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出現皮膚膿皰,怎麼回事?(1)

編譯 / 丁宇晴 趙麗伶

導語

新生兒常可出現皮膚膿皰,是否所有的膿皰都值得擔憂?該如何鑒別?了解新生兒皮膚膿皰出現的時間順序,以及形態學、組織病理、其他臨床表現上的差異,無疑將有助於我們在臨床工作中對各類膿皰性疾病的鑒別診斷。

什麼是新生兒膿皰性皮膚病?

新生兒膿皰性皮膚病為新生兒出生後4周內皮膚出現膿皰的病徵的總稱,大致可分為兩類,即非感染性和感染性。

本文將對非感染性膿皰性皮膚病逐一介紹,感染性膿皰性皮膚病另作討論。

新生兒中毒性紅斑

新生兒中毒性紅斑(ETN),又被稱為良性短暫性膿皰病,是一種良性、自限性的皮疹表現。儘管被稱為中毒性紅斑,卻並無中毒證據。

約50%的足月新生兒身上可出現這種短暫的皮疹,通常出生後1-2天出現,出疹後3-7天可自愈。早產兒較少見。

皮膚表現:直徑1-3cm的紅斑,中央區可有1-4mm的水皰或膿皰,皮疹數量1~數百,多分布於軀幹,也可分布於頭面部、肢體近端和手掌以及腳底(如下圖所示)。

病理:中央水皰或膿皰取活檢可見大量嗜酸細胞浸潤,無病原體。較為嚴重的患兒外周血嗜酸細胞可高達20%。

這是一種自限性疾病,一般無需特殊治療。

新生兒痱[fèi]子

痱子是汗腺導管阻塞引起汗液排泌障礙所致,表現為皮膚淺表的小囊泡。新生兒由於毛孔發育尚不完全,在濕熱或穿衣不當的情況下容易出現痱子。

皮膚表現:當皮膚表淺小囊泡變為膿皰時,即為膿皰性粟粒疹,常伴有瘙癢感。膿皰性粟粒疹可伴發二次感染。病變多分布於皮膚皺褶處、上背部、前額和頸部(如下圖)。

病理:膿皰內容物表現為散在分布的鱗狀上皮細胞。組織病理學特徵為角膜層內或角膜層下小囊泡和汗腺導管相通,汗腺導管內可有PAS染色陽性的小栓子。

抗組胺葯和爐甘石洗液可緩解瘙癢癥狀。

嬰兒肢端膿皰病

主要表現為反覆發作於手足掌的無菌性囊性膿皰,伴瘙癢感。一般在出生後3個月內發生。

皮膚表現:常以單個皮損出現,開始為紅色小丘疹,可在24小時內演變為水皰和膿皰,病變範圍可進一步擴大至手背、手指、前臂以及足背、踝部。搔抓皮膚或膿皰自然破潰後可結痂,最終形成皮膚表面的色素沉著。

皮疹常在2-4周內複發,每次發作可持續7-14天,每次發作的頻率和皮疹逐漸遞減,直至完全痊癒,病程一般在2年以內。

嬰兒肢端膿皰病對大部分外用藥無效,但在某些患兒中可用氨苯碸或口服抗組胺葯緩解臨床癥狀。

嗜酸性膿皰病

嗜酸性膿皰病又稱為嗜酸性膿皰性毛囊炎,可能和嬰兒肢端膿皰病是同一種病的不同表現形式。

皮膚表現:分布於頭皮、面頰、軀幹或肢端的環形或多環形斑疹,伴劇烈瘙癢感。可自發消退,不留疤痕。

該型皮疹有反覆發作的特點,每次發作5-10天,常於2-8周後複發。最初常於出生後6個月內發作,其中約25%在剛出生即可出現。4-36個月後可完全痊癒。

瘙癢劇烈難耐時可用抗組胺葯和類固醇葯外用治療。

皮脂腺增生和新生兒痤瘡

受母體雄激素的影響,新生兒在出生後1周內,皮脂腺可分泌大量皮脂。因此,部分新生兒在出生後3個月內可出現分布於鼻頭、前額和面頰的丘疹性膿皰和黑頭粉刺。

新生兒痤瘡呈自限性,可在2-3個月內自行緩解。

大多數情況下,新生兒痤瘡無需特殊治療。在某些嚴重情況下,可外用維甲酸及抗菌葯(如過氧化苯甲醯)加口服抗生素治療。

新生兒頭部膿皰病

又稱新生兒馬拉色菌脫屑性膿皰病(NMFP),因其和新生兒痤瘡的皮疹類似,常被誤認。一般出現於出生後3周內。

皮膚表現:分布於面頰、下頜、眼瞼、頸部和胸前上部的紅色膿皰型丘疹,皮疹周圍常有紅暈,可作為和新生兒痤瘡的鑒別要點。

由於該病呈自限性,一般無需治療,但如皮疹持續時間過長,可局部塗抹酮康唑治療。

其他

  1. 10%-20%唐氏綜合症/鑲嵌型21三體患兒可並發瞬態骨髓增生性疾病的皮膚膿皰表現

  2. 較少見的膿皰型銀屑病

  3. 黑人多見的新生兒暫時性膿皰性黑變病(TNPM)

參考文獻

Sangita Ghosh.Neonatal Pustular Dermatosis: An Overview. Indian J Dermatol. 2015 Mar-Apr; 60(2): 211.

5月精選文章

版權聲明:


推薦閱讀:

當眾講話緊張不知怎麼辦?看過來!
八字中的用忌神和喜神怎麼算
蠢貨,當初怎麼不多保養幾個二奶
夏季必備白褲子 怎麼搭才能怒甩路人100條街?
強者講「和諧」,弱者怎麼辦?

TAG:寶寶 | 皮膚 | 怎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