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亭友:「共同價值」不是西方所謂「普世價值」

  2015年9月,習近平同志在聯合國大會發言中提出:「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這無疑是正確的。然而,某些贊同西方所謂「普世價值」觀點的人因之又興奮起來。有人甚至說,這個論斷「具有正本清源的作用」,表明只是囿於目前的條件、環境還不成熟,中國領導人只好暫時使用「共同價值」這個概念。這就提出一些問題:什麼是「共同價值」?它同西方所謂「普世價值」區別在哪裡?認同「共同價值」是否就意味著贊成西方所謂「普世價值」?因此,釐清「共同價值」和西方所謂「普世價值」的區別是必要的。

  一、共同的需求和利益決定了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存在

  哲學範疇的價值,反映的是事物的性能同人的需要之間的關係,指的是客體對於主體的效用或意義。當客體能滿足主體的某種需要,就表明它有價值,反之就沒有;滿足主體需要的程度越高,客體的價值就越大,反之就越小。滿足主體需要的客體,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客體滿足的對象即主體,可以指具體的個人,也可以指社會群體(如團體、集團、階級、民族、種族等),還可以指國家、國際社會甚至全人類。

  價值體現的是主客體的一種需要和滿足需要的關係。每個主體對客體都有自己的特殊需求,但這不排除不同的主體之間也存在一定條件範圍的交叉重合的共同需求,進而產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利己又利他的共同利益。這是人類在社會化過程中彼此聯繫相互交往的必然結果。與他人和社會隔絕的純粹的主體自我需求,或完全排除主體特殊需求的純粹一般需求或共同需求,在現實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主體的需求總是一般與特殊、共性與個性的統一。一般需求或共性需求催生出主體間的共同利益,進而孕育出基於相同的需求和利益取向的價值共識。共同價值,其實是指主體間為滿足共同的需求、實現共同的利益而達成的價值共識,是一種共識價值。這樣的價值現象是廣泛存在的,它可以在社會的不同層面達成,如個體之間的價值共識,群體之間的價值共識,個體與群體之間的價值共識,國與國之間的價值共識,各國之間的價值共識,甚至全人類的價值共識。

  全人類的共同價值或共識價值首先源於人類的共同需求。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人類面臨困擾自身生存與發展的全球性問題,如氣候變化、環境惡化、全球衛生、恐怖主義、核戰爭等,產生了全人類的共同利益,人類前所未有地結成了命運共同體。在如何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就會達成某些共識,形成共同價值。另外,在人類文明進步中,各國人民在長期的經濟文化交流、傳播、學習、互鑒中,也會形成對有一定普遍性的某些基本價值的認可。如習近平同志提出的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就是當今時代各國人民在解決自身問題和對外交往中形成的基本共識,反映了世界人民和國際社會的共同願望,也是應對全球性問題的客觀需要。

  中國的發展同世界各國的發展緊密聯繫,中國人民的願望同世界各國人民的願望是相容相通的,中國夢同世界各國人民的夢想也是息息相關的,因此,中國國家領導人在聯合國這個最具權威性的國際組織上,號召國際社會致力於實現全人類的共同價值和聯合國的崇高目標,承諾中國作為聯合國重要成員國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這是無可厚非的,也是負責任大國的重要體現。

  二、「共同價值」與所謂「普世價值」不是一回事

  對於西方所謂「普世價值」,儘管有很多解釋,但有其特定的內涵,概括起來是指存在一種為普天下所有的人共同接受、並貫穿人類社會發展過程始終,亦即普遍適用、永恆存在的價值。它打破了所有民族、種族、階級、國家的界限,也超越了一切文明、宗教、信仰的差異,並且不會因時代的變遷、社會形態的更替而有任何的改變。

  這種「普世性」的價值無論理論上還是現實中都不可能存在。價值實際是主體對客體的一種認識,是由實踐決定的,而實踐總是在運動、發展,因而人們的認識包括價值認識也會發展、變化,不會是永恆不變的。馬克思指出:「人們按照自己的物質生產方式建立相應的社會關係,正是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會關係創造了相應的原理、觀念和範疇。所以,這些觀念、範疇也同它們所表現的關係一樣,不是永恆的。它們是歷史的、暫時的產物。生產力的增長、社會關係的破壞、觀念的形成都是不斷運動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2頁)

  價值作為主客體關係的統一體,是客體在同主體發生關係的過程中產生的。客體有無價值以及價值的大小,歸根結底是人的主觀認知和評價的結果。儘管價值認識有其客觀性的一面,但價值認識的內容卻有很強的主觀性。首先,對客體的價值認識會因主體的不同、需求的不同而有具體的差異;其次,不同時代的主體對客體的價值認識也會有歷史性的變化,這是由人類活動的歷史性決定的;另外,反映人與人社會關係的價值,在階級社會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階級性,特別是上升到思想理論層面的價值觀。因此,價值認識的具體性、歷史性和階級性,決定了所謂「普世價值」是個虛幻的偽命題。即使在共產主義社會也不要奢談什麼「普世價值」,因為那時的價值認識雖然沒有了階級性,但人們價值認識上的差別應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共產主義也是一個不斷向前發展的社會,人們的價值認識也會有歷史性的變化。

  「共同價值」同西方所謂「普世價值」毫無共同之處。所有的共識價值包括全人類的共同價值都是以承認彼此的特殊價值為前提條件的,因而都是相對的、發展的、變化的,都會隨著條件、範圍、時間的改變而改變,不是絕對的、永恆的、凝固不變的。比如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首先,這是簽字國對人權這個問題達成的基本共識,並不是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能認可;其次,也不等於說簽字國對人權問題不能有自己的認識。相反,這些共識是以尊重彼此不同的看法為前提和基礎的,否則就達不成共識。作為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和平、發展、自由、民主、法治等觀念也絲毫不排除世界各國人民對之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在現實社會中,承認全人類存在共同利益、共同價值是一回事,而如何對待共同利益、共同價值,如何處理共同關心的問題和利益關切以及由此決定的結果,是另一回事。作為國際社會的主體,各國政府在認識和處理世界性問題時,總要從本國的利益和要求出發,而不會按照什麼所謂「普世價值」的要求,把全人類的利益和價值看得高於一切,並以此作為制定內外政策的根本依據。

  美國以佔世界不到5%的人口,消耗世界能源產量的34%,並製造出大致相當的污染物,但美國遲遲不肯加入旨在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進而改變地球氣溫持續上升的《京都議定書》。擔心履行《京都議定書》會大幅降低美國GDP增長,影響美國人的生活質量與生活方式,說到底是怕影響到美國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2009年9月,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的世界氣候大會上,美國一方面拒絕接受國際社會普遍認可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竭力推卸美國應承擔的歷史責任和現實義務,另一方面把批判的矛頭指向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美國作為歷史碳排放量最多的國家,一方面高喊所謂「普世價值」,另一方面在處理全球問題時卻拒絕承擔本國應盡的責任和意義,不會為了實現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而改變美國的發展模式和美國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

  再例如,和平一直是人類的共同願望,在一些人眼裡這是「普世價值」,然而現實告訴我們,在存在階級對抗、利益紛爭和霸權主義的世界,這種善良願望根本就無法實現。因為暴力與戰爭仍是西方霸權勢力維護自身利益、掠奪別國人民的根本手段。遠的不說,僅就美國而言,在二戰結束後到2008年這63年里,就參加了全球30場戰爭,平均每2.1年就捲入或發動一場戰爭;而在冷戰結束到2008年這17年里,共參加了全球12場戰爭,平均每1.4年就捲入或發動一場戰爭,其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給所在國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和不幸,至今仍在延續。

  從根本上說,代表全人類共同利益、共同價值的主體是世界各國人民,但在資本的力量仍主導世界的現實條件下,各國人民還不能聯合起來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相反還要受到國際壟斷資產階級想方設法地阻撓和破壞,他們不願放棄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權利,不願全面徹底銷毀核武器,不願意承擔相應的環境問題的責任,等等。因此,全人類的共同問題還得不到根本的處理,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也無法得到真正實現。只有社會主義徹底戰勝了資本主義,世界各國人民都獲得解放,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時,全球性的問題才能得到根本解決,人類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才能完全實現。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不是西方所謂「普世價值」

  解讀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至少可以有四個層面的認識:

  首先,這是中國各族人民普遍認同並接受的共同價值。正如同習近平同志所說的,這是「反映全國各族人民共同認同的價值觀『最大公約數』」。

  其次,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時代的核心價值。核心價值是建立在特定的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制度的基礎上,並承載反映特定社會的形態和屬性的價值,是處於統治地位並反映統治階級意志的價值。在我國,核心價值一定同社會主義這一國家制度和主流意識形態相聯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根本價值取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馬克思主義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核心要義,遵循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與規律,把實現和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落腳點。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成為大多數人自覺接受並用以規範國家、社會和個人的根本價值取向。

  第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中國大地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發展歷史中,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傳統與優良的道德風尚,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思想品德與精神追求,和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道德準則與價值標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深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充分汲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道德營養,並與時代要求相結合,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

  第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會不斷豐富、完善、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們黨根據時代特徵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科學地總結概括出來的,它也必然要回到實踐當中去,伴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得到發展完善。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一些人鼓吹的所謂「普世價值」顯然是不同的。一些人鼓吹的所謂「普世價值」,其實是指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之有著原則的區別。比如講民主,我們所說的是社會主義民主,是人民當家作主。而西方的民主,雖然形式上挺能迷惑人,但實質上是資本的民主、少數人的民主。我們所說的自由,是人民當家作主的自由,是同紀律有機統一的自由。而西方的自由說到底是資本的自由、資本家的自由。平等、公正也只有在社會主義公有製為基礎的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才能真正實現。而法治,我們始終強調它是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同西方的法治有本質的區別。

  正如習近平同志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所強調的,我國弘揚並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體現了時代精神。因此,弘揚並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充分肯定並大力借鑒人類文明進步的積極成果並不矛盾,同各國人民在經濟文化等長期交流、傳播和相互學習中逐步形成的共同價值並不矛盾。一些人打著所謂「普世價值」的幌子,其實質是為了否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妄圖用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觀取而代之,以達到其不可告人的最終目的,這是需要我們高度警惕的。

  (本文是北京市教工委專項研究課題資助項目,項目編號JGWXJCZX201426)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責任編輯:李艷玲


推薦閱讀:

普世價值,寧有種乎?
帝國,墮落的左派,人本與希望:普世價值(2)
儒家「中道」的法思想及其普世價值(下)
儒家的「普世價值」:仁義
王鈞林:儒家倫理的普世價值

TAG:價值 | 西方 | 普世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