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土葬為什麼有墳頭?起源於何時
06-03
中國幾十年考古發掘的墓葬遺址,證實原始社會的母系、父系墓葬都沒有發現過封土或標誌。只是在甘肅臨洮的馬家窯文化氏族墓葬中,曾經在人骨附近發現有一小石板,似乎是這位死者墓內的標誌,但卻不能作為墓上的標誌,在夏、商的大規模墓葬中,也尚未發現過大的封土和標記。
圖1/3
河南安陽的殷墟,自盤庚遷都於殷之後,作為殷都都近300年之久,而奴隸主殷朝帝王生前雖然窮奢極欲,但他們的王陵到現在在地面上也很難看出跡象,由此可知當時還處於不封不樹的階段。
圖2/3
正如《禮記》記載:古也,墓而不墳。凡墓而無墳,不封不樹者,謂之墓。
從周代起,在墓上開始封土墳頭。《周禮.春官》上記載:以爵為封丘之度。這也就是說,按照官爵的等級來定墳頭的大小。
圖3/3
春秋戰國之後,墳頭封土逐漸高大,形狀好似山丘,因此有人把墓稱為丘。
為懷念祖先而在目前拜祭,也要封土,植物作為標記。《禮記》上有一段孔子找他父母之墓的故事,說明了封土墳頭和植樹做標的重要性。孔子三歲時父親就撒手人間了,孔子長大後,想要祭祀一下他的父親,卻找不到墓地所在,後來經過許多老人回憶,輾轉數月才找到。以重禮著稱的孔子,認為子孫祭祀祖宗是必要的禮節,於是便在父親的墓上培土壘墳,作為標誌,以便經常前來祭祀吊念,培土壘墳可能在孔子之前就已經出現,但是人們以孔子的故事作為封土墳頭的起源。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