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讀《易經》心得】未濟卦:從頭再來

【讀《易經》心得】未濟卦:從頭再來    一、原文簡介(主要參考黃壽祺《周易譯註》)  

  (下坎水上離火-火水未濟卦)    未濟,亨,小狐汔濟,濡其尾,無攸利。    大意:未濟卦象徵事有未竟之意。正因為事未成,可以促使其成,所以亨。未濟雖有可濟之理,但若處事不夠敬慎,將如小狐涉水渡河,濡濕其尾,不能順利渡水成濟,只是徒勞而無益。(汔,音氣,將近)    傳統解釋:    《序卦傳》說:物不可窮,所以既濟之後是未濟。既濟卦形旋轉180度即為未濟卦形。    未濟與既濟的意思正好相反,既濟以渡水已竟表示事已成,未濟以渡水未竟表示事未成;兩卦上下卦也正好相反,既濟是離下坎上,未濟是坎下離上,水在下,火在上,火繼續往上,水繼續往下,是兩不相交之象,水火不濟,象徵事未成。而且六爻皆失位,所以說「未濟」。既濟六爻皆得位,未濟六爻皆不得位。這種情況在《易經》六十四卦中是絕無僅有。既濟卦到上六則勢已窮,所以未濟則尚可望其濟。所以未濟之時,有致亨之理,才有致亨之道,那就是慎始慎終慎處。這就是《易經》變易無窮的辯證法之理。    既濟、未濟兩卦在六十四卦中的地位是極為特殊的,可以說僅次於乾、坤兩卦。《易經》把事物看作有始有終、終而復始、有生有滅、生生不息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是由陰陽相聚所形成的天地為起始的,故以乾坤兩卦為《周易》之首:天地生成萬物,遂有千種變化、萬般運動,所以乾坤兩卦之後次之諸卦,展開各種矛盾鬥爭:從自然規律到政治形勢,從統治階級到普通百姓,從婚姻家庭到衣食住行,從文化民俗到哲學思想,無所不及。然而過程總有窮盡之日,矛盾總有解決之時,所以經過無數陰陽消長、事物盛衰的矛盾鬥爭,終於有了一個終結,迎來了陰陽協調、矛盾消失、大功告成、萬事亨通的既濟時代。但是矛盾止息只是相對的,矛盾的運動才是絕對的,隨著舊的過程止息,新的過程必將產生,所以《易經》不以既濟作結,而是以未濟作結。所以《序卦傳》說:「物不可終窮,故受之以未濟終焉。」以未濟作結,充分反映了宇宙變易無窮的自然規律。這種以乾坤為開首,以既濟未濟為終結的安排,使得《易經》「變也」這一深刻的思想得以巧妙地表現出來,這就是《易經》的哲學價值。    卦辭是描述一隻沒有經驗的小狐,在大河即將渡過,對岸近在咫尺時,被即將到來的成功沖昏頭腦,竟然在水中歡呼跳躍起來,結果沾濕了尾巴,差點被水淹死,功虧一簣,終於未能成濟。這個故事是寓言,它告訴我們不論幹什麼事都要慎始慎終,有一個環節疏忽大意,就可能前功盡棄。    未濟也言「亨」是因為變易,正如既濟會走向其反面「初吉終亂」一樣,未濟也能夠向既濟的方向發展,由事未成發展為事已成,故未濟亦有「亨」。「未濟有可濟之理,所以得通」所以既濟「亨」是已然之亨,未濟「亨」是未然之亨。未濟的「亨」最終將決定於事態的發展和主現的努力。    既濟之時要慎終如始,未濟之時則要慎始慎終,「自始濟以至於將濟,不可一息而忘敬慎也。」否則就會像小狐涉水,接近成功之時,卻濡濕其尾,必將不能成濟而無所利。因為一般說來,都是始之易,終之難。    未濟也是提醒人生奮鬥就像沒有終點的旅程,生生不已而無窮。所以《易經》終於未濟,有「變通不窮」,從頭再來之意。    黃壽祺先生說:卦辭小狐之象,與初六爻辭「濡其尾」正合,強調未濟「慎始」之義。喬萊曰:「小狐,專指初也。既濟之亂在終,而未濟之難在初,過此未必不濟也。初六爻辭曰「濡其尾」,則小狐指初明矣。」    彖曰:未濟,亨,柔得中也。小狐汔濟,未岀中也。濡其尾,無攸利,不續終也。雖不當位,剛柔應也。    大意:《彖傳》說:未濟卦之所以得亨,是因為六五爻以柔居中而下應九二,能以柔納剛,而剛柔相濟,所以得亨。也即未濟是可能轉為既濟的。    九二爻有小狐涉水,將濟而未濟之象,是因為九二居下卦坎水之中,尚未能岀於坎險之外。    初六爻居於卦最下位,陰柔勢弱,有小狐涉水卻濡濕其尾,無所獲益之象,是因為力有未逮,陰居陽位失正,不能固守貞正,所以有始無終,不能持續至終。    未濟卦的六爻雖都不當位,但是剛柔有應,所以存在化未濟為既濟的可能,這也就是未濟之所以能致亨通之理。    傳統解釋:    既濟以下卦為主,以柔中為善,未濟也是以下卦為主,以柔中為善。因為既濟卦下卦是離,上卦是坎,離為光明,坎為險陷,所以既濟下卦處於離明之本,六二柔中也處於離明之內,合於既濟《彖傳》所言「初吉,柔得中也」,若再向外發展,進入坎險,就轉向未濟而要「終亂」了。未濟卦下卦是坎,上卦是離,也以下卦為主,下卦為坎險,體現了未濟的卦義,再向外發展,進入離明之體,則有可能轉為既濟而得亨。所以《彖傳》開頭說「未濟亨,柔得中也」。    所以未濟之亨在於柔得中,而未濟卦恰恰是處於上卦的六五為柔得中。《彖傳》說明未濟卦以下卦為主,下卦的坎險體現卦義,所以下卦無亨可言,只有發展到上卦才有可能轉向既濟,有亨可言。    從卦象上看,六五已走出坎險,進入離明,這是客觀條件;就六五自身而言,六五下應九二,上承上九,既能納剛健,又不違剛,處事柔順適中,有可濟之象,故可至亨。    「小狐汔濟」是指九二,九二處在坎險之中,上有六五之應,似乎將要出險,但畢竟尚未出險,所以《象傳》解釋說:「小狐汔濟,未出中出。」    未岀中,指九二在坎險之中,還未能岀。不續終,指初六,因為其象為尾,有始無終。九二之所以不能岀險,是因為初六陰柔力微,所以首濟而尾不濟,不能續其後。所以小狐處在「汔濟」之時,只要再加一把勁就可渡過河去,到達成功的彼岸,可惜它未能堅持到底,可能由於即將成功而過度興奮,也可能是力量不濟,總之小狐顧頭顧不了尾,把尾巴弄濕了,而尾巴一旦沾濕則影響渡水,無所利益,所以《彖傳》說:「濡其尾,無攸利,不續終也。」感喟小狐的努力未能持續至終。從《彖傳》的語氣來看,未濟之時未必不能成功,小狐若能慎始慎終,不把尾巴搞濕,還是能渡過河去的。    卦辭言「未濟,亨」正是說事未成可以發展為事已成。《彖傳〉最後說「雖不當位,剛柔應也」,也是從六爻來闡釋這一卦義的。未濟卦六爻皆不當位,有未濟之象,但六爻均剛柔相應,若合力相拯,慎始慎終,還是可濟的。    所以「小狐汔濟,濡其尾」其實就是警告要慎終如始。儒家認為:官怠於宦成,病加於小愈,禍生於懈怠,孝衰於妻子都是不能慎終如始的結果。    未濟卦充分體現了《易經》變易的思維方式。本來未濟卦剛柔失正,無所作為,但是爻象卻剛柔互濟,能同心協力以圖濟,存在可變化而成既濟的可能。正因為有既濟的可能性,所以卦名才叫「未濟」,「未濟」只是尚未濟,而不是不能濟。    象曰:火在水上,未濟;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大意:《象傳》說:未濟卦下卦是坎,是水,上卦是離,是火,有火在水上之象。火性炎上,水性潤下,火在水上,則兩不相交,不能濟物,所以有未濟之意。    君子觀察未濟卦火在水上,兩不相交,且六爻皆不當位之象,感悟到未濟之時,必須審慎辨其物性,使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各當其所,以促成既濟。    傳統解釋:    未濟卦下卦是坎,上卦是離,坎為水,離為火,所以是火在水上之象,與既濟卦水在火上可以煮成食物相反,火在水上,不能烹飪,未能濟物,所以象徵事未成。    火在水上,居位不當,致使難以煮物,君子觀此卦象感悟到未濟之時必須以審慎的態度分辨萬事萬物,並使之各居其所,以便發揮各自的作用,以促成未濟轉向既濟。    《彖傳》以推演卦辭小狐渡河的故事來闡述慎始慎終的卦義,《象傳》則以上下卦體為喻象,繼續發揮這一思想,引導去分辨和區別各種事物的不同特點,用其所長,棄其所短,最大限度地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爭取形勢的根本好轉。    既濟之道在於「防」,未濟之時貴於「慎」。所以這二卦居下經之終,以應於上經之終的坎離二卦。既濟之中含未濟,不防則功敗於垂成;未濟之中含既濟,不慎則不能轉亂而為治。防之於未然,慎之於既然,則既濟可常濟,未濟可終濟。所以未濟內含既濟,就像太極靜極而動,動極而靜之理。    黃壽祺先生說:處未濟之道,以審慎為主,故大象傳強調「慎」字。項安世曰:「必加慎者,以其未濟也。水火交則有難,辨之不早辨,居之不得其所,皆難之所由生也,可不謹乎?」    初六,濡其尾,吝。    大意:初六陰柔處坎險之下,位卑力弱,當未濟之初,不可輕進,但是因為上應九四,而且陰居陽位,冒險躁進,以致有小狐濡尾差點溺身之象。急於求濟,反而不濟,所以有憾惜。    象曰:濡其尾,亦不知極也。    大意:《象傳》說:初六冒險躁進,致有小狐濡尾溺身而未濟之象,是因為初六既不知時不可濟而冒進,亦不能敬慎以終濟。(不知極,即不續終也。極,終)    傳統解釋:    初六處於未濟的開始,並不具備可濟的條件,且本質陰柔,力不從心。但初六居於坎險之中,陰居陽位,急躁冒進,急於脫險,又應於九四,處險則不安其居,有應則志行於上,必欲上行,而九四本身並不是中正之才,不會前來援助,所以初六必然半途而廢。爻辭以小狐渡河為喻,說明初六猶如柔弱幼小之狐,不度量自己的才力和客觀形勢冒險躁進,結果未游到對岸就氣力不濟,沾濕了尾巴,終有憾惜。    既濟初九雖然也是「濡其尾」但既濟初九陽剛得正,處離明之體,當既濟之時以「濡其尾」戒其謹慎守正,不輕舉妄動,所以得「無咎」。未濟初六是不自量力而進,「濡其尾」是指其欲濟而終不能濟,所以有「吝」。同樣是「濡其尾」,由於所處時位不同,既濟初九喻其當濟而慎於濟,未濟初六喻其不當濟而急於濟。    九二,曳其輪,貞吉。    大意:九二以陽居中,當未濟之時,雖上應六五,但仍居坎險之中,居中就能守正,所以能謹慎而不輕進,所以有拖曳其輪,車行緩慢之象,能謹守正道,可獲吉祥。    象曰:九二貞吉,中以行正也。    大意:《象傳》說:九二之能謹守正道,而獲吉祥,是因為陽剛居中,能守持中道,所以行為必能端正不偏。    傳統解釋:    九二上應六五,既有陽剛之才,又得柔中六五之助,是可以有為的,但是以陽居陰,得位並不正,儘管身處坎險之中,急於脫險,但因為九二得中,所以能夠持中守正,保持貞正,不急不偏,所以能夠謹慎自止而不敢輕進,就像向後拖曳車輪使之緩行。能如此謹慎守正,自然可以獲吉。    《易經》原則是正未必中,而中無不正,不必當位為正。九二能居於中位,則必能行正,所以《象傳》說:「九二貞吉,中以行正也。」    既濟初爻亦言「曳其輪」,兩者說的都是要審慎而行,但兩者義同而時位不同。既濟初九因居於一卦之初,故以「曳其輪」為喻成其小心行事,未濟九二以陽剛而獲中德,但仍然要像既濟初九那樣「曳其輪」,可見未濟的處境是多麼艱難,故尤須謹慎行事。    其實在既濟之時,初九、六二兩爻都不敢輕舉妄動,何況未濟。不審時度勢,量力而行,而勇於赴難,不過匹夫之勇,必敗無疑。    六三,未濟,征凶,利涉大川。    大意:六三陰柔失正,處坎險之上,力弱不足以濟事,所以不宜躁進,若急於求進,必有凶災。所以不利於做大事。    這裡只有在利涉大川前加一個字才能解釋。    象曰:未濟征凶,位不當也。    大意:《象傳》說:六三力弱不足以濟事,若急於求進,必有凶災者,因為六三陰柔失位而不中,又處坎險之上,居位極其不當。    傳統解釋:    六三的爻辭似有矛盾,既言「征凶」,又言「利涉大川」,歷來說《易》者曾有多種解釋,但都不圓滿。    因為從六三的《象傳》「位不當也」來看,是表示「不利涉大川」,可能是輾轉抄書,脫去一個「不」字。    如果這樣,就是六三在事未成之時,以陰柔之質處坎險之上,屬居位不當,此時不宜妄動,更不利涉大川,若強行前進,必有兇險。    但是還有另外一種解釋:六三居下卦坎的極位,陰柔不中而居險,而乘承皆剛,所處又剛,陰柔力弱不足以濟,未有可濟之道,所以凶,所以說「未濟,征凶」。但是六三又上應陽剛上九,有助,所以未濟有可濟之道,險終有出險之理,若能涉險而往從上九,居於坎極,是將出坎險之象,有「利涉」之象,所以可以濟,所以說「利涉大川」。    九四,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於大國。    大意:九四已岀下卦坎而入上卦離,秉陽剛文明之質,事有可濟,但是失正而有悔。所以如果能固守正道,則可獲吉祥而無悔。所以如果能振奮有為,敬慎濟事,則可成就非凡,就像攻打蠻夷鬼方,三年而有成,將被封賞為大國之侯。(震,同「振」,振奮有為)    象曰:貞吉悔亡,志行也。    大意:《象傳》說:九四秉陽剛文明之質,若能固守正道,則可獲吉祥而無悔,就可以踐履其濟險之志。    傳統解釋:    九四已脫離下卦坎險進入上卦離明,總體說來命運已開始改變,未濟將有可濟的希望。但九四以陽居陰,處位不正,仍然有悔,須守持正固方可獲吉,消除悔恨,所以爻辭戒之以「貞吉」。    九四處在未濟之時,要真正地守正除悔,不能靠坐等,而應奮起鬥爭,立志於求濟的行動,這就是《象傳》所言「貞吉悔亡,志行也」之意。因為天上不會掉下餡餅,要想拯救未濟走向既濟,就要全力以赴投入艱苦卓絕的鬥爭,像爻辭所比喻的那樣,以雷霆震動之勢討伐鬼方,堅持不懈地戰鬥三年必能取得勝利,獲得封賞為大國之侯。    既濟卦九三也以伐鬼方為喻,這是因為既濟九三倒轉過來就是未濟九四,所以喻象相同(既濟九三,以陽居陽,是君伐之;未濟九四,以陽居陰,是臣用君命伐之),不過既濟九三與未濟九四兩爻喻意各有側重。既濟已處於事成之時,言高宗伐鬼方之事,只是說明勝利來之不易,故在勝利之後要謹慎行事,「勿用小人」。未濟處事未成之時,舉伐鬼方之事,意在說明要經過艱苦鬥爭才能轉向既濟;而三年得勝更是強調鬥爭的艱巨性、持久性,勸勉九四拼搏到底:「有賞於大國」則說明只要堅持不懈,必可獲得成功。    《易經》是積極向上的,喜歡說「貞吉、貞凶」,也就說吉凶結果不在天而在人,事在人為,人生禍福無不是自己求來的。未濟一卦三言貞吉,就是勸告。    從卦象看,九四不得位不得中是有悔的,但是九四岀坎入離,陽剛文明,是能濟險者。以剛居柔,柔者臣職,剛者臣才,上近虛中文明之君,奮其戡亂濟世之才,信專寵固,所以有賞於大國。    未濟至此,堅冰已經打破,航道已經開通,勝利在即,曙光在望。    六五,貞吉,無悔;君子之光,有孚,吉。    大意:六五居離明之中,高居尊位,有文明之德,得中,所以能謹守正道,所以可獲吉祥,雖不得位,亦無所悔憾。更因為下應九二,上比上九,均為陽剛濟事之才,若能以其離明虛中之德,誠信待人,任人以能,則事有可濟,並得以顯現其君子之光彩,所以可獲吉祥。    象曰:君子之光,其暉吉也。    大意:《象傳》說:六五內蘊誠信,外耀輝光,誠於中而形於外,故獲吉祥,所以具有君子之光彩。    傳統解釋:    六五是從未濟轉向既濟的關鍵,六五雖以陰居陽不當位,但居中,^中則無不正,所以可守持正固獲得吉祥,而沒有悔恨。    九四言「悔亡」,是指有悔而後悔亡,六五言「無悔」是根本沒有悔恨。所以六五爻位非常好,《彖傳》說「未濟亨,柔得中也」,指的正是六五。    六五得中,所以「貞」;居離明,所以「光」;虛中應下卦坎中,所以「孚」。上下交孚,事無不濟,「吉」。    六五居上卦離卦之中位,是文明之主,以陰柔之德,居離火之明,有虛中之美,六五他不僅自己能守持正固獲得吉祥,沒有悔恨,而且以柔居剛,下應九二,上比上九,象徵著他能帶領大家共同渡過未濟難關,進入既濟的太平盛世,一人之光及於天下,天下之光皆其光。所以爻辭將六五君子之德比作東方的太陽,禮讚太陽驅散了烏雲,光照大地,給人們帶來了蓬勃的生機,帶來了幸福吉祥。    六五是獨善其身與兼濟天下的完美統一體。所以《象傳》說」君子之光,其暉吉也「,暉是陽光照射,光披四海之意。君子之光所以能帶給人們吉祥,是因為它不是只照亮了自已,而是同時照亮了大家,使入們告別了黑暗,走向光明。    黃壽祺先生說:六五居上卦離日之中,所謂「君子之光」也,正是化未濟為既濟之寫照。楊萬里曰:六五逢未濟之世而有光輝,何也?日之在夏,曀之益熱,火之在夜,宿之彌熾,六五變未既為既濟,光明之盛,又何疑焉?    上九,有孚於飲酒,無咎;濡其首,有孚失是。    大意:上九以陽剛居未濟卦之極,物極而反,遂成既濟,所以諸事皆宜,心無煩憂,誠信孚眾,飲酒逸樂,無所咎害。而若其飲酒逸樂無度,荒廢政事,則有涉水濡首之危,這樣誠信孚眾就會喪失。(失是,有失正道。是,正)    象曰:飲酒濡首,亦不知節也。    大意:《象傳》說:上九居安不能思危,行為不知自我節制,飲酒逸樂,荒廢政事,而至於失其誠信,偏離正道,有濡首之危。    傳統解釋:    上九以剛在上,剛之極;居上卦離明之上,明之極。明能看清楚形勢,剛能決斷,剛極而能明,所以不會浮躁,也不會猶豫不決。但是居未濟之極,非得濟之位,無可濟之理,只能樂天順命,安命順時,待機而行而已,則可無咎。    但是上九以陽居未濟之極,物極必反,未濟有可能既濟,於是舉杯慶賀,天下太平,得意忘形,這時就不能安其處,這樣就會誠信全失,人心渙散。就會轉向其反面,重演小狐濡首的悲劇,正道盡失,既濟又將變為未濟。未濟轉既濟的核心其實是孚,也即以誠信獲得人心,凝聚人心。    既濟卦之終,有亂之理,所以上六以濡首為時事之危象徵,未濟之終,有濟之理,所以上九以濡首為人事之失告誡。    在這最後一爻中,再次濃縮和再現了未濟轉為既濟、既濟轉為未濟「物不可窮」的觀點,提醒審慎小心,須臾不可耽於逸樂。這就是辯證思想。    黃壽祺先生說:上九已從未濟轉為既濟,但若逸樂無度,必將再從既濟返回未濟,爻辭「無咎」二字,含有「善補過」之義,正見其設誡之深。李簡曰:「未濟之終,甫及既濟,而復以濡首戒之,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    小結:未濟卦的核心思想是如果慎始慎終,就能從未濟轉變成既濟,這是包含了《易經》最根本的思想:變,在一定條件下,任何事情都能變。    從六爻來看,下面三爻處於未濟之時,強調要慎,上面三爻開始向既濟轉化,強調要進,要行。因為下三爻都處於坎險之中,初六有「濡尾」之咎,九二有「曳輪」之貞,六三有「征凶,位不當」之戒,都是沒有成功;上三爻處於離明之中,九四是「伐鬼方,有賞」,六五是「君子之光,有孚」,上九是「飲酒,無咎」,是大功告成。但是成功是暫時的,不成功是長期的,隨時既濟就會轉成未濟,由既濟而未濟的變化關鍵在於「不知節」。所以實際上是在警戒不要得意忘形。    至甘之中,藏有至苦,厚味之中,含有厚毒,恃其有孚,而必然失去。所以《易經》以「時中之道」示人,既則太過,未則不及。所以《易經》核心無非「一中」而已,不易者,易之中也;變易者,易之時中也。    《易經》由既濟卦而未濟卦的安排實際上是樸素的否定之否定思想,體現了《老子》的「福兮禍之所依,禍兮福之所附,孰知其極?」思想。    其實《易經》討論的是生活常識和智慧,是古人對生活的感悟,64卦描述了入生波瀾起伏的過程,總結了上升下降的經驗,把人生生長衰亡,從頭再來的循環展示給我們,讓我們可以鼓起勇氣,正視人生的殘酷,奮勇拼殺。    二、牽強附會--屢敗屢戰    楚漢相爭,劉邦屢敗屢戰,經常從頭再來,其堅韌不拔是成功的關鍵。    劉邦被項羽封為漢中王后,實際是被軟禁在漢中,北邊三個王看著他: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這三人由於對20萬秦卒被坑和焚燒咸陽負有主要責任,在關中已經失去民心,秦民痛恨不已。實際上項羽為劉邦修建的這個監獄,已經不堪一擊。    韓信於是公開宣布修建棧道,並有意讓關中守將注意力集中在棧道的工程上,然後攻擊陳倉。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果然章邯中計,當樊噲的前軍已攻陷陳倉時,章邯才勉強集結手中軍隊,趕往陳倉馳援。但民心向背,一觸即潰。陳倉陷落後,章邯向東退卻。這時,劉邦進入陳倉,指揮樊噲、灌嬰、周勃三大軍團會師。    章邯軍隊則退至好畤,布陣準備抵擋劉邦大軍,並派急使向司馬欣、董翳等求救,司馬欣、董翳因為民心已無法掌握,自保都有問題,堅守不出。而韓信引臃河之水淹灌章邯都城廢丘,章邯自殺身亡。    劉邦於是輕易攻入咸陽,司馬欣、董翳投降。由於劉邦深的秦國父老推崇,所以順利控制關中,這時離他被迫進入漢中只有四個月的時間。    蕭何把關中劃為渭南、河上、上郡三個郡,納入漢國的管轄中。    當王陵營救劉邦家屬離開沛縣,使劉邦無後顧之憂後,開始與項羽作戰爭天下。    其實王陵倒向劉邦,就是項羽火燒咸陽導致的。而項羽不能讓王陵投降,竟然烹煮王陵母親屍體泄恨。    張良這時開始起作用,先是寫信給項羽,表示:「漢王離開漢中,以目前動向來看,只是想佔有關中,以取得他原來應得的關中王而已,我看他仍不敢輕易東向而進入中原。」然後將齊王田榮和梁王魏豹聯合造反、昭告天下的文件同時交給項羽,並表示齊國將聯合趙國和梁國來共同對抗楚國,這股勢國將比同是楚國出身的漢王劉邦軍隊,對項羽威脅更大。    項羽與蔣介石一樣,攘外必先安內,首先要消滅原楚懷王(義帝),下令臨江王共敖、衡山王吳芮、九江王英布聯合襲擊義帝,並暗殺之於長江中。然後開始北伐。    在韓國的張良確認項羽已全力部署北征計劃後,便暗中由韓國進入關中,重行投奔劉邦,劉邦封張良為成信侯。於是在張良策划下,劉邦率軍出函谷關,鎮撫關外的秦部落長老,並掌握韓地。河南王申陽原為張耳部屬,在張耳號召下也投奔劉邦,成為漢國的河南郡。    這時項羽正在親自率軍北上,準備和田榮決一生死。當時田榮已經控制原齊、趙、梁地。項羽一天之內便將田榮大軍擊潰,田榮兵敗為亂民所殺。田榮戰死後,其弟田橫收拾殘軍數萬人,堅守在東南淮州的城陽,並擁立田榮之子田廣為齊王。    為了報復自項梁時代以來齊人不肯積極協助楚國的舊賬,項羽軍隊於是焚燒城郭、屋室,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一路之上,楚軍軍紀敗壞,喪盡天良,無惡不作,「燒夷齊城廓室屋,皆坑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使軍隊所到無不殘破。這就徹底激起齊國的反抗,齊國人民組成游擊隊襲擊楚軍,使項羽的楚國主力部隊深陷於齊地。    劉邦決定趁此機會襲擊項羽的大本營彭城。據《漢書高帝紀》記載,楚國的董公對劉邦說:臣聞「順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無名,事故不成」。「明其為賊,敵乃可服」。項羽為無道,放殺其主,天下之賊也。對如此十惡不赦的共賊,一定要向天下公布其滔天罪行,以此東伐,則師出有名,四海賓服,成就三王之業。    劉邦接受了董公的建議,立即鄭重其事地為義帝發喪,「袒而大哭,哀臨三日」,同時派出使者奔赴各地,向各路諸侯發出討伐項羽的皇皇檄文:    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於江南,大逆無道。寡人親為發喪,諸侯皆縞素。悉發關內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漢以下,願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    前戲做足,劉邦開始出兵,為收服人心劉邦下令軍隊所到之處不可擾民,遵守嚴格的軍紀。    但是劉邦兵力實在可憐,進入漢中時,劉邦只有三萬人左右,沿途流亡及逃回中原的大約有三分之一,最後核心部隊只有兩萬上下。在關中補足了一些兵力,以秦人為主,也就三萬,所以劉邦進攻彭城,只有六萬不到。    然而項羽除掉征齊十萬主力部隊外,留在楚地的守備人馬還有十萬以上。    所以劉邦只能大量採用結盟方式,拉攏集結諸候的兵力,根據史料記載,進入洛陽時的劉邦陣營兵力已高達56萬之多。但是直屬部隊不到十分之一。而補給上由鎮守關中的蕭何負責。    當劉邦進入外黃時,盜賊出身的魏地大角頭彭城也率領屬下三萬多人前來投奔。    當韓信率領50萬大軍火速攻向彭城時,楚地附近的長老幾乎完全束手旁觀,親項羽的九江王英布等人也不願捲入這場為義帝復仇的攻防戰,項羽的確沒有凝聚力。    劉邦順利拿下彭城,也被這次的大勝利沖昏了頭,他下令沒收項羽私有的貨寶、財富、美女,並且每天在項羽的宮殿里開慶祝酒宴。攻進彭城的聯盟部隊實際是土匪,好淫掠殺,無所不用其極,甚至為了搶女人和財物而兵戎相見。    項羽之所以忘了彭城的防務,是因為他從未想過有人會攻擊他的基地,他自認天下無敵。    由於田橫採用游擊戰術,項羽的十萬大軍高度分散,要集結並不容易,項羽立刻將指揮交給大將龍且,自己則率領三萬餘主力部隊急速返回彭城。    而此時劉邦的慶功宴還沒有開完。破曉時刻,項羽親率大軍攻入部署於彭城西北方的漢軍。當時漢軍大部分猶在睡夢中,根本毫無準備,因此潰不成軍,大多火速退向彭城。    在彭城的劉邦聽到楚軍反攻,也立刻集結人馬準備抗拒。但軍紀混亂的烏合之眾一觸即潰,韓信只能下令掩護劉邦撤離彭城。彭城漢軍大亂,自相踐踏。    劉邦逃命途中,在靈壁東邊的睢水附近被項軍追擊潰敗,張良和陳平各自逃命,夏侯嬰則率領侍衛軍勉強保護劉邦逃入山中。    漢軍被擠殺在睢水中十數萬人,睢水為之不流。    劉邦攻打彭城時,他的家屬想回沛縣得瑟,顯擺衣錦還鄉,但是彭城大敗,只得緊急移送劉公、呂氏至山區避難,但是最終被項羽抓獲。    劉邦脫離戰場後,也和夏侯嬰火速返回沛縣,但找到劉邦兩個孩子,載上車共同逃亡。楚軍在後面窮追不捨,劉邦只好親手推下兩位孩子,以求減輕重量逃命。    這時原投入漢陣營的諸侯紛紛反叛,魏、趙等均投降楚軍,連關中的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也加入楚軍行列。    劉邦這時一敗塗地,陷入絕境,身邊只剩數十騎逃命。逃命途中,在下邑碰到張良,根據張良的情報,項羽南回後,田橫又收復了三齊,所以項羽必須重新北伐。    劉邦可以稍喘一口氣了。    其實劉邦是自取其敗。乘項羽不在彭城投機一把是失敗的關鍵。因為張良、韓信和蕭何是知道烏合之眾是毫無戰鬥力的,一旦碰到逆境,就會做鳥獸散。    彭城敗訊傳出時,鎮守關中的蕭何便將關中守軍分出一部分進佔米倉滎陽,以保證對中原糧食的控制。接著急速編組未滿20歲的青年軍和年紀較大的老弱軍,由其負責關中地區的守備,以及關中和滎陽間的聯繫和補給。所以劉邦說:只要蕭何還在,我就有拚下去的本錢。    乘項羽北伐,劉邦根據張良建議,在滎陽建立根據地,築甬道將敖倉和滎陽接連,打通黃河運輸線,保證關中糧食供應,準備和項羽開展持久戰。而史書中關於楚軍糧少、糧盡、糧絕的記載不斷。    劉邦接著開出價錢:」願意放棄函谷關以東的統治權,讓給肯和我合作共同來對抗項羽的人」。這其實是楚漢相爭中,劉邦用與人共分天下建立聯盟的基本策略。這個策略是針對項羽對有功者忌之,不願給予獎賞的致命缺點的有力武器。    張良認為:可以有效地協助對抗項羽的有三個人。第一位是九江王英布,是項羽以外的楚國猛將,在滅秦戰役中曾多次出任先鋒大將,出生入死,功勞卓越。所以他對只得到九江王之位,心裡非常不滿,和項羽間已出現嚴重貌合神離的現象。第二位是游擊王彭越,他的出身低,和項羽一向格格不入,分封時他和田榮一樣遭到刻意貶低,所以不久便加入齊國反叛陣營,目前已掌有大部分梁地。第三位是韓信,可以獨當一面,獨立掌握一個軍團,以和漢軍互為犄角。    所以可以聯合這三個人分享天下,便足以擊破項羽。計議已定,立即實施。    從此楚漢相爭態勢形成,雙方互有勝負,一直呈膠著狀態。    然後劉邦將滎陽交給韓信,返回關中,梳理內政:立長子劉盈為太子,命蕭何協助太子主守關中以穩定後方,並下令大赦,同時設置了中地、北地、隴西3個郡。並著手建立法令制度,立宗廟、社稷、宮室、縣邑;並授權蕭何諸如民政、徭役、治安、稅收、財政等等全權管理,遇有緊急的事情可不用稟告即可實施,只要事後備案即可。    緊接著關中發生大饑荒,一斛米值萬銀錢,易子而食。劉邦移關中居民到漢中墾殖。    待後方穩定後,劉邦又蠢蠢欲動了。    彭城大戰後,魏王豹公開向項羽投誠。魏豹說自己投降項羽的理由是:漢王粗野傲慢,不懂國際禮節,常無故對諸侯怒罵,對待群臣如同奴才,我不想再看到他了。    劉邦決先向魏豹下手,以韓信率領灌嬰和曹參去攻擊魏國。魏豹本人御駕親征,率主力於蒲坂,韓信利用其後方空虛,直接攻打魏國首都安邑,魏豹急速返回救援,結果半路遇伏,全軍覆沒,魏豹被俘,魏地向漢軍投降,改置河東、上黨、太原3郡。    彭城大敗後,陳余也宣布脫離漢軍聯合陣營,聯合齊國田橫抗擊劉邦和項羽。    韓信建議以魏國首都安邑作攻擊發起點,帶兵三萬,向北攻略趙國和燕國,並東擊齊國,向南切斷楚軍攻打滎陽時的糧食補給,以徹底奠定楚漢南北對抗的局勢。    劉邦同意韓信的計劃,並派張耳率軍支援。    韓信最大征服中原的關鍵是井陘之戰。當時韓信張耳只有2萬多人,陳余的趙國大軍號稱20萬,李左車認為韓信和張耳乘在魏、代的勝利,士氣頗高,不可輕視之。但最頭痛的是糧食問題。井陘口的地形有利,道路狹窄運糧車無法並行,騎兵也不能成列,因此以奇兵從小路襲擊他們的糧襪補給隊,主力深溝高壘堅守防線,不與其作戰。如此一來,韓信和張耳大軍前不得戰、退不得還,又沒有可以劫奪糧食的地方,不到10天,這兩位敵將的頭顱一定可以呈獻在將軍麾下。否則我們若過於輕敵,反將為他們所敗。但是陳余輕敵。    韓信擺下背水陣,吸引趙軍出戰,陳餘下令開關迎擊,韓信、張耳在前衝殺,漢軍士氣高昂,趙軍不能勝。陳余親率大軍,傾巢而出。韓信下令盡棄鼓旗,火速退回在河邊的陣營。趙軍隨後攻擊水邊的漢軍陣營,戰況激烈,死傷慘重,陳餘下令關上守軍全部出動,加入戰局。    漢軍已無退路,全力死戰。    這時候,埋伏的漢軍乘機攻入空虛的井陘關口,激戰數小時,趙軍一直未能有效突破韓信的背水陣,準備退回井陘關口休整,發現關口堡壘已為漢軍所佔,立即混亂,傳言說趙王歇已向漢軍投降,趙軍士氣崩潰,紛紛逃散,陳余死於亂軍之中趙王歇被擒,趙國殘軍全部投降。    韓信背水一戰,征服趙國,這時楚漢相爭態勢已經逆轉。因為項羽雖號稱擁有楚梁,實際上樑國大部地區是在彭越的控制下,楚國也有不少地區是由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統轄。所以項羽真正掌握的區域僅彭城和江東地區而已,和劉邦掌握滎陽、關中、漢中相比,項羽已經沒有優勢。韓信拿下中原的魏、代、燕、趙,劉邦實力已經佔上風。這時候,楚漢相爭已進入第三個年頭。    而項羽深陷齊國,數十萬大軍在項羽不在時,為田橫所敗而退回楚境。    然後韓信利用李左車建議,暫時按兵不動,向劉邦建議命張耳為趙王,以安撫方式來穩定趙國,然後派遣能言善辯之士去燕國要求和談,制服燕國,使之成為漢軍盟友。然後再兵臨齊境。    這時項羽正在做把同盟者推向對手的事情。    韓信於井陘口大獲全勝之時,項羽已親臨滎陽,準備對滎陽發動總攻擊。劉邦一邊希望韓信支援,一邊希望九江王英布反水,使其從後方牽制項羽,以減輕滎陽的壓力。    而這時候項羽又派使者到九江來催逼英布共同出兵滎陽,以配合全力攻擊劉邦的軍事行動。但是劉邦派出的隨何探聽到此消息,立刻趕往開會地點。楚使者正在傳布項羽指令,責備英布為何遲遲未能發軍配合。隨何直入會場大聲表示:九江王已加入漢軍陣營,不可能再發兵協助楚軍了。隨何隨即向英布表示:事情已決定了,請立刻殺掉楚軍使者,莫讓他回去泄露軍機,並且請求漢王助您對抗楚軍。    英布此時即使殺了隨何也很難解開項羽的懷疑,因此英布只好殺害楚國使節團,正式起兵加入漢軍陣營,準備和楚軍作戰。    項羽在獲知九江王英布造反後,非常憤怒,立即派龍且率5萬人攻打英布1萬多人,英布戰敗,只好率直屬部隊突圍而出,直奔滎陽,劉邦撥出數萬兵力,由英布率領而駐守於成皋。項羽將英布妻子家人全部斬殺。    項羽全力猛攻滎陽,劉邦也盡其所能地防守滎陽,他將大多數兵力部署在滎陽及前哨站的成皋間,以此一犄角陣式來阻擋楚軍的猛烈進擊。    敖倉居於滎陽和成皋之間,在滎陽東北方的黃河邊,自古以來,這裡便是關中各地運送糧食的庫存站,蕭何從關中轉運來的漢軍糧食都囤積在此處。四方雖有足夠的防禦工事,但沒有可以駐軍防守的屏障。劉邦只能在外圍部署機動性較大的騎兵部隊來護衛安全。    項羽把攻擊放在敖倉,滎陽守軍若缺乏糧食,立刻會潰不成軍。所以張良主張放棄滎陽,退入關中後再謀重舉大業之事。為了保證劉邦撤退時不致有被追擊的危險,決定讓紀信作替死鬼,以拯救劉邦及滎陽守軍。    紀信假扮劉邦,大聲表示:「滎陽糧食已盡,漢王向楚軍投降。」劉邦領數十騎火速撤向成皋,和英布的守軍會合。項羽在滎陽城外火燒紀信。    劉邦逃回關中後,不禁對自己的作戰能力有點氣餒,但這時鎮守和經營關中地區的蕭何卻將編組好的生力軍和糧襪交給劉邦,讓劉邦自己去決定是否要捲土重來。    劉邦決定再從頭再來一回。這一次不敢再去滎陽冒險,而是出武關、入宛城,以便吸引項羽引軍南下,為韓信的北方守軍獲得休養生息時間,有可能安撫河北趙地並聯合燕、齊軍隊,由北方威脅牽制楚軍,然後才能再入滎陽和楚軍正面對抗。英布也和劉邦會軍於宛城。    項羽聽到劉邦在宛城駐守,立刻率主力軍南下,企圖擊潰劉邦。    這時彭越也放棄他在梁地佔領的城池,引軍北上到黃河北岸打游擊,突擊楚軍糧道。在劉邦出兵宛城,項羽主力南下時,彭越攻擊在下邳的薛公和項聲,結果薛公戰死,項聲則僥倖逃出以奔告項羽。項羽立刻率軍東向攻擊彭越,以免危及大本營彭城。    劉邦立刻北上猛攻成皋,再次得手。    項羽大軍回防下邳,彭越聽到楚軍主力東返,立刻下令向北撤退。項羽再次火速引軍攻擊滎陽,不久攻陷。並烹殺守將周苛。    攻破滎陽後,項羽主力開始攻擊成皋,劉邦判斷無力防守,唯恐重蹈滎陽大敗覆轍,放棄成皋,率軍退回宛城。    公元前204年,楚軍攻佔滎陽、成皋。但是沒能乘勝追擊,因為項羽軍糧已接近磬絕。    劉邦立即北渡黃河,親自去向韓信調軍。凌晨天未亮時,劉邦便和夏侯嬰快馬駛近韓信駐營,自稱為漢王使者,急馳進入韓信大本營。韓信和趙王張耳均猶在睡夢中。    劉邦向值夜將官顯露身分後,就到韓信卧房內奪其將印。劉邦仍命張耳駐守趙地,又拜韓信為趙國相國並統領部分兵力,然後立刻帶著韓信的兵南下駐軍於小修武,準備渡河與英布等敗兵會合,再和項羽對抗。劉邦此時決定以高壘深塹以待項羽,再聯合友軍從各方面侵擾楚軍並斷其糧給,採取消耗戰持久戰解決項羽。    於是派劉賈和盧綰將步兵2萬人及騎兵數百,渡過白馬津後進入楚地,與彭越的游擊隊合力襲擊楚軍糧道,造成項羽主力部隊補給糧食的嚴重困難,項羽不得不回師對彭越展開攻擊,彭越的所有部隊棄城,包括陳留、外黃、睢城等均再度回到項羽的掌握中。    劉邦對又遭項羽輕易擊破感到灰心喪氣,打算放棄。這時酈食其說:    民則以食為天,敖倉自古以來便是糧食轉運站,儲存有大量糧襪。楚軍攻陷滎陽後認為他們的糧食補給路線在東方,因而不願堅守敖倉,只將重軍安排在成皋以阻擋我軍,這無疑是上天對我們特殊的資助。    所以希望陛下盡心整頓兵力,努力收復滎陽並再度擁有敖倉,若陛下能據守成皋之險,杜絕太行之道,以防諸侯西向,拒兵於蜚狐山口,堅守白馬津渡口,將楚軍限制於梁楚之地,這樣打敗項羽只是時間問題。    這時韓信利用酈食其在遊說齊國與劉邦結盟,放鬆戒備之時,先鋒部隊攻到了齊國首都臨淄城。齊國不得不派使者向楚國求救。項羽派出龍且馳援,龍且的救援部隊號稱20萬,韓信軍隊卻5萬不到。    當時齊國建議龍且採用防禦策略,讓韓信缺糧,不戰自潰,但是龍且輕敵,急於會戰。    韓信在濰河截水,製造人造洪水,誘敵打敗渡河的楚軍,龍且死於萬箭之下,楚軍瓦解。然後齊國兵敗如山倒,完全征服了齊國。    《資治通鑒》記載:「四方歸心焉!」劉邦已取得絕對優勢了。這時《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道:「是時,漢兵盛食多,項王兵罷食絕。」(據說鴻溝和談成功後,項羽立刻下令大軍火速返回彭城,以補充糧秣襪:「急行軍到彭城,便可吃一頓飽餐。」這種狀態必敗無疑。)這以後,項羽就沒有翻身的機會了。至於以後的鴻溝議和,垓下之戰都只是歷史插曲。    楚漢相爭四年後,公元前202年,項羽自刎,死時僅三十一歲。    劉邦之所以能成功,第一是順從「民意」:國家要統一,社會要安定,百姓要和平與安寧的生活;第二就是堅韌不拔,隨時可以從頭再來。而且豁達大度,從諫如流,與天下同利,還能知錯必改。《明太祖實錄》卷一,朱元璋說:「陳涉作難,豪傑蜂起,項羽狡詐,南面稱孤,仁義不施,而自矜功伐。高祖知其強忍而承以柔遜,知其暴虐而濟以寬仁,卒以勝之。」    劉邦才是打不死的小強。  
推薦閱讀:

三分鐘學懂《易經》
厚德載物,盡顯人格魅力
《河圖、洛書、易經與卜卦》
易經
易經目錄(八字,風水,算命,相術,紫微斗數,奇門遁甲……)

TAG:易經 | 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