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毅老師講解《中庸》第2集
按照傳統的儒學方法,儒學講究道統,道統就是傳承,儒學血脈的傳承。孔子傳曾子,曾子傳子思,子思傳孟子,到孟子就斷了,孟子以後就斷了。到了朱熹,朱熹的老師二程,程顥、程頤,二程的老師周敦頤,宋儒這一脈下來了。宋儒說:「儒學的傳承孟子以後就斷了,斷了一千多年,到了我們宋儒,我們又把它找回來了。」所以說就遭到了後人的批評,但是朱熹他們為什麼講這樣的話?怎麼樣認識宋儒對儒學上的貢獻?這麼幾個專題,我們在開講正文之前,先簡單的談一下。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如果真的要進行研究,進行學習,你才發現,正如老百姓常說的一句話:「狗咬刺蝟,沒地下嘴。」這是汪洋大海,浩海無邊,從哪開始呢?一個不注意,你要掉到中國文化這個大海裡面,你三大阿僧祇劫也出不來,那個就麻煩了。所以在去年我們用相當長的時間給大家介紹《千字文》,給大家介紹《三字經》,《千字文》《三字經》不是目的。
我們借用《千字文》《三字經》為一個綱目,為中國文化做一個概括性的介紹,對中國的文化史、思想史、哲學史、中國通史做一個粗線條的勾勒,讓大家了解我們的文化,在理性上先能接收它,在感情能夠熱愛它,在方法上知道能大概從哪裡下手,這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小學。所以經過去年的學習,到現在很高興的跟大家說:「大家小學畢業了!」大家聽了可能心理不是滋味,我都讀研究所了,怎麼現在又小學畢業了,我們說傳統文化的小學跟我們現在的小學不是一個概念。
傳統文化的小學,包括文字、音韻,包括生活的教育,也就是洒掃、應對,進退;還括小六藝,所謂小六藝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到了8歲開始要學文,也就是中國的文字,就是六書,六書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等等。小學學完了,到18歲束髮行冠禮,表示你成人了,表示你進入了大學的學習,開始學大六藝,就是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這個時候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我們現在沒有機會好好從小學開始學了,所以我們從《三字經》《千字文》來給大家打底,把小學的基礎打完了,才能進入四書的學習。在傳統教育的順序上,《三字經》里講的很清楚了「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小學過去了,現在開始接觸四書,否則一開始我們就講四書,有很多的基礎知識和概念都沒有,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是攔路虎,書讀起來就麻煩了,沒有趣味了。
我們中國的文化,無論儒、墨、還是諸子百家,他們根都是從《易經》開發出來的。將來談到《中庸》具體的原文的時候,我們還會提到,《中庸》的作者是子思,子思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的思想是哪來的呢?他的心法是從曾子傳下來的,曾子的思想是從哪裡來的呢?是孔子傳下來的。那孔子的思想是從哪裡來的呢?是從周代的文化來的。我們以前講過了,中國的文化從根上開始找,是從三皇五帝開始下來的。三皇:伏羲、神農、黃帝;五帝:從鳥官人皇的少昊氏第一位,然後顓頊氏,帝嚳氏,堯、舜。三皇五帝再往下來,後邊就是夏商周,所以說從伏羲、神農、皇帝,一直到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一脈相承下來,到周公開始第一次大規模的總結上古的文化,也就是中國的文化。
第一次集中國文化之大成是從周公開始的,從周公開始到現在是3000年開始,這是有文字記載的,從《禮記》上可以詳細記載的,這是中國3000年的歷史。
到了孔子開始第二次總結孔子以前周的文化,「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做了一系列的工作;第二次集中國文化的大成,孔夫子到現在是2500年,所以說有確切歷史可考,是從孔子作《春秋》開始的,到現在是2500年,所以從周公開始到現在3000年,孔子到現在2500年,這是中國文化史的劃定,所以大家心裏面要清楚。
孔子的文化是總結了周的文化,周的文化是周公整理上古的文化,上古的文化從三皇五帝那來的,三皇五帝的文化的從《周易》那來的,《易經》是伏羲氏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所以做的八卦。在伏羲氏的時候是結繩記事,那時候沒有文字,原始伏羲氏畫的八卦,只有八個卦象,沒有文字,文字是周文王被商紂王囚禁在牢里七年之久,他沒有事情,所以才作了一部《周易》,把《周易》的八八六十四卦,加上了卦辭,就是加上了註解,每一卦由六爻組成的,六十四卦乘以六爻,三百八十四爻。到了周公,他又給三百八十四爻,卦裡面的每一個單位,再作註解,叫爻辭,周公作爻辭,有卦辭,有爻辭。但是對《易經》如何有一個整體性的了解,如何有一個整體性的認識,還沒有這個工作,所以孔子又做了這個工作,他寫了十篇論文,叫作《易傳》(十翼),包括《繫辭》《彖》等等。所以說一部《易經》經過三位聖人,周文王,周公旦,再到孔子把文字加上去,一部《易經》才完成,我們今天才能了解《易經》是怎麼回事,它講的是什麼道理,所以說從《易經》開始生髮出中國的文化,生髮出儒、釋、道三家,諸子百家。
中國的文化,特別是周的文化講究是三王之道。傳的是王道,夏商周三代之王,王道教化的方式主要是用禮樂的教育。什麼是禮?什麼是樂?孔子在《論語》裡面說:「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什麼是禮呢?你提著兩包點心給人送去就是禮?包紅包就是禮?不是的,我們說這是形式,禮是表示一種內在的澄凈,禮是表示一種外在的秩序,這個叫禮。所以禮教,禮是讓人保持內心的恭敬,保持內心的純潔,從內心表現在行為上叫做恭敬,小心,尊重。有內有外,是禮的中心目的之所在。
禮的作用要達到和。太和、中和、保和,這是三和,和是禮的目的,中國傳統的推行的方法,治禮的方法叫做禮教,禮制。但今天相反,今天是法治,法只能補充禮的不足,因為禮像欄杆一樣,禮要人人自覺,要是有不自覺的怎麼辦,告訴他此路不通,不要翻欄杆而過,他非要跳牆過去,這種人怎麼辦?那就要有法來制裁他,所以法是補充禮的不足的,你不能只用法,如果每個人都要走法律的空子,那要有多少執法的人才能夠呢?所以說禮是最重要的,法是補充禮的不足,這才可以,這是我們中國傳統的法治觀念,政治制度的關鍵。
什麼是樂呢?唱卡拉OK那不是樂。樂是保持你心情極度快樂,你的修養放在一個很高的位置,永遠保持自己的內心愉快、安定、平和叫樂,等於說一個是思想上的,一個是心理上的,都要到達安和、樂靜的這樣狀態,這是中國禮樂主要的目的。
所以上古三王,治理這個世界,用的是禮樂的方式,到了孔子的時代,春秋末期,孔子講叫禮崩樂壞,禮已經崩潰了,有禮大家已經沒有人遵守了,沒有人在主動去做了;有樂,但樂已經壞了,《詩經》已經沒了,各個諸侯採風也不採了。人們的思想不是追求內心的愉快和安定,都是找外面的刺激,所以叫禮崩樂壞。在孔子那個時候,非常傷感禮崩樂壞的局面,所以他才追溯夏商周三代之禮,做了一些關於禮樂方面追溯的文章,把這個文章匯總起來編了一部叢書叫做《禮記》,《禮》裡面有《周禮》《禮記》,《禮記》其中有孔夫子彙編的東西,有孔子與他學生的對話。
《禮記》是中國歷史第一部文化資料的彙編。如果我們讀《禮記》,《禮記》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小學,一部分是大學,小學講的是文字,修身,關於生活的教育;大學講的是關於心性的培養,以及怎麼樣做人這方面的東西。《禮記》的第三十一篇叫《中庸》,第四十二篇文章叫《大學》,《中庸》《大學》是《禮記》里的兩篇文章,但是這兩篇文章在叢書裡面,前面還有很多的文章,不容易發現他的重要性,宋儒的重要貢獻是把這兩篇文章從《禮記》抽出來,和《論語》《孟子》並列起來,合稱為四書,讓我們知道這個是儒學的精華,讓我們得以了解儒學的精髓,這是宋儒主要的貢獻。
好了,我們今天先講到這裡,感謝大家的收聽和支持。
書籍推薦劉宏毅老師編著《「四維國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套裝全集》
推薦閱讀:
※心諾老師:愛他,就讓他仰望你
※大千老師談臓腑(二)丨五臓與六腑如何對應
※? 老師,瑜伽中我們為什麼要打開髖部?
※孫雙金:老師,你可以擁有自己的課程
※吳老師漢字大會(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