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曲文中暗示賈寶玉結局?《紅樓夢》果然處處是梗!

在第十二回《聽曲文寶玉悟禪機 制燈謎賈政悲讖語》中,賈寶玉對戲曲《魯智深醉鬧五台山》中那一支《寄生草》如痴如醉。曲中有「赤條條來去無牽掛」一句,恰恰暗示了賈寶玉的結局。「來去無牽掛」,必須「赤條條」方可,也就是拋棄了人間的一切眷戀,方能真正領悟。在這兩回中,通過見甄寶玉和重遊太虛幻境,賈寶玉拋棄了自己對塵世的最後眷戀。

賈寶玉之所以盼望見到甄寶玉,是因為當他聽說江南有個甄寶玉,無論相貌還是作為都與自己一模一樣。相貌相似也還可以說巧合,可性情作為一樣就是奇蹟了。賈寶玉一直苦於自己的內心無人理解,他的離經叛道的代價是周圍人將自己視為一個異類。祖母、母親對自己的溺愛實際上也無法緩解內心的孤獨,林黛玉的出現讓他有了終逢知己的感覺。因此,當湘雲以經濟仕途的話勸他時遭到他的搶白,襲人說寶釵也因為這被他衝撞過,他後面就說林妹妹從來不說這些混帳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他與林黛玉的相愛就是出於相互的理解。但黛玉已經去了,他之所以還沒有離開就是因為心中還有著許多眷戀。對親人,對身邊人,自然也有對寶釵。如今,甄寶玉的到來又讓他有了重逢知己的期盼。但是,兩人的對話是令他失望的,以至他連自己的相貌都不想要了。他最大的失望就是終於明白了,自黛玉死後,他再也找不到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知己,他註定是一個孤獨者。既然如此,這個塵世又有何可以眷戀呢?在賈寶玉聽曲之後,也填了一首《寄生草》,中有句「從前碌碌卻因何,到如今回頭試想真無趣」,無趣就在於無人可以傾述。

其實,賈寶玉的命運早已註定,《紅樓夢》第一回就說:「原來女媧氏鍊石補天之時,於大荒山無稽崖煉成高經十二丈,方經二十四丈頑石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媧皇氏只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只單單剩了一塊未用,便棄在此山青埂峰下。」他的同伴皆已補天去了,他雖然經過鍛煉有了靈性卻不得不留在人間,這份靈性又何處能找到知己呢?與甄寶玉的會面如同當頭棒喝,讓他看清了自己,也就開始領悟了。

再游太虛幻境,讓他明白前緣註定。實事求是地說,這段續書的筆墨非常滯拙,完全沒有第五回描寫賈寶玉初游時的空靈深邃。不過,續作者在這裡將前文的結局一一做了交代,並且指出世間一切情緣皆為虛幻,這還基本符合原作精神。賈寶玉的確只真正愛過林黛玉一人,但並不能說明他對於其它人沒有愛。特別是薛寶釵,在前八十回後面部分,賈寶玉心中已經覺得薛林人雖兩個,但漸漸似一人了,林黛玉也薛寶釵產生了特別的好感。雖然娶薛寶釵或許並非出於寶玉真心,但他並沒有真正反抗這門婚姻。重遊太虛幻境,讓他真正清醒,原來這一切早就註定了,人無法脫離已經決定的命運。「玉帶林中掛,金釵雪裡埋」,表明悲劇結局已經無法更改,這就使他斬斷了情緣。

和尚以鏡一照,幫他擺脫了幻境中群鬼的追逐,重返塵世,本身也具有象徵意義。攬鏡自照,無論外面的世界何等絢爛,最先看到的依然是自己。賈寶玉也就看清了自己的生命,原本迷惑就此被打破。佛教所說的人生八苦,除生老病死及由快樂轉來的五陰熾盛苦外,就是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這三種苦都緣自人對於世間的眷戀,賈寶玉洞悉了自身,於是愛情、親情、追求,一切都變淡了, 他也就自然離開了這個塵世。在他所填的《寄生草》中有「茫茫著甚悲愁喜,紛紛說甚親疏密」之句,情感都已經拋棄了,還需要這些做什麼呢?

賈寶玉的領悟是出於對世間的失望,生活在這樣的一個時代,環顧四周無甚可憐可愛,的確是一種莫大的痛苦。但其核心還在於他原本就是一塊「頑石」,無緣補天。如果原本心存高遠,無論面對何種考驗都能屹立不動,這同樣也是一種人生的境界。孔子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表現了聖人堅定而豁達的胸懷。不過,這兩種人都離我們太遠。對照兩段話,我們也能領悟到,如果能夠保持內心的追求,才會對生活產生熱愛,因而才能活出價值。賈寶玉我們可以視為一種借鑒,孔子則可以視為一種追求。

註:本文由特約作者徐志耀所作,僅代表個人觀點。
推薦閱讀:

紅樓夢中升遷最快的丫頭
87版《紅樓夢》最感動你的是哪一場?
紅樓夢人物關係表
紅樓夢87版
紅樓夢第一回

TAG:結局 | 賈寶玉 | 紅樓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