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英學者:香港回歸終結了華人不得任總督的殖民符號——香港回歸20周年感懷

在今天7.1這個香港回歸20周年的紀念日子裡,我們每個中國人都難掩心潮澎湃,20年前發生在香港的那一幕幕已永駐歷史的畫面,那米字旗降落和五星紅旗升起的記憶,連同習近平主席在香港視察活動掀起的一波波熱潮,沸騰著全中國人的熱血,燃燒起全世界炎黃子孫的激情。難忘20年前北京天安門廣場中心的香港回歸倒計時牌,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國人到那裡佇立,流連,留影,歌唱,朗誦,宣誓,回憶,思考,暢想,人們任心脈和著時鐘那暢快歡欣的節奏一起跳蕩。而在整個華夏大地,南到三亞,北到漠河,西到喀什,東到寧波,所有的國人都在為香港回歸熱淚盈眶。啊,香港,我不禁想問:你地處中國南疆的一隅,是一塊只有北京十五分之一大小的土地,何以能成為世紀關注的大事,何以能喚起億萬國人如此的激動和感懷?一香港,你的歷史檔案,難道真像從大西洋彼岸來的那些人說的那樣,僅僅是一個孤島上只有百多年歷史的小漁村嗎?你的出世絕非那麼簡淡,從你黃地峒的石器製造場,我們聽到了近4萬年前打磨舊石器的回聲。你赤鱲角的石錛和南丫島的陶器,洋溢著珠江三角洲大灣文化同源姊妹般的南國風韻。你東龍洲面朝大海的史前石刻,怦然般躍動著中華民族的古老圖騰——龍的形象。你大灣出土的青銅器石范,是商代青銅文化南傳的見證。春秋時楚國在廣州設置的「楚庭」,是你連接華夏中原地區的紐帶。秦朝隸屬南海郡番禺縣的記錄,敘說著你不平凡的經歷。在你東漢時期的李鄭屋村古墓里,陶器和磚塊上的中國文字,共同烙下了中原文化的傳播和漢代先民遷徙的清晰印記。在你始建於東晉末年的青山禪院中,杯渡禪師的塑像回味著一千五百年的世態風雨。你唐代設立的屯門軍鎮,目睹過絲綢之路上多少波斯、阿剌伯和南洋群島的商船。那吟詠出「沉舟側畔千帆過」的唐代詩人劉禹錫,也在他《踏潮歌》的詩中勾勒過你屯門波濤那「氣掀重霄」的氣派。你有五代十國時期的大埔海,媚川都珍珠採集曾捧出過一個宋朝採珠的黃金時代。你始於宋代的天后廟,追敘著從福建莆田人的林氏大姑神廟漸漸演變的故事。你九龍灣沿岸出土過宋朝瓷器和銅錢的泥沙,埋藏了多少昔日財富和海上商旅的傳奇。你東部佛堂門的幾條古舊花崗石條,是南宋海關殘留的珍貴古址。你「宋王台」的石碑,回憶著南宋的日落時光,銘記著愛國大臣陸秀夫背負著8歲幼帝、連同隨行的十多萬軍民跳海殉國的震撼和壯烈……你有大埔碗窯遺址的明初青花瓷器,你有明代盛產的在廣東和江浙名聞遐邇的「女兒香」香木。你「香港」、「九龍」的名字,在大明的古籍之中留下了最早的記錄。歷史告知我們:它有足夠的遺迹和故事,宣示你與中原和華夏民族的那些血肉相系的關聯。而法國畫家奧古斯特.博爾傑於1838年在香港所畫的街道、建築物、海港的繪畫,更直觀展示出了你絕非僅僅是一個沒有歷史厚度的「小漁村」。二1493年在深圳和香港沿海,葡萄牙殖民者與中華帝國撞擊出第一顆火星。1521年在屯門島海域,你見證了中國與西方殖民者的第一場搏戰,在燒紅了十六世紀香港沿海天空的火光中,你目睹了葡萄牙殖民者在潰敗中從香港逃向澳門。1839年在你九龍的尖沙咀村,英國水兵醉酒鬧事打死村民林維喜,廣東英商連年的鴉片走私更直接引爆了鴉片戰爭。腐朽羸弱的清廷敗了,開啟了一個中國人沒有能力在世界上守護自己文明、領土和尊嚴的屈辱時代。1841年1月26日,英軍乘硫磺號登上你的土地,並在翌日升起了英國國旗。自此,一個港英的殖民統治開始了。屈辱和失敗掩不住在中華大地和香港的那些為國家泣血壯搏的英烈。虎門守將關天培,在與英國殖民強敵血戰之前,派人將自己的舊衣物和掉了的牙齒送回故鄉以表赴死之志,並在最後危機時刻時吩咐手下帶走提督大印;他在肉搏戰中壯烈犧牲的愛國精神和勇氣甚至敵人也為之動容,以致在第二天他的屍體被隨從領回時,英艦伯蘭漢號特鳴炮以示敬意。另有帶領八千老弱將士抗擊兩萬英國精銳的海齡,在鎮江城即將陷落之際,喊著「寧可自殺,決不投降」的誓言撲向火海……同樣,在1899年的香港,剛剛租借了新界的英國殖民者在你大埔海東北岸登陸,遭到大埔村民們的浴血抵抗。如今在英軍當年登陸處所建的香港回歸紀念塔碑的石碑上,永久刻下了這些愛國村民大義千秋的家國情懷。香港地區三次被割讓的歷史昭示出一個真理:國家強弱決定著其領土和人民的命運。想想當年簽訂割讓香港的《南京條約》時的屈辱場面吧:在大明為褒獎鄭和航海功德而建的靜海寺,清朝官員設宴款待侵略者,還要向英艦上的士兵奉送酒食以示「慰勞」。看看清朝大臣耆英與浙江巡撫劉韻珂在英國炮艦前的姿態吧:只能是萬般無奈,「相對而泣」。撫今追昔,在歡慶香港回歸20周年之際,當我們在電視中看到習近平主席在香港八鄉石崗軍營檢閱解放軍駐港部隊的莊嚴場面,那象徵著回歸20年的20個方陣展現出的凜凜軍威,讓我們華夏子孫何等感慨!從一去不返的歷史中我們看到:昔日那些曾架著大炮蠻橫地佔據了你的人們,155年後他們的後人們只能是神色黯然並禮貌地悄然退去,從這歷史滄桑的反差強烈的畫面中,我們深感今日祖國的強大!三在7.1灣仔金紫荊廣場升旗禮中有一個細節:穿著紅衣、花裙和紅鞋的新特首林鄭月娥在升旗禮儀式尾聲時,一度以紙巾拭眼角。這使我想起20年前6月30日的那場大雨,在大英帝國臨別帷幕最後拉上的時刻,末代港督彭定康站在哭泣的女兒身邊,神情感傷。這些不同人們的激動和眼淚有著不同的內涵和感懷。我不禁想到:如果沒有香港回歸,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下,一位香港的女性華人,會有任何問鼎香港總督權位的機會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英國在1843年頒布的《英皇制誥》中,宣布設置香港殖民地,英王是香港的最高統治者,總督則是英王的全權代表。香港總督可謂是香港主權最直接的象徵,回溯英國在香港長達150多年的殖民統治史,歷任港督均由英國政府派出,而港英殖民地的高級官員,也皆由倫敦殖民地部以及而後的外交及聯邦事務部委任,其中英國統治時期28任港督是英國人。而日本佔據香港時期3任港督為日本人。試想一下:如果香港沒有回歸中國,香港華人能有問鼎總督的機會嗎?此外,別說特首,即便是港英當局高級官員基本上也都是英國人擔任,看看過去的一百多年裡的港英政府之內,華人高官寥若晨星。記得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主席鄧飛曾為此談到的內情:「根據1974年輔政司羅弼時爵士(SirDenysRoberts)呈交倫敦的報告指出,為了防止因公務員本土化所引起的國家安全等敏感問題,港英政府官僚系統必須分成甲種、乙種兩類官員。甲種屬於核心,必須由英國人出任,乙種雖然不是核心,但也應該(shouldandought)首先挑選英國人出任,華人擔任這些官職應當緩行。」這種香港華人在港英當局不受信任的情況我們還可從郝鐵川提供的一個例子中看到:「華人官員長期不得信任。過去的傳統,即使有本地人任較高職級,他所知的事可能反較下屬為少。理由是科內有不少資料,封面寫明『只供英國人閱讀』」。港英當局統治時期採用的官方語言也是一例。我們知道:一個政府在官方行文中所用的語言,往往是這個政府行使統治權的直接工具。例如在香港3年零8個月的日治時期,日本不僅用日本的「昭和」代替香港的年號,也更是在香港禁止使用英文而強迫使用日文。由此可見語言是何等重要。從香港殖民地政府成立以來,英語一直是唯一法定語言,政府的行政文件一律只用英文。直到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香港學界開始興起中文運動,意在尋求中文能具有與英文同等的官方語言地位。當此提案在1974被港英政府立法通過之時,這已是英國統治香港133年之後的事情了。儘管而後港人的繁體中文與英文表面上享有同等法律地位,但實際操作中英文版本依然是唯一可接受的。從上述幾個例子中就可以看到:人們所談到香港華人的民主和自由的權利在港英當局治下是無法實現的。再對比一下回歸之後的香港政府,從特首到各級行政長官,基本上已都已由港人擔任。這說明正是回歸和「一國兩制」,才使港人首次擁有了在港英治下永遠難以得到的參政的民主權利,才開啟了香港人「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新紀元。也才有了港人自己的特首,也才有了今天香港有史以來的第一位女特首(歷任28屆英國總督皆為男性)。這也正像習近平主席在香港回歸20周年大會上所總結的:「香港居民享有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廣泛的民主權利和自由」。四雖然香港在主權上曾離開祖國155年,但絕大多數香港同胞在精神上從未曾須臾離開祖國半步。在中國人民為國家命運和民族榮辱拼搏奮鬥的歷程中,香港人從來不是舞台下的看客。香港大學是中國第一個革命組織興中會的誕生地。上世紀三十年代的香港足球隊,曾代表當時的中國參賽奧運會。孫中山夫人宋慶齡女士是香港發起的「保衛中國同盟」。在中國人民抗日鬥爭中,所有的香港電影工作者,都拒絕與日人合作。而著名的抗日電影如《最後關頭》、《民族的吼聲》、《前程萬里》等,極大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愛國情懷。我們從香港電影諸如許多功夫片中看到:熱愛中華的愛國主義是永久的經典主題,從李小龍到霍元甲、黃飛鴻,正面角色都是反抗東洋和西洋外國侵略者的民族英雄。這些電影在香港的流行本身,就說明了香港民眾心繫祖國反抗外來殖民主義的情懷和心態。在體育界,來自香港的容國團為祖國舉起了第一枚世界乒乓球冠軍獎盃。由港人創作的那首風靡中國大江南北的歌曲《我的中國心》,那「長城,黃山、黃河,在我心中重千斤」的激情旋律,撥動激蕩了億萬炎黃子孫的心弦,響遍了神州的山山水水。大陸華東水災,香港奉獻出最多的捐款。我還記得在迎候回歸日子裡,一千名香港工聯會會員在香港新界大嶼山等處,種上了1997棵引自台灣的相思樹。而在香港的回歸之夜,當英國人在風雨中進行最後隊列表演之時,新界的民眾卻渾身濕透,冒雨迎接解放軍的軍車入港。那香港的回歸紀念園,永久定格了香港回歸當日解放軍途經馬會道進駐香港的難忘瞬間。楊利偉從太空返回地球後訪問香港,歡迎大會全場4萬市民激起過多少身為中國人的激情和自豪。在北京奧運的熱潮之中,「香港好、祖國好,祖國好、香港更好」成為了當時香港的流行語。而95%的港人表示支持北京奧運會民調調數據更是港人心繫祖國的現實表達。前年中國女排在香港賽前訓練,突然國歌響起,女排球員聽到後齊刷刷停在原地向國旗行注目禮時,此刻現場的香港球迷紛紛站起身來,報以熱烈掌聲和歡呼,這就是民族認同感和血緣親情的凝聚力。無論在香江還是中國境內的大小河川之上,端午節全民族的祭悼就是中國人在詮釋了一個民族的愛國情懷,更是全體國人對這種就了中華民族的愛國精神的肯定,這一切已經紮根於中華民族的信仰、倫理、情感與傳統,成為中華民族固有的文化傳統之精神符號。這種懷鄉愛國的情懷在台灣國民黨元老於右任臨終前的詩《望大陸》中也有動人心魄的表白:「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就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倫敦的香港華僑正在唐人街舉行露天「倫敦華埠慶香港回歸千人盆菜宴」,龍獅喜舞,鼓樂喧天之中,宣洩著海外華人歡慶回歸的由衷喜悅。我們看到:全世界華人心頭流淌的這種拳拳情思的源頭,就是香港回歸紀念塔碑記中所說的「熱愛國家民族之高尚情懷」。五在這難忘的日子裡,在電視上看著「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的儀式,看著習近平主席在五星紅旗下監誓和香港新任特首林鄭月娥宣誓就職的莊嚴場面,看著「紀念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紀念郵票的發行,看著央視記者談到遼寧艦不久將到達香港的消息,這圍繞著香港的一系列精彩紛呈的活動令我思緒萬千,心潮難平。此刻,我不由想到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恩比曾不止一次談到過對中華文明連續傲立世界五千載的讚歎。這讚歎中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是:中華文明何以能在歷史上煥發出這種連續發展的光彩呢?當我們細讀中華民族的歷史時,會發現中國文明和傳統文化中有一種重要的特質:那就是中華民族有一種統一的凝聚力。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你會發現那種追求海內一統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驚人的。而正是這種統一的民族觀念和意志,成就了中國文明,使其能以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大國方式在世界文明史上生生不息地前進。史學家們常常把希臘城邦看作是自由精神和文化的發源地,但歷史上希臘文明的生命力卻在幾百年間的那些割據自立的城邦相互爭鋒中耗盡了。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也曾有過類似希臘城邦那樣的散亂狀態。試想一下,如果中國文明也像希臘的城邦一樣各自獨立,那麼中國文明的前世、今天和未來會是怎樣一番景象呢?愛國情懷,正是構成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主題。如果我們從中國文明的大視角去看香港基本法的「一國兩制」,那麼這個「一國」,就是要維護中國文明的國家整體,而這就明明白白體現在香港基本法的第一條:「香港主權歸屬於中國」。正像是習近平主席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上特別談到的「樹立『一國』意識,堅守『一國』原則」,因為正是這牽連著華夏文明的核心,體現著中國文明不可觸碰的的民族統一原則和生存底線!想想那些受了港獨台獨思潮影響的年輕人,他們是否真的明白,自己是在挑戰與他們自己的民族國家血脈相系的本源,他們是否真的懂得,自己是在挑戰一個已歷經過數千年風雨的文明的統一理念和民族凝聚力。如果從歷史的宏遠視角看開去,這種挑戰的結果應是不言自明的。雖然在大陸和香港之間還有這這那那的諸多差異,但如果我們的眼界足夠高遠,那麼推想一下:五十年後,一百年後,一千年後,這些由150年分離所造成的差異無疑必將在香港回歸祖國後那血濃於水的同胞親情中被漸漸化解,因為造成這些差異的只是150年的分割,而形成我們中華民族共同血緣的過程是上千萬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而未來香港與祖國一起在歷史上同心共進的時間將是永遠。對當今的所有關心中華文明發展的中國人來說,無論你在大陸的南方、北方、東方、西方,無論你在香港、澳門、台灣或是海外,只要你是炎黃子孫,你都不應當忘記或忽略在推進中國文明的偉大事業中自己的一份努力和責任。而在今日之香港,維護「一國兩制」基本法的尊嚴和精神,就是對中國文明注入生命活力的實際奉獻。啊,香港,從你回歸祖國20周年這一世紀大事上,我們體會到一種蕩氣迴腸的歷史感動。我們看到:在近代中西方文明的碰撞之中,你曾以作為中國被列強最先割去的土地拉開了中國近代史疾風暴雨的序幕,如今,你又以重回祖國的懷抱而激勵祖國向統一、文明復興的更大成功邁進!今天,我們彷彿看到:歷史時空中的中華文明這一偉大崇高的存在,正以從未有過的壯麗輝煌在我們的頭頂照耀!而面對這偉大崇高的存在,我感到了那些分離祖國的港獨、台獨的喧囂之聲是何等灰暗、淺薄和渺小。讓我們衷心祝福香港:願你的紫荊花在中國二十一世紀的偉大崛起中越來越美!讓我們和你一起從心底高呼:祖國萬歲!

推薦閱讀:

董建華再談「佔中」:香港回歸時GDP佔全國16% 現僅3%
粲然:最初之力量、自然之力--和孩子一起回歸家園
比出軌更可怕的,有時是回歸
周末綜藝指南丨《七十二層奇樓》開播,《來吧冠軍》第二季回歸
董建華紀念香港回歸20周年講話:變化無處不在,而且最終有理由樂觀

TAG:香港 | 香港回歸 | 華人 | 符號 | 學者 | 殖民 | 回歸 | 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