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的心理醫生---
做孩子的心理醫生---
小學階段孩子常見問題及心理調適
一、孩子沉迷於電視怎麼辦? 我的女兒特別喜歡看電視。每天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視機看電視,不把喜歡的動畫片連續劇看完絕不寫作業。中午寧可不睡午覺,也要看續集。一旦看起電視來,飯都顧不上吃,兩眼直勾勾地盯著電視,廣告都不錯過,飯涼了也不知道,吃一頓飯不知要在旁邊提醒多少次。 我非常著急,對她又打又罵又講道理,可都無濟於事。她嘴上說這個動畫片看完了就學習,結果這個完了下一個又開始了。我也經常強迫她把電視關掉,讓她寫作業。她雖然不太吵鬧,但好像肚子憋了一股氣,或者心思還在電視上,作業寫得馬馬虎虎,表示對家長的反抗。有時稍稍不注意,她又把電視打開了,氣得我不知道怎麼辦才好。有一天,她的班主任給我打電話,問我孩子是不是生病了,怎麼兩天沒來上課了?我莫名其妙還以為老師搞錯了。後來孩子終於承認,原來我每天把她送到學校時,她雖然乖乖進了校門,可等我上班一走,她馬上折回家放錄像,看《還珠格格》。 知道這件事後,我快氣死了,毒打了她一頓,她稍微有點收斂,可還是改不了。我真的不明白,原來膽小、乖巧的女兒哪去了? 專家解析 孩子如此迷戀電視,讓許多父母頭疼。調查顯示:2~5歲的孩子平均每天看電視4~5小時,6~15歲的孩子平均每天看電視2~4小時,電視是70%的兒童每天注意的中心。一個美國孩子一年在學校中度過900個小時,卻在電視機前度過1500個小時。據美國兒科學會建議,孩子每天看電視不應超過兩個小時。 電視已經嚴重地影響了孩子的學習與生活,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孩子如此迷戀電視呢? 1.學習壓力大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每個人都壓力重重,孩子們也必須「艱苦奮鬥」。由於學習壓力大,生活單調,孩子們急於尋找宣洩學業壓力的管道。電視節目以畫面為主,有的詼諧幽默,能給他們輕鬆愉悅的感覺,所以他們選擇了電視來緩解壓力。 2.缺少朋友 中國現在獨生子女家庭特別多,孩子們缺少夥伴,父母們由於工作忙又不能時時陪伴孩子,尤其一些住樓房的家庭,讓孩子自己出去又不放心,所以寧可孩子在家看電視,久而久之,孩子就迷戀上電視,電視成了孩子忠實的朋友。 3.吸引人的動畫片 一些動畫片確實很吸引人,很受孩子的青睞。 首先,動畫片以誇張、變形的手法表現事物,符合孩子想像力豐富活躍的特點,深受孩子喜歡。比如,動畫片中的人物會被某個物體「啪」的一下砸成平面,動畫片中人的軀體與五官也會不成比例地變形,這種藝術的誇張契合了孩子的思維特點,所以孩子們無一例外地喜歡動畫片。 其次,動畫片描繪孩子們理想中的世界。許多孩子都說喜歡美猴王——孫悟空,因為孫悟空強大無比,可以斬妖除魔,他們希望能像孫悟空那樣本領高強,無所不能。孩子們對動畫片中英雄的迷戀與愛戴,體現了他們的英雄崇拜心理,這種英雄崇拜,體現了他們對理想自我的期待,表明了他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所以,孩子看動畫片,也是具有心理學意義的。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也許更容易理解孩子。他們在實際生活中是弱小的、沒有獨立自主的能力。在學校,他得聽老師的;在家裡,他得聽父母的。好像所有的人都能管得著他,都比他有權力。只有在動畫的想像世界裡,孩子們才是無拘無束的。所以你也就不必大驚小怪,為什麼沉默寡言的孩子,一談起動畫片,就會雙眼放光,興趣高昂。 其實,對於電視我們也應該一分為二地看,看電視既有壞處也有好處。 首先,學齡前兒童可以藉此識字,從有關自然的節目中了解野生動植物的重要知識,同時一些前沿的東西,讓今天的孩子視野更加開闊,這是信息時代孩子們的幸運。可以說,電視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一個重要的教育媒介和娛樂媒介,但我們必須認識到,看電視還是有諸多害處的。 經常目睹暴力鏡頭(比如影視中的綁架和謀殺)的孩子,會在其心靈上受到傷害,或因好奇或模仿而產生暴力傾向。同時有研究表明,兒童長時間看電視會導致體重增加,智力下降,性格暴躁好鬥,學習成績偏低。更甚者會患上「電視病」,使行為和思維方式產生障礙。 判斷孩子是否患「電視病」,有以下幾個表現: (1)平均每天看電視時間超過4個小時; (2)看電視不加選擇; (3)對電視高度著迷,對其他事物不感興趣,不喜歡與人交往; (4)對於任何事都表現出懶散、消極、不在乎的狀態。 「電視病」會帶來一系列疾病,比如電視肥胖症、電視孤獨症、電視眼病等。當孩子具有以上4種表現時,父母就應該加大注意力了,要積極地幫助孩子戒除「電視病」,必要時還需請專家治療。專家支招 要讓孩子完全不看電視也是不現實的,關鍵在於怎麼樣正確地引導孩子看電視,使電視為我所用,才是解決問題的科學之道。對於孩子沉迷於電視的毛病,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有選擇地看電視 據研究,有兩種節目特別適合兒童收看:一類是兒童文學作品,比如《小紅帽》等兒童文學名著和童話改編的故事片;另一類是知識性節目,比如《動物世界》、《人與自然》等。 需要注意的是,盡量避免讓兒童觀看情感片或武打片等成人節目,以免對孩子身心產生不健康影響。父母可以提前查看節目表,列出一些全家可以一起觀看的節目——非暴力的、製作精良的節目,這些節目可以增加知識、增廣見聞,有助於孩子社會技巧的培養。 2.合理控制收視時間 看電視的時間要嚴格把關,每天不超過2個小時。對孩子的哭鬧相逼,要不為所動,堅持原則。對任性的孩子,可以採取冷落他們的辦法。父母強硬權威地警告,會產生積極的效果,久而久之,孩子們就會把「每天看電視不超過2個小時」作為一種規範來遵守。 3.和孩子交流討論 和孩子一同看完電視節目後,要抓住時機和孩子進行討論,鼓勵孩子就電視節目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思維和表達能力,讓孩子增長知識、增長見聞,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 4.父母要以身作則 「身教重於言教」,讓孩子養成科學看電視的習慣,父母必須以身作則,如果父母每天呆在電視機旁,怎麼去教導孩子有節制地看電視呢?你如果教育他,他可能會問你:「你都看,為什麼不允許我看?」所以父母管教孩子,首先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二、孩子太自私怎麼辦? 女兒上小學一年級了,那天她放學回來,對我說:「媽媽,我想給你個驚喜。」我忙問:「什麼驚喜呀?這麼神秘?」「我給你帶了一塊巧克力。」我聽了很高興,連連誇她懂事了。豈料這時她接著說:「這是老師發給我們的獎勵。我一共得了兩塊巧克力。一塊是『德芙』的,一塊是『金絲猴』的。我本打算都留給媽媽的,可我看著那塊『德芙』特別想吃。我忍了又忍,可饞蟲上來了,沒辦法只好吃了『德芙』,現在只剩下那塊『金絲猴』的了。」我看著那塊「金絲猴」也頗覺安慰,雖然好的沒了,破的也是女兒的一番心意呀,於是我說:「沒事的,只要女兒想到媽媽了,媽媽就高興。」 女兒見我這麼說,就樂了,不好意思地說:「其實,我不愛吃『金絲猴』的巧克力才留給你的,它的味道比『德芙』的差遠了。」 女兒的話讓我很傷心,怎麼能把好的吃了,不好的才留給媽媽呢?朋友家的孩子都是有什麼先問問媽媽吃不吃,我的女兒怎麼這麼自私呢? 專家解析 我們小時候經常聽大人們給我們講「孔融讓梨」的故事,然後我們又把它講給我們自己的孩子聽。實際上,在我們學習孔融的過程中,我們的內心深處並不是真的樂意的,我們只是認為應該「讓梨」,而不是真心「讓梨」。東方文化與西方不一樣,西方文化強調「自我」,而我們的文化歷來都是要求人要有集體觀念的。因此,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我們做任何事想的都是:我這樣做是別人期待的嗎?我們不僅僅考慮自己,認為自己的意願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這麼做是否符合社會規範。 其實,仔細想一想,我們常常陷入一種悖論之中。大人們並不是真想吃孩子的東西,而是希望孩子有「讓梨」的表現,即便這些表現不是出自孩子的內心,即使孩子的「讓梨」只是一種取悅母親的方法,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母親從孩子虛偽的表現中安慰了自己。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心是最純潔無瑕的,它來不得半點虛偽做作,我們的文化卻教導孩子們去做作,去說假話,去喊虛偽的口號。孩子的心不分善惡,他們的本性都是「真」,可教育卻讓他們一步步走向「假」。孩子在寫作文時更是假話連篇,今天扶了一個老大爺過馬路,明天就給小朋友送了一把傘。我記起了一個笑話,一次小學作文講評課上,三個學生同時寫了扶老大爺過馬路的題材,老師納悶地問:「你們三個昨天都扶老大爺過馬路了,馬路上怎麼有那麼多老大爺需要扶啊?」其中一個同學說:「小剛扶老大爺過馬路,我給他幫忙來著。」老師又問第三個同學:「那你呢?」他答:「他們兩個扶不過去,那個老大爺寧死寧活不過馬路,我們費了好大的勁才把他弄過去。」 看,我們的教育是怎樣地扭曲了孩子的天性,讓他學做「書面文章」,讓他喊假的口號,以順應社會的道德規範,既欺騙我們自己也欺騙孩子。我們一直生活在自己營造的美麗童話世界裡,欲罷不能,其實我們內心並非真的那麼無私,也不是真的希望孩子為他人奉獻一切。 有一個很讓人傷心的例子。一個上小學四年級的女孩,熱衷慈善事業,她每天要靠拾廢品或積攢零花錢湊夠5塊錢以支持貧困山區的小朋友上學。她的事迹被當地電台、報紙廣為宣傳,她的壓力越來越大,自己要幫助的對象越來越多,結果她不堪重壓,神經上出了問題,嚴重影響了學習與生活。 我認為,我們首先要告訴孩子的是:我很重要!別人不如我自己寶貴,別人的需要沒有我的需要重要。事實上,我們只有在滿足自己的情況下去幫助別人才會是幸福和快樂的。古人也曾經說過:「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和諧的社會是要每個人都快樂幸福的,而不是拿出兜里僅剩的一元錢去幫助別人。 所以對於這個例子中的母親,她對孩子的擔心是她內心對社會意識、民族觀念的一種困擾,這個困擾與孩子無關,完全是她內心的產物。孩子真誠的、單純的心是容不得半點虛假的,她對母親的愛也是如此,而且孩子對母親的愛是天性,是無條件的,也不必擔心。 三、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麼辦? 小偉是小學四年級學生,從上小學的那天起,他就沒讓父母消停過,學校老師三天兩頭找家長,反映小偉上課紀律問題。原來,小偉上課時總是不能集中注意力專心致志地學習,經常搞小動作,打擾其他同學。他不是在老師板書時離開座位,就是疊小飛機亂扔。老師不知批評了他多少次,可就是不管用。老師實在沒轍,就威脅他說,如果他上課再搗亂就開除他,他倒安靜了兩天,可就是這兩天,他也不好好聽課,玩橡皮、鉛筆,實在沒什麼可玩的,就玩自己的手指頭。老師只好叫家長來,說懷疑這個孩子有多動症,讓家長帶著孩子去檢查,可通過檢查醫生說沒什麼問題。 小偉的父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據他們反映,小偉頭腦靈活,理解力強,反應敏感。但他在家做作業極為拖拉,一邊寫一邊玩,那麼少的作業能寫到11點多鐘。另外,小偉小時候就有急躁的毛病,什麼事情不稱心,就會又哭又叫,小偉父母非常擔心,這樣下去,孩子的成績豈不會永遠提高不上去? 專家解析 注意力不集中會導致學習效率低下和學習困難,人的注意力集中不集中,將決定他未來成就的大小,其實人與人的智商水平都是差不多的,關鍵在於他做一件事時能否專心致志。如果一個人能把注意力投注在一件事上,做到聚精會神,那麼他是一定會成功的,想想看,哪個科學家不具備專心致志的品質呢? 當然我們不可以拿孩子的注意水平和成人比較。注意力發展水平低,是孩子的一個特點。有一個簡便的辦法可以檢測兒童注意力是否正常:觀察孩子在做他喜歡的事情時,注意力是否正常,若能集中注意力,就說明沒有問題。可為什麼有的孩子的注意力水平會比同齡孩子低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有以下幾種: 1.生理上的未成熟 由於年齡層低,認知還不成熟,不了解辦事的程序和輕重緩急,導致想做事,又做不好的現象。 2.對課程不感興趣 如果課程單一枯燥,孩子對課程提不起興趣,或者孩子能力超常,認為課程太簡單,覺得索然無味,所以集中不了注意力。也可能孩子天生屬於活動量大、注意力易分散型的人(如多血質和膽汁質),所以做任何事都不能持久。 3.對環境不適應 由於環境不安靜,孩子因為情緒焦慮、不安全感或是分心於外面的嘈雜聲音,所以無法專心學習。也可能由於孩子剛入學,還沒有適應有規範、制度的學校生活,對環境感到陌生,所以安不下心來。 4.生理障礙 有的孩子,因為知覺發展不良,以及神經系統或大腦微功能發生問題時,會造成注意力不集中,這些情況必須找醫生或專家檢查和治療。 孩子分心的程度與年齡成反比。兩歲孩子,注意力長度約為七分鐘;四歲為十二分鐘;五歲為十四分鐘。孩子的年齡越大注意力越強,所以,判斷孩子是否專心,應以年齡為標杆,而不要主觀臆斷。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通常表現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注意力飄浮不定,專註的目標經常轉移;第二種是情緒不穩定老走神,經常沉浸於白日夢而忘記眼前的事情。對於第二種情況,孩子只是把需要注意的目標放錯了,只要家長耐心地糾正與幫助,使他們的心思轉移到重要事情上去,他們往往會取得驚人的成就。 專家支招 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安靜的環境 有些孩子學習時間習慣放著背景音樂,或是吃點零食,他們才能夠專心致志地學習。但對於注意力易分散的孩子,要儘可能營造一個溫馨寧靜的環境,排除外在環境的雜音干擾,尤其不要讓他看到他喜歡的電視節目和玩具等。這樣使孩子心靈逐漸沉靜,培養學習興趣,以增強專心度。另外,在孩子專心學習時,大人不宜隨便打擾。你在旁邊,一會說:「喝口水吧!」一會說:「吃點水果」,孩子怎麼能專心致志地學習呢?所以在孩子學習時請勿打擾。 2.父母以身作則 父母應該以身作則,做事時要專心、堅持和耐心,為孩子做好榜樣,對孩子專心學習的表現,要多加鼓勵和稱讚。曾經問過一個學習和工作都很專心的女孩,她這個好習慣是怎麼養成的。她說主要是受她當教師的父母的影響。她的父母每天晚上都伏案工作,十分專註,孩子有樣學樣,久而久之,形成了專心學習的好習慣。3.用有趣的事引導孩子 培養注意力,可以從孩子感興趣的事入手,比如玩一個玩具,講一個吸引人的故事或觀察魚缸里的小魚等。一些靜態的遊戲可以培養孩子注意力,比如串珠子比賽、拼圖遊戲等。在遊戲時要逐漸加大難度並延長時間,這對培養孩子的耐力和專心度是切實可行的辦法。 4.讚賞、鼓勵的態度 父母的鼓勵與稱讚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 有一個北大的學生曾經講述,他的媽媽給他最好的禮物就是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他上小學一年級時老師就向家長反映,這個孩子好像有多動症,老坐不住板凳,一會幹干這,一會幹干那,別的孩子能專心學習半小時,他只坐十分鐘就開始調皮搗蛋。回到家後孩子問老師說什麼了,媽媽滿面春風地說老師誇獎你呢,說你過去只能專心學習十幾分鐘,現在能學半小時。孩子高興極了,我還能學得更長一些,下次學習我肯定能學40分鐘,他的媽媽從來不說叫他向別的孩子學習之類的話,她認為孩子在一點點地進步,在一點點超越自己。在不斷地努力下,孩子養成了專心學習的好習慣。成績一步步提高,最終考上了北大。 聽了這個故事,您肯定很受啟發,只要您有耐心與恆心,專心絕對是一種可以訓練、學習和培養的行為習慣。相信您的科學教導將使孩子受益終生進而開創一個光輝燦爛的前程。 四、孩子偷東西怎麼辦? 我兒子今年上二年級了,孩子一直很乖,可最近發生的一件事一直讓我耿耿於懷,孩子竟然不止一次地背著我,偷拿家裡的錢。去年的一天下午我拿錢包想出去買東西,可卻發現少了50塊錢。我記得沒有別人來過,難道是兒子拿的?兒子放學後,我試著問了一下:「你拿媽媽的錢去買了什麼?」他發了一下愣,害怕地說:「和同學去網吧打了會兒遊戲。剩下買了點吃的,還剩十塊錢。」我又生氣又震驚,真想狠狠揍他一頓,這麼小的孩子怎麼能學會偷呢?雖說拿的是家裡的錢,可在家偷習慣了,誰保得准在外面不偷呢?長大了不就是監獄常客了?我越想越害怕,但想到孩子的教育不能光靠打,就努力使自己平靜下來給他講道理。 從那以後我每周給他10元零花錢。在以前我們家有個規定,他每洗一次碗給他一塊錢,他原來是可以靠這種方式來自己掙錢的,可後來由於上了小學,作業多了,就沒怎麼再洗。可能由於這個原因,他才會偷錢吧。這樣平靜地過了一段時間,可前幾天我又發現他偷拿了我的錢,我很氣憤,他怎麼可以這樣?我狠狠地打了他一頓,他也承認了錯誤,可我還是怕,怕他再犯毛病。我怎樣做才能讓他不再犯呢? 專家解析 每個父母發現自己的小寶貝有了這個問題,都會震驚憤怒,猶如夢幻破碎。其實「偷竊」的行為在10歲以下的孩子中普遍存在,有的偷家裡的,也有的偷拿商店的東西,但我們並不能就因此說他們是可恥的,因為每個人都要經過家庭、社會和學校的教育才能具有誠實的品格。孩子在十歲以下,價值觀念還模糊不清、容易以自我為中心,所以,我們不必把這種行為等同於大人的行為,它和大人的偷是兩種概念,不同性質的。一般說來這種現象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慢慢消失,但如果直至10歲仍未有改善的跡象就必須尋找專業的指導與幫助了。 在物質條件相對較好的今天,人們普遍過得比較舒適,按理說,孩子偷東西的行為是不會發生的。但是,據發現,即使生活條件很好的家庭也時常會出現孩子偷拿別人東西的事情,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1.引起他人關注 家庭不完整、父母酗酒、賭博或對子女照管不周,孩子為了彌補心中的愛,為了引起父母與他人注意,往往採取偷竊的形式。 2.佔有慾望強烈 他對沒有吃過、玩過的東西,有想獲得、佔有的強烈願望,而又不能很容易地獲得,在私慾的驅使下,他便悄悄地將別人的東西佔為己有,產生了偷竊行為。 3.叛逆的反抗 還有些孩子對父母過於嚴厲的教育方式不滿,產生報復心態,故意做一些讓父母難過的事情,這是一種叛逆的反抗。 4.強烈的冒險心理 他們認為偷拿東西是一種冒險刺激的事情,別人不知道的情況下,只有自己知道,多神秘呀! 5.不清楚偷盜的卑劣 偷東西的行為多發生在孩子幼年時,他們還沒有形成明確的尊重他人權益的概念,更不清楚偷盜這種行為的卑劣之處,所以有一種「我喜歡,就要得到」的強烈願望,就不由自主地去「拿」了。 專家支招 當孩子有了這個毛病,不論偷竊物品是多還是少,都要讓孩子明白這種行為是不允許的。一定要讓孩子克服掉,而且越早越好,怎樣幫助孩子克服呢?可以參考下列的方法。 1.採取平靜、沉穩的方式教育 每個父母發現孩子有這個問題時,都會盛怒異常,動輒大吼大叫、棍棒相加,其實這實在不是明智的做法。孩子在責罵下,可能會以說謊話來掩飾自己的行為,或在你強烈的言語譴責下,產生深深的罪惡感,認為自己是天底下最壞、最可恥的孩子。這樣做,其實對事情一點意義都沒有,倒不如採取冷靜、理智的態度來處理這件事,沒完沒了的責備,不但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心,還有可能激發他們的對抗和報復心理,或對自身產生厭惡,從而失去自信心,所以一定不要那樣做。 小明的姑姑開了一個超市,小明經常到那去玩。有一次,姑姑發現小明趁別人不注意偷拿了一包糖果,讓她大大震驚,但她覺得孩子小,拿就拿吧。後來她又發現小明又拿筆記本、轉筆刀、羽毛球,而且總是趁著周圍沒人時悄悄揣進懷裡,等拿完了,他還假裝很正經的樣子,這分明就是個小偷嘛!姑姑覺得不能不教育這個孩子,否則他可能會走上歧路。那天店裡只剩下了姑姑和小明兩個人,姑姑趁這個機會走過去把小明抱在膝蓋上,用溫和的目光看著他,告訴他說昨天有個人從店裡偷了東西,然後她又講她在六年級時,曾經偷過同學的鉛筆,她知道這是很嚴重的錯誤,內疚得很,以後她好長時間都覺得慚愧、悔恨,心裡一直像背著一個包袱,那支鉛筆也沒有用。她被一種深深的罪惡感折磨著,她認為這很不值,所以她以後再也沒有那樣干過。小明聽了姑姑的故事面紅耳赤,說:「姑姑我錯了,我以後再也不隨便拿東西了。」 小明的姑姑沒有對他進行簡單的斥責與批評,也沒有讓小明覺得自己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壞人或小偷,他們一起討論了為什麼不該偷拿東西,以及偷東西對社會及他人的損害。她用這種溫和、冷靜的方式去處理,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良好效果。 2.對症下藥 對症下藥才管用,要想糾正孩子的偷竊行為,必須先確定孩子偷東西的癥狀所在,這樣才能提出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案。分析他的偷竊行為屬於下列哪一項: (1)想買一些東西,但是錢不夠; (2)認知發展不成熟,不明白偷竊的意義; (3)尋求家長的注意和關愛; (4)尋求神秘感、刺激感; (5)模仿他人行為的結果。 當你確定了是哪種癥結之後,你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提出科學的解決之道。下面幾招供您參考: (1)首先讓孩子認識到拿別人東西是可恥的行為,它會讓一個人被人瞧不起,所以一定要改掉這個壞毛病,包括家裡的錢,家裡的東西。 (2)給他合理數目的零花錢讓他自己支配,告訴他需要什麼東西可以說出來,並和孩子討論哪些願望是可以馬上實現的,哪些不行,告訴他原因。 (3)平時多關愛孩子、注意孩子。當父母的要做的不僅是讓孩子吃好、穿好,更重要的是關注他心靈的成長,這點我覺得我無需贅言了。 (4)引導孩子交好朋友,給孩子建立一個免於偷竊的環境。父母給孩子做好榜樣,做到有節制地生活,避免大手大腳地花錢。 3.教導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當孩子有不良行為時,家長要做的不是包庇孩子,而是教導他如何面對後果。讓孩子歸還偷拿物品,有必要時讓他當面道歉,以培養他的羞恥心。警告他下次再犯會有什麼後果。另一個可行的辦法是懲罰他,取消他的某些權益,比如刷一個星期碗或取消一個星期的動畫片等,都可有效地對孩子起到懲戒的作用。 總之,對孩子偷東西的行為既不能反應過激也不能掉以輕心,把孩子偷東西看做是借東西與把孩子貶斥為賊的做法同樣有害。對孩子的行為視而不見和誇大其詞都是不可取的。另外,世上也沒有一種育兒方式是包治百病的良藥,讓我們用共同的智慧打造合格的孩子。 五、孩子愛撒謊怎麼辦? 我兒子今年上小學四年級,學習成績不太好,也就中等水平,為了督促他上進,我向他許下承諾,如果期末考試每科成績達到80分以上,寒假就帶他到香港去旅遊。 那天期末考試終於結束了,我下班一回到家,兒子就興高采烈地跑過來:「爸爸,你看!」 我接過一看,原來是成績單,每科都是80分以上,還有90多分的,尤其是他一貫的瘸腿科——語文竟然考了89,真讓我大大意外。正想表揚他,我仔細一看,那個「8」怎麼那麼奇怪,弧度那麼生硬,在一張紙上,唯獨這個「8」長得奇怪,我不禁產生了懷疑,但我沒有馬上發作,照例表揚了兒子。 晚上我給老師打電話核對了一下成績,別的均屬實,但語文考了59分,很顯然,兒子把59改成了89。我既驚愕又生氣,隨即不知怎麼做才合適。不可否認,孩子確實盡最大努力學習了,進步很大,我戳穿他不給他獎勵,他肯定下學期就會泄氣;但如果我不戳穿他、教訓他,他養成撒謊的習慣可怎麼辦啊?我急於得到幫助。 專家解析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有時為了挽回面子,有時為了不傷害他人,會說一些無傷大雅的謊言。直到有一天,發現自己的孩子竟也學會了欺騙,撒謊說作業做了,或修改成績單等等,讓我們氣憤而不知所措,不知怎樣管教孩子走上正途。 一些機敏、活潑的孩子經常把謊話編得天衣無縫,讓老師和家長都信以為真。如果缺少家校溝通,他們的撒謊行為甚至很難被發現。好好的孩子,他們到底為什麼要撒謊呢? 1.分不清現實和想像 這類謊言發生在年齡較小的孩子中,他們由於心智還不成熟,分不清想像和真實,遊走在期待和現實之間無法劃清二者界限,容易把想像的事當成真實的事。例如他可能會對夥伴們說:「我爸爸、媽媽帶我去北戴河玩。」實際上,孩子的意思是:「我希望爸爸、媽媽帶我去北戴河玩。」「爸爸、媽媽,老師讓我當班長。」實際上他心裡想的是:「我要是當了班長,媽媽會多驕傲啊。」更常聽到「我爸爸是大力水手,一腳能把房子踢塌,連警察都不是他的對手」之類的謊言,他們的誇張、吹牛充滿了童趣。 2.家長太過嚴厲 有些家長把孩子的分數看得非常重要,必須要孩子考到前幾名,否則就「家法」伺候。久而久之,孩子與家長情感生疏缺少溝通,面對把分數視為命根的家長,孩子不撒謊也很難。這時撒謊成了孩子的護身符,成了避免挨打、挨批而無奈做出的選擇,時間長了,撒謊就成了一種習慣。 另外,還有一類平時的乖孩子,也會撒謊,由於家長對他們的期望值過高,孩子壓力很大,當孩子成績不理想時,他們為了不讓父母失望,也會撒謊,以此來保持自己在家長心中「乖孩子」的良好形象。 3.為了某種心理需要 像事例中的孩子,為了讓父母帶他去香港旅遊而撒謊一樣,許多孩子為證實自己的能力或為了獲得某種權益,會蓄意說謊,比如:「老師今天在班上念我的作文了」、「我小測驗考了第一名」等等。 4.為了中傷他人 一些孩子因為別的孩子得罪了他,而製造一些謠言來中傷他人,這類謊言發生在年齡稍大的孩子中間。這類謊言不易識破,而且對他人有傷害力、破壞力,性質較嚴重,必須及時制止。 孩子撒謊的原因多種多樣,那麼怎樣做到對症下藥,糾正孩子說謊呢? 專家支招 (1)對於第一種認知力不成熟的孩子,父母不必擔心。當你不關注這件事時,孩子就失去了杜撰的樂趣。他們還小,以至於不明白撒謊的含義,也意識不到撒謊是不道德的。因此不要隨便給孩子貼上「壞孩子」的標籤,不要把他們的吹牛誇張上升到品質道德的層面上,只要孩子不是經常性撒謊,只要不影響孩子的主流發展,家長不必憂心。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這種現象會逐漸消失。 (2)對於第二種情況,家長必須反思一下自己,平時是否過於嚴厲,對孩子的要求與懲罰是否不近人情。考慮一下是否應該給孩子「鬆綁」,給孩子減減負,減減壓,畢竟你的希望不是培養出有道德品質問題的高分孩子。 有時候孩子撒謊是因為沒有達到你的要求,他們認為撒謊比失敗更值。這時家長要看看自己是如何對待孩子的失敗和錯誤的,是否能夠接受不完美。 (3)如果孩子是為了滿足某種心理需要而經常對你說「媽媽,老師今天念我的作文了」之類的話時,你不要採取過激的方式,你可以說「我不認為事實是這樣的」或「是嗎,原來老師又念你作文了啊!」然後置之不理,採取冷處理。事後再給孩子講撒謊的害處,孩子會聽你的。 像例子中的孩子,撒謊是為得到益處,讓爸爸履行承諾去香港,就像那位爸爸說的,不帶他去吧會挫傷他學習的積極性,帶他去吧就等於助長了撒謊這個壞習慣,怎麼辦呢?我建議這位家長直接揭穿孩子的謊言,然後告訴他,如果他沒有撒謊,看在他各科都有很大進步的分上也許會帶他去香港的,但他撒了謊就必須懲罰他,去香港改為去廈門旅遊,總之讓他明白撒謊不僅僅於事無補,而且會雪上加霜。 (4)如果孩子說謊是為了中傷他人,家長就必須堅決地表明立場,對孩子進行嚴肅的教育,讓孩子明白這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 (5)尤為重要的是,父母要做好誠實的榜樣,比如有人找你,你讓孩子接電話告訴對方你不在等等。注意,你的言行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孩子。 (6)把嘮叨變成行動。對於孩子的撒謊,有的家長嘮嘮叨叨,窮追不捨,其實,我們倒不如把嘮叨化為行動,不要和他爭論,也不懇求他坦白,只需告訴他,你已經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以及你要採取的辦法。比如你知道孩子謊稱作業做完了時,你可以嚴肅地說:「我知道你沒有完成,你今天必須完成它!」或者你也可以懲罰他多做一遍,讓他知道撒謊的後果。這比你氣憤地指責他更讓他冷靜,也更能解決問題。 六、孩子沒有朋友怎麼辦? 我的孩子今年上五年級了,學習成績非常優秀,但卻很少見她和同學一起玩。她一直獨來獨往,沉默寡言,可能因為她性格內向不善於與人交往吧,所以她學習非常努力,也只有在拿到一百分時才顯得活躍一些。可我知道她是需要友誼的。她曾經也有過一個好朋友——小霞,她們非常好,她也經常帶她到家裡玩,有什麼好東西總讓我給她帶兩份,一份給小霞。總之,她對她好得無可挑剔,可後來,她們卻鬧崩了,小霞說她對她太好,讓她承受不住。女兒也說交朋友太累了,從此,女兒就更加沉默了。 我知道現代社會有個重要名詞——情商,我的女兒只會學習,不會交朋友,是為什麼,是不是情商太低?那該怎麼辦呢? 專家解析 這位家長說得非常對,在現代社會,人際交往確實非常重要,是情商的一個重要方面,但也不能因此就說孩子情商低,孩子不會交朋友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孩子的性格文靜、內向。他們不會像外向的孩子一樣愛熱鬧、愛玩、愛說話,羞於交往。 (2)不會玩。孩子在玩方面缺少新意,在玩時也不能佔主動,也玩不好,體驗不到共同玩耍的樂趣,因此缺少玩伴。 (3)不善於合作。有的孩子天生不會說好話,總愛與別人對著干,而且他們自尊心比較強,在與同伴出現分歧時,固執己見,不能用寬容、靈活的方式去處理問題。 (4)自卑。有一些孩子膽小自卑,他們往往不願主動與人交朋友或加入某個團體,因為他們怕遭拒絕,受挫折。 孩子長大的過程就是社會化的過程,為了更好地走向社會,為了自身的身心健康,為了將來的前途,孩子必須學會交朋友。在某種程度上,如果把人生分為幾個支點的話,親情、愛情、友誼、事業等方面為一個人的四個重要支點,任何一個支點都是十分重要的。恩格斯與馬克思交朋友成就了偉大的事業,海泉和羽凡組合紅透了大半個中國。朋友在你的一生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怎麼才能讓孩子交到好朋友呢? 專家支招 1.告訴孩子交友三原則 第一原則就是交友要多樣化。 社會上有各種不同類型的人,所謂「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將來我們會與各種各樣不同的人打交道。學校里的人也各不相同,學校也可以說是一個小社會,如果孩子學會了在學校與各色人等和諧共處,能與任何性格的人打交道,這對孩子以後的發展是大有好處的。再說不同的朋友可以滿足一個不同的需求。有的可以給你出主意,有的可以在學習上幫助你,有的能和你玩。所以,我們的朋友必須廣泛而多樣化。 第二個原則是交友要寬容。 現在獨生子女比較多,他們在家說一不二,只注重自我感受,在看人時,也總是挑剔別人的缺點,看不到別人的優點。 在談起朋友時,總是吹毛求疵,這不好,那不好,這是現代孩子普遍存在的現象。所以我們必須教會孩子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這樣,才會樂於和別人交朋友,在與別人的共處中才會快樂。 第三個原則是交友要有獨立見解。 孩子處於模仿的年齡,很容易受別人影響,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也是為什麼家長總是讓孩子找學習好的孩子交朋友的原因。但我們不能一味干擾孩子對朋友的選擇,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要堅持自己的見解,不能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一些不正確的事,即使朋友們都幹了,你也不一定要去跟著干。 2.鼓勵孩子交朋友 一些家長認為孩子在一塊總是想著法變著法玩,會耽誤學習,所以限制孩子交朋友。父母的顧忌是有道理的,朋友多了有玩伴就會更想玩,所以父母適當的限制,是可以的。但是,朋友又是如此的重要,過多的干涉會得不償失。各種不同的小夥伴,可以彌補孩子性格上的缺憾,對孩子的心志健康非常重要。比如內向的孩子多與外向的孩子交往也會變得熱情活潑。所以我們必須認識到,孩子交朋友利大於弊,我們要積極地鼓勵孩子交朋友。 3.允許孩子交異性朋友 許多父母對孩子有異性朋友都特別敏感,連孩子接個電話,父母都會盤問男同學還是女同學,如果是異性同學,父母就會高度緊張起來。他們認為男女生交往多了會出問題,其實這是種普遍的偏見和誤解。 誠然,青春期的孩子與異性交往需要父母引導,但我們不能因噎廢食,因此而限制孩子與異性交往。實踐證明,那些與異性相處好的人,更容易自信、大方,在婚姻問題上也顯得更主動,更有能力,更容易找到如意的另一半,人生也更為幸福。如果孩子在人生過程中缺少與異性相處的經驗,在長大後,戀愛婚姻都容易出問題,概括講,與異性相處的能力也是一種重要的能力。 父母要做的不是阻止孩子與異性交往,而是教會孩子如何正確恰當地與異性交往。合格健康的孩子,是應該有男性朋友,也有女性朋友的。世界本來就是由男與女共同組成的,男女交往可以互補性別帶來的性格上的不足,只要孩子與異性的交往不是一對一的,就無需過慮。 4.歡迎孩子的朋友到家做客 我認識一位朋友,她很懂孩子,她會在每月定期約孩子的朋友到家裡玩,也鼓勵孩子到小朋友家裡作客。每次家裡來了小朋友,她都把房間打掃得乾乾淨淨,拿出水果和點心,讓他們一起玩,一起學習,一起說話聊天分享小秘密,結果孩子在與夥伴的交往中不僅學會了合作,而且過得非常快樂,心情好,學習更不在話下了。不要因為孩子們弄髒了地板而不快,因為你友好善意地對待他們,他們不僅會喜歡你,也會善待你的孩子。 總之,對孩子交朋友要採取鼓勵的態度。有時,一個好朋友會影響人的一生,成就人的一生。在與朋友的交往中,可以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協作能力、交往能力,利於孩子全面發展。還有一些孩子會因為交友的問題而苦惱,父母要多關心他們,多與他們溝通討論,給他們出出主意,親子關係會和諧得多,孩子的交往也會快樂得多。 七、孩子依賴性強怎麼辦? 我女兒上六年級了,可還是什麼都不會做。上學前一天晚上我得幫忙把她的書包裝好,早晨一起來還等著我給她穿衣服,有時她不愛吃飯,還得我喂她吃。晚上學習時也是,一會媽媽這,一會媽媽那,比如「媽媽我本子找不到了」、「媽媽,我這道題不會,你給家教打個電話吧!」 以前,我想多幫女兒干點事,讓她有更多的時間學習。確實,女兒學習成績一直很好,上次又考了全班第一,這也是我的驕傲,可女兒處處依賴的性格也確實成了問題,外套得我給脫,腳得我給洗,牙膏得我給擠……有時,我想讓她自己干,我剛一說,她立刻就反駁過來:「媽媽,我又給你考了全班第一,作為獎勵,你也應該給我洗腳吧?」說完還又添上一句,「誰讓你是當媽的呢?你以為當別人的媽那麼容易呀?」 我聽了又好氣又好笑,女兒現在伶牙俐齒得很,處處跟我頂,我都說不過她。女兒今天這樣,也都是我慣的,我也知道這樣下去對女兒成長很不利,可我該怎麼做呢? 專家解析 現在許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是含在口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掉了,孩子在家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什麼事只要喊一聲「媽媽」或「爸爸」就萬事大吉。可是,在現實生活中,競爭激烈、壓力重重,孩子一旦離開父母親人建造的水晶宮,走向社會,就會像離開水的魚一樣難以生存,難以適應社會需要。 依賴心理主要表現為缺乏信心,沒有主見,能力不足,甘願處於從屬地位。缺少獨立生活的勇氣與能力,做事祈求他人幫助,性格優柔寡斷,難做決定。在學校,他們表現為聽老師話,對老師的要求奉為聖旨,如果老師沒有提出具體要求,他們就會茫然不知所措;在家裡,處處讓父母包辦,處處讓父母代勞,動手、動腦能力極差。 具有依賴性格的孩子,如果不及時給予糾正,長期下去可能形成依賴性人格障礙,帶來一系列的心理疾病,如恐懼症、焦慮症等。 孩子依賴的性格,絕大多數都是家長教育不當的結果,對於依賴的原因,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 1.過度保護 許多家長對孩子的學習生活關照得「無微不至」,像個保姆一樣包辦,代替了一切,即使孩子提出干點家務,他們也會堅決反對。他們認為孩子學習好就行了,干不幹活沒關係。長期溺愛下去,孩子不僅變得無能,而且還冷酷無情、缺少愛心。 據報道,有一個二年級的女孩面對沒有剝殼的雞蛋竟然不知如何下口,因為平時她從沒有看過煮雞蛋、剝雞蛋的過程,平時都是大人剝好了送到她面前的。問問孩子們雞蛋從哪裡來的,他們竟然異口同聲地說是從冰箱里拿出來的。 家長的過度保護,帶來了如此無能的孩子。 2.過度專制 有些家長教育孩子時過於專制,從不讓孩子思考、選擇。為了方便快捷,他們不是教孩子學習如何辦事,如何思考,他們認為這太費時費力,不如自己去代辦更輕鬆愉快。他們長期替孩子辦事,做決定,而使孩子失去了獨立行動、獨立思考、增長知識、增加經驗的機會,久而久之養成孩子過度依賴的性格。 3.享受被需要的幸福 有些家長對孩子把自己的依賴當成一種享受,認為孩子依賴自己是因為孩子愛自己,離不開自己。他們在為孩子包辦一切時,體驗到了巨大的幸福感。在這裡不僅是孩子依賴父母那麼簡單了,父母對孩子的需要也是一種依賴。 親愛的父母親們,請反思一下,你是否有上述三種情形?但請別忘了,孩子總有一天必須離巢高飛,必然要走向社會,獨自面對生活中的風風雨雨,如果讓孩子一直躲在你的羽翼之下,他們如何高飛而不至於跌落? 實踐證明,許多中小學成績優異的尖子生,到了大學之後卻不能很好地生活學習,甚至發生了許多讓人痛心的事情。長大之後他們不能很好地步入社會,現在社會上出現了一些所謂的「啃老族」,他們怕事、畏縮,寧願在家享受母親的照顧,寧願吃爸爸的工資,也不敢步入社會。他們雖已成年,但仍待業在家,他們懼怕外面的世界,不能獨立認真地完成一件事,更別提對工作負責了,所以只能做「啃老」一族。 在電影《獅子與我》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對夫婦,收養了一隻可愛的小獅子,對它照顧得無微不至,小獅子一天天長大。有一天,他們突然想到小獅子不可能永遠住在他家裡,它總有一天要走向森林,它必須學會生存、學會覓食。於是這對夫婦含淚把小獅子放回森林,每天暗中跟蹤觀察,可是小獅子由於沒有經過母獅訓練,獨立生存非常困難,它因為不懂覓食而瘦骨嶙峋。 父母們,請學會放手吧!如果你永遠牽著他的小手,他就永遠學不會奔跑與跳躍。如果你希望孩子將來是健全而快樂的,就從現在做起,利用下面的辦法,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專家支招 1.教導孩子獨立做事 懶惰,是人的本性。當有人願意為我們服務與代勞時,誰還會費心思自己去努力?事事有人代勞的孩子,要轉變成自己去動手、獨立做事的孩子,這是很難過渡的,需要家長耐心而堅定的教導。家長必須對孩子做出明確而具體的要求,逐步地讓他們學習生活技能。可以讓他們先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穿衣、吃飯、整理書包等等。當他們能夠做到時,不妨再讓他們學干一些家務,比如打掃衛生、刷碗等,這樣不僅可以培養他們的獨立性,還可以培養他們的責任心和感恩意識,體會父母的艱辛。 在一些事情上,可以多問問孩子的意見,讓他們學會獨立思考和做決定。 2.多肯定,少打擊 當孩子獨立地去做一件事時,即使事情不大,即使做得不好,也不妨鼓勵一下他做事的動機和勇氣。當孩子提出自己的主張與看法時,要多肯定、少打擊。對他們合理的想法與主張要給予肯定與支持,並鼓勵他們去實施,這樣孩子的自主性就會一天天強起來。 3.鼓勵孩子交獨立性強的朋友 父母可以鼓勵孩子與獨立性強的同學做朋友,耳聞目睹中孩子自然而然地受到影響,提高獨立地處理事情和問題的能力,激發自我,提高獨立意識和進取心,從而形成獨立的人格。 4.循序漸進 九層高台,起於壘土。孩子的壞習慣是日積月累養成的,想要一兩次就讓孩子有「脫胎換骨」的改變,也是不可能、不現實的。養成一個好習慣,需要長時間的耐心與努力,按一定步驟或計劃逐步形成。過度的變化會帶來孩子的抗拒,還會破壞親子感情。所以父母必須有耐心、有恆心,逐步養成孩子獨立自主的良好習慣。 5.堅定立場,堅持原則 由於習慣了被寵溺,一旦有所改變,肯定會反抗,希望重現以前「頤指氣使」的美好時光。這時,你一定要堅定立場,堅守原則,不要屈服於孩子的無理取鬧。有必要時可以制定一些懲罰條例,讓孩子明白自己的哭鬧是無濟於事的。 父母們,如果你不希望孩子做那隻無能的小獅子,就大膽地放手,讓他們學會自己覓食,學做獸中之王吧! 八、孩子患了厭學症怎麼辦? 我最近一直很苦惱,不知道兒子最近為什麼一提到學習,臉上就出現煩躁神情,學習時也瞌睡不斷,應付了事。寫起作業來拖拖拉拉,一支筆也能拿在手裡看上半天。你一批評他,他就說不想學習,不想寫作業。老師也向我反映,他這學期上課聽講不專心,作業交得遲,即使交上也會錯一多半。我的孩子是不是患上了厭學症?我該怎麼辦?我急於得到您的幫助。 專家解析 孩子不願意學習,這是每個家長都會遇到的問題。每個青少年在學習過程中都出現過不願學習的情緒。什麼是厭學症呢? 厭學症指的是對學校的學習生活失去興趣,產生倦怠情緒、冷漠逃避和對抗的心態及行為表現。具體表現為:不願學習,學習動力不足;上課注意力分散,聽課不專心,作業不用心;學習消極被動,思維緩慢;學習效率低,知識脫節無系統;考試及作業錯誤率提高,學習成績較差。嚴重者,還可能有逃學、說謊、離家出走等不良行為。 據一次調查顯示:「喜歡學習」的小學生僅佔8.4%,初中生僅佔10.7%,而高中生僅為4.3%。可見厭學是在學生中間廣泛存在的現象。 長期的厭學,會使學生成績下降,還會帶來逃學、吸煙、沉溺網路等品行障礙,從而產生嚴重的後果。厭學產生的原因很複雜,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 1.客觀原因 從客觀原因說,與我國國情有關。我國人口眾多,教育資源不足,升學壓力極大。大多數學校施行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而是以升學、考試為中心的「應試教育」。教材內容陳舊單調,教學方式死板機械,以應試為目的的填鴨式教學,讓學生失去了學習的樂趣。學校為追求升學率,延長學生學習時間,加大作業量使學生超負荷運轉,長時間的疲勞過度,使學生厭學,學習效率低下。 2.主觀原因 一些學生由於在早期教育中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時經常遇到挫折,考試失利、成績不高,努力卻無濟於事,加上父母的批評、老師的訓斥、同學的歧視,使他體驗不到學習的樂趣,從而認為自己笨,不是塊學習的材料。越不想學越學習不好,越學習不好越不想學,如此惡性循環,導致厭學情緒加重。 3.教育因素厭學症的產生與教育因素也不無關係。一些學習內容和方法與兒童年齡不相適應使兒童厭學。父母對孩子期望值過高,孩子壓力過大,從而厭學,老師對差生的歧視和另眼相看,使孩子不願學習。 另外,與家長、老師或同學關係不良也會造成孩子情緒不穩,從而學習時不能專心致志,記憶力差,思維緩慢,導致厭學。 4.迷戀網路遊戲或電視等 近年來,隨著電腦及網路的普及,沉迷於電子遊戲的孩子顯著增加。遊戲畫面跳躍,五彩繽紛,刺激性強,長時間玩遊戲,使孩子大腦疲乏倦怠。對學習的內容失去興趣,「呆板」的知識激不起大腦的運轉,所以學習差,厭學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了。 對於孩子厭學,家長該怎麼做呢? 專家支招 1.培養學習興趣 其實孩子不是不明白學習的重要性,而是提不起對學習的興趣。對學習缺乏興趣也是厭學的一個主要原因。學習興趣可以使人的學習進入高能狀態。研究顯示,當人心情愉快樂觀時,腦波形是α,α波是大腦處於最佳狀態的標誌,這時學習效率非常高。要想學習好,必須調動起學習的興趣來,學習興趣怎樣培養呢? (1)找找成就感 大多厭學的孩子,都是在學習中體驗不到成就感的孩子,如果他有成就感,就會不斷地努力。如果孩子在學習上經常受到老師與家長的批評、指責,很少表揚的話,就會挫傷學習信心。這裡家長可以分析一下孩子沒有成就感的原因,是由於學生學習困難還是家長要求太高。如果是學習困難,家長可以多指導孩子的學習,請家教輔導以提高成績,如果是最後一種原因,家長要適當地給孩子「鬆綁」,降低要求,少打擊孩子,讓他樹立起學習的信心來。 (2)多鼓勵,少打擊 要多鼓勵孩子。許多父母過於看重分數和名次,常常拿孩子與別的孩子比較,一而再、再而三地數落孩子,你成天在他耳邊說「你學習不好要抓緊」之類的話,說來說去他倒害怕學習了。父母要多鼓勵,少批評數落,才能讓孩子找回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父母要改變以往一味批評的教育方式,努力尋找孩子的微小進步,對孩子的每一點努力與進步都要給予肯定與表揚。要讓孩子認識到,他通過努力可以學習好,家長對他有信心,有耐心。對孩子成績的提高不要急於求成,一位教授總結出了教育12字箴言:「低起點,小坡度,勤奮到,大發展」。所以要給孩子一個低起點,讓他把基礎的知識學好,上好課,把基礎打牢。小坡度,就是讓他從小進步中嘗到甜頭。所以,家長不應只是看重孩子學習的結果,關鍵是看到孩子向上的樣子,只要孩子一直在努力,一直在進步,就應積極地鼓勵。 2.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如果孩子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對學習成績的提高大有裨益,對抵制厭學的情緒也大有幫助。 (1)學習要有始有終。做任何事情,如果不能持之以恆,都不會成功,學習更是如此,「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是不會學習好的,培養孩子持之以恆的學習習慣,要從小抓起,對低齡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要通過辦法糾正,這在前面我們已經論述過。 (2)嚴把時間關。父母要教會孩子合理地安排和遵守學習時間。要幫助孩子形成有規律的作息制度。可以為孩子制定一個合理的生活時間表,將每天起床、運動、吃飯、學習、遊戲的時間安排好,並嚴格按時間表去做,就會節省時間,從而克服孩子無規律的拖拉習慣。 (3)學會聚精會神地學習。注意力集中可以提高學習的效率,所以一定要防止孩子邊做作業邊吃東西,或者邊做作業邊玩的習慣。 父母對孩子消極對付的學習習慣,要制定具體的計劃來幫助孩子克服。可以通過檢查作業等強有力的外在力量督促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孩子只要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厭學的情形就會大大改變。 3.進行專業治療 對於厭學情緒嚴重的孩子,必須尋求專業人員的治療。通過專業的輔導訓練,可以及時、有效地治療孩子的厭學症。 九、單親家庭怎麼辦? 我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就離婚了,沒有媽媽的關心、疼愛,我過得孤單寂寞,我總是在心底里問自己:「既然我沒人疼,為什麼還讓我來到這個世界上?」可我還是倔強的,遇到傷心事時,我總是一個人偷偷哭泣,我不祈求任何人的憐憫。 家裡非常窮,爸爸歲數大了,身體又不好,沒有合適的工作,所以家裡的家務活基本上都是我做。我知道家裡處境的艱難,要想改變現在的生活,我必須努力學習出人頭地。可是無論我怎麼用功,學習成績還是上不去,煩惱把我緊緊裹住,我想掙脫卻無濟於事。無論在家裡還是學校,我都得不到一絲快樂。在家裡,每當我讓父親給我點錢時,父親總是數落我的不是,說我這不對,那不對,說我不知道節約用錢,罵得我狗血噴頭,還說我就這點出息!這時我的心涼涼的,感到落寞又無所適從,沒有方向,沒有出口……我經常會恨這個世界,恨離我們而去的媽媽,也恨暴躁無能的父親,但我知道我不應該恨父親,他也不容易,再說畢竟只有父親和我相依為命,所以我辦什麼事都盡量為他著想,當然,父親並不知道。每當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我總是默默地去努力,但卻仍然是個差等生。我並不害怕別人瞧不起我,我怕不能讓父親過上好日子。 我感到茫然無措,在學校里我沒有什麼朋友,偶爾我也會開懷大笑一下,但基本上我是非常壓抑的,難道我是得了什麼病?在傷心時,沒有一個人給我哪怕一個溫暖的眼神,我討厭死了這樣的生活。誰能告訴我,我該怎麼做? 專家解析 這封充滿壓抑與憂鬱意味的信,讓我感覺沉重,沉重的不是他父母離婚這件事本身,而是由此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在現代社會,單親家庭越來越多,每年大約有150萬對夫妻離婚。「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夫妻不和,離婚並沒有錯,錯的是不應該對孩子造成傷害。我們不難發現,單親家庭中的孩子由於得不到全面的愛而變得孤獨自閉,膽小畏縮,生活在壓抑的情緒中不能釋放;也有的孩子因生活在父母雙方的仇恨和謾罵中而變得性格暴躁,悲觀厭世,由此發展成為問題少年而走上犯罪道路;有的孩子因父母離異而對愛情和婚姻產生恐懼,進而對整個人生產生懷疑,生活在一種深深的危機感中,從而不幸福。 所以父母要愛護自己的婚姻,非離婚不可時也要想辦法努力把這種傷害降到最低。不同層面的孩子對父母離婚會有不同的心理反應,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以幫助孩子更好更快地走出父母離婚的陰影。 1.嬰幼兒時期 這個時期的孩子,雖然還不太會說話,但他們的心理還是非常敏感的,能覺察到周圍人和環境的改變。因此對這個時期的孩子,大人的生活作息盡量不要有大的變動。如果非改變不可,也要循序漸進讓他們慢慢適應,盡量避免大變動給他們帶來困擾。 2.幼兒園時期 這個年齡層的孩子,是想像力高度發展的時期。他們常常分不清哪些是真實的,哪些是想像的,所以往往會認為是由於自己不懂事惹父母生氣,父母才離婚的,他們往往把責任歸咎於自己而陷入深深的自責之中,對於這個時期的孩子,必須告訴他們,父母離婚是大人之間的事,與他們無關。 3.小學階段 這時是孩子最無法接受父母離異的年齡,所以他們受到的傷害也最大。首先,他們此時不能像小時候那樣用想像來安慰自己;另外,他們還不夠成熟到有能力駕馭自己焦慮、恐懼的情緒。尤其是當繼母或繼父或新的兄弟姐妹闖入家裡時,他們更感到恐懼和擔憂,唯恐失去大人的愛,這時大人要反覆地告訴他,你永遠是他的爸爸或媽媽,你會永遠愛他。這時讓他們有安全感,體會到溫暖和愛是非常重要的。 4.中學階段 這時的孩子,已經能夠明白事物的變化是正常的,但他們還是無法擺脫不良情緒的困擾。親情的不完整,加上青春期的焦慮與困惑,會讓他們陷入深深的苦惱之中,進而怨恨、仇視父母,恨他們怎麼自私地拋棄了自己。所以對這個時期的孩子,父母最好齊心合力,制定一個科學的教育方法。切忌相互埋怨,給孩子心裡埋下仇恨的種子。 生活在單親家庭中的孩子,人格和心理一定會出現問題嗎? 據國外的心理學家統計,35%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都出自單親家庭,54%的美國總統和英國首相出自單親家庭,比如:林肯、丘吉爾、柯林頓……可見,單親家庭的孩子不僅有容易出問題的一面,更有容易成才的一面。中國歷史上也有許多出自單親家庭的偉大人物,孔子、孟子都是出自單親家庭。單親家庭的孩子為什麼容易成才呢? 首先,單親家庭中,大人要加倍地為生計奔波,往往沒有時間照顧孩子,孩子被迫要獨立去面對許多事情,在這種情況下,有利於他們獨立性格的養成,而獨立性是成才的一個重要條件。 其次,單親家庭一般都不太富有,孩子過早地承擔生活的壓力,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所以他們更成熟,更有責任感。 再次,單親家庭中的孩子由於很早就從生活中體驗到挫折和失敗,所以更加堅韌、堅強,也能刻骨銘心地體會到「失敗是成功之母」的道理,所以也更有百折不撓的毅力,這種品質是成功的重要保證。 對於單親家庭,我們要一分為二地看,單親家庭既有消極的方面,也有積極的方面。在歐美,有很多單親家庭的孩子很幸福、很成功,沒有出現任何問題。我們的傳統是容易給一個事物下定義,久而久之,形成一個思維定式,認定了單親就是不幸的,單親的孩子肯定會出問題。由於這種思維,本來可以健康成長的孩子都變得不正常了。實際上,無論是單親的孩子,還是正常孩子,關鍵在於我們怎樣對待和看待。建立現代的觀念,走出思維的誤區很重要。 對於單親孩子,父母不能讓孩子缺少關愛,也不能溺愛孩子。父母怎樣做才能將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點呢? 專家支招 1.夫妻共同制定教育孩子的原則 夫妻離婚是大人之間的事情,孩子是無辜的,所以無論你有多仇恨對方,也要壓制怨恨,與對方制定一個共同教育孩子的原則。不要讓孩子去仇視另一方,更不要斷絕孩子與另一方的交往,孩子是否會受傷的關鍵在於父母婚後是否能以友善、諒解的態度共同愛孩子。所以,父母可以達成協議,允許孩子與另一方相聚,比如要求對方每周陪孩子一天,帶孩子去看姥姥、姥爺或爺爺、奶奶等,讓孩子感受到充分的愛。同時要盡量給孩子一個積極向上的面貌,這對孩子的精神狀態會產生巨大的積極影響。 2.告訴孩子父母離婚的事實 許多家長害怕離婚會給孩子帶來創傷,用謊言的方式欺騙孩子,隱瞞離婚事實。實際上,孩子們都很敏感,他們早晚會知道,再說孩子的心理也並非像我們想像的那麼脆弱,坦白告訴他比隱瞞更好。法律上也有規定,他們有權利知道父母離婚的事實,也有權利表達個人看法和做出自己的選擇。父母離婚後,孩子有權利選擇由哪一方撫養。不可否認,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父母告訴孩子時盡量平靜客觀一些,不要帶上個人情緒。 父母離婚了,哪一個孩子都不可能平靜地接受,他們可能會傷心難過、失落焦慮。父親或母親必須對孩子加倍地關心體貼,無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在情感上,儘可能抽出時間陪著孩子,與孩子交流談心,也可以安排一次旅遊,帶孩子去散散心。要讓孩子了解人世間有許多種愛,有父母孩子之間的愛,有夫妻伴侶之間的愛,有師生朋友之間的愛,而你對他的愛不會因為夫妻分離而改變,爸爸、媽媽是永遠愛你的,父母的愛和以前沒有區別。同時強調,離婚是大人之間的事,與孩子沒有關係,並不是他的錯,他不必自責。有空可以給孩子講講林肯等單親卻成才的故事,讓孩子知道,父母離婚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他們照樣可以健康成長。 3.給孩子耐心、持續的關懷 許多父母因為離婚而心灰意冷,並期待孩子變得比以前懂事一點,獨立一點。但實際上,孩子畢竟比我們脆弱,我們必須給他們足夠的時間讓他們適應,如果太急於求成,給孩子太大壓力,反而會產生負面效果。所以,父母必須等待孩子成長。不管工作多忙,盡量抽時間與孩子交流談心,關注孩子的心靈,讓孩子感到關懷和安慰。如果孩子情緒不穩發脾氣,就讓他們盡情發泄,因為這樣有利於緩解壓力,當孩子平靜時,再與他交流討論,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讓孩子生活在雙性化的環境里 在人們的觀念里,認為單親孩子可憐,其家長也為了給予孩子愛的補償,對孩子百般寵愛。事實上,孩子不會因為父母離異而馬上成為問題孩子,倒是家長的溺愛使他們變了形。尤其要注意的是,父母離異後,不宜讓孩子生活在性別缺失的環境里。當父母不能及時地再婚時,可以採取代理角色的辦法,選擇異性親戚或異性老師,孩子可通過這些方式補償情感中的性別缺失。 5.不要怨恨對方 有的家長離婚後,在孩子面前毫不留情地批評前夫或前妻,把所有的過錯都推到對方身上,說:「你爸爸拋下我們,跟一個狐狸精跑了」之類的話。大人之間相互仇恨謾罵,甚至限制孩子與另一方見面,殊不知,這樣會在孩子心中留下仇恨的火種,讓他對戀愛與婚姻產生懷疑與恐懼,進而影響他一生的幸福。 6.不要給孩子施壓 離婚對大人也是個不小的打擊,大人也需要一段時間去療傷,但切忌把子女當成唯一的希望,這會使孩子壓力重重。不要對孩子說「以後我就全靠你了,你要努力學習,出人頭地」之類的話,這樣會讓孩子由於承受不了壓力而煩躁恐慌。聰明的父母應該平靜地看待離婚,給孩子一個輕鬆正常的環境,讓孩子正常地過日子。 7.取得老師幫助 單親的孩子,容易受到其他同學的歧視,所以,父母要及時與老師聯繫,取得老師的幫助,讓老師給孩子特別關照,並注意了解孩子在校情況。建議老師為孩子的隱私保密,維護孩子的自尊心,老師在這方面應該責無旁貸。 8.注重孩子的情感教育 在單親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往往對情感的需求更強烈,更需要人愛,所以發生早戀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此應及時對孩子的情感進行疏導。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可以給孩子買一本性教育的書,放在孩子能發現的地方。對孩子與同學的交往,給予科學積極地引導,讓孩子與異性同學正常地交往。 單親家庭中的孩子照樣可以成長為健康成功的人,不必自卑,也不必自憐。對於事例中的男孩我給出以下兩條建議: 首先,正確看待困難、挫折,「化悲痛為力量」,用困境激勵自己,迎難而上,培養各方面能力。 其次,尋找多個人生支點。如果交不到好朋友,就培養某一方面的興趣,比如某一類運動。 另外,正確對待與父親的關係。與父親產生衝突時,直接說出你的想法,不要和父親吵。告訴他,你很難受,很不快樂,這樣父親才可能理解你。 最後祝願所有單親家庭的孩子都健康、快樂的成長!
推薦閱讀:
※特別特別害怕蟲子怎麽辦?
※一個採購部經理,名片上沒有印手機號碼,這是什麼心理?
※總是為別人考慮的性格,是不是不好?
※【漫畫】東華禪——怎樣才是活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