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悟頓修成佛的千古奧秘!!!
頓悟頓修成佛的千古奧秘!!!(1)
——圓頓成佛的正因與助緣作者:凈善法師2011年4月20日
上篇:修心為宗——頓修成佛的奧秘佛教名言詩句(一)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座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佛教名言詩句(二)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縱橫妙用萬境生,一切不如心真實!佛教名言詩句(三)紅塵堆里學山居,寂滅塵心道有餘;但得胸中憎愛盡,不學參禪亦菩提。
一、迷則眾生,悟則佛種——修在悟前,非真修也!
禪詩云:「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據說為古代.無盡藏比丘尼對開悟之感嘆。
妙善法師在《成佛之道系列講座》中強調:
「許多已修行證道的古大德、善知識曾言道:「開悟之前,無論你修何法門,如何用功,都跳不出盲修瞎煉的範圍」。
真正的修行,是要按照宇宙真相以及它所包涵的宇宙規律為標準,來修正自己不符合宇宙真相及規律的各種習氣,使自己的世界觀、宇宙觀更貼近宇宙本性,最後達到與本性合一。但是,未開悟之前的修行者,不知道宇宙的真相及規律是什麼,沒有明確的修行標準,更不知道自己有哪些習氣是違背宇宙本性的,又如何談的上修行呢?因此古人云:「修在悟前,非真修也」。
不僅如此,許多修行者,由於以自己的分別心來理解本門經典,難免解錯悟偏。如果修行者再加上執著,不僅談不上修行,反而造了更多更大的業障。因此古人云:「地獄門前僧道多」。
因未開悟明心,雖修某法,但不可能不起疑惑,雖也誠心努力用功,但由於始終處於疑惑之中,有疑惑則心不安定,不安定則不可能一門深入地精進,因此難以成就。
觀察世間目前的修行者,心雖很誠,但大都處於十字路口,不知所從。佛和善知識都點的非常明確,修行就是修清靜心,斷分別心,立平等心。但有許多人還在到處找法,不知從何處修。如同在茫茫大海,無方向地游來游去,何時才能登達彼岸?
因此,望同修們無論當下能否理解,千萬不要起分別心。如帶著分別心來閱讀此書,不僅難以受益,反而會生瞋恚心而造業,那不是作者的本意。真誠心是不加分別的,真誠心是受益和精進的基礎。如果帶著分別、挑剔的眼光,在進入內涵之前就已經被文字相障礙在外圍了。——摘自妙善《成佛之道系列講座》
因非常讚賞妙善法師上述之高見,故願在此敬錄並與諸位讀者分享之!
大善知識母音老人也在《 略論明心見性》之「悟後真修」一節中強調指出:明心見性(開悟與知修心性——凈善 注)以前,任你修什麼法門,如何用功,都跳不出『盲修瞎煉』的範疇! 以未悟真心,於修法即不能無疑。雖亦努力用功,但有疑慮留礙胸中,不安之相即無法避免。而此不安之相即是生死根本,故雖對治功深,不為真修。普照禪師《修心訣》云:『修在悟前,雖則努力用功,不忘念念薰修,但亦著著生疑,未能無礙,如有一物礙在胸中,不安之相,常現在前。日久月深,對治功熟,則身心客塵,恰似輕安。雖復輕安,疑根未斷,如石壓草,猶於生死界不得自在。』故云:『修在悟前,非真修也』。——摘自:母音老人著《 略論明心見性》.(丙)悟後真修。「自性就是佛,佛就是自性。學法作佛莫向外求。自性悟,眾生是佛;自性迷。佛即眾生。」——六祖慧能法語。 「凡聖一如,生佛等同,迷之則生死無端,悟之則輪迴頓息。」——成佛名言法語。嗚呼!迷則眾生,悟則佛種;修在悟前,非真修也!可見若要成佛,當先悟道,因為一般說來:大悟大修、小悟小修、真悟才能真修、悟多高才能修多高。
二、生命的真相與生死輪迴的根本原因
(一)生命的真相
生命的真相是什麼?大善知識智敏 慧華金剛上師對這一問題之論述相當深刻精闢,此敬錄其如下高論:「生命的真相是什麼?生命不過是靈魂隨業流轉而不斷生生死死的歷程。 什麼叫業?就是我們的所做所為、所言所語、所思所想。這一切的行為言語思想,都有它的能量,一有造作,能量便釋放出去,影響他人,牽繫自己,稱為「業力」。 當靈魂隨著業力的牽引,進入母胎,便有了生命。胎兒長成身體,離開母體,便是出生。當這一個身體業報已盡,靈魂離開身體,便是死亡。靈魂離開這個身體後,又隨著他的業力,再找一個母胎,於是又再有生,又再有死,生生死死,永無止期,這便是生命的真相。」——智敏 慧華金剛上師著述《臨終一念往生》(摘要) (二)、何為生死輪迴的根本原因?
《法句經.愛欲品》雲:「愛欲意為田,淫怒痴為種」,生長出生死流轉的苦果。
《法句譬喻經》:佛告長者:『貪慾、嗔恚世之常病,愚痴無智患害之門,三界、五道由此墮淵,展轉生死無央數劫,受苦萬端由尚不悔,豈況愚人能得識此!貪慾之毒,滅身、滅族害及眾生。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云:「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眾生之心猶如大地,五穀五果從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獨覺、菩薩及於如來。以是因緣,三界唯心,心名為地。」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四《厭舍品》云:「心清凈故世界清凈,心雜穢故世界雜穢,我佛法中以心為主,一切諸法無不由心。」
《大乘起信論》云:「以心生則種種法生,以心滅則種種法滅」。
《百法論》云:「一切法中,識用殊勝,推識為主,故首心法」。
大善知識陳兵指出:「心這個東西,在佛家看來是世間最為靈妙、最不可思議、力量最大的東西。業力雖大,雖不可思議,但不及心力之大,不及心力之不可思議。心,無形無相,卻具有創造一切有奇妙能力,潛具諸多不可思議的功能、智慧。與本性空相契合的智慧心,即是真實、絕對,超越時空,不生不滅,超越了因緣生滅的因果界,具有消融一切的巨大力量。」
陳兵.著《生與死——佛教輪迴說》.第六章.(心識與輪迴 )對這一問題之論述相當深刻精闢,此敬錄其如下高論與讀者分享:
「三界六道的芸芸眾生,生死輪迴的惡性循環,在佛家看來,無非是眾生自心所造所現,「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被奉為大乘佛法的心要,為千經萬論所反覆宣說,按此,則如實認識輪迴,揭破生死之謎的關鍵,在於如實認識自心;------ 眾生為什麼落入既定的生命形類?為什麼各自有不同的形貌、壽數、習性、際遇?為什麼會生了死、死了又生,對此類問題,佛教的回答十分明確:這一切既------非天地、山川、社會等外緣決定,亦非偶然,而是由眾生自心所造作。《雜阿含經》卷十載佛言:眾生心之複雜,過於那斑色鳥色彩斑駁的羽毛,彼畜生心種種故色種種——各種動物形類之別,唯是它們心之差別所致,心是生命形類狀貌的造作者,就像畫師們用彩色的顏料,隨意畫作種種形相。這個比喻見於多種佛經,以《華嚴經.夜摩宮中偈贊品》中的一首偈子流傳最廣:「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不僅眾生的身心,就是眾生所依存的整個世界或經驗世界,都是「心」這個技藝高明的畫師的作品。《五苦章句經》載佛言:「心取地獄,心取餓鬼。心取畜生,心取天、人,作形貌者,皆心所為。」謂眾生流轉於六道中,受不同的形貌,皆是自心所取、所造。《成唯識論》卷八說:「生死相續由內因緣,不待外緣,故唯有識。」說眾生之生死輪迴,相續不盡,完全是由內在的主體心識為因,由心識所決定,非由外在條件,這是說「萬法唯識」的重要理由。心怎樣造三界六道、種種世間?答曰:由心起業,由業感果,落入了業力因果律所編定的自然程序,由此而有五蘊、業果、三界六道。《正法念處經》云:「心業畫師,業作眾生」,「心業畫師,自業畫作業果地分,種種異心,他處受苦。」眾生及其生死輪迴,是心這個畫師用業畫成的作品。《華嚴經.十迴向品》偈言:「一切世間之所有,種種果報各不同,莫不皆由業力成。」這是佛家諸乘諸宗共同宣說的「業感緣起論」。」
嗚呼!「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廬山中」,生死唯由心所作——是為佛家生死輪迴說的理論基石!
三、成佛的根本正因在於自凈其意——修心
禪詩云:只個心心心是佛, 十方世界最靈物; 縱橫妙用萬境生 ,一切不如心真實!
《佛說大乘金剛經論》中佛告文殊師利菩薩:「有陀羅尼名金剛心,能令眾生一見一聞,便得道果。善男子,云何名金剛心?此心人人本有,個個不無,是諸眾生,自知自覺本等之心。何以故?一切善惡皆出自心,自心修善令身安樂,自心作惡令身受苦。心是身主,身是心用。所以者何?佛由心成,道由心學,德由心積,功由心修,福由心作,禍由心為;心能作天堂,心能作地獄,心能作佛,心能作眾生。是故心正成佛,心邪成魔,心慈是天人,心惡是羅剎。心是一切罪福種子,若有人悟自心,把得定,作得主,不造諸惡,常修諸善,依佛行持,立佛行願,佛說是人不久成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求佛道者,不明自心,名未成佛;若人明自心、達自性,依佛修行,決定成佛。勝如讀誦金剛經三十萬遍,功德無比。何以故?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自心流出,無窮無盡,不壞不雜,故名金剛心。悟此心者,名悟佛心。是故佛與眾生心性一般,只因修與不修、信與不信,所以有成佛有眾生也!」
書載釋迦牟尼當年在菩提樹下目睹明星開悟時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為何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人人皆具佛性?人人皆可成佛?
禪理如是:各界眾生的心性如水、冰、雪、霜、水蒸汽的差別一樣,水之柔、冰之堅、汽之虛,其物理性的差別極大,但其水性卻不變不差(類似各界眾生的差別極大而身中佛性卻相同);然而在一定的條件下,水、冰、雪卻能相互轉化(類似各界眾生的生死輪迴,然而身中佛性未曾生死,如水作冰而濕性不易。);假若比喻人心為水、佛心為水蒸汽,水通過加熱到一定程度則變為水蒸汽,而人通過修行到一定程度則能成為佛矣!由此可見眾生與佛在佛性上是平等的,人人皆具佛性,人人皆可成佛。
雖然人人皆具佛性,但因人往往只重視自己的身體,平常要照顧衣食住行一切所需,更要追逐塵世的功名利祿,反而忽略了自我的真心,忽視了修心,忽視了養心,任心在那裡造業、妄動。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佛說一切心,能生一切法,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是以修行的主要工作,在於修心!
正所謂:「三界唯心造,修心可了道」;「欲生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千途異說終歸一法,萬法唯歸一心」;「過去諸如來,只是明心的人,古今諸賢聖,亦是修心的人。」
正如反映「濟公大師」的電視主題歌中的幾句歌詞所唱到的那樣:「東拜佛、西拜佛,你找佛、他找佛,到底哪裡有佛陀?心凈自成佛!心凈自成佛!」
妙善法師在《成佛之道系列講座》中明確開釋:
「何為「外道」?心外求法稱為外道,並非有些人誤解的歪門邪道。即使你是在修佛法,只要尚未從心上修,都可稱為外道。
內外雖是修行的不同階段,無好壞之別,但要識得真我,回歸本性,只有內求修心,別無二路。許多修行者不明此理,長期停留在心外求法上,執著於一些跑山、跑廟、燒香、磕頭、放生、捐錢、印經書等方面。雖可積累一些功德福報,但仍是外圍功勛。它的作用是正修前的一種熏陶,這個過程起著對佛與佛法初信的作用,雖不可缺,但又不可停留於此。眾生本來皆有佛性,多生多劫以來,在欲界凡塵中待的時間長了,迷失了本性,但由於那個佛種的程序還保留在阿賴耶識中,因此,生生世世總在找一條回歸之路。由於生生世世已經養成了向外尋找的習氣,因此,總以外求為道,反而背道。形成了回歸本性的障礙,欲求反已離道遠。這就是內求自心與心外求法之別。
修行者既然承認「境由心生,境隨心轉」之理,就不要把時間耽誤在外求上,「即心是佛」的內在超越才是無上大法。整個修鍊過程就是覺醒和轉變自己的心,以及以心對應所表現出來的習氣。心若能轉,境自然轉。那麼所謂的開悟、解脫、成佛都已大功告成。反之,心若外求,雖也心誠,卻被開悟、解脫、成佛的假名表象所轉,終難成就。
無論哪一個修行宗門,都是以修心為要,來轉化物質世界,轉變你生存的環境,以及最終使你脫離六道這一生死環境。
佛法認為「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在佛法的「唯識論」中講到:「現行熏種子,種子起現行」,正是心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轉化。如果是上根器的人,僅一個「心物辯證法」就可使你頓悟,就可使你成就。成佛得道不正是心和物的轉化作用嗎?因此可以說,「心物辯證法」就是頓悟之法。
心可以轉境,境也可以轉心,就看你如何把握。
心隨境轉還是境隨心轉,是修行或不修行的分界線。不修行的人則心隨境轉,隨波逐流,追逐物質利益,生命層次趨於下旋。而修行者則是把心定在本性上,身雖入境,但心不受物質利益所誘惑,心卻不被境轉。心若能定則境隨心轉。生命層次和生存環境皆趨於上旋。這正是千門萬法修心為要的根本原理。
當你認認真真地把「宇宙生命層次概況表」看完之後,你會發現,該表中有兩項是十法界的共同特點。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特點既是「心」。所有的法界以及你在六道里的生存環境,都是隨著你的心識所轉化出來的。不同的心轉化為不同的時空,不同的法界,不同的生存環境,不同的正報和依報。因此,修行必須修心。
既然我們已經明白了心能轉境,否則,心必被境所轉。我們想脫離苦海,不就是想轉苦海為極樂之境嗎?我們想脫離六道,不就是想超越輪迴之境嗎?覺者為佛,不覺者為凡夫,「覺」是心的「覺悟」,而不是身和境的覺悟。這就為我們修行點明了回歸本性的奧秘,修行必須修心。
縱觀六道及十法界的成因,瞋恚心對應地獄道;貪心對應惡鬼道;愚痴心對應畜牲道;良心對應人道;傲慢心對應修羅道;善心對應天道;慈悲心對應菩薩道;清靜平等心對應佛道。各法界對應的都是一個「心」字。(筆者凈善註:人今生「心」的品質——根本心性決定來世投生的去向!)
許多修行人雖然也知道修行既是修心,但「知道」不等於「悟道」。悟道不等於「得道」,得道不等於「了道」。口上說修心,但在行動上仍然是在向外找,向外求。行為總是與修心聯繫不起來,整天身在外跑,心往外馳,心馳則神往,心又怎能清靜?執著於一些表相的修行。如:放生為了自己治病消業障;捐錢印經、建寺為了自己積功德;跑山拜佛為了保佑全家平安得福;長期研究經典,功夫用於字面上的理解,談論佛法時,能說會道,似乎懂得很多,但實際又不按佛說的去做,仍然在執著文字相。這些外求法雖也有些作用,但仍未回到修心的根本上。因此,長期修行雖也誠心,但不見效果。問題正是由於偏知偏見而捨本逐末,本末倒置。
幾年以前,我曾對一些執著跑山拜廟的修行人講:「不要到處亂跑,越跑心越亂,應在家裡修清靜心,清靜入定之後才能開悟,開悟之後才剛剛開始修行」。但當時聽不進去,跑了幾年毫無長進,這才承認我沒有騙他。這一個小小的障礙就障礙了三年。每個人都有無數的障礙,如塵沙之多。如果每個障礙都需要三年才能認識和突破,一生才能突破多少障礙?如果無人點化,有時一個小小的障礙就會障礙你一輩子。因此,修行的過程是漫長的,需多生多劫才能成就。
但是,並非每個人都需要多生多劫才能成就。任何事情都是有捷徑的,那就是必須真正地回到修心的本源上。許多人正是由於執著外求,在外圈轉得時間太長了,才誤了自己的修行進程。如果你不從修心入手,即使修上千萬劫也難成就。
許多修行人都知道修行是修心,但又不知道怎樣才算真正的修心。修心是要按照宇宙的本性,修正自己不符合宇宙本性的認識和習氣。那麼,要想進入正式修行,首先必須開悟,先須明白宇宙的本性是什麼。如果不明白宇宙本性,當然也不知道自己有哪些認識和習氣是違背宇宙本性的。」——摘自:妙善《成佛之道系列講座》
這正如成佛明言偈所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座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嗚呼!若了心修道,少力而易成;不了心修道,難成而費功。
四、如何修心才能成佛?
佛陀在世的最後教誨:「你們要降服自己的心,要遠離貪慾,要使自己清凈,要使自己忠誠。你們要記住,形軀生命是短暫的,如能這樣思維,你們將可遠離貪慾,遠離瞋恚,你們可以遠離不善。當你們發現自己被貪慾引誘的時候,一定要自我降服!你們要作自己「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僕。要知道,一個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為畜牲。「心」悟,這個人成佛;「心」迷,這個人可以成為邪魔。所以,你們必須降服自心,不要使它離開正軌而入歧途。」
「清凈為心皆彌陀,慈悲濟物即觀音。」——太虛大師
一心向善,即升天堂;一心作惡,必下地獄。天堂地獄的大門就在心中。——修道名言
凡夫通過修行,克服了自身的束縛,明了自己的本性,亦即開悟,亦即明心見性。見性後,狠除習氣,就能永遠脫離六道輪迴。——修道名言
西方神秘思想家史威登堡在【原著】.《靈界著述》.我見過的靈界.【內容簡述】中指出:
「「前後凡二十餘年,我屢次把肉體留置於人間,成為脫殼的靈體,出入於人類死後的世界......」,史威登堡目擊到死亡和死亡後的生命。 他說當人肉體死後,馬上接著的是一段心靈自醒的時段,在這個時段,世間所帶的面具全被溶解了,呈現在眼前的只有真實的自己,在此時,每個人用自己所相應的習性,去塑造他自己的永生。具有神聖的或精神層面慾望的人進入天界;具有世俗的或物質層面慾望的人進入地獄。地獄界的懲罰,乃是居住於該處的靈體自己招來的,而整個天界也因慾望中不同的善而分成不同的團體。 也就是一個人在人世的生涯,將直接決定死後要永遠生活的世界,憑自己在人世生活時,靈的內心最傾向於那一個世界,死後,靈體將憑著自己的意志,自由地選擇自己的世界。 其實天堂和地獄是在每個人真正的心中,要進入天堂並不難,虔誠但無愛心的生活,不能引你去天堂,只有愛心的生活,事事誠實與公平,「單純的心,純潔的心」,從內心源發起,才能引你去天堂。」(《靈界著述》中的永恆天堂的生靈為福樂永恆的壽命,其永恆天堂與佛教對極樂世界的描述大致相同。「依義不依語」,請不要陷入「認指為月」的文字障。——筆者凈善注)
註:史威登堡:一六八八年出生在斯德哥爾摩的瑞典貴族家庭,是人類史上最令人不可思議的人物,他被公認為人類史上唯一的靈界探訪者,同時,也在物理學、天文學、生理學、經濟學、解剖學、心理學、哲學等,留下了不朽的著作,其水平堪與現代比美。在1743年,史威登堡55歲時,得到特別的心靈感應,戲劇性的改變了他的一生,他開始把他全部的精力投入於探討靈魂的本質,於二十餘年間,屢次的進入靈界,並且在棄世前,將他在靈界的所見所聞,記載成十餘冊的「靈界著述」目前由「大英帝國博物館」珍藏,1772年3月29日,史威登堡84歲時,依照他的預言一般,在英國倫敦逝世。——摘自《靈界著述》.我見過的靈界.【內容簡述】
嗚呼!悟道成佛明言偈云:「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佛陀、大德的教誨及非宗教的西方《靈界著述》從兩個角度指出同一個道理,那就是:修道成佛主要在於修以下四心:菩提心(覺悟心——迷則眾生,悟則佛種。)、信願心(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清凈心與仁慈心(清凈為心皆彌陀,慈悲濟物即觀音);而一般說來,「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僅為仁慈心的內涵與外延;另外,《靈界著述》也從非宗教的角度反映出佛教修心成佛觀點之超絕與殊勝!
禪詩如是:紅塵堆里學山居,寂滅塵心道有餘;但得胸中憎愛盡,不學參禪亦菩提。
五、成佛的根本正因與助緣的關係——相輔相成又缺一不可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為佛教的宗旨, 是佛教之「根」,由此而演化出來的禪宗、法相宗、律宗等則為佛教的「枝葉」。「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人天共道,亦為世界各大宗教修行之共道。但對於佛教脫離生死輪迴的成佛來說,「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持戒(戒惡)與積德(行善),只是根本助緣,而非根本正因,成佛的根本正因是「自凈其意——修心」,這正是佛教的特別殊勝之處,如同佛教「王冠上的一顆最耀眼的明珠」!六祖壇經云:佛向性(心)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心)迷,即是眾生;自性(心)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為勢至。能凈,即釋迦;平直,即彌陀。人我是須彌,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浪,------塵勞是魚鱉,貪嗔是地獄,愚痴是畜生。
禪理如是:這正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之絲毫不差的道理一樣,種子(心)——正因;而為了收成好,又需要經常施肥、澆水(持戒與積德)——助緣。種子(心)決定得什麼果(如人、天人、佛),而施肥、澆水(持戒與積德)只是影響果實的大小(如人道富貴貧賤之差懸殊、佛道亦可分九品等)。可見對於成佛來說,正因(修心)與助緣(持戒與積德)各是各的作用,二者相輔相成,不可替代,不可或缺,必須正(因)助(緣)雙修才能成就福慧圓滿之佛!正所謂:三界(各界)唯心造,修心是(成佛)正道;持戒積德造福報,正助雙修可了道!
嗚呼!縱觀禪宗大致可分為漸悟、漸修與頓悟、頓修兩大派系(此僅指這二者相比而言):以注重「坐禪、參話頭」來開悟等禪宗一般為漸悟、漸修派系;而以菩提達摩、六祖慧能、憨山大師為代表的頓悟、頓修派系,則不重「坐禪、參話頭」等,而只重直接修心成佛,憨山大師認為「所云坐禪,而禪亦不屬坐。若以坐為禪,則行住四儀又是何事?殊不知禪乃心之異名,若了心體寂滅,本自不動,又何行住之可拘?苟不達自心,雖坐亦剩法耳。定亦非可入,若有可入,則非大定。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又何出入之有?」。「那伽」,此指佛。佛於行、住、坐、卧的心性都應在定中,亦稱最高的「楞嚴大定」。這就是說禪是心,不能拘泥於坐;又大定不可出也不可入,佛雖不出定亦不入定而卻常在定中。因此,頓悟、頓修派系的禪門歷來倡言「唯心凈土」,認為「凈土」是「凈心」的結果,所謂「欲生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 「千途異說終歸一法,萬法唯歸一心」;「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由此可見,禪宗頓悟、頓修派系力主修心(正因)兼修持戒、積德(助緣)而成佛,是為「單刀直入」而直接修心的成佛法門。
以玄奘為代表的法相宗則力主通過守「善心所法」修心(正因)兼修持戒、積德(助緣)而成佛,與頓悟、頓修派系的禪門只重直接修心成佛的宗旨如出一轍,大同小異,由此可見法相宗亦為直接修心的成佛法門。(善心所法包括:1.信,主要指對佛、法、僧三寶的信仰,這種信又分兩種:因信賴人而信其所說之理,名「仰信」;因自己對其理解而確信不疑,名「解信」。2.慚愧,因自己的過錯而慚愧、懺悔內疚。3.無貪,修清凈心不貪著財色名利等世俗之物。4.無嗔,心平氣和,具容忍性,不起惱怒憤恨。5.無痴,覺悟正見、認同佛法的因果報應之理等。6.精進,作善事時堅毅不懈、堅忍不拔、奮進不已。7.輕安,安恬輕快,離人慾的躁動,為修禪定的效應,身心輕安。8.不放逸,嚴格要求、約束自己,即不放縱。9.行舍,捨棄能擾亂心靈的煩惱妄念,令自心平靜安然。10.不害,仁愛慈悲、不損害眾生。);
凈宗明言偈云:「念佛不修心,實為痴呆漢」。凈土宗則必須發深信切願的菩提心,以「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而「一念代萬念」來折服現行煩惱為修心的方便法門(另兼佛力接引),另外還要再加修「具足眾戒」、「當修三福」(助緣)來頓修成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凈土宗修行為何也重在修心?凈土宗大德釋昌臻法師在《以折服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中強調指出:「以折服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是凈土士宗第十二代祖師清初的徹悟禪師提出來的,------第一,修行為什麼重在修心。修行,也可以說修正我們的三業,關鍵就是修心,就是要消除妄想執著,所以我們說修行應該修到起心動念頭。這也是當年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的時候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正得。」所以,佛說種種法,都是為了對付妄想執著,一切法門都是解決這個問題。凈土法門也很重視這個問題,直截了當地說念佛就是念心,就是針對這個問題。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們念佛就是是心作佛。《四十二章經》佛陀告戒說,修行是一個人與一萬個敵人作戰。哪來那麼多敵人?八萬四千煩惱,就是八萬四千個敵人。說一萬個敵人害沒有說夠。何況這些敵人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是無始以來的煩惱習氣。所以說這些敵人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我們必須十分重視,修行的關鍵就是修心,消除妄想執著。當代的凈宗大德凈空法師也說:「學佛是修心。修正行為容易,修心難啦!我們無始以來煩惱習氣太重了,妄念從來沒有間斷過。心一動就是造業。《地藏經》上說:「閻浮眾生,起心起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所以,趕快要把這起心動念轉成阿彌陀佛,把我們的染業轉變為凈業。你會轉,這就是修行,這是真正的修行。他還說:「修行不是一天到晚念經、念佛、磕頭,不是在形式上,哪是做的表面工夫,在起心動念處下工夫。念頭才起就轉成佛號,這叫做從根本修。」這說明了修行的下手出在這裡。我們平常注意了身業就是行為,注意了語業就是語言,一般都沒有注意意業,所以我們往往滿足與每天功課完成了,認為這個就是修行了。當然,不是說這樣做不對,而是說只做這些就不夠。因為沒有抓住關鍵,沒有修心,沒有在起心動念處痛下工夫,這樣就不能改掉我們多生累劫的煩惱習氣,就不能消除貪嗔痴。 另外,我們對身、口、意三業還了解得不夠,「三業」不是並列關係,意業是支配者,身業、口業是被支配者。《四十二章經》這樣比喻:意業是當官的,身業、口業是它手下的嘍羅、士兵,它是受意業支配的。所以我們只是行為上身業清凈了,語言上口業清凈了,還有意業不清凈,絕對不可能真正清凈。常言說:「擒賊先擒王。」你把意業抓住了,在意業上下工夫,意業真正做到清凈了,身業、語業自然清凈了。這個意業可怕不可怕?有一首偈語說得很深刻:「毫釐繫念,三途業因。瞥爾情生,萬劫羈鎖。」就是說,念頭上有絲毫的牽掛,就是種下去三惡道的業因。眨眼間起個念頭,就是萬劫輪迴的枷鎖,你就出不來了。這十六個字,就把一切眾生生死輪迴的根本原因全盤托出,我們出輪迴很難,就是這個原因。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值得我們猛省!妄心這個心字,古人有幾句話來描述它,就是:「三點如星象,彎鉤似月斜,披毛從此得,作佛業由它。」這就是說,心字的三點好象是星宿一樣,彎鉤似月斜,就是心字的彎鉤象半邊新月一樣。它可以使我們披毛帶角,墜入惡道;它就可以使我們證得佛果成正覺。這幾句話證說明十法界不離一念心,作聖作凡都是這個心。所以,《六祖壇經》說:「前念迷是凡夫,後念覺是聖人。」聖人與凡夫就是一念之轉呀,一個覺,一個迷。梵文「佛陀」它兩個字的意思,就是覺悟了的人,那我們這些凡夫,就是沒有覺悟的人。我們的本性是佛,但是我們迷著的,什麼東西迷著我們?三毒、五欲等這些無始以來的煩惱習氣把我們迷著的。所以我們就不斷地起惑、造業、受報,永遠出不了生死輪迴。由此可見,修心是我們修行的關鍵所在,它是關係我們能不能了生死,出輪迴的一個根本問題。 第二,為什麼說折服現行煩惱是修心的要務。佛法就是用來去妄想執著的,妄想執著就是煩惱,一切法門都要從斷煩惱下工夫。凈空法師說:「修學首先就是除煩惱,古德修學先從斷煩惱下手。」可見,出煩惱在學佛修行中占著首要的地位,要從解除煩惱下手,才能真正入得門,能不能認真解除煩惱,又是檢驗是否真正修行的金石,這也是修行中一個帶方向性的問題,因為煩惱不斷,就不可能了生死,出輪迴,成佛道,度眾生。當然斷煩惱很難,阿羅漢都要經得起七番生死,才能破除見思惑,還有沙塵惑還沒有斷,可見斷煩惱之難,那不是一生一世可以辦到的,所以說要修三大阿僧祗劫。古人比喻說,要段煩惱如象切斷四十里河流那樣,當然是很難的事。佛陀以大悲心,宣講了凈土法門,不要求斷煩惱,只要你伏住煩惱,也就可以帶業往生,這是凈土法門最殊勝的地方。所以,徹悟禪師提出「折服現行煩惱是修心的要務,」這真正抓住了要害。凈空法師也開示我們:「念佛一定要伏住煩惱,不能伏住煩惱,念得再多,那不叫功夫,喊破喉嚨也枉然。我們能伏住煩惱,念佛功夫才能成片,功夫成片就決定往生。」因此,能不能伏住煩惱,是檢驗我們功夫能否成片的一個標準。那麼,煩惱伏住時是什麼樣的狀態呢?就是說,當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心不被外境所轉;財、色、名、食、睡這些東西出現了,我們能夠不動心;對世間法也不被它轉移,能夠伏住煩惱。------從這個意義來說,我們不能只滿足於每天念了多少聲佛,這就要看你念的佛能不能夠伏住你的煩惱。我們應該明確,念佛是手段,不是目的。念佛的作用,就是以一念代萬念,我們要把千千萬萬的妄念,歸到一個念上,把一切妄念都歸到這一句佛號上去,這樣,才能把煩惱伏住,才能功夫成片;這樣,自然感應道交,臨命終時才能帶業往生。——摘自:釋昌臻法師《以折服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 偈云:「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法,總在心源」;「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將心外求,舍父逃走」;「但識自心,恆沙法門,無量妙義,不求而得」;「諸佛真語,以心為宗。眾生信道,以宗為鑒」;「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難怪永明延壽大師在他的成佛妙典《宗鏡錄》自序中稱 「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各宗法門)如鏡」。 嗚呼!「撮其旨要、舉其宏綱」,禪宗、法相宗、凈土宗的宗旨均為修心(正因)兼修持戒、積德(助緣)而成佛。凈土宗除兼仗佛力接引外,在修心(正因)兼持戒、積德(助緣)等方面與禪宗、法相宗是大致相同的。故從這一宏觀角度來看,禪宗、法相宗、凈土宗均為修心成佛的大乘法門!
頓悟頓修成佛的千古奧秘!!!(2)
——圓頓成佛的正因與助緣作者:凈善法師2011年4月20日
下篇:修心念佛——又快又穩成佛的奧秘佛教名言詩句(一)百歲光陰能幾何?勸君及早念彌陀;莫貪五濁娑婆界,極樂蓮邦勝得多。佛教名言詩句(二)時光滅處命光微,到眼繁華轉眼非;莫在險途貪五欲,彌陀日夜望兒歸。佛教名言詩句(三)學法修行言勿多,老實修心與念佛,說一不二能做好,便是靈山古彌陀!
一、單憑一力往生不易
專靠自力來了生死,是可以的,不過缺少佛力加被,很難達到既保險又圓滿,因而僅憑自力往生不易。這就如同用一條腿走路終究不如用兩條腿走路又穩又快的道理一樣!大善知識道源法師在《二力相應定生極樂》一文中作如下著名論述:
「1、專憑自力悟修甚難 念佛的好處,是能得到佛力加被。專靠自力來了生死,是可以的。其他宗派如禪宗即是全靠自力,不過很難如願。這有三種原因:(一)我們薄地凡夫,煩惱深厚,不易超出。不能超出煩惱,即不能明心見性。(二)無佛力加被,魔多來擾。(三)陳義過高,普通根器不易理解。有此三因,所以禪宗只能接引上根利器,中下根人不易領受。分別說明如左: (一)煩惱深厚,不易超出:三界內的見思惑,以貪嗔痴為根本。貪嗔痴造出甚多業障,乃無始以來的習氣,很難破除。再分別解說如下: 貪——貪是對順境現前所起的煩惱,約分財、色、名、食、睡五類,即所謂世間『五欲』。不學佛的人,固然免不了『貪』,學佛的人仍然不易擺脫這個『貪』字。拿『財』字來講,衣、食、住、行非財莫辦。一到財境現前,即心迷智暗,而隨財轉了!義中求財,還是好的,超出範圍,即是貪圖非義之財,犯佛法也犯世法。請看多少才智之士,事功烜赫,因財而身敗名裂者,比比皆是。說起話來人人都以清高自許,但一臨財境現前,就迷惑了!一方面是因為錢好用;一方面是無始以來的習氣使然。其二是『色』,男女之色為生死根本,是人所共知的,但這一關最難打破。因為作眾生以來,就有此煩惱。不僅上等動物如此,下至蜎飛軟動之倫,莫不皆然。其三是『名』,我國三代以上,已以好名為病,而三代以下,則惟恐不好名了!歐美有『名譽為第二生命』之諺,現代世界各國,無論國家社會乃至各個人,無不以『榮譽』相爭逐。即有道德有修養的大法師,亦多不免這種習氣,聽見人家恭維,看見報章頌揚,便生歡喜心。講起道理來誰都知道,但是一到名境現前就迷惑了!其四是『食』,不學佛的人貪圖口腹之慾,姑且不談。即學佛人懂得不吃眾生肉的道理——眾生即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這種誠懇痛切的教諭,深足警世了!但業障重者,仍不能屏除多生習氣。我曾親見有人一餐不能適口合意,就傷心到流淚。佛教徒雖不食肉,而對適口的素菜,也要多吃一點兒;修行多年的人,也還免不掉這種習氣。這就叫做:『貪食忘道,歡喜放逸』。最後講到『睡』,惡勞好逸,是世人常情。按佛法晝夜六時都得用功,不應貪睡。但為習氣所使,不能不睡,睡眠以後,即入黑暗糊塗狀態,幾與屍體無異。而在『我知』『我見』未破除以前,沒有不貪睡的。 以上說的都屬於『貪』,即財、色、名、食、睡五境現前,所引起的煩惱。 嗔——嗔是對逆境現前所起的煩惱。不論在家人出家人,對逆境現前時,都要發生煩惱。煩惱有八萬四千,惟『嗔』最烈;佛喻為『嗔恚如大火,能燒功德林。』又說:『一念嗔心起,八萬障門開』。人到忿怒的時候,不聽人勸,不怕人恥笑,不怕墮地獄,也不要成佛了!種種顛倒,無法形容。事後雖知後悔,但當嗔境現前時,心卻被境迷轉不可喻了! 愚痴——愚痴即不正知見。念佛了生死,才是正知見。而自無始以來,無明纏縛已深,不正知見任運生起,解脫很難。所以古人有:『人生百年如白駒過隙』、『生死在呼吸之間』等警策語句,都是想喚醒世人愚痴的迷夢。 以上說明貪嗔痴三根煩惱深厚,超出甚難。 (二)無佛力加被,魔多來擾:魔,自無始以來,即與眾生結怨,如無佛力加被,自力驅除甚難。現講一段公案: 悟達國師者,唐懿宗咸通年間,封為國師,稱總教沙門;住安國寺,帝親臨法席,時有遠人貢進沉香寶座,帝以其珍貴不御,以賜國師;師竟受之,且甚為得意。詎知其怨家即乘此隙而入,致生人面瘡,幾瀕於死;後遇異僧以三昧水洗之方愈。異僧並為說明因果始末,謂汝前身即漢之袁盎,曾勸景帝斬□錯;盎後身十世為高僧,錯銜怨不得報復;汝今受沉香寶座而心起憍慢,故彼得乘機而入。師因此作三昧水懺三卷,流通至今。 又民國三十七年,我在普陀山發心於頭頂『燃燈』時,有一位老修行,發心一同燃燈供佛。據云:他在普陀山住茅蓬,此時真發菩提心,願斷盡煩惱,度盡眾生。一日靜坐中,忽聞空中有言:『你也發菩提心?你也想了生死嗎?』言訖,即覺有人入於腦中,從此不能打坐,一想用功,即感覺有人在腦中擾亂。 以上述兩則故事觀之,自力驅除魔障,實非易事。 (三)陳義過高,普通根器不易理解:所謂開悟者,即是明自心、見自性。而心性被煩惱遮蓋纏縛,不明難見。須把一切執見,層層透過,即最後一個『佛見』,亦須掃空,才能明心見性。如禪宗四祖道信大師,去度牛頭山法融禪師;當時法融禪師尚未開悟,住在茅蓬,觀心辦道。四祖到後,趁融師取茶之時,在他座上寫一『佛』字。融師奉茶後,將欲就座,忽見『佛』字。竦然一驚!四祖喝道:『你還有這個在?!』可見『佛』也是障礙。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就是說明這種道理的。但是這種道理,甚高甚深,平常人實在不易了解。 依上來所講的道理,雖然佛性人人本有,個個現成;但因煩惱深厚,魔障重多,義理高深;若全靠自力悟修,實在甚難! 2、但靠佛力往生不易 上節講不仗佛力全靠自力開悟不易,是由於煩惱厚、魔障重、義理高三個原因。那麼,單靠佛力怎樣呢?也不能生西。超日月光佛教大勢至菩薩念佛,就因為單靠『佛念』不成,所以才要『念佛』。『念佛』『佛念』,二念相交,那就一定生西方了。經文: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 先就經文來講:『憶』約佛說——現在講就是阿彌陀佛,『專忘』指眾生說。佛是專以濟度眾生為懷,無奈眾生把佛忘了!若逢或見的『若、或』是不定詞,約佛邊說;『不逢、非見』約眾生邊說。佛時時逢到眾生,看見眾生;而眾生有念佛者,則必逢必見;倘若不知念佛,不肯念佛者,則不逢不見了。又一義:『若、或』皆作『雖』字解,都約眾生邊說,你既不念佛,佛『雖』現在你面前,你也是不逢不見。此二義皆可通。 昨天講過彌陀饒舌的公案——長耳和尚是定光佛的化身,永明壽禪師是彌陀佛的化身,壽禪師是『順現』,長耳和尚是『逆現』。都是當時杭州人們所常逢常見的呀!誰又認識他們是佛呢?這就是雖逢不逢,雖見不見了。 今天再講一段豐干饒舌的公案——豐干是唐朝天台山國清寺的和尚,當時有候補官閭丘胤者,在貧困潦倒之際,忽奉命牧台州。而正在拼當赴任時,猝患劇烈頭痛,命在呼吸,可算命途偃蹇了!但是他對佛法頗有因緣,幸得豐干大師往為治癒。胤在感恩之下,因問台州尚有高僧何人?豐師告以國清寺寒山、拾得二僧,即文殊、普賢化身。胤到任後即往國清寺參謁寒山拾得二大士。知客僧告以他們倆是瘋顛僧,大人如有吩咐,喚他們來就是了。胤以為不可。於是知客僧引胤至大寮——廚房。即呼寒山拾得!胤見了兩師,立即伏地頂禮。寒拾二人,即笑敖著奔往寒岩,胤亦追至寒岩。寒山回首說:『豐干饒舌!彌陀不事,禮我為何?』遂縮身入岩穴,其穴自合。 豐干是彌陀化身,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化身,一佛二菩薩同時現身於國清寺。而該寺僧眾及一般信徒,那個認識他們是佛菩薩呢?這不也是雖逢不逢雖見不見的例證嗎?! 佛教化度,不顯神通。不信佛者自不必說,信者亦尚有以為佛菩薩不夠慈悲,眾生這樣苦惱,還不來濟度!殊不知佛菩薩都是在因地即發大菩提心,以度生為懷,無時不在『念眾生』『行度化』,不過眾生『不念』不識罷了。不念佛專等佛來接引,那是等不來的!你不念佛,即使佛現在你的面前,你也不會認識,還是等於不見。就是佛來接你,你也絕不會跟著去的呀。 以上說明佛無時不在憶念眾生,我們不念佛而專仗佛力,仍不能生西。 3、因緣和合方生凈土 上兩節說明全靠自力或專仗佛力,都不易成功——開悟或生西。現在講念佛佛念,因緣和合,必能生西。經文: 『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這段經文是說:假使二人互相憶念,而且憶念甚深,則此二人從今生到來生,都不會分離,如影隨形一樣。這裡應注重兩點:(一)必須二人互相憶念,且不是泛泛的淺念,而是甚深的憶念。前面講過,自力難斷煩惱;仗佛力則能帶業往生。又自力魔多來擾;佛力能以卻魔。自力法門義理高深,普通根器不易理解;念佛法門平實淺易,且不致錯誤。這是說靠佛力比自力穩當容易。(二)專靠佛力而不自修,也不能成功。」——摘自:道源法師《二力相應定生極樂》嗚呼!由此可見,專靠自力來了生死,是可以的,不過很難如願,因專憑自力悟、修甚難;念佛的好處,是能得到佛力加被。但是,只靠佛力而失去自力也不易往生! 二.自力他力應同時兼顧——二力相合才能頓修成佛為何說二力相合才能頓修成佛?瞭然法師在《自力他力 同時並顧 不可偏廢》一文中作如下著名論斷:「竊念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眾生心力亦不可思議。蓋此三不思議,謂之機教相契,心性相合,如空契空,似水合水。契合至極,畢竟成片。一念成片,自他一如。知此修行,則用力愈易見效,道業更速成就。既有如是不可思議相成之力,理應同時並顧,不可偏廢。否則執一廢一,行人縱有修持,只能熏習成種,而為後世遠因,現生難獲實用。
所謂執一廢一者。或偏信自力,不信他力。或偏信他力,不信自力。或自他俱信,修行功夫全不努力。凡有乏缺,皆不名三不思議,共相合成之力也。
何謂自力他力,同時並顧。所謂眾生心力不可思議者,乃自力也。佛力法力不可思議者,乃他力也。又能修之人,乃自力也。所修之法,乃他力也。又念佛之人,能念之心,而為自力。所念之佛,而為他力也。此乃所謂自力他力,
同時並顧,愈易感應道交,蒙佛接引,橫超三界,往生樂邦。非同參禪,單靠自力,識心達本,斷惑證真,豎出三界也。
所謂自力他力同時並顧者,必要行人自己有一分真實努力修持,方能得到他力一分真實受用。若自己修持,全不真實努力,則他力亦無由施處。譬如貧兒,飄流乞食,居無定所,長者雖有施心,莫能使其受用。凈修行人,亦復如是。游游泛泛之行,難感佛力加被,法力融合,現在消除業障,臨終仗佛往生。------
菩薩雖證未圓。 二乘雖證屬偏。凡夫雖具因迷,從來不覺不知。縱能了悟覺知,奈何惑業未除。內照似脫,對境仍迷。如同坯器,逢水則散。假使一朝失足,依舊墮落有分。若在三塗,百劫千生,不聞佛名。因是無論若智若愚,總宜信願念佛。上根現生了悟,深入彌陀菩提果海。中下雖未了悟,但具真信切願,念念心存至誠,執持阿彌陀佛名號,能使漸漸契入如來菩提果海,亦蒙如來菩提果海,及諸願力,悉皆攝受,統歸蓮邦。
何謂不可偏廢。所謂自力他力,合則容易見效,偏則凈業難成。縱使能成,利益甚小。------
又參禪單看自力,念佛自力佛力,同時並顧。若不同時並顧,口雖念佛,心則遷流,因與佛力,不能相合,故使受用,亦不得力。現在受用既不得力,到了臨終受用而反得力乎?
所謂凈土法門,全仗佛力,當然如是。但汝過執,偏廢自力,佛力難仗。俗雲,羊皮雖暖,不暖無氣之人。此乃亦然,佛法縱靈,不靈偏廢自力之人。若無自力,將何用功修行。若無他力,從何定心立足。如魚在水,方能安身立命,去住自由。自力他力,不隔纖毫,設或離之,兩失其用。因是所謂自力他力,而不可偏廢也。如是對他分別說明,彼乃欣然信受,不生一點疑惑耳。
復見有等行人,誤會更甚。因見彌陀要解雲,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便擬凈土法門,容易之極,有了信願,隨便念佛,臨終仗佛接引,決定往生,下品總穩。及見十六觀經雲,十惡五逆,臨終十念,
蒙佛接引,帶業往生。因是對於自己身口意,隨緣放蕩,不加檢束,少加覺照。屢常造業,作已無悔。或曰,某也念佛隨便,沒有兩年,但信願真切,臨終瑞相頗好,皆得往生。因是對於自己凈業功行,全不注意。雖則念佛,多虛少實。不問功夫得力不得力,腳跟立穩未立穩。隨其泛泛遊游,不覺漸漸衰老。及乎大限到來,惡疾臨身,醫藥罔效,救濟無術。呼爺叫娘,呻吟床席,病久延長,不知休日。求生不得,求死不得。若有愧之人,到此自生悔恨,方知昔日健時,念佛功行,自不努力。是以到了今日,受用全不得力,業障現前,心難作主,顛倒糊塗,了無依靠。佛雖慈悲,莫能度我。直至到了糊塗之極,雖有旁人助念,自己不覺不知,渺渺茫茫,漸漸而去。惜乎當生了生脫死之行,只成後世遠因。
拙因出家以來,經歷有年,目睹耳聞,終身不忘。屢思念及,心驚毛豎,垂淚沾襟,慚惶何及。因此始知信願二字,只可以為先導,不可當作實行。所謂信願如眼見,念佛如足行。是以古人判信願而為慧行,持名而為行行。所謂慧行者,如已所知所見也;所謂行行者,必須足行方能到彼也。讀此更加明確,而大有據矣。若自不努力修持,漸漸腳跟立穩,待佛來迎。單靠少許信願,臨終仗佛接引,帶業往生,終非穩當。雖則不免其人,非屬人人可得,千萬之中,難獲幾何。除宿種蓮因,已得深厚栽培者,方可不在此限也。
歷觀古人,臨終瑞相昭著,令人可見可聞。坐脫立亡,任隨其意。要去即去,去亦不須人助者,莫不皆由三不思議力中,共相成就之所得來也。因是所謂自力他力,同時並顧,不可偏廢者,而蓋此深妙意旨也。願諸凈侶,留神思惟,依法熏修,共入果海。法門幸甚,同倫幸甚!」——摘自:瞭然法師《入香光室》。
嗚呼!眾生心力不可思議者,乃自力也。佛力不可思議者,乃他力也,自力他力應同時並顧。一是通過日常修心對治貪、嗔、痴等習氣,識心達本,斷惑證真,變塵心為道心;二是信願念佛而感應道交,蒙佛接引,橫超三界,往生樂邦! 三、最殊勝超絕的頓修上品佛果法要
唐末五代禪宗(法眼宗)、凈土宗大師永明延壽大師(904-975)為法眼宗第三代祖師,集大乘佛法為一身,融通各宗、會歸凈土,持律精嚴,欣求往生。以吾人靈明妙心為萬法之本源,以西方凈土為最終歸宿,身體力行,理事雙修,為後人樹立了不朽的榜樣,其多聞、見地、文才,千餘年以來歷代大師大德難與倫比。
深通禪宗的清雍正帝高推他為「六祖以後古今第一大善知識」、「超出歷代諸古德之上」、「震旦(華夏)第一導師」,稱讚其編集的《宗鏡錄》一書為「震旦(華夏)宗師著述中第一妙典」實非過譽。據書載:永明大師乃阿彌陀佛示現,又被凈土宗奉為六祖,現今阿彌陀佛聖誕日乃以永明大師的出生日為準。
1、修心為宗——自力成佛論。永明延壽大師主張「立心為宗(修心為宗)」,認為萬法唯心,「心凈則佛土凈」,因此「心能作佛,心作眾生,心作天堂,心作地獄……」 他也援引《維摩經》的話說:「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總而言之,永明延壽大師以修心為自力成佛的總「綱」,「綱」舉才能「目」張。
2、信願念佛——他力成佛論永明延壽大師又從內外的角度說:「諸佛法門,亦不一向,皆有自力他力,……而內故,諸佛解脫,於心行(修心)中求;而外故,諸佛護念,云何不信外益耶?夫因緣之道,進修之門,皆眾緣所成,無一獨立。若自力充備,即不假緣;若自力未堪,須憑他勢。譬如世間之人在官難中,若自無力解脫,須假有力之人救拔。又如牽曳重物,自力不任須假眾他之力,方能移動。」在延壽看來,成佛只靠自力而否定他力,或只靠他力而否定自力,都是不圓滿的,「皆滯隔執,未入圓成」,只有自力和他力相結合、才是最高(圓滿頓修)的成佛之道。對行道念佛,更引偈「行道五百遍,念佛一千聲,事業常如此,西方自然成。」來說明行念佛的功德亦不可限量!為更好地闡述這一問題,特選編大善知識呂有祥在《永明延壽禪師的念佛論》中的著名論斷如下:
「據《佛祖統記》說,延壽日念彌陀佛號十萬聲,日暮時往別山念佛,隨從唱有數百人,清宵月朗之夜,旁人時聞螺貝之聲。由此可見,念佛是延壽用心最多的日課。
稱名念佛,功德無量。為了說明念佛之作用,延壽廣引經論,陳述念佛功德。課念尊號,教有明文。唱一聲而罪滅塵沙,具十念而形棲凈土。拯危險拔難,珍障消冤,非但一期暫拔苦津,托此因緣,終投覺海。故經云:若人散亂心,入於廟塔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又經云:受持佛名者,皆為一切諸佛所護念。《寶積經》云:高聲念佛,魔軍退散。《文殊般若經》云:眾生愚鈍,觀不能解,但念聲相續,自得往生佛國。《智論》雲,譬如有人初生墮地,即得日行千里,足一千年,滿中七寶,以用施佛,不如有人於後惡世稱佛一聲,其福過彼。大品經云:若人散心念佛,乃至畢苦,其福不盡。
要之,稱名念佛,能滅罪拔苦、退魔滅障、息心入定、見佛成佛、往生佛國,功德無量。延壽對此深信不疑,說「志心歸者,靈感昭然」。
在延壽看來,只靠自力而否定他力,或只靠他力而否定自力,都是不圓滿的,「皆滯隔執,未入圓成」,只有自力和他力相結合,亦即禪(修心)與念佛結合,禪凈雙修,才是最好最圓滿的修行方法。」——摘自:呂有祥《永明延壽禪師的念佛論》
3、持戒積德——萬善助緣論。永明延壽大師認為「戒為萬善之基,出必由戶,若無此戒,諸善功德皆不生」。又說「戒能開發菩提心」,若人棄捨此戒,雖山居苦行,食果服藥,也「與禽獸無異」。萬善不但包括「博愛濟生」、「止殺興哀」、「放生續命」等十善業,還包括「濟急利時」,如建造橋樑、賓士坑塹、開通道路等慈善行為;萬善中被稱為「第一福田」的是「盡忠立孝,濟國治家,行謙讓之風,履溫恭之道,敬養父母。」並強調指出「夫萬善是菩薩入聖之資糧,眾行乃諸佛助道之階漸。若有目而無足,豈到清涼之池。」認為萬善諸行皆為菩薩入道之資糧,成就般若之助緣。般若如慧目,萬善如行足。無萬善行足,有般若慧目亦不能到達清涼(成佛)之地。故知修行佛道,不可入空舍有,應悲智雙運,目足兩具,福慧雙修。正如成佛明言偈云:「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纓絡;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
大師十分強調悟與修的統一,反對當時禪宗的「守愚空坐」,提倡修禪行人回到修諸善行的實處,大師認為「萬法唯心,應須廣行諸度」。
由此可見,永明延壽大師主張「禪(修心)凈(念佛)雙修、性(心)命雙修、福慧雙修、悟修雙行」殊勝圓頓(又穩又快)的成佛之道!「撮其旨要、舉其宏綱」,可簡單概括為「修心念佛,持戒積德;上品佛果,往生極樂」, 為至圓、至頓、至簡、至易最殊勝超絕的成就上品佛果法要!可謂是佛法三藏十二部與六度萬行的高度「結晶」!修心、念佛為圓頓成佛的正因;其中修心成佛是依靠自力(此處的「自力」單指「心力」,與用功念佛時的「自力」概念不同。),是成佛的內因,正所謂「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 。」之理是也;而單純念佛成佛的道理從根本上講是依靠他力(佛力)和外因,是通過持佛名號感應道交,而依靠佛力接引成佛。嗚呼!自力與他力二者如車之雙輪、鳥之雙翼、相輔相成、不可偏執其一也!
頓修上品佛果名言:修心又念佛,持戒又積德,頓修上品佛,往生極樂國!
在此簡介永明延壽大師「修心念佛,持戒積德;上品佛果,往生極樂」 圓頓(又穩又快)上品成佛法要如下:
(一)、修心——信、願、凈、善(至少應具這四心)——深信、切願、清凈、善良。其中:信——信仰彌陀、信仰極樂; 願——看破紅塵、願生極樂;凈——清凈而不貪塵欲、安命隨緣而不嗔不怨;善——善良公正、仁愛慈悲。
(二)、念佛——發菩提心(主要發今生成佛、永生極樂之心愿)、一向持名專念 「南無阿彌陀佛」(義:誓願歸投依靠佛中之王——阿彌陀佛)。
為何修心的同時還要念佛?且要專念「阿彌陀佛」一佛呢?大善知識犟牛老居士作如下著名闡述:帶業能否往生?如果單靠自力,必須業盡情空,見思無明斷盡,業障解除,否則惑業不盡,不得解脫。但阿彌陀佛願力大——四十八大願。定成正覺願、十念必生願、臨終接引願、悔過得生願、蓮華化生願及一生補處願等,其他佛無此大願,所以才稱「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十方諸佛所共讚歎!凈土念佛能帶業往生者,是仰仗阿彌陀佛強大願力所致,佛力不可思議。------,一聲純凈的佛號可消八十億大劫的生死重罪。——摘自:犟牛老居士《對中陰身的認識與自救》
(三)、持戒(戒惡)——諸惡莫作、嚴持凈戒。主要嚴持佛教十戒(1、不殺生、2、不偷盜、3、不邪淫、4、不妄語、5、不兩舌、6、不惡口、7、不綺語、8、不貪慾、9、不怨恨、10不痴迷) 。
(四)、積德(行善)——眾善奉行、樂善好施。主要力行佛教十善(1、不殺生而護生放生;2、不偷盜而樂善好施;3、不邪淫而內心端正並勸他人戒邪淫;4、不妄語而待人誠實守信;5、不兩舌而勸人和解和睦;6、不惡口損惱他人而說柔和愛語;7、不綺語:不花言巧語而言語公道正直;8、不貪慾而惜福,安命樂道嚮往極樂;9、不怨恨他人之過,願忍辱消業而寬恕他人;10、不痴迷邪見而覺悟正見並深信因果)。 四、獨禪易險、獨凈易偏——禪凈雙修最圓滿嗚呼!以上八章主要側重闡述佛教圓頓(又穩又快)成佛的宏觀教理。然而,古德名言偈云:「通教不通宗,有如獨眼龍;通宗不通教,開口便亂道。」、「宗亦通,教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又因禪宗為自力法門的代表宗;凈宗則為它力法門的代表宗。為此,以下當以佛教圓頓成佛的宏觀教理為「指南」, 側重評判禪凈二宗。 「太虛大師說:「律為三乘共基,凈為三乘共庇」。戒律是三乘共同的基礎,不論在家出家的學者,都離不開戒律。凈土為大小乘人所共仰共趨的理想界,如天台、賢首、唯識、三論以及禪宗,都可以(兼)修凈土行,宏揚凈土。這是佛教的共同傾向,決非一派人的事情。」——摘自:大善知識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凈土與禪》 大善知識和尚坡主在《禪凈雙修,乃是漢傳佛教二千年來教理髮展的最高境界》一文中載明以下精闢論述: 「------獨禪危險 這是很重要的: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是大乘入門的地方,一切大乘法,都是以這個為最根本的保障。還有我們講禪是這麼好的法,但是如果你一個人單純地參禪,那是很困難的,為什麼呢?如果你不念佛,不求生佛的凈土,就一心參禪,尤其是用古老的方法參話頭啊死命打坐啊之類,會非常困難,除非你是佛的化身再來。為什麼呢?首先你開悟就很難,所以禪宗有這句話啊:歷史上參禪沒有開悟枉死在廟裡的人、如麻如粟,就因為這個方法太難了;第二點,即使你開悟了,種子庫還在啊!如果種子消得不夠就死掉了,八識里超大種子庫沒有清凈,就中途折戟------一樣要重墮輪迴。歷史上開悟以後禪師重墮輪迴的案例,也很多!我們知道很有名的秦儈、蘇東坡等,都是例子啊,有很多這種例子。不靠念佛求生西方,單純參禪,那是很危險的!所以明代的蓮池大師曾說拒絕念佛求生西方的人,肯定是沒有開悟,那就是為了避免大家再墮入這陷阱。------有些人他們根器不夠好,開不了悟,或者開悟以後他做不了事情,種子消得不夠,命終就重墮輪迴。 ------埋頭念佛 還有一種就是凈宗里的埋頭念佛,什麼叫埋頭念佛呢?就是我們把什麼六波羅密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等等大乘根本全部拒絕通通不要,只死咬一句佛號就好了,一天到晚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什麼都不管了,甚至可以不上班,什麼都不做,就是這麼一句佛號,死命在搞,把這個房子的門用木板釘死,拚死念佛,希望可以速出輪迴,實際上這個修法它已經把大乘的凈宗轉成小乘來修了。佛講得很清楚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實際上發菩提心,就已經指示了你要明心見性,因為菩提心包括慈悲心、空性見在裡面,有這兩個條件你就已經是開悟的人了,開悟後的人求生西方,自然是容易得多。 所以,如果你是埋頭念佛、埋頭打坐或者埋頭練功什麼都不管的人,一心磨磚作鏡猛鑽到牛角尖里去,都是一樣的,因為你的心沒有悟。------如果你一個人,不斷這樣埋頭打坐或不斷埋頭念佛,死後重投胎下一世又來、下一世又來、下一世又來……累積久了一樣的,佛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就是說反過來以「多善根福德因緣」就可以得生彼國。你不斷累積道力,當然這過程中不能做壞事,比如說誹謗聖賢這種事情千萬不能做,然後到累積夠的時候也可以生西。但是一般人這樣用小乘方法修就很難成功了,所以為什麼我們凈宗里講埋頭念佛成功西去的,講來講去,就總是那幾個人啊?對我們普通大眾用這方法是很難成功的,所以李炳南老菩薩講過:我們現在念佛的人,一萬個念佛人裡面能有一兩個、兩三個往生,那就不錯了。為什麼呢?原因就在這裡:沒有發菩提心,你就不能走大乘路線、你就不能快速以幾何級數消除自己的種子,你死命念佛不顧其餘,實際上速度反而慢了,欲速反不達。------所以埋頭念佛呢,不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實際上是把大乘佛法小乘化了。一個法是大乘還是小乘,並不是單純講修法,而是看你的發心,有持菩提心、行菩薩道這個基礎的,就是大乘法,不管你是修什麼善法。如果沒有這個基礎,雖然你是修大乘宗派、密法、禪宗、凈宗的方法,一樣是小乘,關鍵在這個地方。 ------四料簡說 禪宗和凈宗表面上看起來好象走的路線很不一樣,許多人對此很困惑。其實宋代永明延壽大師所講的《禪凈四料簡》,我覺得已早就非常精闢地解決了這一千古難題。雖然這四料簡是不是永明延壽大師所講的,這在佛教界還有一定的爭論,但我個人認為非他莫屬,因為仔細研究這個偈的含意,非佛化身是講不出來(永明大師是阿彌陀佛化身)的,它已經指明了我們整個漢傳佛教發展的方向,他這幾十個字呢,實際上就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了義經,我們來仔細看一下:第一句:無禪無凈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載,沒個人依估。無禪的意思,就是你沒有破我執沒有開悟,沒有明心見性;「無凈土」,凈土這個法比較殊勝的地方,是成功出輪迴者可以沒有開悟,因為這個法門比較多地靠阿彌陀佛的大願大力,靠他力比較多,未悟一樣可以出輪迴,就是說我們著相修行、如果我們因為未悟而一定要著相的話,我們最好是著阿彌陀佛這個相、著西方凈土的相,福德修夠則命終你也能出輪迴,不要去著六道輪迴里種種污穢東西的相,那樣你一定出不去的。所以佛經上常講菩薩要遠離愛渴啊、遠離貪慾啊等等,就是這意思。如果你是沒有開悟、也不念佛求生西方的人,因為沒有悟我執法執在,種子煩惱、缺點一大堆,然後呢又不念佛求生西方不借阿彌陀佛的幫助力量,------死亡時一定墮落三惡道跑不脫的,萬劫千載、永無依估。所以說這類眾生就是萬劫千載永無休止地輪迴,萬劫與千載,沒個人依估,萬劫千載都無依無靠,實在是非常可悲可憐! 第二句: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有禪」這個詞用得很精闢,就是說已開悟的人,破了我執見到內在佛性或者說已找到父母生前本來面目,叫「有禪」,但是「無凈土」,就是說他不求生佛的西方凈土,或者雖求生西方但他還沒有修到能夠生西的資格,他消種子還沒有消到可以生西的程度(「生西資格證」可不是那麼容易得的!)。我們講開悟只是六十分,八識田內種子還在,並不是說我一開悟後只要想去就可以往生西方的。所以是這兩個條件:他有禪、破了我執開悟了,這裡沒有講種子的事情,無凈土,命終不能往生西方,這些人里十個人有九個要走錯路,為什麼呢?那一個人為什麼不走錯路呢?他是大菩薩化身,或者直接就是佛的化身再來,他第八識里是乾淨的,一開悟就成佛是即所謂見性成佛。真正能開悟的人,不外乎有三種:一種是乘願來的佛菩薩,這種人非常快一點就通,佛比喻成最上等上乘的良馬見鞭影便行;第二種,從別的莊嚴世界乘願到我們這個惡濁世界來跳級成就的菩薩,因為他們原來所在的世界太莊嚴太殊勝了,消種子修行成就速度反而慢!我們這世界雖然惡劣痛苦污穢,但是修大乘行成就速度卻快得多!菩薩在這兒修行一年的成就能超過在那些世界修行好幾百年。他們在那裡學習升級太慢,就要主動找一個我們這種惡劣的環境來快速成就、來跳級,講得有趣一點,就像在我們以前玩的那個遊戲《超級瑪莉》里,他跳不上那高台,就跳到一個矮的地方踩彈簧彈自己上去,我們這個痛苦非凡的苦難世界對他方菩薩來說,就是那個彈簧,他們來此跳級(若沒有苦海里蒼生,菩薩修行便失去了對境,菩薩便無法成就佛果),這種菩薩就帶有很多種子了;第三種:最差的一種,叫「范進老不中」,可能我就是這一類的,就是說每一世都在這個娑婆惡世里輪迴多世修行,累積到這一世終於積聚足夠的力量和福報開悟了,這種人呢,剩餘種子就特別多。------所以你看第一種菩薩,他第八識是乾淨的,他來此是為了度眾生,做佛的工作,是最大根基的修行人,一開悟立刻就見性成佛,就可以做佛的工作,後面兩種人,我說他們叫見性見佛,見性只是成菩薩,見到內心佛性可以用佛性驅動肉身做事,能做菩薩的工作,但是遠不是佛,還要努力修行消種子,種子消盡才叫徹悟成佛。後面兩種人佔了絕大多數,就是有禪無凈土,十個有九個要走錯,為什麼走錯、怎麼個走錯法呢?陰境現前時!你死亡的時候,中陰現前,還有是在打坐修禪定的時候接觸到中陰境界時。這裡有個有趣的故事,有位禪師在打坐,在禪定中,就進入了中陰,我們在打坐和做夢時,有時都能進入中陰的,進入中陰以後呢,他看到一棵樹下有個美女,有個白胖女人,因為內心種子還沒有消盡嘛,種子立刻翻起來了,貪慾啊、男女的慾望啊,「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嘛,就覺得這是在定中大概沒事的,我試試去抱她,剛一抱,就聽到人家說「生了!生了!」睜開眼一看,哎呀!自己已在一個很小的房子里,旁邊有一兩個人正在忙,有堆小豬,還有隻大母豬在那躺著哼哼,再看自己,壞了!已投胎做小豬了。他還好啊,是修禪的師父啊,他有定力,能回憶起來,他沒有忘掉,如果是我這種人,可能一投胎、第一個習慣動作就是馬上要擠開別的小豬搶個奶頭痛吸一頓豬奶去了,被那個豬殼一裹、馬上就迷惑了!他有定力能保持記憶,所以知道爬起來趕緊往外跑!那小豬歪歪扭扭往外跑,跑在自己不認識的陌生街道上(好恐怖!),終於跑到一條河邊跳到那裡面去自殺,小豬自殺死後這個人的神識就從定中出來醒過來了、嚇出一身的冷汗!陰境現前就走錯啊,你看若是如此死掉,外行的人看見這個和尚坐在這裡打坐「坐化」,還以為他成佛了會來燒香供養,其實他是投胎做豬去了!------你看有禪無凈土,十個人有九個要走錯,陰境一現前,你就被業力牽著走,重墮輪迴了。 第三句: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許多人都把這句誤解為是「無禪修凈土」,說我們念佛修行成功很容易,一萬個人念佛修行一萬個命終西去,沒有這麼撇脫(便宜)!沒有這麼輕鬆的!為什麼呢,他講的是「有」凈土,就是說雖然你沒有開悟「無禪」,但是你念佛已經念到有往生的資格了,靠念佛積善等修行將種子消得夠多了,可以確保至少下品下生了,這個才叫「有凈土」,這用詞很重要的,這種人當然萬人修萬人去,他講的前提就是已經可以往生了嘛。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等你見到阿彌陀佛,還愁不開悟啊?------第四句,最後一句,極重要的: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就是說,有禪、開悟了我執破掉了,有凈土、念佛已念到有往生凈土的資格,種子已消到相當程度,這種人按我們講的標準就是八十分以上的2.0版禪師,他肯定已是大菩薩,他猶如戴角虎,戴角的老虎,角是牛最厲害的武器,這個武器戴在老虎頭上,這老虎當然超級厲害了,所以印光大師(這老前輩自己就是戴角虎)說,這種人能使「天魔外道,聞風喪膽」,他像獅子一樣勇猛有力,所以他現世為人師,因為他破了我執,他說佛法才不會依我執說,基本上不會污染不會說錯,所以才有資格、才有能力做領導眾生修行的老師,因為他做眾生的老師做佛菩薩的工作,故他消自己剩餘種子速度就特快(幾何級數提速,有加加速度地消),因此才可以在一生之內就把八識田裡所剩種子全部消乾淨,就這一生命終他就能成佛,往生西方決定上品上生穩操勝券!到阿彌陀佛那裡,直接取得畢業證書,所以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這個就是禪凈雙修禪凈融合,是佛遠在宋代,就為我們漢傳佛教指明的一個發展大方向,或者說這必由之路,已被這位阿彌陀佛的化身永明延壽大師,準確預言。我個人認為,雖然關於這個偈是否由永明大師所講,在佛教界還頗有爭議,但是從這偈的力量來看,它肯定是永延明壽禪師講的,換一個人在那個時代就講不出來,在他那個時代,確實沒有第二個人能講得出這麼精闢的佛法,這麼簡要、這麼有力、這麼上乘、這麼殊勝!!!」——摘自:和尚坡主.《禪凈雙修,乃是漢傳佛教二千年來教理髮展的最高境界》 另外,若只是 「單獨念佛」而不管其它的話,還要特別防止陷入日本「本願法門」的極端誤區! 據相關資料揭漏:本願法門肢解凈土經教,宣稱只要信仰彌陀的本願力,當下就可以獲得往生的通行證,不用持戒,不用行善,不用發菩提心,不用行菩薩道,不用懺悔,即使殺了人放了火,臨終時決定可以往生。本願法門宣揚純他力論,否定自力(認為只要信了本願法門,佛自然幫我解脫,不用自己著力,不用布施持戒乃至孝養父母),宣揚「他作我受」(往生之事佛已代我成就,我只需信就行了),反對因果報應(一切所作之惡,由佛為我承擔),反對「自作自受」(任作何惡,只要信彌陀本願,佛定為我承受,毫不影響往生)。------無論是從形式還是從內容上來看,本願法門都是佛教的一種變質。即便是在曰本,本願派也遭到了很多其它佛教宗派的批判。——摘自:《曰本本願法門的僧人是如何暴漏他們的噁心行為的!》(關於曰本凈土真宗本願法門) 當代凈土宗高僧昌臻法師批評本願法門的弊端時明確指出: 「我們是不提倡本願法門的。為什麼?它與整個佛法的基本理論、與凈土宗的『十六字』綱領(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與《阿彌陀經》的綱宗(信、願、持名)都不相應,主要有三個不相應: 第一,本願法門,專仗佛力,不靠自己,與凈土『二力』法門不相應。凈土法門叫『二力』法門,就是既要靠自己,又要靠佛力,二者缺一不可,而且要二力相應,才能感應道交,蒙佛接引。------道源法師講《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時,他說:『專靠自己,修行很難;但靠佛力,往生不易。』這說明了我們要學佛修行,往生極樂,絕對不能夠單靠自己或者單靠佛力。 當代凈宗大德說得很肯定,學修本願法門,這一生決定不能夠往生。事實是如此。感應要靠我們的自力,你有感才會有應,你自己沒有具足基本條件,怎麼能夠感應道交呢?比如,台灣一位男居士已經預知時至,見到阿彌陀佛來了,但是他的情感沒有斷,捨不得痛哭流涕的妻子,佛力也沒法把他帶走,結果沒能往生,可悲,可嘆! 第二,本願法門只講信,與凈土法門的『信、願、行』三資糧不相應。信、願、行是凈土法門往生西方極樂凈土的三個基本條件,三者缺一不可。藕益大師說:『非信不足為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 第三,本願法門與凈土法門的『唯心凈土、自性彌陀』這個理論依據不相應,------我們要信生佛不二,信自他不二,不能心外求法,心外求佛。上述兩不相應,都反映出本願法門從根本上講是心外求法,是在自性之外去求佛,去依賴佛,這當然悖離了凈土法門的理論依據。 本願法門與凈土法門這三個不相應,集中起來,這是與《阿彌陀經》的綱領不相應,與凈土法門的『十六字』綱領不相應。這『十六字』綱領是清代徹悟禪師提出來的,被印光大師尊奉為念佛法門的『一大綱宗』。 本願法門表面上好像是凈土宗,實際上違背凈土宗的理論和綱領。李炳南老居士在台灣靈山寺佛七開示時說:『曰本凈土真宗(按:本願法門是真宗的一支)專講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第十八願。以為只要信,佛就來接引往生。其實哪有這麼方便?求佛來接引,得具備信、願、行,有感應才行啊!』------我們還要做到正助雙修。修凈土法門的,當然念佛是正行,但是助行也不可缺少,不要認為,我念了佛,其它一切都不管了。道源法師說:『處在末法時期,我們善根淺,福報薄,如果不多種一些福德因緣,萬一業障現前,就要影響你修行,到了臨命終時,就要障礙你往生。』這個開示很重要,我們在很好念佛的同時,不要忘記多結善緣,多作一些弘法利生的工作,這也是圓瑛法師所說的『求福、求慧、求生凈土』。」——摘自:《當代高僧昌臻大師批評本願法門的原文!》 嗚呼!由此可見,禪、凈二者,單修險、雙修安、單修偏、雙修圓。「參禪不妨念佛,禪凈雙修,相得益彰。」——摘自:《少林僧談禪》 又凈宗大德釋昌臻法師在《以折服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中強調指出:「首先,要弄清楚伏煩惱與斷煩惱的區別。比喻說,斷煩惱有如鏟草除根,伏煩惱有如石頭將草壓住;當然,伏住煩惱就容易得多了。李炳南老居士有一段開示很好,他說,修其它法門帶業絕不能了生死,只有凈土法門才能帶業往生。------專修凈土法門能伏住煩惱,可以了生死,自然煩惱還存在,怎麼辦呢?就要時時刻刻用佛名來壓服,時間久了,功夫純熟了,到了臨命終時能提得起正念,能伏得住妄想,自然就能帶業往生了,往生以後要斷煩惱就容易了,------關鍵是你現在能夠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這個是帶業往生的真實意義。絕不能有半點錯誤的理解,好象是我在念佛,就有保障了,一邊造點罪業沒有關係,這樣做就不能往生。你不能怪佛說得不正確,只能怪自己理解錯了。------往生是我們的心,這個軀殼是去不了的,所以說,身在娑婆,神歸極樂,這就是活著往生嘛,並不要等斷氣以後。------修行當然不能滿足於每天念了多少聲佛號,必須看我們對治煩惱習氣收到什麼效果。如果我們一邊念佛,一邊脾氣一點也不改,這個沒有用處呀!念佛就是要改煩惱習氣、改毛病,把清凈心念出來,才能了生死脫死呀。如果做不到這點,就說明我們沒有放下,就是障礙。什麼叫修行?放下就是修行,放下就是功夫,放下,首先就是放下煩惱習氣。」 嗚呼!顯然釋昌臻法師的以上論述重點強調了三個問題:一是說修心對治煩惱習氣不論對哪個宗派來說都是成佛的關鍵;二是說單靠修心未能徹底斷煩惱的話,靠念佛伏煩惱兼佛力接引還能帶業往生;三是也說明了凈土宗在修心上以伏煩惱為主,如石頭壓草。然而,禪凈雙修在修心上則以斷煩惱(貪嗔痴等習氣)為主,如斬草除根。二者相比,顯然「石頭壓草」遠不如「鏟草除根」來的更徹底,因為「草根除不盡」,則很容易「春風吹又生」。大善知識「靜老」法語指出「往生時,業能了多少,是決定品位的高低。」可見禪凈雙修更易上品成佛,這便是單修凈土與禪凈雙修之間最根本之差別也! 又縱觀禪凈雙修大致可分為漸悟、漸修與頓悟、頓修兩大派系(此僅指這二者相比而言):以注重「坐禪、參話頭」兼「信願念佛」等禪凈雙修一般為漸悟、漸修派系,該派系主要以「坐禪、參話頭」而得開悟、再進一步修心——斷貪嗔痴等煩惱習氣,另兼「信願念佛」 得「佛力加被與接引」而力求將來成佛且不退轉;而以永明延壽大師、憨山大師為代表的頓悟、頓修派系,屬禪凈雙修的上乘法門,則不重「坐禪、參話頭」等,而是通過頓悟而「單刀直入」直接修心——斷貪嗔痴等煩惱習氣,另兼「信願念佛」 得「佛力加被與接引」而圓頓成佛。相比之下,可見這一禪凈雙修的上乘法門則更為殊勝超絕也! 五、單修「某一法門」者如何又穩又快修成佛?
縱觀佛法三藏十二部與六度萬行,只分「經、律、論」(其中「經」再分為金剛經、阿彌陀經、華嚴經等),而不分「宗」。可見釋迦牟尼佛法在當初「原聲態」時並不分宗分派,只是後來經過「傳承演化」或者傳入到各國後,一些先知先覺者才按著自己的見悟而創立了各宗各派。這一傾向雖利於師徒傳承、拜師傳法,方便入門,從一門而深入「佛法大海」,但又可能造成各宗派之間各執己見、偏執其一、相互排斥、相互壁壘、夜郎自大、坐井觀天、以偏蓋全、失之偏頗的極端「門派」傾向。
這一現象如同「盲人摸象」的道理一樣:如一個盲人摸到大象鼻子如管子,就誤認為大象的全身如同一根管子,便稱「管子宗」;如一個盲人摸到大象一條腿如柱子,就誤說大象全身如同一根柱子,便稱「柱子宗」;如一個盲人摸到大象的尾巴如繩子,就誤說大象全身如同一根繩子,便稱「繩子宗」;------如果讓這些盲人按照各自的「一孔之見」來畫一個完整的大象,他們就可能把大象畫成「一根管子或一根柱子或一根繩子」的形狀。顯而易見,每個盲人所摸到的只不過是大象的一部分,而非大象的全身;再如果讓這些盲人按照各自的「一孔之見」來雕塑一個完整的大象全身的話,他們就可能把大象雕塑成「一根管子或一根柱子或一根繩子」的形狀,這豈不是非常幼稚而荒唐可笑的嗎?
嗚呼!同理可見,如果把「摸象」比喻為悟道、把「雕塑大象」比喻為修道成佛,我們假如在悟道、修道中進入了「盲人摸象」的誤區,則必然容易出現宗派之間各執己見、偏執其一、相互排斥、相互壁壘、夜郎自大、坐井觀天、以偏蓋全、失之偏頗的「偏悟、偏修」傾向;而所修之佛也非圓滿之佛果。如「一根管子或一根柱子或一根繩子」的形狀又怎麼稱其為一個「大象」呢?
成佛名言偈云:「法無高下,貴在契機;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這裡顯然包含兩層含義(千萬不可輕易滑過):一是說悟道成佛可以根據各自根器因緣從不同的法門悟道入門,這如同「盲人摸象」的道理一樣,開始可以從大象鼻子、腿、尾巴等各個部位開始摸(悟道入門)。顯然,從某個部位開始摸(悟道入門)是不分高低貴賤的,當然是可以從任何「一門」進入的;二是由任何「一門」進入開始摸象,則千萬不可「淺嘗輒止」,還要進一步摸清大象的全身(圓滿覺悟),才能雕塑成功一個完整的大象(圓滿成佛),這便是歸元(圓滿成佛)無二路之理也!
嗚呼!奉勸單修禪宗法門者,修禪的同時應兼老實念佛;奉勸單修禪、凈之外的各法門者,在修各自法門的同時,為了儘快成佛且不退轉,亦應兼顧老實修心(改貪、嗔、痴等習氣)與念佛。如此修行才能更加圓滿與穩妥!若單修凈土法門者,至少也應具足信、願、行的往生凈土的資糧(具足信願菩提心+念佛+持戒+積德),缺一則不易圓滿成佛。凈宗名言:「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蕅益大師曰:「信願為慧行,信願是往生凈土的指南針;由此信願才能執持名號。慧行為前願堅固,臨終十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若「信願真切,雖未能心中清凈,亦得往生」。以深信切願心、 通過「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一心不亂稱名念佛; 再加修「具足眾戒」、「當修三福」(助緣)而成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佛說阿彌陀經。) 「不要認為有人叫你念佛,就是在弘傳凈土法門。------怎樣念佛才是修凈土行呢?印光大師明確指出:「凈土,即是信願持名,求生凈土」,不是指「惟心凈土、自性彌陀」 。有凈土,就是要在發菩提心的基礎上,生信,發願,求生西方,老實持名念佛。如果不相信有依正莊嚴的西方極樂世界,不相信有阿彌陀佛正在說法,不相信在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及諸聖眾,必定要來接引念佛人,就不是凈土。如果不發願求生西方極樂,而求生兜率彌勒凈土或其他凈土,甚至發願生生世世都在娑婆世界度眾生(若如此發願則應生生世世都留在娑婆世界,將何生何世才能究竟成佛到極樂?這一點非常重要!——凈善按語),這也不是凈土。當然,只自認有信願,卻認為不必念佛,說什麼「是佛念我,而不是我念佛」,認為不必要任何修行,「任恁彌陀救度」,認為發菩提心,行善積德,持戒度眾生都是不必要的雜行,這更是邪說,更不是凈土。」——摘自:大善知識妙弘.著.不要流通《墓林僧筆記本》一文。又凈宗名言:「念佛不修心,實為痴呆漢。」若修凈土法門而欲圓成上品佛果者,則應再加上日常對治貪、嗔、痴諸習氣(煩惱)這一修心工夫!為此,特敬錄大善知識「靜老」法語如下:「佛法是「心」法,所以一切得從「心地」做起。「萬法唯心造」,自己要往六道路走,或要往西方極樂世界的路走,完全都取決在自己「心的品質」。「一方面真信願行念佛,一方面改習氣」(一門深入),今生自然可換跑道(走嚮往生西方,成佛之路)。 有真心念佛,且又有加上心不住相來改習氣的人,即使今生沒能將習氣全都清乾淨,但要往生善道、往生西方的機會,還是比雖有念佛,但沒有改習氣的人大多了。學識是世間用的智慧(聰明),與了生死無關,是度不了自己與他人的;念佛及改習氣才是出世的智慧。「信願行念佛」是指:一輩子心裡真相信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心裡真願意舍掉貪戀一切六塵相的習氣、且真心甘情願念佛,這才是真正往念佛,往西方極樂世界的路走。念佛須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真言,最好加「南無」表示恭敬及皈依,但隨眾念時則可隨緣。有真正做到心不住相,且沿路信願行念佛的人,一定可以往生西方。根性高的人可上品上生,而根性低的人亦可帶業往生西方。在世間的日常生活當中,最會擾亂身心與生活品質的,就是習氣。修行最大的困擾亦是習氣。修行沒成功而會往六道輪迴的原因,一切都是因為自己「捨不得」丟掉習氣。只靠念佛,沒有一方面改習氣,要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時間要很長。若沒有信願行念佛,只靠自己一樣一樣去修改習氣,是很困難的,且永遠都改不幹凈改不完。雖然有在用功念佛,但不是真正願意往生西方,心捨不得丟掉攀緣、攀相的習慣,導致正解脫法無法入心,那麼縱使整天念佛,亦只是跟佛號「結個緣」而已,念一輩子,也是枉然。念佛的關鍵不在於念多念少,主要是在於要用「清凈心」念佛。很忙碌的人,即使只有早晚課各念十句都可以,一切端看是否真心。佛、菩薩原本都是世間的人(凡夫),祂們全都是利用可以成佛、往生西方的教理及方法,清掉凡夫心的一切污染(習氣種子)而成佛,成為西方世界之『人』。只要我們老老實實的用佛經的教導來落實,一定也會成功。過去的高僧大德,其修行成就的方法不一定是凈土法門,但為了不退其正等正覺(不退轉),亦會老實念佛。關於解脫生死的事,必須從自性中做起。無論何時,念念不忘要自凈其心,自修其行。要見到自己的法身,也就是見到了自性佛,這才可以自度,才不虛來此一行。學人應在心念上用功,心念清凈,則超凡入聖。心念不清凈則起惑造業,即是凡夫,故凡聖之分,只在心念而已。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共有九品位,品位低的人(雖然習氣未能完全清乾淨,但平時與臨終時,皆有「落實」真信願行念佛者,即會相應佛的安排與依靠佛號的功德受用),帶業往生到「凡聖同居土」再修,進步就更快了。即使是平時習氣種子尚未完全去乾淨,平時念佛還沒有證入一心不亂的人。只要臨終時,能把肉體的一切痛苦及周邊出現的「所有」現象,與世間的一切人事物…等等六塵一切相,全都「放下」,能在「一心不亂」之下,念十句、一句佛號,則不論是上根或善根淺薄的人,也絕對可十修十人,百修百人,萬修萬人,皆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臨終時,能不能完全伏住妄念與習氣,或能伏住多少,全都要看自己平時的修行。平時心裡就要把六塵之事漸漸放下,直到全都不入心,且一方面真信願行念佛,臨終時才更有把握往生西方。若平時沒有真念佛、沒真改習氣,到臨終時,能用清凈心念佛的人,是少之又少。要使真信願行念佛變成是平時最習慣的事,臨終時才比較有把握。(念佛修行並不是往生時才須要做的事情)。往生時,業能了多少,是決定品位的高低。聰明人則禪凈雙修,而必以凈土為主。若普通人,則亦不必令其偏研深經奧論。但令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即可。」——摘自:圓頓成佛秘訣—奇人奇書《靜老說的話 》靜老簡介:靜老時常來去西方極樂世界及其它佛國、其它星球、六道之間,到處遊走,亦隨緣幫助眾生。靜老到目前為止,已經來人世間很多次,他這趟來世間的目的,並非是用公開身份講經說法的方式幫助眾生,而是默默的在暗中護佑眾生,讓眾生的苦難減至最輕,讓眾生可以過比較安定的日子,且他亦幫助眾生,信願行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摘自:李明雪筆記《靜老說的話 》
修心念佛名言偈:六道輪迴凡夫地,不出凡塵難斷欲。眾等並非聖賢體,欲有緣處易沉迷。依佛依法修自心,到處求法已偏離。修行無事別找事,專心念佛是主題。人生苦短轉眼過,哪有時間論高低。不定此心隨流轉,三界六道怎出去。一天從早忙到晚,東奔西跑亂尋覓。可知佛在心中坐,腳下就是三寶地。手中經法是導引,一心專註方受益。自修自得要塌實,佛法關鍵重實際。少找借口打閑差,真想成就必止語。老實念佛伏妄念,信心清凈是目的。自性彌陀自顯露,一切成敗靠自己!
嗚呼!奉勸諸賢及早修,光陰似箭去難留;寒來暑往催人老,不覺青年白了頭!南無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合來合去鬧糊塗,中天細解有頓悟
※《夢齋心語》:如何解頓悟?
※尋找潘多拉魔盒
※《六祖壇經》里令你頓悟成佛的十句智慧佛語
※文章很短,但讀完我頓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