自己的色受想行識身心世界創造出來,你現在回家你還得面對你過去所累積這種身心世界,所有的因緣你都要面對。所以我們一念生起的時候,會跟過去所累積的身心世界的種子,二個人真妄交攻,會出現很多很多所謂的魔境。當然魔境很多,但對治的方法只有一個,倓虛老和尚說:保持「不迷、不取、不動」。不迷是智慧觀照;不取就是禪定;不動就是持戒,當然關鍵還是在不迷。所以佛陀必須預先說出想陰的魔境,讓我們能夠事先的了知而能夠生起不迷,你才能夠做到不動。

這一科是如來說明想陰的十種魔境,「想」 就是我們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會有一種取相分別,前面的受陰只是偏重在一種,前五是直接的感受,想陰就偏重在第六意識的想像,偏重在心中的想像,這當中分成三科。

(分三:庚一、總示陰相。庚二、別明發相。庚三、結過勸示)

庚一、總示陰相

(分四:辛一、結前受陰盡相。辛二、正示想陰區宇。

辛三、懸示想陰盡相。辛四、結示本惟妄想)

辛一、結前受陰盡相 這一段是結束前面受陰窮盡的相狀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陰盡者,雖未漏盡,心離其形,如鳥出籠,已能成就,從是凡身,上歷菩薩六十聖位,得意生身,隨往無礙。

佛陀說:這個修止觀的善男子,在整個真如三昧的修學過程當中,他的受陰已經被他智慧的觀照給破壞了,「受陰盡者」。這時候一個人他的喜怒哀樂被破壞以後,有什麼功德會出現呢?

雖未漏盡,心離其形,如鳥出籠

這個人他沒什麼喜怒哀樂,雖然他三界的思惑還沒有斷盡,但是他有什麼功德呢?他內心已經遠離整個六根的繫縛;他的眼睛看到一個色塵會產生一個感受,這個感受已經不能幹擾他;他的耳朵去聽到一個音聲,這個音聲會產生喜怒哀樂的感受,這個感受也不能障礙他。就好像一隻鳥,牠過去被籠子關住,現在他飛出去了自由自在,這種六根的感受已經不能障礙這修行者,他可以去實踐他的理想目標;在整個過程當中,這種喜怒哀樂的感受再也不能構成障礙。所以他就能夠以他的凡夫之身,而成就意生身,依止意生身能夠直接經歷菩薩的六十個聖位,在十方世界隨念往生而無有障礙。

我們解釋六十個聖位:蕅益大師解釋,包括能增上的三漸次」,就三個階位,所增上有五十七個階位。五十七個階位我們前面講到,前面說的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前面加「乾慧地」,後面加「妙覺」,這就是所謂的六十個聖位。

這地方就說明,受陰被破壞以後,這個菩薩他已經解脫過去的業報身,他能夠得到意生身。「意生身」簡單的說,他是生死自在,他到哪一個世界想生就生、想死就死,他在整個生死過程當中,可以隨他心中的願望而能夠得到自在。不像業報身,他業力沒有窮盡之前,他是必須要繼續的受報。

這一段佛陀是結束前面受陰窮盡後,受陰窮盡以後菩薩所成就的功德相狀。

辛二、正示想陰區宇

譬如有人,熟寐(ㄧˋ)言,是人雖則無別所知,其言已成音韻倫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語,此則名為想陰區宇。

受陰被破壞想陰就現前。想陰現前這個菩薩他內心是什麼相貌呢?

佛陀先講出一個譬喻:有一個人他還在熟睡當中還沒有醒過來,他這時候即將醒過來,但是卻還沒有醒過來。這時候他怎麼樣呢?寱言,在作夢當中自言自語,說夢話;在說夢話的過程當中,他當然是無別所知,他在講什麼,他在夢中當然不知道。但是一個覺醒的人,他在旁邊聽他講話,欸!音韻倫次。他所說的語言非常的條理清楚分明,他所要表達的意思已經很清楚。也就是說,一個夢中的人,他能夠講出很清楚的道理出來,使令一個清醒的人都知道他所說的道理,這就叫「想陰區宇」。

這個人還在睡覺當中,表示他的二空真如理,還沒有正式的證得,但是他能夠夢中說出清楚的話,表示他觀照的智慧已經非常的強,他已經成就意生身,能夠經歷六十個聖位,但是他還在夢中,所以他必須把想陰突破,否則他夢中的意識還是會生起顛倒想。這個人他已經沒有喜怒哀樂了,你罵他,他也不生氣;你讚歎他,他也不高興,因為他沒有什麼感受,他每天的心情就是很平常,無喜亦無憂,沒有快樂也沒有痛苦。你問他在幹什麼,他說:沒有啊!沒有什麼感覺。他雖然沒什麼感覺,他心中的顛倒想,是還在的,還在夢中。怎麼辦呢?

辛三、懸示想陰盡相。

佛陀預先指示想陰破除以後,它的相貌是什麼?

若動念盡,浮想銷除,於覺明心,如去塵垢,一倫生死,首尾圓照,名想陰盡,是人則能超煩惱濁。

想陰盡有二個情況,首先要消滅的是「浮想銷除」。這時飄浮在內心表層的種種的想像要完全的消滅。這地方指的是第六意識妄想的現行來說的,他平常日常當中已經沒有任何的起心動念。第二個,若動念盡;動念盡指的是心中這種妄想的種子也被破壞了。種子跟現行都破壞以後,講出一個譬喻:「於覺明心,如去塵垢」,一念覺了光明的心,這時候它表層的灰塵跟污垢已經完全清除乾淨,這時候叫「想陰盡」。

你平常問他在想什麼,他說:沒有啊!平常都沒有任何的念頭,清楚的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真如理。

想陰一但窮盡,這時他的內心會出現什麼相貌呢?

一倫生死,首尾圓照

這一句話是說明他的行陰正式現前,他能夠很清楚的看到他一期分段生死當中,他最初是怎麼受生的,最後又是什麼樣的死亡,對整個生到死的過程是圓滿的照了,而這正是行陰生滅的根源,這時候行陰現前。所以這叫想陰窮盡而行陰現前,這樣的一個人他已經斷除三界的思惑,他整個煩惱沒有了。

煩惱是怎麼來的?是你想像出來的。所以你看。所以你看一個人妄想打得很重,表示你煩惱很重,因為人家講一句話,你就老是在那邊想想想,然後就把這件事情擴大了。自心起自心,然後你就把它想像成什麼樣,然後自己障礙自己,所以我們一個人都是自己障礙自己。你說,你怎麼會痛苦呢?是你自己給你痛苦。

佛陀說:什麼事情都是你的妄想創造出來的。所以你的妄想被破壞以後,你整個煩惱熄滅,沒有煩惱了!

辛四、結示本惟妄想 想陰根源:

觀其所由,融通妄想以為其本。

「想陰」就叫融通。融通是什麼意思?關鍵在這個「通」,通內通外;就是我們心中的想像,可以把外境經過想像把它轉成你內心的受用,內外相通。我們內外本來是不通的,經過想像,整個內外就會相通。比方說,你心中想梅子,梅子沒有現前,它是個外境,但是你想像梅子的時候,你嘴巴就出口水;又比方說,你想像你今天站在高處的懸崖,你兩腳就發麻。想陰能夠把外境的相貌,轉成你內心的受用,融通妄想,使令我們內心能夠內外能夠交通。

這個地方,佛陀先作一個總說,先把想陰相貌作一個總說。

庚二、別明發相(分十:辛一、貪善巧想。辛二、貪經歷想。辛三、貪契合想。

辛四、貪辨析想。辛五、貪冥感想。辛六、貪靜謐想。

辛七、貪宿命想。辛八、貪神通想。辛九、貪深空想。

辛十、貪長壽想)

辛一、貪善巧想

「善巧」的意思是說,他在靜坐當中,他突然動一個念頭,他想要成就種種的神通變化,依止神通變化來教化眾生成就佛事,他有這種想。

定發愛求 阿難!彼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

心愛圓明,銳其精思,貪求善巧。

這個修止觀的人,他受陰虛妙,他的受陰已經被破壞了,他這個人已經是「心離其形,如鳥出籠。」內心當中已經不再感受到受陰當中的十種魔境之所迷惑干擾,而內心的圓通妙定也正式的啟發出來。「圓定發明」是說明他這個人禪定成就了,止觀功德成就。

這一段是牒前受陰成就的文,這以下正式說明他貪善巧想的相貌。

三摩地中,心愛圓明

就是說,他這個妄想是怎麼生起的呢?不是他在吃飯睡覺的時候,而是他在靜坐的過程,在三摩地中。他在一念的禪定心中,突然間打一個妄想。什麼妄想呢?他心中想像自己的身心世界成就圓滿的功德,而且依止圓滿的功德,能夠發明種種神通的妙用,他眼睛可以看得很遠,耳朵可以聽得很深,他六根的功德有種種的妙用,這是第一點。他在禪定當中,他可以說是起心動念,接下來他又沒有把這念頭加以對治。銳其精思,貪求善巧;「銳」就是他用一種很勇猛精進的精神加以深入的思惟、去追求。追求什麼呢?追求善巧,神通變化,教化眾生,廣做佛事的這種善巧。

他心愛圓明的念頭生起以後,他不但沒有對治,而且用他所有的精神體力去追求這件事情,這個正是他著魔的啟動之因。我們一再說過,一個人會著魔是你內心先有妄想,內魔不生外魔不起,他這個人一定是先有問題。

他這時候生起一個很堅固的貪求善巧思想以後,這時候就有事情出現了…

魔便邪附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不覺是其魔著,

自言謂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巧善男子處,敷座說法,其形斯須或

作比丘,令彼人見,或為帝釋,或為婦女,或比丘尼,或寢暗室,

身有光明。

「爾時」指的什麼呢?這個修止觀的人在禪定當中,心愛圓明,而且銳其精思,貪求善巧。這個時候他正在打妄想的時候,魔王當然知道了,哦!有機可乘。這時六欲天的天魔終於逮到他的方便。他怎麼做呢?魔王的作法是飛精附人。

前面的色陰跟受陰,魔王要干擾我們是直接的侵入我們的身體,因為他的色陰沒有破,受陰沒有破,所以他可以直接侵入。但是這個修行人他已經破了色陰,也破了受陰,這個「色受」都是跟外境接觸的管道。這二個管道都被破壞,所以這時候魔王已經沒有能力直接侵入到修行人的內心當中,沒辦法!不能夠入其心腑,不可能。

他不能夠直接的侵入他,他怎麼樣呢?

魔王的政策他採取間接的誤導,用間接的方式,他先找一個人。魔王先附到一個人的身上,這個人可能是他的好朋友;魔王先侵到另外一個人身上,叫飛精附人。魔王也不是親自出手,他派遣一個「精」,派遣他的一個部下,妖精鬼魅,依附在另外一個人的身上。這個人突然間口說經法,他本來是不懂道理的,突然間,因為魔王的攝受,能夠說出一些相似的佛法。

其人不覺是其魔著。這個被妖精鬼魅依附的人,他也不知道他被魔王的眷屬附著,他認為我本來是什麼都不懂的,突然間大開圓解,能夠口說經法。他自己就認為自己已經成就無上的涅槃之道,所以他才能夠口說經法。這個人可能跟這個修行人是好朋友,他就來彼…這個「彼」就是修止觀的人,他內心追求神通善巧的善男子的修行處所。他就為這個修行人,敷展高座來宣說,如何成就善巧神通的法門。

他說法之前,這個人他是先現出一種特殊的相狀。他的身形斯須,「斯須」就是很短暫的時間,他身體做很多變化,一下子變成一個清淨的比丘,使令修止觀的人清楚的見到,或者變成一個帝釋,三十三天的天王,大威德的帝釋身相,或者他能夠變成一個端正婦女的相狀,或者是比丘尼的相狀,乃至於他能夠在整個沒有燈光的暗室當中,身上放出種種的光明相。總而言之,他為什麼生這個相狀,就是要使令這個修止觀的人生起恭敬之心。說:你看我能夠現出這麼多不可思議的相狀。先讓他生起恭敬信仰之心。而這修止觀的人,他怎麼面對這種相狀呢?

主人迷亂 是人愚迷,惑為菩薩,信其教化,搖蕩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

欲。

這個修止觀的人,他面對這樣的一個說法者,他有這麼多相狀的變現,因為他本身沒有學習五陰魔境,所以他是愚痴迷惑,就以為這個說法者是大菩薩乘願再來,就信受其教化,搖蕩其心;「搖蕩」就是他掃除他過去所修的戒定慧的正法之心,他就把它過去所修的法門完全放下,就毀破佛陀的律儀,而私下行貪淫之事。

魔王他破壞你的目的,就是要破壞你的禪定,要破壞你的禪定先破壞你的戒行。

當然今天這個說法者會破壞他的律儀,他不只是現相,他要說相似法的,他說一些邪法。

說邪惑言 口中好言災祥變異,或言如來某處出世,或言劫火,或說刀兵,

恐怖於人,令其家資無故耗散。

這個被魔所附的這個人,他現出種種奇特相狀以後,他經常就跟這個修止觀的人開示說,這世間上有什麼樣的災難要出現,或者說什麼時候會有吉祥的事情要出現,我們的世界有什麼樣的變化,好變成壞,或者壞變成好,講一些吉凶禍福之事;或者經常說,我知道有某一個如來,在中國的某一個地方即將出世;或者說「劫火」,水火風大三災即將到來;或者他說他知道小三災,刀兵、饑饉、疾病也即將到來。總而言之,他的目的就是恐怖於對方,使令對方把他的家財耗散來供養這個說法者。

這就是他能說出一些很多、很多吉凶禍福之事。因為這個修止觀的人,他本身就是動了一個追求善巧神通的念頭,所以他就順他的心意來說法。

指名示害 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

俱陷王難。

附在說法者身的妖精鬼魅的名稱是什麼呢?怪鬼。怪鬼他因地的時候貪求財物,遇物成形,所以成為鬼。這一個怪鬼,他做鬼的時間久了以後,他就成就魔王的眷屬,被魔王所收攝,這時被魔王所派遣擾亂這個修止觀之人。

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這個修止觀的人,今天為什麼會得到魔王的興趣,因為他禪定智慧即將成就。現在這個修止觀的人,禪定被破壞了、戒體也被破壞了,他的資糧功德完全被破壞了,魔王就覺得這個人已經沒有什麼價值了。魔王對這個修行人的厭惡之心生起了,就把這個鬼招回來,去彼人體。怪鬼本來是依附在說法者身上,把他招回來。弟子與師俱陷王難,「師」指的是那個說法者,被飛精妖魔鬼所依附的叫做師;這個「弟子」就是修止觀的人,二個人都因為敗壞風俗,妖言惑眾而入了地獄,這只是現報,來生是無間地獄。

教悟戒迷 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所以佛陀說,我們遇到這種想陰的魔境,你要預先的覺知,保持不迷、不取、不動,你才能夠不入輪迴而超越生死;如果你迷惑不知,一但起心動念,最後的結果就墮無間地獄。

這個地方講到我們一個人會著魔,諸位我們若看祖師的開示,他會講一個觀念,說:一個修靜坐止觀的人,最忌諱的就是起心動念。說,你這個心不老實,第一個起心動念。第二個,你要產生一個堅固的貪求。你起心動念人之常情,人總是會有一些妄想,但是他這個妄想生起的時候,你看他的態度是銳其精斯,將所有的精神去追他心中的妄想。所以就使令魔王有機可乘,這是會啟動魔境的一個主要因素,還是他的妄想去啟動外在的魔境;所以你內魔要不生,你外魔不可能生起。

辛二、貪經歷想

「經歷」他心中想像自己像諸大菩薩一樣,能夠經歷十方的塵剎國土,廣作佛事而神通自在;他能夠飛到十方世界去自由的往來,叫做「經歷想」。

定發愛求 阿難!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

心愛遊蕩,飛其精思,貪求經歷。

這個人受陰窮盡,止觀的功德成就了。就在某一支香靜坐寂靜當中,他生起一個妄想,心愛遊蕩;他心裡想我若能夠像十方菩薩,能夠徧遊十方法界,能夠來去自在,能夠廣度眾生這該是多好!他生起這麼一個妄想。

生起妄想這時候跟我們所觀的真如是相違背的,因為這個真如是離一切相的,這時候他產生一個相狀出來不對。不對,但他沒有迴光返照,他就順著這妄想的思考去飛其精思,貪求經歷;放縱自己的妄想,用他所有的精神體力去追求,他要經歷十方國土,廣做佛事的妄想,加強這妄想的力量。

這就是他啟動魔境的根源。

魔便邪附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亦不覺知魔著,

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遊善男子處,敷座說法,自形無變,

其聽法者,忽自見身坐寶蓮華,全體化成紫金光聚,一眾聽人,

各各如是,得未曾有。

魔王所採取的行動:一個人起心動念以後,仁者心動,魔王就有機可乘了。

魔王就派遣妖精鬼魅,依附在一個人的身上,使令他能夠說法,使令這一個人起顛倒,他也不知道是被魔所附著,他自己認為他自己有無上涅槃的功德。

這個顛倒被魔所依附的人,他就來到了心中想要追求遊歷修止觀人的處所,為他敷展高座,宣說種種經歷的法門。

這個說法者自己的身形倒是沒有什麼變化,不像前面他的身形是變來變去,一下子做比丘,一下子做比丘尼,各式各樣的變化。這時候說法者本身的身相沒有什麼變化,還是原來的樣子,但是聽法者變化了,在聽法的人,突然間就自己見到自己坐寶蓮華。我本來坐椅子上,怎麼突然間出現了大寶蓮華呢?有依報的莊嚴,而且自己的正報身心也產生了變化了,自己的身體變成了紫金光聚,欸!這跟佛身上的光明完全一樣,佛陀也是坐蓮華,我也是坐蓮華,佛陀是紫金光聚,我身上的光明也是紫金光聚。這時候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不得了了,自己都成佛了,因為已經具足佛陀的正報莊嚴,依報莊嚴。所以這時候一眾的聽法者各各都是這樣子,而且心中都以為自己成佛了,有未曾有的歡喜、感恩的心情出現。

當然魔王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相狀,他是有目的的…

主人迷亂 是人愚迷,惑為菩薩,婬逸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

魔王所要達到的目的:

魔王的目的是要疑惑這修行三昧的人,古人說一句話:上帝要毀滅一個人,要先使令這個人發狂。你一定要讓他產生知見錯亂,你才有辦法去破壞這個人,這個人頭腦清楚你怎麼去迫害?因為一個人只有你自己可以破壞你自己,你說魔王來破壞你,這一句話不對!魔王是引誘你,他怎麼迫害你呢?他有辦法進入到你的心中嗎?當然不可能嘛!他只是迷惑你,是你自己破壞你自己的功德(這我們要清楚)。

魔王就愚迷這個人,這個人就把魔王所派遣的這個說法者,哇!不得了,這是大菩薩,你看我聽他說法沒有多久我自己就成佛了,坐大寶蓮華,身上也出現紫色的光明。所以他認為這些戒定慧都不需要了,婬逸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不再去克制自己,放縱自己的心,無所忌憚,破壞佛陀的戒律,私下行各種貪欲之事。當然他這時候所有戒定慧的功德全部破壞,魔王達到了目的。

說邪惑言 口中好言諸佛應世,某處某人,當是某佛化身來此,某人即是某

菩薩等,來化人間,其人見故,心生傾渴,邪見密興,種智銷滅。

這個說法者,他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破壞對方他一定要說出個道理,不是現這個相狀而已。他經常說三世諸佛應化人間的種種事跡,因為這個修止觀的人他心中就是貪

求經歷,他就順他的心意來說法。

他怎麼說諸佛應化的事跡呢?

他說:我知道在西藏中國的某一個地方,有某一個人,這個就是某一尊佛的化身來人世間的,我也知道某一個就是某一個菩薩轉世,他來這一個地方來教化我們。其人見故,心生傾渴;這個修行止觀三昧的人看到,這個人知道諸佛應化世間的種種事跡,覺得這個人不得了,就心生傾慕,心生渴仰,而心中的邪見就更加的熾盛,相對的,心中對戒定慧的追求,就慢慢慢慢的消失了,這個人已經不再正念真如,而是開始心外求法。所以他才會有後面的結果,破佛律儀,潛行貪欲。

指名示害 此名魃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

聚陷王難

教悟戒迷 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魃鬼在因中貪愛男女之色,遇風成形的叫魃鬼。

451這一段我們說明一下:

我們前面講到一個人會著魔的原因有二個:第一、你起心動念,第二、你產生堅固的貪求,這二個原因。

一旦把魔王啟動起來以後,魔王的行動,蕅益大師把它分成三類:一、魔事之相,魔王要出現,他要現出奇異的相狀,現出不平常的相狀。因為他要讓你產生恭敬心,他一定要現出各式各樣的相狀,或者他自己出現相狀,或者他的身上沒有變你出現相狀,他就有辦法在你聽他說法的過程當中,現出大寶蓮華,現出紫金光聚。總而言之,他一定會出現很多奇怪的相狀,目的只有一個,讓你生起恭敬心,產生信仰之心,這是第一點,所以我們在第一個地方就要注意。

諸位你看看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印光大師在宣說法的時候,祖師的出世說法都非常的低調、謙卑。說:我這個人是粥飯僧,什麼都不懂。但是魔王所派使者的相貌,非常的高慢、非常的張揚。其實你在這個地方就能判斷出來了,這個人不正常,他現出不正常的相狀,這第一個,魔事之相。

二、魔所作業,他現這個相狀以後取信於你,他要採取行動,他的行動就是說相似之法。這我們就很難判斷了,沒有一點教理的人很難判斷,因為他說的也不完全是邪法,似是而非,你怎麼判斷?聽起來好像是,其實是有問題。第二個他一定有他所作的業,魔所作業,說相似法,破壞你的知見。

三、魔所成業,他的目的是破壞佛陀的律儀。先破你的知見,再破你的戒行,當然你的戒行一破,你的定慧也完全破壞了。

魔要出世,他要干擾一個人,他有三種情況,第一個他要現出奇異的相狀,第二說相似的佛法,第三個破佛的律儀,這十種魔境都是這樣子。

為什麼有這個出現呢?就是仁者心動,你自己起心動念,又產生堅固的貪求。

辛三、貪契合想

「契合」就是這個修行人他希望很快的契合中道實相的妙理,而能夠吻合種種實相的妙用;契合妙理而且吻合妙用,叫做「契合」。

定發愛求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緜

+,澄其精思,貪求契合。

這個他的受陰虛妙,他的受陰被壞了,圓通妙定也堅定的成就了,他在修止觀的寂靜心中,突然間動一念頭,心愛緜氵+曶;他心中希望能夠早一點密契諸佛所證的實相妙理,而且依止我空、法空的妙理,能夠生起種種的妙用,他不想再等待下去了,他要趕快成就這樣的功德。

這個念頭當然是不對啊!學佛是不能夠打妄想的,他打這個妄想以後要澄其精思,貪求契合;他要集中他所有的精神去思惟、去追求這樣的一種契合,密契妙理,吻合妙用的這樣的一個想法,他要堅定的去追求。這正是啟動魔境的一個理由。

淨業學園126講次 講義277面具

452辛三、貪契合想

在想陰的魔境當中,前面二個貪善巧、貪經歷,這都是比較屬於外在身形的變化。契合他這一個人是追求內心對真理的一種契合,他希望早一點開悟,早一點生起種種的神通妙用,是這樣的想法。當然這個想法也不能說錯,一個喜歡追求開悟不能說錯,但錯在他過分的貪求就不對了,不正常!他已經起心動念了,仁者心動,不是幡動,也不是風動,他既然心動,那魔王就得其方便了,你內心一動,魔王就採取行動了。

魔便邪附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實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合善男子處,敷座說法,其形及彼聽法之人,外無遷變,令其聽者,未聞法前,心自開悟,念念移易,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見地獄,或知人間好惡諸事,或口說偈,或自誦經,各各歡娛,得未曾有。

453

魔王的行動跟前面完全一樣,飛精附人,口說經法;魔王派了妖精鬼魅附在一個人身上,使令他能夠演說種種契合之法。這個人他來到修止觀人的處所,敷展高座,為這個修止觀的人說他喜歡種種如何開悟的法門。

這說法者在說法的過程當中,他自己的身形跟聽法者的身形都沒有任何變化,因為這個人他要的不是變化,不像前面追求善巧、追求經歷,他要的是外在的因緣變化,而這個人他要的是內心的契合。

所以他這時候是怎麼辦呢?

令其聽者,為聞法前,心自開悟

他因為魔王的攝受力就使令這個聽法的人,在沒有聽法之前就已經開悟了。

懂教理的人一定知道是有問題,你沒有聽法就開悟,這不正常。事出必有因,佛法的功德,是不能私下傳送的。

我們再講一次:

佛菩薩可以把他的福報加持給你,可以!但善根是不能輸送的,連佛陀都不能把善根輸送給阿難尊者。前面我們講很多,阿難尊者他根本就不想修學。佛陀說:我吃飯我飽,你吃飯你飽,善根是不能輸送的。一個稍微懂教理的人就知道這不正常,我還沒有聽經,這一部經的道理我就懂,那當然是有外力的侵入。他不但是能夠開悟實相妙理,而心中念念移易,他心中本來是沒什麼妙用,突然間產生變化。

什麼變化呢?或得宿命,他本來不知道他過去生發生什麼事情,他知道他自己,他的親人朋友過去生所發生的事情,得宿命通;或者有他心通,他知道對方在想什麼事情,在念什麼事情;或者他能夠看到地獄種種苦惱的事相;或者他在止靜中,知道人世間很多私下,哪一個人做什麼好事,哪一個人做什麼惡事,這種種隱私的事情他都知道;或者他能夠出口成章,隨便講出一句話就是一個偈誦;或者他這一部經根本沒有背過,他突然間可以把《法華經》背出來。當然這都是有問題,不正常!

各各歡娛,得未曾有;非常歡喜,他認為自己有這麼多殊勝的功德,而感到非常歡喜。當然這時候,他對說法者也深存感恩恭敬。這是說法者在魔王的攝受之下,他在說法之前,現出這種奇異的相狀。

這個修止觀的人,他面對這個相狀是怎麼辦呢?

主人迷亂 是人愚迷,惑為菩薩,緜愛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

這跟前面一樣,這愚痴的修止觀的人就把他當作是大菩薩的示現,更加的愛著、更加的恭敬這說法之人,就追隨他來破壞佛陀的律儀,而潛行種種貪欲之事。

破佛律儀,潛行貪欲,是所有著魔的人共同的相狀,也是魔王所要達到的目的。這當中的過程,這個說法者他不但現出奇異的相狀,他還要說出一些邪知邪見的法門。

說邪惑言 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後佛,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薩亦然,其人見故,洗滌本心,易入邪悟。

這個人口中好言,魔所依附的說法者,他常常說什麼法呢?

他說:佛有大小的差別,哪一尊佛是比較大的,哪一尊佛是比較小的。(當然這不合道理,佛佛道同)。他也說某一尊佛是前輩,某一尊佛是後輩,有先後高低的差別;他也說,佛有真佛假佛。(當然這也不合理,所有的佛都要破妄顯真,哪一尊佛是假的呢?)還有男佛女佛(當然佛不可能現女相)。菩薩亦復如是,也是有先後真假的差別。

這個修學三昧的人看他現出種種的異相;前面他現出很多異相,你跟隨他,他還沒說法之前你就開悟了,就顯種種的神通。這個修止觀他產生什麼變化呢?

洗滌本心,易入邪悟

他就把他過去所修學的正常的戒定慧法門完全把他洗盡了,不要了!而轉變墮入到他所說的這些邪知邪見當中。

指名示害 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教悟戒迷 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依附在說法者的那個鬼叫魑魅鬼,因中貪惑為罪,遇畜成形。這種鬼平常就喜歡欺誑迷惑眾生,依附在狐狸跟野乾的身上,來欺誑迷惑眾生,魔王派這個鬼依附在說法者身上。

454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

一個人著魔的情況就是這八個字「洗滌本心,易入邪悟。」我們一再強調,魔王要破壞你的功德一定先要讓你起顛倒,這是一個通則。因為沒有人可以破壞你,魔王也不能破壞你的功德,他是讓你自己破壞,他怎麼破壞你的功德呢?要破壞你的功德,當然讓你先顛倒,讓你放棄你的思想生起邪知邪見。

〔小止觀〕講到魔境,它有一個判斷方法:你在打坐當中,突然間有一尊佛跟你說法。那你怎麼判斷這個法是正法,還是顛倒之法,你怎麼判斷?當然我們沒辦法判斷,魔王他要來跟你說法,他一定是精心設計過的,他剛好是抓到你的要害,你貪什麼他就順你的意思。但是〔小止觀〕說有一個簡單的判斷法。我沒辦法判斷你說的法是對是錯,但是你可以感覺一下,我在打坐的時候,心是寂靜明了的,你給我說法以後,我突然間擾動不安;這個法進入到我心中以後,我突然間擾動不安,這就有問題了!

就是這個法怎麼樣呢,它跟你原來的戒定慧是不隨順。我打坐打得很好,佛陀跟我說法以後我的禪定更深,智慧更加的明了,我的明了性更強,寂靜性更重,這法跟你的心中一接觸,它對你是加分的效果,它這個法是隨順戒定慧,那當然是正法!我在修戒定慧,你在說的法也是戒定慧,那麼二個加在一起是不是會加分,我在修戒定慧,你跟我說法以後,我突然間產生擾動不安,那你說這是不是有問題?

這是簡單的判斷方式。就是這個人他跟你說的話,你聽了以後跟你原來的路不一樣,那你就要警惕心了。總而言之,魔王就是要洗滌本心,要把你的心轉到易入邪悟。他的目的就在此,他要破壞你所有的功德,先讓你起顛倒,這個意思。

辛四、貪辨析想

什麼叫「辨析」呢?這個修止觀的人,他突然間想要辨別萬物生起的根源,他很想要分析萬物變化之理。萬物是怎麼生起的?生起以後這個過程,它又是怎麼樣變好又怎麼樣變壞,又是各式各樣的變化,這個道理到底是什麼?他突然間有這個念頭出來。

定發愛求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根

本,窮覽物化性之終始,精爽其心,貪求辨析。

這個修止觀的善男子,他的受陰已經被破壞了,而這時他圓定止觀的功德也正式成就了。他就在那一念寂靜的心中,起了一個念頭,心愛根本。他經常想生命到底是從什麼地方來?一切山河大地又是怎麼生起?萬物生起的根源到底是什麼?而且他也想要去窮究博覽,一切法生起以後它又是怎麼變化的方式,它的性質、它的宗旨、它生從什麼地方而來,最後終了的時候將往哪裡而去?

這個念頭生起以後,當然這是打妄想,但他自己不知道,對這個妄想的心態是精爽其心,貪求辨析;把他所有的精神體力…他本來的所觀境是真如,他就把所觀境放掉,就整天想這一件事情,萬物是怎麼生起的,又是怎麼變化的,貪求這樣的辨析。

這地方就正式的去招感魔境的原因,也因為這樣魔王就有機可乘,採取了行動。

魔便邪附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先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元善男子處,敷座說法,身有威神,摧伏求者,令其座下雖未聞法,自然心伏,是諸人等,將佛涅槃菩提法身,即是現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遞代相生,即是法身常住不絕,都指現在即為佛國,無別淨居及金色相。

魔王所派遣的使者,他現出的異相跟他所說的法門:

魔王派遣一個妖精鬼怪,附在一個人身上,使令這一個人能夠說法。這個人就來到了歡喜追求萬物根源修止觀善男子的處所,為這個善男子敷展高座,宣說萬物根源的法門。這個說法者在說法之前,它的身體有一種很特殊的威德神韻。

「威德神韻」古德註解說:或者特別的莊嚴,或者現出種種的光明。總而言之,看上去就是種大威德神力的相。他的目的就是要摧折降伏這個求法之人,讓他生起恭敬信仰之心,而且他能夠使令座下的人在沒有聽法之前,看到這樣的威神之力,很自然就能產生恭敬調伏之心。這時候經過他的引導以後,這些聽法之人就很自然的認為,十方諸佛的涅槃菩提法身…

我們講,「三德密藏」。修行就是把心中的煩惱障、業障、報障,轉成般若、解脫、法身;涅槃就是解脫德,菩提是般若德,法身就是法身德。

這種人他就使令聽法之人,把十方諸佛的三德密藏,認為就是我現前的父母所生的肉身身上就是三德密藏,而這三德密藏是經過父親轉給兒子,兒子傳給孫子,是一代一代相傳,這樣子就是諸佛的法身、般若、解脫,三德密藏是常住不絕的。另一方面他們都認為,現在就是佛國,娑婆世界這個穢土就是淨土,離開這穢土沒有其他清淨的國土,也就沒有另外清淨所謂的金色法身,當下就是淨土,我的肉身就是佛身,我的肉身就是佛陀,我住的環境就是淨土。

他這樣子講的話,這個修止觀的人,他怎麼反應呢?

主人迷亂 其人信受,亡失先心,身命歸依,得未曾有。是等愚迷,惑為菩薩,推究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

這個修止觀的人,他能修止觀,他有一定的戒定慧的正見。但是這個魔王太厲害了,他投其所好,他喜歡辨析萬物的根源,生起的根源跟怎麼變化,所以他就講一些相似的法。說,什麼叫根源呢?什麼叫變化呢?就在你的色身就是三德密藏,你所住的環境就是佛國。這個人聽了以後非常歡喜,當下就是淨土,當下就是佛身,就亡失先心,過去的正知正見就沒有了,而且以生命來皈依這個說法者,內心非常歡喜,終於找到善知識了,得未曾有。

這些聽法的愚癡眾生,就把說法者當作大菩薩的示現。說法者當然能夠推究他心中的好樂跟他說相似法,他的目的只有一個:破佛律儀,潛行貪欲。這是所有魔王要達到的共同目標。

說邪惑言 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為淨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處,

彼無知者,信是穢言。

魔說法的內涵:

這個說法者他經常說:這依報莊嚴在哪裡呢?就在你現在的眼耳鼻舌身這六根,你的六根當下就是依報的功德;所謂正報的功德,男女二根當下就是菩提涅槃真實的依止之處。這些愚痴無知的眾生都信受奉行,如此的汙穢之言。當然就邪知邪見,最後就破律儀,潛行貪欲。

指名示害 此名蠱毒魘勝惡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教悟戒迷 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佛陀講出這鬼怪的名稱及對治的方法:

這是二種鬼的結合:一種蠱毒,蠱毒鬼是瞋心重,貪恨為罪,遇蟲成形。這個人就是經常想要去害別人,因為心中有恨,就附在毒蛇蜈蚣當中,形成蠱毒鬼。或者魘勝鬼,他的因地就是喜歡誣枉他人、誹謗別人,貪罔為罪,遇幽成形;喜歡在幽暗的地方去傷害別人,處在幽暗的環境。

455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這地方他說的法錯在哪裡?肉身跟法身的問題。

我們在看大乘的經典,特別是圓頓的不二法門,佛陀也說,祖師也說「幻化色身即法身,無明實性即佛性。」的確佛陀有這樣的說法,但是這樣的法是約體性來說。我們的色身是苦惱的是雜染的,但是它的體性是清淨的;佛的色身是萬德莊嚴,但他的體性也是清淨的,清淨沒有二種清淨,清淨是同一個清淨,是約著體性來說。但是這個說法者是約著事相來說,那就不對啦!事相的話是不同的。

蕅益大師說:約事,你要善知取捨。約事相來說,穢土就是穢土,淨土就是淨土。說,我不取不捨。你不取不捨就顛倒了。約事相來說,我們這個色身就是煩惱障、業障、報障,三障的結合;色身約事相來說,佛陀的身是法身、般若、解脫,那當然要厭惡娑婆,欣求極樂。

所以我們理跟事要分清楚,你入理觀的時候,你觀察它的體性,那是無分別住,那是一念不生;但是你一旦從空出假,那什麼是功德,什麼是過失,你要分得很清楚。所以他這個地方,從事相上說六根就是淨土,男女二根就是菩提涅槃,約事相來說就是錯誤的,這樣的說法是錯誤的,這地方我們理跟事要把它辨別。

辛五、貪冥感想

這個修行人他在止靜當中,本來是正念真如,心於所緣專一安住,心於所緣相續安住,心中是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真如理。他突然間動了一個念頭,他想這個修行很辛苦,如果能夠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冥冥當中我心中有所祈求,諸佛菩薩就有所感應,那可多好!貪一種冥感之想。

定發愛求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懸

應,周流精研,貪求冥感。

這個修止觀的人他已經把色陰、受陰都破壞了,而且圓定妙通也已經正式的成就,在一念止觀的寂靜心中突然間動一個念頭,心愛懸應;心中貪愛十方諸佛菩薩對我的加求感應,如果對我有一點加持感應那該有多好,有這種懸應。而且對這樣的想法是周流精研,內心當中周徧流動,專心一意深入的思惟研究,來貪求十方諸佛菩薩冥冥當中對我的加持感應,他有這樣堅定的貪求。

當然這樣子就使令魔王有機可乘,魔王不會放過這機會,就正式採取行動

魔便邪附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元不覺知魔著,

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應善男子處,敷座說法,能令聽眾暫

見其身,如百千歲,心生愛染,不能捨離,身為奴僕,四事供養,

不覺疲勞,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是先師本善知識,別生法愛,

黏如膠漆,得未曾有。

就在這個人在起心動念貪求感應的這當下,魔王就馬上派遣他的妖精鬼魅附在一個人身上,能夠口說經法,來到這個修止觀人處所,敷展高座,說一些感應之法。這個說法者在說法之前,他要先取信於對方。他怎麼辦呢?他使令聽眾看到說法的色身,如百千歲。說,這個人你看,頭髮都蒼白了,年紀很大了,但是他的容貌就像是小孩子一樣,精神體力也非常充沛,皮膚也非常好,就感覺上這個人已經修學長遠而且功德甚深。這時候聽法之人心生愛染,對他非常的愛樂貪染。貪染到什麼程度呢?他覺得一時一刻都不能離開善知識,好像離開善知識就不能增上的感覺。不能離開怎麼辦呢?就親自做他的侍者,做他的奴僕,來四事供養這個說法者,內心為了得到這個說法者的加持,他也不感到疲累。

這個說法者他為了要使令這個跟隨的人產生信心,他就說:知是先師本善知識。他一再的暗示對方說,我就是你過去的師長,我就是你根本的善知識,你多生多劫就是跟我修學佛法,今生也要一樣跟著我學習。這樣子講,當然所有的弟子們就別生法愛,特別的產生法愛之想,對善知識的依靠,可以說如膠如漆,得未曾有。

因為這個修止觀的人就喜歡別人對他的冥感、加持,所以剛好這魔王就順他的心意。

說法者他這樣的表現,修止觀的人面對的態度是怎麼樣呢?

主人迷亂 是人愚迷,惑為菩薩,親近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

他沒辦法判斷,又投其所好,所以就把他當作是大菩薩,心中相親相近,結果就是破佛律儀,潛行貪欲。

這一個說法者到底是說了什麼樣的法,讓這個修止觀的人這麼信服呢?說相似法…

說邪惑言 口中好言,我於前世,於某生中,先度某人,當時是我妻妾兄弟,

今來相度,與汝相隨歸某世界,供養某佛,或言別有大光明天,

佛於中住,一切如來所休居地,彼無知者,信是虛誑,遺失本心。

魔所依附的說法者,他經常說什麼法呢?

他說:我在前世當中的某一生,我就曾經度過某一個人(譬如說我度過你),那個人當時是我的妻子,或者是我的兄弟,我現在繼續再來度化你,把你一起帶到某一個世界來供養某一尊佛;或者說這個世界除了十方諸佛以外,還有一個大光明天。

古德註解說:大光明天就是六欲天的天頂,魔王的宮殿。他說:佛於中住。其實這個佛指的就是魔王,大家應該要往生到那一邊去做魔的眷屬的意思。

他說這是一切如來所修習的地方,而無知的眾生,信是虛誑,而遺失他本來所修學的戒定慧的正法。

指名示害 此名厲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

俱陷王難。

教悟戒迷 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佛陀說,這一個鬼是厲鬼,厲鬼是貪欲為罪,遇衰成形。他這個鬼的個性就是喜歡憶念過去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心中產生怨恨。所以他遇到四時不調的時候,就散布瘟疫、病毒等等,所以叫厲鬼。

456這一段文他著魔的因緣是貪求感應。感應道交,在很多的本尊法門當中,都是有這樣的一種功德相。你看我們﹝淨土法門﹞也是感應道交。你為什麼往生淨土?當然不是我們的力量,是佛力加被;佛力加被當然是要感應道交,心力跟佛力的感應道交,才能夠產生臨終的接引。所以感應道交沒有錯,錯就錯在「貪求」這二個字,很多東西你一貪求就不對了。

印光大師文鈔有一段事跡:有一個人念佛很精進,他寫一封信給印光大師,他說:我一定要在多久的時間證得念佛三昧,我一定要念到阿彌陀佛親自現身為止。印光大師說:你已經是通身魔氣氛。念佛怎麼能夠念到整天希望佛現身呢!在所有的修行當中,印光大師強調「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我說實在,我們在修學當中,最大的忌諱就是還沒有成就的功德,你想去追求,這個是大忌!你不去追求它自然出現,你一追求你就沒有了,世界上是這麼妙的。所以我們常說,「老實念佛,莫捏怪」。我們能夠把心中安住在佛號,你有一心不亂的功德,你自然「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很自然的水到渠成。但是你還沒有成就之前,你就胡思亂想,怎麼、怎麼的…,你就容易著魔。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要清楚,感應道交是功德相,沒有錯的,錯在貪求,你的想法錯誤。

辛六、貪靜(ㄇㄧˋ)

「靜謐」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這個修止觀的人,貪求寂靜安寧。當然這也沒有錯,這種禪定相,禪定功德相就是寂靜相,身心很安寧,但是他過分的貪求,這個就有問題。

定發愛求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深

入,剋己辛勤,樂處陰寂,貪求靜謐。

已經把色陰破壞的人,圓通妙定,堅定成就的人,在一念的寂靜心中,心愛深入。我們知道,一旦把受陰破壞,他一定有禪定,禪定也可能是初禪,也可能是二禪、三禪等等。這個人他希望能夠更加的深入這種寂靜的禪定,他覺得他禪定不夠,因為在禪定當中可以使令他身心世界感到寂靜、感到輕安,所以他對這樣的一種身心世界的寂靜輕安,特別的愛樂。因此他剋己辛勤,樂處陰寂;不辭辛勞而精進的修學,所追求的是希望能夠在陰隱的寂靜處所,得到寂靜安樂的功德,貪求靜謐,希望內心能夠有更多的寂靜,有更多的安寧,他的內心有這樣的想法。

壞就壞在不是「靜謐」的問題,是貪求,過分的貪求,結果魔王當然就得其方便。

魔便邪附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

主人迷亂 其人本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陰善男子處,敷

座說法。

魔王就在他內心一再貪求的時候,他就飛精附人,口說經法,來到內心想要追求寂靜安寧修止觀的處所,來為他說相應的法門。

到這地方我們要注意,在圓瑛老法師的註解,在蕅益大師的註解都說,這一段經文跟下一段經文有前後錯次的情況,靜謐想跟宿命想,在後半段有點前後對調。直接接到經文281面,貪宿命想裡面的第四小段,現邪或事。從這地方開始接過去,說這個人他貪求靜謐,魔王得其方便,然後派遣使者來誤導這個人。這個說法者來到這樣的處所,他採取的行動…

現邪惑事 是人無端於說法處,得大寶珠。其魔或時化為畜生,口銜其珠,

及雜珍寶,簡冊符牘,諸奇異物,先授彼人,後著其體,或誘聽

人,藏於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處,是諸聽者,得未曾有。多

食藥草,不餐嘉饌,或時日餐一麻一麥,其形肥充,魔力持故,

誹謗比丘,罵詈徒眾,不避譏嫌。

這一段是說明靜謐,當然這跟禪定有關係。…

457我們把著魔的因緣再講一講…

著魔的因緣:著魔,每一個人的想法各式各樣,但是有一個共同點。他的問題點在哪裡呢?因中求果。他在因地耕耘的過程當中,結果還沒有出現,他就預先去執著這功德要趕快出現,問題在這個地方。

你說:大乘佛法也是要發菩提心啊!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也是要有所求啊!的確要有所求,你要無所求,那你就是阿羅漢,阿羅漢才是對整個功德無所求。但是諸位要知道,我們有所求是什麼求?是在無所求的基礎之下而有所求,是在無住的情況之下而生心,不是你一開始就有所求,這不對!

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楞嚴經》前面的三卷半。告訴我們「云何應住」?以不生滅心為住,不生滅心裡面哪有什麼東西呢?我們是站在不生滅心的角度來修止修觀,觀照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你一開始就有所求,你就忘失了你不生滅的因地,問題在這個地方,你就跟妄想在一起了。

我們心中有理想抱負,我們為了追求解脫而修行,為了往生淨土而修行,但是功夫提起來的時候,心中只有所緣境。這時你一旦功夫現前的時候,什麼都不能想,你在修行過程當中,只要起心動念,就有問題了!修行的態度,「只問耕耘,不問收穫」。這個地方要清楚、要清楚!功德不是求來的,是修來的,也就是說該是你的,你不要去求,它還是你的,你越求越沒有、越求越沒有。因為你一求的時候,你就是心外攀緣,你就把你的根本功德忘了,結果你弄到你自己著魔。是這個意思,你不要求,它自然顯現,是這個態度。

淨業學園127講次 講義280面具

辛六、貪靜(ㄇㄧˋ)

458本經所發明修行的方法有二個重點:第一個是理觀,第二個是事修。在理觀這一部份其實它主要的修學,就是當我們面對我們的五陰身心的時候,要迴光返照正念真如,而在本經的說明當中,迴光返照,正念真如,是我們成佛唯一的道路,也就是說你別無選擇,「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門」。

在正念真如的過程,什麼叫做「正念」?

我們可以從二方面來觀察,「正念」的第一個內涵就是一種觀照的意思,你面對你的色受想行識,你要念念的依止空假中三觀來照它。這個五陰身心,你觀察它即空、即假、即中,就能夠把它虛妄的假相破壞掉,而顯現它真實的一面出來,以空假中三觀來破妄顯真,使令我們安住真如。所以在正念的過程當中,第一個內涵就是一種觀照,第二個是一種順從;我們在點狀的觀照以後,你要念念的去順從真如本性。

什麼叫不順從呢?

當我們在整個過程當中,你生起一個貪心,這個就不順從真如了,是抗拒真如。比方說,你追求世間的安樂,乃至於追求出世的功德。你看本經中所提到的內涵,他貪求神通、貪求寂靜,神通跟寂靜,本來就是真如本俱的功德,問題是我們一貪求以後,我們的心態跟真如完全不相應。

古德有一句話說得好,說是「一念不生全體現,一念方動烏雲遮。」我們真如本性,你老老實實的用空假中三觀,來照見五陰皆空,它真如的功德它全部顯現給你,它自然會有神通,有種種的感應,有無量無邊的功德莊嚴。但是關鍵點你要怎樣?你要一念不生。你一動,有所貪求,所有的功德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魔境現前。

我們從這個地方,我們要得到一個結論,就是你在整個菩提道的當中,你越貪求,你越沒有,這個道理是這樣。你不求它自然顯現,「一念不生全體現」,但是你一貪求,整個太陽全部消失掉,烏雲就現前,這一點我們要很小心。

在第六科,貪靜謐想,就是這個修止觀的人,他在修止觀中,突然間他生起一種好樂寂靜、好樂安寧的感覺,而且對這樣的一種感覺,他產生很辛勤的追求,這時候啟動了天魔的干擾。(天魔干擾,這一段的經文跟下一段經文有一點錯次。書281面現邪惑事)

這個他在修止觀當中貪求寂靜,這時候魔王現前。

魔王是怎麼現前的呢?他是用什麼相貌來現前?

現邪惑事 是人無端於說法處,得大寶珠。其魔或時化為畜生,口銜其珠,及雜珍寶,簡冊符牘,諸奇異物,先授彼人,後著其體,或誘聽人,藏於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處,是諸聽者,得未曾有。多食藥草,不餐嘉饌,或時日餐一麻一麥,其形肥充,魔力持故,誹謗比丘,罵詈徒眾,不避譏嫌。

魔王所依附的說法者,他所顯現的相貌:分二:一、他弘法利他的相貌。二:他自行用功的相貌。

他利他時所現的相貌:這個人他無緣無故的在他說法的過程,他的處所出現很珍貴如意大寶珠(說法時候現大寶珠,表示這是吉祥的徵兆。)魔所化的說法者,或者他就突然間化成一個畜生,他本來在說法,變成一個畜生,嘴巴含著如意大寶珠,還有種種其它的珍寶,或者他嘴巴含著簡冊符牘,諸奇異物。

簡冊符牘,是古代的一種用木片或竹片,所做成的文書跟信件;簡冊,是古代的文書,記載重要事件的文書,還有種種的信件(符牘)。這種東西現在應該都不存在了,但是這魔所依附的說法者,他就含著古代很珍奇、很特異的東西,而且他還把這個東西送給了修學三昧之人。隨後這珍奇異物,很自然的就跟隨依附這修學三昧的人身體,就不再離開了(這都是很奇特的事情)。或者他為了要引誘這聽法者,使令他們產生信心,他就在地上預先埋藏了明月珠,明月珠在說法的時候,很自然的就放出光明,照耀整個說法的處所。使令這聽法者,內心當中感到非常的驚歎,得未曾有。這都是魔所附的說法者,在弘法的過程當中有種種很特殊的異相。

他個人的修學:多食藥草,不餐嘉饌

這個說法者他為了使令眾生產生恭敬,他是不食人間煙火,只吃藥草,也不吃美味的飲食,或者一天當中,只吃稀少的一麻一麥,但是他的體型卻特別的肥壯,精神也非常的充沛,因為魔力所攝持的緣故。他就經常誹謗比丘,比丘們只能夠如法的持戒,而不能夠行精勤的苦行。他罵詈比丘以後,也罵自己的徒眾,表示他自己沒有私心。自己在罵詈徒眾的過程當中,他是公然的罵詈徒眾,表示是直心、直語而不避居士譏嫌。

這是魔王所依附的說法者,他在自行化他這一部份,所顯現這種奇特的相狀,他的目的就是使令大家對他產生信心恭敬。

說邪惑言 口中好言他方寶藏,十方賢聖潛匿之處,隨其後者,往往見有奇異之人。

這個說法者,他所宣說的法門…我們前面講到這個修止觀的人,他貪求的是在陰隱寂靜的處所中去追求寂靜安寧。所以他就順從他的心意,他說:我知道在某某地方埋藏有種種特殊的寶藏,而且我也知道十方的賢聖,他們過去在加行用功時比較陰隱的處所。

他講這一句話的時候,如果有人產生懷疑怎麼辦呢?就跟隨在他的身邊來看一看他到底有什麼特殊的情況。那些跟隨在他身後觀察他行為的人,就往往會看到很多奇特異常功能的人,跟隨在說法者的身邊。

這是他所說的法,以說法來滿足這個貪求靜謐修止觀的眾生。

這樣的魔,佛陀指出他的名稱跟他的過患…

指名示害 此名山林、土地、城隍、川獄鬼神年老成魔,或有宣婬,破佛戒

律,與承事者,潛行五欲,或有精進,純食草木,無定行事,惱亂是人,厭足生心,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這以上種種的擾亂是屬於山神、靈神或者土地種種的尊神,或者是城隍神乃至於平地(川)、高山(獄)種種土地鬼神,年紀老了以後就變成魔的眷屬。這些人就經常的宣揚讚歎婬欲的功德,來破壞佛陀的戒律。他不但宣揚還有行動,跟經常侍奉他的人,私下行五欲(財色名食睡)之事。他個人的修學經常有很多無益精勤的修學苦行,不食人間煙火,持牛戒、持狗戒等等的苦行。

無定行事

無定行事,古德的註解說,有二層意思:一、從他一個修行的法門來說,這個人修行沒有一定的章法,有時懈怠,有時精進,他修行法門不決定。第二個、是講他內心的情緒也不決定,他有時歡喜、有時瞋恚,喜怒哀樂不決定。惹亂修行人,使令這個修行人不知道該怎麼做比較如法。

一旦魔王對這個修行人厭倦的心生起以後,他離開了這個說法者的人體,弟子與師就俱陷王難。

教悟戒迷 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459佛陀提醒我們在整個過程當中,你一定要產生自我覺照,假設你在這樣的因緣當中,迷惑不知,就墮無間地獄。

我們一般除非你深入教理,否則你很難從魔所說的相似法去判定邪正、很難!我們從經典上這樣看,魔要出現有幾個特色:一、他顯現感應神通,他肯定要先感應神通,很奇特的事情。二、他自己要表現修學苦行,表示他與眾不同。三、他一定是攻擊謾罵其它的比丘,來表示他自己是獨一無二的。

所以這地方我們大概可以看得出消息,從他弘法跟自修的相貌,都是非常的張揚。你看,這跟佛法的道理是完全違背的,佛法是強調無我、低調、謙卑,但是魔出現的時候,他往往是非常的張揚、高慢,把那個自我表現了最大,這是跟整個佛教的真如,我空、法空的真如完全是背道而馳的,那是一個無明妄想全體的顯現。從到這個地方我們應該可以看到一個徵兆。

辛七、貪宿命想

「宿命」是了知過去生,你發生過什麼樣的因緣,他都能夠清楚的了知,了知過去的因緣叫做宿命。

定發愛求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知見,勤苦研尋,貪求宿命。

這一個修學圓頓止觀的修學者,他的受陰已經被他破壞了,他的圓通妙定也堅定的顯現出來,在寂靜的止觀當中,他突然間動了一個念頭,心愛知見。

什麼叫「知見」呢?他對一般世間人所不能知、所不能見的事情特別的好樂。他想如果別人不能夠知而我知道,別人不能夠見而我能夠見到,那該有多好!

當然在整個修止觀當中,我們打妄想這是很正常,因為我們一般還沒有成就止觀,一定還有妄想。打妄想基本上還不能構成魔境的因緣,但是下一句話就很重要。

勤苦研尋,貪求宿命。

他的妄想已經不是一般的妄想,而是他願意用不辭身心世界所有的勤苦,而且是深入的去研究去尋思,怎麼樣得到這樣特殊的知見。

我們講起煩惱跟起顛倒差在哪裡?起煩惱這個人他還有反省、還有覺照的功夫,「我很想要得到知見」;而起顛倒是完全沒有覺照功夫,「我一定要得到它」,那是很堅定的妄想。

所以你看,他從心愛知見,經過他的一種全心投入的去研究追求,這時候會產生一種很堅定的貪求宿命的妄想,而這個就是啓動魔境主要的因素,就是一種堅固的妄想,也就我們一般說的,這個人起顛倒了。內魔一旦生起,外魔就跟你感應了…

魔便邪附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

主人迷亂 其人殊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知善男子處,敷

座說法。

「爾時」就是這個修止觀的人,他已經不再正念真如了,也不再順從真如了,開始貪求知見、貪求宿命。「爾時」就是他起顛倒的那個時候,天魔就得到了方便,就派遣妖精鬼魅,依附在某一個人身上,使令這個人能夠口說經法。

這個人他自己不知道著魔,哦!我以前不會說法,現在會說法了,以為自己得到無上涅槃,來到這個貪求知見,貪求宿命的善男子處所,為這個修止觀的人,敷展高座,演說如何能夠得到知見,如何能夠成就宿命的法門。

他在說法的過程當中,當然魔王的特色,他要先顯出異相出來(經文280面,現邪惑事)

現邪惑事 令其聽人,各知本業,或於其處,語一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

生。敕使一人,於後蹋尾,頓令其人起不能得,於是一眾傾心欽

伏,有人起心,已知其肇,佛律儀外,重加精苦,誹謗比丘,罵

詈徒眾,(ㄐㄧㄝˊ)露人事,不避譏嫌。

這地方也是有利他跟自利的相貌:

利他相貌:令其聽人,各知本業; 這個聽法的人,在他座下聽他所說的法,很自然的就能夠知道,這個人他自己過去生造過什麼業因,今生會有這樣的結果(知道過去)。

或於其處,語一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生(知道未來);或者他就能夠在某一個地方,針對某一個人說,你現在還沒有死,但是你來生的果報其實已經出現了,你知道嗎?

對方可能不信服,他就私底下叫另外一個人,在這個人的身後加上一個嚇他的尾巴,看起來像畜生;而且他用魔力的攝受,使令這個人從此以後身體不能夠在地上走路,只能夠在地上爬,起不了身。他為了要證明他自己所說的話是真實的,他證明他能夠知道未來,看到這個人就知道他來生要去哪裡。

於是一眾傾心欽伏,使令法會大眾對這個說法者都能夠很喜心的欽佩而信服。

有人起心,已知其肇(知道現在);在說法的過程當中,有人起心動念,他馬上就指出說,你這個念頭是從什麼地方而來,你為什麼會有這個念頭呢?是什麼因緣形成的。

這個念頭的起因他都能夠說的很清楚,這是顯現他感應神通的道力,知道過去、現在、未來。

魔自修方面,他是怎麼做:

佛律儀外,重加精苦;他除了自己持戒的律儀以外,他還精勤的修學苦行。比方前面的日食一麻一麥,不食人間煙火…等等。

誹謗比丘只能夠持戒,而不能修苦行,而且他也罵詈自己的徒眾種種的懈怠放逸,經常的揭露別人的隱私,而不避眾生的譏嫌,表示自己是直心、直意。

這方說明魔王他顯現出來的一種共同的特色,顯現神通,修學苦行,罵詈徒眾等等。

說邪惑言 口中好言未然禍福,及至其時,毫髮無失。

指名示害 此大力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

俱陷王難。

教悟戒迷 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這個魔他說法,他經常宣說一些未來即將發生的吉凶禍福之事,等到時間到了時後,他所預言的事情,完全跟他所說的完全符合,一點都沒有差錯。

佛陀說:這是大厲鬼王,年老成魔,惱亂是人;我們如果迷惑不知,墮無間地獄。

460主要招感魔境的因緣就是這個修行人起心動念,修行人不老實。有一本說叫「祕密」,它裡面講一個觀念跟本經的說法是很接近。

「祕密」說:我們每一個人所存在的這個世界,充滿很多的好人,也充滿很多的壞人,充滿很多美好的事情,也充滿很多痛苦的事情。為什麼這個人會去招感好人、好的事情?為什麼這些人招感不好的人、不好的事情?

它說:完全是我們內心的因素。

我們這一念心就像強大的磁場,你有什麼樣的心態,你生起一個美好的念頭,你就把好人好事全部吸過來;如果我們生起一個不好的念頭,我們就把不好的人,不好的事情完全吸收過來,整個因緣都是我們的心所招感的。比方我們看過去的歷史,也有這種印證,在春秋戰國,那時候是一個禮崩樂壞,天下無道的亂世,人跟人之間是非常的鬥爭。所以當時有很多思想家出世來挽救當時的社會,比較有代表性的我們提出三個,儒家、墨家跟法家。

儒家跟墨家他們對於對治當時社會的亂象,他們提出的方法是很接近的,儒家提出的是仁愛,墨家提出的是兼愛。儒家認為人跟人會鬥爭,因為沒有把仁愛的心表達出來,他說我們應該把仁愛的心落實到日常生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表現在父親就是一種慈愛,表現在兒子就是孝順,表現在兄長就是友愛,表現在弟弟就是恭敬。人跟人之間只要把慈悲心、愛心表達出來,這是一個很祥和的社會,孔孟之道就是提倡仁愛思想。

墨家的兼愛差在哪裡呢?

孔夫子的仁愛他是有因緣親疏遠近的差別,他是先愛自己的家人,再愛家族,再愛自己的國家,最後再愛所有世界的人,孔孟之道的愛,它是由近到遠。但是墨家認為這樣的愛是不對的,既然提倡愛,不能有任何的差別,所以兼愛就是一種平等的愛,沒有所謂家人、國家的差別。

總而言之,孔孟之道跟墨家思想,都是以仁愛來治理天下。所以它散發出來的…你看孔孟之道整個傳法的人散發出來是那種慈愛的心。但是法家思想完全不同,法家思想代表的是商鞅跟韓非,他認為仁愛是沒有用的,兼愛也沒有用,他舉出一個例子,他說:有一個盜賊到處殺人放火。你看他父親對他很慈悲,有沒有用?沒有用,他不聽他的。他的朋友用仁愛勸諫他,他也不聽,這時候要是有警察拿著刀劍過來,他就開始乖乖的順從。所以法家認為,對治整個社會的亂象只有一個方法,嚴刑峻法。這最有用,仁愛根本是空談,法家的思想他也是有他一定的道理。

我們看看孔孟之道,儒家思想他們所釋放的仁愛,結果大部分得到長壽,孔夫子活到七十三歲,墨子活到八十三歲,法家的人整個傳承當中,大部分都是死於非命,商鞅活到五十二歲,韓非子活到四十七歲,都是死於非命,都是被君王殺死。特別是商鞅,他當初是為了秦孝公來變法,秦孝公一死,秦孝公的兒子一即位馬上把商鞅抓起來,命令車裂商鞅,車裂是當時很嚴重的酷刑,用五台馬車把這個人的身體,頭部、二隻手、二隻腳,用五台馬車同時往外拉,把他整個身體分裂掉,因為商鞅所強調的就是嚴刑峻法。

本經也是這個道理,你內心當中本來是正念真如,結果你生起了一念的貪求,你釋放出的磁場已經不是跟真如相應了,你自己還不知道。我們經常要去注意你所釋放的念頭,是不是隨順於涅槃,隨順於真如。外在的環境是你內心的磁場所招感的,你要改變外在的環境,你一定要調整你的心態,否則改變不了!

這地方是說明,我們著魔的因緣都是自己招感的。

辛八、貪神通想

貪求種種神通的變化,而且妙用自在。

定發愛求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神

通種種變化,研究化元,貪取神力。

這個修止觀的人,他在一念寂靜的心中,突然間他貪求五種的神通,而且他對這種神通,所成就的種種身口意的變化特別的好樂。

當然這只是一念的妄想,但是經過他的研究化元以後,那就不同了,變成堅定的執著。他因為這樣子的念頭,而且深入的去研究,神通變化根本的來源,為什麼能夠神通變化呢?它的根本來源在哪裡呢?

依止研究化元,來貪求神通的種種妙用,可以看得出來,這個人已經起了一種堅固的顛倒。

魔便邪附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

主人迷惑 其人誠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通善男子處,敷

座說法。

這一段跟前面完全一樣。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你念頭一動,你招感的磁場不是佛菩薩的感應,是魔王的感應。佛菩薩的感應都是無所求的情況,佛菩薩才會出現,「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沒有一個佛菩薩是你心中躁動不安,有所求的情況之下,佛菩薩現前,不可能!因為你二個磁場不一樣,

佛菩薩安住在無所求。心中有所求,這二個心心不相應。魔王是對三界的因緣有所求,那我們也有所求,那好了!二個人就感應道交了。感應道交以後,魔王他要現出很多奇特的事件…

現邪惑事 是人或復手執火光,手撮其光,分於所聽四眾頭上,是諸聽人,頂上火光皆長數尺,亦無熱性,曾不焚燒;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於空中,安坐不動;或入瓶內,或處囊中,越牖透(ㄩㄢˊ),曾無障礙;唯於刀兵,不得自在。自言是佛,身著白衣,受比丘禮,誹謗禪律,罵詈徒眾,訐露人事,不避譏嫌。

461因為這個修止觀的人貪求神通,所以就招感跟神通有關的種種因緣,這地方提出五種神通自在:第一種是以火光得神通自在。這個說法的人他就能夠用手,很自然的在手中變現種種顏色的火光出來,而且變現出來以後,手撮其光,他還能夠把光拿著分配給聽眾,放在四眾的頭上,這個光在他頭上、這個光放頭上。這時聽法之人,頭頂當中很自然的,無緣無故的就出現各式各樣、青黃赤白的光明,而且都長數尺之高。頭上有光明他也不感覺到熱,也不感覺到焚燒他的頭髮,就感到很奇妙。表示這個說法者,他在火光當中得到了神通自在。

第二、在水中得自在。這個說法者他看到水,他也不坐船,他直接從水上走過去,就好像踐履平地一樣。前面是火中得自在,這是水中得自在。

或於空中安坐不動。這是在虛空中得自在,他能夠飛到虛空,在虛空中安坐不動。

或入瓶內,或處囊中。這是在小大中得自在,他一個很大的身體,他就能夠很自然的縮到一個很小很小的瓶裡面去;或者是縮到一個很小黑小的囊袋當中,比方一個小的塑膠帶,他就能夠進入到塑膠袋裡面,然後再跑出來。他的身體能夠小中變大,大中變小,小大自在。

或越牖透垣,曾無障礙。「牖」,窗戶的意思;「垣」,是牆壁。窗戶本來是關著,他能夠從關閉的窗戶中走出去,或者牆壁他就這樣走過去,他的色身對這種種的隔礙,是完全得到神通自在。唯一刀兵,不得自在。他在水中、火中、虛空、大小中乃至於牆壁中得自在,但對於刀槍兵器他沒辦法得自在。

古德說:魔王為什麼神通這麼多,刀槍不能自在呢?因為魔王在因地的時候,他可以布施,他有福報他可以跟大家分享,他也可以持戒。我們看經典,他經常受持『八關齋戒』,甚至於魔王可以修種種的苦行,但是魔王有一點做不到,他不能夠離欲,他不能夠離開男女的慾望,而這個不能離欲,正是招感刀兵的一個因緣。所以刀兵的障礙他沒辦法超越,就是他因地的時候不能夠離欲。

刀兵不得自在,我過去在讀佛學院的時候,我們有一位老師,叫達理老法師。他說:在泰國有一個修仙道的人,他就是這種情況。他能夠在火中走過去,也在水中走過去,但是你拿槍打他,一槍就把他打死,他對刀兵不能夠得自在。你用火燒他沒有用,你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只有拿槍才有辦法,刀兵有辦法。當然就是他因地當中,他內心有所貪求,所以他的果報就有所不圓滿。

自言是佛,身著白衣,受比丘禮,誹謗禪律,罵詈徒眾,訐露人事,不避譏嫌。

他在整個修學當中,自己就稱自己已經成佛了,但是在成佛的過程當中,他就公然的誹破佛法僧三寶。第一、身著白衣,破壞佛陀的相狀。佛陀出現的是清淨的幢相,他穿著白衣就破佛。受比丘禮,破僧,破壞僧團應有的規矩。誹謗禪律,破法;禪宗的止觀,戒律裡面的修止,這都是不圓滿,只有自己是一念頓超的法門。一方面罵詈自己的徒眾,表示自己是沒有私心,而且喜歡揭露別人的隱私,表示自己正直,而不避眾生的譏嫌。

我們看魔王出來的時候,他的態度高慢張揚,而且充滿了鬥爭,喜歡說別人不對,來顯現自己的特殊。這都是跟我空法空真如那種謙卑、低調、調柔完全不相應。

說邪惑言 口中常說神通自在,或復令人傍見佛土,鬼力惑人,非有真實,

讚歎行婬,不毀麤行,將諸猥媟,以為傳法。

口中常宣說自己所成就的神通妙用,自在無礙的功德,或者使令別人傍見佛土,跟在他身邊的人,就經常看到這個人到哪裡去,這地方的國土就變清淨了。暗示他自己成佛,因為他自己成佛了,他到哪裡去都變成國土。事實上是鬼力神通的迷惑,並不是真實的功德,是一種假相而已。他讚歎男女行婬,說男女行婬就是法身常住之道;而不毀麤行,說男女行慾不會毀破戒行。將諸猥媟,以為傳法;男女汙穢的事情這就是傳法,這就是使令佛種不斷。這是邪知邪見。

指名示害 此名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風精、河精、土精、一切草木積劫精魅,或復龍魅,或壽終仙,再活為魅,或仙期終,計年應死,其形不化,他怪所附,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多陷王難。

教悟戒迷 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佛陀說,這樣的干擾,魔王所派遣的是天地大力。「天地大力」是整個山精、海精、風精的總相。就是天地之間的這種大力鬼神,包括山中的妖精鬼怪,或海中的、或風中的,或河流的、土地的、一切草木的這種妖精鬼怪。多生多劫以來,這種妖精鬼怪吸取日月的精華,而變成了一種妖精鬼魅;或者是龍,龍類的眾生時間久了而變成妖精鬼魅;或者壽終仙,他以前是修學仙道的,仙人的壽命終了以後,他再活過來變成鬼魅;或者仙期終,仙期已經終了了,而在死亡之後,他的身體沒有化去,身體就為其他的妖精鬼怪所附著。這種鬼怪年老成魔,就來擾亂修行者。

假設我們不能夠覺悟的話,就墮無間地獄。

這段是說明貪神通想所招感的魔境。

淨業學園128講次 講義283面

九、貪深空想

462這一科講到我們在修學《首楞嚴王三昧》,當我們對於我們的五陰身心世界,開始迴光返照,開始正念真如的時候,這時所要注意種種魔境的現前。有關魔境其實前面一科有講到,蕅益大師在註解中也強調一個觀念,說:什麼叫魔境呢?這一點我們要很清楚,什麼叫魔境?

蕅益大師說:我們修行人要知道,魔境是安住在塵勞之內,而我們的心是安住在妙覺的心中。這二個本來是了不相觸的,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魔王心是處在無明妄想當中,我們的心是正念真如的,這是二條路,一個通往生死的路,一個通往菩提道的道路,這二個怎麼會感應道交呢?關鍵在於我們「主人迷亂」,五陰的主人,我們自己迷惑不知,關鍵還是我們自己去攀緣魔境,所以我們自己傷害自己。

本經在對治魔境的時候,佛陀也沒有說要你幹什麼去破壞它,沒有!說你要把這魔境用念佛的方式、持咒的方式把它對治,通通沒有。佛陀只說:「覺了不迷。」你覺悟就好,你把那快要睡醒的主人把他喚醒:「主人翁啊!你要醒一醒,醒過來魔境就沒有了。」因為他本來就是走在塵勞當中,我們是走在真如妙覺心中,本來就了不相觸的。當然念佛、持咒也能夠有幫助,但最關鍵的地方就是你自己不能迷惑不知。

我們修行人,你偶爾起起煩惱,亂不了,但是你要起很大的顛倒,我講實在話,誰也救不了你!你一個人要跳火坑,佛在你身邊都沒有用。我們是自己傷害自己,魔王是把火坑挖出來,你自己跳的嘛!你不跳誰有辦法,魔王不可能把你推進去,不可能的事。從頭到尾都是自己去造作惡業,魔王是誘惑你,是你自己要做的。關鍵點還是我們自己--「主人迷亂」。

為什麼主人迷亂呢?

修止觀的過程當中,你解門的觀照比較鬆懈。妙境長老在講『止觀』的時候一再強調,說:修止觀的人每一天要讀經半個小時,或者聽經半個小時。

我們在修止觀之前,你基本上已經有正見,但是諸位要知道,正見是會退轉的。你要不長時間的薰習,只是在行門定課用功,時間久了以後,就有這個問題,貪神通想、貪宿命想、貪靜謐想。你這樣想的時候,旁邊又沒有同參道友提醒你,又沒有看經典,鏡子來迴光返照,如人自照鏡,那你就這樣陷下去,到最後整個前功盡棄。所以在整個過程當中,你一定要解行並重,這一點很重要。

九、貪深空想

「深空」是什麼意思呢?他內心對於有所得的相狀,感到非常的厭惡,他希望能夠深入寂滅的空境,跟無相的因緣完全接觸,叫貪身空想。

定發愛求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入

滅,研究化性,貪求深空。

這個人他不是普通一般人,他是把色陰受陰完全破壞了,而且成就了圓通的妙定,已經有一點修行的基礎,但是他寂靜的心中突然間生起一個妄想,心愛入滅;他對生滅的相狀特別的厭惡,而貪求寂滅無為的境界,而且研究化性,他不但起這個妄想,還不斷的去深入、去研究一切萬物變化的體性,到底它的根源是怎麼來的。

我們的色身為什麼會生病死,我們的內心為什麼它會生住異滅,這種變化的相狀,是從什麼地方而來。所以他這樣追求的結果,他就貪求深空,希望趕快使令身心世界,趕快進入到一種寂滅的空境當中。

這真如本性本來就俱足了,你只要好好的修學,它本來會顯現給你看,「一念不生全體現」,但壞就壞在你一貪求,完蛋了!「一念方動烏雲遮」,就跟魔王感應道交了。

魔便邪附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

主人迷亂 其人終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空善男子處,敷

座說法。

修止觀的人在一念寂靜心中,內心貪求深空的時候,魔王就有機可乘,就派遣他的妖精鬼魅,附在一個人的身上來說法,來引誘這個修行者。

他是採取什麼樣的方式?

現邪惑事 於大眾內,其形忽空,眾無所見,還從虛空,突然而出,存沒自在;或現其身,洞如瑠璃;或垂手足,作旃檀氣;或大小便,如厚石蜜;誹謗戒律,輕賤出家。

這個修行人他整個基本的顛倒妄想是貪求深空,他希望能夠追求無相寂滅的境界。所以魔王就順他的意思,就派遣這個說法者在大眾的法會當中…他講經講到一半,突然間身形從空中消失掉,眾無所見,所有的人都看不到他的存在。他剛剛還好端端的在說法,突然間消失掉,沒有多久,他的色身又從空中又突然間出現,他的色身能夠存沒自在,說來就來,說去就去。表示這個人已經是能夠真空妙有,妙有真空,達到空有不二的道理,有這麼點意思。或現其身,洞如瑠璃;我們的色身本來是有隔礙的,一層肚皮我們就看不到我們的五臟六腑,但是這個說法者他在說法的過程當中,突然間每一個人都能夠看到他身體裡面的每一個結構,好像看到琉璃一樣青色透明(這也是有點空有無礙的道理。)或垂手足,作旃檀氣;雙手雙腳,突然間出現旃檀的氣味,他也沒有點旃檀,他的身體就自然釋放出旃檀的香氣。或大小便,如厚石蜜;或者大小便,大小便是很臭穢的,但是你拿來嘗一嘗就像冰糖一樣的甜蜜(染淨不二),雜染的相狀,卻能夠出現清淨的功德相。誹謗持戒是小乘法門,出家也是小乘之法。這是他所現的空有不二,染淨不二的相狀。

說邪惑言 口中常說無因無果,一死永滅,無復後身及諸凡聖。雖得空寂,

潛行貪欲,受其欲者,亦得空心,撥無因果。

口中經常宣說:世間上沒有因果,造善基本上沒有招感安樂果報的功德,造惡也不能去招感痛苦的果報,世間上的生命只是一個偶然。他為什麼會痛苦?因為他運氣不好;他為什麼會快樂?這也是沒有因緣的。這世間上沒有因也沒有果,我們一個人一死永滅,無復後身及諸凡聖;人的生命只有活一次,一個人死亡以後就像燈,蠟燭燒完熄滅以後,永遠就再也沒有生命現像。

這就構成一個人沒有來生的思想,就會使令他及時行樂,斷滅空。既然沒有所謂的來生,斷惡修善,所謂的修學就沒有意義了,沒有後身也就沒有凡夫聖人的差別,產生斷滅的空見。

雖得空寂, 潛行貪欲,受其欲者。亦得空心,撥無因果。

雖然嘴巴講一切法空,但是卻放縱自己的慾望來行男女貪欲的事情。

為什麼?因為他所謂的空…佛教的空是空掉我們心中的妄想,但是他的空是空掉外在的因果,因果既然空,造惡也就不招感痛苦的果報,所以他就開始放逸。弟子跟他行婬欲之後,他的內心也自然生起斷滅空的知見,以行婬欲來當作持法之子,以斷滅之空來建立他撥無因果的道理。

他這樣的說法都是在順從修行人,因為他好樂寂滅無為的空境,所以就他的意識說相似法來引誘他犯罪。

指名示害 此名日月薄蝕精氣,金玉芝草,麟鳳龜鶴,經千萬年不死為靈,

出生國土,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多陷王難。

教悟戒迷 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這個鬼魅,是什麼鬼魅呢?

佛陀指出他的名字,是日月薄蝕精氣;日跟月都有精氣,太陽叫陽精氣,月亮叫陰精氣;精氣有邪正差別,惡是黑的,正是白氣。精氣當它是邪惡的時候,它就會產生薄跟蝕。什麼叫薄?這種邪惡的精氣,它去逼迫日月的時候,使令日月產生部份的遮蓋,叫做薄。如果黑氣的勢力再強大,完全遮蓋了日月,完全看不到叫蝕。

日月的光明它本來的照射是普遍的很均勻的照射萬物大地,但是日月一旦變成薄跟蝕的時候,它的整個氣就變成集中式的,直接灌注在地上,它精氣是集中的。直接從天空灌注在地上,假設照到黃金玉石,或者是靈芝草,或者是照到動物,如麒麟、鳳凰、烏龜、白鶴等等,這些動物就能千萬年不死得到長生,而變成一種靈仙;金玉叫物仙,動物變成獸仙,出現在國土當中,經千萬年不死,因為它直接吸取日月精華。

這種妖精鬼魅年老成魔,擾亂是人,最後魔王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即陷王難。

假設我們不能迴光返照,就墮無間地獄。

這一科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魔王出來的時候他一定要說法,他說的是相似法。前面的相似法是很難判斷的,比方魔王說我是你過去的老師,我以前度化過你,我現在繼續要度化你,你要跟著我學,這個我們很難判斷,是真是假很難判斷。但是這個地方是撥無因果,任何一個基礎的佛弟子都有來生的思想。你一定是有來生你才會修行,沒有來生你為什麼修行呢?要建立無量的生命觀,你才能夠今生放棄你的你的睡眠,放棄你享受快樂的時間,你願意去修行,就是為了要創造美好的來生。而現在這個思想是很離譜的,是撥無因果,但這個人還是相信他,可見得這個人是主人迷亂,所以起顛倒,顛倒到這種程度,這個法是很離譜的一個法。

十、貪長壽想

「長壽」就是長命百歲永住於世,有這樣的想法。

定發愛求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長

壽,辛苦研幾,貪求永歲,棄分段生,頓希變易細相常住。

這個修止觀的善男子,他已經把受陰的障礙破除了,而且也成就了圓通妙定。但是他在修止觀當中,他過去的一個念頭突然間生起了。生起什麼念頭呢?心愛長壽,他希望能夠讓色身長命百歲,永住於世間,他不希望壽命結束。

有這個想法以後,這個想法本來就是不對的,因為你向外攀緣,根本就跟真如不相應。真如的特性是不變而隨緣,隨緣而不變。他起了這個妄想以後,他沒有迴光返照,而且是以辛苦精勤的心態,去深入的去研究「幾」。「幾」是什麼意思?微細動相。我要怎麼樣才能夠遠離身心世界這種麤重的動相,而成就微細的動相。因為你要長命百歲,你必須讓你整個生命的動相要能夠降低,不要動相這麼厲害。那怎麼樣才能夠把這麤重的動相,轉成微細的動相,他就深入的去追求。

他所貪求的是永恆不滅的壽命,他希望你能放棄分段生死,而馬上能夠成就界外的變異生死這種微細常住的色身。

分段生死,它是一種業報身,他的身體是由業力所招感的,有二種不得自在:一、空間不得自在,你說我來生要去哪裡,你做不了主,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是你阿賴耶識的業力作主,不是你作主,所以空間你來生要到哪裡去,你做不了主。二、時間不能自在,你活多少壽命,時間這一部份你也做不了主,你只能夠隨緣。

這個修行人他對分段生死,時間空間的障礙他非常厭惡,他喜歡變異生死,因為變異生死空間得自在,他要來就來要去就去,他要到十方國土去,變異生死是意生身,他隨時可以來去自在。時間上的壽命也可以隨他心中的願力長短自在,所以他厭惡分段生死這樣的障礙,好樂變異生死的自在,他心中有這樣的想法而顛倒。

這種功德相本來真如就俱足的,你好好老實的修行,好好的安住真如,他自然就一念不生全體顯現,但是這個人有所求,糟糕了!啓動魔境…

魔便邪附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

主人迷亂 其人竟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生善男子處,敷座說法。

魔王本來是沒辦法去干擾他的,因為魔王在塵勞的妄想當中,這個修行人在真如當中,這二個是了不相觸的,魔王根本就不可能去干擾這個修行人,但是這個修行人自己打妄想起顛倒以後,欸!魔王就有他的溝通管道了,他就乘得其便,就派遣妖精鬼魅,附在一個人身上,就來到這個貪求長壽人的地方,敷座說法。

魔王所附的說法者,他一定要現出很特殊的相狀來取信這個修行者…

現邪惑事 好言他方往還無滯,或經萬里,瞬息再來,皆於彼方取得其物;或於一處,在一宅中,數步之間,令其從東詣至西壁,是人急行,累年不到,因此心信,疑佛現前。

魔所附的說法者,為了要取信這個修止觀的人,他就經常說,在這遙遠的他方國土,我隨時可以去,隨時可以回來。我隨時可以到極樂世界,我也隨時可以從極樂世界回來,對我來說是沒有障礙的。當然他這樣子講,他要有所行動來表示,所以他就能夠經歷在一萬里的地方,跑到一萬里的地方去,而能夠瞬間再回來,而且能夠把一萬里以外的東西把它拿回來,取信於這修止觀的人,這是神足通。他能夠來去自如,表示空間對他是無障礙的,剛好滿足修行人,修行人他希望能夠空間無障礙,時間無障礙。

或於一處,在一宅中,數步之間,令其從東詣至西壁,是人急行,累年不到

或者這個說法者在某一個地方、某一個房間,他使令某一個人,欸!從東邊到西邊的牆壁本來只有數步的距離,從東走到西距離很近,但這個人用跑步的方式,很快步的行走,經過好幾年都到達不了,表示這個說法者,空間自在、時間自在。

所以這一個修止觀的人,看到這一種時空自在的力量,內心生起廣大的信心,就懷疑「哎呀」,這是佛現前,這正是我的皈依境!

這是魔王所現的相狀。魔所說的法…

說邪惑言 口中常說十方眾生,皆是吾子,我生諸佛,我出世界,我是元佛,出世自然,不因修得。

這個說法者他說:這十方一切眾生,都是我創造出來的,我創造所有無量無邊的眾生,正報的身心世界都是我一念創造出來的,我生諸佛,我出世界,我生起一切諸佛,而且我也創造一切依報的環境。眾生指的是正報,世界是依報,依正二報都是我一念的心創造出來的,而且我是元佛,我是一切諸佛的根源。既然我是一切佛的根源,在我之前就沒有佛陀。我是怎麼成就的呢?我是自然成就的,出世自然,我一出生就是佛陀,不是因為修行而得。

因為他是一切眾生的根源、一切諸佛的本源,所以他的壽命是最久遠的,沒有能比的,他是宇宙萬物一切諸佛菩薩的最初的根源。

這樣講剛好順從這個喜歡長壽人,表示他是全宇宙最長壽的。這樣的說法是雪上加霜,這一個修止觀的人本來就貪求長壽,他又說這一個法給他,使令他的妄想更加的堅固。這樣的魔是什麼相貌跟他的過失…

指名示害 此名住世自在天魔,使其眷屬,如遮文茶,及四天王毗舍童子,未發心者,利其虛明,食彼精氣;或不因師,其修行人,親自觀見,稱執金剛與汝長命,現美女身,盛行貪欲,未逾年歲,肝腦枯竭;口兼獨言,聽若妖魅,前人未詳,多陷王難,未及遇刑,先已乾死,惱亂彼人,以至殂殞。

教悟戒迷 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463魔王來干擾這求長壽的是二種方式:第一個他是派遣他的眷屬,魔王沒有親自出來,是派遣眷屬。他派遣的是誰呢?這個魔王叫做住是自在天魔,是六欲天的波旬,他派遣他的眷屬,比方派遣遮文茶(奴神),魔王的屬下,或者派遣四天所管轄的,毗舍遮童子(噉精氣鬼)。

遮文茶跟毗舍遮,他也有發菩提心護持正法,魔王所派遣的是那些沒有發菩提心這一部份。他就利用這些毗舍遮,來利用修止觀的人在一念虛明的禪定當中種種的妄想,來吸收這修止觀者的精氣,你打妄想,他就吸你的精氣,來增長鬼魅的元氣跟色身。這第一個,貪求長壽或者打妄想,他就吸你的精氣,吸到最後你就自然死掉,這是魔王派遣眷屬的情況。

魔王親自現身:或不因師「不因師」就是不依附在說法者的身上,他親自到來,到修止觀的地方,並且使令這個修止觀的人,親自能夠看到魔王的現身。現身以後,魔王就說:稱執金剛與汝長命。我內心當中有執持這種金剛不壞的法門,我可以把這法門傳給你,你依止修行一定能夠長命百歲。說完這個法門以後,魔王又變出種種美女的色身,因為這個修行人,修了以後身體就很健康,魔王再變現美女的色身跟修行人盛行貪欲。結果不到一年的時間,這個修行人就肝腦枯竭死亡。

口兼獨言,聽若妖魅,前人未詳

因為魔王現身,他跟修行人會對話,對話的過程當中旁邊的人是聽不到、看不到,就感覺到這一個修行人怎麼一個人在這個地方,自言自語,好像妖魅一樣。

多陷王難,未及遇刑,先己乾死,惱亂彼人,以至殂殞。

弟子跟師,都因為盛行貪欲,觸犯國法,但是在還沒遭到刑法之前,二個人都已經乾枯而死。魔王藉此因緣擾修行人,使令他提前死亡,主要的目地是破壞他的戒定慧。

佛陀勸勉我們: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我們看這整個十科,你說他說相似法,其實也有個判斷的標準。比方這一科來說,魔王說一切眾生都是我的兒子,我出生一切的世界,我出現一切的諸佛。

你聽到這一個人講話的口氣,「我」很大,心中那個「我」很大,這個「我」正是無明妄想的根本。這個修行人他動了一個無明妄想,他只是心動,他還沒有行動,是在佛堂當中打妄想。魔王來的目的幹什麼?魔王當然希望他從心中變成行動,所以他加強他的無明。

諸位你看看,魔王整個開導沒有一句話是叫他迴光返照的,沒有一句話!增長他的無明妄想,無明妄想到一個程度他自然去造業。魔王的方法是這樣,第一、他顯出奇特的相狀讓你起信;第二、說顛倒法、相似法。你本來已經有妄想的,你聽了以後又加強你的妄想,就付出行動,然後你自己破壞你的戒定慧,最後魔王他得到他的目的就直接離開了,你就墮落到三惡道去,他的方式都是這樣子。所以我們要事先知道,這個關鍵就是你要隨時迴光返照,其實魔王是不能幹擾你的,因為他在塵勞妄想,你走在真如的道上,這是不同的道路。

我們不能夠說魔王破壞我們,這對魔王來說不公平,應該說魔王引誘我們,是我們自己破壞自己。他怎麼破壞你呢?你是真如,他是妄想,他怎麼破壞你呢?他怎麼敢破壞你呢?魔王扮演的角色是誘惑我們的角色,是我們自己破壞自己,這地方我們要清楚。

庚三、結過勸示

佛陀把前面十種想陰的過失作出一個總結,勸勉我們一定要保持自我反省,自我覺照,不能夠生起迷惑顛倒。

(分二:辛一、結十魔過惡。辛二、結想陰所招)

辛一、結十魔過惡

妄稱極果 阿難當知!是十種魔,於末世時,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體,或自現形,皆言已成正徧知覺。

這十種的魔境在末法中出現。它是用什麼方式出現呢?假裝出家修學聖道,表面上穿出家的衣服,口中宣說邪魔之法。

古人常有一句話說:「獅子身中蟲,反食獅子肉。」

佛法不是外道能夠破壞的,你看那獅子雖亡,威德猶在。誰敢去吃獅子啊!猴子看到獅子倒地,牠不敢跳過去,只有獅身上的蟲。所以破壞佛教的一定是佛弟子,外道不能破壞。

魔王他也深知道這個道理,他就現出家相說邪魔之法,這是第一個方式,假裝出家。第二、或附人體,他依附在某一個說法者,修行人的身上,來宣揚魔法,或者親自現身,三種都有可能;一、出家說道,二、依附他人身體,三、親自現身。總而言之,他都很清楚的表白自己成就了正徧知覺。魔王的出現都是膨脹自我,他絕對不會低調的,說他自己成佛,他是哪一個菩薩再來等等。這是魔王出現的三種相貌。

以婬成化 讚歎婬欲,破佛律儀,先惡魔師與魔弟子,婬婬相傳,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則九生,多踰百世,令真修行,總為魔眷。

魔王他教化眾生的方式,他一定是讚歎婬欲,而且破壞佛陀所制的戒律,使令先惡魔師(被魔所依附的說法者),還有跟隨他的弟子,依止婬欲來代代相傳。說這個婬欲就是法身常住,行婬欲能夠成就種種法身、解脫、般若的功德。464以上都是魔王所派遣的這種邪惡的妖精,依附他的心中。

魔王在什麼時間出現?近則九生,多逾百世

這個時間是約著佛滅度後開始算,「九生」一生一百年,剛好九百年,最快是佛滅度九百年開始魔王出現;最慢「百世」,一世三十年,百世是三千年。正法一千年,相法一千年,末法的第一千年,魔王還不會出世,但末法一千年以後,佛滅後三千年以後最晚,魔子魔孫就開始活動了。

他們活動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使令所有的修行人,都變成魔王的眷屬,他的眷屬是多多益善。我們在往下看,成為他眷屬的結果…

命終墮獄 命終之後,必為魔民,失正徧知,墮無間獄

成為他弟子的結果:

你成為魔眷屬以後,你有二個過失:一、失去大乘善根,二、墮無間地獄。

以佛法說墮無間地獄還不是很可怕,因為他的傷害只有一生,你出來就沒事了。斷滅大乘善根這件事不得了,產生邪知邪見不得了,你那個後遺症太大了,你從無間地獄出來,你的思想還是有偏差,你下次修行,你就很容易又走上這種入這種路。這道路走熟了,你每一次修止觀就有這種問題出來,這地方的後遺症太大了。

古人說:「寧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著魔。」你不修行都沒關係,因為著魔你付出的代價太大了。第一、到三惡道去,第二、你變成魔種,天魔種性。

申令救護 汝今未須先取寂滅,縱得無學,留願入彼末法之中,起大慈悲,救度正心深信眾生,令不著魔,得正知見,我今度汝,已出生死,汝遵佛語,名報佛恩。

佛陀對阿難尊者跟所有弟子的勸勉:

「汝」針對的是阿難尊者。你不必急著成就涅槃(阿難尊者這時成就二果),你未來得到無學的阿羅漢果報,也希望你停留在末法,生起大慈悲,救度那些真正發起菩提心,真正想修行的修行者,使令他們能夠了知這十種魔境,不要著魔,成就大乘的正知見。我已經度汝,遲早要出離分段生死,你應該要遵守佛語,是名報佛恩。

這一段是佛陀對阿難尊者弟子們的勸勉。

蕅益大師說:讀到這一段,如果一個弟子不能痛哭流涕,而生起弘護正法之心,那真的是魔眷屬。

辛二、結想陰所招

前面的墮入無間地獄,斷滅大乘的善根的結果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佛陀就將因地講出來…

魔境因由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皆是想陰用心交互,故現斯事。

迷則成害 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聖,大妄語 成,墮無間獄。

勸誡保護 汝等必須將如來語,於我滅後,傳示末法,徧令眾生開悟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465前面十種在止觀當中所現的魔境,都是修止觀中的一種用心交互。我們內心正念真如跟我們無始劫想陰,我們的顛倒妄想二個一接觸的時候,真妄交攻,就把我們過生一些的顛倒妄想逼出來,說穿了還是我們過去有這個種子,在止觀當中被逼出來。逼出來的過程當中,假設我們產生迷惑顛倒,而不能夠自我反省,自我迴光返照,就會產生大妄語,以為自己成就聖道,就胡作非為,最後墮無間地獄。

佛陀勸勉我們,必須將如來的真實之語,將這十種的魔境,在末法當中傳示給修行者,使令大家能夠開悟了知這個道理,使令天魔不得其便,保護修行人的大乘善根,而成就無上道。

所以我們從這一段可以知道,我們要遠離魔境,只有一個方法,就是靠自己,靠你自己的自我覺照的功夫,沒有其它的方法。

我過去去「蓮因寺」,我發覺一個現象,很多人親近懺公師父都會知道,懺公師父對於一個初學者打坐太久,他非常不滿意,不太高興。你在念佛堂你坐太久,他叫你起來拜佛。這是有道理的,你自己的覺照功夫不夠,你在心地上一直用功,用功不是不好,但是你真妄交功的時候,你顯現很多的問題,你有辦法處理嗎?可能你連想處理都不想處理,那這樣糟糕了!

它這個地方就是說,你一定要有相當的基礎,你才能長時間的修學,你覺照的功夫要夠,自我覺照。因為魔境現前的時候,你靠誰都沒有辦法,五陰主人一迷亂,你什麼都沒有;一念方動烏雲遮,你看到的全部是烏雲密布,你只有自我覺照才能救你。

諸位你看,為什麼魔境正法時代不出現,相法時代也不出現,一定是在近則九生,多者百世魔王才出現。因為這個時候我們善根淺薄,第一個去佛久遠,思想錯亂,外在環境又是離佛越來越遠。第二、他本身善根淺薄,所以魔王能夠得其方便。你看,為什麼魔王不敢去侵害正法時代、相法時代?他根本不敢,因為侵害沒有用,他們那些人自我反省的力量都很強,正知見善根都很強。

我們在整個修行的障礙當中,你一定要保持「不迷、不取、不動」尤其是「不迷」,你自我反省的力量要強,遇到事情只有你自己可以救你自己,別人救不了你。當然我們依止團體也是有好處,大眾有它的正氣,我們有結界,有護法神,然後你持『楞嚴咒、大悲咒、念佛』,仰仗佛力加被都有幫助,但最重要的要你主人不迷、最重要!


推薦閱讀: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下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
《首楞嚴三昧經》為什麼先於《首楞嚴經》化滅?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17
【楞嚴經分享2】十法界

TAG:楞嚴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