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弓箭正在悄然興起

  "聚元號"弓箭鋪是清朝末年北京東四大街"弓箭大院"里十七家弓箭鋪之一,且是目前所知北京惟一完整保存傳統製作工藝的弓箭鋪。"聚元號"的弓是以豬皮熬制的膠把水牛角、竹子、牛筋等材料粘製成一體的傳統反曲弓,其形制屬於清代滿族弓,具有弓梢較大的特徵。  其製作過程可分為"白活"和"畫活"兩個階段。"白活"是指粘制牛角、牛筋和裝配弓梢、弓把等;"畫活"是指包樺樹皮、粘圖案及上油漆等裝飾過程。現今傳統弓箭製作行業已經退出了市場,但今年七十多歲的"聚元號"經營者楊文通師傅在家裡親傳手藝給他的三兒子楊福喜,使這種手藝得以保存。  "聚元號"的興衰變遷  

    在清朝,弓箭鋪是皇家御用兵工廠,弓匠地位不高但待遇十分豐厚,漸漸出現了八旗子弟一樣的公子哥。"聚元號"的第七代傳人即是如此,最後此人因吸食毒品而不得不變賣祖產。楊文通的父親楊瑞林是一位痴迷民間弓箭製作的手藝人,得知消息後四處湊齊了銀兩,將"聚元號"買到了自家門下,成為它的第八代傳人。  "聚元號"的第七代傳人因吸食毒品而不得不變賣祖產。楊文通的父親楊瑞林是一位痴迷民間弓箭製作的手藝人,得知消息後四處湊齊了銀兩,將"聚元號"買到了自家門下,成為它的第八代傳人。  

    楊文通承襲父業,做了"聚元號"第九代傳人。受家庭影響,他6歲便隨父學藝。雖然那時的學徒期只有3年,但要做好一把弓,需要200多道工藝程序,不摸爬滾打個十幾年,手藝是學不精的。  鼎盛時期,弓箭大院每月能產弓500張以上。時代更迭,潮起潮落中,楊文通和他的弓箭手藝日益荒離。1962年,楊文通所在的體育用品廠關門,他被調到北京市水利局做木工,一做就是30年。1998年,聽說北京八大處舉行射箭比賽,不知道比賽只用國際弓的楊文通帶著自己做的民族弓就去了,這才被國家體委射箭隊總教練徐開才發現。  打那以後,楊文通省吃儉用買來弓箭材料,利用業餘時間重新撿起了弓箭手藝,還時常鼓勵喜愛這一行的兒子承繼祖業。
推薦閱讀:

圖說中國歷代君主帝王164唐朝—— 唐玄宗李隆基
中國古代的隱士-今日頭條
看看嫁給黑人的中國姑娘,再看看嫁入中國的黑人姑娘,看出來了嗎
為了我們每個人的權利 請不要把他們當作與風車作戰的唐吉訶德
中國好詩詞習題(一)

TAG:中國 | 弓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