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 ·慧律法師《一》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慈舟法師著慧律法師講1991年7月20日文殊講堂(師父拍一下醒木)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諸位法師、諸位在家居士:今天我們講新的課程叫做《普賢行願品親聞記》,這部《普賢行願品》是節錄《華嚴經》裡面的一品,因為《華嚴經》太大部了,太大部了,所以一般的人老師節錄《普賢行願品》這一品來修持,所以這部《普賢行願品》是一般法師在弘法及平時日課的功課,大都有以這部《普賢行願品》為功課的,這部《普賢行願品》,我們每天早上的早課都有讀誦: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這十種修養是盡虛空遍法界普賢菩薩所修持的,因為這部經典所講的範圍很大很大,是華藏世界無量無邊的世界,所以這部經典的境界不是二乘或者初機菩薩做得到的,但是經典上說:我們人一生平常都沒有善根,只要在臨命終能夠聽到大乘經典的經題,這三個字《華嚴經》,這個人就能滅幾億劫的生死重罪,幾億劫的生死重罪,單單《華嚴經》這三個字就不得了了,所以我們大家都聽過普賢菩薩,大家都聽過普賢菩薩,到底普賢菩薩是怎麼修行的?他偉大的地方就很少人知道了,所以華嚴三聖就是毘盧遮那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所以普賢菩薩是《華嚴經》裡面很重要的一個當機者,當機者。再來,請翻開第一頁。第一頁:這本註解雖然比較簡單,但是內容的義理也很多,在座諸位!我們如果能依照菩薩所發的十大願就不得了了,就不得了了,你今生今世只要修這十大願,你走到哪裡都會被欣賞、讚歎。普賢行願品親聞記唐罽賓三藏般若奉詔譯慈舟法師講述剃度弟子比丘尼釋通方記錄歸依弟子優婆夷沈國華記錄目錄慈舟大師傳總釋名題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慈舟大師傳中輪沙門道源慈舟大師,湖北隨縣人,俗姓梁。父諱禮簡,法名真法。母黃氏,法名寂智。師幼年習儒,且隨父母學佛。既長,常懷出世之志,而以親老不克如願。清光緒辛丑師年二十五歲,開始教讀,為儒師者十載。宣統二年春,真法老居士西歸。師痛先父之早逝,感人生之無常,爰再請出家於慈母。母泣告曰:「汝父往生,汝侄林立,勿得更為老朽使汝不遂所願,汝出家可也!」於是拜別慈顏,與其妻室同時出塵。師投本縣佛垣寺,禮照元老和尚為剃度師。易法名曰普海,慈舟其號也,時年三十四歲矣。是年冬,於漢陽歸元寺,大綸心經律師座下受具足戒。次年,回剃度本寺,侍照老念佛。中華民國元年,在本縣天齊寺結夏安居。二年夏,遠赴揚州長生寺,親近元藏老法師聽習楞嚴。於冬,赴鎮江金山江天寺,依止慈本禪師參究禪那。三年夏,復往揚州寶輪寺,聽元藏老人講法華。是年秋,月霞老法師在上海哈同花園,創辦華嚴大學,師往執弟子禮焉。詎開學未久,因故於冬季遷全校於杭州海潮寺。師隨往,專究華嚴。至五年畢業。朝拜普陀,九華兩聖地。六年春,侍月老於漢陽歸元寺講楞嚴經,暨武昌中華大學講起信論。月霞老法師,實為中興華嚴宗之大德。如近年以來,宏法南北者,若應慈、塵戒、持松、常惺諸龍象,胥為當年華嚴大學之學子。師於時,獲益獨深。歷年以來,專宏華嚴者,良有以也。七年春,應河南信陽賢首山之請,開講大乘起信論,是為師弘法之始。講畢,與慕西法師結伴朝禮五台。歸至北京,聽諦閑老法師講圓覺。八年,靜修於武昌普度寺。九年春,于歸元寺,聽德安老法師講觀經疏鈔。是年秋,於漢口九蓮寺,輔了塵、戒塵兩法師,辦華嚴大學,是為師辦僧教育之始。至十二年春,華校圓滿。住持漢口棲隱寺。是年夏,應杭州靈隱寺之請,開辦明教學院,不幸因江浙戰事而中輟。秋,至上海靈山寺,講演普賢行願品。冬,復應常熟縣虞山興福寺惠宗和尚之請,籌備法界學院。十三年春,正式開學。十四年,至河南開封講地藏經。十五年,至安征當塗講般若經。十七年春,師以歷年積勞,身弱多病,乃離學院,赴蘇州靈岩山,念佛靜養。時學子中,不忍離師,隨侍入山念佛者十八人。是年秋,應鎮江竹林寺之請,創辦竹林佛學院。仍以病體不支,於十八年春,返回靈岩山。嗣應印光老法師、真達老和尚之請,接任靈岩住持之職,開建「常年打七」念佛堂。印老,真老且親為外護焉。十九年夏,由山至漢口武昌兩佛教會,各講起信論一部,講畢回山。二十年春,復應武昌洪山寶通寺之請,講圓覺經。更應該省佛教會之請,在武昌抱冰堂再講圓覺經。是年秋,福州鼓山虛雲禪師,派人來鄂迎請。師不辭山水,同往鼓山,籌辦法界學院。二十二年秋,正式開學。講演華嚴大經,至二十五年春圓滿。復應諸大護法之請,於福州城內法海寺,再辦法界學院。而是時青島湛山寺,倓虛老法師,派人蒞福堅請。既不獲辭,遂同至青。講演比丘戒相,提倡結夏安居,教風為之丕變。是年秋,倓老法師同王湘汀居士等,邀請住持北平凈蓮寺。以南北遙遠,無法兼顧,乃於二十六年春正月,將福州法界學院遷移來平。二月初,開講華嚴大經,至二十八年秋圓滿。期中常應本市廣濟寺、拈花寺、居士林、暨外埠天津、濟南各處,禮請講演經論,未及詳記焉。三十年春,師之開示錄出版,是為師之言教刊行化世之始。是年秋,開示錄第二集出版。三十一年,師結夏於安養精舍,為眾講演普賢行願品,記錄成冊。及師所集之毗尼作持要錄,同時出版。三十二年春,天津功德林,請師講阿彌陀經,其講記即行刊出。三十六年夏,師在極樂庵,講盂蘭盆經,其講錄亦即印行。是年秋,應靳雲鵬老居士之請,至天津居士林弘法。並於常地監獄講地藏經。旋因福建陳大蓮老居士敦請至閩,於是乘輪南下。道經上海,訪興慈,持松諸同學。駐錫普濟寺,居半月赴榕。羅鏗端居士等,迎師駐錫舍利院。院中供有印光,弘一兩大師之舍利。環境清幽,為榕郊勝地。嗣以海潮寺,地藏庵等之堅留,遂暫住焉。三十七年春,鼓山湧泉寺,曾有請師復興法界學院之議,事未決而陳大蓮居士及邵武雙泉寺已一再促駕。乃於初夏,率領隨從學僧數人赴閩北。先至雙泉寺,寺在邵武城外三十里許山中,為閩北名剎。師結夏於此,為寺眾及四方參學人等,講四分戒本,及四諦要義。安居期滿,赴泰寧。該地為陳大蓮居士家鄉。抵達之日,縣民手持香華,迎淤郊外。自南門至北門外之天王寺,途程約二里許,所經之處,民眾瞻禮,萬人空巷,鞭炮聲不絕於耳,盛況空前!師於天王寺講普門品,半月圓滿。復應善信之請,至距城四十里之「古台岩」。是冬,講大乘起信論於岩洞中。住洞四月,頗為靜謐,因得為隨從學人專心講解,精審透闢,咸沾法益。該論述記,亦已問世。三十八年春,應香港之請,遂離泰寧至福州。而以不果行,仍住舍利院。為學人講梵網經及四分律要義。台灣緇素,曾函請來台。終以因緣不足,未能來台。後應北平信徒之堅請,遂返北平。仍駐錫於安養精舍。不幸於四十六年彌陀誕辰,師竟舍報西歸!嗚呼!時至今日,眾生之苦,已不堪言狀笑!而能救眾生之苦者,舍佛教其誰與?第觀佛教緇素,方在度其狂然茫然之生活,誰知負此責任?誰能負此責任?自苦不救,遑雲救他?幸於是時,有應運而生之大德興焉!慈舟大師,以佛徒之不識教義也,爰創辦法界學院以育僧才。雖南北遷徙,不以為勞。又以僧教育之必以毗尼為基礎也,乃提倡戒律,不遺餘力。近年南北各剎,多有遵行「安居」「持齋」之制者,實大師提倡之力也。至於以凈土法門,普攝群機;啟建四眾共修念佛會,與創辦互助往生會等,皆規模昭著,無待贅述焉。嗚呼!方冀大師常住世間,致佛教於復興之地,救眾生於慈航之舟。遞聞生西,不禁為佛教悲!為眾生悲矣!大師示生於前清光緒三年九月十九日。往生於中華民國四十七年一月六日(農曆四十六年十一月十七日)。世壽八十二歲。僧臘四十八載。附記:民國三十年,道源曾寫一篇「慈舟大師略歷」。但自三十六年離開大師後,關於大師之弘化事迹,不復能知。乃請問於懺雲法師。但自三十八年之後,懺師亦不能知。不得已,乃將懺師所寫之一段,插入「略歷」文中,勉為應世。附記於此,以待詳知大師之歷史者,寫一完善之傳記,則幸甚焉。中華民國四十七年四月二十三日寫於台灣省基隆布正道山海會寺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親聞記唐罽賓三藏般若奉詔譯慈舟法師講述剃度弟子比丘尼釋通方記錄歸依弟子優婆夷沈國華記錄慈舟法師是律宗的持戒律的。○今釋此經、】現在來解釋這部經典,【概依清涼國師意而述之。】就是說依照清涼國師,他是華嚴宗的祖師,清涼國師是華嚴宗的祖師,依照他的意思來表達,【大科分二:一者總釋名題、二者別解文義。○一總釋名題就是一個字一個字來解釋。【記】【「大」】「大」,【約體、】這個「大」不是大小的大,是不得已、絕對的境界,不思議、絕對的境界,因為無法形容所以說大,這個「大」不是經過小的比較而講大,這個「大」是絕對的本體,絕對的本體,【十法界共有之心體也。】就是十法界共有的這顆心,體就是我們的本性,我們心的本性,本來的面目,在十法界大家都有的,【十法界同一心法、界雖有十、】十法界,就是佛法界、菩薩、聲聞、緣覺和六道等等,這是十法界,【其體唯一。】體唯一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的體是唯一的,【心包太虛、量周法界、故曰大也。】我們研究《普賢行願品》最大的利益,就是能夠放大我們的胸量,菩薩的心量就像虛空,量就是所謂的妙有,他所產生的妙有周遍整個法界,不是今天我們這些眾生所能比的,我們單單在台灣的一個高雄就活得很痛苦,就生活在鬥爭中,事事都很不如意,普賢菩薩他是盡虛空遍法界行他的普賢行願。底下:【眾生雖具此豎窮橫遍】豎窮橫遍就是通三世十方。通三世:過去、現在、未來,以及十方【之心、因迷失故、】因為被迷了,【認肉團心為心、】以我們這個腦部要不然就是這顆心臟當成我們的心,【或認緣影心為心、】緣影的意思是說我們見到東西留在心中的影像當成自己的心,這是什麼?這是茶杯,我們就一直認為這是我們的心,了解這個茶杯,就是我們平常所運用的這顆心,我們平常所運用的這顆心,認識的心,我們平常認識外境的心,他不是悟到本來清凈的心,他誤認為是我們平常生活起居、行住坐卧所接觸的這顆心,當成是自己,所以他不曉得人死後心臟會壞、頭腦會爛,心跑到哪裡去了?也就是說錯誤的認識這顆心,【故佛說此大方廣真心法、】這才是我們真正的心,【俾】就是令。令【學佛法者、有以認識。】因為我們【以久】遠劫來【迷失故。】所以【初頗難識、】頗就是很,初機者很難了解,所以【宜多認識、】應該多多地了解一下,【喻如素不相識之人、】譬如說一向,素就是一向,譬如說素不認識的人,不認識的人【設多見幾次面、即便熟識矣。吾人慾認真心、亦復如是。然肉團心非真心、而不離真心、】肉團心就像波浪真心就像大海,肉團心所幻化出來的妄想心,不離大海,波浪不離大海,【緣影心】攀緣影像的心,為什麼說緣影呢?因為這個世間是不實在的,因為這個世間是不實在的,所以才說像演電影一樣,所以了解的人就把這個世間一切的事情叫做遊戲人間,就像來這裡演電影的,如果愚痴的人就會認假為真,強以追求,世間人因為認識錯誤,他就一直錯誤的追求,所以愈追求就愈痛苦,他絕對錯誤,所以真心在他的心中,他怎麼找都找不到,所以而不離真心,所以緣影心當然【非真心、而亦不離真心。】所以【真心隨緣不變、】隨緣不變,很多人會誤會:認為這顆心都不要去動它,都不要起心、不要動念,就叫做隨緣不變。一直保持這顆心,他很怕這顆心起心動念,錯了,錯了,大錯特錯,這不是我們本來的面目,我們本來的面目不怕緣,不怕外緣,緣的當下就是實相、中道,就是無相、無不相,它能夠破一切相,當下容納一切相,就是通一切相,它並不是因為真心是隨緣不變,隨緣不變就是不要起心動念,不要起心動念。阿珠,阿珠!你叫我嗎?你叫我嗎?師父叫我不要起心動念,她一直怕,心中說:不要起心動念,不要起心動念。這個就是起心動念,所以變成她不了解隨緣不變,變成一個愚痴型的阿珠,愚痴型,她怕,怕認識這個外境,大徹悟的人不是這樣子,大徹大悟,原來你怎麼變化都一樣。舉個例子,這是《楞嚴經》講的:虛空當中有時好天氣太陽出來,有時下雨,有時烏雲密布,有時狂風暴雨,但是不論是陰天、大熱天,或者是下雨天、颱風天,所有的一切一直在變化,虛空都不動,它也不因為颱風狂風暴雨,它也不因為大太陽而增加光明,統統沒有,這就表示虛空中的一切相照樣存在,照樣存在叫做妙有一樣存在,所以如果開大智慧,明心見性、大徹悟的人他不怕緣,他不怕緣,他每一個時間和空間,他都了解徹底地透視,徹底地透視就是假相的東西,你不需要去忍受它,你不需要忍受這個假相,所以他就進入無生,他就進入無生的狀態,無生就是無所住,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也就是說:你盡量起心動念,沒有關係,但是每一個念不能有執,你盡量起心動念,沒有關係,你盡量起心動念,但是每一個念不要停滯在某一個錯誤的二分法裡面,那就進入無跟有的中道的思想,所以說真心隨緣不變,【故修行可以返妄歸真。】返妄歸真。這就是「大」。【「方」約相、】我們一般講言是四四方方,有形的叫做方,我們現在不是,現在這個【體】這個方【本無相、】無相,無相就是【以無遍計所執相故、】就是於一切相,宇宙當中一切沒有產生我執和法執,隨著緣起法所影現出來的,當下既是妙有,所以,【而有妙有之福德相智慧相。】簡單講,譬如說本性,佛的本性就是我們的本性,佛的本性是什麼?清清凈凈的清凈心,我們的本性也是清清凈凈的,但是佛的本性我們看不到,我們看到的是什麼?看到的是他的福德,他的莊嚴相,他的莊嚴相,他的妙有相,所以這個方也就是妙有的福德相和智慧相,【言福德相者、心常在定、不垢不凈、】這句話很重要,你注意看一下,「福德相」,這句話要注意看,有福又有德的人是哪一種人呢?要注意聽,心常在定簡單講就是具足忍辱,無生忍辱的人就是真正有福氣的人。今天我教你賺一百萬,你會很感謝師父,我教你賺一千萬,你會永遠記住師父的恩,不過,一百萬、一千萬,不如我今天跟你講一句話,心有定的人一切福就統統來到,你相信嗎?你心有定,這個定是有智慧的定,是因為他透過般若的定,透過無上的智慧,心常在定,今天你聽師父這句話,比你賺一億萬還富有,因為你已經不缺少什麼,譬如說今天你很窮,什麼人最有福?師父講的「心常在定」。定就會了解這個就是我的業,無相,我隨緣度日,你就不會抱怨富有,你也不會很高興;貧窮,你也不會很自卑。今天你餓得很痛苦你也會說這是我的業;今天吃得很飽,你也會了解這是我的福,都不會受影響。別人對我們的看法或者是我們對別人的恩,你也不會記在心中,我對你有恩,你怎麼對我這樣?因為你心在定,定就是無相,你想想看,學佛這種事比你賺錢更有利。譬如說今天我賺一百萬,是不是一定會活得很快樂,不一定,對不對?因為他心不定,心不定他怎麼有福可言。他的福是世間的福,如果心在定什麼境界來都一樣,就和佛一樣了。所以我說學佛在一念之間而已,所以多修忍辱是有福報的人,你無法一下子觀照無生,你要多忍辱,忍辱從哪裡修起?從退讓,他很兇,沒有關係你讓他,看他凶多久,凶久了就凶不起來。譬如說有一個人很兇惡,你一直退讓一直退讓,你一直讓他讓到最後看他多凶,天地因果就會調整得很公正,你不必煩惱。底下說不垢不凈,也沒有垢也沒有凈,因為垢是對講的,凈是對垢講的,所以說【雖遍處水深火熱之中、其心不動、】為什麼?【性德】少兩個字:本來。(本來)【如是、】我們的性,本性這個德本來就是於一切相當中如如不動,性德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本來就是這樣,所以說性德本來如是,多「本來」兩個字意思就清清楚楚,所以,【修顯亦然、】我們如果候選顯示出來,性德顯示出來,【是為福德之相。言智慧相者、心常在明、】我們的心常常在大智慧當中,明就是光明,【體豎窮】三際,【橫遍故、】十方,所以豎窮三際,三際就是過去、現在、未來,橫遍十方,所以上面豎窮是指時間,橫遍就是指空間,就是體貫通三世十方,【相亦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所以我們本性充滿著【智】慧而【無不知、】所以,【亦通性修、】本性的修行,【是為智慧之相。又常講、方者法也、即依此福德智慧之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是畫圓形的,矩是方形的,規矩就是要畫圓形或者畫方形,一定要有圓規或者是尺,所以智慧之規矩是一定【法則能生眾生之解、故曰軌生物解。】軌生物解就是說有一定的軌道,物就是眾生,能夠讓眾生了解,這個軌生物解,從以前就有各種不同的解釋法,能夠讓眾生了解,一定的軌道、法則叫做軌生物解,【智慧法又能任持涅槃、】任持涅槃就是任運地持續通達涅槃,簡單講就是保證走向涅槃之路,叫做任持涅槃,保證、保持一直通達到不生不滅的涅槃,你就依照這樣修行,任持這個涅槃,【如說法身慧命、法身即自性也。此性以慧為命、失慧則法身雖不沒】沒有消失,但是【而全隱矣、】隱而不顯,沒有顯示出來,所以說本性就是以智慧為命,智慧又是無形的,所以你如果說我們的本性是什麼?我們的本性就是充滿著智慧,這個叫做我們的本性,人家說明心見性有什麼了不起?他就是充滿大智慧的人,充沛大智慧的人,【故曰一念不在即同死人。】一念不在就和死人一樣,【智慧現前時、打得妄想死、救得法身活。】我們的妄想如果打得死,法身就活,簡單講你除掉了妄想,不生不滅的法身就顯示出來,所以人家說,往生解脫是現在的事,不是最後的往生叫做解脫,一般人都誤解,誤解往生是臨命終的事,錯了,錯了,往生是現在的事情。要記住師父一句話:你現在能夠放下掌握住幾分的自在,你臨命終才有希望可言,你現在沒有辦法有幾分的把握當下這個念頭,臨命終你哪裡有辦法自在,很難。所【以此得知自性以慧為命、】所以性跟慧是相同的,【二而不二。】不二而二。【合而言之、曰法身慧命。】所以,我們常常講:法身就是以智慧為它的生命,叫做法身慧命,法身慧命。這是我們常常講的。《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大方【又方者正也、福德智慧、開成恆沙性德、】顯示了【皆諸佛本有】因地【修】行而產【生之正法也。】所以說本有修生之法。因地修行達到果地所產生的正法,沒有偏差,沒有偏差。【「廣」約用、有體必有相、】有體必有相,【有相必有用、】譬如說我們人有兩種體,一種真體就是本性,一種假體就是我們的肉身,色身就是外相,外相就有作用。師父的作用就是弘法利生,有作用。茶杯也有體,這個體就是塑膠,它的相就是圓圓的,一個把柄,它的作用就是喝茶、裝人、茶水,體、相、用。譬如說桌子的體就是木材,它沒有真體,因為它統統是假相,它統統是物質上的東西,所以它沒有心體,它只是物質上的色體而已,它的相就是平平的,它的作用就是這樣做起來的,弘法利生有一張莊嚴的桌子,所以有相必有用,【一物有一物之用、】由這句話我們就知道天地萬物,天生我材必有用,簡單講就是不要看成輕別人,有時候小兵可以立大功,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如果隨隨便便地傷害一個人,將來這個人有時候他出的點子能夠利益我們一生,所以修忍辱的好處就是他的好處隨時都會顯現出來,因為他不會去傷害人生,人生就會替他賣命,所以他一直忍辱一直忍辱……。有一天人家會了解他,了解他的時候,別人會慚愧會不好意思,不好意思的時候,雖然他的自尊心不敢向忍辱的人說對不起,但是會盡心儘力地感恩他,盡心儘力地護持他,說:這個人的確有修養,所以忍辱他就有德行,久了就會感動人,感動人,雖然說他很沒有用,有一天他突然跟你提議,跟你建議一下,就影響你整個事業影響你一生,因此我們人如果修忍辱,對我們一定會有好處的。你隨隨便便就傷害到眾生,你隨隨便便就傷害到眾生,勾心鬥角亂眾生,如果被人家查到了,人家會對你很失望,很失望,你身邊會失去一些能人,會失去好的因緣,好的因緣。所以為了我們自己的利益也好,為了眾生的和合也好,忍辱是一定要修的,所以說一物有一物的作用,就是說世間再沒用的也是會有他的作用在。簡單講,一草一木都有它的生存的空間,人應當相互尊重,一草一木都有它生存的空間,樹木長得高又壯有其作用,草雖然長得很幼小,但是草能襯托出樹木的美,譬如說這棵樹很高大,底下的草拔光光,no more(諧音)草拔光光只剩下一棵樹,沒草的樹能看嗎?對不對?以佛來講也是如此,佛在中間旁邊都是他的大弟子,是由這些大弟子來襯托出佛的威德,相同的,沒錯,一棵大樹可以庇蔭很多人,但是,也需要一些底下的一些花草,師父很偉大,但是也要這些煮飯的人,也要這些辦公室里的員工,我如果沒有這些辦公室的員工,我能整天坐在那裡收錢嗎?這樣能看嗎?慧律法師,你在這裡收錢嗎?來,你繳幾月份的,對不對?如果是我,如果是師父,因為我有學佛我都一直感恩,在講堂工作的工作同仁,這些流通處的員工,我都很感恩,你說一個法師有多能幹,你能幹不起來,你一定要靠這些流通處,就是這些流通處一直擴散出去,你慧律法師的知名度才夠。今天不是說你法說得很好,很好,對不對?沒有人幫你錄音、錄影,幫你放出去,你有多行?你有多行?所以在我的心中,師父的四周圍統統是菩薩,統統是菩薩,我都認為他們是菩薩,因此我們的胸量如果放得很大,心存感恩,因為一個人就是有他偉大的地方,我們看他的優點就好,只要他一心一意對佛教,所以說一物有一物的作用,你不要一直以為:我就是師父,我很行,我有錢不怕找不到員工,不能有這種心。所以目前來講大部分都是徒弟的聲音比較大,我不曾跟做成聲過,除非這個人很可惡很不得已。所以說:【君子不器、】君子不器就是說一個能人,他不會局限於某一種作用而已,君子不器,一個偉大的人,他不會只有一種作用,這個「器」,器具就是只有一點點而已,它的作用一點點而已,君子不器就是他的度量很大,大到什麼樣的境界化統統有辦法容忍,【能有多用、】有很多作用,【況稱性之心乎。】何況合我們的本性,稱性就是合我們的本性,依著我們的本性出來的這顆心【用之恰當、】剛剛好,外省籍的講的:剛剛好,剛剛好!【即返妄順真而歸真、】返妄順真而歸真,返虛妄順著真性恢復到真實性,【用之不當、】你如果用錯了,【則迷真逐妄而成妄。】迷失了真實性,你就追逐著虛妄來成妄,所以,【學佛法人應將此心用到大方廣】大就是絕對,方就是元旦的相好莊嚴,就是修忍辱無生而得,廣,底下會講到「廣」,用到大方廣【上去、則成佛不遠矣。】所以,這部《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你要成佛一定要經過這個管道,不要說成佛,今天我把這部《普賢行願品》聽完,你的胸量完全不一樣,完全不一樣。你也無須去讓人家開膛剖肚,不必,度量就會很大,所以學《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不得了。【「大方廣」唯一心法而有三義:】三義:三種道理,三種義意,一心三義就是全、相、用,大方廣簡單講就是我們所講的一心具足有體、相、用,【不唯體大、相用亦大。不惟相方、體用亦方。不唯用廣、體相亦廣。】所以這個大方廣,大就包括體、相、用,方就包括體、相、用,廣也是包括體、相、用。就是這個意思。所以體大、相大、用大,體方、相方、用方,體廣、相廣、用也廣,【三而一、一而三、唯證乃知。】只有證得那種境界的人才能知道,【又大方廣即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開則有四法界、】四個法界,哪四法界呢?第一、【即理法界、】理法界。第二就是【事】相的【法界、】理法界就是無相絕對的理,無相的意思,事相的法界就是盡虛空遍法界、六根、六塵,包括清凈的諸佛土都屬於事相,【理事無礙法界、】理性和事相通達,理性當下就是事相,事相當下就是理,無礙法界。再來【事事無礙法界。】叫做層層無盡的法界,無所障礙,大能容小,小能容大,一為多,多為一,在這個無量三千大千世界微塵,一塵可化現無量三千大千世界,名為事事無礙法界,【約理法界即「大」字、】因為絕對,【約事法界即「方廣」二字、】它有事相和作用,【約理事無礙法界、即「大方」二字。約事事無礙法界、即廣字。「佛」者覺】悟【也、凡夫依本覺而有不覺、】就是我們本覺迷了,就變成一個不知不覺的眾生,聲聞和緣覺【二乘人能自覺】他們卻是沒有了菩提心,【而不能覺他、菩薩能自覺覺他】但是菩薩【而未能究竟、】圓滿。所以,【佛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究竟覺人。自覺圓】滿,【即智慧】具【足、覺他圓】滿,【即福德】具【足、故曰佛陀即兩足尊。】福慧兩足尊。所以我們要修智慧和祖德。【「華」者因華、】花就是結果的開始叫做華,嚴就是果,莊嚴,就是因為有花的因,才能夠有莊嚴的果,所以「華嚴」就是站在因果的角度來談論的,華就是因華,【通人通法。約人、即普賢文殊菩薩是也。約法即普賢十大行願】普賢十大行願,普賢十大行願我們後面會講到,【及文殊十度等也。】就是布施、持戒、忍辱、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方便再來是願,願意度眾生。力:很有力的力,力量的力。智,就是智慧的智。就是方便波羅蜜,願波羅蜜、力波羅蜜,智波羅蜜,十度的意思。【一一行願具無量行願、以此因華嚴成佛果、】以此因華,嚴成佛果,以此因華,因地上叫做華,嚴成佛果,果叫做嚴,【如蓮花之嚴蓮然。「嚴」者】就是【莊嚴、亦通人法。能嚴之人是菩薩、】能嚴就是因地修行,能嚴就是因地修行的就是菩薩,【所嚴之人】旁邊寫一個究竟果的人,【是佛。】所以能莊嚴的人就是菩薩,所莊嚴的就是佛,【能嚴之法是六度萬行、】就是說,你修六度萬行就能夠莊嚴佛果,【所嚴之法是大方廣。因將所迷之大方廣究竟證得、而成福慧二嚴之人。又佛華嚴三字、普賢行、嚴福也。文殊智、嚴慧也。】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普賢的行就是做,普賢的行就是腳踏實地地去做才能有福,你跟他說布施,他錢拿不出來,去幫常住做事情,打八關齋,像我們今天打八關齋有六百人,走,去幫忙,他口說卻不幫忙,要切身去做,服務人群,這才是有福,這才是有福,所以普賢行,就是確確實實腳踏實地做的人,這就是莊嚴這個福,文殊是由內所開發出來的,這個就是智慧的智,【以此】福和慧【二嚴而成佛、即因華莊嚴果德也。】到此我們已經解釋了大方廣佛華嚴都解釋完了。再來最後的一個「經」字,我們如果講經,這個「經」字都有解釋,所以就比較簡單。【「經」者法也、】底下說,【徑也、】這個雙人旁的徑就是直通的意思,直接通往涅槃的境界,這個徑就是所謂的路,直的路叫做徑,人家說抄近路,抄近路,直的路叫做徑,簡單講你如果依法修行,你就直接通往涅槃的近路,【典也、】典就是經典,【萬古之常規也、】萬古之常規,【亘古亘今】這個亘就是通,通古能今,通古通今就是【徑直修行之法、】直接修行的方法,你如果找錯了方法,任你怎麼修都不能成佛,煮沙不能成飯,沙非飯因,因果要相應,煮米才能成飯,你修行的法搞錯了,看你多能修,修到死你也無法成佛果,不能解脫,【常恆不變也。】第一、經有什麼意思呢?經典含【有湧泉義、】就像水源,經典就像水源,水源湧出水來,湧出水來,【湧出無量法流故。】這是經典的意思。第二叫做【出生義、】出生,經典是什麼意思呢?【出生諸佛故。】你如果依照經典修行能夠成佛。第三呢?【顯示義、】經典就是顯示【顯示大方廣故。】第四、經典是什麼意思呢?經就是【繩墨義、】就是木匠在用黑黑的那一條,【正諸不正故。】上面那個正當動詞,匡正,糾正那一些不正。再來第五叫做【貫穿義、】經叫做貫穿,就是貫通整部經典,貫穿。第六叫做【攝持義、】攝持就是【貫穿攝持一切法寶故。】一切法寶故。【「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我們《大方廣佛華嚴經》,已經講完了,入不思議,不思議當然是對思議而講的,不思議,除了大菩薩以外入不思議,我們思議的眾生就是生滅法叫做思議眾生,當然我們不能達到解脫的境界,所以這部《普賢行願品》,這是入不思議的境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即是入法界。】入法界,所以【依八十卷經、】的華嚴,《華嚴經》有三種,四十卷叫做四十華嚴,六十卷叫做六十華嚴,八十卷叫做八十華嚴,誰都為什麼會分為三種《華嚴經》的譯本呢?因為翻譯的年代不同,翻譯的來到中國的原始的版本也不同,有的四十卷,有的六十卷,有的八十卷,所以因為翻譯的不同,所以多少有一點出入,四十、六十、八十,所以我們一般說八十卷,就是說最大本的八十華嚴,八十華嚴,【此普賢行願品為別行經、】為什麼說別行經呢?別行當然就是獨立一枝,【即與入法界品文義相連、】就是說《普賢行願品》可以單獨地節錄出來當作一本經,叫做《別行經》,和《華嚴經》雖然相連,可是它可以單獨地節錄出來,即與入法界品文義相連於後,所以【合為一】因為它是【入法界品者、】所以它就排在後面,叫做《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法界品【於四十卷】華嚴【行願品此當第四十卷。唐譯八十卷華嚴經入法界品廿一卷、加此成廿二卷、總全部成八十一卷。】八十一卷,【入者證入、普賢行】普賢的十大願王,這種行【為能入、不思議解脫境界為所入、】為所入,【解脫境界即佛境界。無我法二執之真空、】所以,【亦不礙妙有我法、】不礙妙有我法,【故不可思議。若有我法二執、即是可思可議、】因為你執著就變成生滅法,可思就是說用妄想去思惟,可議就是可以用嘴巴去討論,可以用語言去討論它,所以可思可議都是一種執,【以有我故、則為我執、以有法故、則為法執。是故解脫境界、非不解脫人所能思議。】非不解脫人就是不是那一些未解脫的人所能思議的,叫做非不,這個不就是未,未解脫的未,非,不是那一些沒有解脫的眾生所能思議的,【眾生心被境轉、一迷一切迷、一紙之隔、尚不得見、而況十方世界。】所以,【佛無我故、攬三世間、融十法界、以為一個真我。故三世間十法界法、由我隱顯、】由我隱顯,【由我示現、如是空有不礙事事無礙境界、誰能思議。】三世十方一切的法都是有真我的隱和顯示,你如果有真我就顯示得出來,你如果沒有就變成凡夫,我們每個人都被煩惱、無明所遮蓋住,真我顯示不出來,所以,如是空有不礙事事無礙境界。誰能思議,休息一下。【「普賢行願品」品者類也、普賢行願、有通有別、通則三世諸佛同有之因行、】三世諸佛統統要修普賢行,就是因行,【別則華嚴會上釋迦如來之長子】釋迦是指化身,毗盧遮那是指法身跟報身,所以是同一個人。釋迦如來之長子,【普賢菩薩之十大行願也。此品為全部華嚴關鍵、】全部《華嚴經》的關鍵,【修行樞機、】最重要的,所以,【文約義豐、】文是很簡單而少,但是道理很豐富,【可軌可持。】可以做為我們的規矩,可以讓我們修持,【不能受持全部華嚴者、】因為《華嚴經》有八十卷,讀一遍大約要兩個月,八十卷的《華嚴經》你怎麼讀得完,沒那麼簡單的,所以,【當以受持此品為日課。】當為日課,【《大方廣佛華嚴經》屬經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屬品題。】意思是說《大方廣佛華嚴經》是整部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是其中的一品。【此經有三譯、一東晉覺賢法師譯、唯五言頌。】就是從頭到尾都是五個字,五個字、五個字,就像我們那個五言絕句那樣,五個字、五個字一個偈頌,它只是五言偈頌這樣子而已。第【二】種翻譯本是【唐代宗大辨正法師譯、唯七言頌。】前面是五言,現在是七言,就是七個字為一個偈,【三唐德宗貞元十二年】貞元十二年就是西元七百九十七年,七百九十七年,西元七百九十七年,【般若法師奉詔譯。此一品為第四十卷。今為末卷、】《普賢行願品》就是末剪子的最後,【前二譯但偈、故疑是菩薩所造法語、此譯有長行、】長行就是直接講,不是一偈一偈的,不是五言或者是七言的偈頌,是長行文,就是一直描述叫做長行,【與《華嚴經》八十卷相連、故知是經無疑矣。】底下:【唐罽賓】罽賓是漢朝時代西域的國名,罽賓國就是今天新疆省的喀什米爾。【三藏般若】有一個般若法師,【奉詔譯。】奉皇帝的命令翻譯的。底下:【記】「罽賓」即北天竺界羯濕彌羅國之別名、梵語羯濕彌羅、此雲阿誰入、】有誰能夠進入呢?【位處山中、兵亂不及、】沒有辦法到達那麼深的地方。因為它很堅固,【從堅固得名、乃法師之出處也。】他是刀兵不亂。我是出生在海口,靠近四湖、台西那一帶的海口,照說那個地方都是養蚵的比較多,養蚵的,全身都曬出古銅色,你看過海邊的孩子都脫褲子下海游泳,都曬出古銅色。所以我們人的命運不同,我出生於海口,不過在那裡到三歲就離開了,不好我家破產遷離海口,不好沒去捕魚,要不然也是要下海捕魚,一天不曉得要電多少魚,我就是這種命,也不可能碰上那種業,出生於海口捕魚,說真的那是從小就看慣了的,從小他就出生於海口,父母如果是捕魚的他就習慣了,像澎湖,澎湖大都是捕魚的,澎湖種植不能成長,只能種植花生。說起澎湖很可憐,我那個時候去打三年的佛七,一下飛機就狂風呼呼作響。要請法師開示:法師開示,佛教的五戒,我能不能受?我說:五戒為什麼不能受?可以,師父,第一條不殺生,我不捕魚不能生活,請問師父,這要怎麼辦?你們這些法師們要怎麼解釋,他如果這樣問你們。我很聰明我回答得很好:我們受五戒,如果捕魚,大魚捉起來吃,小魚放它走。要不然沒有辦法,大魚捉起來吃,已經大了,小魚放它走,小魚你也煮?真是的!對不對?要不然沒有辦法統統是捕魚的,你叫他不要捕魚,他無法生活。還問:師父,插蚵有沒有犯戒?專問這些海口的問題。這個真是頭痛,問插蚵有沒有犯戒?真是麻煩。因為在戒律裡面,佛陀沒有說若插蚵則犯輕戒,沒有,這個要靠你自己去想,真的。這個真的不會回答。請教戒師:看看插蚵有沒有犯戒?澎湖人很熱心,澎湖人告訴我:他們從小就潛水下去捉魚,捉慣了,冬天水冷,對不對?每個人一到四、五十歲,每一個都腰酸背痛,因為泡冷水泡得筋都破壞掉,都會抽痛。我們去的時候有一位老菩薩六十幾身體很壯碩,女眾,又黑又粗又壯像泰山一樣,實在很壯碩。她說:法師,你今天來,我告訴你,媽宮。馬公讀作媽宮,捕魚的,捕魚她說捕魚,捕魚的都會酸痛,都浸在水裡捕魚,浸在水裡捕魚,所以那是一種業,那是一種業,那種業不簡單,生長在那種地方,實在很可憐,很可憐,【「三藏】通達三藏的一個法師叫做【般若」般若二字、師之名也。】師之名就是般若,就是法師的名字,【三藏者謂是精通經律論三藏之法師也。唐德宗貞元十二年】唐德宗貞元十二年就是西元七百九十七年,【六月、至十四年】就是西元七百九十九年,差一年就西元八百年,【二月於京師】京師就是我們所說的首都,【之大崇福寺、譯成四十卷。】再來。○別解文義○約全部《華嚴經》、此品末會】末會就是最後,最後一會叫做末會,【屬流通分。若約此】流通分【一卷】而言,【別行經文、】它也是有序分、正宗分跟流通分,【亦分三科。○甲初序分二、乙一結前廣偈、若接八十、四十卷經、即結前生後而非序分。【經】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嘆如來勝功德已。【記】爾時即第八十卷末、普賢菩薩稱讚如來勝功德已畢之時。○乙二結說不盡【經】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財就是我們所說的善財五十三參那個善財童子,那個善不是散落的散,善財,會花錢的人也叫做散財童子,這個你要聽清楚,會花錢、散財,骨頭散掉的散,散財,很會花錢叫做散財童子,和這個不相同,善財童子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如果說到佛的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十方一切諸佛經過不可說不可說,沒有辦法說,沒有辦法說,這在《華嚴經》里每一句都這樣子,《華嚴經》一說,每一句都:不可說不可說,要不然太多了範圍太大了,那是無法說的,【佛剎】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無量無邊的三千大千世界,【極微塵數劫、】極微塵,極微就是非常、非常地微細,比沙還微細,一粒沙當作一劫。那樣的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就是說不完。邊一段就是說要是講到佛的功德如來,那種功德經過百千萬億劫,你都無……。相續演說就是連續一直讚歎,叫做相貫演說。連續一直讚歎,你沒有辦法稱讚佛有多偉大,實在是你沒有辦法稱讚得了的。除了無福的人,無法認識佛的偉大,有福的人每一個都能了解佛的偉大到什麼程度。【記】普賢菩薩告在會大眾及善財言:「善男子」】底下括弧,【(男子者、丈夫義也,能發菩提心、是善男子、能明大方廣、】的意義,【即是丈夫。女人能發菩提心、能明大方廣、外相雖是女人、而心即丈夫。男子不發菩提心、不明大方廣、實非丈夫。】不是大丈夫,【)如來功德、贊說難盡、】你要讚歎他讚歎不盡,【不唯因人贊之不盡、果佛亦難說盡。】佛陀最後的果報,你也無法形容他的偉大,他的福、他的慧、他的德,你都無法形容,【「十方一切諸佛」,十方世界多、故佛多也。「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言極長之時間也。】這個不是從前、從前、再從前,那個從前也無法形容,再從前也只是從前而已,這是很長,無法形容的劫,這是不得了的,【「相續演說」者、謂甚多之佛、贊如來功德、經過極長時間、日以繼夜、】日和夜,【不止息】就是不停止,不停的【演說、】讚歎佛,【亦不能窮盡佛之功德。】所以【八十卷】《華嚴》【末有偈贊如來功德云:】這句話很重要,要背起來:【「剎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系、無能說盡佛功德。」】這個讀得會掉眼淚的,太感動了,讀得會掉眼淚,佛的偉大無法言語。「剎塵心念可數知」,剎法的心念就是第一個眾生的起心動念,佛有辦法知道,我們有辦法去了解。「大海中水可飲盡」,大海這麼大慢慢地喝也喝得完。這不可能,但是也變成也有可能。如果虛空可以用尺量,風可以讓你用繩子綁得住,你看這個形容虛空可量風可系,也無法說盡佛的功德,如此你看佛的偉大到什麼程度。如果今天我們為了一些小事活得很痛苦,我覺得這個實在是很悲哀也很可憐,為什麼我們的胸量放不大常被束縛,為什麼不吃鐵牛運功散(師父笑),佛這麼大肚量而我們雞毛蒜皮。我有時候覺得眾生也是很可憐很悲哀,整天都在管別人都不想自己的生死,實在很可憐,【釋迦佛與諸佛互為主伴、】主和伴就是哪一尊佛為主,其他佛就為伴,【諸佛贊釋迦佛為主,如是於諸佛中隨舉一佛為主、釋迦佛為伴、亦如是贊之不盡。○甲二正宗分二。乙初正陳所說二。丙初長行三、丁初正示普因四、戊初標示所應二、先指佛德、後示因相。【經】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再多加一個「廣大」,你注意看經典,不只是修十種行願,還多加了一個「廣大」。廣大就是無量無邊的生生世世的劫數,也要行普賢十大願,而且無量無邊剎塵諸佛菩薩,只要有人有眾生的地方,就要修這十大行願,這個叫做廣大。不只是行願要多加廣大二字。【記】初句、指佛德、即圓滿果也。二句、示因相、即圓滿因也。謂欲成就如來圓滿果德、應修普賢十種圓滿因行也。】○戊二征列名數【經】我們每天早上在誦的早課:【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禮敬諸佛包括禮敬過去佛,就是已經成佛的。現在佛,現在成佛,未來佛,大家都是未來佛。簡單講禮敬諸佛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尊重每一個眾生,除了禮敬過去佛,也就是現在佛,現在如果沒有佛,眾生就是未來佛,所以禮敬諸佛就是尊重眾生的自尊,尊重眾生的立場、禮敬,以別人的看法、立場為說話的考慮對象。不要說什麼話都考慮到自己,所以這個禮敬,要尊重每一個眾生,這不是那麼簡單的,你說尊重三寶這個有辦法,要尊重一般的眾生這是非同小可的功夫,這個沒有那麼簡單,一個快窮死的乞丐來,你會尊重他嗎?對不對?如果一個總統來,不是說總統說部長來,這個就和世間人不同了。如果今天總統來,那實在很特別,他是一國的元首,我們能夠有辦法做到總統也如此,乞丐來也如此,這何等的胸量,才有辦法做到這樣。【二者稱讚如來、】這稱讚如來有很多人誤會,奇怪,佛怎麼叫人家稱讚他不是這個意思,稱讚如來就是口永遠不造業,他要說出來的一定是說好話,鼓勵、讚歎,讚歎要恰到好處,不要令人受不了,有一種人讚歎得令人起雞皮疙瘩,不需要如此,沒有這種優點卻胡亂讚歎,那樣對方有時候會受不了,恰到好處就好,稱讚如來這種人就是沒有嫉妒。因為他的心沒有嫉妒,所以,他如果看到優點的事就讚歎。你今生修這兩種行就不得了了。第一、尊重眾生,第二、我走到哪裡,都沒造口業都讚歎,那還得了,不得了,不得了,真的不得了。我們如果看到女眾像我應有這種雅量,像我如果看到女眾,她長得莊嚴,我都會:你真的長得很漂亮,很漂亮的女人業障會比較重,她很高興,她會很高興,我業障很重因為我很漂亮,沒有辦法,她就是這樣子沒有辦法,那個時候你說她業障很重,她很高興因為她漂亮,業障很重表示有人追求,對不對?你如果說你長得這麼丑,業障保證不會現前,她會哭的,所以,每一個女眾都喜歡業障現前,有人追求表示有身價,有身價。所以稱讚如來,一般人沒有嫉妒心,抓到這個適可而止的,我們讚歎,讚歎,盡量不要說別人不要談敏感的問題,這個人她很不喜歡談論她的公公、婆婆,你就不要提醒她,人會爭端就是說這個人,盡量避開來他不要談的話題,你拚命要跟他談,那你完蛋了,衝突就起來,所以說,我們就談兩個人適合的話題,他喜歡談什麼話題,適可而止的讚歎,但是要他確實有這種優點,你如果亂亂讚歎,會增加對方的傲慢,增加對方的狂妄,你知道嗎?這個人已經是很驕傲的人了,很驕傲的人了。你如果不拿冷水潑一潑他,他就會我慢,我慢。如果我,我不做這種事情。以前的祖師大德都會對徒弟潑冷水。要是我,我盡量不要這樣子,我現在只想要潑冷水還未潑,他說:師父,再見。你要潑什麼冷水,你永遠潑不到他,你要殺殺他的傲氣,他明天就……,早上罵,下午就不告而別,現在的孩子潑不得的,你要殺掉他的傲氣這個不可能,讓他慢慢地修養。【三者廣修供養、】這個供養包括父母、師長、三寶、恩人,對我們有恩的人我們要供養,我們的師長,我們的父母,或是憐憫病苦的眾生,可憐的眾生,所以廣修供養,簡單講就是要修布施道。【四者懺悔業障、】懺悔業障是每一天要做的工作,懺悔業障是世間儒家所講的要省察、要懺悔、要觀照,要好好地去看自己的錯處,看自己的錯處,這種懺悔要有真心,悔就是要改過,像我們那個時候要出家,我們出家的時候,每天晚上都要拜懺,有時候電燈都關暗一些拜懺。唱:南無……。戒師都會裝出要哭的聲音,弟子哭得……戒師卻笑了,他裝那種聲音是要讓你哭的,他自己不會哭,女眾是哭得唏哩嘩拉,男眾也這樣哭,懺悔業障,用那種氣氛很感人,很感動,就這樣子,唏哩嘩拉的,很感動。不過我們人的習氣重,他發個心來出家習氣重,哭愈慘的愈早還俗。如果來出家懺悔,懺悔,照理他是懺悔過去的業障,出家卻待不住,待不住他也再還俗,所以懺悔要包括改過,所以我告訴你:哪一種人永遠不會退道心,發菩提心的人絕對不會退道心,你再怎麼整他,他絕對不會退道心,發菩提心的人。所以懺悔業障不只是唱一唱、念一念就可以。【五者隨喜功德、】隨喜功德這個很難,隨喜功德的人不可以有嫉妒心,你有一點嫉妒心要隨喜就不可能,絕對不可能,這一點最難修,隨喜功德就是看到人家愈有成就我們愈高興,看到人家愈行愈不毀謗,稱讚、讚歎。稱讚,佛教就是要像法師這個稱讚、讚歎。佛教的興盛,每一個出家人都有責任。法師,你的命要活長一點,這樣稱讚、讚歎,隨喜功德。你也有功德,對不對?這個隨喜功德,我認為很難,慈悲喜舍,你說慈悲,他有辦法,你說舍,他也有辦法,這個喜就很難,很難。兩個如果在廚房煮飯,你每天叫她煮,你每天叫她煮。如果明天你跟她說:你煮得不好,她煮得比較好,換她煮這樣子。不會煮這樣就不得了了,她就放棄。我們人真的沒有辦法。她不會說:師父,你說,她煮得好要不然讓她煮煮看,真好,我來隨喜。她不會,她絕對不理,她絕對不理。你如果在外面讚歎:慧律法師很會講經。小孩子會講什麼經?(師父笑)我們人就是受不了讚歎別人,沒有辦法,所以我一生不要這樣子。人家如果讚歎,我們台灣的高僧大德我都隨喜,大家都隨喜,我沒有嫉妒,我不會去嫉妒別人,我不會拉信徒,我也不會說參文殊講堂的,就不能參別的講堂,佛陀沒有這種戒律,善財童子都有五十三參,如果我,你放心,我肚量很大,大慈大悲,我是大量,我的肚量很大,你要走一間道場都沒關係,他能給你解脫,給正知正見,能給你修行讓你不造業的,那就是個好法師,你儘管去沒有關係,沒有關係。日本話,沒有關係(日語),沒有關係你儘管去,我隨喜功德。如果別人有辦法度,你說到今天師父講經沒人聽,外面的法師都有辦法弘法,這樣沒有關係,省得我教,只要佛教能夠興盛,哪一個法師講經都沒有關係,你們都去聽。(眾鼓掌)所以有一位菩薩來告訴我,他說:師父,你講經的錄音帶。那位老人受日本教育的,他說:師父,你所說的經帶很好聽。我說:別只說一個字,你說兩個字會比較好聽,錄音帶,錄音帶。別的法師講的我都聽不慣。我說:這句話不要這樣講,真的的要這樣講。如果真的這樣你也不要害我,你這樣講:只有我的才聽得慣,別的法師不就都沒用了,不要這樣講,這樣講太傷感情了,不可以這樣,所以我們要隨喜功德,你要說別的法師講得也很好,不過我聽慧律法師的比較習慣,這樣豈不是很好聽,你就說別人的都聽不慣,你會害死我的。會害我被教訓,所以我今天會是非這麼多,被教訓都是你們這些害死我的。照理我沒有,我的肚量很大,卻搞得是是非非。【六者請轉*輪、】請轉*輪就是說有佛住世最好,如果沒有就是有能說法的僧,我們要如何請轉*輪就是請能弘法的人一定要講經說法,請轉*輪。我們高雄福報最大,福報最大,星期六研讀班,星期日、一《普賢行願品》,星期二共修加開示,你想想看以前要聽經典一個月三天,現在我們一個星期就講四天的經典,對不對?所以我們高雄地區算福報很大,哪有一間道場長年累月一直弘法的?因為弘法沒錢,no money沒錢,人家做一次法會算千萬的,對不對?每個道場也就一直念經,所以開一間文殊殯儀館,殯儀館,開一間冷凍庫,你不相信我如果要讓隔壁的堅山建設跑光光很簡單,開一間裡面放屍體,就跑得沒半人了。底下統統買起來,文殊殯儀館,他們就跑光都不必我來趕,他就得便宜賣給我,他要搬他會怕鬼跟他玩一局。【七者請佛住世、】請佛住世就是說請這個……,佛住世我們現在沒有辦法,佛不在了,我們現在可以請有法的人,有法的法師住世,你要請有法的法師住世,要每天都祈求三寶加被,加被那個弘法者,譬如說:台灣省有高僧大德年紀很大了,每天禮拜請那個法師要住世。法師如果往生一個,台灣的福報……,聽經聞法,他能夠帶動無量無邊的眾生,所以我們做在家居士或是出家的徒弟我們祈求。以前我在廣化法師那裡的時候,我每天都聽廣化法師回身兩個人,消災兩個人,願廣欽老和尚住世,願台中李炳南老居士長壽,這樣子,我每天都聽到,都祈求高僧大德能夠住世,不要太早走,太早走,不要太早走,請佛住世,因為佛不在當然就請法師住世。【八者常隨佛學、】常隨佛學這個很重要,常隨佛學有兩個,隨著善知識,隨著好的道場,如法的道場,常隨佛學一定離一開這兩個。你要常隨佛學沒有善知識,免談,你有善知識沒有一個好的道場,那也不可能,那也不可能,所以這個常隨佛學的兩個要件,也就是一定要隨著師父,隨著好的道場大家修行。再來,【九者恆順眾生、】這個更難,恆順眾生就是:我不跟眾生結惡緣,我什麼都順從眾生都結善緣,但是這個又有誤會,如果順從眾生嗎?有一位菩薩看到這一句來問我:師父,這個恆順眾生,我兒子偷打電動玩具,我也順從他嗎?我說:佛什麼時候這麼說?恆順眾生是說,你在沒有必要起爭執之下,他有他獨到的看法,你包容他你順從他的看法,邊個沒有什麼厲害關係,你兒子打電動玩具會變壞,這樣就要打了,什麼恆順眾生,我說我的徒弟如果去外面,他去酒家去舞廳跳舞,我還要順從他嗎?那還得了,對不對?恆順眾生不是這個意思,是說善或者是不必要的爭執,順從他,不必要的爭執,我們這個世間大多是為了很多不必要的爭執在煩惱,我們哪一個是真正地為了生死在爭執,我們的爭執都與生死了無痛癢,根本與生死沒有關係,所以我在電話當中或者是信徒當中,我說:這種跟生死沒有關係,你在煩惱什麼?我常常跟弟子開示:你要煩惱就煩惱,生死會不會了?你煩惱別人的是非、善惡,頭殼壞掉,你的生死,你現在生死沒有把握,你不要煩惱自己,整天都在煩惱別人,笑死人了,釋迦牟尼佛有叫你這樣修行的?六祖慧能大師有叫你這樣修行嗎?所以恆順眾生就是盡量不使自己造成一種困擾,困擾。譬如說你現在舉個例子,譬如說我學佛,我讀大學的時候我學佛,讀大學的時候我學佛,假設父母親不同意我學佛,你說到學佛的時候,他把觀世音菩薩丟到廁所里,把你的經典燒光光,你明明知道你的父母這麼地反對這麼毀謗出家人,你回家就一直讚歎出家人,他硬要你死,說得更嚴重。所以學佛有時候我們自己會創造一些障道,自己會創造一些障礙,所以這個恆順眾生就是他現在要造口業你不要再講了,不要再講了,有的先生是很愚痴的,你在拜佛的時候看他在造口業你就不要再說了,你好好地表現自己就好,你就想:有一天他改變他就會後悔,所以這個恆順眾生就是不要把自己造成一種負擔,反作用力,因為這個沒有必要的負擔,這個恆順眾生不是那麼簡單,這個恆順眾生要再加一個什麼,加一個恭敬、誠懇、笑容滿面,邊個皮要拉得開,雞皮疙瘩要拉得開,要笑得自然,人家說我笑的時候較好看,我不笑難看多了,難看多了,所以我看到人就這樣,這樣,微微笑,微微笑,所以現在就要學這樣,修養恆順眾生,所以要笑容滿面,而且要誠懇待人,總有一天他會被你感動,你不要一直說他的缺點,你要記住師父的話,你不要一直說他的缺點,他的敏感度,不要說他的缺點就對了,在這個世間上沒有幾個要讓人指陳缺點的。【十者普皆迴向。】普皆迴向就是修前面的九種功德,統統回身極樂世界,就是散播出去變成法界,功德愈大,我們修行是個人的,現在把它回身法界,對不對?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你看這個願有多大,嚇死人了。十者普皆迴向。所以這部《普賢行願品》就是很好、很好。我常常說《普賢行願品》,這部叫做修養的聖經,這是修養的聖經,你如果這十項隨便做兩項,嚇死了,這種人的修養他此生就超越一切的痛苦了,你差不多沒有煩惱了,你隨便修個稱讚如來,我修讚歎,修隨喜功德或者恆順眾生,你想想看,你想想看,隨便修一項會嚇死人的,對不對?真的不簡單,不簡單,所以聽到這一本的人,修養或是福報都很大,這是《華嚴經》,單單聽到《華嚴經》這三個字,就嚇死人了,因為這是經王,三藏十二部經中之王,就是《華嚴經》,所以不看華嚴,不研讀華嚴不知佛法的寶貴,太偉大了,太富有了,華嚴。○初句征名數,一下列名數,普賢菩薩自征自列,以啟後文之牒釋。今於列中先略釋之,而後隨牒廣釋。【記】「一者禮敬諸佛」】要怎麼禮敬呢?【禮者、身禮拜。】用身體禮拜,【敬者、語意恭敬。】語就是口業,意就是我們的心,我們口業清凈,我們的心清凈這個叫做恭敬,【諸者、不定之詞。或禮過去佛、或禮現在佛、或禮未來佛、】過去佛,譬如說釋迦牟尼佛,這已經入涅槃,拘那含牟尼佛或者是八十八佛裡面的諸佛,都是過去佛,現在佛,這個現在佛是沒有,目前來講沒有現在佛,如果有,可以代替佛的,譬如說那些祖師大德,有修有證,有修有證的人可以代替現在佛,未來佛分為兩種,一種是已經授記了,譬如說舍利弗、目犍連、阿難、摩訶迦葉,這個在《法華經》的後面,佛都有跟他們授記,這是未來佛,已經肯定經過幾百萬億劫以後,他在什麼地方,什麼清凈的國土成佛,這個在《法華經裡面》佛有跟他們授記,一種是反映眾生而言,未來佛就是每一個眾生都叫做未來佛,我們沒有被佛授記,我們只是給理髮店授記,因為理髮店都會跟你摸頭,這樣摸、摸……。理髮店都會跟我們授記,也可以做我們的剃度恩師,剃髮。【皆約事相說。】是過去、現在、未來,【若約法性佛、】而言,【則無三際之分。然禮法性佛、】當然【不離事相佛、禮事相佛、亦不離法性佛。】所以法性佛就是理佛,道理的佛,中道的佛,每一義諦的佛,事相佛就是我們看得到的、摸得到的,【禮法身佛亦即是禮報化佛。依勒那法師】勒那摩提是一個了不起的法師,【有七種禮、】七種禮,【賢首宗之圭峰大師】這個念gui,gui,圭峰大師,【加三種禮、】所以七加三就變【成十禮、判五教、】五教:華嚴、賢首宗都是用小始終頓圓,【機有利鈍偏圓、】根機有利根、有鈍根的,有偏的,偏就是不圓滿,圓就是不偏,【故拜法不一。(一)「我慢禮」】他跟你作禮不過不敬,【慢者不敬意、】並沒有尊重你,【為色身障、】色身的業障,色身的障礙,所以他【不五體投地、】不五體投地拜不下去。所以,六祖慧能大師當時在世的時候,有一個法師去頂禮六祖慧能大師頭不至地,頭不著地,所以六祖慧能大師就跟他講了一句話,我覺得很偉大,他說:你心中就是有一種執,有一樣東西所以頭不至於地。因為你心有慢有我慢這種東西障礙你自己,頂禮本來就是頭至地,要碰到地上,你頭不著地雙手雙腳著地頭不著地,佛說:你心中一定有一樣東西障礙到,障礙你自己,所以你對長輩不尊重,頂禮竟然不五體投地,所以後來六祖對他說法就心服口服去掉我慢,所以我慢是一種障礙,所以他頭不至地,【名我慢禮。(二)「唱和禮」】唱和禮簡單講就是盲目跟從,盲目跟從,【雖五體投地、而身不端肅、】很懶散,【意業不敬、】不尊重,【人呼拜某佛、】來,你喊拜我就跟在後面拜,【我即應聲而拜、如碓上下、】碓就是舂米用的器具,就是磨,【名唱和禮。】你在上面磨我在底下跟著磨,附和你的意思,附和你的意思。所以我們人都是在附和,連結婚、死人也都是附和,錢就和鐵釘一起撒,撒鐵釘讓你們萬代出萬丁。有,有。亂喊也不知道什麼意思。所以這種事情你怎麼喊,他都:有。他也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所以我們人都是一種附和,附和,唱和禮。所以我慢禮跟唱和禮非威儀,【上二非儀、】就是不是很威儀,【為當戒者。】應當要戒。既然要尊重師父,尊重三寶,頭要著地。【(三)「恭敬禮」】恭敬禮就是【五體投地、】底下這一句才重要,【運心觀想、】一般我們有五體投地,不過用心觀照的少,觀照的少。我們修凈土的,就是每一次拜下去,就觀想我們在蓮花上拜,前面有西方三聖在接引我們,後面有無量無邊……,左手邊有父母,右手邊有兄弟、朋友、親戚,後面一些無量無邊的冤親債主、好朋友都在後面跟著拜,所以拜一拜等於無量無邊的拜,因此我們如果是修凈土法門的在拜佛,還有一種五體投地拜下去的時候,我看懺公在拜,拜下去的時候就念:「南無阿彌陀佛……」,我覺得這樣反而更好,從頭念到尾,拜下去一定念一句話,我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爬起來就: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再第二拜拜下去就:「南無阿彌陀佛……」,他的心都一直不停地求生極樂世界,決定求生極樂世界。每天那種願力、念力,那種如果不往生也是命,真的,所以說恭敬禮,【以我最尊之頭、禮佛最下之足、三業虔誠、屬小教之禮。】小教,小乘教叫做小教。【(四)「無相禮」】因為他了解,【深入法性、離自他相、觀自本性、而離自相、觀佛本性、而離佛相。】所以【能禮所禮、】性空寂,【自他相空、屬始教之禮。】始教就是大乘的開始叫做始教。【(五)「起用禮」】無相是站在本體,起用是站在相跟用,【雖無能禮所禮、】能禮就是人,所禮就是佛,雖然沒有能禮所禮,但是【而普運身心、隨法性身、】法性就是無相無不相,所以他能夠【普遍起用、所禮稱性起用之佛多、】稱性就是依性起這個用,叫做稱性起用之佛多,很多,所以【能禮稱性起用】依照本性起妙用【之身亦多、稱體起用理事不礙、】依著這個體而起的這個用,體就是理,用就是事相,當然就理事無礙,就是說他也是拜佛,但是當下通達無生,他雖然通達無生,無能禮所禮,當下他就是在拜佛用功,【屬終教之禮。】大乘的終教。再來,【(六)「內觀禮」】內觀禮就是【心外無佛、佛外無心、以吾心中眾生、禮吾自性中佛、】就是沒有讓它離開,心中的眾生頂禮我們本性的佛,就是自己頂禮自己,【身相空處、即法性身、亦屬終教之禮。】終教叫做內觀禮,【(七)】叫做【「實相禮」】因為實相,我們以前都一直解釋得很清楚了,所以,【實相】就是【無相、於無相會得實相、即頓教之禮、】就是我們所說的禪宗,接近禪宗的,所以說禪宗,他有沒有在拜佛?他拜不拜都一樣,因為他無相法,【會不得實相者、】會不得實相,【即始教之禮、】會不得實相,就是不能頓悟無生,不能達到實相,這叫做始教,【內觀自佛、外觀他佛、同一實相、即能所無能所。】能所無能所當下即圓滿。【(八)「大悲禮」】大悲禮【觀大地一切苦惱眾生、皆在我之心中、我此一拜、即代一切眾生懺悔、】所以,【消災祈福、由大悲心攝一切眾生於悲心故。】即「大悲禮」。因此恭敬禮也要修,大悲禮也要修,所以大悲禮就是發菩提心的人,我此一拜就是憐憫眾生,代一切眾生求懺悔,發菩提的人就知道眾生,發大悲心的人,以此大悲心大悲禮在拜的人,必須做一件事情,也就是寬恕眾生,你既然以大悲禮在頂禮佛,你卻沒有原諒佛這樣完全虛偽,你既然修大悲心就是無論多惡的眾生你都能寬恕他,這才叫做大悲禮,要不然你拜這個幹什麼?說:我願代眾生懺悔、拜,你既然代眾生求懺悔,你當然了解眾生是愚痴有煩惱,他有不對的地方,你要原諒他才對,不能與他計較。狗咬我們一口,我們也蹲下去咬他一口,罵狗:你真可惡,你!……這樣你與狗無異。【(九)「總攝禮」除去初二、攝前六種禮為一觀故。】總攝禮,譬如說除去我慢禮和唱和禮,從第三開始的恭敬禮、無相禮、起用禮、內觀禮、實相禮、大悲禮,這個叫做總攝禮,就是綜合一個觀。【(十)】叫做【「無盡禮」我此一拜、即是普賢行願、遍塵剎依正二報、乃至極小一毛孔一微塵、悉皆現身。能禮之身無盡、所禮之佛亦無盡、是為普賢菩薩之禮。】當然這個沒有辦法,說歸說,哪有辦法。我們如果能夠拜得恭敬禮,冷冷靜靜、好好地念佛,念得清清楚楚實在不簡單了,無盡禮,我們辦不到。普賢菩薩的定義是什麼?你至少要了解,所以底下要畫個線。什麼叫做普賢?【行彌法界曰普、位鄰極聖曰賢、】彌就是滿,就是說他的修行滿一切法界,沒有一處他沒去普度眾生的,這個叫做普,所以說普門,普門。普門就是為一切眾生開一切法,都能夠納受一切眾生叫做普門。我們說普門品,普門品就是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之說法,就是觀世音菩薩開普門,什麼眾生他都有辦法,叫做「普」。位鄰極聖,位就是修證的功夫,鄰就是接近,他使修證的階位已經接近極聖,就是接近佛叫做「賢」。所以普賢的定義,我們至少要知道。他的行願滿法界叫做普,位鄰極聖叫做賢,【故曰普賢。有普賢行必有文殊智、】智就像眼睛,行就像我們的雙腳,你有眼睛也得雙腳去行,有雙腳也得有眼睛,所以普賢跟文殊絕對都是一起說的,一起說的,【有根本智知真空理、有差別智知妙有事、法身無邊、智亦無邊、以稱性之智、禮稱性之佛、依正轉成光明藏、】依報和正報完全轉成光明,【故能禮所禮、俱無窮盡。】所以前面所讀的:根本智知真空理,根本智就是指文殊的智慧,有差別智知妙有事,這是指普賢的行,差別叫做後得智。一個叫做根本智就是先天的,一個叫做後得智就是後天的。【又者、第三恭敬禮、】第三恭敬禮,【文外有義、】文外有義,就是說文章含有其他的意義。每一【有病】的人,生病的人如果【不能五體投地、可開方便、】要不然他都病得快死,躺在病床或是裝氧氣筒了,你還叫他五體投地根本沒辦法,所以這個可以開方便,【支高】就是墊高,支高【凳拜。】墊高一點,墊高一點有幾種情形:譬如說,我們有時候都拜兩塊蒲團蒲團,我看有些懷孕的都拜四、五塊蒲團,她懷孕沒有辦法這個算有病,她又很喜歡拜,一人拜兩人消災何樂不為,所以一人吃兩人補,挺著大肚子拜佛這個最妥當了,不過不要去壓到他,壓到他動了胎氣就麻煩了。若生病或懷孕的人沒辦法,五體投地,可以墊高,【乃至不能立拜者可坐拜。】不能立拜,連站著拜都沒有辦法,有的人腳不能站立,有的殘障或者是風濕很嚴重,腰酸背痛或是車禍,可以坐著拜。第三如果【不能坐拜者、隨卧處合掌點頭觀想拜佛、】也可以,你只要【虔誠作觀、與五體投地等無有異。】由此可見佛的慈悲最重要的是你的心,最重要是我們這顆心的問題:你不能五體投地你可以墊高;不能墊高你可以坐著拜;不能坐著就躺著觀想,佛慈悲到連你躺著佛都不會怪你,那是因為我們爬不起來佛知道,所以簡單講也就是我們心的問題,所以【除老病】其他【無開緣、五體投地、禮敬諸佛除我慢障、得尊重身、】就是說我們拜佛後世……。我們這個身今生尊重佛,來世因果就莊嚴,別人就尊重,別人尊重你一定是做大官,所以你看那些當大官的或者部長級的,都是相當有福報的人,相當有福報的人,因此我們今生拜佛、尊重佛,來世就換人家尊重我們。就是高高在上。底下:【又起敬信善。】又起敬信善,【佛為眾生福田、種福又能增慧、】福慧雙修,【後七種禮皆不能離恭敬。】不能離恭敬。【「二者稱讚如來」佛之名號、德行所成、】德行就是一定要修四種行,一定要修慈悲喜舍行綜合,德行必須要綜合慈悲喜舍,這四種都要做到,所以這個沒那麼簡單,【故念佛號、即是稱讚如來德行、】稱讚如來念南無阿彌陀佛……【讀誦大乘經典亦是贊佛、】讚歎佛,【以一切經中皆稱讚佛之功德故。稱讚如來、有贊因佛、】有贊因佛就有【贊果佛之分、稱讚萬德洪名、是贊果佛、如雲人人具有大方廣、】佛,這三字大方廣,【即是稱讚因佛。稱讚如來、】能【除惡口障、】惡口障礙。譬如說我們讚歎佛來世應有智慧、辯才,能言善道、清凈沒有口臭,我們今生如果惡口,來世會變兔唇牙齒掉光光,口臭或是狐臭人家都不想靠近,人家都不想靠近,所以我們如果造這種業,就會有這種果報,能【得辯才果報。】因此你要得到大辯才要讚歎,讚歎,多修讚歎。【「三者廣修供養」 】這個很重要。我們都是很悲哀,身體健康、家庭經濟好的時候,叫他布施,他不要,打死他都不要,等到要死的時候,才交代他的兒子:我如果往生以後這一、二十萬再拿去給慧律法師,幫我處理做水陸大法會。這是愚痴到家,在世的時候所做的功德,你布施一百萬,這一百萬就是你的功德,死後你再做功德,七分只得一分而已,只剩下七分之一而已,《地藏經》不是講得很清楚,活的人得到六分死的人得一分,每個人都是活著的時候,他的經濟能力許可,他該布施該做善事就要趕快做,哪有死後才來超度來布施,這是愚痴,所以我們如果要得到大寶貴,發心必須要正確,等到死的時候你怕六道輪迴才要來執著這種布施,這樣不能了生死,我們在世的時候要修慧和修福,修慧是多聽經、親近善知識,聞法這沒有問題,多修福則要看因緣,你現在的經濟能力可以,你就要盡量施捨,但是施捨還要有一點,要有般若智慧。第一、要找對對象,第二要不執著的無相法,三輪體空,你說:我真布施不怕假和尚,把它布施出去就好了,那就糟糕了,這個社會上真假你搞不清楚,假的出家人很多,他到底把錢拿到哪裡去,你也搞不清楚,你施捨的錢他拿去造業你一定糟糕的,所以,要布施一定要具足兩個條件,具足兩個條件:第一個要正確的對象,第二個要般若無相的思想,才能夠真正完成布施,很簡單你說真布施不怕假和尚。要不然我現在舉一個例子,譬如說你布施師父一百萬,假設我拿去買地,這個地,你布施一百萬我拿去買地,假設說這塊地是一億你出一百萬,這塊地如果興盛五百年,我有男眾徒弟去栽培,他能夠去發揮,以後建個大叢林,授三壇大戒、八關齋戒,打佛七,這誰的功德?因為你一百萬的功德,你一百萬施捨出去是不斷的,因為他一直做功德,徒弟一直運用這間道場來普度眾生,你這一百萬是沒有停止的功德,他一直做,這一百萬到什麼時候都會消失呢?等到這間道場被打掉,這個我有份的,我有布施到的,你施捨對的對象就是這樣子,你如果施捨是他說我就拿給他,拿給他,你也不認識他,到底他是誰也不知道,就施捨出去,要是他拿去喝酒要怎麼辦,你怎麼知道……,拿去賭博或是拿去亂搞,你不曉得。所以說我們在修供養你一定要認清楚,不是迷迷糊糊。經典也沒說真布施不怕假和尚,經典沒有這樣說,真布施才怕假和尚,他利用你布施的弱點,隨便來你面前講一講,錢就拿給人家,輕而易舉拐騙你的錢,不可以這樣子的,【供養有財供養、有法供養。】法供養當然是善知識就是法師平時以在家人而言都是財供養,法師布施給護法當然是法供養,像現在我就是以法供養大家,【就財供養說、財物為眾生受用物難捨能舍、】他會【得大富報、非經商者一本萬利之可比。】你如果施捨給三寶,清凈的比丘僧團,那還得了。我剛才講過了,你如果拿錢去建寺廟,我以前不是跟諸位講過,這間廟是拜葷的殺豬公比賽。以前都是家中有幾個男孩,女孩子不要錢,這個鄉下的人知道。以前我們住在豬屠口,就拿一個鑼,當……。今天五府五王千歲三山國王的生日要演大戲。我家男孩有幾個,師媽很倒霉生四個男孩,每次都出四份,但是她很倒霉,生女孩就不用出錢了,因為沒有男丁。她很倒霉生四個都是男孩,你這裡幾個男丁?四個。一個如果五十就要兩百,沒有辦法,有男丁就要出錢,沒有男丁就不用出錢真是奇怪,誰都要生女孩不用出錢,常常來收,就那一間廟什麼活動,那一間廟活動,然後就收一收,這間廟都是殺豬公比賽,你出多少就得負因果負到死,負到你死還不能了,這間廟沒倒,沒倒再繼續殺豬公比賽,都有你的份,沒說你不知道,沒說你不知道這個因果,你想:我隨手拿給他而已。不是這樣子的,你是幫他造業,幫他造業,這個很簡單我這顆這顆種子,很簡單這塊田土質好,我種下去,這個人肯耕作,當然整個田園就會有好收成,對不對?這樣你就了解種到良田,種對了地方,他懂得施捨三寶,種到正確的地方,有的是種了地方,種子亂布施,種在哪裡?種在石頭上,種在石頭上長不出來,石頭上長不出來,老是擺在那裡一直等、等……,等幾百劫也長不出來,種錯了地方,種不到福田。不是布施就叫做有福,布施要以般若為導。《大智度論》有研究你就知道,布施必須要以般若智慧做前導,要不然也是造業,布施如果沒有般若的智慧,也叫做造業,你搞不清楚狀況是什麼?所以今天一定要跟諸位糾正,糾正這個施捨,【法供養功德最勝無比、】因為法供養能夠斷煩惱,能夠令眾生往生,但是這個不簡單,你說財供養,可以,他有辦法他拿得出來,法供養不是那麼簡單的,不是說你要上來講就可以講的,法供養必須要……,如果以大乘的法師來講,他必須要修無量阿僧祇劫,他的福德、因緣和大智慧,他才有辦法上台,不是小德因緣,有辦法坐在這個台上的,要修幾百萬劫,他生生世世累積都是修行人,一聞千悟,所以他登台演說法不會說錯,所以說要找到一個有錢人比較簡單,但是要找到一個精通三藏十二部經典的法師,那是難如登天,鳳毛麟角,是非常、非常地難。底下,【如下釋中廣明。廣修供養、】因為你能夠如法說法,能令眾生【除貪煩惱障、】所以【得大富饒果報。】得大富饒果報。所以如果可以的話要說法,要說法,先度你的父母、兄弟姐妹,買一些書《佛心慧語》、《佛心禪話》給人看,我們在家居士的任務,就是說你如果在公司行號,你就盡量把師父的書、錄音帶,一直拿給他們聽,一直流通出去,這個不得了,雖然你不能說法,你也無量無邊的福德因緣,也許他就是因為今生今世學佛他會感謝你。【「四者懺悔業障」 】懺悔業障,每一個人都聽過,【惑業報三障、】惑就更迷惑,業就是我們在造業,報是所謂的苦,惑、業、苦,惑、業、苦這三障,迷惑就去造業,造業就受苦,受苦又迷惑顛倒,迷惑顛倒他又造業。惑、業、苦,就像一個車輪三個據點,一個車輪三個據點,惑、業、苦,惑、業、苦,一直連續著叫做三障,所以我們說願消三障諸煩惱,就是這個,願消三障諸煩惱就是這個。【雲懺業障、不雲懺惑報障者、因起惑不造業、但責心、罪即除、名責心突吉羅。】責心突吉羅,突吉羅翻譯成中文叫做應當學,應當這樣學習,時時責備自己的心,所以責心突吉羅就是責心應當學,隨時應當學習責備你的心,勿使它起心動念,【報障已到果上、隨業受苦、】那就沒辦法,像師父今天的報障,色身的病苦這個報障沒有辦法,我自己造業的沒有辦法,已經變成沒有辦法我要受報,雖然我說法可以度很多眾生,但是我所造的業,我要受報沒有辦法,【不及修懺。】來不及修懺的,所以【懺悔業障、如息火、】息火就是斷掉這個因,在「息火」的旁邊寫兩個字,懺悔業障就是要斷掉這個惡因,沒有惡因當然你就不敢造業,就不會有惡果,所以【要須釜底抽薪、】釜釜底抽薪的釜就是鼎,我們所說的鼎,薪就是木柴。你如果使水冷卻,一定要抽出底下的木柴,釜就是我們所說的鼎,煮飯的鍋子或是燒開水的鍋子,鍋子的水會一直沸騰,是因為底下的木柴一直燒著,你一直在水上扇風,當然不能減低熱的溫度,要趕快把底下的木柴抽出來,這叫做釜底抽薪。【業障懺除、惑障報障、不除而除矣。】惑就是業報的因,報障就是果報,惑如果除掉當然就沒有,所以就不除而除,所以,【懺悔業障、得依正具足莊嚴果報。】所以懺悔業障簡單講就是我們人要有慚愧心,要有慚愧心,要接受善知識的勸告,要接受善知識的勸告。【「五者隨喜功德」 】這個很難,我認為這一條很難,【嫉妒為眾生通病、】包括男眾,男眾,如果學歷同樣是讀大學畢業,他在公司當主管,我卻當職員,他會不滿,我拼得半死一個月三萬多,他輕輕鬆鬆地坐在辦公室一個月四、五萬元,他在底下就不服氣了,不服氣了,所以這個嫉妒,我們人這個不耐他榮(華),實在很困難、很困難,很困難,嫉妒。所以與其讓人家同情,不如讓人家嫉妒,嫉妒也不錯,嫉妒就是等於接近讚歎的意思,承認你的優點,因為他有優點你才會嫉妒他,對不對?因為他有優點你才會嫉妒他,所以這個嫉妒很難,以我從在家包括我出家以後,包括我在家所看到的眾生,包括我出家以後所看到的出家、在家,這個嫉妒沒有辦法除,經典照樣聽、佛照樣念,孩子照樣生、嫉妒照樣有,當媽媽已經生過三個小孩也是一樣,已經五、六十歲了也是一樣,沒辦法就是沒辦法,眾生可能要在隨喜上面下很大的功夫,這是我所看過眾生的毛病——貪嗔痴,我認為貪嗔痴有時候還好治,這個嫉妒是最難的,嫉妒可以說是最難,所以我們如果修隨喜功德就沒有嫉妒,就沒有,你有優點我更高興,你愈有優點我愈高興,【故隨喜心難發。】底下這一句講得很貼切,【縱聞佛法、而習性難改、】山可移,性難改,沒救的眾生就是沒救,所以【用功者宜起覺照、】覺悟的觀照,【如遇善不發隨喜心、即菩提涅槃之障、】所以,【當痛責對治、】當痛責對治,所以俗語說,【諺云:】就是俗語。俗話有一句話:【「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到別人得到東西,就像自己得到東西,【即是隨喜功德、】今天他賺大錢,我們就替他很高興、很高興,這個人很能幹能救很多人,我們替他很高興。今天講句慚愧的話,包括法師要做到隨喜功德就實在很難,所以法師也不能太出名,太出名也會互相排擠。真的,包括出家我都有這種感嘆:你就是不能太出名!出名,謗之媒,名聲謗之媒,出名再來就是誹謗,逃不掉。他不說兩句晚上睡不著。所以這個隨喜功德,我們包括法師,包括在家居士要好好地下功夫。【不隨喜即無功德、而成妒障。】所以,【隨喜功德、除嫉妒障、得大眷屬報。】大眷屬這句意思不是說親戚朋友很多,大眷屬就是說:你如果修隨喜功德,來世你所有的父母、兄弟姐妹,你的下屬、你的傭人,都會對你非常地好,叫做大眷屬報。我覺得我這些徒弟都對我很好,都不曾對我大聲過,所以我前世也是修喜功德,真的,我的徒弟不曾對我大聲過,不曾,對師父都很恭敬,反而是他們的心安不住,安不住,因為出家,不一定一生都能堅持下去,所以我認為這些徒弟相當好,但是道業是不是能夠支持得下去就不知道了。【「六者請轉*輪」學佛法人、要常時請人說法、請法即是請轉*輪。】現在最方便,現在錄音帶、錄影帶可以日以繼夜地聽,可以日以繼夜地聽。佛法的不可思議,真的是不可思議。有一位四十多歲的大事業家,他每次都要到高雄、台北出差。有一次他來高雄來到這裡要見慧律法師,他的因緣也很好,我剛好在五樓坐著念佛……。我本來要休息了,他來敲門,我就開門,說:做什麼?他說:師父,我請教幾個問題。他說:也不是請教,是來跟你說我學佛的感觸。我說:什麼事情讓你這麼大的感觸?他說:我以前很喜歡聽鄧麗君的歌,每次從台北到高雄就會很無聊,很無聊就聽錄音帶唱歌,就跟著她唱,跟著她唱,不過他一直覺得這樣一直唱也不是辦法,買一卷錄音帶一百元,就叫鄧麗君唱好幾十遍,就一直叫她唱個不停,怎麼聽都是這樣子,雖然有在聽歌,都是覺得內心好像缺少什麼,後來他公司裡面有一個工友在聽錄音帶,就說:經理,經理,不然這個你拿去聽聽看。他每一卷聽的是《智慧人生》,在車上聽得猛敲方向盤:這個這麼好,這麼好,這個這麼好!回去就開始買錄音帶。他現在怎麼樣?他說:他現在最高興高速公路塞車。塞車順便聽錄音帶,不是我不要抵達的,董事長不是我不要開快,堵車沒有辦法。塞愈久他的理由愈充足,錄音帶就聽得愈多,錄音帶就聽得愈多。他說他足足聽了三、四十套了,他聽得很高興,說:我到現在才知道什麼是人生?什麼是宇宙?所以我們現在學佛的人好命,無論是在車上也好,無論是在家裡也好,隨身聽也好,實在是很方便、很方便。這是末法眾生業障當中的福報,真的,這是末法眾生當中業障的福報,所以這個請轉*輪,現在就不用請轉*輪。錄音帶就……。我請我師父跟你講,這樣子。你看看,今天來一個荷蘭人,荷蘭的法師七尺多,兩百多公分,你知道嗎?站起來比我還高,實在有夠高的。他說他在外面包括新加坡、斯里蘭卡、印度,包括一切他所走過的地方,問起慧律法師沒有一個不認識,說是錄音帶的關係。因此我們末法有這個因緣,這個請轉*輪以前是很艱辛的,要請一個法師開示是非常難的,這個時代科學發達,請轉*輪很簡單,我認為很簡單。你只要經濟好買一引起錄音帶、錄影帶跟人家結緣,很驚人,救無量無邊的眾生,還有些公司在員工吃飯的時候都放錄音帶,有的笑得飯都噴到上面去(師父笑),聽到一半笑得噴飯,那些員工每一個都很乖。所以這個【請轉*輪、】他得到的當然是心地上的,他說【除慢法障、】(除)慢法,他就對三寶恭敬,所以,【得多聞智慧果報。「七者請佛住世」佛有六即佛、此文所請、乃究竟即佛。釋迦牟尼佛八十歲示現涅槃、即因無人請佛住世、而有請佛滅度之魔王。佛如宏鍾在架、】這個要寫四個字,宏鍾在架旁邊寫四個字,叫:「不扣不鳴」。宏鍾在架,鐘擺在架子上面,你不敲,鐘不會響。佛就需要人家請佛住世,所以他認為不扣不鳴,大扣就大鳴。所以,【恆順眾生、默然允許及阿羅漢諸大弟子覺悟、請佛住世、佛已允入滅於先、】舍利弗也是請示佛,他要先入涅槃。佛說諸行無常,目犍連也是請示佛,他希望先入涅槃,佛說諸行無常,也是隨他們的意思。我這些徒弟你們如果能力夠,說:師父,我要入涅槃。你儘管說沒有關係。到那一天沒入涅槃就打死你,大妄語,沒死就硬燒死。能力還不夠,師父都還沒有這種力,說來就來,說走就走,這是證阿羅漢果才有辦法,凡夫哪有辦法。沒有辦法這個不是開玩笑的,【為不二語、故仍涅槃。】已經允許他涅槃,所以他比佛還先入滅,為不二語,故仍涅槃,【請佛住世、乃佛弟子本分事、住否則在於佛。若無究竟即佛可請住世、有分證即佛、】分證即佛就是菩薩,【乃至相似即佛、】功夫不夠,不過他相當類似佛那樣,或者【觀行即佛、】或者【名字即佛、皆應勸請住世。】現在簡單講就是【凡能說法利生之人、無論是何等佛、】未來佛也好,【皆應請彼住世。】要請彼佛住世必須在早、晚課一直迴向消災這個法師,凡是能夠說法你想要留住他,必須要早課、晚課你所做的功德,一直迴向給這個人,希望他能夠度更多的眾生。因為眾生共同的願力是很驚人的,所以,【請佛住世、除生佛前佛後難、】你如果請佛住世,你就不會出生在佛前,在佛前就沒有遇到佛,佛後也是沒有遇到佛,這個八難,佛前佛後。你就能【得增長福慧報。「八者常隨佛學」佛為眾生榜樣、因地所修一一行、乃至成佛、三業威儀、動止語默、】止就是靜,動靜語默,乃至沉默寡言,【皆有規則、我輩既為佛弟子、即應隨佛學。常隨佛學、即迴向菩提、向智慧日、背塵合覺。】背就是遠離,塵就是污染,遠離污染而合,合就是起觀照,與本性跟覺性配合。【「九者恆順眾生」 】這個也是很難。隨喜功德跟恆順眾生,這都非常難,恆順眾生永遠不忤逆眾生,你看這個有可能嗎?有的眾生根本很可惡,你怎麼恆順眾生,這個很難。要是我,今天我沒有辦法做到這樣,【我與眾生、同共一體、故應隨順眾生之善法、】注意聽!善法,恆順眾生的善法,但是問題是善、惡很難定奪,善、惡很難定奪,很難定奪。善跟惡沒有一個標準性,本來就很難了。【隨順眾生之本性、以有我人知見、】因為我們人有知見,【故與眾生互相殘殺、】見解不同。我跟諸位講過,我見、我愛、我慢、我痴是四大根本煩惱,最大根本煩惱就是我見,就是看法不同,看法不同,眾生的看法不同他就會起爭執,【互相偷盜、互相淫慾、互相誑騙、互相吞啖。一切眾生本性本善、】現在卻是【違背本性、故成眾生。若能恆順眾生本性、即可返妄歸真。恆順眾生、除我執障。「十者普皆迴向」於前九門所有一切功德、普以迴向一切眾生、願成佛道、願證真常。】真常就是我們的本性,真就是不假,常就是永恆,貫通三世當然就是真常,【普皆迴向有三:】第一、【稱眾生迴向、名迴向眾生、即回自向他。】回自己的功德向一切眾生,所以稱眾生迴向,名迴向眾生,或者是回自向他。再來,【稱諸佛迴向、名迴向諸佛、即回因向果。】回因向果。【稱真如迴向、名迴向真如、即回事向理。】回事相向真如的理體。所以簡單講就是回自向他、回因向果,回事向理,三種,三種,三種道理。【以上略釋十大行願、向下廣釋。】前面是簡單地解釋,底下是廣大(深入)地解釋,【《華嚴經》中、隨拈一法、皆具十法、以六相圓融、】六相就是總相、別相、同相、異相、共相、壞相,等一下在後邊那裡會講到:六相。總相、別相、同相、異相、共相、壞相,總、別、同、異、共、壞,六相圓融,【互攝互融、一中具十、表十十無盡。】華嚴是以十做為圓滿之數,十信、十行、十迴向、十住、十地,都是十,十層的法藏世界,十,層層無盡的十。十大願。【經中未明指出一中具十之文、而學法人不可不知也、故將一門具十之義、特列總別十門之相、俾一覽便知。】一看就知道。先明六相什麼叫做六相呢?【十大行願為總相、】十大行願為總相,【一一行願為別相、】十把它總和起來,每一個叫做別,【同稱行願曰同相、】但是從禮敬諸佛、稱讚如來,每一條又都不同,【禮異贊等曰異相、】就像一間房子,同在一間房子,不過每一根柱子不同叫做異相,【共成普因曰共相、】禮敬諸佛乃至普皆迴向,這些都是普賢菩薩的因,這個叫做共相,卻是【各住自位】禮敬諸佛就是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就是稱讚如來,叫做各住自位,每一個都是普賢的因,每一個卻都不相同,安住在其位。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這些都不相同,這個【曰壞相。】這個壞相併不是成住壞空的壞,這個壞相在六相裡面的解釋叫做不同,安住不同各個的自相叫做壞相,這個不解釋真的沒辦法了解,因為我們一般都認為這個「壞」是好壞的壞,不,不是這個意思,在《華嚴經》所說的六相,講到這個壞就是各個安住各個的相叫做壞相。後明一門具十【(一、)禮敬諸佛:】你一禮敬諸佛,【二、便禮便贊、】就是說你如果禮敬諸佛,就是等於第二的稱讚如來。你如果禮敬諸佛,就是等於【三、身心供養、】第三就是廣修供養,【四、為懺而禮、】你如果禮敬諸佛,就是在懺悔你的業障,【五、喜德而禮、】你如果禮敬諸佛,就是在隨喜功德,【六、禮請為說、】你如果禮敬諸佛,就是在請轉*輪,你如果禮敬諸佛,就是【七、禮請住世、】你如果禮敬諸佛,就是【八、學佛禮佛、】常隨佛學,你如果禮敬諸佛就是恆順眾生,順什麼呢?【九、順自性禮、】你在禮敬諸佛的禮就是拜你的自性,拜你的自性。禮敬諸佛就是【十、向佛而禮。】普皆迴向就是向佛而禮。也就是說僅一個禮敬諸佛,它就具足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迴向。第二也是同樣如此,【稱讚如來:】什麼叫做稱讚如來有具足十門呢?【一便贊便禮、】禮敬諸佛就是等於稱讚如來,你不稱讚如來,你要禮敬諸佛嗎?你就是讚歎如來的威德,你才要禮敬諸佛,【三稱德法供、】依照佛的德修供,也就是稱讚如來,就是等於稱德法供,稱讚如來就是法的供養,念佛,所以我們稱讚如來就是等於念阿彌陀佛,念佛號,也就是等於法的供養,稱佛的德這個稱德,讚歎佛的德,法供就是法的供養,也就是廣修供養。【四懺謗佛業、】稱讚如來他當然就不會毀謗了,不會毀謗。所以稱讚如來就是等於懺悔以前毀謗佛的業,這個叫做懺悔業障。既然你能讚歎如來也就等於在懺悔業障一樣,【五喜德而贊、】你稱讚如來就是隨喜功德,隨喜佛的功德而讚歎,你如果稱讚如來就是【六贊德請法、】你如果稱讚如來就是【七不贊佛隱、】你如果不稱讚如來,佛就隱;所以你讚歎如來,佛就顯現,也就是善知識就顯現。所以稱讚如來就是等於請轉*輪,也等於是請佛住世一樣的。再來,稱讚如來你就是【八學佛贊佛、】當然就是常隨佛學,稱讚如來你就是【九順性而贊、】所以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是念我的本性佛,也就是恆順我們的本性的眾生,所以你如果讚歎如來,你就是【十向佛而贊。】所以一個讚歎,所以,禮敬諸佛每一句都有一個禮,稱讚如來每一個都有一贊,讚歎的贊。再來,【廣修供養:】每一個都有一個供字,供養的供字。你如果廣修供養,你禮敬諸佛就是廣修供養,【一身業供養、】你的身體拜佛、供養佛,稱讚如來,我【二口業供養、】口業供養,我廣修供養,當然就【四為懺供養、】懺悔,為了懺悔才來修供養,以前沒有,所以現在要懺悔,好好地供養一下,我廣修供養,當然就是【五喜德而供、】隨喜功德。我如果要廣修供養,修供當然是為了求法,所以叫做【六修供求法、】我如果要廣修供養,就是要請佛住世,就是【七請住受供、】我如果廣修供養,我就是【八學佛修供、】我因為學佛,所以我修供養行。我如果廣修供養,我就【九順性而供、】順性,順著本性而供。我如果廣修供養也就是【十平等普供。】平等普供。【懺悔業障:】這個就比較好解釋了:【一禮懺身業、】禮敬諸佛也是為了懺悔,【二贊懺口業、】也是為了懺悔。再來就是【三為懺修供、】我如果廣修供養,也是懺悔我自己的業障。隨喜功德,也是懺悔我自己的業障。請轉*輪也是一樣。【五喜懺意業、】隨喜功德懺悔自己意業,【六懺不請障、】不請轉*輪,生生世世愚痴也不知道,要請善知識、請佛來轉*輪,所以要懺悔。再來,【七懺前後障、】就是懺悔出生在佛前,要不然就懺悔出生在佛後,都沒有遇到佛,懺前後障。懺前後障就是懺佛前和佛後,都遇不到佛。這個要寫下來,否則你們搞不清楚什麼叫做懺前後障,什麼叫前後障?前後障就是佛前、佛後都是障礙。【八學佛勸請、】也就是懺悔業障,【九順性而懺、】也是懺悔業障,【十懺狹劣障。】因為我們的心胸狹小,不能修普皆迴向,所以我們要懺悔業障。【(五)隨喜功德:】這個好解釋:隨喜功德這個每一條都是隨喜功德,【一喜德而禮、】我歡喜佛的德,出歡喜心歡喜佛佛的德,所以我頂禮佛,【二喜德而贊、三喜德而供、四懺不隨喜、】以前不懂得隨喜,現在學會了隨喜,求懺悔。再來,【六喜德請說、七喜德請住、八學佛隨喜、九順性而喜、十向佛隨喜。】隨喜功德就比較好解釋。所以隨喜功德也是具足十種,一樣的。【(六)請轉*輪:一禮敬請法、】我們為了要請轉*輪,所以我禮敬諸佛,【二】我為了要【請】轉【法】輪,【故贊、】嘆如來,【三】我為了要【請】轉【法】輪,【故】廣修【供、】養,【四】我為了要請轉*輪,請不到,所以我懺悔業障,【懺】悔我【不請】佛來*輪請善知識轉*輪的業【障、】請轉*輪也就是【五喜德請說、】請說法。【七請住常說、】請佛住世也就是要請佛轉*輪,【八學佛】所以我必須請轉*輪,【請法、】就是請轉*輪,【九請隨機說、】我請轉*輪就是為了要恆順眾生隨機而說。再來,【十請說普利。】我請轉*輪到最後就是要普皆迴向來利益一切眾生。【(七)請佛住世:】請佛住世要做什麼?我請佛住世請佛讓我禮敬,所以【一請住】世,就能夠【受】我【禮、】敬,請佛住世要做什麼?如此我就能【二贊德請住、】贊佛的德,請佛住世要做什麼?如此我就能【三請住受供、】請佛住世要做什麼?【四請住受懺、】我向佛求懺悔,請佛住世要做什麼?【五喜德請住、】請佛住世要做什麼?【六請常住說、】好好地說法。再來,請佛住世要做什麼?【八學佛請住、】再來,請佛住世,就是要【九順生請住、】順眾生的意思,每個眾生都喜歡佛住世。請佛住世要做什麼?【十向性請住。】向著本性而請住,迴向本性所以請住,這個向就是迴向的意思。【【(八)常隨佛學:前七後二皆隨佛學、】前七就是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輪、請佛住世,這些都可以讓我們常隨佛學,後二也是一樣,【即迴向菩提、除塵勞障。】所以我們今天冤枉受六道輪迴。【(九)恆順眾生:前八後一皆順眾生性修二善、】性善就是本有的善,修就是後天的努力,性修二善都是善,【即迴向眾生、除我執障。】再來,【普皆迴向:】普皆迴向,【以前九願功德迴向三處、】迴向三處,每一就是【菩提、】迴向菩提,第二就是【眾生、】迴向眾生,第三就更迴向【真如實際也。】就是我們的法界本性,我們迴向,迴向三個地方,迴向我們的菩提,迴向一切眾生,迴向法界真如實際,除什麼?【除狹劣障、】心胸狹窄之障礙,【成廣大善。】所以今天你要修行要成大福德,師父告訴你一句話:今天你馬上就是一個很有福的人,你就是放大胸量,量大福大,今天你就是量不夠大,所以你處處都是障礙,如果是量大,就要受得了讚歎和毀謗,你要記住!到你面前講好話是善知識,到你面前講壞話也是善知識,不過如果在你面前講壞話,要趕緊跑,就是要遠離,只要是會破壞你本性的清凈心,你趕緊遠離,所以你學習放大本性,房子住得那麼大肚量卻很小,對不對?能做什麼?一間廁所是那麼大,心卻不放大一點,對不對?沒有用的,像我的廁所大,我的肚量也大,肚量就大。【一門皆攝十門、末三門未開、】未開就是不必講的意思,【可以例知。】可以例知就是借著前面的例子,就可以知道後面的這三個不必講,後面三個就是常隨佛學,恆順眾生和普皆迴向,可以例知,可以借著前面的七個例子都知道每一門皆本門,例知,【皆本門為能攝、余為所攝。】就是一門皆具足十門,【八者、十門皆隨佛學故。九者、順眾生性善、一切眾生本性與佛、無二無別故、又者順眾生修善、一切眾生髮菩提心起修、同佛因行故。又者以自修功德、順眾生迴向也。十者、通說迴向三處、】三處就是菩提、眾生、真如實際,迴向三個地方,迴向哪裡?迴向菩提、迴向眾生、迴向真如實際,【別說迴向真如實際、真如實際、遍十法界、迴向真如、即亦不離菩提眾生。○戊三牒名列釋二,己初總征【經】善財白言:大聖、云何禮敬乃至迴向。】【記】善財對普賢菩薩這樣說:【「大聖」、乃善財尊稱普賢菩薩、】「云何禮敬」,什麼叫做禮敬諸佛?什麼叫做普皆迴向?此十大行願是什麼?【以下對上曰白、】善財白言,【此總征十大行願也。○己二別釋十、庚初釋禮敬諸佛三、辛初牒名【經】普賢菩薩皆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記】普賢菩薩呼善財告言:善男子、汝問云何禮敬、乃至云何普皆迴向、常為汝說也。言禮敬者、別講禮字、禮者體也、】這個體(不作本體解),這個體【即體諒、】體諒就是深深地了解普賢的心是什麼,體諒人家體諒他的心境,【體貼也。】這個貼是接近的意思,用我們的心來體貼普賢的心,用普賢的心來體貼我們一切眾生所要走的路線,【(不作本體解)云何體諒、拜佛時、要體諒佛境、體貼佛心。】佛的境界如虛空遍法界,體貼佛心,心即是佛,心即是大慈大悲,【佛境若何、】佛的境界是什麼?佛境如何?【我即若何拜之、】佛的境界是什麼?我即如何拜之?【佛三身一際、】三身就是法、報、應身,一際就是一真法界,《華嚴經》講的是一真法界,【豎窮橫遍、】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我即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稱性而拜。】合於本性,依照本性而拜,【又者「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 】十方三世一切佛都同一個法身,【拜一法身佛、】即是拜十方三世佛,【即是拜十方三世佛。如是拜者、必與佛感應道交、屬圓教之感也。設非圓教機、無圓教之感、】就是說不夠,不能圓融空、有二法,不能遍十方三世這樣拜,當然他沒有圓教的根機,就沒有辦法圓教之感,【即無圓教之應。十方三世諸佛、非一而能一、】就是以事相來講有千百萬億而能一就是同一法身,【非多而能多。】他雖然同一體,事相卻是有無量無邊,所以非多而能多,【能一者、同一法身故、】同一法身,就是同一個法界一個空性,那個覺性,那個智性圓滿的覺性,【能多者、先後成佛故。】能多者就是說先後成佛,有先成佛有慢成佛,就事相來講,所以,【多無多相、多即一故。】雖然很多但是沒有多相,即一,【一無一相、】雖然一也沒有一的相,所以,【一即多故。無能無所、】無能無所,【因真空理、不礙妙有事。】所以因為真空的理,所以沒有妨礙到妙有的事,妙有的事。底下:○辛二釋相三、一所禮境【經】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現在說禮敬諸佛,它的範圍有多大,所有盡法界還有虛空界,還有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就是無法算的數目(的)諸佛世尊。底下:【記】「所有」、】就是【拜者】拜的人【心性】本來就具足【所有、對能而言所也。】有能就有所,能禮,諸佛是所禮,所以說【「盡法界虛空界」 】盡法界這是法,虛空界這是一種比喻,【法喻雙舉、】一種是法,一種是比喻,比較能了解,【法界無邊、其義難明、故以虛空為喻。所言法者、謂眾生心、心無界限、隨眾生情執而有界限。】我們【寫字時】眼睛只看那隻筆,【心有筆頭大、穿針時心有針孔大。】你如果放大它,放大它肚量就大很多,所以凡夫迷時他要藉著事相,這是談到我們的心,因為眾生不能自我觀照,放大心量,所以他必須要藉著事相,如果悟道的人沒有差別,大徹大悟的人就是在都市、城區都沒有差別,因為他無相,無論走到哪裡他都是等於零,他的心境連零都不可以形容,他沒有一個起點,也沒有一個終點,他直到哪裡都是解脫,他哪裡要藉什麼境界不境界,他唯心無境,凡夫沒有辦法。底下,【迷悟有淺深、故心亦有大小、然大小皆法界、】是我們眾生把它訂為:這個是大,這個是小。大也是空性,小也是空性,【故曰法界、至極言之曰一真法界。心法為一切諸法所依故。遍於有情曰佛性、遍於無情曰法性。】所有有情、無情同圓種智,佛性、法性同一性,佛性、法性同一性,【十方三世皆在法界之中、佛所住處通十方、所住時通三際。十方一切處、三世一切時、皆有佛剎。將此十方三世所有佛剎、磨為極小之微塵(一微塵分作七分名鄰虛塵、再分即成虛空)】鄰虛就是接近,接近虛空,【、一微塵一數、】一微塵當作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叫做一微塵一數,【以計佛數、佛多無量。】佛多無量。【若不體佛而拜、即不能盡拜如是諸佛。○二能禮因【經】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我以普賢行願力來深心信解,如對目前。【記】能禮之心、所禮之境、因緣和合、禮敬乃成。行者觀行、願通未來、】行者觀行,願通未來,【以行導願、以願填行、】填行就是補、彌補,填滿這個行,以願填滿這個行,就是要使他究竟圓滿,不能只有自利也要利他,【如車二輪、】二輪一定是【轉動同時、】一輪不轉就開不動了,所以,【願禮過未諸佛、】過就是過去,未就是未來,希望頂禮過去、未來的諸佛,【當下即禮著過未之佛、以拜時有觀想故、】以拜時有觀想,【雖拜現前一佛、隨觀心通於三世、拜一釋迦牟尼佛、或拜一阿彌陀佛、皆隨觀行而遍於三世十方、心能轉境之力也。若轉不動、即是凡夫、心無智力故。凡夫份上修法界觀、】這個沒有辦法,【難以相應、】因為眾生無法空性,你無法達到空,而且這個空要畢竟空,你修法界觀才有用,而且空體有無量的妙有,所以法界觀非空非有,絕對又圓融,非空非有,絕對又圓融,你想想看這個世間人哪有辦法,所以【因非常作之事故。】非常作就更從來就沒有這樣觀照過,也不是常常做這種觀照,我們眾生常常做什麼呢?【五欲六塵之境、是凡夫之常事、處處貪著、將無分限之心、】就是把虛空無量無盡無邊的心【變為有分限。】變為有一個範圍,所以,【欲廣大心量、鬚生處轉熟、熟處轉生、】生處就是我們對法界觀很陌生,我們把它轉熟一點,就是要常作空觀,以空觀出有,建立一切法當體即空,空當下就妙有具足,所以生處轉熟就是我們把不熟的法界觀,把它轉成熟。熟處轉生,這個熟就是五欲六塵這個熟,我們把它變得很陌生,就是不去重視它,【及生處轉熟後、即知觀行不可思議、】所以,【「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謂我普賢、依他普賢行願法力、故能「深心信解」也。十方三世佛皆有普賢為長子、】也就是說十方三世佛旁邊都有一位普賢菩薩,【後普賢學前普賢也。或我普賢人、以普賢法、人法不二、】人與法是同一個,所以【起「深心信解」、信深解深也。信得一切時一切處有十方三世佛、解得一切時一切處有十方三世佛。「如對目前」】就像在面前一樣,【親切至極、法力亦緣力也。】也藉著法,空觀的力量,也藉著有,緣的力量,所以,【觀行親切、禮拜恰當、】恰當就是剛剛好,【故如親見諸佛、現在其前、此普賢行願因力、亦他普賢增上緣力也。○三能禮相二、初總明【經】悉以清凈身語意業、常修禮敬。【記】清凈者、身業五體投地、】如果按照佛陀當時在世是跪右腳,跪右腳而已,長跪合掌右膝著地,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右膝著地就是只有右腳跪下去而已,這個五體投地是到我們中國後演變成要恭敬就要恭敬個徹底,就連頭一起趴下,所以,這個五體投地禮是我們中國,你如果到泰國去,泰國他們不是這樣子,泰國只有跪右腳而已,一隻腳而已,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而向佛,所以五體投地是中國才有。【語業稱揚讚歎、意業恭敬至誠、三業清凈也。常修禮敬者、拜時禮敬雙修、不拜時意業常敬。】這個很難,我們如果要頂禮,我們有辦法,要頂禮下賤的人,譬如說清廁所的、農夫,殺豬的、殺狗的或者是清道夫,或者是……,這些都是未來佛,或者是全身很骯髒的人,我們沒有辦法,我們在恭敬都是一半,一半就是我們會恭敬善的人、聖賢的人、恭敬能人、偉人,一般的眾生是這樣子,我們沒有辦法像佛那樣,所以佛自己在經典裡面說:我供養持戒清凈的比丘一碗飯,和我拿這碗飯來喂狗功德一樣,功德一樣。為什麼呢?因為佛已經悟到自性的實相,所以他所施捨的東西,他都會入空性的法理,當體即空,所以他沒有任何比較,佛所活的世界是絕對的世界,絕對的世界就是不起心也不動念,所以他所有的功德,施捨一點就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因為他與空性會合。我們世間人就沒有辦法這樣子,所以佛就這樣講,在《佛遺教經》就這樣講:你布施一百個惡人,不如布施一個善人,布施一百個善人,不如布施一個持五戒的人,布施一千個持五戒的人不如布施一個沙彌,布施一萬個沙彌不如布施一個比丘,布施一萬個比丘不如布施一個持戒清凈的人,布施持戒清凈的人,不如布施一個發大菩提心的大修行人。因為我們眾生由點所產生的三度究竟的交會,這個就演變成我們的業力、業識,佛不一樣,佛布施給持戒清凈的比丘和拿去喂狗都一樣,他都不會起心也不會動念,他恢複本來的面目,但是我們凡夫當然要有選擇,因為凡夫沒辦法這樣子,所以我們眾生沒有辦法做到像普賢菩薩這樣子。人家如果對不起我們,我們要對他恭敬說真的很困難,很困難。在這個世間人家對不起我們,我們不一直不理他,這已經是聖賢的人才有辦法做到這樣子。在這個世間人家對不起我們,我們真的也不抱怨也不解釋,也不報復,這個世間有幾個人能做到這樣子,不可能的,對不對?世間人就是要人家一直對他好,對他比較不好就牢騷抱怨,他都不想自己對別人多好,我們付出去多少代價,所以說眾生就是不知足,他只會抱怨而已,他不曾體諒我們的立場是什麼?別人的立場是什麼?如果交換我們有辦法做到別人那樣嗎?沒有辦法體諒這樣,所以我們要恭敬上輩的人,我們有辦法,要你恭敬對不起我們的人,實在不太可能,所以我們要學到像普賢菩薩,十方又三世,三世就是現在、過去、未來,未來就是包括一切眾生,這個沒有辦法做到這樣子,這個要絕對的平等心,才有辦法做到這樣,所以說意業要常敬,這是講一講而已,實在很難。【既知諸佛遍一切處、塵剎身毛、】一個毛孔當作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皆有無盡佛身、安得不隨時隨處、常修禮敬。○二別顯【經】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這個不是讀作不可說不可說,這是這樣讀法,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這個要詩作不可說不可說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每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那麼多,一一身遍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你看看每一個身體,又遍禮這麼多叫做事事無礙,多身禮一佛,多身禮多佛,一身禮多佛,多身禮多佛,統統可以合用,不可說不可說這個要運用得當,運用不當會誤解意思。有一位老菩薩來這裡哭,她很痛苦,很痛苦。我說:老菩薩你哭什麼?說:家境又不是很差,我女兒卻待不住,我們又不是不幫她,奇怪怎麼要走這條路。我說:做什麼工作?她就說:不可說不可說。我說:這句話不是用在這個地方,不可說是表示很多的意思,她的意思是不可以說不可以說。我說:意思弄錯了,不可說用在這裡。還真厲害,用得還稍微有點意思,不可說不可說,所以我們以後如果不好意思說,都說不可說不可說。底下看小字:【記】「一一佛所」句、多身禮一佛、多身禮多佛也。「一一身」句、一身禮多佛、多身禮多佛也。】都是一跟多在交換而已,【多禮一、多禮多、一禮多、一禮一】就是都多加一個佛,一佛禮多佛,一佛禮一佛,這【四句、皆於一身禮一佛上顯、】一身禮一佛上顯現出來,【心能轉境、將一切質礙境轉為唯心、】所以,【棹子枱凳】這個念xǐ,歡喜的喜,一個木再一個台,這個是草,一種茅草,凳就是沒有靠背的椅子,沒有背的椅子,以前人家的圓板凳,枱凳就是說用草紡織的椅子,沒有靠背的椅子,用草紡織的,後面沒有靠背的椅子。【一切皆心、心通故一切融通、轉成大光明藏。】一切唯心光明所現,就唯識學來講所有的相分都是由見分所產生的,所以我們的物質,皆因我們的精神強烈地執著,執著所以產生錯覺,不是聖人唯心所造,【所禮佛身、能禮我身、隨光明藏轉多。】所以,【常修轉境觀行、】因此,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修行的,要轉境觀行,觀照唯心所造,所以你的心就安住於清凈里。譬如說你見到金錢,你會說這是唯心所造,你見到女色這是唯心所造,一切境界皆是虛妄,所以你慢慢觀照,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什麼境界現前你就不會被迷惑,你密密地觀照,你二十四小時密密地觀照。前兩天有一位比丘尼寫信給我,她說:我住在茅蓬,我自己一個人修行比較好,還是兩個人修行比較好,請法師幫我訂早晚課,早晚課要怎麼做?所以我就告訴她:如果遇到明師,明心見性,即心即佛,一人修也行,兩人修也行,一百人修也行,一千人一起修行,乃至無人一起修行也行,因為本來面目,就沒有寂寞這個名詞,如果沒有明心見性,頓明心地和無生法,就是十人修也沒用,一百人修也沒用,所以說不遇出世大法明師,枉服大乘法葯,你沒有遇到出世間大徹大悟的明師,枉費你修大乘法,因為你究竟都在那裡團團轉而已,在相上打轉不能會歸到自性,所以我們一定要轉境變為唯心,就是唯心,【生處轉熟、自然轉動、】生處就是我們沒有做過法界觀,我們當然要轉熟一點,所以自然轉動,【而能現一身拜多佛、多身拜多佛。即或未轉動、亦要信得諸佛境界、法爾如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底下。○辛三總結二、壬初顯無盡二、癸初別明虛空二、先反顯【經】虛空界盡、我禮乃盡。】我們沒有辦法,我們眾生怎麼說虛空盡,一個就不太受得了了,還說虛空盡,虛空界所有的眾生他都尊重,你想想看嚇死人了,虛空界盡,虛空界怎麼盡,虛空界怎麼盡?我的禮才盡,禮敬諸佛,就是說尊重每一個眾生,包括豬、狗、羊,一切有能力的、沒有能力的,讚歎的、毀謗的、有錢的、沒錢的、貧窮的、男的、女的、孩子、殘障、精神病的,統統尊重。菩薩這種是何等的胸量,要是我,我哪有辦法做到這樣,那個沒有辦法。一個對不起我們,我們就快受不了了,真的沒有辦法如此,我看不只是我而已,你們也是沒辦法。所以普賢菩薩修這種行,實在是不得了的。【記】虛空界無盡、而言盡者、反顯我禮無盡也。○後順釋【經】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因為虛空界不可盡,所以我此禮敬無有窮盡,這個和地藏王菩薩所發願一樣。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所以大家都知道地藏菩薩的偉大,就是不知道普賢菩薩的偉大,地藏菩薩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是不得了的願,我初學佛時看到這一句嚇一跳,我說這個世間有人發這種願,地獄的眾生怎麼度得完?活人都度不完了,都已經度得很懶,想跑到山上躲起來了。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但是我們如果再看普賢菩薩十大願都是虛空界:虛空界盡,我禮乃盡,因為虛空界不可盡,所以禮敬無有窮盡,包括普皆迴向都是這麼說,嚇死人了發這種願,所以為什麼說普賢菩薩他的偉大,偉大到說大行普賢菩薩,有人把他讀作大xíng,大行是走路很大步,美國人那種走路很大步的,才叫做大xíng,大行就是走路很快很大步,大行hèng(有注音為héng)就是願力很大,願力很大。美國人叫作大行,我不就叫小行,讀要讀好,大行hèng普賢菩薩,所以大行普賢菩薩騎象,騎象,象有六隻牙,六隻牙,六隻牙表示六度,六度,六隻牙,表示六度,所以普賢菩薩他騎象表示忍辱負重,他這種深責重任無怨無悔,發大菩提心,就是沒有什麼怨恨,所以說要偉大,就要像普賢菩薩這樣的偉大,嚇死人的偉大,那種忍辱,忍辱得……,所以普賢菩薩不曾有抱怨,不曾有不滿,不曾有不滿,他的心沒有恨,無論別人如何對他,他都是禮敬,禮敬。我們比得上普賢菩薩的一根毛嗎?連一根毛都比不上,無法可比。底下:【記】順釋虛空無盡、發無盡之行願、禮體俱到也。○癸二總列餘三【經】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界也不可盡,眾生的業怎麼能盡呢?【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我的禮敬才盡。後面還有一句更偉大:【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記】如是者、以虛空一法、例眾生界眾生業眾生煩惱三法。此橫說一一無盡、以顯禮敬行願無有窮盡。】底下看中間的黑字,這個才偉大。○壬二彰無間【經】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怎麼得了,你怎麼去形容他呢?念念相續,每一念出來都是禮敬諸佛,到普皆迴向,還無有間斷,就是不曾休息不曾停止,身語意,三業沒有疲倦,不曾喊累,打哈欠也繼續禮敬諸佛,他不曾喊累,說真的我們沒有辦法這樣子,沒有辦法,這個實在是……。所以如果講到這個,我們發菩提心算什麼?菩薩這個算是什麼心?這實在是不得了,無量無邊,所以菩薩值得我們禮拜、禮敬,不是沒有道理的,不是沒有道理的。人家發這種願,我們敢嗎?你敢發……別說什麼,別說發普賢菩薩盡虛空界、遍法界,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不要發這樣的願,你就發:我今生碰到的一切眾生,無論遇到哪一咱眾生,我都不埋怨,我自己能有頭腦有智慧安排事情能安排得恰到好處,不要被騙,不要被拐,而引發我們的恨,該處理的我們處理,不該處理的能處理妥當。你發這種願,說:我一生一世不抱怨,而且精進不退,禮敬眾生這樣就好,這樣就好。今生不要說虛空界、未來際,都不要說那一些,今生這樣就好了。我看發願的頭三天,可能不會發脾氣,三個月就很忍耐了,三年,依我看……孔子的弟子裡面只有顏淵三月不違仁,只有顏淵(顏回)這個學生三個月沒有違背仁慈,三個月,顏淵才三個月而已,而我們呢?沒有辦法。你們可能有辦法。小字的。【記】禮敬無間、乃普賢菩薩由大悲心故、代眾生禮拜、而發無盡行願、念念相續、】念念相續,【三業】身口意【無有疲厭、】就是沒有疲倦,【豎說禮敬諸佛之行願無有窮盡。此禮敬一行、既無間斷之時、餘九行願、】九種行願,【即不暇行矣、】有的人這樣懷疑,他說做一個無間斷,其他的就沒有時間去做了,【況一一皆曰念念相續。云何通?】底下就有解釋,他說一行就是禮敬諸佛,就是包括稱讚如來、隨喜功德,懺悔業障、普皆迴向,【蓋以一行即一切行、】不只是禮敬諸佛而已,不是這樣子,所以,【互攝互融故、如前一門具十中說。】十大願,一個願就具足十願,所以十乘以十應該算是一百,【又者上至諸佛、下至蠕動含靈、】蠕動,就像蚯蚓在爬行那樣蠕動,【同一法身、眾生界無有盡故、念念中皆有拜佛之眾生、同一法身故。】所以,【眾生拜即是我拜、又是隨喜功德之義、故能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庚二釋稱讚如來三、辛初牒名【經】複次善男子、言稱讚如來者。】這個願就非常重要了。有的人一張嘴巴就是不肯說幾句好話,不說幾句讚歎,所以他就常常說:我讚歎,讚歎在心裡,我才不會在表面上讚歎你,讚歎人家都是虛偽的。他說讚歎人家都是虛偽的,我是在內心裏面讚歎,在內心裏面。我說:好,這樣好。有一天他來我都默默地、默默地。師父,你沒有請我坐。我請你坐,我是內心裏面請你坐,你不用請你坐,你就會知道,你境界夠,境界夠。你沒有端茶。我沒端就是端了,你無須用事相,沒端就是端,沒喝就是喝,我看你感想如何,對不對?哪有不用語言稱讚如來,如果有優點就多少稱讚人家,【記】此牒第二行願名也。○辛二釋相三、一所贊境【經】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曾圍繞。【記】此所贊境、較上所禮境寬廣、上雲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佛、此雲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非禮敬之佛少於稱讚之佛、文有隱略耳。】【○庚二釋稱讚如來三,辛初牒名【經】複次善男子,言稱讚如來者。】這個願就非常重要了。有的人一張嘴巴就是不肯說幾句好話,不說幾句讚歎,所以他就常常說:我讚歎,讚歎在心裡,我才不會在表面上讚歎你,讚歎人家都是虛偽的。他說讚歎人家都是虛偽的,我是在內心裏面讚歎,在內心裏面。我說:好,這樣好。有一天他來我都默默地,默默地。師父,你沒有請我坐。我請你坐,我是內心裏面請你坐,你不用請你坐,你就會知道,你境界夠,境界夠。你沒有端茶。我沒端就是端了,你無須用事相,沒端就是端,沒喝就是喝,我看你感想如何,對不對?哪有不用語言稱讚如來,如果有優點就多少稱讚人家,事實上人家確實有優點,如果他貢高我慢,確實沒有這種優點,我們就不要做這種舉動,人家確實有這種優點,我們要讚歎一下,讚歎一下。有的人認為讚歎好像很虛偽,不對,讚歎就是一種魔力,讚歎用在每一個人的身上都會起效用的,讚歎每一個人,包括小孩子他都很喜歡聽讚歎,所以我們今生如果學到稱讚如來口氣就清香,來世不用刷牙他就會有香味,怎麼不用刷牙他就會有香味呢?他口業清凈用水漱一漱就可以了。以前沒有牙膏的時候,我家隔壁有一個老奶奶,刷牙沒有用牙膏,都用這一隻(右手食指)這樣刷,真的。看她沒有用牙膏,沒有用牙膏,有時候一邊刷牙一邊吹口哨,因為整排牙齒可以拿下來,拿下來,拿下來一邊刷牙一邊吹口哨,所以你如果聽說人家一邊刷牙一邊吹口哨,拿下來,拿下來洗。所以稱讚如來有很大的好處,就是說讚歎佛或是讚歎眾生,眾生是未來佛,我們如果稱讚諸佛三寶,能令眾生起信心,反過來你毀謗三寶,能斷眾生慧命,當然同樣一張嘴巴每一個都要說讚歎的話,誰願說惡口的業還結了惡緣。【記】此牒第二行願名也。○辛二釋相三,一所贊境【經】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界】極微一一塵中就是極微細,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曾圍繞。】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來娑婆世界示現,不過是虛空界,法界裡面一粒沙這樣的比喻一樣,我們看佛來這個世間示現,眾菩薩圍繞,如果就盡虛空來講,這不過只是一個小小的點而已。【記】此所贊境,較上所禮境寬廣,】上面的禮敬諸佛起境界,【上雲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佛,此雲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非禮敬之佛】不是禮敬的佛,【少於稱讚之佛,文有隱略耳。○二能贊因【經】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記】前廣此略,略去普賢行願力數字,】軍個就是說我當悉以普賢行願力甚深勝解,所以就是少了這幾個字,我當悉以普賢行願力甚深勝解現前知見,【當然亦有普賢行願力,「甚深勝解」,約見理,即見法身之如理智也。「現前知見」,約見事,】見事相,【即見報化之如量智也。二而不二,甚深難思。】如量智,量和智慧都一樣,雖然量和智慧是兩種,但是就是同一個,如量如智,如量智,見事就是見到報身和化身佛,就是如量智。再來:○三能贊相(四)一標能贊相【經】各以出過】就是超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記】能贊相,即是舌根語言辯才,】也就是說我們能贊能讚歎的人,【「各」字指能贊人個個贊,】每一個都讚歎,【亦指所贊佛個個贊。天女舌根微妙,雲「出過」者,以此能贊舌根,通情與無情故。】出過簡單就是很超越,能力很強,【「微妙」者,微細妙好,即妙有舌根,即一即多也。普賢菩薩之身,遍虛空等法界,故舌根亦充塞虛空,】這個舌根不是說舌頭很大,不是這個意思,舌根亦充塞虛空就是說有眾生的地方,就有普賢菩薩在普度眾生讚歎的意思,【遍滿法界,一切情與無情言聲,皆普賢菩薩攝成讚歎諸佛之音也。】讚歎諸佛之音。【如昔朱太祖】就是朱元璋,問什麼?【聞杜鵑鳥鳴,問劉伯溫曰:】朱太祖問劉伯溫說:【「彼鳥對朕說甚?」】這隻鳥對我說什麼?【劉伯溫答曰:「對聖駕說獨掌山河。」】劉伯溫也是牆頭草很會說話。【又問:「對汝說何?」】對汝說何?【答曰:「說輔弼山河。」】叫我要幫助你統理山河(,山河)就是國家。輔弼就更幫助皇帝。【又問:「】鳥【對農人說何?」答曰:「說麥黃快割。」】麥黃了要趕快收割。他很會吹牛,很會吹牛,劉伯溫很會吹牛,哪有一隻鳥同時說這麼多話。【贊佛人聞之,必成「稱讚諸佛」,無非唯心所現耳。】所以我那一天告訴諸位:有一個人拿舍利子去問廣欽老和尚,說:老和尚,老和尚,你看這顆舍利子真的還是假的,老和尚對他說:你看真的就是真的,你看假的就是假的,本來就是這樣子。有的人說舍利子永遠不會壞,沒有永遠不會壞的,這個山河大地成住壞空,宇宙當中眾生的福報如果不夠,舍利子自然就不見了,眾生的福盡了,舍利子自然就不見了,有的人業障很重,拜、拜、拜到舍利子不見了,有的人拜、拜……,拜得舍利子一直長、一直長,拜得舍利子一直長,對不對?有的人拜一拜,功夫很不簡單,拜到不見了也是很不簡單,還拿放大鏡來看,拿放大鏡來看,不見了,不見了,趁他不注意拿幾顆放在裡面,他也不知道那個是不是?是真的舍利子還是假的,所以這種東西是唯心所造,因此有人在討論。有的人說:我爸爸往生燒出來的骨頭,是真的舍利子還是假的。我都說:你就把它當成真的,把它當成真的。眾生對相很執著,很執著,最重要的是臨命終如果能安詳,這個最重要,最重要就是他百年後,那個臨命終剎那之間很安詳,他決定往生,佛號一直不斷,決定往生極樂世界,燒出來有舍利沒有舍利那個不重要,有的人一輩子吃藥,吃藥的時候他的鈣質會被破壞,被破壞,所以他燒出來有時有色彩,有時候會有色彩,結果不是舍利子,是因為他葯吃得太多,所以我認為不需要執著,火化以後是真的舍利,或是假的舍利這個不重要,安詳最重要。【故修稱讚如來行願者,則風聲雨聲,車聲馬聲,木魚引罄聲,皆是稱讚如來之音聲。】稱讚如來之音聲,【如西方水鳥樹林,皆演法音,亦是念佛心轉境故。善學華嚴者,】如果對《華嚴經》有研究的人,【收三世間為一心。諸位如不善觀,可觀想一切語言音聲之所從來處,皆是真空理體,】本來就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當體即空,當體即空,所以佛一直教我們迴光返照,唯心所造,佛在《遺教經》裡面說一句話,佛說:我們如果聽到人家侮辱我們的音聲,如果不能把它當成如飲甘露,不名入道之人。就是說我們如果聽到侮辱我們的音聲,毀謗的音聲,如果不能把它當成甘露這樣喝,還不是一個入道之人,你要入道哪有那麼簡單,聽到還不生氣這個很少,幾乎等於零,我都沒辦法做到這樣子,【即宗門所謂話頭。】參話頭,【如是迴光返照,則知一切聲,皆是法身隨緣。法身是體,隨緣是用,雖是體用,然有顯與不顯之別。觀想得力時是法身起用,稱讚如來,否則法身隱沒,不成普賢稱讚行願。】底下就很簡單。○二正辯稱讚【經】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海就是多,很多的意思,海就表示大,每一個舌根出無盡的音聲那麼多,【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讚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記】「出無盡音聲海」,謂音聲多也。「出一切言辭海」,謂言辭多也。如來功德無盡,故以無盡音聲言辭稱讚。】所以我們要稱讚如來令眾生有信心,我們如果聽到人家在毀謗三寶就趕快離開,就表示我們的業障到了,我們的業障到了,趕快跑……鏘、鏘……。以前我都跑去看歌仔戲,我都學會一招半式,見苗頭不對就趕緊跑,趕緊跑,不然我們的業障現前,好話不聽,聽到這業障的話,所以聽歌仔戲也是有佛法,歌仔戲也是趕緊跑,見苗頭不對就趕緊跑,趕緊跑。沒有辦法只好避開不然怎麼辦?你去他就一直講給你聽,你不聽他就是要講給你聽,對不對?就得趕緊跑要不然怎麼辦?只有這個辦法而已。○三贊所經時【經】窮未來際,相續不斷。【記】普賢行願力不斷故,豎窮三際稱讚不斷。○四明其周遍【經】盡於法界,無不周遍。【記】不惟豎窮三際贊,而且又橫遍十方贊也。○辛三總結二,壬初無盡二,先反顯。【經】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贊乃盡。】我的讚歎才盡。【記】虛空無盡而雲盡者,反顯稱讚亦無盡而言盡也。○後順成【經】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讚歎無有窮盡。【記】順釋可知。○壬二彰無間【經】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記】稱讚是語業。雲身語意業者,意業起時現之於口,口又身之一分,故通三業。無間如禮敬中說。】這個統統和前面一樣,一樣,偉大,菩薩真偉大,我們就沒有辦法無有疲厭,你不要說什麼,就說今天尊重三寶,禮敬三寶就好了,無有疲厭,擋不了人家一支毒針就疲厭了,對三寶就沒有信心了,這個沒有那麼簡單的,沒有那麼簡單的。無有疲厭就是信心具足永不退道心,簡單講無有疲厭就是精進不退,人不退哪有那麼簡單。我們人平時……,出家以後不退也是很難,所以我常常說:這件衣服要不退轉要穿到死,也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那個就是要堅持到底,無論什麼境界我絕對不倒,這樣就沒有話講。休息一下。○庚三釋廣修供養三,辛初牒名【經】複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者。【記】此牒名也。「廣修供養」,觀下文中,有種種供雲,似非人力所能辦到。然若運心修觀,未嘗不可轉供養具,為唯心性具妙供,而為供養,】簡單講我們若開發我們的本性,一切的供養就具足,【縱不能觀想,亦宜隨力隨分,以能辦到之供,日日供養。皈依三寶,理應依賴於佛,】我們要念於佛,【繫念於佛,每日隨時皈依,即是將心繫念於佛,縱不能繫於法身佛上,】就是我們不能證得實相,無相、無不相,盡虛空遍法界的法界佛,法界身的佛就是地真法界的佛,我們沒有辦法證悟到法身佛,【亦應繫於色身。故對佛像當如活佛尊敬,】對於佛像當如活佛供養,當如活佛尊敬。【有事出外,應在佛前問訊告假,事畢回家,當向佛前問訊銷假。】這是表示我們的一家之主是佛,都把他當做是佛,像我們在僧團要外出就要請假,回來要銷假是相同的意思,【新制衣服,及新鮮食物,皆先供佛,而後食用。每日最少亦要長燈一盞,】長燈,古時候的人還沒有發明電燈,所以他們就燃油燈,燃油燈有時候不小心打翻或是被老鼠打翻會釀成火災,會釀成火災,所以我並不贊成點油燈,油燈要有人看顧,油燈要有人看顧,所以要注意火災。現在最好合用插電的,插電的頂多是燈泡燒壞而已,如果點油燈要很小心,油燈有時候會殺生,譬如飛蛾,飛、飛……掉到油里,所以點燈供佛有時候成了殺生,這個要注意。【長香一枝,清水一杯,而為供養。○辛二釋相二,壬初正明供行四,一所供境【經】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記】文義同上。○二能供因【經】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記】能供因,與前能禮因同。行願二字即是悲智雙運,以願屬大悲,行屬大智。】做大事第一要有大智慧,【能修供養雲等,智也;利益眾生供養等,悲也。○三列供具【經】悉以上妙】即是最好的,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所謂華雲,發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然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炷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記】「悉」字亦雙指,能供人及所供佛,「以」字總標用一切供具也。「上妙」者,最上妙好,即真空中所現妙有也。「所謂」下別列,】一一列出。【「華雲」即天然之花,天者,第一義天也,】就是中道,就是實相之意,實相之意。【自法界真空理現妙華,】所以妙可以說有也可以說無,妙就是不可思議,你說有,它是由理性而出,你說沒有,它又離不開事相,【此華雲即是理法界隨緣所成事花,而結為雲也。「發雲」,花貫穿而成鬘也。】印度當時佛在世的時候,把花貫串起來,像要上飛機的時候獻花,把花貫成一串的圓圈。花鬘在泰國現在還很流行,泰國,花鬘在泰國還很流行,你去泰國的時候,會跟你戴上花圈,一個人十銖,十銖就是台幣十五元,那串花圈在台灣買差不多要八十元,差不多要八十元,那串花圈跟你戴上,他們沒有辦法,泰國人很可憐,開瀏覽車的、做工的一天差不多泰國錢一、二百元,乘以一點五,乘以一點五,是我們新台幣的一倍半,差不多台幣三百元左右,兩、三百元,所以觀光客去他們要賺一些外快,十元對我們台灣人來講算什麼?十元丟在路上小孩子也不撿,現在的小孩子你拿十元給他,他根本不拿。再來,【「天音樂雲」,八種音樂,天然不鼓自鳴。】你不必敲打它自然鳴響,【「天傘蓋雲」,以天然傘蓋為供具也。】傘蓋就像雨傘一樣,結一個傘蓋,【「天衣服雲」,以天然微妙衣服為供具也。「天種種香」,是總。「塗香」即香油香水等。】香油香水等。【「燒香」即種種燃燒之香,「末香」即研香為末,】研就是磨,把香磨成粉末狀叫做末香,就是香末的意思,香末。【或塗或燒亦有種種。】所以我們中國就有檀香、卧香爐,香末就是根據這些而來的,【「一一量如須彌山王」,須彌山為諸山之王,此雲妙高峰,】很不可思議又很高,【即財即法之妙有供養也。】供養財就是法,為什麼?它通達實相沒有所謂的財跟法,所謂通達實相就是各個事相存在,但是各個事相當體即空,即財即法,財當下悟到空性,財當下就是無,一切法當下就是無,所以通過空性的架構財就是法,所以如果悟到本性的人一切布施都是法施,法的布施,通過本性、空性的架構,一切布施統統叫做佛法的布施,佛法的布施。【燃種種燈,一一燈炷如須彌山表願力大也。一一燈油如大海水,表悲行大也。皆觀行所成,非人力所能辦到。○四正供養【經】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我們在家居士現在所能做的就是供養,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記】以上明供具,此明常為供養,即財供,即法供,即行供,即願供,】大行和大願,【世人修財供,不善觀想,即不通於法,財法各別故。普賢菩薩財供即是法供。】供養,當然是我們在家居士的責任,我們在家居士施捨一定要通達三輪體空,它的功德才會大,你已經找對了對象,你知道這間道場是正知正見,這位法師是明因識果,你把錢布施來供養他,他當然善於處理,但是你本身一定要有空性的思想,就是沒有布施的我,也沒有布施的師父,也沒有布施的金錢,如此你的功德就等同虛空,福報就等同虛空,這個財供養就是叫做法供養,因為它通達空性的實相。如果你供養一百萬元,卻常常掛在嘴巴上,說:我供養師父一百萬元,我供養師父一百萬元,如此一百萬除以一百萬就等於一的功德,一的功德,對不對?如果你布施一百萬,但是卻無所著,說:師父,這個供養你。如果有人問起你有沒有供養?說:沒有,我都隨緣隨喜。說:沒有,都是小事情。他一點都不在意這個,一百萬除了零,他不執著與空性相應,不得了,這個功德還得了?所以我常常講通達般若思想的叫做出世間凈善,不通達實相的般若思想,叫做人天善而已,你若不通達實相的般若思想,你布施再多,頂多來世會很富有而已,你沒有什麼作用,你沒有法,你沒有實相的法,你有執著,所以世間人布施一些錢,他就要在柱子上留名了:林大頭。因為他得了大頭病,他就留下林大頭。得了好大喜功的毛病沒辦法,他就是要一個名,虎死留皮,人留名,他不知道一切法性當體即空,如此福報才大,所以通達般若財供養就是法供養,不通達實相,一切的供養都是人天的善而已。底下:世人修財供,不善觀想,即不通於法,財法各別故。普賢菩薩財供即是法供。隨喜恭請本文轉載佛經網音圖框引用網路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談念佛
太上感應篇  (第十三集)凈空法師講解
隆蓮法師:《百法明門論》釋(七)
學誠法師:念佛與皈依--學佛網
胡床與羅什法師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