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上清派
06-03
茅山主峰的飛升台東晉、南北朝時期為上清派的開創和發展的階段。這一階段的傳承中,上清派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楊羲為第二代玄師,許謐為第三代真師,許翙為第四代宗師,馬朗為第五代宗師,馬罕為第六代宗師,陸修靜為第七代宗師,孫游岳為第八代宗師,陶弘景為第九代宗師。前文元代趙孟頫所說「華陽洞天自漢三茅真君飛升於此,魏晉而降仙者接武……」則清楚表明茅山是因三茅真君而得名,但三茅真君與上清法脈無實在關係。上清派作為魏晉隋唐道門之集大成者,在道教諸派中理論最為繁複,科儀、齋醮、外丹、內丹、醫藥、隱書、符籙、守一、存思、雷法等無所不備,對道教教理、道教修鍊理論、乃至推動整個道教的發展貢獻極大。整個教派最初的源頭,是上清經法。清《茅山志》中版畫的「茅山圖」由於上清派是一個以尊奉上清經為特色的道派,因此,經書的造作和勘定工作在上清運動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上清派的造經活動始於華僑、楊羲、許謐,許翙等人。華僑由於漏說冥旨,被責,後由楊羲所代替。《真誥敘錄·真經始末》云:「伏尋《上清真經》出世之源,始於晉哀帝興寧二年太歲甲子(364),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嶽夫人下降,授弟子琅琊王司徒公府舍人楊羲,使作隸字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某並弟三息上計掾某某。二許又更起寫,修行得道。凡三君手書。今見在世者《經》、《傳》大小十餘篇,多掾(許翙)寫;《真授》 四十餘卷,多楊(楊羲)書」。楊羲、許謐,許翙等人是採用「降授」,即扶乩降筆的方法來造作經書的。此後,王靈期的造經活動,陸修靜、陶弘景對上清經和上清派的充實和整頓極大地推動了上渚派的發展。據《真誥·敘錄》中稱,王靈期「才思綺拔,志規敷道」,忿嫉「葛玄甫造構《靈寶經》,風行大教」,於是在向許黃民求得的上清經的基礎之上竊加損益,盛其藻麗,再次造撰,使上清經廣為流傳,舉世崇牽。據陸修靜《三洞經書目錄》介紹,上清經有一百八十六卷,其中有一百二十七卷在社會上流傳。隨著經書的造作和傳抄,導致了上清經真偽比蹤,枝葉繁雜、新舊混淆,難以甄別的局面。古《靈寶經》殘卷陸修靜和陶弘景對上清經混亂不堪的狀況進行了仔細的採訪搜集,鑒別和整理的工作。陸修靜曾「南詣衡湘、九嶷,訪南真(魏夫人)之遺迹;西至峨眉、西城,尋清虛(王褒)之高躅」。元嘉十四年(437),又著手刊正《靈寶經》,編撰《靈寶經目》。泰始三年(467)從廬山入京,居崇虛館,得到了楊羲、許謐的上清經書。陸修靜通過「總括三洞」,使得道經趨於有序,上清派教法大備。陶弘景也作了大量的博訪遠近、搜羅道經、刊真偽、判涇渭的工作。由於陶弘景居茅山傳授上清法,苦心經營數十年,茅山逐漸成為上清派的活動中心,故此後的上清派又被稱為「茅山宗」。從此以後一直到北宋中期,上清派一直是勢力壯大的主流道派。被稱為「山中宰相」的茅山宗創始人的陶弘景,因其淵溥的學識而備受帝王的恩寵和王公貴族的欽崇。《三洞珠囊》說:「梁高祖太子從而受道,粱簡文、邵陵諸王、謝覽、沈約、阮忻、虞權,並服膺師事之。」賈嵩《華陽陶隱居內傳》稱:「齊梁間侯王公卿從先生授業者數百人,一皆拒絕,唯徐勉、江祐、丘遲、范雲、江淹、任昉、蕭子云、沈約、謝瀹、謝覽、謝舉等在世日。早申擁彗之禮。」追隨陶弘景的王公貴族如過江之鯽。反過來,陶弘景對權貴的倚重也贏得了上清派的繁榮。陶弘景除了開創茅山宗,弘揚上清經,發展上清派的修道理論外,還建立了等級分明的神仙譜系。總之,經陸修靜、陶弘景等人的充實和整頓,到梁代,上清派的勢力已凌駕於天師道之上。
推薦閱讀:
版權聲明:本公眾號內容版權歸華陽洞天團隊所有,轉載請聯繫公眾號後台獲取授權。任何組織、機構及個人不得擅自轉載或二次修改,對不遵守本聲明或轉載修改使用本號內容者,我們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華陽洞天所有館藏文章皆來自【華陽洞天】自有微信公眾號,由專人整理,更多精彩文章歡迎到公眾號查閱,華陽洞天是由上清派實修者創立,所有文章皆為原創,我們希冀藉此平台,搭建一條人們探尋傳統文化真知的通途。我們深信,離真相近一點,這個世界才會更美好一點。公眾號長期回答大家各類相關問題,歡迎各位同好交流討論!
推薦閱讀:
※南北朝雜記 【宋 劉敞】
※中國漢服文化——魏晉南北朝漢服(220年—589年)
※南北朝:北周武帝宇文邕,多活十年,歷史將改寫!
※魏晉南北朝詩選
※魏晉南北朝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