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國畫技法】陳之佛工筆花鳥畫技法解析02

陳之佛工筆花鳥畫技法解析 2關於渲染 從工筆花鳥畫的全過程來說,渲染是作畫的最後一道工序,對一幅畫的成功、失敗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古人對渲染提出過一些戒律,如「三礬九染」、「色不 壓線」等。「三礬九染」就是畫每一片花瓣或鳥羽等,要用很薄的顏料染一遍,干後再染一遍,直至九遍。因怕顏料干後脫落,所以染三遍需上一次礬水,讓其固定 下來。「色不壓線」就是渲染時顏色不能壓到線,只能挨著線的邊緣渲染。這種說法有一定科學道理。用薄色多遍渲染至厚,色澤比較滋潤,勾的墨線,罩上色彩會 失<BR>去鮮明度。對初學者的鍛煉在這方面應作嚴格的要求,但要以此作為衡量工筆畫渲染好壞的惟一標準那就錯了。因為工筆畫最易犯的毛病就 是呆板,不生動,沒有神韻。陳之佛認為:「作畫最怕限於機械的技巧,而不見生機。」雖然他有嫻熟的渲染技巧,從他的作品中可看到他渲染的技法和深厚的功 底,但他不囿於固有的技法程式,不拘泥「三礬九染」、「色不壓線」,而是根據藝術效果來裁定,有時層層洗染,不厭其煩;有時則輕施薄染一遍而就,只要達到 極佳效果,就即時停筆。其作品通幅看去神完意足,生機蓬勃。如《青松白雞》(見下圖),松樹的針形葉,在墨線勾出的基礎上,先用墨染,再用汁綠色洗染,後 用石綠復勾,一道一道地畫出,把茂密松樹的針形葉表現得蓊鬱蔥翠,厚重華滋,而樹榦則皴、擦、點、染同時運用,把樹的形體、皮的質感充分地表現出來。特別 是三隻白雞柔軟蓬鬆的羽毛,僅用白粉邊染邊撇絲,一次畫成,並充分利用紙的本色托出雞的形體結構,達到極佳的效果。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對所畫的一切做到心 中有數,下筆準確無誤。從這幅畫里三隻雞的白描稿中,可看出他對渲染三隻雞的處理作了充分的籌劃,所以畫起來胸有成竹。

關於積水法積水法是陳之佛潛心研究多年開創出來的一種畫法,在他的作品中多用於表現灘頭、地面、羽毛、枝幹,而且非常成功。 積水法,又稱水漬法,是利用工筆畫所使用的熟宣不滲水的特性,施以特殊的技法,造成一種別有意趣的畫面肌理效果。「積水」是指繪製的方法,「水漬」是指 用這種方法繪製的作品最終所呈現的狀況。繪製的過程是,作者將擬用積水法繪製的部分,用鉛筆輕輕畫出輪廓線,絕不要用墨線勾勒,根據畫面的需要,用植物性 顏料(赭石亦可用)調出一種基本色,水分要足,畫時筆上的含水量要多,挨著輪廓線進行描繪,趁其潮濕時,用筆蘸上帶水分的石青、石綠、墨或清水,按需要點 在上面,讓它自然互相滲化,等到干後,便會形成意想不到的美麗水漬,變化多端,天然成趣。這裡使用的筆,以軟毫為宜,而且一種顏色一支筆,不可混用。使用 的熟宣紙質地要好,挑選時可試滴一滴清水,長時間不滲化,方可使用。初學者可採取循序漸進的方法,由簡單到複雜,現舉例說明:第一圖,僅用清水和墨來繪製,先用稍濃的墨色畫小枝,邊畫邊在適當處滴上清水,將墨色沖開,在 枝與枝相接的枝丫處點上深墨,讓其向兩邊自然滲透。趁小枝未乾時,接畫中干,點墨,滴清水,中干接大幹,大幹接主幹,如法炮製,一氣呵成。枝幹互相穿插處 要留隔水線,不能碰撞,否則會使輪廓模糊不清。隔水線要留得自然,不宜呆板。第二圖,由墨、清水與石綠畫成,清水與墨的使用方法與第一圖相同。在畫小枝 時,在梢頭上點上石綠,因水分的關係,石綠會自動下流,如石綠凝滯不動,可用水催。樹榦的石綠與墨色應讓其互相串流,相互滲化。第三圖,樹榦的基本色是用 赭石加墨調成的墨赭色,亦小枝畫起,前面的先畫,後面的後畫。在畫主幹時水分要適量,滴墨色與赫石讓其串流滲化,如需控制色與水的流淌方向,可用清水筆稍 稍引導走向。一般情況下,小枝顏色稍深,主幹顏色稍淡。

關於敲撒法 陳之佛愛畫雪景,他常用敲撒法表現那銀裝素裹的景緻。 其具體方法是用左手執—根細棍棒,右手用毛筆蘸調好的白粉顏料,在棍棒上面敲打,白粉便成點狀落向畫面。由於點的大小各異,聚散自然,就會顯得非常生動 瀟洒。使用這種方法必須注意幾點:1.白粉的濃度要適中,不可太厚,也不可太稀,太厚灑下的雪花會顯得呆板,干後還會產生龜裂、剝落;太稀干後不見色,顯 不出雪花效果。2筆上的含粉量不可太多,以把筆拎起顏色不下滴為宜。3.敲撒時輕重要有變化,重敲落點大,軸敲落點小;粉多落點大,粉少落點小。開始筆上 粉多時宜輕敲,待筆上白粉慢慢減少時再逐步加力。4.畫面上不需要落粉的地方,如鳥的頭部,特別是眼睛,應預先撕塊紙片擋住。5.蘸色的筆,羊毫筆、狼毫 筆(筆頭粗大的一種)、兼毫筆(如白雲筆)、油畫筆、水彩筆均可用,但落下的粉點效果均有不同。6.用筆直敲,落下的雪點似凌空飛舞,用筆斜敲,落下的雪 點呈斜線,似風吹玉屑。7.要畫特大的雪花,可用手指蘸白粉彈向畫面。(圖一、圖二、圖三均系陳之佛之女、國家一級美術師、江蘇省美協理事、國畫家陳修范 所繪。)

《槐樹棲鳩》中鳩的畫法《槐樹棲鳩》(下圖 )是陳之佛1952年畫的一幅作品,畫在一張灰黃的仿古宣上,因原畫較大,這裡選取畫中斑鳩的畫法作一簡要的介紹。 鳩是鳩鴿科的通稱,種類有綠鳩、南鳩、鵑鳩和棕背斑鳩等,喜棲於平原山地的樹林中。這裡畫的是我國多見的棕背斑鳩,棲息於槐樹之上,神情似在企盼伴侶歸 來。此圖先用硬毫勾線筆以中鋒行筆勾勒斑鳩的形體,用線要流暢、不刻板,其背羽、翼羽及尾羽每片環狀羽毛在排列組合上要有大小、疏密、疊合的變化。勾完線 待其干,即用墨色洗染頭部,從額頭起筆,向後洗染,由深至淡,空出眼睛的部位。接著用淡墨平塗背、翼、尾的羽毛,干後再用濃墨一片一片地染,染時留出一定 寬度的灰色邊線,以形成一圈一圈的環狀花紋,其深淺可作稍許變化,以顯示體積感。用赭石平染翼部的棕色羽毛,再用極淡棕色輕洗胸部、腹部及肋下並平塗上、 下嘴,空出頰部的白色羽毛。待染色干後用深棕色平填棕色羽毛的深色部分,留出赭色邊線,棕色的深度與黑色相似,這樣使棕、赭與黑灰兩塊花色羽毛在明度上成 為一個整體。再用淡棕色洗染嘴、胸、腹及肋下加重其分量,並平染腳。接著用淡赭罩染頭部和帶有棕色味的背、翼、尾部的羽毛,用淡花青罩染帶有青色味的背、 翼尾部的羽毛,兩相襯托,使之有冷暖的細微變化。嘴與腳再用深赭色加重,胸、腹、肋用黃灰色由里向外罩染,用白色由外向里輕輕洗染,使之銜接。頰部的空白 略施鵝黃,眼圈填淡赭,然後用白粉絲胸、腹、肋的羽毛,絲時要讓出墨線,最後略加收拾,使其統一協調。

《花蔭覓食》中榴花與薔薇花的畫法《花蔭覓食》(見圖)是陳之佛用雙勾填彩法繪製的一幅作品,這裡介紹的是畫中榴花與薔薇花的畫法。第一步,先用白描法畫出榴花與薔薇花。兩種花的線描手法不盡相同,榴花是大紅色花朵,故其花瓣用濃墨勾,重瓣榴花花瓣多,其蜷曲刻缺,互相壓疊,都要一筆 一筆交待得很清楚。花蕾區是較硬的質地,所以用鐵線描畫出以表現其硬度。呈梭形的榴葉短小堅挺,用挺拔的線條很相宜,稠密的葉脈一筆筆都不能馬虎。榴花細 細的枝條,採用雙勾,斷斷續續,有起有伏地畫出了木質的特性。薔薇花因是白色的花朵,所以用稍淡的墨勾勒花瓣,如墨色過深,在施白粉後,其線條則會搶眼。 淡墨勾出的花朵更顯嬌美、柔嫩。呈葫蘆形的薔薇花蕾,其用線上部較柔,下部較硬。薔薇花的葉片線描微有頓挫變化,嫩葉的線雖纖細但有力。第二步,畫榴花先用藤黃由外向里洗染每瓣的邊口及花蕾的頂部。榴葉用偏黃的淡汁綠色平塗,葉的背面更淡。薔薇花先用黃綠色平塗葉片,嫩葉用此色冼其根部。 花朵與花蕾的花蒂亦用此黃綠色由下向上洗染,再用曙紅由上向下洗染,兩色銜接要融合。嫩葉的染法與此相同。第三步,兩種花的枝幹要用墨赭染,重瓣榴花用大紅色,一瓣一瓣由里向外全面洗染,下面染有黃色的部分罩上大紅後會自然略帶桔紅色,因里深外淡,干後便顯出 每瓣的上下層次。榴花花蕾用紅色由根部向上洗染,留出頂部的黃色。用汁綠洗染榴葉心。薔薇花的葉子用深綠洗染,明度深於榴葉。正面的一朵薔薇花用此綠色洗 染花心,再用白粉水色由花朵的邊緣向花心洗染,相接處由紙本色過渡,中心的圓圈實為雌蕊,染黃色。側面的薔薇花僅用白粉水色從花瓣的上部向下洗染,愈冼愈 淡,留下紙本色,花蕾中的白色用平塗法。第四步,榴花的棚用薄朱碟罩染—遍,是由外向里—瓣瓣地輕輕洗染,這樣榴花的花朵會泛出凝重的硃色。待干透後,用濃重的米黃色點上花芯,從中心部向外呈放 射狀散開,—筆—點,要有厚度,才顯精神。薔薇花再用白粉洗染—至兩遍,顏料要薄不宜厚。用白粉畫雄蕊的花絲,再用粉紫色在花絲的頭上點花藥,顏料要厚, 點上去有立體感,顯得很飽滿。最後進行全面調整,如正面薔薇花的雌蕊黃色太亮,罩點灰綠壓暗點,不會使其太跳,如枝幹的赭石顏色有的地方過淺可稍加深些 等。

《薔薇雙雞》畫法這幅作於1948年的《薔薇雙雞》(見圖)是陳之佛作品中不多見的沒骨畫法,是將正稿複印到一張極淺的淡青灰熟宣上,不勾墨線,直接用墨與色畫的。這幅畫由三部分組成:兩隻母雞,—枝薔薇和生滿草苔的地面。下面將這三部分的畫法分別講述。 雞的畫法:先畫前面一隻黑母雞,用兼毫筆蘸濃墨畫上下嘴,點目瞬,勾勒眼眶。再蘸濃墨,將筆稍側,從雞的頭部—筆一筆向下畫去至頸至背,越畫墨色越淡,再 蘸濃墨畫雞翅和尾羽。用另—支筆蘸淡墨畫雞的胸、腹、肋、腿、背,此時濃墨與淡墨相接處會自然滲透,直到筆上墨色於枯,再畫尾下羽毛,一筆一筆均見筆觸。 再用一支蘸滿清水的軟毫筆趁墨色未乾之際,點畫於頸、背、翅,破開墨色,使其表現出頸部的亮光,背部的絨毛,翅膀的羽毛。畫兩隻雞腳像寫意畫法一樣,用墨 色一筆筆畫出,趁其未乾,用白粉點出腳趾的鱗節(此即撞粉法),再用濃墨畫趾甲。後面一隻深赭色母雞,畫法與前者基本相同,背上的片片羽毛是趁赭色未乾 時,用墨勾畫,墨線便自然滲開,有毛絨絨的感覺,個別的地方滴點清水沖開墨赭兩色,起些肌理變化,再用深墨畫雞的兩翅,上邊與赭色背相接,左翅下邊與前面 的黑雞不要相碰,留出空白。右翅下邊不留空白,因顏色已干不會滲化。最後用大紅畫兩隻雞的雞冠,用青灰填雞啄,用黃赭畫眼圈及耳。這種畫法的行筆用筆與寫 意畫類似,但因為畫在熟宣上,其藝術效果則不—樣。花的畫法:先用汁綠染葉,有的葉尖用赭紅再稍稍洗染,嫩葉用赭紅或赭黃一筆畫成。用深赭墨畫花蒂,枝幹用灰赭色由上至下一次畫好,要有自然的深淺變化。花 瓣先用淡墨色勾線並用淡綠洗染花心,由中心向外冼,並洗出每瓣互相壓疊的效果,再用白粉由外向里洗染與中心的綠色十瞄。等葉的顏色干後,用深墨綠勾葉脈, 深赭色畫嫩葉脈和花托上的小刺。苔草的畫法:用軟毫筆蘸墨赭色點地面苔草,趁墨色較重時先點雞腳下邊的幾筆。再用含水較多的墨赭色混點右下角苔草。當筆上墨赭色快完時,再在筆尖上蘸淡綠 點雞身旁的草,一筆下去便成上綠下赭的淡顏色,待筆上基本五色後重新蘸淡綠點畫,近深遠淡,有聚有散。覆蓋在墨赭點上的綠點要等原色干後再進行。

《鷹雀圖》的作畫過程陳之佛作畫,一般是先在廢紙片上勾畫示意的小草圖,並對畫中的物象反覆琢磨,不斷修改,精心刻畫,滿意後畫定稿。再用一種透明的拷貝紙覆蓋在定稿 上,用毛筆一絲不苟地描出。這是正稿,也是工筆畫的一個重要的工序。然後再用一種不含油質的深灰色複印紙把正稿上的畫印於熟宣紙上,從此開始步入正式制 作。先用硬毫勾線筆勾勒(擬用積水法的地方,則不勾墨線),線描全部完成後,再賦色。賦色要先全面鋪色,看大效果,再局部深入洗染,然後全面調整收拾。下面簡要地介紹《鷹雀圖》(見圖)的繪製:為了突出秋天效果,陳之佛選用了一張灰黃色的仿古宣。正稿複印上以後,著手勾線。樹的枝幹擬用積水法,所以不勾 線,只留複印的印痕。一般先畫積水法的部分,這裡積水用赭墨畫後,再點墨、滴水。個別小枝的墨色少許外浸,這是因為這部分紙的膠礬不夠而自然形成的,不是 有意做的。因為表現深秋季節,樹葉都已枯萎,所以畫時先用赭黃色洗染葉梢及蟲蛀的洞孔邊緣,再用黃綠全面鋪染,葉的正面深一點,反面淡一點,待干後,正面 葉用深汁綠按葉脈里深外淡一格格洗染,背面葉用淡汁綠加少許石綠調勻後再洗染一遍。山鷹是用白粉洗染羽毛,一片一片染出,根部留紙的本色。筆上的粉色不能 太深,否則會滯筆,所以一般需染兩至三遍才能顯色。鷹爪用桔黃鋪底,干後用粉黃色平塗一節節鱗節並均勻地點出鱗節邊的疙瘩。爪指用灰色畫出,下端加一筆墨 色表現出立體感。用朱紅畫鷹啄有微弱的明暗變化。等鷹身軀的羽毛白色均干透,再用白粉絲毛剔羽脈。最後畫山鷹的眼睛,用墨色染眼底,粉綠色畫眼球,焦墨畫 瞳孔,米黃色點眼球外眶,再用白粉勾瞳孔外緣,使黑色瞳孔更加明亮,最後再用較厚的白粉點出瞳孔的高光,一隻兇猛的白鷹便躍然紙上。下邊的山雀色彩以黑白 朱三色為主,其畫法不再贅述了。但有一點要提醒讀者,就是山雀胸脯的硃色與山鷹嘴啄的朱紅是全畫兩處最顯眼的暖色調,這不僅在色彩上起著上下呼應的效果, 也使觀者一眼就注視到山鷹與山雀的關係。此時全畫已基本完成,進入細心收拾階段。如樹葉再作些加深與提亮,在統一的色調下,豐富其變化等。最後一道工序 ——落款與鈐印,陳之佛對此也作了精心地安排,他在畫面左上角僅署了「雪翁」兩字,而且寫得很小,由於對比的效果,使人頓感畫幅更大,山鷹更雄健。並在款 下蓋上「雪翁」兩字的長方形的朱文印章,在畫左下端蓋上「心即是佛」的閑章,全畫方告完成。

《梅花宿鳥》創作解析1942年抗日戰爭時期,在大後方的山城重慶,陳之佛將其入川後五年來所畫的作品第一次展出。嶄新的工筆花鳥畫使觀眾耳目一新,在美術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轟動了山城。《梅花宿鳥》(見右下圖)就是其中的一幅。這幅畫作於1942年,縱59厘米,橫48厘米,畫的是—株古老的梅樹,綻開著數朵梅花及含苞待放的花蕾。樹枝上棲息著一隻小鳥。梅花,性耐寒,傲霜雪,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歷來作為堅強、剛毅、不畏強暴、清高自潔的象徵。歷代畫家愛把梅、蘭、竹、菊畫在一起稱作「四君子」,把梅、松、竹聚於一圖,並稱「歲 寒三友」。這幅畫僅畫梅花,畫面的梅樹布局,樹榦呈「人」字形張開,在樹榦分叉處的小枝上放置一隻小鳥,無疑這裡是觀賞者視線集中的—個焦點。鳥是背影, 全用曲弧線組成,收攏的兩翅用一圈一圈的弧線重疊,有些裝飾性的誇張,這樣全身幾乎成了一個圓球形。收頸縮腦,強化了小鳥的畏寒身態,與冒寒開放的梅花形 成了鮮明的對比。在當時那種艱苦的環境中使人產生無限的聯想。 這幅畫是畫在紙質較粗糙的四川皮紙上。用的是純墨色白描手法。梅樹枝幹的立體變化和鳥的羽毛質感全憑墨色的皴擦、勾勒來表現。僅對朵朵梅花施以淡淡的白粉,在皮紙本身的灰黃色的襯托下,潔白的梅花感覺十分嬌艷。著名學者、詩人郭沫若,觀此畫後,欣然賦詩一首:「天寒群鳥不呻喧,暫倩梅花伴睡眠,自有驚雷籠宇內,誰從淵默見機先。」並親筆題於畫面。放置的部位是在 右上方的空白處,起到補白的作用,結合得非常完美。這首詩不僅點出了此畫蘊涵的深刻意境,也是恰如其分地稱讚陳之佛,在那艱苦的歲月里為瀕臨滅絕的工筆花 鳥畫重振雄風、勇敢開拓的精神。

《月雁》創作解析鴻雁,是陳之佛在1947年至1948年兩年中畫得最多的禽鳥。這兩年正是抗日戰爭勝利後至全國解放前的一段時間,1945年8月全國人民經過八年的艱苦 奮鬥,終於贏得抗日戰爭的勝利。翌年,陳之佛率領全家隨中央大學從山城重慶返回到南京,暫時居住在校內教習房二樓的一間大屋裡,一家七口的床鋪、行李把房 間塞得滿滿的,當時知識分子的遭遇大都如此。而那些國民黨「竊收大員」則花天酒地,大發國難財,局勢動亂不安,哀鴻遍野,民不聊生,勝利的歡樂剛過,又陷 入了內戰的悲憂,作為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這時心情可想而知,在這兩年里他創作了《寒汀孤雁》、《寒月孤雁》、《秋江雙雁》、《雪雁》、《浴雁》、《蘆 雁》以及這幅《月雁》等多幅以雁為題材的作品。其中有些雁的神情是凄凄楚楚、滿懷憂思,正如唐代大詩人杜甫《歸雁》中描述的:「東來萬里客,亂定幾年歸? 腸斷江城雁,高高向北飛。」《月雁》(見圖)是1947年所作,縱131厘米,橫47厘米。一輪朦朦朧朧的秋月,隱隱約約地掛在遙遠的天邊。幾枝揚著白花的蘆葦在寒風中搖曳。空曠的 交6野,深沉的夜色,逼人的寒氣,給人一種凄涼的感覺。兩隻脫離群體的鴻雁,張著雙翅,經過長途跋涉,已疲倦不堪,想在蘆葦叢中儘快地尋覓—處棲息之地。 這種,情景不禁使人憶起元代詩人謝宗可「翅老西風點綴瑕,秋江難認宿蘆花」的詩句,給人以豐富的遐想。畫中兩隻雁的描繪精細人微,形體準確,動態生動,刻畫入神。片片羽毛的洗染,—絲不苟,十分到位,充分地利用紙的本色,稍施渲染便把鴻雁的前後層次、豐滿 的體態展示出來。—般區別雁的雌雄,是從兩者身軀的大小來識別,雄的體形大,雌的體形小,這裡因為有前後的透視關係,很難比較。但我們還可認出前者是雌 雁,後者是雄雁,因為還有一個重要特徵,即是雁嘴<BR>的基部都有—個瘤,雄雁瘤較大,雌雁瘤較小,說明作者對雁的了解十分精細。畫中的蘆 葦畫法是雙勾填彩,其線描簡潔有力,流暢生動,筆意縱恣,奇拔奔放。兩束白色蘆花,畫得極為隨意,有著寫意畫的神韻。

《松齡鶴壽》圖創作解析《松齡鶴壽》圖(見下圖),是陳之佛於1959年夏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周年前夕作為獻禮作品專門創作的。此畫縱148厘米,橫295厘米,是他的繪畫作品中最大的一幅。《松齡鶴壽》圖這幅畫的構圖設色非常成功。十隻丹頂鶴,一字形排開,充滿畫面,有停立,有漫步,有凝視,有回盼,有搔腮,有梳翎,有唳天,有私語,各盡 其態。以一、三、四、二,四組排列,次序分明,多樣統一,既生動活潑、豐富多彩,又整齊嚴肅、平穩稀L。十隻宛轉彎曲的長頸,和十對筆直的長腳,在畫面上 很難擺布,畫家採用剛柔相濟的構圖處理進行了巧妙地安排,中組四隻鶴中的一隻鳴鶴,同右邊第二隻鳴鶴,齊聲引吭高歌,更突出了主題。背景是壽歷千年的青 松,根深葉茂,青翠蔥蘢,它象徵著歷盡滄桑的祖國煥發著新的青春,欣欣向榮,萬古長青。這幅丈二匹的巨幅畫面,色彩較難控制,陳之佛在設色上作了精心安排。他先把紙做成灰黃的色調,蒼松草地用的是綠和黃綠的灰色調,這兩色都含有黃色的成分, 與灰黃的紙色為類似色,所以非常協調統一。十隻丹頂鶴的羽毛是潔凈的純白和濃重的黑色,白與黑是極色,與任何色都易調和,故與底色也很統一。由於明度上有 較大的差異,白色被襯托出來,顯得特別鮮明,加之面積較大,便成了畫面的主調。十對青灰色的修長鶴腳,在灰黃色的底子上隱顯哈如其分。鶴頂的硃砂紅、雖是 艷色,但由於面積小,又很有節奏地分散在全幅畫中,故鮮艷而不奪主色。全畫在構圖設色上的主次關係、統調關係、比重關係以及濃淡、深淺關係都令人稱絕,給 觀者以雄偉博大、氣勢磅礴的莊重感。

《月夜雙棲》圖創作解析陳之佛1944年作的《月夜雙棲》圖(見圖)是以北宋著名隱士詩人林逋所作的《山園小梅》詩中「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詩意為題精心構思的。 他抓住詩句的精髓「疏影橫斜」、「月黃昏」來表現。畫中一株老梅枝幹,由下而上布滿畫面,僅點綴了六朵綻開的梅花及數個含苞欲放的花蕾。為了使畫面不感空 虛,故把樹的枝幹進行多種變化組合。主幹偏在右邊,彎曲扭轉,衝出畫面,下面的分枝向左右散開,用粗細、曲直、長短、疏密組成一幅節奏感很強的具有美的旋 律的構圖。左邊有—枝幹由下而上前後穿插直至頂端,竟無一處分枝,這樣處理可謂大膽至極,它的弧度與大幹彎曲相呼應,增加了美感,如將此枝除去則遜色不 少。一輪明月放置下方,使天空有高大寬廣感。兩隻宿鳥偎依枝頭,不禁使人聯想起「殘香滿月玲瓏影,照見枝頭夜鳥眠」的優美意境。這幅畫是用白描方法畫的,所用的線描,不完全是傳統的雙勾,而是融入了西洋鋼筆畫、銅版畫中線的處理方法,像畫素描一樣,依照樹榦經脈的走勢,用毛筆一筆 一筆地刻畫。由於作者嫻熟的使用毛筆技巧,畫出的效果比鋼筆、鉛筆的變化更為豐富、生動。其線有長短、乾濕、粗細變化,充分表現了樹的形態與質感。花與花蕾採用了傳統的鐵線描進行雙勾,花托部分施以墨染,花絲花藥也不是平板的放射狀,而是有長短和曲直的微變,絲不相挨,葯不相碰,足見作者的功力。月亮上的一顆花蕾,跳出的一根花蕊,給人別有的情趣。兩隻小雀一正一反地棲息在梅枝上,用黑、白、灰三種色調組成,頭黑、翅黑、背灰、爪灰、胸白、眼下白,僅有少許洗染,幾乎都是平塗。其中鳥身上的幾塊墨色特別顯眼,吸引著觀賞者的注視。月亮的表現採用的是烘雲托月手法,畫法是用排筆蘸清水,將紙面全部打潮,趁半干時用筆施染底色,空出月亮。一般在潮濕紙上染色容易均勻,不會留筆痕,效果較好。

《老梅》的創作解析陳之佛愛畫梅花,不僅是因為他喜歡梅花的優美、清麗和醇香,更是因為他酷愛梅花傲雪凜霜、骨堅格高的品性。這幅《老梅》(見圖)創作於1947年,縱117厘米,橫40厘米,是—幅立軸畫。全畫僅—株盤陵錯節的老梅,自下而上四面張開布滿畫面,給人以氣勢宏偉 之感。冒寒怒放的朵朵白梅,有聚有散,有前有後,有上有下,有正有側,有偃有仰,有盛開的花朵,有待放的花蕾,疏疏密密的綴滿枝頭。梅樹枝幹,彎彎曲曲, 疤痕累累,可看出是一株多年來遭受風吹雨打、雪凌霜欺、飽經滄桑的老梅,但它仍然頑強茁壯地向上生長著,並且呈現出盎然生氣和氣沖霄漢的氣勢。作者歌頌的 是「老梅」的精神,實際<BR>上也是激發那些當時生活在黑暗社會中的善良人們堅守情操,不要趨炎附勢,鼓勵他們百折不撓地追求真理,進取向 上,做個正直的人。陳之佛曾大聲疾呼:「如果我們一些被稱為尊貴的人都迷戀於物質的享受,迷戀於淺狹的功利主義不能自拔,生活就會枯燥,心靈就會無所寄 托,那我們雖稱為人,實際已失去了人性。人類既失去人性,人生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世界也會不安寧、不和諧,人們將更沉淪於愁苦煩悶的深淵裡,因此,我們應 該高喊要恢復人性。」陳之佛還是一位素養很高、知識淵博的著名圖案設計家,對波斯、埃及、日本及西歐的裝飾藝術都有精深的研究,更對我們民族民間的工藝美術情有獨鍾,並有深入 的探尋。在這幅《老梅》的畫法中,他融會了很多圖案手法,使畫作別開生面,具有濃郁的裝飾美。梅枝幹的線描,近似波斯的細密畫,用短促的墨線,像畫鉛筆素 描一樣,一筆一筆將樹的表皮皺紋、疤疤節節的各種形態刻畫得惟妙惟肖。正面梅花,極像我國民間剪紙的造型,五片花瓣僅作平面展開,非常簡練,而梅花花朵的 形態特點卻非常鮮明。在色彩的配置上,紙張選用的是古銅色的仿古宣,色彩沉穩。梅花的枝幹用的是墨赭,與紙的底色是類似色,極為調和,而在深淺上有所區 別,使其顯而不跳。花朵、花蕾,採用純白色,在深底色的襯托下更為亮麗,給人一種潔白無瑕的純真美感。

《和平之春》創作解析1953年正當「世界和平會議」在首都北京召開之時,也正是我國第一個社會主義建設五年計劃開始的第一個春天,陳之佛懷著無比喜悅的心情,創作了這幅《和平之春》(見圖)。這是—幅工筆重彩的大幅中堂畫,首先躍人人們眼帘的是由大塊面的石青石綠染成的玲瓏剔透的假山石和朵朵大紅的重瓣碧桃花以及地面上紅色的月季花,在視覺上 給人以強烈的衝擊,抓住了觀者的心靈。繼而貼近畫面細細品賞便發現:紅彤彤的碧桃之間還雜著白瑩瑩的單瓣桃花,月季中還有黃色和粉紅色的花朵。桃樹與山石 之間,剛萌芽的綠色小草,鋪滿地面,並點綴著數朵白色小花,純白、青灰、墨赭、棕黃等各色的鴿子穿插其間,它們共同組成了五彩繽紛、富麗堂皇的色彩空間, 展現出—個陽光燦爛和煦春天的景色,使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 12隻象徵著和平的鴿子是精心描繪的對象,有的在草中覓食,有的翹首凝望,有的棲息于山石,有的飛翔於花叢,有的梳翼理毛,莫不栩栩如生,各臻其妙。它們 都沐浴在春天的陽光里,自由地生活在和平美好的大地上,畫面營構了一派親善、和睦、安詳、溫馨的景象,熱情謳歌了人類崇高的理想——和平。 這幅畫參加了1953年在北京北海公園「畸潤堂」舉辦的「第一屆全國國畫展」獲得極高的評價。中國外文出版社出版外文掛曆時選此畫作封面向世界傳播。 1960年陳之佛在原畫的基礎上稍作修改,又複製了第二幅,並且署上《和平之春》的畫題。如今,前一幅珍藏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後一幅由南京陳之佛藝術館收 藏。


推薦閱讀:

國畫入門教程——枇杷的畫法
臨王蒙的山水,這些要了解
【國畫】李燕作品精選集(3)
王一亭:天驚地怪生一亭,筆鑄生鐵墨寒雨
幾生修得到梅花

TAG:國畫 |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