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華:為何僧人得慈悲為懷 也得金剛怒目?

為僧得慈悲為懷,也得金剛怒目(圖片來源:資料圖)

在佛法僧三寶之中,僧寶是最為活躍的因

素,佛門僧人除了肩負著弘揚佛法、續佛慧

命的責任外,還承擔著化導眾生、利樂有

情的使命,因而佛教僧團的道風建設歷來

到佛教界乃至社會的高度重視。

時至今日,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佛門僧

人在農耕時代自給自足、與世隔絕的相對封

閉的生活環境被全然打破,僧人也有了更

多與社會接觸、被公眾認知的機會,而「

社會的認識佛法,做學理的研究者少,依

佛弟子的行為而決定者多。」因而在社會

公眾眼裡,僧人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甚至

被等同於佛教。近年來,社會對僧人乃至

佛教形象的負面報道時有出現,這裡固然

有種種客觀原因,但佛教尤其是僧人是否

也有值得反思之處?商品經濟大潮席捲全

球,伴隨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寺院財富的增

多,追名逐利、物慾橫流的價值觀也影響

了佛門僧人,導致有的僧人私慾膨脹、信

仰淡漠、戒律鬆弛;甚至有僧人在入世、

參與的旗號下,混跡於名利場,做著種種

損害佛教利益的事,直接影響了佛教的庄

嚴形象與健康發展。

21世紀是宗教平民化和社會化的時代,佛

教如果想健康長久發展,加強道風建設尤

其是佛教僧人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就顯得

尤為重要和緊迫。那麼,在當前的社會環

境下,佛門僧人應該樹立怎樣的公眾形象

呢?筆者以為,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幾種:

一、佛教僧人應該形象端莊、嚴守戒律,

成為社會公眾的道德楷模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際交往的增多,人們

前往深山古寺觀光旅遊、進香禮佛的機會

越來越多,跟僧人的接觸也日益頻繁。在

一般公眾尤其佛教信眾眼裡,佛門僧人品

行高尚,他們嚴守戒律、傳承佛法,他們

清心寡欲,自利利他,普度眾生。僧人的

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佛教在人們心目

中的形象。因此,佛門僧人應該時刻注意

塑造良好的公眾形象。

在日常的行為規範中,除了作為社會一份

子要遵紀守法,做合格公民、做對社會和

國家有益的人外,僧人作為宗教人員更要

嚴守佛教戒律,比一般社會公眾具有更高

的道德水準。佛教戒律是佛法得以延續的

重要保證,同時也是僧人與一般公眾相區

別的重要標誌,所謂「佛在世時,以佛為

師,佛滅度後,以戒為師」。有著堅定信

仰的佛門僧人應嚴格自律,對於財、色、

名、食、睡等五欲應勿起貪心,應清心寡

欲,廉潔自重,慈悲做人、智慧做事。

佛教的「五戒、十善、四攝、六度」,包

括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

飲酒等核心,不光能調節身心,而且對倫

理道德的完善、社會風氣的凈化、社會的

和諧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因而僧人在日常

生活中應奉行五戒十善以凈化自身、廣修

四攝六度以利益眾生,以嚴格的自律精神

,成為信眾的道德楷模。僧人平日應有庄

嚴的僧相和威儀的舉止,走路時步履穩健

、目不斜視,切忌嬉笑打鬧。

與人言談時應面帶笑容、語音沉穩、舉止

大方,切忌口是心非,欺誑不實;更不能

花言巧語,毀謗傷人,甚至挑撥是非。日

常行為應一切以佛的教導為依歸,勤加修

持,鍛造完美人格,正如太虛大師所言「

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僧人應擁有

良好的個人品德和社會公德,在此基礎上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以佛教

的慈悲心懷回報社會,以言傳身教的方式

影響信眾,改善人們的精神面貌,提升社

會正能量,從而改善社會風氣,對公共道

德建設作出貢獻,為社會服務、為人類造

福,促進民族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二、佛教僧人應該學識淵博、精通佛理,

成為社會公眾的精神導師

我們生活在一個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時代,

人們在享受社會發展帶來的物質文明的時

候,也承受著前所未有的精神壓力,人們

在生活中很容易迷失方向,形成許多難以

化解的困擾,因而今天的人們比以往任何

時候都迫切需要獲得精神上的勸導和皈依

。傳統僧人暮鼓晨鐘、避世清修的形象,

在現代社會已經不合時宜。當代僧人不能

滿足於趕赴經懺,薦死超生,更要立足現

實,積極入世,憑著堅定的信仰、淵博的

學識,充分利用中國佛教的「治心」功能

,積極踐行佛教救度眾生的慈悲精神,化

世導俗,勸導信眾,從而成為信眾的精神

導師。

應該看到,社會發展到今天,隨著黨的宗

教政策的引導和實施,隨著佛教界自身的

努力和社會各界的關注,今天佛教僧人的

整體素質比以往有了極大的提高。這主要

源於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進入新時期以來,大量受過高等教育

、擁有較高學歷和文化層次的高素質人才

進入佛門,其中不乏北大、清華的高材生

,他們有堅定的信仰、豐富的學識,他們

的加入有效提高了佛門僧人的整體素質。

二是在國家宗教管理部門的指導和社會各

界努力下,近年的佛教教育事業取得很大

發展,除了各級佛學院培養了大量高素質

僧才外,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等著名

高校也陸續開設了針對佛教僧人的大專、

本科乃至研究生等各類學歷教育班。因此

說,隨著佛教僧人素質的整體提高,他們

完全應該而且有能力承擔起傳承佛法、化

世導俗、引領眾生的歷史責任。

作為一種宗教,佛教通過對無常的認知,

強調向上的超越理性,具有很強的心理調

節功能。佛教的因果論、業報論、輪迴說

、三法印等核心理論,能夠勸導人們冷靜

面對現實,剋制貪慾,通過修持向內心尋

求愉悅。佛教僧人應該通過講經說法加強

和信眾聯繫,用自身豐富的學識對信眾講

解深奧的佛理,在滿足信眾宗教信仰需要

的同時,提高信眾對佛教和社會的認識能力

和水平,從而安撫信眾在激烈的社會競爭

面前日益焦灼的心靈,消除他們對社會、

對現實的不滿情緒,從而對社會穩定起到

積極作用。

三、佛教僧人應該慈悲濟世、勇於擔當,

成為社會發展的推動力量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在人們追逐物慾享受

的本性驅使之下,各種非宗教行為主體競

相登場,它們打著宗教旗號,大肆撈取非

法利益,嚴重侵害了宗教界和廣大信教群

眾的合法權益,傷害了人們的宗教感情。

對此,當下的佛門僧人應該本著佛祖慈悲

濟世的情懷,挺身而出,勇於擔當。一方

面通過投身災害救助、醫療助殘、養老助

學、扶貧助困、環保公益等慈善事業,樹

立佛教的正面形象,另一方面則應金剛怒

目,同侵犯佛教合法權益和損害佛門形象

的各種行為做堅決鬥爭。

近年來,在所謂「宗教搭台、經濟唱戲」

的旗號下,許多地方從經濟利益考慮,把

佛教文化當成產業來辦,開辦佛教用品商

店,高價售賣所謂開光護身符,使佛門聖

地沾染了濃厚的商業氣息。更有甚者,有

人佔據寺廟,假冒僧尼,利用人們對宗教

知識的無知與盲從心理,大搞看相算命等

封建迷信活動,通過哄騙欺詐、威逼利誘

等手段,侵佔索取他人財物,愚弄民眾的

信仰感情,嚴重敗壞佛門聲譽。「名山被

上市」、「寺廟被承包」、「僧尼被假冒

」的亂象已使有識之士倍感痛心。對此,

佛門僧人不能「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而

應挺身而出,進行堅決抵制。

佛門六度有「忍辱」修行之法,但忍辱是

不生恨心,報復心,退悔心,並非對詆毀

正法、羞辱佛門的各種醜惡現象無動於衷

。因而今天的佛門僧人應牢記太虛大師教

導,決不能做啞羊僧,而要做「海潮音」

、「獅子吼」,將一切有損佛門形象、損

害佛教利益的行為清除出佛教寺廟,還佛

門以清凈之地,這是每一個佛門僧人的應

盡使命,所謂「大眾慧命,在汝一人;汝

若不顧,罪歸汝身」。

近年來,調侃僧人、強拆寺廟等毀佛謗僧

現象屢有發生,嚴重損害佛教界利益和信

教群眾的宗教情感。不久前,一首名為《

法海你不懂愛》的歌曲頗為流行。為此,

明賢法師撰文《一位僧人眼中的〈法海你

不懂愛〉》,對歌曲中調侃禪門高僧法海

的行為提出批評。

此事引起媒體與公眾的廣泛關注,社會各

界紛紛對此發表看法。且不論此事結果究

竟如何,如果因此而能激發公眾對當前佛

教發展的關注,喚醒社會公眾尊重佛教信

仰,尊重佛教徒的宗教情感,從而在時下

日漸浮躁的社會心態下遊戲和娛樂、戲謔

佛教的心態與行為有所收斂,則明賢法師

居功至巨,堪為楷模。

佛教可以啟迪智慧、凈化人心,促進社會

和諧發展。佛教能夠在世界上傳布至今,

影響日盛,靠的是僧寶的延續。現如今,

佛教之所以被某些人誤解乃至詬病,與代

表佛教的僧人形象,有著直接的關係。

因而新時期的佛門僧人,作為佛的代言人

,法的傳播者,「人天師表」,應當「內

強素質,外樹形象」,嚴守戒律,精進修

持,做一個福慧雙修、悲智雙運的出家人

,以弘揚佛法、續佛慧命,成為迷途眾生

的精神指引。在當今社會,佛門僧人應以

慈善的義舉化解人們內心對物質的過分貪

求,應以善巧的智慧解除人們內心對現實

的焦灼與恐懼,應以團結和諧的精神凝聚

社會的正能量,引領眾生,促進佛教乃至

整個社會的健康和諧發展。(作者為江南

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宗教社會學

研究所副所長)

原標題:當代佛教僧人的形象塑造與責任

擔當


推薦閱讀: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七
一般人憑感覺認為佛教沒有責任心,難道慈悲普渡不是最大的責任心?
第二章 善人、慈悲喜捨
慈悲的生活
【慈悲對人 ? 智慧觀己】南無觀世音菩薩!

TAG:僧人 | 慈悲 | 金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