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承光先生談拳語錄(二)
姚承光先生談意拳語錄(一)
姚老師講站樁時如果有人突然拍你的間架,意思是說要試你的功力大小,看看你的間架撐勁有多大。當他在拍你間架的同時,你一定要有意識的用力去頂一下,就如摸勁時的鬆緊轉換一般,切不可一味放鬆的讓別人去拍。如果你放鬆的讓別人拍,即使你的功力再大,也會被拍癟的。要知道意拳的動作意念都是要有意識的去找去做,當我們經常在這種意識中訓練,逐漸就會形成無意識的本能反應。也就是說意拳的訓練都是從有意識到無意識,從有力到無力,「無力」不是說不用力,而是說你的力量要變化無窮,讓別人捉摸不透,看不出來。意拳站樁不是說學會了站,有了功力,就可以不用力或無意識的來抵抗對方的拍擊,這種理解是錯誤的。
力量是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你在站樁時別人用力拍你的間架,你只有有意識的一頂,才能形成有效的抵抗力,否則則相反。所以說在沒有任何防備的情況下,對方突然拍打你時,即使你功力再大,也難以承受。所以一開始練習時都是在注意力集中的情況下,有意識的去抵抗對方的拍擊,這才是入門之正規。
22、意拳的發力練習,在動作上要由大到小。大是為了力量的暢通,小是為了力量暢通後的冷、脆、快。減少力量的擊打時間,提高打擊的速度。
23、利用旋法發力時,應該向下,向身體的側面發力,要將對方旋到你的側前方,然後利用向前發力將對方發出。
24、意拳的意念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內容。要想提高功夫,在練習意拳的不同階段就得在意念的要求上不同。初級意念是有定式的框框;中級意念有變化,但還是要遵循一定的規律;高級的意念則是隨機隨勢,無所不為。
25、意拳練習程序,站樁,試力,走步(摩擦步,步法基本功),推手,發力(固定姿勢及步位)開始練習,逐漸到不固定姿勢,無定位的隨意發力。
26、站樁--站樁是在靜止狀態下去體會「勁」,更要用意念誘導去摸索「勁」,「整」是拳術上的傳統術語,即周身意力,是在平衡守中的狀態中,在站樁鍛煉時,開始雙手有沉重,發脹,發熱等感覺,進而有前伸,後拉,上抬,下壓,外分,內合都感到有一種阻力,大有欲動不能的之感,(並非真不能動)。始而兩手,漸而周身都有這種感覺(由輕微到真切),這就是所謂的「整」。在站樁初期鍛煉中要「用意不力」,注意放鬆,要作到「松而不懈,緊而不僵」。簡言之,即「鬆緊協調」。試力--在站樁中摸到了「勁」(身外阻力),但稍一動作,則阻力全失,這就要在試力中再摸到「它」,在動作是要有意念誘導(步子不動),要點是精神集中,意念真切,要小要慢,纏綿不斷。有了阻力感後,動作是向由小到大的,由慢到快的去作,原則是「用意不用力」,總之要有內涵的勁,即阻力感。
走步--(即摩步),走步就是腳腿的試力,有阻力感後,再結合手的試力一起去作,由有規則的進退轉移到隨意變換身手步法。進入全身試力的階段。原則要求是「一動無不動」,「牽一處動全身」,隨時在「整與不整之間」。
27、意拳所說「發力」即爆發力的簡稱,要求在極短暫時間內將平日鍛煉的整勁,迅猛發出,原則要求「一觸發,一發即止」。
28、站樁是本中之本,在站樁鍛煉中,不斷地提高要求(姿勢與意念),在試力,推手,發力鍛煉中,發現本身有力量微弱,反應遲鈍,或空白處,再從站樁中通過意念活動的誘導,去摸索及加強內涵力,由靜到動,由動返靜,反覆地相互參照,彼此幫助的練習下去,其進境是無限的。
29、在走步練習中加上試力,要將意念放遠放大,前後,左右,上下都要有阻力。意念設想也可輕可重,身體各部和外界都能相連,要慢慢動中細細體會,在快速中也要體會是否有慢中的力量,手上有沒有試力的控制感覺,步法快步移動時有沒有摩擦步中的力量,這時注意自己頭部是否虛靈挺拔,胸部是否有吞吐蓄之力,腰胯膝部有沒有意念中的爭力感。
30、在站樁中摸到阻力後,即可增加作走步和試力的練習,在走步試力中有阻力感後,就可作推手練習。在試力練習中都有了明顯的阻力感,就可作發力練習,由定位到不定們,再進到隨意發力,(設想和對手實作),更進而實作,擊與發均用,水平低時,為避免愛傷計,可限制攻擊之部位,也可用防護器具。
31、意拳中所謂的爭力就是用意念引導全身上下前後左右互相牽引共爭一中,所產生的彈簧般相互呼應的意中力,具有這種爭力後,再經過試力,發力等步驟練習,才能達到發揮爭力的目的。
32、練習爭力先由簡單的爭力入手,而後及全身求整體的爭力,無論是簡單的爭力還是整體的爭力都要先在渾元樁法中去摸索。
33、爭力的練法:可先用渾元樁的任何一式,站好後,設想前臂腕部(回彎處)系一條有彈性的繩子,之前端拴於前方某一物體上,如牆,樹等均可,繩之後端繫於自己脖項上,位置相當於風府穴下。練習時用意略挺頸而微擰(左臂在前即向左側微擰,右臂在前則向擰),全身後靠要拉緊有彈力的繩子去拉手腕,腕子再拉緊前方的繩子,設想前後兩個力量對稱相消,而手不為所動,又要能感覺有一股力量,稍一拉,就鬆開,後手像抱一個有彈性的球,當身體去拉前手時(重點在脖項),後手用意去抱球與前手相呼應,反覆練習,久之自會體會鬆鬆緊緊的爭力,這就是所謂「松即是緊,緊即是松」,鬆緊互用的意中力,也就是王薌齋先生所說 「鬆緊緊松勿過正」,「正」是適當,適到好處的意思。
34、整體爭力的練法:經過不斷練習,已求得爭力後,就可以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練習整體爭力。練習法是按渾元樁法站好後,設想頭上好象有彈性繩子系起,與兩腳間的中心點上下相爭,同時頭與後腳上下相爭,更與前腳作斜線角,前後與後手作左右爭 ,左手與右腳作斜線爭,兩肘與兩膝作上下及斜線爭,前手與後手作左右爭,右手與左腳,左手與右腳作斜線爭,兩肘與兩作上下及斜線爭,左胯與右膝,右胯與左膝作爭斜線爭,至於手與腳,肩與胯作上下爭力則包含在頭與腳相爭之內總之四面八方共爭一中,但要注意「鬆緊之樞紐在於上下」。練習時要注意形曲力直,好象八面出鋒,進而設想周身毛髮習漲與外界互相聯繫互相牽引,身體不能轉而雙處處都能微動之意,作時一定要意念切實,可是不能執著,這就是王薌齋先生所說「頂上力空靈,身如繩吊系」,「力松意需緊,毛髮勢如戟」之意。
35、我們的基礎步法訓練要緩慢,均速。目的是摸索阻力,有阻力感後(前進和後退)從意念上加重分量,使阻力感加強,進而變換阻力感加強,輕重隨時變換,目的是摸到的力既有力,又靈活多變化。
36、摸阻力感技擊樁較明確,較簡單,收效快,但是健身樁同樣在摸阻力感,例如健身樁中說的「搖法」、「旋法」就是求阻力感,不過細微輕鬆,是進一步較高的練法。
37、上下爭力,重點是前腳與頸,後腳和頭頂,身體各部都要參與,其重點是「肩如擔擔,手如提藍」(意念)。挺拔是上下爭力,但是要求很輕微。
38、向前發力先將力量往後,意思是否將身體當作一把弓,因為上下爭力而形成一條強弦,身體力量往後一撞,自然反彈向前,而上下爭力的彈簧越強,則所發出的力量越大,就是用上下爭力做成第一個主要彈簧,再用意念假設出若干彈簧(上下,前後,左右),內與外爭,內與內爭,從而達到「無處不爭」。
39、(一)爭力不要做出形來,爭力的彈簧有大有小,練習時有時像自己拉動樹,有時樹一動處處動,更想像自己如巨人一般影響到周圍的一切。
推薦閱讀:
※推薦 | 唐仲容先生: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講記(六)
※《格言聯璧》-[清]金蘭生先生編述002
※專訪:網上超准算命先生
※青蓮讀書*龍得勝先生談書法
※姚承光先生意拳系統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