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在婚姻里欠下的債,別讓孩子來還
新一季《奇葩說》的第一集,選了一個情感話題:要不要做單身媽媽。
撇開喪偶這種被動單身的情況,多數單身媽媽都是未婚生育或者離婚後獨立撫養子女。社會對於單身媽媽的普遍擔憂,可以概括為三點:政策、錢和愛。
政策很簡單。單身媽媽去生養,沒有結婚證,很多醫院都不讓建卡。即使小孩出生,戶籍、學籍也會成為問題。
錢也不難弄懂。在常見的三口之家,夫妻雙方共同負擔日常支出。一旦成為單身,一般會喪失部分收入來源,加上帶孩子的時間,賺錢會成為更大的問題。如果想做單身媽媽,這些前提的確需要審慎考慮。
但踢踢不能理解,那種說著「因為父愛不能缺失,所以不要做單身媽媽」的人,是怎樣的腦迴路。
難道單身媽媽們是沒事玩真心話大冒險,放著和睦的夫妻關係和溫暖充沛的父愛不要,偏偏選一條困難的道路?之所以做單身媽媽,不就是因為婚姻關係尚存,但丈夫和父親的角色卻形同虛設嗎?
現在流行說「喪偶式婚姻」,這個比方背後的實情特別簡單:看上去夫妻俱在,但因為一方的不作為或嚴重失職,另一方事實上相當於單身父母。
身為父母是無需考試的,這給了很多爛人以可趁之機。結婚證這種浮於表面的安全感,又阻礙了很多人追求真正幸福的腳步。最可悲的是,孩子會淪為很多人挽救婚姻的工具、逃避責任的借口。
曾經有一位媽媽向我抱怨丈夫的家暴。我問她詳情。她說,丈夫在戀愛的時候對她還算不錯,雖然談不上百依百順,至少有商有量。
可結婚之後,丈夫卻成了萬事不管的甩手掌柜,整天宅在家裡打遊戲,不好好工作,也不幫忙家務。這讓她苦不堪言。偶爾抱怨幾句,丈夫就大吵大鬧,到最後還拳腳相加。
看起來,這好像就是一個理想愛情幻滅,不幸所託非人的尋常故事。
可令我震驚的是,面對愛情和婚姻的難題,這位媽媽找了一條腦洞大開的解決之道:生孩子。
「我覺得一旦有了孩子,他或許就能收收心,稍微成熟一點。」這是她的解釋。
我從來只聽說過因為擔心自己太幼稚,暫時不敢要孩子。這種靠孩子來挽救婚姻的突發奇想,當時還是頭一回聽說。
我問她,生完孩子矛盾有沒有緩和。她告訴我:「起初好像有改觀,但沒幾個月,他開始變本加厲,連孩子哭鬧都要發脾氣。」
用腳趾頭思考都能明白,如果兩個人都無法達成的平衡,再增加一個影響深遠的變數,更不可能帶來穩定。
後來我看了大量案例和專著,才知道把孩子當成婚姻關係的救世主,絕不算少數。遺憾的是,錯誤的道路,基本不會通向預期的終點。
對一個放棄自我成長的人來說,外部刺激註定是徒勞。更恐怖的是,孩子是一種不可逆的選擇,生出來,就沒法再塞回去。無能的父母犯下的錯誤,最終卻要無辜的孩子來承受代價。
與此對應的還有另一種狀況。有個女性和我說,丈夫出軌成癮,多次被發現。她實在忍無可忍,想要離婚。我反問她,既然想清楚了,還猶豫什麼。她說:「但是我的孩子才5歲,我很怕她那麼小就沒爸爸。」
我看了眼日期,確認現在已經是21世紀的第17個年頭了。為什麼不少人對婚姻的理解,還停留在一張證書上?
名義上的夫妻關係,對於彼此和孩子的成長都不會起到任何作用。有時候,頻繁的爭執和冷暴力,反倒會給孩子留下深重的心理陰影。
離婚不可恥。成熟的父母哪怕感情破裂,分開生活,甚至重組家庭,都會傾其所能給孩子提供愛和自由。虛弱的父母,躲在婚姻製造的安全感假象里,以為這樣就是對孩子負責,其實不過是另一種逃避。孩子看到的也只有冷漠罷了。
「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是什麼年代的事了。與其迷信這種虛妄的道德感,毫無必要地屈服於外界的輿論,不如去探求掌控愛、表達愛、傳遞愛的能力。
離異的父母還是父母,理應承擔父母的職責。再不濟,哪怕做單身父母,也可以靠自己的努力,給予孩子雙倍乃至更多的愛。
害怕孩子將來問自己:「我為什麼沒有爸爸/媽媽?」看起來像是難以啟齒的羞憤。但比這個問題更可怕的,是孩子也許永遠不會說出口的那句:「我為什麼沒有得到愛?」
我們當然不是提倡離婚,更不贊成一有分歧,不加磨合就草率地離婚。但如果有人躲在婚姻的保護傘里,自私地逃避本該承擔的責任,把他們請出去,是完全合理的及時止損。
關於離婚,你究竟在怕什麼?別再拿孩子當託詞了,你只是害怕自己做不好而已。
關注踢踢的人,離幸福更近一點
傅踢踢
作家、編劇
知乎|微博:傅踢踢
個人微信:futeetee1987
圖片|網路
推薦閱讀:
※比母愛更偉大的愛,那就是孩子對父母的愛
※需要告訴小孩子,做事除了興趣、好玩之外還需要毅力和努力嗎?如需要,怎樣告訴比較好?
※孕吐越嚴重孩子越聰明嗎?
※阿斯伯格綜合症是一種怎麼樣的存在?
※國學常識200題(含答案),不給孩子收下來,你就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