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第一部分玄宗出世4、異軍突起(視頻、講稿)

2010-02-21 15:59:44|分類:百家講壇 |舉報 |字型大小訂閱用微信「掃一掃」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用易信「掃一掃」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下載LOFTER我的照片書|4、異軍突起(視頻)

4、異軍突起(講稿)畫外音:李隆基回到長安,參加祭天大典,原來是韋後想利用這個機會增加自己的政治資本,為自己登上皇帝之位做鋪墊。作為李唐王室的子孫,李隆基對此心理倍感壓抑。經過潞州歷練之後的李隆基,越來越覺得自己有責任要為保衛唐室而戰,說得更明確一點就是要為自己走上皇位而戰,可是當時的李隆基羽翼未豐,要是直接對抗韋後無異於以卵擊石,而且當時的政治格局也沒有給李隆基插足的機會,可是就在半年之後,唐朝的政治局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的機會終於來了,那麼這是一次怎樣的機會呢?李隆基是如何一步一步壯大自己勢力的呢?蒙曼教授:上一集講到,在景龍三年的年底,李隆基就接到一紙敕書讓他回長安去參加祭天大典,他就回來了。那麼回來了半年之後,也就是在景龍四年的六月二日,一件誰都沒有想到的事情發生了,什麼事情?景龍四年六月二日,唐中宗死了,而且是暴崩,突然死亡,死前沒有什麼徵兆。唐中宗怎麼死的,咱們在《太平公主》系列裡曾經講過,有人說是被他的妻子韋皇后和女兒安樂公主給毒死的,也有人認為是自然死亡的,反正我覺得他很有可能是死於心腦血管疾病的突發,但是不管怎麼說,唐中宗到底怎麼死的其實並不重要,當時重要的是他死了李唐王朝向何處去?我們看一看當時有哪些政治勢力能夠左右李唐王朝發展的方向?當時政權上有幾支大的勢力?說來說去,其實就兩支。一支是後黨,就是以韋皇后為首的那個集團,核心成員包括安樂公主,還包括才女上官婉兒,這是一支勢力;另外一支勢力就是宗室,它的領軍人物就是相王李旦,核心成員是太平公主。這兩大勢力也是勢均力敵,誰也壓不倒誰,那在這種情況下,唐中宗這樣一個共同維護的皇帝死了,政局應該怎麼發展啊?按照咱們當代的政治眼光,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是推舉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新元首,同時組成由兩派勢力共同構成的一個新政府或者是新內閣。好多歐洲國家包括亞洲國家都是這樣。那麼唐朝情況如何呢?其實唐朝很多政治原則跟當代是一樣的,可是我們要知道,當代無論是一個新元首的產生還是一個新政府新內閣的產生一般都是經由選舉方式來完成的。可是唐朝沒有選舉,那唐朝怎麼樣誕生這個新班子?當時是由老皇帝遺詔的形式來實現的,只有死去皇帝的遺詔才有這樣的權威,才有這樣的公信力。那可是唐中宗李顯是突然死亡的,所以他其實沒有留遺詔,那怎麼辦?沒有辦法,那就幫他起草一個吧,那誰幫他起草?當時韋皇后就委任了上官婉兒。上官婉兒是一個很聰明很乖譎的人,她知道當時兩大勢力不相上下,完全拋開李唐宗室的勢力其實是辦不到的,她也不想自己一個人承擔這樣大的責任和風險。於是經由她的動議,韋皇后也同意,也讓人家李唐宗室那兒出一個代表,出誰呢?出的就是太平公主。這樣,因為政壇有兩大勢力,所以起草遺詔的班子也就由兩派人物共同組成。韋皇后這邊的代表就是才女上官婉兒,李唐宗室這邊代表就是太平公主,那我們起草遺詔的這兩個人選得好不好呢?選得是相當好。首先無論是上官婉兒還是太平公主都不是各自集團的老大,因此新起草的遺詔無論如何不會把她們兩個寫進去,不會牽扯到她們本人,這是一個好處;第二個好處,雖然她們倆不是各自集團的老大,但都是各自集團的核心成員,因此可以代表老大出面辦事,還是有這個威望的;第三個好處是無論上官婉兒還是太平公主都是政治經驗豐富的人,有足夠的政治智慧知道什麼時候該堅持什麼時候該妥協,能夠擺平各種局面。事實上這兩個人合作也確實不錯,就在唐中宗李顯去世的當天晚上,這個遺詔就起草出來了。新遺詔一共就三條,第一條就是讓唐中宗李顯的小兒子當時年僅十六歲的李重茂接班當皇帝;第二條就是韋皇后當時榮升為太后了,她來臨朝理政;第三條,由相王李旦輔政。那咱們評價一下這個政治遺囑起草得好不好?這份遺詔是起草得相當有水平,每一條都特別地好。先看第一條,讓李重茂當皇帝,首先這個李重茂他是唐中宗李顯的兒子,根據父死子繼的原則,由他來接班符合當時的政治傳統,另外李重茂又是一個十六歲的孩子,是一個未成年人,這個也很有趣,未成年人不能親政,不能親政就得有人給他幫忙,這樣無論是韋皇后還是相王就可以在政治上插手,這也符合他們各自的政治利益,因此這個人選雙方都可以接受。那麼第二條讓韋皇后臨朝,第三條讓相王輔政,這兩條也好,保證了兩大派系各自的利益。所以我們說這個遺詔是有水平的。畫外音: 唐中宗死後,精明的韋後不敢徑自走向皇位,她利用立遺詔的機會,抬出了李重茂作少帝,暫時充當一下傀儡,以完成必要的過渡,可是這個遺詔一出世就遭到了朝中大臣的激烈反對,最終這個遺詔竟然沒有執行,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蒙曼教授:遺詔起草出來之後,第二天韋皇后就拿著這個遺詔去找到宰相班子,想要得到宰相班子的認可,可是商討的時候,宰相之中有一個人,他也是韋皇后的重要親信,名字叫做宗楚客。宗楚客發話了,說這個遺詔起草得不像樣子,它無法執行,為什麼?他說我們是一個禮儀之邦啊,禮儀之邦是要講究禮節的,我們古禮講叔嫂不通問,小叔子和嫂子不能夠隨便說話的,那麼相王李旦和韋皇后就是小叔子和嫂子的關係,你讓他們兩個人都同時參政,那他們兩個是說話還是不說話呢?所以說這個遺詔無法執行,那麼無法執行怎麼辦?宗楚客給了一個方案,他說第一條沒有問題,第二條讓韋皇后臨朝稱制也沒有問題,有問題的就是第三條,那乾脆把相王輔政這條給刪去算了。那麼宗楚客提出這麼一個方案,其他宰相是什麼反應啊?其他宰相隨聲附和,要知道當時韋皇后已經和唐中宗李顯一塊同朝理政有一段時間了,她沒少安插自己的人進這個宰相班子,所以宰相班子里有多一半都是韋黨的人,他們自然樂得支持這個宗楚客的方案。就這樣,韋皇后等於單方面撕毀了遺詔,打算自己組閣,把李旦給拋一邊去。那麼韋皇后也知道修改遺詔這個事情意義重大,這是件大事,所以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就在遺詔修改之後,她馬上調集五萬府兵進駐長安,和長安原來的防護力量禁軍在一起,對城市其實就是實行軍事管制了。這五萬府兵再加上原有的禁軍被她一共分成了六方面的力量,這六個統帥都由韋家的子侄或者是女婿來擔任,而擔任總指揮的呢,又是韋皇后的堂兄也是當時的宰相叫做韋溫。一句話,韋皇后已經把槍杆子抓在自己的手裡了。那她這樣做,很明顯,就等於是複製了唐高宗李治死後武則天的那一套辦法,她想模仿武則天嘛,想當皇帝嘛。那韋皇后想當皇帝,誰最害怕?當然是李唐宗室,那時候武則天當皇帝已經把他們李唐宗室整得是七零八落,現在好不容易恢復了一點生機,如果韋皇后再來這麼一傢伙,李唐王朝就要徹底滅亡了,怎麼辦呢?如果說你不想坐以待斃的話,不想束手就擒的話,那隻能是自保,組織自救了,怎麼組織自救?誰來組織自救啊?我們剛剛說過,李唐宗室這邊領軍人物是相王李旦,而且這次遺詔修改直接損害的就是李旦的利益,所以由李旦來出頭組織這個自救應該是最合理的,可是事實上行不行呢?不行。因為韋皇后沒有那麼傻,她修改完遺詔馬上就派兵把李旦的宅子給布控住了,把李旦給「保護」起來了,你想跟外面聯繫或者誰想跟你聯繫,沒門。李旦給控制起來了,李唐宗室這邊一時間就有點群龍無首的感覺了。那是不是韋皇后就已經把李唐宗室給算計死了呢?沒有啊。咱們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做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韋皇后這邊千算萬算,但她少算了一件事,她少算了相王的兒子們,那可能有人說,算計了相王不就等於算計了相王的兒子嗎?可不是那麼回事,至少從地理空間上就不是那麼回事。前面講過從武則天698年開始相王的兒子們就已經出閣,出到宮外面去獨自居住,住在哪兒呢?當時相王的兒子就是李隆基這一幫哥們兒是住在隆慶坊的五王宅里,這隆慶坊離相王的這個府邸那隔著好幾個坊,按照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隔著好幾個街區呢,所以說你布控了相王並不等於就同時防範了相王的兒子們。那麼這一點疏漏,當時韋皇后集團之中也有人想到過的,當時有一個宰相叫做李嶠就想到過,而且還提醒過韋皇后。這李嶠是一個老宰相了,從武則天時代就當宰相,是一個文人,並不以心機著稱,但是有一句俗話叫做人老成精,李嶠雖然說沒有那麼多的心機,但是,眼看著相王的幾個兒子都是虎虎生威的小夥子,他就覺得心裡不踏實,於是就跟韋皇后講,說相王的兒子現在可都長大了,我們目前政治形勢比較緊張,乾脆讓他們到外地算了,不要留在京城,以免生出什麼是非來。那麼他這個建議韋皇后沒有採納,為什麼?按照韋皇后自己的想法,大家爭來爭去爭什麼?不就爭著當皇帝嗎?那我只要把有資格當皇帝的人給看好了,就沒問題了,至於相王的兒子們,再怎麼著也輪不到他們當皇帝,所以他們犯不著吃這個隔壁醋啊,再說了,此前相王的兒子們在政治上都是無所作為,所以在韋皇后心目中那還是一群毛孩子,防他們幹什麼?她根本沒把他們放在眼裡。畫外音:在親信控制的外地部隊陸續調防京城後,韋後朝著皇帝寶座又邁進了一大步,在韋後布控了相王李旦之後,韋後離皇帝之位只有一步之遙,可是千算萬算,韋後忽略了李隆基,使得李隆基有了發展的機會,那麼李隆基究竟是如何壯大自己的力量的呢?李隆基從潞州回到長安之後,就開始著手發展自己的勢力,經過這麼半年的活動,他已經有了自己的一群人馬。我們細細地歸歸類,應該是三類人。第一類人是中下級官員。《策府元龜》這本書里記載了這麼一個事情,說當時長安城裡有一個尚衣奉御,這是一個給皇帝打理衣服的一個官,叫做王崇曄。這個王崇曄按史書記載是倜儻任俠,輕財重酒,風流倜儻講義氣,而且仗義疏財又好喝酒。王崇曄在當時人緣很好,整個長安城裡那些不安份的青年都把他奉為首領,是個人物頭。李隆基從潞州回到長安知道有王崇曄這麼一個人,他覺得這個人對他發展勢力是太有利了,於是就三番五次地到王崇曄家裡去屈尊就教,把王崇曄就給打動了,王崇曄就把李隆基也拉進了他的朋友圈子中。就在王崇曄的小圈子裡,李隆基又認識了幾個重要的人。比方說押萬騎果毅葛福順、陳玄禮,這是兩個武官,還有禁苑總監鍾紹京,這些人以後都會發揮大作用。那麼跟朋友在一起,慢慢就無話不談了,談到朝政,大家說起來現在韋後專權,李唐這個朝政混亂,都表現出一副非常義憤填膺的樣子。那有了共同的政治上的態度,其實一個比較零散的,原來靠個人義氣相投結成的小圈子就逐漸演變成一個政治團體了。那麼在這些人之中,李隆基是臨淄王,他有政治身份,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成了這個小團體的頭。這個小團體逐漸在長安的社交圈子裡混出名聲來了,有一個人就主動來找李隆基了,誰呢?劉幽求。劉幽求這個人是頭腦非常好使,是一個老謀深算的人,但是眼高於頂,恃才傲物,所以混到五十多歲才只是一個縣尉。既然有頭腦嘛,就不甘心一輩子交待過去,所以劉幽求現在就認準了李隆基他們這個圈子,覺得這個圈子活躍,以後可以辦大事,就來找李隆基來了。一談話,李隆基覺得這個人是個難得的人才,所以馬上就把劉幽求奉為這個小團體的軍師。那這個小團體慢慢穩定下來了,我們分析分析,它有什麼特點啊?這些人有什麼特點呢?我想有兩個特點。第一個特點,從身份上來看,他們之中,有文官有武官,但是大多數都在中下級這個層級上,都是中下級官員,這是從身份或者從官職上講;那從性格上講,這是一批什麼人?這批人啊,都是當時人心目中的那種所謂浮浪子弟,不安分,有野心。把這兩個特點加在一起就比較有趣了,你想中下級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他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因此也就沒有什麼可顧慮的,大官就害怕了,大官因為擁有的東西太多了,不敢輕舉妄動。那浮浪子弟有什麼好處呢?浮浪子弟就像我們剛才所說的那樣,不安分有野心,又有野心又沒顧慮,這是一群可以一塊兒干大事的人,這是李隆基結交的第一類人。李隆基結交的第二類人是什麼?是萬騎將士。我們都知道一句話,叫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要想辦大事,必須有軍隊支持,當時長安城裡軍隊是有很多種,哪一支軍隊最厲害?我們講過,萬騎最厲害,因為萬騎是皇帝的貼身衛隊,控制了萬騎,在一定程度上講就是靠近皇帝了,所以李隆基這時候他想辦大事,他也就挖空心思跟萬騎交往,怎麼交往呢?咱們可能都知道,軍人嘛,一般都是性格爽朗的,所以喜歡喝酒,喜歡賭錢,李隆基這時候已經通過王崇曄認識了兩個萬騎的小軍官了,就是我們剛才提到的葛福順和陳玄禮,好,就利用他們,每天就讓他們來請客,把他們的哥們兒萬騎的豪傑都請來,李隆基在這兒請客喝酒。那麼酒足飯飽之後,再一塊兒賭錢,一賭錢保證是李隆基輸,他們贏。一來二去,萬騎的小軍官對李隆基的印象超好。上集講到,李隆基在潞州弄了兩個保鏢,兩個貼身侍衛,一個叫王毛仲,一個叫李宜德,這兩個人是各有特色。李宜德的特色是忠誠老實,王毛仲的特色是心機靈動,是個機靈鬼,一看主人有心跟萬騎打交道,王毛仲立刻就知道怎麼做了,他沒事也整天跟萬騎混在一起,替主人花錢替主人收買人心。那麼李隆基看王毛仲這麼會辦事,也是心花怒放,就經過主僕二人這麼一番努力,很快李隆基在萬騎那邊也有了一批支持者。這是李隆基結交的第二類人。那麼李隆基結交的第三類人物是什麼?是方外之士。我們上集講過,李隆基離開潞州的時候,曾經請術士給自己算了一卦,回到長安之後,他繼續跟和尚道士這些方外人士交往,為什麼跟這些人交往?這個和尚道士啊,大家不要小看,在中國古代這些人是非常有影響力的,第一他們可以左右輿論,第二他們是當時交遊最廣的人,走東家串西家,沒有他們不能去的地方,所以刺探個情報收集個信息,方外人士都能做到。雖然是宗教界人士,其實在政治領域都可以當個諜報員使,所以李隆基跟他們也有交情。那其實我們可以看出來,李隆基跟這三類人交往,就是他在潞州活動的一個翻版。那麼他交往當時的一個目的是什麼?其實應該客觀地講,他跟這些人交往的時候也未見得有什麼明確的目的,但是中國有一句話說得好,叫做「叫宜未雨而綢繆,勿臨渴而掘井」,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安排的。畫外音: 李隆基把在潞州組織集團的經驗成功地搬到了首都長安,利用懷才不遇和士為知己者死的心理,將一些有識之士吸收為骨幹,使自己的集團在智力、人力、武力方面都得到了充分保證,然而即使如此,李隆基還不敢輕舉妄動,他還需要一個關鍵人物的支持,那麼這個人是誰呢?這個人會支持李隆基嗎?蒙曼教授:現在韋皇后她拋棄了李唐宗室的利益,想要自己稱皇道帝,那麼李隆基覺得機會來了,他發展的這批勢力應該能夠派上用場了。可是,你要跟韋皇后對抗,要搞政變拿掉韋皇后,光靠李隆基發展起來的這批勢力,他怎麼盤算都覺得不夠用,那是跟國家機器對抗,那不夠用怎麼辦?李隆基想來想去,決定去找一個人,誰呢?大名鼎鼎的太平公主。為什麼找太平公主,這裡道理可多了,可以總結出三個道理來。第一個道理,太平公主是當時李隆基可以依靠的人。這個我們可以講感情啊,我們在第二集講李隆基童年時代的時候說過,李隆基小的時候身邊唯一的父系親戚就是太平公主,對於這個姑姑,他有一種自然而然的情感依戀,這是一回事。另外,太平公主這個人政治經驗豐富,在智慧方面,李隆基也要藉助她,這是第二個理由。第三個也是更重要的,太平公主也是李唐宗室成員啊,韋皇后改遺囑也涉及她的利益,所以李隆基覺得太平公主應該會幫忙的,他可以依靠太平公主,這是他找太平公主的第一個道理。第二個道理是太平公主雖然有勢力,但是目標小,跟太平公主交往比較安全。剛才說了,李唐宗室其實就是兩大支勢力,一個是相王勢力,一個是太平公主勢力,相王的勢力大目標也大,當時已經被韋皇后牢牢地給布控起來了,太平公主呢?也有勢力,可是因為她是女性,她目標就小,跟她接觸交往就比較安全,不容易敗露,這是第二個道理。那麼第三個道理在於李隆基現在和太平公主合作,有助於他今後的發展。我們應該說,客觀地說,李隆基當時想要搞政變,想要推翻韋皇后,主要目的是出於自保,並且保全李唐宗族,保全李唐王朝,但是我們必須要承認,他當時肯定也想過未來,未來是怎麼樣?如果政治不出現變故,連相王也輪不著當皇帝,更何況他這個相王的庶出的老三,本來他沒有當皇帝的份,可是現在他想要挑起一場政治變故,如果他這場政變搞成功了呢,那他可就有當皇帝的資本了,有競爭力了,可是要想得到這種競爭力,他就必須得立那種不世之功,立大功,他要想立大功,就必須不能讓自己的父親相王以及自己的哥哥們知道,否則就得淪為人家的打工仔。可是跟姑姑合作不一樣,姑姑是一個女性,姑姑不能和自己爭皇帝做,所以李隆基覺得跟姑姑合作有助於自身勢力在將來的發展。因為這麼三個理由,所以李隆基就決定去找太平公主了,跟她提出來,咱們姑侄兩個連手搞政變。那麼聽了他的提議,太平公主是什麼態度呢?《資治通鑒》里寫得非常清楚,公主喜而從。太平公主聽了非常高興,馬上說我同意這個建議。很簡單嘛,太平公主是宗室成員,這個事情是符合她的利益的,而且太平公主不僅自己願意跟他合作,還讓自己的兒子以及手下也加入到李隆基一方來,對李隆基鼎力相助。那麼李隆基和太平公主這一結盟就等於說未來政變的領導核心出現了。那我們現在評價一下這個結盟,這個結盟到底怎麼樣啊?應該說,李隆基這次結盟,表現是超一流啊。毛主席教導過我們,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是革命首先要解決的問題。跟誰結盟,反映一個人的政治眼光。那麼李隆基此次結盟眼光如何呢?你想,李隆基是有自身勢力的,另外他是相王李旦的兒子,就算這次事情沒有告訴相王,他照樣可以借用相王的影響力,在這種情況下再跟太平公主結盟,就等於把李隆基自身勢力,相王勢力和太平公主勢力這三股勢力給攪和在一起了,而這三股勢力就是當時除了韋皇后以外唐朝最大的政治勢力。畫外音:韋後在明處一步步邁向皇帝寶座的同時,李隆基在暗處也是緊鑼密鼓地為政變做準備工作,兩個集團在與時間賽跑。李隆基深知誰掌握了主動,誰就會走向成功,榮耀和恥辱只有一步之遙。然而一件可怕的事情發生了,李隆基集團的政變舉動被人察覺了,而且這個人是韋後集團的骨幹,那麼這個泄密事件對於李隆基籌劃的政變究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蒙曼教授:李隆基他沒有想到有一個人已經察覺到他們的去向,而且這個人的察覺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政變的節奏。這個是崔日用,當時是兵部侍郎,兵部的副長官,跟韋皇后那邊我們剛才說過的那位宗楚客那是鐵哥們,因此也是韋後一黨。崔日用一生眼光特別地了得,最擅長的事情莫過於見風使舵,因為有這麼一項特長,所以在從武則天一直唐中宗時期這麼多政治風浪當中,崔日用從來沒有翻過船。他總能政治大風大浪的關鍵時刻找到那隻最穩定了可靠的船,然後借著這隻船爬上岸,每次都如此。現在崔日用是在韋皇后這條船上,可是眼看著韋皇后要當皇帝,崔日用心裡覺得不踏實了,因為女皇帝畢竟不符合政治傳統,要面臨好多麻煩,如果有武則天那樣的才幹也就罷了,可是韋皇后他怎麼都覺得不踏實。那麼韋皇后這邊他沒有把握,當時一共兩大政治勢力,一個是韋皇后,一個是李唐宗室,李唐宗室這邊怎麼樣?他也不清楚,可是崔日用雖然不清楚,他有渠道讓自己清楚,什麼渠道呢?剛才不是講過李隆基在長安結交了好多方外之士嗎,結交了和尚道士,也說了這些和尚道士走東家串西家,跟很多人都有交往,其中在李隆基交往的人中有一個人是寶昌寺的和尚,名字叫做普潤,不僅跟李隆基好,跟崔日用關係也不錯。就在崔日用和寶昌寺的和尚普潤打交道的過程中,從普潤的言談話語之間,崔日用感覺到了李隆基那邊正在準備和韋皇后斗一場。那麼察覺到了這個去向之後,崔日用怎麼辦呢?他可沒像李嶠那麼傻,直接就找韋皇后彙報去了,他得自己再琢磨,他知道這屬於政治上的大是大非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屁股是可以決定腦袋的。所以他就把李隆基和韋皇后放在政治天平上是反覆地掂量,掂量來掂量去,他最終決定了,賭一把,支持李隆基。那他要支持李隆基了,他本來又是韋皇后這邊的人,怎麼樣讓人家知道他這個心跡變化呢?這時候,崔日用又去找那個寶昌寺的和尚普潤了,跟他講,咱們都是明白人,明人就別說暗話了,我知道你和那邊有交往,我也知道那邊正在想干一件大事,那我就拜託你告訴那邊,韋皇后這邊也要採取措施了,如果那邊想要幹什麼的話,讓他們快一點,否則就來不及了,我還請你轉達那邊,如果他們有需要我幫忙的地方,說一聲就行了。什麼意思?崔日用表態了,我想反水。這個普潤趕緊把這個消息告訴李隆基了,李隆基當時怎麼想?我們都知道知已知彼百戰百勝嘛,李隆基此刻也正想知道韋皇后那邊的去向呢,一看崔日用有這樣反水的表現,趕緊把崔日用約出來,那麼見到了李隆基,崔日用就跟他講,說:臨淄王啊,你要做的事,既然我能知道,別人也未必就不知道,所以這個事情得趕快動手,以免夜長夢多。那麼李隆基聽了崔日用的建議,又會有怎樣的舉措呢?
推薦閱讀:

01 第一部分 佛教原理
旺衰與用神綜合練習第一部分
學術論爭錄|市場化改革讓誰成為贏家?(3)
劉東亮老師《易經》講座第一部分 (3)

TAG:視頻 | 第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