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弟子規》與佛法修學3_身教者從,言教者訟

《弟子規》與佛法修學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三集)  2005/3/6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52-118-03

  師父上人,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家好!

  我們上一節課提到學貴立志,學貴力行,學習也貴在能夠掌握綱領。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都會集在《大藏經》之中,我們假如直接去看《大藏經》,也很難掌握綱領,所謂佛經是浩如煙海。善導大師也提到一個人成就與否,「總在遇緣不同」,我們非常幸運能夠得到師父上人的教誨。記得我打開《認識佛教》,前面第一頁有一段師長他修學佛法的體悟,把它整理成短短的一篇開示,諸位同修應該都有印象。第一句話提到,佛教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所以第一句話就已經點出來,佛教的本質是教育而不是宗教。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就是我們所處的環境,人生就是我們自己。這段開示當中,也把修學的綱領把我們指出來。修行的綱領是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並依戒定慧三學以達到這個目標。最後,修學的基礎是「三福」,待人依「六和」,處世修「六度」,「遵普賢願,佛之教化能事畢矣」。

  所以,師長在《大藏經》當中選出了五個最重要的修學綱領,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讓我們馬上就知道掌握綱領,找到下手之處,俗話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諸位同修,您是為人父母,您希望你的孩子這一生的成就是比你差還是比你好?諸位同修?你為人長輩,為人父母,一定是把你一生的經驗全心全意傳給你的孩子,希望你的孩子能夠減少你走過的冤枉路,能夠讓人生更有成就。我相信為人長輩都是這樣的存心。師長把他幾十年的經驗也全盤托出,教誨我們,所以我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師長絕對不願意我們在跟他學習的時候,抱持的心態是我們一定不可能學得比師長還好。我們應該珍惜這個緣分,珍惜師長這幾十年寶貴的經驗,應該勇猛精進,這樣才能回饋師長對我們的恩德。

  所以行有根本,我們找到了這五個綱領;心有根本,師長也告訴我們,心的根本是菩提心。師長用五個心,讓我們能夠契入菩提心的境界,這五個心我們比較容易去領會,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心行一如,我們的存心一定表現在行為之中。我們看看,如何真誠?當我們面對父母講話的時候,「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都要以一分至誠的心奉養父母。《弟子規》裡面有提到「親憎我,孝方賢」,當父母無理對待我們,可能情緒很不好的時候,我們也要不忘失這一分真誠的孝心。因為父母的恩德是報不了的,這一分恩我們時時放在心上。而且做人的態度是,不管別人對不對,我們自己要做對。假如父母的態度比較不好,我們馬上就情緒化,這就不是為人子應該有的態度。

  在春秋時代,有個孝子叫閔子騫,他的母親比較早就過世,父親又娶了個繼母,繼母對他不好,常常虐待他。一年冬天,給他做衣服,後母也生了兩個弟弟,用棉花幫他兩個弟弟做了棉襖,卻拿蘆葦、蘆花幫他做衣服。那蘆花做衣服看起來很大很蓬,但是不保暖。剛好他的父親請他駕馬,帶他出外,因為天氣太冷,冷風颼颼,他衣服又不保暖,所以就開始發抖。他的父親看了以後很生氣,你衣服都已經穿這麼厚,還在發抖,是不是有意要詆毀你的後母?生氣之餘,就拿著鞭子抽閔子騫。結果這鞭子一打下去,衣服破了,蘆花飛出來,父親才了解到原來是後母虐待自己的孩子。所以很生氣,回到家裡,當下就要把他的後母休掉。

  閔子騫這個時候只有一個念頭,對他的後母還是一味的真誠。跪下來以後,就跟他的父親說:父親,你不能趕後母走,因為「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母親在的時候,只有我一個人寒冷,但是母親假如走了,我兩個弟弟也同時都要挨餓受凍。在這種情急之下,閔子騫至誠的孝心絲毫不減,而且還想到兄弟、家庭的和樂。這一分真誠讓他的父親息怒,這一分真誠也讓他的後母生慚愧之心,因為一個這麼小的孩子都能處處替她設想。所以閔子騫這一分真誠的孝心轉化了家庭的惡緣,讓家庭從此幸福安樂。所以,「親憎我,孝方賢」。我們時時處處想著「德未修」,所以「感未至」,這分真誠就能夠不忘失,能時時提起。

  清淨心,清淨就是不染著,不被七情五欲染著。五欲當中,財、色、名、食、睡,《弟子規》裡面教誨,「財物輕,怨何生」,所以我們不貪財;還有「聞譽恐,聞過欣」,所以我們不貪名;「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所以我們不貪食;最後一個不貪睡,「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所以我們的清淨心,都在這些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中要提得起來。污染裡面最重要的就是自私自利,而當一個人有孝弟之心、有仁慈之心,他就能夠一點一滴放下自私自利,所以「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

  再來,平等心,「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我們用一種同理心去對待他人,我們了解到父母的恩德很大,父母非常辛勞,對家庭、對社會都有很多的貢獻。相同的,別人的父母對他的家庭,對整個社會,也都是盡心盡力付出,所以也值得我們去尊敬。所以,平等心也落實在《弟子規》這些教誨之中。「勿諂富,勿驕貧」,這都是平等心;「待婢僕,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其實平等心也要建立在諸法實相。我們都了解到「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所以每個人都有真如本性。我們期許自己,「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我們同樣也是對待一切人都是用這樣的態度,相信他「聖與賢,可馴致」。

  正覺心,覺悟就是不迷惑,就是能夠用理智來對待一切人事物。而《弟子規》這部經典就是建立我們對人、對事、對物正確的態度。最後慈悲心,我們也從「汎愛眾」的教誨當中,可以體會到,慈悲心一定是落實在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中。與人相處,「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當別人有很好的能力、經驗,我們去嫉妒、去障礙,就會讓很多的人失去這些機會跟幫助,這就不慈悲。「人不閒,勿事攪」,慈悲是落實在處處替人著想。當我們要跟他人談話的時候,要先觀察一下他現在是不是正在與人交談,或是正在處理事情。假如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應該先等待他忙完,交談完,再進一步跟他說話,這樣是處處替人著想。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當我們談論人家的是非,當對方聽到的時候不知有多麼的難受!所以俗語講「背後之議」,在背後議論人家的短處、缺點,「受憾者常若刻骨」,當他了解到我們在私底下都這樣批評他,他聽到這個消息,就好像有一把刀在他的心上刻下了烙痕,所以俗話講「利刃割體痕易合,惡語傷人恨難消」。所以我們在言語當中也要處處慈悲,不要常常講人家的缺點、短處。「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這些教誨確實也都是落實慈悲之心。

  心有根本,行也有根本,我們落實在行為當中,就是三福、六和、三學、六度。三福第一福,第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我們要孝養父母,首先一定要從孝道下手。俗話又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所以我們有責任把小孩教好,這樣才對得起自己的父母,還有對得起歷代的祖先、祖宗。如何把孩子教好?這就很重要。印光大師也告訴我們,最重要的一句教誨,要「敦倫盡分」。敦倫,倫就是倫常大道,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所以敦「父子有親」這一倫就至關重要。

  教育,真正把教育做好,把家教做好,孩子才能夠有健全的人格。諸位同修,什麼是教育?假如今天我們走在田間小道,剛好看到一個農夫他在種稻子,我們趨向前去請教他:請問如何種稻子?這位農夫會不會告訴我們說:你等一下,我想半個小時以後再告訴你。會不會?為什麼不會?因為那是他每天都在做的事,他是如數家珍,都不用打逗號,你想聽三個小時,他就跟你講三個小時。他可以長講也可以短講,因為他太熟悉了。諸位同修,我們為人父母,為人長輩,每天都在教孩子,每天都在教育,假如我們對教育不清楚,那不知道每天下的是什麼種子?所以,我們首先要把教育的真正意義搞清楚。

  在許慎的《說文解字》一書當中有提到「教者,上所施,下所效」,這個叫教。現在普遍為人父母者,對「教」這個字有沒有正確認識?他們第一個念頭教育是誰的事情?老師。他已經忽略掉,上行下效從什麼時候開始?可能在胎中就已經在學習了。所以「身教者從,言教者訟」,真正做到了,有身教了,子女自然就會起而效法。假如教育子女都只是用嘴巴講,自己並沒有做到,「言教者訟」,當說一套做一套,到最後一定讓家庭會出現爭訟;比較不嚴重是起口角,比較嚴重父子兄弟都得告上法庭去。

  很多家長他在教育孩子當中,他們現在都有個觀念,就是孩子一定會有逆反現象,會有叛逆期。諸位同修,這段話對不對?在這個時代當中,知識爆炸,每幾年時間,知識量會倍增一倍,所以有太多錯誤的觀念統統混雜在裡面,到最後會積非成是。有中學它在開班親會的時候,面對家長就會跟家長說,你們現在孩子十二、三歲,正值龍捲風時期,所以孩子一定會叛逆。父母本來還不緊張,聽完之後,每天在那裡看我兒子叛逆了沒有?我兒子叛逆了沒有?突然有一天會怎麼樣?心想事成。我們要回想一下(現在西方東進,可不能照單全收),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當中,有沒有出現逆反現象?在史書上沒有看到。為什麼幾千年產不出來,幾十年馬上就產出來?原因到底在哪裡?因為這幾千年來統統有孝弟的教導,不只家裡面教孝,整個鄰里鄉黨都是有孝順的風氣。哪一家的孩子對父母講話不恭敬,不只他的父母會教他,連隔壁的鄰居都會過來好好的教誨他。所以整個社會的風氣都是有孝道去傳承。

  而近代這幾十年,中國文化出現斷層,沒有教孝道了。孩子沒有長孝道,會長什麼?會長自私自利,所以對父母就沒有恭敬之心。我們要思考一下,現在的家長言行一不一致?假如家長言行不一致,那孩子對家長就沒有恭敬之心。當我們告訴他說,你對大人講話要很有禮貌,結果我們自己對父母講話很大聲,這個給孩子的認知就會出現矛盾,不只沒有生恭敬,對父母就會覺得不認同。慢慢這種不認同一直積累,有一天當他的身高跟你一樣高,拳頭比你還要大的時候,他還會不會聽你講?他就不會聽你說什麼。所以,逆反現象取決於大人言行不一致,孩子對長輩提不起敬畏之心。再加上整個社會沒有孝弟的教導,才造成這幾十年來這些年輕人都出現逆反現象。

  我們自己回想,我還針對這個問題去問我母親,說:母親,我有沒有逆反現象?我媽媽想了一下,說沒有。因為從小父母在我們的心目當中都是最尊敬的,對父親都是很敬畏,因為父母都把孝道、把做人演給我們看,所以我們心目當中對父母都是很尊敬。所以上行下效,才叫教。而這個教確實是無所不在,我們的言語、行為對孩子都是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樣的體會是我在從事教育的這幾年過程愈來愈強烈的感受,父母的一言一行確實對孩子的影響甚深。

  我記得小時候有一次回外婆家,剛好坐計程車的過程,計程車司機技術比較不好,所以車子掉到水溝裡面去。因為那個水溝是水泥地,把他的排氣管撞搖晃了,所以後半路途就是這樣一直叩叩叩叩,這樣到了外婆家。結果一下車,我的母親就把車費遞給他,另外還拿了五百塊錢塞給這個司機。母親這個動作是很真誠,而這個動作卻留在她的小孩的心中。而且那一幕我還自己打了字幕,這個字幕上寫著「因為母親覺得勞動階級的人賺錢不容易,這五百塊對我們來講不多,對他們來講可能一個月的生活都要受到相當大的影響,所以我們有能力之餘,多多幫助別人」。所以母親真誠的動作感動了她的孩子,這種仁慈之心就種在我的心裡面。所以我們家三個小孩跟人家吵架都吵不起來,確確實實父母在我們的面前從來沒有批評過任何一個人。這種上行下效,確實是無所不在,潛移默化。

  這個「育」是「教子使作善也」,所以教育裡面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養成好人,養成善人。而我們為人長輩,自己腦子裡要非常清楚,什麼才是真正的善。在《禮記.學記》裡面,對教育也下了一個非常好的定義,「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所以教育兩大主軸,這一句話就點出來。「人之初,性本善」,所以善要長;但是「苟不教,性乃遷」,所以要救失,這兩個大的綱領就抓出來,長善,救失。「未論行善,先須改過」,因為假如過失、壞習慣不改除,就好像一個水桶底下破了好幾個洞,我們雖然拚命把水加進去,到最後都漏光了。

  我們要救失,要思考一下現在的孩子他的問題、他的壞習慣在哪裡?我們愈清楚才能夠對症下藥。諸位同修,您覺得現在的孩子問題在哪裡?自私。還有沒有?懶惰。再來,競爭,自私當然會競爭。還有沒有?沒有家教,這個答案太大。浪費。再來,沒有禮貌。還有沒有?任性,就是脾氣很大!還有沒有?大家不要客氣,儘量提。沒有志向。還有沒有?善變。沒有志向當然善變。還有?沒有耐性。我在海口,我們成立一個國學中心,所以很多家長他有些教孩子的問題,都會到中心跟我們一起討論。因為中心很寬,辦公室又在裡頭,從門口走到辦公室也要走幾十秒。一邊走,這些家長按捺不住,對孩子的抱怨就開始,「孩子很自私,孩子又懶惰,孩子又沒耐心,孩子又善變、任性」,一路都不用打草稿。

  到了辦公室,我說你一定很口渴,我幫你倒一杯水。給他倒了一杯水,喝下去以後,我們接著就引導他,說:請問孩子自私是結果,原因出在哪裡?孩子懶惰是結果,原因出在哪裡?孩子很任性是結果,原因出在哪裡?我們就這樣一個一個從他對孩子的抱怨,反過頭來問他原因到底出在哪裡?家長的表情雖然沒有言語,我看得懂,他的意思就是說:怎麼我活這麼大,沒有人問過我這個問題?當家長能夠省思到原因出在哪,他才能真正把孩子的行為從根本開始引導正確。因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能在果相上下手,一定要從因地下手,把正確的因重新種下去。

  自私是根本問題,我就會問家長,您夫妻跟孩子還有爺爺奶奶一起吃飯,大家圍一桌,請問你那個菜夾起來,第一口先給誰吃?我都會借一個東西給他們,就是小叮噹的時光太空梭,讓他們能夠回到從前,思考一下,孩子那個時候才二、三歲。很多家長,我們這麼一講,他就露出了尷尬的微笑,我看到他們的心裡可能想到:夾錯了!夾菜也有學問。我們《大學》裡面講到「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你夾菜的順序對了,你就教給孩子為人子之道;假如夾菜的順序錯了,那為人子的孝道,孩子就沒學到。

  沒有學到孝道,學到什麼?你看,媽媽還特別跟他強調,這道菜是媽媽特別煮給你吃的,菜還幫他夾好。爺爺奶奶也不甘示弱,說:乖孫子,這幾道也很好吃。統統往孩子的碗裡夾菜。諸位同修,這個家裡面誰最大?很明顯誰最大?孩子最大,所以你看,小皇帝出現了,小公主也出現了。俗話講「伴君如伴虎」,所以下一代脾氣不好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你看很多爺爺奶奶,孫子說:奶奶,我好口渴!奶奶馬上很高興:我的孫子終於想到我。畢恭畢敬把茶給他端好:趕快喝,不要噎著了。統統侍候他。所以雖然已經沒有奴婢了,但是新一代的奴婢產生了。所以孝子、孝子,以前是孝順父母叫孝子,現在是孝順誰?順序都顛倒了,所以現在下一代的行為必然也顛倒。所以不能怪他們,不能氣他們,我們家長對於教育的敏感度嚴重不足。

  我的大學師範院校的老師,有一次站在師範院校的校門口,旁邊就是附小(附屬小學),這個附屬小學大部分的學生都是這些講師、教授的孩子。剛好有一台車子(名貴的轎車)開過來,那天下雨,我的老師剛好一步一步走過。突然門口,車門打開,一個媽媽拿著雨傘走出來,她的女兒站在校門口對著她說:你白痴,現在才來!我的老師本來是在走路,愣住了,站在那裡沒動,結果更誇張的話出來了,她的母親說:對不起!對不起!我來晚了。我們為人長輩一定要很謹慎,不能把孩子寵成這般模樣。

  所以諸位同修,以後夾菜也要有智慧,先後順序要夾對。我們記憶當中,父母把水果拿出來,一定先給誰?先給爺爺奶奶吃。那時候我們年紀還小,當父母做出來是孝、是德行,孩子內心會怎麼樣?很歡喜,進而會模仿。所以當我有資格打開冰箱的時候,自然而然拿出來的水果先給誰?爺爺奶奶吃。所以我現在很感謝我的父母,水果拿對了,不然我就沒有辦法從事教育,我一定是敗家子。你們看得出來嗎?因為我是獨子又是長孫,我的爺爺也是長子,所以我是長曾孫,三千寵愛在一身!幸好我的父母跟爺爺、奶奶很有教育敏感度。我記得小時候我犯錯,我爸爸要處罰我,我的爺爺都會馬上帶著我奶奶,然後告訴我:做錯事,被處罰是活該,走!帶我奶奶就上樓去了。那時候我年紀還小,只覺得他們非常絕情。但是自己從事教育才知道,我的爺爺真有智慧。假如爺爺、奶奶不走,孩子的心思擺在哪?搬救兵!自己做錯什麼都忘了,只想到躲在誰的後面就可以逃過一劫,而不是承認錯誤。

  所以我們來思考一下,現在的孩子做錯事情,第一個念頭是什麼?是不是馬上說我錯了,有沒有?都在察言觀色。所以家庭裡面,假如夫妻的教育原則不一致,這個孩子好不好教?不好教。夫妻跟公公婆婆的教育不一致也很難教導。我曾經在學校裡面對家長演講,有一位老師很聰明,她就把她婆婆一起帶來。結果聽完課以後,這個婆婆走向前來說:我媳婦教對了,我教錯了。她也感覺到太寵孩子會爬到她的頭上去。所以教孩子要「易子而教」,有些話可以透過這些親朋好友來講,可以透過一些好的老師來替你把這些觀念傳遞出來,這樣你就可以借力使力,就不費力。

  所以,自私的原因在我們並沒有把孝道演給孩子看。還有些媽媽買了很好的水果,回到家裡還要很謹慎把它藏起來,等公公婆婆都上去睡覺了,然後才把它拿出來。拿出來以後,還跟她兒子說:這是媽媽特別買給你吃的。孩子一定會學得很徹底,他買了水果給誰吃?我們用好惡的心教孩子,他所養成的就是好惡的心,他往後買水果一定給誰吃?給他自己的孩子是以後的事,一定給他女朋友吃,給他老婆吃。所以,人算不如天算,天算就是要循道而行,循正道而行,這樣才是最正確、最省力的教導。

  孩子不自私,自然能替人著想;孩子假如自私,他就處處要別人配合他。假如你不順從他,他馬上脾氣就來,所以他就很任性。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辦?當孩子無理要求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辦?所以教育裡面有個非常重要的關鍵,叫「慎於始」。當孩子一開始錯誤的時候,你馬上給他導正,他下次就不敢胡來。有個母親,他的孩子上街看到玩具就要買,不買給他他就在那裡吵鬧。因為當場人很多,所以這位母親也很會觀機,在這裡教不方便,東西也買給他。一回到家裡,把門鎖上,棍子一拿出來,狠狠教訓了一頓。這個教訓要提醒他,絕對不能用情緒威脅父母、威脅大人,這個手段絕對達不到目的。這一頓一打下去,這個孩子往後到商場,看到玩具都會先退三步,慎於始!

  孩子浪費、偏食也都是第一次沒有糾正。假如孩子在那裡吵:這個我不想吃。你就跟他說:拜託!再吃一口,這一口吃下去,禮拜天帶你去吃麥當勞。他馬上把它吃完。所以孩子從小就學會談判,有沒有?父母是節節敗退,他是攻城掠地,把父母的最後底線摸得一清二楚。盧叔叔他就跟我提到,他兒子第一次不吃飯,在那裡吵,他的太太就要過來勸他的兒子。盧叔叔就用眼睛告訴他太太,意思就是說:你退下,讓我來。夫妻兩個也很有默契,太太就到旁邊去,沒有再過來低聲下氣勸兒子。後來大家都吃完了,他兒子還彆著一張嘴不吃,盧叔叔馬上說:來,統統收掉。當天半夜,他兒子餓得受不了,起來自己翻冰箱吃冷的東西。下一次還敢不敢?不敢胡鬧了。所以第一次至關重要。

  孩子很懶惰是結果,原因出在哪裡?諸位同修,有沒有看到孩子一、二歲就很懶惰?躺在那裡都不想動,有沒有看過這樣的小孩?假如有,要去檢查,一定有病。所以孩子都是很活潑,那為什麼到最後會很懶惰?現在很多家長都跟孩子說:你只要把書念好就好,其他的事你都統統不用管。這一句話教出來的孩子會不會很勤勞?不會。很多的太太都很抱怨先生很懶惰,都不幫忙:跟我一樣,我也是工作一整天,為什麼家裡的活都我幹?對先生也頗有微詞。但是她卻把她的痛苦建築在往後的一個女人身上,因為她教自己的孩子,也是告訴她的孩子說:你啥事都不用管,把書念好就好。所以她的孩子以後也會很懶惰,也會讓另外一個女人怎麼樣?所以大家要記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就回想到,在我外甥差不多兩歲左右,有一次他母親在那裡擦桌子。小孩最強的能力是什麼?模仿。所以小朋友過來,剛好母親離開一會,他就拿起抹布在那裡擦。結果我姐姐後來走過來,就對他說:俊瑋,這麼小就懂得幫媽媽擦桌子,真是個孝子!這句話講完,孩子抬頭挺胸,擦得更起勁。接著又跟小孩講:我們擦桌子,假如又把邊邊角角四個角都擦乾淨,那你這個桌子就擦得很圓滿。一來成就孩子的孝心,再來藉這個機會教導孩子如何把事情做好。什麼時候教?一歲、二歲都能教。當他養成習慣,從小就很勤快,其實我們已經幫孩子奠下非常好做人做事的根基。我在教學過程當中,很多的小孩腦筋特別好,交代他辦事特別靈活,這樣的小孩往往在家裡都很認真幫忙做家事;因為當他做事的經驗愈豐富,他的腦筋就得到愈多的鍛鍊。

  所以我們會跟家長溝通,做家事會長孩子非常多好的善根。第一個從小勞動他才知道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所謂「習勞知感恩」。我剛好有機會到海口去,在去海口這段期間,因為舉目無親,所以飯菜都要自己煮,拖地、洗衣服統統自己來。突然一邊洗衣服一邊有一首歌曲就響起來,哪一首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突然回想到父母幫我們做了多少的事情,感恩心油然而生。

  一般的小孩,現在生日第一個念頭想到什麼?想到要去哪裡開party,想到能夠獲得多少禮物。我們接受中國文化薰陶的老師,會抓住這個機會教誨孩子,生日就是母親的受難日,應該要好好的替父母做些事。有個小孩,她回去以後沒有要禮物,她跟母親說:我要親手煮一道菜給媽媽吃。媽媽當然也很高興。這個小女孩一進到廚房,因為身高不夠(她是四年級的孩子),就拿了一個板凳站上去。諸位同修,你讓孩子做事,他的腦筋隨時都在思考如何解決問題,他會自己想辦法。站上去以後,油一倒下去,噴得太高,所以她馬上拿了個大手套套在手上,繼續煮菜。因為小黃瓜放下去,油濺得更高,她有危險,所以她又跑到她父親的摩托車上,把安全帽拿過來套在臉上,這是名副其實的全副武裝,終於把那道菜炒好。當她汗流浹背把那道菜端出廚房,我相信在那一剎那之間,她的心境已經轉變了。從今以後,她再吃母親所煮的每道菜,會不會挑三揀四?不會!她會感謝母親的付出,所以習勞才知感恩。

  做家事除了讓他懂得感恩,進一步養成習慣,非常勤快。諸位同修,你喜歡跟懶惰的人在一起做事,還是勤快的人?所以勤勞的人人際關係一定會好。在很多大專院校,因為人際關係處理不好,很多孩子都退學。我們可以思考一下,當這個孩子看到別人在打掃公共的區域,自己都在那裡看電視,不幫忙,別人對他的感受是什麼?一定不舒服。假如他的生活習慣又不好,又把公物放東放西,讓人家常常都找不到,他的人際關係就在這一點一滴當中愈來愈差。所以勤勞、做家事影響甚深。這一節課我們就先講到這邊,謝謝。


推薦閱讀:

細講《弟子規》15_正己化人,以身作則
弟子規全文,弟子規譯文
《弟子規》與佛法修學26_以師長之志為己志,什麼是真正的快樂
細講《弟子規》40_解行相應,仁禮存心

TAG:弟子規 | 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