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漢代佩飾玉與佩玉思想研究 (三)

1、玉璜佩 《說文》中載「璜,半壁也。」①;「珩,佩上玉也。」②玉璜和玉珩是組玉佩中重要組成部分,由於其形象並未有嚴格的定義限制,故往往混為一談。史前文化期至西周時期的玉璜大多在其兩端鑽有小孔以供穿系,這一階段玉璜大都為拱起的背部朝下水平佩戴。自春秋之後開始在玉璜背部鑽有孔道,玉璜將拱起的背部朝上進行水平佩戴,玉璜這時也就具有平衡提挈全佩的功能,這時開始出現有「玉璜」、「玉珩」這兩個名詞。所以有人認為「璜是上弦月的器物,盛行於新石器時代—西周......到了春秋時期,組佩飾發展成熟,玉璜倒向使用,成為下弦月的玉珩。」③西漢時期玉璜佩主要有兩端飾雙龍首玉璜、邊緣呈牙槽幾何形玉璜及表面裝飾有出廓附屬圖案玉璜。 (1)兩端飾雙龍首玉璜 兩端帶有鬃毛和尖齒利牙的龍首圖案雙龍首玉璜,是漢代玉璜中最主要和常見造型。用龍首裝飾兩端的玉璜春秋時期便有出現,西漢時期大量延續這種風格的玉璜並且造型上有所變化。 這類玉璜主要分為表面有紋飾、表面無紋飾及帶有出廓紋飾三種,其中帶有出廓紋飾的雙龍首玉璜又可依其出廓紋飾的位置分為,中部帶有紋飾型和兩端帶有紋飾型。其主要典型代表如下:

①《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版,第12頁②《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版,第13頁③徐州博物館等.《大漢楚王—徐州西漢楚王陵墓文物輯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第279頁

此外徐州後樓山漢墓中出土有一對玉握,其造型為素麵雙龍首玉璜⑤,本 用於裝飾的佩璜,由於其外形適合抓握的緣故(滿城漢墓中劉勝和竇綰的玉握即是由蒲紋玉璧改制的璜形玉器⑥),被當成葬玉所使用,可見說明漢代佩飾玉器的禮儀色彩大為減弱,使用具有隨意性。這種用佩玉作為葬玉所用的類似現象還見廣州南越王墓主右手握有玉觿一對⑦。

(2)邊緣呈牙槽幾何玉璜

幾何形玉璜基本可視為玉璧(環)三分之一左右的弧形,這種素麵的玉璜在新石器時代便有出現。戰國時期開始在玉璜的邊緣通過減緣手法,琢出牙槽狀裝飾,漢代玉璜中此類玉璜亦較常見,除延續有戰國風格的幾何形玉璜,如其表面為素麵或裝飾有蒲紋渦紋等紋飾之外,也有見複雜神獸動物紋浮雕紋飾,這種複雜的神獸紋玉璜展現了西漢時期此類形制玉璜的獨特風格。

如徐州獅子山楚王墓甬道中出土白玉龍鳳紋玉璜甬:164(見圖2—31)⑧,該璜長21.1、寬4.2厘米。璜體上下兩側和兩端皆減緣形成牙槽,玉璜表面全

①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巢湖漢墓》,文物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119頁②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巢湖漢墓》,文物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119頁③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等.《西漢南越王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194頁④徐州博物館.《江蘇徐州子房山西漢墓清理簡報》,《文物集刊4》1984年,第59—70頁⑤徐州博物館.《徐州後樓山西漢墓發掘報告》,《文物》1993年第4期,第29—46頁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滿城漢墓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137、296頁⑦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等.《西漢南越王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204頁⑧韋正等.《江蘇徐州市獅子山墓西漢墓的發掘與收穫》,《考古》1998年第8期,第673—692頁

部採用淺浮雕工藝。雙面紋飾相同,共雕刻20條龍,4隻鳳鳥和2隻獸面。另外在盱眙大雲山江都王墓中也出土有類似繁複紋飾的殘玉璜。

(3)裝飾出廓圖案玉璜

漢代玉璜佩在繼承戰國以來玉璜形制的基礎上,為更突出玉璜的裝飾性功能,使玉璜的造型更為豐滿和華麗,賦予了玉璜更多的鏤雕出廓紋飾。

如徐州獅子山楚王墓甬道內出土鏤刻鳳鳥祥雲渦谷紋璜甬:264(見圖2-32)①,該璜長18.8厘米,表面為渦谷紋,中有一孔用以穿系。在其弧背外沿兩端各鏤雕一回首鳳鳥,底部弧內飾有鏤雕雲紋,基本將弧內部分填滿。

2,玉珩佩

玉珩又稱「玉衡」,河北平山戰國中山王墓中出土有墨書「它玉玉珩」字樣的玉龍形佩②,可見關於玉珩這一稱謂在東周時期確有使用。有學者認為東周時期「珩在正式的佩玉中常用兩枚,因為《國語·晉語》:『白玉之珩六雙。』可見珩以雙為單位。」③漢代組佩中玉珩通常和玉璜混淆不易區分,本文僅以發掘報告中的稱謂為主。玉珩一般也為雙龍首形、動物形及幾何形。

(1)雙龍首玉珩

雙龍首形珩與玉璜相類似,唯一差別在於玉珩背部隆起的弧度較玉璜更為平緩。西安市東郊西漢早期竇氏墓出土 4 件玉珩都為雙龍首形為例④,其中標號為M3:37、M3:7及M3:63三件為龍首呈回首對視狀,而M3:43為龍首相背。另外徐州獅子山楚王墓東四側室出土 1 件龍首相對的玉珩⑤、在其東三側室出土 1件龍首相背玉珩⑥。

這類玉珩可分為背部帶出廓紋和無出廓紋兩類。背部無出廓紋飾型玉珩代表見山東省五蓮縣汪湖鎮張家仲崮漢墓出土一件玉珩M1:23(見圖 2—33)⑦,

①韋正等.《江蘇徐州市獅子山墓西漢墓的發掘與收穫》,《考古》1998年第8期,第673—692頁②古方等.《中國出土玉器全集·1》科學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147頁③孫機.《中國古輿服論叢》,文物出版社2001年12月第2版,第127頁④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西安東郊竇氏墓(M3)發掘報告》,《文物》2004年第6期,第4—21頁⑤徐州漢文化風景園林管理處等.《獅子山楚王陵》,南京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第95頁⑥徐州漢文化風景園林管理處等.《獅子山楚王陵》,南京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第93頁⑦濰坊市博物館、五蓮縣圖書館.《山東五蓮張家仲崮漢墓》,《文物》1987年9月

背部有出廓紋飾型玉珩見揚州市邗江「妾莫書」西漢墓出土 2 件背部鏤雕有出廓紋玉珩(見圖 2—34)①。

(2)動物形玉珩

漢代玉珩中還有動物造型玉珩。如1981年西安三橋鎮大白楊漢墓組佩中有1 件鷹形玉珩(見圖 2-3)②,該珩長9.9、高4厘米,以陰刻鏤空透雕一飛鷹形象,在其中部及兩翼各有穿孔用以佩系。徐州蘇山頭漢墓出土一件蟠龍造型玉珩佩,該佩長 9.2、寬 4 厘米,整體為一曲肢回首龍形③。

這種動物造型的玉珩佩出現,使漢代佩飾玉器更為富有活力,裝飾性更為突出,也表明佩玉在漢代距禮制愈來愈遠。

(3)玉牌形玉珩

湖南長沙咸家湖西漢曹女巽墓,內棺中部死者腰部出土2件尺寸形制相同的玉牌④,在發掘報告中稱之為玉珩,該玉珩為長方形,長8.8、寬 4.4 厘米,單面透雕龍馬造型。這種類似於器物鑲嵌飾的長方形玉珩頗為少見。

三、玉觿佩

玉觿又稱玉沖牙,其一端尖銳若獸牙。觿最早被認為是用來解繩結的工具,《說文》載:「觿,佩角。銳角可以解結」⑤。

玉觿佩是組玉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在組玉佩中系佩一對於最下端,稱之為沖牙,《 ·玉藻》載禮記;「佩玉有沖牙」孔穎達疏:「中央下端縣以沖牙,

①揚州市博物館.《揚州西漢「妾莫書」木槨墓》,《文物》1980年第12期,第1—7頁②古方等.《中國出土玉器全集·14》,科學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147頁③徐州博物館.《古彭遺珍:徐州博物館館藏文物精選》,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11 年第 1 版,第 207 頁④長沙市文化局文物組.《長沙咸家湖西漢曹女巽墓》,《文物》1979 年第 3 期,第 1—16 頁⑤《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第1版,第186頁

動則沖牙前後觸璜而為聲。所觸之玉,其形似牙,故曰沖牙。」①讓佩玉者在行走過程中由於身體的運動使沖牙相碰故而發出叮噹悅耳的撞擊聲音,來提醒佩玉人注意步伐節奏注意自己禮儀舉止。漢代的玉觿形佩通常以龍、鳳首造型為主。其中西漢前期的玉觿多雕為龍首造型,後期的玉觿中逐漸出現鳳首造型②。

龍首玉觿這種造型出現在春秋,漢代這類玉觿較之先秦,造型更較為寬闊扁平以便於突出其複雜繁的附屬紋飾,如上文提到的出廓玉璧和帶附屬紋飾璜,這些富有精美出廓紋飾的玉佩大量出現,極大地突出了漢代佩玉的純裝飾作用。這類帶有出廓紋飾的玉觿佩以徐州楚王墓葬出土兩件為代表:

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出土青白玉觿1件W5:18③,該器長14.3、寬4.5厘米,為一尖尾虺龍造型。龍身飾有勾連渦紋,下緣透雕出變形龍鬚及一游龍造型,額頭有一小孔用以穿系。徐州龜山「丙長翁主」墓出土青玉玉觽1件④,該器長11.3、寬2.9厘米。同樣為尖尾虺龍造型,龍脊鏤雕螭龍、鳳鳥及怪獸紋。

此外,西漢時期這類龍鳳造型玉觿佩通常還表現出纖細的張力,這種造型纖細的玉觿佩更符合其做為解繩器這一功能形象。

如揚州邗江「妾莫書」西漢墓出土白玉龍形玉觹⑤,該器長10.7厘米,整體採用透雕和陰線刻技法,一端雕刻有回首龍、另一端為尖角狀。北京大葆台漢墓2號墓中出土白玉鳳形玉觿⑥,器長12厘米,用透雕的手法雕琢一高冠張口回首鳳鳥造型。

①《禮記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914頁②盧兆蔭.《玉觿與韘形玉佩》,《玉振金聲——玉器與金銀器考古學研究》,科學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第51—57頁③韋正等.《江蘇徐州市獅子山墓西漢墓的發掘與收穫》,《考古》1998年第8期,第673—692頁④古方等.《中國出土玉器全集·7》,科學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115頁⑤揚州博物館、天長市博物館.《漢廣陵國玉器》,文物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94頁⑥大葆台漢墓發掘組等.《北京大葆台漢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第71頁

四、玉舞人佩及玉人佩

玉舞人佩在漢代佩飾玉中也是較為常見的種類之一,通常在漢代女性墓葬中出現。漢代組玉佩中玉舞人佩不僅反映出了漢代組玉佩已成為漢代貴族婦女裝飾玉佩這一特點,也反映出兩漢時期舞樂文化的盛行。

漢代在中央設有樂府這一機構,史書中也多漢代善舞者的記載,如《西京雜記》中記載漢高祖的寵姬戚夫人「善為翹袖折腰之舞」①;《漢書·外戚列傳》中記載有成帝的趙飛燕皇后「學歌舞,號曰飛燕......能掌上舞」②,這些善舞的後宮體現了兩漢宮廷舞樂的豐富。不僅如此在漢畫像石及陶俑上也都體現出漢代民間尚舞樂的風氣,所以後世讚譽「兩漢的樂舞直接繼承了先秦的傳統,它上繼先秦,並融會了國內各少數民族的樂舞,吸收西域等國外各民族的樂舞,形成我國歷史上的第二座高峰。」③

西漢早期玉舞人佩的式樣比較多,雕刻技法上有圓雕和片雕,造型上有連體和單體,性別上有男舞人和女舞人。西漢中期開始玉舞人佩的形制基本上固定下來,基本上為單體片雕女舞人造型,在造型上有翹袖折腰狀的鏤雕人物造型,也有簡單表現為方牌形的人物造型。 1、女性舞人形象佩 (1)圓雕玉舞人 圓雕玉舞人佩在西漢較為少見,以南越王墓西耳室出土圓雕玉舞人C137 為典型代表④,該舞人高 3.5、寬 3.5 厘米,人物頭梳螺髻,身穿右衽長袖衣,扭胯並膝而跪,小口微張,作歌詠狀,由頭頂一孔縱貫全身用以穿系。該舞人可謂南越王宮舞女的真實寫照,也是出土漢代玉舞人的首見圓雕品。

圖 2-41 南越王墓圓雕舞人C137

(2)連體舞人

早期舞人佩中常見連體舞人造型,在戰國時期便有出現。如洛陽金村戰國墓出土組玉佩中便有一件連體舞人佩⑤。與戰國時期採用具體圓雕刻畫手法不同,西漢連體舞人佩多表現為片雕長牌狀,如徐州獅子山楚王墓東四側室有出

①《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西京雜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79頁②《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6月第1版,第3988頁③金秋.《中國傳統文化與舞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91頁④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等.《西漢南越王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120頁⑤梅原末治.《洛陽金村古墓聚英》,小林寫真製版所出版部,昭和十二年(1937年)三月版

土 1 件連體舞人①,長 2.7、寬 2.7 厘米,為兩舞人攜手共舞造型。西安東郊竇氏墓出土連體玉舞人M3:66(見圖 2—42)②長 4、寬 2 厘米,為長方形片狀,用細線勾勒出一高一矮兩個舞人形象。西漢中期以後這類連體舞人佩逐漸趨於消失③。

(3)片狀方牌型玉舞人佩

造型簡約的片狀方牌型玉舞人在漢代中期較為常見,如山東五蓮張家崮漢墓④、山東昌樂縣甾川王后墓⑤中都有發現。以徐州石橋漢墓 2 號墓中出土兩件片狀方牌型玉舞人(見圖 2—43)⑥為例,兩件舞人形制大小基本相同,長 4、寬 2 厘米左右。長方形玉牌狀,兩面用陰刻線刻畫出舞人翹袖折腰的形象。上下兩端皆有小孔用以穿系。

(4)片狀鏤雕玉舞人

片狀鏤雕狀舞人佩造型基本為一袖揚過頭頂,另一袖捲曲長垂,表現出漢代女舞人舞姿妖嬈,翹袖折腰的具體形象並用陰刻線描刻出具體形象的玉舞人佩,是玉舞人佩中最常見的形制,這類玉舞人佩造型在漢代玉舞人佩中最為生動優美。西安三橋鎮大白楊漢墓⑦、揚州甘泉「妾莫書」西漢墓⑧、北京大葆台漢墓⑨都有出土這類舞人佩。以揚州甘泉「妾莫書」西漢墓出土舞人舉例(見圖2—44),舞人高 5、寬 3 厘米,翹袖折腰狀,用陰刻線刻畫兩面細部特徵,上下各有一孔用以穿系。

2、男性舞人形象佩

男性玉舞人佩多見於西漢早期,男性舞人佩一般造型特別誇張,以南越王

①徐州漢文化風景園林管理處等.《獅子山楚王陵》,南京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第95頁②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西安東郊竇氏墓(M3)發掘報告》,《文物》2004年第6期,第4—21頁③盧兆蔭.《漢代貴族婦女喜愛的佩玉—玉舞人》,《玉振金聲——玉器金銀器考古學研究》,科學出版社2007 年7月第1 版,第73—79頁④濰坊市博物館、五蓮縣圖書館.《山東五蓮張家仲崮漢墓》,《文物》1987年第9期,第76—83頁⑤濰坊市博物館、昌樂縣文管所.《山東昌樂縣東圈漢墓》,《考古》1993年第6期,第525—533頁⑥徐州博物館.《徐州石橋漢墓》,《文物》1984年第11期,第22—41頁⑦古方等.《中國出土玉器全集·14》,科學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146頁⑧揚州博物館、天長市博物館.《漢廣陵國玉器》,文物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82頁⑨大葆台漢墓發掘組等.《北京大葆台漢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第71頁

墓和西安東郊竇氏墓中出土最具典型性。南越王墓西耳室出土玉舞人C259①,該舞人動作幅度誇張,右臂甩在腦後,右臂捲曲向後,聳肩扭胯,抬膝提左腿。發掘報告稱漢代有『沐猴舞』,此或即表現這種詼諧的動作。女性舞者似乎不方便表演這類舞蹈,故應當是一男性舞人形象。另有人認為這類舞人是在表演有巫術含義的儺舞,佩帶者取其辟邪之意②。西安東郊竇氏墓中出土有獸足玉舞人M3:44③,舞人側臉朝右下方,右臂繞面部左側上揚,左臂撫於胸前,若猴狀,這也應是一件跳「沐猴舞」的男性舞人佩。

3、其它玉人佩

西漢組佩中除了舞人佩外,還有其它玉人佩飾,這些玉人佩通常都為男子形象,表現為小臣造型。也有人認為這些玉人也屬於翁仲的形象④。其中南越王趙眛的組佩中有四件玉人飾⑤,三件為完整器,造型基本為雙手垂拱跪坐狀。 除南越王墓外,其他有代表性的西漢玉人佩主要有:安徽渦陽石弓山崖墓出土 1 件青玉人形佩⑥,佩高 5.75、寬 3.23 厘米,玉人頭戴冠帽,用陰線刻出面部五官,身著交領寬袖著地長袍,腰間系有一玉佩飾。背面雙足下有一圓孔可用於插嵌,冠帽頂端的中部有鑽孔。

徐州東郊陶樓蟠桃山劉頎墓出土白玉人形佩M1:18⑦,佩高 4.1、寬 1.5 厘米,玉人為袖手立姿,束髮,髮髻居中高凸,留八字須,身著長袍。頭至足有一椎形孔穿通。

①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等.《西漢南越王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120頁②徐琳.《兩漢用玉思想研究之一—辟邪厭勝思想》,《故宮博物院院刊》2008年第1期,第123—146頁③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西安東郊竇氏墓(M3)發掘報告》,《文物》2004年第6期,第4—21頁④徐琳.《兩漢用玉思想研究之一—辟邪厭勝思想》,《故宮博物院院刊》2008年第1期,第123—146頁⑤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等.《西漢南越王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197頁⑥古方等.《中國出土玉器全集·6》科學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139頁⑦徐州博物館.《徐州市東郊陶樓漢墓清理簡報》,《考古》1993年第1期,第14—22頁

五、龍、鳳形佩

單體玉佩中多見裝飾有龍、鳳造型,如玉璧、玉環、玉璜、玉觿等。其中以龍為主體造型的玉佩主要有玉珩形龍佩與玉珩形龍佩。 1、玉珩形龍佩 玉珩形龍佩的造型基本為雙龍連體組成,且其造型對稱,這類玉龍佩多為位於組佩的頂端起到總起提梁的作用故稱為玉珩形雙龍佩,多見於西漢早期墓葬出土的佩飾玉中,具有戰國風格。

如徐州獅子山楚王墓的第一、二號塞石夾縫中出土玉珩型龍佩塞I、II中:144①,佩長 20.5、寬 6.6 厘米,整體略呈橫長方形,由兩條昂首相背的虯龍組成,身後部相連形成一個「T」形孔,以供穿系。其龍首相背構成玉珩這一風格與1972年安徽長豐縣楊公2號戰國墓中出土玉雕鏤空龍鳳紋佩頗為類似②。

2、玉環形龍佩

環形玉龍佩往往呈單龍首尾相銜造型,可視為一種變異玉環。這類造型的玉龍佩歷史悠久,在新石器時代凌家灘文化③就有出現,商代婦好墓中出土有 9件蟠曲狀,首尾相銜玉龍④。戰國時期出現帶絞絲紋銜尾玉龍佩,漢代此類龍形佩基本是是從戰國時期風格造型上演變而來。

西漢時期關於這種環形玉龍佩可分為齒尾相扣和唇尾相連兩類:

其中齒尾相扣型玉龍佩以 1973 年河北定縣 40 號墓出土龍佩⑤與 1991 年安徽天長三角圩西漢墓中所出土玉龍佩M1:38⑥為代表,其造型基本都為龍口大張首尾相銜且浮雕上下尖牙吞噬捲曲的尾部,表現出玉龍張揚的個性。

唇尾相連型玉龍佩表現為龍首蜷起龍吻與尾部接觸形成環狀,造型較齒尾

①韋正等.《江蘇徐州市獅子山墓西漢墓的發掘與收穫》,《考古》1998年第8期,第673—692頁②楊伯達.《中國玉器全集(三卷簡體字本)秦漢—明清》,河北美術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311頁③古方等.《中國出土玉器全集·6》科學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1頁④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婦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158頁⑤古方等.《中國出土玉器全集·1》科學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201頁⑥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等.《安徽天長三角圩戰國西漢墓出土文物》,《文物》1993年第9期,第17—25頁

相扣型更顯內斂。這類造型以1996年安徽省巢湖市放王崗 1 號墓出土白玉龍佩FM1:240①代表。

3、鳳鳥形佩

鳥是中國古代較原始的圖騰形象之一,在史前紅山文化、龍山文化玉器中就有鳥的形象出現。鳳凰在古代傳說中是神鳥形象,《禮記》中鳳凰被稱為「四靈」之一②,漢朝人將鳳凰譽為能「通天祉、應地靈,律五音、覽九德」③,故西漢組玉佩中鳳鳥形象也是常見的造型,鳳鳥形象多表現為玉觿或玉韘的裝飾圖案,表現獨立形象的玉佩較為少見。

西漢組佩中的鳳鳥形佩其鳳鳥一般為尖緣圓眼,高冠,長頸後仰,尾呈「S」狀形象。通常為站立形象,以其表現形式不同可分為獨立單體組合類型、獨立單體類型、單體組合類型三種。

獨立單體組合類型鳳鳥佩見西安東郊竇氏墓(A組)中一對鳳鳥佩M3:36與M3:40④,玉佩形制大小相同,彼此相對獨立。獨立單體類型鳳鳥佩見安徽巢湖北山頭 1 號墓出土鳳鳥佩BM1:111⑤,為一透雕站立回首形象,頭尾之間飾一瓶狀物,瓶口部伸出作凸榫狀,上有穿孔。單體組合類型鳳鳥佩見徐州駱駝山斷翹墓組佩中鳳鳥佩⑥,為二鳳相對站立組合造型,上下各有一穿孔用以佩系。

①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巢湖漢墓》,文物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81頁。玉龍佩與 1 件玉觿 佩FM1:236 於棺內出土,當是與之組成一小型組佩。②《禮記·禮運》:「麟、鳳、龜、龍謂之四靈」。《禮記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702頁③許維遹校譯.《韓詩外傳集釋·卷八》,中華書局1980年6月第1版,第276頁④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西安東郊竇氏墓(M3)發掘報告》,《文物》2004年第6期,第4—21頁⑤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巢湖漢墓》,文物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130頁⑥ 徐州博物館.《古彭遺珍:徐州博物館館藏文物精選》,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11 年第 1 版, 第 177 頁

4、龍鳳組合佩

戰國中期的楚式玉龍佩中開始出現有鳳首為裝飾的風格①,西漢佩飾玉中也常出現龍鳳組合造型的紋飾圖樣。龍鳳組合造型,既體現出了一種陰陽觀念,也具有龍鳳呈祥的吉祥特徵。一般來說漢代多龍鳳組合紋飾在玉韘佩中出現較常見,獨立的龍鳳組合佩較為罕見。

以巢湖北山頭1號墓出土的白玉龍鳳組合玉佩BM1:121②為例,該佩長5.5、寬2.3厘米,採用鏤雕和線刻技法雕琢並列卧姿龍鳳造型,龍作回首狀,口銜鳳翅,曲身與鳳身相纏繞,鳳作昂首挺胸狀,尾背上刻有「上四」二字。

此外在漢代組佩中還有各種管狀飾及造型各異的小玉佩飾,由於形制各異過於龐雜,便不一一列舉。

第四節 西漢主要單玉佩

西漢的佩飾玉中除了組玉佩外,也有大量單玉佩。由於諸多漢墓在歷史上多次被盜掘,所以其中佩飾玉器也大都因為散亂而不易具體辨認是單玉佩抑或是組玉佩中的一件。我們姑且將史書有記載的作為單玉佩使用的玉佩及有獨立造型或有獨立出土的玉佩暫作單玉佩予以論述。

一、璧(環)、璜佩

玉璧(環)有的作為單玉佩使用,從個別文物所繪圖像信息中可以看出。如安徽省渦陽石弓山崖墓出土的玉人身上刻繪有 1 件玉璧,該玉璧即為單體佩飾,另外南宋摹本原東晉顧愷之繪《列女仁智圖》中的標註為衛懿公人物形象上就只繪此人佩帶一玉環③。 具體的西漢玉璧(環) 單玉佩實物,見南越王墓中南越王墓玉衣頭罩及左

①楊建芳.《楚式玉龍佩》,《中國古玉研究論文集》,眾志美術出版社, 2001年版,第10—29頁②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巢湖漢墓》,文物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129頁③江蘇美術館.《六朝藝術·顧愷之蕭繹繪畫長卷》,江蘇美術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

右側出土的四件玉佩中的青玉龍鳳紋重環佩D62①,環佩直徑 10.6、厚 0.5 厘米。玉環被圓圈透雕分割為內外兩部分。環佩工藝精湛且組合巧妙,其中內部的鏤雕游龍造型,填補了玉璧「好」內的空缺,並成為玉佩的主體部分,使玉佩造型更為豐富飽滿。 玉璜作為單玉佩的記載,見《山海經·海外西經》有「夏後啟......又手操環,佩玉璜」②及《韓詩外傳》卷一載「孔子南遊適楚,至於阿谷之隧,有處子佩璜而浣者。」③關於單玉佩玉璜使用的具體實例見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八號墓中出土以一件玉璜為主體的單璜連珠組佩④,可見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就出現有單璜佩的實物。徐州東郊陶家山漢墓中出土 1 件帶出廓紋的雙龍首玉璜佩⑤,除此佩外而未見其它玉佩飾,這件璜佩應該是西漢時期的單璜佩實物。


推薦閱讀:

遇見未來
高瑞泉:儒家社會主義,還是儒家自由主義?———愛思想:學習型社會領航者
如何看待西方民眾和學者對馬克思的評價?
馬星:回到靈魂的起點
最高智慧是不是邏輯上的高度自洽?

TAG:思想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