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道太極】「引化拿發」的意義與方法

「引化拿發」的意義與方法

  太極拳在戰略戰術上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後發制人」「以柔克剛」,其中,「引化拿發」是太極拳的基本技術。何為「引」?何為「化」?何為「拿」?何為「發」?這四者之間有何相互關係?如何練就這四種技巧?請看名家老師的講解。

  吳文翰:「引化拿發」是推手的程序

  太極拳的構成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十三勢拳架,另一個就是推手(打手)。李亦畬說,太極拳「走架就是打手,打手就是走架」。這說明,太極拳的拳架和推手是相輔相成的,是一體的。武禹襄的《打手要言》中講,太極拳「不外起承轉合」。這裡的起承轉合,不僅是講拳架練習,也是講打手的。武禹襄說,推手時,雙方手臂接觸,隨即鬆開,這裡的「鬆開」是肩、肘、腰等關節鬆開,不是兩人的手臂鬆開,然後就按照「起承轉合」來進行推手。後來,李亦畬等人在此基礎上,按「起承轉合」這個程序,提出了「擎引松放」「敷蓋對吞」等方法;再後來,就出現了「引化拿發」這四個字。也有人在前面加了一個「聽」字,就是「聽引化拿發」。

  「聽」,就是聽勁。要「聽」對方勁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要做到「彼有力,我也有力;彼無力,我也無力」,要「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最重要的是我「意在先」。

  「引」,就是「引進落空」的意思。在「聽勁」的基礎上,要順勢借力,把對方的勁力往自己空處引。李亦畬講:「力由人借,勁由己發。」講的就是借對方的力,然後把對方發出去。在推手時,「手不往空處去,手不往空處落」。也就是雙方手臂纏繞時,手要時刻找對方的中心線,同時,也要防守自己的中心線,把對方勁力往空處引。

  「化」,是消化的意思。對方的來力都是有一定的力度和速度的,這時,我一定要消化、化解,不能抵抗。如果抵抗,就成頂牛了。這是和太極拳的用力原則相違背的。這裡,「引」和「化」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引進來,才能化解;沒有引進,也就沒有化解。所以,推手時,「聽勁」是第一步,「引進」是第二步,「化勁」是第三步。

  「拿」,是把對方控制住的意思。也就是王宗岳說的「我順人背謂之粘」。在推手過程中,把對方控制住,使對方不能走化,就是拿。這裡的拿,不是反關節控制,而是拿住對方的勁力,使其不能走化。

  「發」,就是在控制住對方後,把對方發放出去。發出的勁力則是太極拳八法中的各種勁力。

  太極拳在技法上是八門五步,而推手的程序則是「聽引化拿發」。這是從武禹襄到李亦畬、郝月如等太極拳前輩總結出來的,形成了一套推手的系統程序。這五個字,好像是五個步驟,實際在推手過程中不完全如此,並不是先聽後引,再化、拿、發,高手在推手時往往是一氣呵成,好像是一個動作。比如,我跟崔毅士老師學推手,還有跟我的師兄弟推手,他們往往是一化,接著就發勁了。但是,從理論上講,人們提出了「引化拿發」這樣一個程序。我們在學習推手的過程中,也不是完全按照這個程序來學習的,要因人而異。但是,總體上來說,學習推手,還要按照這樣一個程序。比如,在引化對方後,如果沒有「拿」的過程,也就是沒有控制住對方,那麼接下來的發勁就是盲目的。所以,一定要控制住對方,對方不能走化了,這時再發勁,才能成功。

  太極拳各個流派雖然風格不同,技術手法不同,但是,在推手的程序上,都是離不開這個「聽引化拿發」的。現在,我看到一些練習太極拳推手的人,為了強調柔化,在對方的推擠下身體後仰歪斜了,還在化解對方的力量,說是為了練習自己的柔化功夫。我認為,這是不符合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畬的拳論的。太極拳的推手是技擊性的,你身體都失了中了,還談什麼柔化?對方早把你打出了。

  太極拳打手(或推手)不外乎「起承轉合」或者是「聽引化拿發」,其練法是有一定的程序的。這個程序就是走架和打手,也就是李亦畬說的:「走架就是打手,打手就是走架。」

  走架,就是練習太極拳套路,這是基礎。必須認真練習拳架套路,要做到身法正確,動作規範。在走架的基礎上,再練習推手。太極拳的動作包括「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這十三勢,它和推手是一套整體工程。走架是一個人練習,而推手是雙人練習。走架和推手是太極拳的一套完整的訓練方法,二者不可偏廢。在拳架的練習過程中,拳式動作就有「聽引化拿發」的練習要領,要知道動作的用法,還要知道動作勁力的變化。要知道哪個動作是引,哪個動作是化,哪個動作是拿,哪個動作是發。在拳架練習中,要表現出這些勁力變化,要有這個意念。除了整套拳架的練習外,還要進行單式動作的練習和推手練習。推手有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單式動作是練習各種技擊手法的,比如:如何掤?如何捋?如何采?如何挒?也就是把太極拳「八法」進行單獨練習,或者幾個手法配合練習。在雙人推手時,也可以進行太極拳「八法」的練習,要互相配合,互相「喂勁」。這種八法的練習,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條件,專門進行某些手法的強化練習,比如有善於用靠的,也有善於用肘的。也就是說,不僅要練習套路和推手,還要進行單式動作的練習。

  不過,在這些練習中,最主要的還是單人練習拳架。過去的老前輩並不是天天和人推手,也不可能天天和人推手,但是,他們天天要練習拳架,每天都要練習七八趟,多的要練習十幾遍。比如李香遠老師,他除了母親去世後那幾天沒練拳,是天天練拳。還有李聖端老師,每天要練拳架十幾遍。這些老前輩的經驗是:練習拳架是第一位的。我小的時候,李香遠老師對我說:練好拳架是最重要的,不會推手沒關係,只要你練好拳架,推手的要領一說你就會了;拳架練不好,教你推手你也練不好。崔毅士老師也是這個主張。他腿摔壞後,開始是坐著練拳,後來能站起來了,是站著練拳,他還經常雙手練習掤捋化發的單式動作,他跟你說話時,或者是自己單獨坐著的時,手也在不停地比划動作,像車輪一樣轉換畫圈。我問過他,您這是在幹什麼?他說是在練功夫。過去的老前輩練拳都成了生活化了。這些老前輩,不一定天天和人推手,但是一定是天天練拳架和單式動作。

  走架是知己的功夫,推手是知人的功夫。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拳架和推手相輔相成地練習是最好的,但是,如果你不具備和人練習推手的條件,也要天天練習拳架。如果不練拳,只練習推手,是很難達到好的效果的。另外,「懂勁」並不完全是在推手中練出來的,而是在練習拳架和推手的同時產生的。王宗岳雖然說「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但是,你在練習過程中,懂勁和著熟是混在一起的,或者是同時產生的。你不斷理解了拳式動作的技擊含義,其實也就在不斷地懂勁。

  當然,「引化拿發」是老前輩們總結出來的練習太極拳推手的一個程序,但是我們現在練習太極拳時,也不要把它看作金科玉律,而是要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採取相應的練習方法,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鍛煉效果。

  馬虹:引化為先,合而後發

  拳法,乃兵法。中國傳統太極拳的戰略戰術,不同於一般武術。這種徒手搏擊的防身術,強調隨曲就伸,引化為先,合而後發。力爭以其人之力,還制其人之身。從而體現「因敵變化示神奇」的要領。由此可見太極拳是化字當頭,化打相濟,力爭化敵為友。這種引化為先,合而後發的戰術,在具體拳法之中多種多樣。茲介紹一二,僅供同道參考,並請予以指正。

  一、能吞能吐,隨曲就伸

  通過修鍊低勢拳架和推手大捋等動作,鍛煉一種隨曲就伸,能吞能吐的引化功夫。「來多少,要多少;要多少,給多少」,從而鍛煉自我的伸縮力和容化能量。這是引化功夫的自我基礎鍛煉。打拳時重視一些低勢鍛煉;推手時盡量加大自我容量。例如「金剛搗碓」拳式的第三動作之大捋,可以加大引進來力的容量,使來力落空失勢。其實,這種低勢修鍊可以加大自我筋骨、肌肉伸縮功能的鍛煉,也有利於健體。

  二、化打結合,陰陽相濟

  太極拳的戰術,化字當頭,引化為先;同時又強調化打結合,化中有打,打中有化,陰陽互補。例如第一路拳的第三式「懶扎衣」,即化打結合的典型拳式。該式動作二,即包括右臂左引,左手右進;上盤右肢左引,下盤右腳右進;同時右臂梢節左引,右肩略右移走右靠勁(即梢節引,根節靠)。一動之中三引三進。其他類似拳式還很多。由此可見此拳編排之精妙。

  三、陰陽摺疊,造勢借力發力

  此拳一般強調順勢發力。其實,有時還要掌握「造勢借力發力」,即所謂「虛籠詐誘,陰陽摺疊」之術。故陳家溝有云:「不懂疊法,枉徒勞。」

  何謂「陰陽摺疊」?即老子所云:「反者,道之動。」從反面入手,借力發力。欲要先給,欲給先要;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欲開先合,欲合先開;欲縱先橫,欲橫先縱……即從反面入手給對方一個勁,再借其反彈力,向另一個方向發放之。例如此拳第一式,欲右捋先左掤 ,欲左前發,先向右後走大捋。又如「前招、後招」一式,先向右前發放,再向左前方發放,然後再向正前方發放。右、左、前三次摺疊勁,使對方防不勝防,難以應對。而且是「以其人之力,還制其人之身」。

  四、引化當先,合而後發

  引化和發放來力之間,一個重要的關鍵性的技法,是一個「合」字。故《拳論》有雲:「誰能合,誰能贏。」何為「合而後發」?這個「合」字的含義是什麼?即我老師常講的:「在我與對方的接觸點上,都有我的耳朵。」只要對方與我一搭手,與對方的接觸點上,依靠我靈敏的觸覺,而感知對方來力的動向,我力迅速地與對方來力「合而為一」,從而順隨來力的走向,其中我稍微改變(撥動)一下來力走向的角度,從而使來力落空失勢。此時,如果趁機能牽動對方的重心,則肯定可以使對方失勢,甚至撲空而跌倒。如果與來力相合時,我再採用各種擒拿手法,合而發之,就會更省力地將對方發放出去。故有「引化拿發」之論。

  上述介紹的一些引化為主的招法,系太極拳防身應敵技法的一些特徵,當然,當遇到死敵的情況下,拳譜拳法中還有許多擊其要害的招法。大家可以參考研究。

  趙幼斌:「引化拿發」聽勁是基礎

  「引、化、拿、發」是四個勁法,即引勁、化勁、拿勁、發勁。四勁相依相融,靈活運用於太極拳「掤、捋、擠、按、采、挒、肘、靠」的基本八法中。多在推手中運用和磨練。

  引,引誘之意。引勁就是用探勁、逗勁引誘對方出力出勢,暴露出破綻,從而制人。引勁是巧勁,多帶有主動性和欺騙性。運用真假虛實,欲左先右,欲前先後的變化意念,來干擾對方的勁感,並且引出對方僵勁,達到破壞其重心而取勝的目的。

  引勁並不抓拿,如推手中彼按我掤,對方力浮,我可進掤略逼,調動對方出力,我再掤引,其意為黏回取勝;掤引時我並不立即撤走,或說不是以浮勁後退,而是留些許掤勁邊引邊退。讓對方感覺我勁既不實也不空,退又退不成,進又進不及而隨我走,有被我牽勁黏回的感覺。引勁對磨練太極的純功很有幫助。

  化,化解之意。化勁就是化掉對方的勁,破掉對方的路數,造成我順人背之勢。目的在於避實就虛,變被動為主動。如將對方的來勁向側方引化,誘使來勢落空,重心離體,我即可拿發。聽到對方的勁路了,沒有變化,任其擺布,這叫滯,當然不行,就得化解。

  化勁以曲直碾旋的走勁為主。我稱之為:化勁要走,曲直變換;化中有碾,碾後拿發。走就是運化,曲直是方法,碾是勁法。如,對方按來我掤引,若我不化直退,則易被對方逼出。若我以掤捋引化,是以斜對直,為曲為化,對方容易被我黏回牽制;若我捋對方時,對方沒有順勢斜走,而是正面進肘擠靠,我反而勢背,是以斜對直。這時我舍捋而變按,下截對方擠勁,則又是以斜對直。如此往複,曲直變換,也就是正隅方圓,互換互濟的變化關係,中間都離不開一個化字。所以,化勁是不分方向的,前後、上下、左右皆有。如我按彼捋,用擠靠是一法,我隨勢送臂展挒也行,也是化勁,旋轉挒化。

  化勁是捨己從人,順勢而行,化解來力以不為人所製為原則。但這還不夠,還要化中帶有碾勁。這裡的碾,是說我勁力的接觸點作用在對方勁點上,在化中要帶碾轉勁、碾旋勁。意思是化勁不能浮軟,不能有空檔,不能有間隙,運勁要嚴密,化中有進,使對方勁不得出,無機可乘,具有封堵攆逼,碾磙子的勁感。這個感覺,有「拿人之時,手極輕而人不能過」的感覺,其實這個時候就已經具備了拿、發之機。

  順便強調,化勁還要注意身法的配合。做到下踏有根,外碾守中。所謂下踏有根,就是下盤穩定,勁起腳下;外碾守中,就是守我磨磯(石磨的中心軸,指腰脊),用碾旋勁將對方來力離心外拋。

  拿,控制之意。拿法有節膜、拿脈、抓筋、閉穴,講求尺、寸、分、毫。擒拿、反關節等均為太極拳的重要制敵之法。這裡說的拿勁,並非是抓住、擒住對方某些部位之能,而是用更巧妙的勁道、勢道控制對方的腕、肘、肩、身等關節處,使其勢背不得脫。其拿勁是建立在引化的基礎上,造成我順人背之勢時候的拿,輕穩實在,如綿裹鐵,柔軟沉重。就如楊澄甫宗師所言:「其粘人之時,並不抓擒,輕輕粘住,即如膠而不能脫,使人雙臂酸麻不可耐。」是為拿法。

  發勁,是我順人背時的勁力發放。引化之時,一般為弧線,發則專主一方,沿弧形的切線方向發出。因為敵力落空而勢背,故可借其力,加之我力的作用,必然威力大增,使對方並無感覺而跌出。這可以說是太極拳運用引、化、拿之法而起到「四兩撥千斤」、「小力勝大力」、「以弱勝強」的技術效果,這無疑是正確的。

  但反過來說,用「千斤撥四兩」、「大力勝小力」、「以強勝弱」的關係來制敵,是不是也符合太極之理呢?因為,當我以劣勢的、較弱的、較小的力將對方優勢的、較強的、較大的力引化,重心離體時,雙方形勢就發生了變化,由敵強我弱轉化為我強敵弱,我為優勢對方劣勢,我是強的對方弱,我是力大的對方小,然後聚而發之,不就成為「千斤撥四兩」、「大力勝小力」、「以強勝弱」的態勢嗎?儘管用不著千斤之力去發,但畢竟這是太極拳引、化、拿之目的。這也是戰術。

  發勁要全身完整一氣,節節貫串,專主一方而乾淨利索。注意不早不晚,無過不及,不要反被對方利用。發勁的態勢可以是掤發、捋發、擠發、按發、采發、挒發、肘發、靠發,勁別也有寸勁、長勁、挫勁等等,這裡不再贅述。

  拳經中「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連黏隨不丟頂」這句,高度概括了「引、化、拿、發」的方法要領。「引、化、拿、發」在推手中稱為四要,相互關聯,互為條件。若欲引其入,必先化其攻,若欲發其出,必先拿掌中;化而不引則丟,引而不拿則頂,拿而不發則滯;絲絲相扣,環環相套。但這四勁,均以聽勁為基礎。能聽則能覺,能覺則能變,能變則靈,則勝。

  「引、化、拿、發」勁的高級階段,是四法合一。即在瞬間一動中四勁連用,則能產生更威懾的技術效果。然而,勤練推手功乃成。

  張全亮:「引化拿發」是太極拳的技擊特點

  「引化拿發」是太極拳的技擊特點,充分體現了太極拳在技擊時的柔順、細膩、靈巧和用意不用力。

  「引」,有引誘和引動之意,既要誘惑對方,還要引動對方。

  「化」,有化解和融化的意思。雙方有矛盾,要把它化解開。對方勁力來了,不跟對方硬頂,而是要順著走,還要融化合一,使自己的勁力和對方的勁力融合在一起,沒有縫隙。

  「拿」,是控制對方,使其不得力,無法反抗。

  「發」,有把對方打出、摔出之意。

  「引化拿發」總的要求就是在遇到來力時,不阻擋它,不硬頂硬抗,但也不離開它,而是要順它的力量,順它的意念,順它的方向,稍加引導,稍加一些力量,按照自己的意念,把對方的勁力向空處引導,使對方落空。也就是把對方的勁力,通過自己的意念引導和肢體引導,給化解掉。在化解的時候,還要讓對方不舒服,也就是要有個「拿勁」。這個輕微的「拿勁」,讓對方有一種旋轉的、傾斜的、不可抵抗的感覺。有時會拿得重一些,像陳式太極拳的拿勁比較重,而吳式太極拳和楊式太極拳的拿勁比較輕,只是讓對方感到不得勁。只有把對方「拿」住了,你才能發他。一般來講,「引化」只能使對方落空失重,但他還能化解調整;如果你把方「拿」住了,對方就沒法調整了。「拿」是順著對方的勁力意念,控制對方,然後發放出去。實際上,「引化拿發」往往體現的是兩個效果,一個是引化讓對方落空,另一個就是合住對方發勁。這也是「擎引松放」的一個表現——順著對方的勁力把對方舉起來,讓對方落空;只有對方空了,你才能引動他;他想調整,你順著對方調整的勁力,合勁把他發放出去。

  另外,「引」和「化」,效果一樣,但是它們是兩個不同的意念。「引」是引動對方,引誘對方,讓對方產生誤解。引進以後,才能化拿。一般來講,化的同時就把對方拿住了。拿住以後,才能發放對方。沒有引進,也就沒有化;沒有化,也就沒有拿。生拿硬要是不行的,必須是化解的同時拿住對方。「引化拿發」說起來是四個過程,其實就是兩個過程,一個就是讓對方有落空的感覺,就像踩空了,身體處於失重的狀態;另一個就是發勁,順著對方落空調整的勁力方向,把對方發出去。「引化拿發」是四個勁力,兩種效果。「引化拿發」四者的關係是相互關聯的。太極拳不講究生拉硬拽,不講究生拿硬要,要引誘對方,對方勁力來了後,要化解勁力,使其落空,落空的同時就要拿住對方,然後發放。其效果就是「一空,一發」。

  「引化拿發」的關鍵就是能讓對方落空。人在落空失重的狀態下,有多大力氣都是沒用的,只有在腳踏實地的時候,才能發揮出自己的千斤力量。太極拳這種讓對方落空的勁力是很難練習的。這種「空勁」的練習,要有幾個基礎:一個是松,一個是旋,還有意念。這幾方面配合,才能讓對方落空。具體來講,要想練就「引化拿發」的技巧,首先要練習知己的功夫,就是練習拳架。要做到內外三合,中正安舒,八面支撐,達到內外合一,周身順隨了,然後再練習知彼的功夫——推手。自己單獨練習時,能夠達到中正安舒。雙人練習時,對方給你力量,你就不容易做到中正安舒了。所以,雙人推手練習也是非常重要的。

  太極拳講究「松、空、合」這三個勁,你必須要和對手去實戰練習,才能達到真正的「松、空、合」。只有多實踐,多體悟,才能練就知己知彼的功夫。所以,我們在練習這兩步功夫的時候,先要練好拳架和樁功,夯實基礎,千錘百鍊,然後再練習推手。如果能把拳架單式練習時順隨的身法應用到實戰中,在實戰中能夠像單獨練習時那樣應物自然,你就掌握了太極拳的技擊本領。所以,「松」是最關鍵的。你自己練習時能松,受到外力是就不能鬆了;跟自己的徒弟推手時,能做到松,換個生人就緊張了。所以,練拳要克服自己的弱點,其方法就是不斷地實踐,積累經驗,要持之以恆地練下去。還要有悟性,善於總結。

  


推薦閱讀:

家有女孩的給女孩看,有男孩的給男孩看!極具教育意義,值得所有家長收藏!
看看德國,就知道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把狗狗當做家人了~
2.2.3 態度所扮演的中心角色
佛的意義是什麼?
〈楞嚴咒〉的意義

TAG:意義 | 方法 | 太極 | 問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