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民國,中國最老的茶只賣老外,如今內銷…

「隔鍋香」

這事有心理學的基礎:

人類是群居動物,

害怕被拋棄。

就瞎學別人的東西。

這種行為,

卻意外的讓真正的好東西源遠流長!

大概四十年前,

一位前輩在加拿大一個老外家做客,

老外十分熱情的用自己珍藏的好茶款待他。

當時前輩就好奇了,

加拿大老外會藏著什麼好茶?

普洱?碧螺春?大紅袍?

然而當老外搗鼓了半天,

取出了一塊茶餅時,

這位前輩卻不認識。

只論顏色,

和他在國內見過的任何茶都不相似。

老外頓時莫名了:這可是我聽說你們中國地道的好茶,連我的加拿大朋友們都知道,為什麼你這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反而不認識?

聽到他滿口「White Tea」,

這位前輩才反應過來,

原來這是一款白茶,

而在那個年代,

白茶常年外銷到海外,東南亞、日本、歐洲、北美一帶,而內銷極少,因此白茶在老外心目中地位很高,但反過來當時很多中國人卻並不知道白茶。

恐怕今天,

還有很多人並不了解白茶為何叫「白」茶,「白」在何處,

和其他茶又有什麼區別?

沒事,

今天老王就來侃一侃,

白茶的前世今生。

01

作為茶發源地的中國,在上古時期就已經發現了白茶。

神農時代,先民們以各種野生茶葉為食、為葯。經歷了咀嚼鮮葉、生煑羹飲,晒乾收藏。而白茶就是其中的一種,它的製法就是採下鮮葉,自然晾乾、晒乾,最後收藏。

但是遠古時代,沒有文字記載,白茶栽培面積小,產量有限,也沒引人重視。從神農時代起,白茶的藥用開始一直沿用到現代,製法基本沒變,甚至比綠茶誕生還要早2000多年。

所以白茶可說是六大茶類最早的茶類。

遍布潔白茸毛的白牡丹

隨著時代的發展,茶類的演變,後期才從蒸青做餅、炒青散茶發展出了其他各種茶比如綠茶、黃茶、黑茶、青茶、紅茶以至再加工的各種花茶、緊壓茶、萃取茶等等。

唐代茶聖陸羽在他的大作《茶經》七之事《永嘉圖經》中有載:「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這裡的白茶,其實是指茶樹品種。

後來,著名的茶專家陳椽教授在《茶業通史》中指出:「永嘉東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誤。南三百里是福建的福鼎(唐為長溪縣轄區),系白茶原產地」。雖然有誤,但陸羽所提到的白茶,應當是第一次出現在史料中的白茶記錄。

是的,白茶最著名的產地,就是位於福建省東北沿海的小城:福鼎。

而史書中最著名的白茶,當屬宋代趙佶《大觀茶論》中提到的「白茶」。可是這其實是早期產於北苑的野生白茶樹,採制方法是蒸圧而成團茶,而非現代白茶。

宋子安的《東溪試茶錄》將「白茶」列為茶葉七個品類之一,也是指的白茶品種,並不是白茶製法。這與現代武夷山的白雞冠、浙江的安吉白茶、寧波印雪白茶相似,都是指葉片白化的茶樹,製作方式卻並不是白茶製法。所以,很多人往往弄不清楚各種白茶的區別,現在你們應該明白了。

02

白茶的製法最早文字記載,是在明代田藝衡所著《煑泉小品》(1554年)中所載:「茶以火作者為次,生曬者為上,亦近自然,……生曬茶淪於甌中,則旗槍舒暢,青翠鮮明,尤為可愛」。

其中「生曬者為上,亦近自然」,這段描寫才是白茶的加工方法。

明代聞龍《茶箋》(1630年)也有著進一步闡述:「田子蓻以生曬不炒不揉者為佳,亦未之試耳」。

這種「不炒不揉的制茶方法」正是當今白茶製法的特點。

明朝陸應陽在《廣輿記》中寫道:「福寧州太姥山出名茶、名綠雪芽」。清代周亮工《閩小記》、郭柏蒼《閩產錄異》、吳振臣《閩游偶記》、邱古園《太姥山指掌》都有關於綠雪芽的記載。

到了民國時期,奇人「天南遁客」卓劍舟所著《太姥山全志》時考證出:「綠雪芽,今呼白毫,色香俱絕,而尤以鴻雪洞產者為最,性寒涼,功同犀角,為痳疹聖葯」,運售國外,價與金埒。

值得一提的是,這位卓先生,便是福建福鼎人。而太姥山,便是福鼎境內一座著名的茶山。

直到今天,太姥山一片瓦寺(鴻雪洞旁)的僧人至今仍沿用古法製作綠雪芽(現已由丹井茶室闕居士打理),每年架梯到鴻雪洞頂採摘野生茶樹的芽,晾晒成干茶後待客,成品如白毫銀針。

關於白茶,在福鼎還有一個傳說:太姥山古名才山,堯帝時有一位藍姑在此居住,以種藍為業,為人樂善好施,深得人心。

她將所種的綠雪芽作為治痳疹的良藥,救活很多小孩。人們感恩戴德,把她奉為神明,稱其為太母,這座山也因此名為太母山。

到漢武帝時,派遣侍中東方朔到各地授封天下名山,於是太母山被封為天下三十六座名山之首,並正式改名為太姥山。

嗯,古白茶的誕生,與福鼎民間流傳的太姥娘娘之藍姑傳說不謀而合。太姥山周邊的原住民和僧侶們,由於缺乏與外界的交流,仍執著地沿用晒乾或陰乾方式制茶自用,山民這種自製的土茶,俗稱「畲泡茶」、「白茶婆」。

2010年3月2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張蘊證實,2009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之一的藍田呂氏家族墓地,共出土了數十件茶具的渣斗,其中一件銅質渣斗內發現了距今1000年的珍貴茶葉,大約有30根。

經過考證,考古工作者初步認為,這些茶葉是產自福建的千年前的珍貴白茶,舉世罕見。

03

而商品性現代白茶的起源,不同品類的原產地各有不同。據考證,現代白茶發源於建陽水吉,是在清乾隆三十七年至四十七年(1772-1782年)時,由建陽漳墩鎮南坑茶農肖烏奴的高祖親手創製。

這款茶當時稱為「南坑白」,以菜茶品種採制,因此又被稱為「小白」或「白毫」。

到了道光元年(1821年)後,當地發現水仙茶樹品種,同治九年(1870年),水吉以大葉茶芽制「白毫銀針」,並首創了著名茶種「白牡丹」。

道光年間,建陽白毫茶開始遠銷到了甘肅等西北地區。同治七年(1868年)後建陽白茶大量銷往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越南、緬甸、泰國和香港等地。

福鼎的白茶里,最出名的應該就屬「白毫銀針」和「白牡丹」這兩種了。它們的區別在於採摘的原料不同,白毫銀針是白茶中最有名的芽茶,而白牡丹是白茶中最有名的葉茶。

先說說白毫銀針。據《福建地方志》等記載,白茶早先由福鼎創製於清嘉慶初年(1796年),福鼎人用菜茶的壯芽為原料,創製白毫銀針,清咸豐七年(1857年)時,福鼎選育出大白茶良種後,於光緒十一年(1885年)開始以福鼎大白茶芽制銀針,稱「大白」。

再說說白牡丹,它是建陽水吉於同治十三年(1874年)前後首先創製。與白毫銀針有所區別的是,白牡丹的採摘標準為春茶第一輪嫩梢採下一芽二葉,芽與二葉的長度基本相等,並要求「三白」,即芽及二葉滿披白色茸毛。

正宗的白牡丹,外形毫心肥壯,葉張肥嫩,葉色灰綠,夾以銀白毫心,呈「抱心形」,葉背遍布潔白茸毛。只有滿足這樣標準的白茶,才可被稱為白牡丹。

04

《中國茶葉品種志》一書中,福鼎大白茶與福鼎大毫茶兩個品種被列在77個國家審定品種的第一位和第二位。其中的福鼎大白茶的「祖地」名曰:柏柳村,村子裡栽培大白茶的歷史已有一百多年,具有深厚獨特的茶文化歷史內涵,2009年被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視作「中國白茶第一村」。

央視攝製組在柏柳村中拍攝白茶製作工藝

「南方有嘉木,其葉見真香」。好東西老王要給大家分享。今天老王要介紹的這款收藏級的白牡丹茶,就是來自白茶第一村的柏柳村。

茶喝淡寫、感受喉嚨慢慢發甜

這款白牡丹采自2017年明前,毫芽肥壯、葉張肥嫩,純日晒,手工傳統工藝製作。

由於年份比較近,還未來得及轉化,所以既有白毫銀針的毫香也有壽眉的花香,剛入口時清甜爽口,能夠感受到明顯的青草香,特別好喝。

因為是手工製作,純日晒茶,比新工藝茶更適合收藏存放。再過一兩年,經過轉化後白牡丹的鮮爽氣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白牡丹的葯香,保健價值會更勝一籌。到時候滋味很濃郁,香氣也很好,存的好2年後花香還在,會特別有魅力。

小提示:

白茶存儲環境要乾燥、常溫,離地離牆、沒有異味;

用塑料膜或錫箔紙包裝茶葉,避免空氣進入茶葉中加速其氧化;

白牡丹葉子較鮮嫩,沖泡時水溫不能太高,老王建議90度開水為宜。取5g干茶置於200cc的紫砂壺中,第一泡悶泡半分鐘至45秒,之後每泡延長20秒左右。蓋碗與杯子沖泡方法大同小異,根據茶量調整投茶和時間。

沖泡出來的茶湯清鮮純正,滋味醇厚清甜,湯色杏黃明凈。

沖泡後看葉底,嫩勻完整,葉脈微紅,佈於綠葉之中,紅裝素裹。

白茶性涼,味清淡,好入口,是民間常用的降火降燥良藥,具有退熱降火生津、清涼解毒利尿、除膩化積,防治流感的功效,是安全又營養的健康飲品。

17年的明前春茶

198元/餅

現在喝著鮮爽降燥

藏起來

茶味道一天比一天好

價值一天比一天高


推薦閱讀:

美為何嘲笑我國2億買廢鐵?
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若干思考
千萬別帶這些中國常用藥入境紐西蘭
老外眼中「中國老婆」的壞習慣
且聽先人詠明月:漫談中國古代關於月亮的詩篇

TAG: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