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混元太極----修鍊混元太極之基本要領與方法

拳欲求其真,必先明其理,得其法。只有正確認知太極拳的功理功法,並在踐行中使體現太極拳核心內涵的各項基本要領逐步上身,變為自己的本領,才能真正學會太極拳。否則,雖習練多年,也只能止步於缺乏內涵的「太極操」,而難入太極拳之法門。筆者恩師馮志強先生創立的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系列(簡稱混元太極)在繼承傳統精髓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因此,修鍊混元太極在掌握太極拳共同基本要領的同時,還必須掌握體現混元特色的基本要領和修鍊的方式方法。筆者願以幾十年學拳、修鍊、傳授、悟道所得奉獻給廣大混元太極的愛好者,以求共同提高。一、練功築基起好步(一)調息養氣混元太極拳屬內家拳,以修鍊內功為本。而調息養氣則是內功的基礎,無論是健身養生還是太極功夫都離不開它,因此調息養氣是習練混元太極拳的第一門功課。其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1松身養氣法。馮志強老師傳有一套專門練習松身行氣的功法,簡稱放鬆功,是混元功的輔助功法。通過將身體各部位節節貫穿地放鬆,而使大腦支配身體各部位的能力加強,並使胸部氣息下行至中丹田,再放鬆至腳下的湧泉穴而入地,是為人與地合。能放得下,方能提得起。太極拳的開合呼吸與空氣由高壓處向低壓處流動一樣,只有呼得徹底,清空腹腔,才能吸得飽滿。放鬆功是一種優化人體呼吸方式,由後天返先天,簡而易行的方法,是放鬆入門練太極的必須。2 混元養氣法。在放鬆功的基礎上,通過在各種方位和角度上的圓形開合運動採集天地之精氣,並將人身各部位的散亂之氣,通過混合的圓形運動收歸於中丹田,使天、地、人三者合一,來壯大丹田內氣,此為混元功。混元功內容豐富,現代人練功時間有限,可在老師的指導下有選擇地進行練習。馮志強老師說,「拳可不練,功不可不練」,重點是指混元功。3 活樁養氣法。練習太極拳套路就是練習活樁。馮志強老師說,「練拳的過程就是練功的過程」,要求練拳時通過外形動作的開合,按照練功的要領來調節意氣的運行,壯大丹田內氣,以增長功力。除以上三種調息養氣的方法之外,還有靜坐養氣法、站樁養氣法等,都是由後天返先天的方法,或者叫「逆運」之法,所謂返璞歸真就是從這開始的。練習太極拳的過程首先是修身的過程,未練拳、先練功,功助拳威,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二)抻筋拔骨抻筋拔骨,在太極拳的練習中,屬基礎性的肢體訓練。「筋長一寸,延壽十年」,無論是健身養生,還是練就一身彈簧力,舒展而有彈性的筋骨肌膜都是必不可少的。抻筋拔骨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進行練習。1 拳外抻筋拔骨。初學者在學習拳術套路之前,應學習一些抻筋拔骨的單式操練法,來提高肢體的柔韌性。比如用伸肩搖腕,松肩探臂等活臂法來伸拔肩、肘、腕關節部位及周邊的肌肉韌帶,以增強關節的靈活性。用壓腿、下腰、踢腿來伸拔髖關節周圍的韌帶而增強胯的活動能力等。另外,在每天練習太極拳套路之前,先做一些伸拔韌帶的動作,使全身筋骨鬆開,有利於練拳時輕鬆自如、得心應手地做好每個動作。2拳內抻筋拔骨。練拳時,每個動作都要有伸拔之意,做到立體地對抻拔長,在圓的形態下大到極至。同時逐漸地將全身鬆開,而達抻筋拔骨之功效。在練拳初期,先練大圈舒展大方;待全身筋骨鬆開後,再練中圈無處不圓;然後再練小圈活而實用;最後練似無圈而有圈以達虛靈。(三)放鬆致柔放鬆是太極拳習練者永遠的追求。這不僅因為放鬆難,更因為放鬆至關重要。太極拳界有「修陰陽中和之氣,煉天地至柔之術」的說法。顯然,這「至柔之術」源於「至松之術」,無松必無柔。只有把日常生活習慣的用力方式產生的拙力全部放掉,全身心地進入太極放鬆態,才能輕靈地陰陽轉換,才能進行內勁的整合和傳導,才能做到以柔克剛。放拙力,生內勁,體現了道家「無為無不為」的思想。可是,不少習練者誤認為不用力就是放鬆,其實不然。所謂鬆開,就是立體地、放射狀地向外鬆開。練習放鬆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種,各門派多有論及。本文所述「抻筋拔骨」為體松,「調息養氣」為氣松,然而不管有多少種方法,最重要的莫過於「心靜神松」。心靜而致神松,再引導體松和氣松。這需要排除一切干擾,放下所有雜念和不良情緒,以進入「清靜無為(不妄為)」的精神修鍊狀態。惟其如此,才能體悟到氣沉丹田的松沉,抻筋拔骨的鬆開,節節貫穿的鬆柔和螺旋纏繞的松活。「調息養氣」、「抻筋拔骨」和「放鬆至柔」不僅是練拳前的必修課,而且是貫穿修鍊全過程的築基之法,不管走多遠,登多高,只要練功練拳,都須臾不可或缺。二、掌握要領入太極(一)規矩塑型世上萬事,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無論陳式、楊式、或者其它什麼式,儘管各有特色,但太極拳的身型規範基本一致。這是無數太極精英前輩們的共識,是最優化,最科學的太極形體規範。在學會太極拳套路,初步掌握鬆氣松身的方法後,就應嚴格按照太極拳的身形規範來練習,即開始通常所說的「盤架子」。1 頭要頂。即下頜內收,兩眼平視,用意念將頭頂部的百會穴輕輕往上頂。輕輕一頂,頂竅開啟,神意相會,真氣歸中。既凝住了神,又聚住了氣,中氣上通頭頂,下達會陰,猶如樹起帥旗,眼可觀六路,耳能聽八方。這就是太極前輩們所說的「虛靈頂勁」或「滿身輕利頂頭懸」。2 身要正。身正則氣順、型穩、肢體協調。身為人體之中盤,又分三節,上節為胸背,胸要含、背要拔,即「含胸拔背」。胸微內含,中氣自然下行至中丹田,含胸自然將脊背拔開。脊背骨節鬆開,中氣貫於脊柱,方可力由脊發。身之中節為腰腹,前腹後腰。腹要內收,收腹方可行氣,腹不收則中丹田之氣難以下行至湧泉穴入地,並易外泄。腰為一身之主宰,虛實變化,內纏外繞都由腰起,擰腰、活腰、塌腰等,松腰是關鍵。「要想好,腰上找」,收腹松腰至關重要。身之下節為會陰尾閭,會陰要提,尾閭要收,做到「提肛斂臀收尾閭」。這是聯通任督二脈的關鍵。身之下節與下肢形成連接,骨盆上端與腰椎連接,下端與兩股骨頭連接,形成髖關節。由於這個人體的結構特點,就有「言腰必及胯」之說。提肛斂臂收尾閭,使得胯開、襠圓、下盤圓活而穩固。3 上肢要靈。通常人們將肩、肘、腕三大關節稱為上三節(指關節是手型變化的關鍵)。肩關節因它的特殊生理結構成為人體活動範圍最大的關節,也是上肢靈活性的根本所在。肩關節依靠肌肉、韌帶、筋膜、肌鍵等軟組織的作用來完成它的功能。因此,應將肩關節周圍的軟組織鬆開拔長,以發揮出它的最大能量。肘關節在運動時應保持沉墜的狀態,松肩墜肘既能使胸中之氣下行至中丹田,又能在運動中更好地發揮出進攻與防守的技能。所謂「手護臉、肘護肋」,在任何狀態下只要肘部保持沉墜,即可快速回防而不凝滯。腕關節是「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的最後要塞,無論是旋腕防守,還是推掌、切掌、按掌進攻,都得松腕沉坐而力聚掌根。因此,上肢動作形態應保持松肩、墜肘、坐腕的形體規範。4 下盤要穩。下肢髖、膝、足三大關節稱為下三節,是行拳走架的基礎。「下盤」髖關節要鬆開與提肛收尾閭共同形成圓襠。襠圓則下盤成拱形而穩固,這是一身備五弓的第一張弓。襠鬆開的同時膝關節向里合,一開一合使襠部開而不散,襠勁自然合住而加強了下盤拱形的穩固。足踏地要穩,前後左右用力要均勻。拳譜云:「千變萬化由我運,下體兩足定根基」。故下盤三節中胯要開(圓襠)、膝要合、足要穩(正)。(二)五弓齊備太極拳是圓的運動,不但定式要圓,一招一式的轉化過程也要圓,是所謂無處不圓。圓的含義在太極拳修鍊過程中是多方面的。1 圓形,這是從形態上來理解的,而一身備五弓則是保證太極圓形的基礎條件。武術界對「五弓」的理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認為「五弓」一詞既指身體某五個部位成圓弧形,又泛指全身處處都成圓弧形,而形成一個立體的整圓,即全身一張弓。從具體的五弓位置來看,說法也不盡相同。筆者以為(1)圓襠開胯,提肛收尾閭使下肢形成拱形為最基礎的一張弓。(2)含胸拔背,收下頜,收腹,收尾閭使身體軀幹形成一張弓。(3)含胸拔背,松肩墜肘使兩上肢形成一張弓。(4)左腿屈膝開胯,通過含胸收腹與右松肩墜肘掤圓成一張弓。(5)右腿屈膝開胯,通過含胸收腹與左松肩墜肘掤圓成一張弓。這五張弓形成一個整體,即為「一身備五弓,全身一張弓」。2 圓滿,要求努力做到內在心神、意氣不斷地充實,使身體處處具有彈性,並逐漸增強,不斷充盈,而達太極內勁飽滿。另外,混元運動的形態之美和運動要領整合一體的和諧之美也是圓滿的一個方面。3 圓活,這是從圓形動態功能上來理解的。任何圓的運動,軸心是關鍵,軸心要活而無滯。傳導要通暢而無阻力,由丹田氣啟動的以腰胯而運的一身螺旋纏繞,環圈套迭的圓活運轉,也是混元太極拳的一大特點。(三)心意引領在前面練習的基礎上,拳架初具雛形。此時動作運行要領的掌握顯得尤為重要。修鍊混元太極拳須遵循的要領主要有:1 心意主導,用意不用力。練拳、練功以心為主,意、氣、神、形以意在先;中和元氣隨意而行,意之所向全神貫注。馮志強老師多次強調「太極拳是意氣運動,而不是體力勞動」。這也是定名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的原因之一。用意不用力,是不用後天拙力,化去後天僵勁的關鍵。意到氣到,氣到力自然到,這是練習太極內勁的不可違反的程序。無論是鬆柔勁還是虛靈勁都是從這一步開始的。2 拿住丹田,練功行氣。練內功即是練內氣,氣為勁之體,勁為氣之用。(1)要虛靈頂勁,下頜內收,眼隨手走;心中想到,手上做到,眼睛看到;同時意守上丹田,是為凝神。(2)要含胸收腹,氣沉丹田;每做一個動作,即放鬆一次;同時將全身之氣松歸中丹田,是為聚氣。(3)要開胯圓襠,收腹斂臀,始終提肛收陰;同時意守下丹田,是為煉精。於是進入煉精(精微物質)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虛中有實)的過程,最終煉成丹田一粒混元氣。功成後,在行拳時身體就像大氣囊,在心意的統領下,以丹田為中心,開時氣由丹田輸布四體,合時氣由四肢回歸丹田。一開一合,周而復始,氣血自然旺盛,精氣神自然充盈。(注1)3 上下相隨,內外合一。這是練習周身協調的最佳方法。不僅是手腳腰身要協調一致,更重要的是意念、氣息、神態、內勁與外部肢體動作要協調一致。心意一動,全身順勢而動,功久則自然虛靈,上下內外自然合一。4 節節貫穿,勢勢相連。前輩名師說:「往複須有折迭,進退須有轉換······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一氣呵成」。節節貫穿是在全身骨節鬆開,肌肉鬆長的基礎上,隨著外形動作的和緩轉移,內氣在體內無微不至地運行。各大關節依次流轉,並通過全身的螺旋纏繞,引領氣血、肢體的蠕動。有了節節貫穿地蠕動方可稱為「柔」。勢勢相連是在拳架招式非常熟練的基礎上,陰陽互換,首尾相連,順勢而行,連綿不斷,向著周身一家,混元一體的境地而努力。5 腰胯先動,以身帶手。混元太極拳是混合的圓形運動,其中有三大要素:圓心、動力和傳導。腰處人體中節之中,是為圓心;以意念導引的丹田開合鼓盪之氣,是為動力;節節貫穿的內氣運行,是為動力的傳導。於是,就能以太極之形運太極之氣,以太極之氣走太極之形,轉換往複而混元一氣。正如武禹襄先生所說:「勿使有缺陷處,勿使有凹凸處,勿使有斷續處」。6 胸腹摺疊,螺旋纏繞。這是混元太極的一大特點。現在許多人練習太極拳,只知道胸合背開,而不知胸開背合;更有甚者,只知道手腳、上下肢的開合,而不知道胸腹腰胯這個連接上下肢的樞紐也要開合旋繞。胸腹開合、摺疊運化乃乾坤循環之道,五臟藏於胸腹,一身虛實在胸腹,一身纏繞由胸腹而運。若胸腹不思開合摺疊,則丹田不能吸引推拉;腰胯不做環形旋繞,則內氣難以鼓盪發動,中氣難以達於臍下,真氣難以出入循環,衛氣不能纏繞於肌膚之間,營氣不能貫通於血脈之中,勢必使「虧者復圓,圓者更圓,練就丹田一粒混元氣」成為一句空話。以上幾條要領經反覆嚴格訓練,熟練掌握後,其拳法、功力即可突飛猛進。(四)陰陽相濟古人云:「太極者,陰陽也」。太極拳之陰陽哲理既簡單又玄妙。簡單者,開合呼吸而已;玄妙者,千變萬化,窮畢生之精力難窺其全貌。練習太極拳是踐行、體悟太極陰陽哲理的過程,體悟得越全面、越深入,太極功夫就越純正。1 陰陽互為其根。外形動作與內在神、意、呼吸互為其根,外形動作的開合呼吸與內在勁力的鬆緊剛柔互為其根(開時為緊、合時為松)。開中有合,開而不散;合中有開,合而不拘;開合互為其根等等。互根互換,生生不息。2 陰陽對立統一。行拳時,有前必有後,有上必有下,有內必有外,有剛必有柔。練拳時,一定要找到陰陽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如掩手肱捶式,前拳後肘,方向相反,力量對拔抻拉,平衡互濟。雲手式,上手護臉、下手護襠,一上一下順逆纏絲,圓活照應而成整體。3 陰陽消長互換。虛與實、剛與柔、進與退、開與合等都是在此消彼長的過程中互換而變化的。混元太極功夫的增長,一方面是內部神、氣與外形動作的對應而統一,另一方面就是在剛柔、虛實的不斷轉換中得以提升。練拳時要著重關註:開時尋找合在哪裡,有一分開,必有一分合。緊時尋找松在哪裡,有一分緊,必有一分松。何時緊,何時松;何處緊,何處松,需要細心掌控。在意念上,陰時要多關注陽,陽時要多關注陰,這樣才能保證陰陽互換而不失平衡。這是心意用功的重要體現,也是容易忽視的問題。陰與陽的轉換和平衡,體現在太極拳練習中的時時處處,不是僅用語言可以詳盡的,而是要用身體去體悟,用心去思考,從理論到實踐,從實踐到理論,反覆轉換而提升。三、整合升華修大道(一)混元一氣混元太極是和諧整合一體的太極拳運動,可以說,和諧整合一體是其本質特點。然而在傳授的初始階段,老師的傳授和學員的體悟都只能逐條進行,這是循序漸進的學習規律。但是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應該強化「和諧整合」的意識和體悟,即在心意的引領下,從周身一家、四肢百骸動作的和諧整合,到以內運外、內外一體的和諧整合;從內氣鼓盪運化、丹田一粒混元氣的和諧整合到精氣神升華、性命雙修的和諧整合;從人自身太極功夫的和諧整合到天、地、人在意念和氣場上的和諧整合。這樣,就可達到馮志強先生所說的「混元一氣」的最高境界。(注2)上述各個層次、各個方面要領整合所產生的效應絕非簡單的數量疊加效應,而是由量變到質變,功力上大台階的突破性整體效應。在習練整合的過程中,難免出現顧此失彼,此長彼短,此強彼弱的不和諧現象,但這是繞不過去的關口,只有靠意志、智慧和勤奮才能抵達成功的彼岸。為了達成上述目標,還必須把各種修鍊的方式方法也都相應地結合起來,主要是拳法、功法、養生法的結合,以及練法、用法、演示法、研究法的結合。太極拳的修鍊是全方位的,任何片面的狹隘的甚至是鑽牛角尖的練習方法,都不可能練出純正的太極功夫。(二)由拳悟道太極拳的習練是以「內功心法」為主的「性命雙修」,因此稱為修鍊。可是,太極拳的修鍊成功並非終極目標,而由此以拳悟道,從身心的修鍊升華至人生的修鍊,才是上乘境界。其實,「拳術之道」和「為人之道」是相通的,這兩者有著共同的「陰陽中和」的哲理,有著共同的人的生存發展之道的價值取向,有著共同的修鍊機理和方式。毫無疑問,感悟哲理,完善人生有多種途徑和方式,而「由拳悟道」則有著體現中華文化特色的獨闢蹊徑之妙。(注3)1 提升精神。長期練拳的奮發進取,攻堅克難會培育出「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在「身心雙修」中滋養生成的旺盛的精氣神,自然成為生活中精神面貌的常態。「心靜神松」的精神調節功力會幫助習練者在各種場合下保持最佳心態,以充分發揮自身的智力和能力。2 完善人格。「未練武,先修德」,在武德的感化、陶冶下,有利於既繼承中華傳統武術的精髓,又繼承中華傳統美德「正義、仁愛」的情操。「立身中正」的拳術原則,可遷移為「正直、公正」的為人處世準則。「自然和諧」的行拳要領會啟發形成待人接物「包容、和諧」的價值取向。3 啟迪智慧。在行拳中對「陰陽中和」哲理的踐行和體悟,能引導學會辯證思維。每天進行整合一體的和諧運動,有利於形成從整體著眼的思維、處事方式。「拿住丹田」煉內功的機理,可運用到人生中對事理關鍵和樞紐的把握,以盤活全局。拋棄拙力求放鬆的道理說明,凡事只做加法未必正確,在許多時候必須做減法,有舍才有得。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儘管修鍊成果會因人而異,但實踐證明,只要心存虔誠,由拳悟道,通過堅持不懈的人生修鍊,勢必能夠提升精神,完善人格,豐富智慧,因而人生會更加精彩。註:1 參見筆者發表於《中華武術》2014年第01期上半月刊上的《內功修鍊說丹田》一文。 2 參見筆者發表於《中華武術》2014年第03期上半月刊上的《馮志強先生與混元太極拳》一文。 3 參見筆者發表於《中華武術》2014年第06期上半月刊上的《武德傳承今日談》一文。
推薦閱讀:

修鍊傳統陳氏太極拳的途徑、內容和方法
淺談太極拳的修鍊要領
舞蹈是件修鍊皮囊的正經事
林川博的【修鍊】
怎樣修鍊「丹田」功

TAG:南京 | 方法 | 修鍊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