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秋月何時了 ——古詩詞秋之意象十:秋月
春花秋月何時了
——古詩詞秋之意象十:秋月
川 雪
于丹教授在《重溫最美古詩詞》中說:「說起中國詩歌中的意象,如果讓我們只選取一個最典型的,我們一定會想起頭頂上的那一輪明月。」這話不錯。不過在一年四季的輪迴中,只有秋月最受詩人的親睞。「春花秋月何時了」,古往今來,「秋月」是一個吟不完的話題,牽扯多少詩人的情絲,引起多少詞客的偏愛!
秋季有一個很重要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一年中最美、最大的月亮高懸夜空,總是引得人們思緒飛揚,感慨萬千。中秋夜晚賞月,是人們期盼闔家團圓、寄託美好願望的主要風俗。在古詩詞中就有許多中秋詠月抒懷的佳作。
先看唐代詩人王建的《十五夜望秋月》: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在唐代詠中秋的詩篇中,這是較為著名的一首。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富的想像,渲染了中秋望月這一特定的環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非常委婉動人。
再看唐代詩人張九齡的《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漫漫長夜裡,積鬱在心中的滿滿相思,如月影般搖漾不定,把蠟燭吹熄,你才會覺得盈盈的月光照得滿窗滿室,你的身邊包圍的都是滋潤的月華;在月光中,披起衣服,或者靜坐,或者獨行,涼意漸起,原來白露已經沾上衣襟。都說「明月千里寄相思」,但相思怎麼寄?明月怎麼付郵?「不堪盈手贈」,我想伸手捧住明月,想把手中的月光送給心中牽掛的友人,但月光似水,不能在手心留存片刻,那我還能怎麼辦呢?不如回去,帶著月光入夢吧。也許你在夢中,可以掬起一捧月光,交在他的手心。也許夢裡月色,真切映照出那位充盈心間的摯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在所有的明月中,中秋的明月是天心的圖騰。所有的牽掛,所有的懷念,都在同一個時刻抒發、寄託。千古中秋月夜,不變的是中國人的心靈。
白居易寫《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獨直,對月憶元九》:「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朋友的心隨明月照進了自己的生命。南宋詩人戴復古在中秋夜對明月祈禱:「故人心似中秋月,肯為狂夫照白頭。」人間逝水流光,一個又一個當下變成了往事,換來滿鬢寒霜,還有沒有老朋友能夠理解我、憐惜我,像這如水的月光,肯照亮我蒼蒼的白髮和滿滿的心事?
萬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繞天涯。
誰人隴外久征戍?何處庭前新別離?
失寵故姬歸院夜,沒蕃老將上樓時。
照他幾許人腸斷,玉兔銀蟾遠不知。
這是白居易眼中的《中秋月》。明月皎皎,清輝萬里,到底它藏了什麼樣的秘密,徒增一段段憂傷離恨,人在天涯,月在天涯,到底它把清光灑在了誰的心上?
「誰人隴外久征戍?」——是那些遠遠戍邊久久未歸的人。「何處庭前新別離?」是誰在月光下道別?是誰又新添一段眷戀相思被明月照亮?「失寵故姬歸院夜」,如花的美人年老色衰,失寵之際回到深深院落,只有明月岑寂相伴。「沒蕃老將上樓時」,那些流落在異邦他鄉的戍邊將士,此時在異鄉獨上高樓,他們望見的可是照著故鄉的月光……
這都是一些人生失意之人。也許,人得意的時候更多是在太陽下花團錦簇、前呼後擁,而在失意的時候,才知道明月入心。「照他幾許人腸斷,玉兔銀蟾遠不知。」月宮的玉兔銀蟾真知道人間的心事嗎?其實,只是人生有恨,在中秋月夜都被明月勾出來了而已。
宋代文學家蘇東坡也有一首《中秋月》: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詩人以一種忐忑的憧憬,從暮雲沉沉的時候就在企盼,雲彩漸漸消歇下去,清寒之光流溢出來,終於,皎皎的月輪,彷彿潔白玉盤,在靜謐的天空緩緩轉動。面對這樣的美景,詩人的心居然有一絲隱隱的疼痛,隱隱的不甘,「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這美麗的夜晚終將會過去,相比起顛簸的人生,這種美麗是何等短暫,多麼希望人生像今夜一樣「長好」啊!而在明年,再見明月的時候,我已不知身在何方。為什麼人人都說中秋月好?就是因為它太難得,太美麗,太短暫,而為了這一刻皎潔圓滿,人心又要經過多少不同形態的殘缺?
蘇軾還有一首著名的中秋詞作《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 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 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 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是蘇詞的代表作之一,它構思奇拔,飄逸空靈,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是歷來公認的中秋詞中的絕唱。在此詞中,詞人運用形象描繪的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美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把自己遺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在一起,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透著濃厚的哲學意味,是一首將自然與社會高度契合的作品。本詞通篇詠月,月是詞的中心形象,卻處處關合人事。詞的最後說:「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嬋娟」是美好的樣子,這裡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嬋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謝庄的《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麼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繫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但願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的局限;「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讓對於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這首詞彷彿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尋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嚮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洒的風格和行雲流水一般的語言,至今還能給我們以健康的美學享受。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中,只有這一個時刻,只有在深夜這一個時分,明月如此圓滿,如此皎潔,美得觸目驚心,讓你不忍錯過,而又可以安然欣賞。這一種美,如同彩雲易散、琉璃易碎,唯其短暫,在它到來的那一刻,才格外鮮艷,格外滋潤人的靈魂。
秋月溫柔如水,極易勾起人們的幽怨情思。
唐代詩人孟浩然有一首《秋宵月下有懷》: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
驚鵲棲未定,飛螢捲簾入。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
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
這是一首抒情詩,描寫詩人在凝視那一輪明月時的感懷:似有一絲喜悅,一點慰藉,但也有許多的愁苦湧上心頭,如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滅和人生的坎坷等。這首詩正是在這種情景相生、思與境諧的自然流出之中,顯示出一種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藝術美。
再看李白的《玉階怨》: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雖題名標有「怨」字,詩的字裡行間卻全不見「怨」字。主人公無言獨立階砌,以致冰涼的露水侵濕羅襪;從夜色之濃,佇立之久,可見怨情之深。夜深,主人公不禁幽獨之苦,由簾外到簾內,拉下簾幕之後,反又不忍使明月孤寂。似月憐人,似人憐月;而如果人不伴月,則又沒有什麼事物可以伴人。月無言,人也無言。但讀者卻深知人有無限言語,月也解此無限言語,而寫來卻只是一味望月。這正是「不怨之怨」,所以才顯得愁怨之深。
詩中不見人物姿容與心理狀態,而作者似也無動於衷,只以人物行動來表達含義,引讀者步入詩情的最幽微之處,所以能不落言筌,為讀者保留想像的餘地,使詩情無限遼遠,無限幽深。所以,這首詩體現出了詩家「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真意。
有一位愛月的詞人,是南唐後主李煜。
李後主短短的一生,從南唐到北宋,從皇帝到囚徒,「做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做君王。」李後主的詞,千古傳誦,清朝的周濟稱讚他的詞如天生麗質的鄉野之女,「粗服亂頭,不掩國色」,王國維先生喜歡他的詞,稱「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從少年風流的才子,貴至九五之尊的皇帝,賤到亡國的階下囚徒,李煜的一生,見過多少明月滋味?
在一首名叫《搗練子》的小詞里,李煜寫道:「深院靜,小庭空,斷續寒砧斷續風。無奈夜長人不寐,數聲和月到簾櫳。」一點一點的寒砧搗衣聲,伴著月色,斷斷續續傳到枕上。枕上焦慮無眠的人,不禁抱怨著夜晚過長,砧聲太吵,抱怨月色侵入簾櫳,而一片真實的心事又無可言說,一如他在《相見歡》里無言的一刻:「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這個時候家國人生中的圓滿一去不返,眼前夜空所見也只是如鉤的新月。在「寂寞、梧桐、深院」後面,用了一個動詞「鎖」。一個寂寞冷清的院子,分割開李煜和不屬於他的世界,被「鎖」住的,唯有寒意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無法釋然的是往事,無法把握的是今天,此情此景,明月依舊,難言滋味只在心頭……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虞美人》)
終於,從少年時的愛月,到中年寂寞時的月色相隨,一直到情殤恨月怨月,李煜以一首絕命詞完成了自己對月亮的詠嘆。這首詞一開頭,他就責難「春花秋月」,什麼時候才是個完啊?想想當年春風,他遍拍欄干、情味切切的時候,多麼希望清風常在、明月常圓,而在今天,身為異地囚徒,面對良辰美景,他已經沒有欣賞的心情,只有無法承受的不耐煩,劈空發問——「春花秋月何時了」?一個人的心要被亡國之恨折磨到何等程度,才會問出這樣無理的一句話?「往事知多少?」春花秋月,自顧自隨著季節燦爛著、美麗著,怎麼會知道我那些錦繡年華的往事?不堪往事的時候驀然觀明月,知道不堪回首月明之中,偏偏明月照徹故國江山!
異地的明月,照耀著故國的江山。同沐一片月色,當年的那些亭台樓閣,離開不久,顏色應該還鮮艷吧?它也隨著江山容顏的更改一點一點地老去了嗎?頹敗了嗎?這番浩蕩愁思,除非一江洶湧春水,再無可比擬!
據說,宋太宗因為看了這首詞,才給李後主下了牽機葯,使李後主四十二歲的生命斷送在異國他鄉。不管這個傳說是真是假,王國維先生讚歎李煜的詞是「所謂以血書者也」,這一首詞就是他的「血詞」的代表。這不是用筆尖蘸墨寫出來的閑情小品,這是用自己的血淚伴著明月春花傳遞出的愁思。
人間繚亂,許多心事,更何況,他告別的是李唐的家國江山。
詩歌中,這樣的別情如此哀怨,又如此美麗。其實,我們的生命中有很多美麗的憂傷,可堪品味,可堪沉溺。明月是這種美麗憂傷的最好伴侶。
秋月是純凈優美的,在它的清輝中,大好河山呈現著醉人的柔美風光。
唐代詩人王維的《山居秋暝》,展現了秋月下的美麗畫面: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謝,王孫自可留。
這首詩寫詩人山居所見秋山雨後黃昏的迷人景色和融怡陶醉的心境,大約是詩人隱居終南或輞川別墅時所作。詩的境界清澄透明,玲瓏剔透,恰似一泓秋水,其中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詩歌於詩情畫意中寄託著詩人的高潔情懷和對理想生活的執著追求。
頷聯小處著眼,工筆細描,動靜結合,光色輝映,營造出一個雅緻脫俗、明媚空靈的迷人世界。皓月當空,朗照萬物;蒼松如蓋,亭亭凈植;松葉如針,清翠欲滴;水珠點點,閃閃發光;樹影斑駁,月光輝映,灑下一地的星星點點,有如細碎銀子鋪滿山林,給人以如夢似幻、飄飄欲仙之感。寫月光用一「照」字,光色兼備,狀態逼真,活現月照松林,回光返射,閃爍不定,迷離恍惚的特點;也引導讀者去留意空山松林沐浴月華的恬靜光潔和明亮空靈。
水上月色別有神韻。在眾多描繪月夜美景的詩詞中,描寫湖光月色的比較多。如劉禹錫的《過洞庭》: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這是詩人遙望洞庭湖而寫的風景詩,明白如話而意味雋永。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徹空明的。與素月的清光交相輝映,儼如瓊田玉鑒,是一派空靈、縹緲、寧靜、和諧的境界。這就是「湖光秋月兩相和」一句所包蘊的詩意。「和」字下得工煉,表現出了水天一色、玉宇無塵的融和的畫境。而且,似乎還把一種水國之夜的節奏——蕩漾的月光與湖水吞吐的韻律,傳達給讀者了。接下來描繪湖上無風,迷迷濛蒙的湖面宛如未經磨拭的銅鏡。「鏡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貼切地表現了千里洞庭風平浪靜的安寧溫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別具一種朦朧美。「潭面無風鏡未磨」以生動形象的比喻補足了「湖光秋月兩相和」的詩意。因為只有「潭面無風」,波瀾不驚,湖光和秋月才能兩相協調。接著詩人的視線又從廣闊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點。在皓月銀輝之下,洞庭山愈顯青翠,洞庭水愈顯清澈,山水渾然一體,望去如同一隻雕鏤透剔的銀盤裡,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三四兩句詩想像豐富,比喻恰當,色調淡雅,銀盤與青螺互相映襯,相得益彰。詩人筆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變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美術珍品,給人以莫大的藝術享受。「白銀盤裡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勝之處,不止表現在設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貴的是它所表現的壯闊不凡的氣度和它所寄託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詩人眼裡,千里洞庭不過是妝樓奩鏡、案上杯盤而已。舉重若輕,自然湊泊,毫無矜氣作色之態,這是十分難得的。把人與自然的關係表現得這樣親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寫得這樣高曠清超,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學趣味的反映。
同樣的《過洞庭》,南宋詞人張孝祥是這樣讚美洞庭湖的中秋之夜的美景: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 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念奴嬌過洞庭》上闋)
張孝祥在嶺南做了一年的知府,受讒言挑撥,被貶官北還,途經洞庭湖,恰逢中秋。這首詞的上闋先寫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寫它的澄澈。「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青草是和洞庭相連的另一個湖。這幾句表現秋高氣爽、玉宇澄清的景色,是縱目洞庭總的印象。「更無一點風色」,表現洞庭湖上萬里無雲,水波不興,讀之冷然、洒然,令人嚮往不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玉鑒瓊田」,形容湖水的明凈光潔。「三萬頃」,說明湖面的廣闊。在三萬頃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葉扁舟,頗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襯托出詩人的豪邁氣概。「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這三句寫水天輝映一片晶瑩。「素月分輝」,是說皎潔的月亮照在湖上,湖水的反光十分明亮,好象素月把自己的光輝分了一些給湖水。「明河共影」,是說天上的銀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晰,上下兩道銀河同樣地明亮。素月分輝,明河共影」這兩句明點月華星輝,暗寫波光水色,表現了上下通明的境地,彷彿是一片琉璃世界。所以接下來說:「表裡俱澄澈。」這一句是全詞的主旨所在。說來說去,洞庭秋色美在哪裡呢?詞人在這一句里點了出來,美就美在「澄澈」上。這裡表裡如一的美,是光潔透明的美,是最上一等的境界了。「表裡俱澄澈」這五個字,描寫周圍的一切,從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沒有一絲兒污濁。詩人的心又何嘗不是?在這一瞬,朗月銀河,流光普照,映出坦蕩人心,表裡一派澄澈。這份融合默契的歡喜,「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一個人在貶官的路上恰逢中秋,沒有捶胸頓足的號哭,沒有怨天尤人的悲嘆,只有與天地合而為一的喜悅,只有對明月入心的悠然領悟。此番曼妙,難以用語言傳達。
杭州西湖有一美景叫「平湖秋月」,是西湖十景之一,南宋詩人孫銳寫有《平湖秋月》一詩,讚美湖平如鏡,月光湖水交相輝映的美景:
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處泛歸舟。
白蘋紅蓼西風裡,一色湖光萬頃秋。
「平湖秋月」景點位於白堤西端,孤山南麓,瀕臨外西湖。憑臨湖水,登樓眺望秋月,在恬靜中感西湖的浩淼,洗滌煩躁的心境,是她的神韻所在。每當清秋氣爽。湖面平靜如鏡,皓潔的秋月當空,月光與湖水交相輝映,頗有「一色湖光萬頃秋」之感。
秋月是溫柔的,它用溶溶月華撫慰人們躁動的心靈;秋月是美麗的,它帶給人們無盡的遐思和美好的憧憬。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輪明月,每個輪迴都有自己的陰晴圓缺。歐陽修說得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玉樓春》)人生多情,風月只是轉移了我們的情思,給了我們一種寄託。明月這個意象高懸在詩壇上空,中國人從古至今保持著對它溫柔的狂熱,因為它對我們每個人都很公平,入心入懷,成為我們生命中恆久相伴的詩意。
感謝朋友劉琴贈玉:
筆走四海描心愿,馬躍萬里灑清輝。
一池星斗伴月醉,三千春花醉春媚。
推薦閱讀:
※詩詞及農諺里的驚蟄
※八年級古詩詞理解性默寫整理
※不是董卿,不是武亦姝,《詩詞大會》里真正的女神是她
※不畏風雨
※怎麼評價《題西林壁》這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