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調身是智能氣功的基礎|我有話說 - 滄州論壇 - Powered by phpwi...

轉載]調身是智能氣功的基礎調身是智能氣功的基礎 作者:龐明一般練功的都把調息放在調身的前面,而智能功把調身放在調息的前面,因為智能氣功從練功方法到練功內容都和過去不一樣了。智能氣功強調我們現在的人要活得好,要活得好就要充分利用身體裡邊的能量。每個人的功能有多少,人到底有多大能力,現在還不好說。但是,這些能力從人生下來之後,都潛藏於身體裡面了。能不能把它展開,能不能使之成為現實,這跟後天的學習有關。在後天的學習當中,你學了什麼,就把什麼功能強化起來了,就有了這個功能。如從宇宙誕生以來的多少億年里,整個宇宙所經歷過的這些信息,在人體裡邊都應該有,就看我們能不能把它提取出來。這就給現在的人類提出了一個任務:怎麼樣學會使用人體各方面的機能。現在的人就只是發揮出很少的一點點機能和本事。練氣功就是要把人體裡邊具有的功能開發出來。前面講的《主動運用意識》和《修養意識》兩章,是來開發、強化我們已有的功能,使它更加趨於完善。這是精神活動方面。而人的肉體(形體)活動方面呢?同樣也有很多的功能還沒有展現出來。這兩者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它們都偏了。人的意識偏了,走向了偏執意元體,而形體以及各種功能也偏了。前面講了運用意識和修養意識,尤其是修養意識特彆強調解決意元體的偏執性。而形體運動的偏怎麼去解決?通過精神能夠解決它(後面還要講到這個問題),但在精神還沒有解決之前,我們還必須把形體問題提出來。我們人體的各部分功能,只是一部分發揮出來了,發揮出來的這部分,許多方面也都偏了。比如說,一歲以內的健康孩子都是圓滾滾的,身體比較勻稱,各個部分也都比較健康。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就變了。不用說別的,你就看咱們成年人的脊柱,有多少道彎曲!小孩子因為生理遺傳的關係也有彎曲,但不那麼明顯。所以說,人類在後天當中,很多功能隨著生活的習性一點一點變偏了。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通過學習,學會使用形體各部分的功能。拿成年人來說,因為從小的時候,家長的一舉一動給腦子參照系打上的烙印就是這樣的活動,所以現在的人也只能做這樣的活動。像彎腰這個動作,如果沒有病的人,還比較自如,腰能彎得下去,但往後彎就不如往前彎那麼自如了。肘、胳膊往裡動行,翻過來往外動就不行了。為什麼?因為從小就沒學過這些動作。1992年有一次在培訓部開文藝晚會,有一個學員作表演,他的胳膊就會往外轉,往外扭,能往後掰著轉,他的兩個胳膊也可以隨便從後面拉過來,再從前面拽過去。不過我當時沒有注意,培訓部老師也沒有找找他。培訓部已經來過好幾個這樣的人了,實際上是一些門派的老師們派學生到這裡來看看。剛才講的這個人是其中之一,不過他那形體的轉換變化,還不是化骨功,屬於綿骨功夫,他的骨頭雖還沒有軟,但關節活動度已很大了。我說這個的意思,就是說常人在形體方面能量也很大,由於使用不當才偏了。我們要想把形體各部分功能都開發出來,就需要學會鍛煉它和使用它。調身這一章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的。前面講了意識,這裡講身體。而西方講身心平衡,只講一個身一個心,但沒有氣。我們在講精神時談到了應有氣在其中。

清山遠水 2008-06-15 19:39
第一節 調身綜述Ⅰ、調身的含義簡單地說,調就是調整、調理,身就是身形,調整身形簡稱為調身。調身是氣功的一個特有名詞。普通人調理調理身形,那也叫調身。但是從氣功來說,不同的功門練功對身形有不同的要求,使身形符合練功的要求,那才屬於調身。調身雖然應該從調整姿態入手,但形體的調整,從練功的意義上來講,就不是一般地把形體姿勢調整調整就完了。要使形體動作符合要求,應該在皮、肉、筋、脈、骨的不同層次上發生變化。咱們學過解剖學了,這部分形體一動彈,就應該知道是哪些骨頭、肌肉、關節、韌帶、血管、神經在動,它們是怎麼動的。另外,還要從中醫學的經絡等方面去領會、理解。在放鬆形體的時候,要用意念放鬆它:這個地方要放鬆,這塊肉要放鬆,這個肌腱要放鬆,神經要放鬆,關節、韌帶都要放鬆……要會這麼去想。當你不光是用意念放鬆,還會用意念把裡邊一塊一塊地捋一捋,你感覺就會大不一樣了。有沒有這些基礎知識,練起功來是不一樣的。要不然學解剖知識幹什麼呀?解剖這東西本來就麻煩,你又不能拉開看看。不過不客氣地說,過去練氣功的若懂這些內容那可了不得。以前老師也講,說什麼骨頭36l塊。其實他們很多是靠想像出來的。同學們學了之後,應該會用到身形上,現在再調整身形,就要在皮、肉、筋、脈、骨的不同層次上來用功夫。對這個筋,有的說屬於肌腱,有的說屬於神經,而脈一般是屬於血管。大家甚至於想肌肉時,肌肉外面那層薄膜都應想到。咱們練混元氣,在學教練員班的時候,就知道混元氣出入於膜絡。現在知道肌肉外面有一層膜,但你們注意到了嗎?肌肉有肌肉的膜,骨頭有骨頭的膜。你們得自己會把學過的知識連到一塊兒。老師在講課時不會結合著講,而同學們應該會結合著想、結合著用才行。學解剖如果你們這麼想了,那叫積極學習,若不會這麼想就叫消極學習。這樣調身,就把所學的知識結合上了。形體每一部分都應該這麼去搞。比如骨頭,骨頭有膜,骨頭有中沒有?形體的每個部分都有外、有內、有中。所以,同學們結合解剖學要會這麼去想、去留意才行。當然,注意形體也包括了細胞這個形,而嚴格地、更深一步來講,它還包括了生殖之精。生殖之精包括自身每個細胞裡面的遺傳工程——這是自身生殖之精,還有異體生殖之精。書裡面沒有專門講「調精」,只是在講到會陰的時候才簡單談了一下。調形調到一定深度、達到一定水平的時候,細胞裡邊就會發生變化。細胞發生變化,整個細胞裡邊的染色體、遺傳工程也就發生變化了。一旦細胞里的染色體遺傳工程發生變化的時候,那也就是自身精在起作用了。所以,調身到一定深度,光這麼調就不行了,那得有功夫。真是到了細胞層次,那就到了形神俱妙的水平了。而這個水平,裡邊的氣達不到一定的質度和量度,是做不到的。同學們應該從這個高度去領會、去認識調身的含義。更進一步,不僅是在練動功、練站庄時才需調身,在傳統功法中無論哪個功門、哪種練法,都必須要在裡邊貫穿著調身的內容。練靜功、練卧功不調身行嗎?都得有姿式。這些姿式要求也都屬於調身的範疇。當然,一開始調身的時候,要從整體身形調起來才行。
清山遠水 2008-06-15 19:42
Ⅱ、調整身形是智能氣功的一大要旨從題目可以看出,智能功把調整身形的地位提高了,過去練氣功的對它的要求沒這麼高。唐朝天台宗的祖師智者大師(即智顗,他不是開創祖師,但他是真正的創始人),在講坐功的時候講了三調:調心、調息、調身。雖然這三調是平等地提出來的,但他把調心放在第一位,調身放在最後,實際上調身在他那裡還夠不上一個重要內容。他對調心、調息講得比較多,而認為調身就是一個坐勢。結雙跏趺或單跏趺,身體端正坐直了,下頦回收,舌頂上齶,眼睛垂簾,手一放,就這麼簡簡單單一個姿式就完了。他並沒有把它提到練功的一大要旨這樣的高度來對待,只是把它放在輔助的地位。我們智能功把傳統氣功進行了全面的綜合、分析,把其精義歸納成四大要旨:運用意識、修養意識、調整身形與調息。我們為什麼把調身作為一個大的要旨來提?這就必須要從人的整體性來認識它的重要性。一、形神是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  一般練氣功的多強調神,強調練神,咱們在《智能氣功科學概論》中給氣功下定義,也著重講了「內向性運用意識」,也引用了古人說的「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工夫」。而現在進一步講形與神不可分割。我們講「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工夫」,「內向性運用意識」,講的是氣功的特點——是它區別於其它健身方法的最關鍵的特殊點。這兒講調身、講神形合一是說氣功鍛煉的最特殊的地方,但特殊也必須寓於一般之中,沒有一般也談不上特殊。所以,不能光講它的特殊矛盾,還得講它的整體。好比一株花,它最讓人欣賞的地方,就是開的這朵花。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這花是最動人的地方,就只要花就完了,別的像葉子、莖、根都不要了。這能行嗎?塑料花可以,擺幾年都沒事,但沒有生機,是個死的。真花光要花不行,還得要枝、葉,要不然它開不了花,花、莖、葉、根是個整體的東西。當然它最精華的是在花那兒表現出來。氣功鍛煉的內向性運用意識也是最根本、最特殊的東西。但是,你光有它還不行,因為人是個整體的人,不能把它分開。單要個神,神在哪存在呢?不可能。在這一段書裡邊引用了古人的幾段話,都比較容易懂,簡單說一說就行了。在傳統氣功里有強調神和形是整體的,有強調形、氣、神是整體的。無論是講形氣神整體還是講神形整體,其實它們都可以統一到精氣神上來。對身心或者神形,外國講時不帶氣,沒氣這個字,而我們中國人講時,都帶上氣了。一般都是這麼個講法:神是主宰,形體是神的依附,或者說形體是神住的地方,人的肉體是個傀儡。如演傀儡戲(在唐山叫驢皮影),人坐在裡邊拉著線控制著外面的紙人,紙人的胳膊、腿、腦袋就會動彈。裡邊那個人,連打鑼敲鼓帶唱,捏著嗓子就唱女的,放開嗓子就唱男的,一個人都包了。這個紙人就叫傀儡。過去練功的說肉體也是個傀儡,精神是裡面的指揮,是傀儡戲裡面拉線的那個人。我給同學們講這個,就是讓大家能夠更深一層地去領會。過去說的玄關、「主人翁」(人裡邊真正發號施令的)就是這個意思。人是聽意識的,而意識——識神還得聽元神的,元神是個開機關的地方。形體和神這麼結合起來,成為個統一體。若沒有紙人,那個唱戲的光在那唱而沒東西動彈,這就不叫一齣戲了。對人來說,你光有精神活動,沒有動彈的,那精神活動也就不叫精神活動了,這個人也就不存在於。所以,整個的生命活動就是形和神的統一,誰離開誰也不行。神是主宰,形體是生命活動的所在,神得以它作依附,氣來充養形神,這三個各有各的職責,各有各的分布,各有各的位置,缺了誰也不行。練氣功的是如此,普通人也是這個樣子。我們不要認為練氣功的人才是形氣神統一的整體,其實不練功的人也是一個整體,只不過他的整體性水平低一點,他的形、氣、神三者的功能都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同學們須把這個觀點明確起來。我們練功就是要提高神形統一整體的層次。形神是不可分的整體,是從人的生命活動來說的;從練功來說,就是調身與調心是辯證的統一。
清山遠水 2008-06-15 19:43
二、調身與調心是辯證的統一練功和不練功的人的形神,在整個生命活動過程當中都是一個分不開的整體,人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練功就是在正常生命活動的基礎之上把它強化起來。因此,練功就有了調身和調心兩方面內容,這二者也就成了辯證的統一。但是,現在氣功界裡邊,都有這麼個思想,認為練氣功就得練神、練靜,而對練形就不感興趣了。同學們有時也講:太累了,養一養吧。有的講,「一練大馬步庄,把氣都消耗了」、「我—練站庄,百會沖開,氣都跑了」。我說你真能把百會沖開,那真是天大的幸運了。現在你根本就沖不開!有的人講:「我盤腿打坐,能坐一個鐘頭。」你能坐一個鐘頭,你給我站—個鐘頭大馬步庄試試看。當然盤腿坐也是調身,但也只是調身的—個方面,而練動功、練站庄是更能強化身體的調身。當然,站庄站得好的也別瞧不起會盤腿坐的,會盤腿坐的也別就練盤腿坐。你看那些和尚,只要不是剛剛出家的,一般都會盤腿坐,因為佛家本身就要求雙盤膝。但是,他們身體絕大多數都不好。將來同學們有時間,到各地去跑一下,碰上有山有廟的可以去看一看。在廟裡邊,就是那些剛出家的小和尚的臉是紅紅的,他們還沒怎麼練功。你以為廟裡邊出家當和尚的就是修行了?小和尚到那兒就是干苦力,幹活的。解放以後到現在,廟裡邊的等級還非常森嚴,累得很。咱們在家裡這樣練功跟他們相比,輕鬆多了。我講這些,就是說不能把調身和調心絕對對立起來。調身有動的調身也有靜的調身。氣功界有個潮流,總的比較起來,喜歡靜功,喜歡靜的調身,而不喜歡動功、動的調身。把動功都看成是眼中釘,一說動,一說形,心裡邊就不高興。我就講,要練靜,死了最靜,那就別活著了,這樣最簡單。練靜功,你真能靜得了嗎?過去講,真正的靜應該達到念住——一個雜念沒有、息住——呼吸沒有了、脈住——心跳沒有了,這才真正算是道家的靜。你靜得了嗎?沒有靜你練什麼靜功。同學們現在讓心跳慢點行,可過了50跳再往下慢就不容易做到了;讓心跳快點也行,而過了140跳再往上就很難了。所以,靜不那麼容易!很多人就光口頭唱高調,「靜!」可靜跟練功有什麼關係並不清楚。所以,在調身這一章我還得特彆強調這個問題,慢慢把同學們腦袋中長歪了的「樹杈」扭正過來——同學們總覺得練動功不大高級,差點勁,可是咱們智能功本身就是動功。因為以前在《智能動功講義》一書中,我說過一句有語病的話:「待周身氣血通暢了,再練靜功就比較容易,效果也比較好了。」因此,有些人就認為練動功是為練靜功打基礎的。其實,我講的意思是,你要想練靜功,身形打不開是絕對靜不了的。你要練靜功,盤腿坐,坐一會兒腿麻了,麻得心裡邊難受,你能靜嗎?還別說呼吸停、心跳停,就連腦子裡的雜念都停不了。所以,調身和調心是個辯證的統一,不能偏於哪一個。你若不能把形體調整好,練靜功也練不了;你真要是練靜功練好了,形也應該調得好。當然,在調身和調心的過程當中,應該首先是注重調心,也就是調神。神和心是主導的,形(或者說身)是應該服從於神的。在農村的老太太很多也會盤腿,因為北方冬天冷,農村又不生爐子,就是燒鍋做飯時把炕頭也燒熱了,一家人就都坐到熱炕頭上。可炕頭小,都得把腿盤上。在南方,很多女人也會盤著腿織草席,一干就是幾個小時。但是由於他們沒有一個練功的意念,沒有我這一盤腿,就是安靜練功了這個意念。沒練功意念,只是調了形。雖然不能說一點用處沒有,但用處不是太大,那還不是練氣功。所以我們講,身和心(或者說是神和形)這一對矛盾在辯證統一過程當中,應該是神為主導的,這個要明確。沒有調神不行,但光有調神也還不行。雖然古人說過「抱神以靜,形將自正」,說神真要是靜了,形就自然正了。但是前提是你得真正靜了之後,才能夠形正。你要是「抱神以動」,神總在動,那形還能正嗎?如果同學們真是好好地練過坐功就會知道,一開始坐著覺得累、疲倦,想彎著腰、低著腦袋。練一段之後,你真要是放鬆入靜了之後,身體慢慢自己會不知不覺直起來。那就是「抱神以靜,形將自正」。但是,這還不是真靜。真靜了以後,坐著坐著,有時「喝兒」一聲,嚇了你一跳。你要不嚇一跳,一聽「喝兒」一響,意念立即往裡邊一收。頭裡邊一個氣流「嗚——」就充起來,把人頂起來了。脖子想往下縮都不行,就是要拉起來,往上挺著;下頦你甭管,它自然就會收起來了;喉頭也好像有兩股勁往外撐著,你要故意想撐就很累。靜了以後,不知不覺,就不那麼累了,身上就沒什麼感覺了。所以,「抱神以靜,形將自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很多人並做不到。做不到靜怎麼辦?你還得要調身、調形。因為你調的時候是要練功。你真把形體調好了,調合適了,也就靜了。若調得不合適,就不易靜。故《管子》裡邊講:「形不正者德不來。」形不正,德、道就不到你身體裡邊來,來了也留不住。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個形正了,就是有了使你身體裡邊的氣能更好地流通的一個基礎、一個條件。這就說明練功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個方面要求精神集中,從精神入手,通過精神來調整形體;另一個方面,從形體上入手,把形體調正了,以姿式來引動氣血的流通。不過身體調正了,一開始會不舒服。比如說,平常人彎著腰坐著覺得比較舒服,而一端身正坐,就覺得彆扭,還覺得累,腰也酸,胯也不舒服,下頦收住也覺得發緊發脹。什麼道理呢?因為我們平常習慣於那種不正常的姿式了。因此,從練功上來說,調身非常關鍵。有人說:「你看人家書上基本都是強調靜功的。」這個問題,從事實上來講,是這個樣子。現在氣功界都喜歡唱高調,就跟魏晉玄學一樣。魏晉時期搞玄學的,調門越說越高,越說越玄,而到最後竹林七賢什麼也沒幹,什麼也幹不了。現在氣功界也是這麼一種風氣,調門越高越好:一下能成神才好,或者練功,把屋子都拔上天了,叫拔宅飛升。現在有的功就這麼講,而有人還真信,說這功夫好。我說你自己先飛一飛,讓人們看一看,可誰也沒看到。咱們就是講調身調心這兩者不能分開。在書里引用了幾家的東西。首先引用了《易筋經》,它屬於動功的,有人說它是練武術的。人們都說《易筋經》是達摩老祖寫的,我們分析之後認為不是。達摩既沒有留下《易筋經》,也沒有留下《洗髓經》。達摩是禪宗的,他那時教和尚們活動活動身體是可能的,因為印度就有波羅門的導引法,而說他寫出《易筋經》不大可能。《易筋經》這本書,我想成書可能是明朝或更早一些。儘管如此,其中內容當是彙集了前人的成果加工而成。至於其本源則難以斷定。《洗髓經》後人找不著,又重寫。前面幾章還有點味,後面的越說越俗,到最後等於作五官七竅的按摩了。《洗髓經》都是後人編的,成書就更靠後了,可能是清朝的東西。《易筋經》雖不是達摩所作,可是從明朝到現在也幾百年了,也算古人的嘛,而且它是很受推崇的。練少林的功夫,身體也可以練得非常健壯。《易筋經》中說:「證正果者,其初基有二:一曰,清虛;二曰,脫換。能清虛則無障,能脫換則無礙,始可入定出定矣。知乎此,則進道有基矣。所謂清虛者,洗髓是也;脫換者,易筋是也。」又說:「精氣神無形之物也,筋骨肉有形之物也,必先練有形者為無形之佐,培無形者為有形之輔。」它講的是調身和調心之間的辯證關係。佛家稱練功達到一定的水平為「正果」——正確的成果,這個果又叫「果位」——果的位置。羅漢裡邊有四個級別,小乘的果位是羅漢,二乘是辟支佛,第三種是菩薩,第四種就是佛。小乘法門到了大阿羅漢就是佛。羅漢、辟支佛、菩薩、佛都是正的果位。對菩薩各門派分得不一樣,按照圓教分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個層次都是正果。咱們引用的這本《易筋經》是民國初年的本子,比較靠後,但這段話在清朝出的書裡邊就有了。它講練功要得正果,其下手的方法有兩個,一個是清虛,一個是脫換。清虛是指意識來說的;脫換就是脫胎換骨,是指形體來說的。當然清虛和脫換不能單獨走一個。你光走清虛,光走精神,達不到脫胎換骨也不行。你可以從清虛入手,脫胎換骨以後,新的一結合才能達到形神俱妙之境。你光走脫胎換骨而不修清虛,脫胎換骨也脫不凈。有人會說:「咱們智能功的練功反應也是在脫胎換骨呢,那咱們也快成正果了吧」脫胎換骨不知要脫多少次呢!拉拉肚子,發發燒,那只是小意思。我聽說有的同學一發燒就不上課了。發燒你還能到43℃?不就40℃左右嗎?這麼點小事就挺不住,將來再起大的反應,跟扒皮一樣的痛苦你還受得了?我在北京帶老師們出去教功的時候,有的老師發燒到39.7℃,還照樣上台打形,作示範。在難受時,你腦子一堅定——沒問題,我能挺得住——你腦子的平衡度就能抵抗住了。而且練功的發燒和普通的發燒還不等同。我在1985年辦班時,有一個病人燒到39.7℃,仍照樣堅持練功。像這些情況,你腦子定在「沒問題」上,一下子就達到新的平衡了,能衝過去就長真本事了。我們講得脫胎換骨,沒有脫換得不了正果,功夫上不去。咱們智能功的練功反應是小脫,今天脫一點,明天脫一點,跟蠶一樣。過去的丹道功不是,他在裡邊養著氣,最後一脫,身體一下子起大變化。對此,張三丰就講:「即使十分好漢,到此也無一分奈何。」十個有九個過不去。練靜功得脫換,練動功也得脫換。今天練功腰酸,明天練功腿疼,腰酸腿疼也是在脫換。脫換,先是換力,然後才能換形。如馬步庄一站,腿上肌肉收縮、收縮,綳著勁,酸疼酸疼的,什麼時候肌肉能夠鬆開,不綳著勁能把身體保持平衡站著,那就開始要放鬆了,就不是肌肉收縮的力量了。因為肌肉一收縮,把微循環的毛細血管壓迫了,血液循環不易流通。為什麼一開始酸呢?血液循環受影響,裡邊代謝產生的乳酸未能及時運走。而當以後肌肉能不使勁收縮,鬆開了,微循環改善了,養料就來得更快了。「龐老師,怎麼讓它不收縮呀?」那就得先使勁收縮,先酸,酸過了份,它自己就鬆開了。有時候站累了,身體往下坐,但你咬著牙,就不坐下去,就挺著不動彈,拿意識往上提著。也許有人這麼一提,意識裡面一放鬆,他的肌肉、筋—放鬆,「嗚——」一過去,反映到腦子裡邊非常舒服,肌肉又進一步放鬆,這樣一下就過去了。但是這樣過去的基本上沒有。得是身體素質非常好,意志力非常非常頑強,懂得這個道理之後,他才過得去。脫換還有力的脫換,力—脫換氣才能變,形最後變。以前練功的,說能潤膚,皮膚潤起來,形開始變了。練智能功往往是先變皮膚。練功沒多長時間,皮膚就潤起來了,有些老人老年斑也很快練沒了。但是見效快也不等於一下就脫換了。知了脫皮比較快,過去講「屎殼郎變知了——一步登天」。而咱們人可脫不了那麼快,就得靠苦練。這是脫換、調身。再就是清虛。這裡邊同樣講的是形和神。清虛就是腦子裡邊意識清虛,意識裡邊沒障礙。沒障礙是什麼?是意識想到哪去就到哪了。比如這屋子裡邊有東西,你一想,意識過去了,裡邊有什麼東西就都知道了。按道家來說,這叫陰神;咱們現在說就是意識感知、遙知。能清虛則無障,實際是這個東西。所以,練形不脫換不行。在過去講吃藥,要用吃藥來脫換形體。當然光吃藥也不行,還得練功。咱們現在也不像過去要求的那樣搞什麼飛空之類的,我老師沒有教給我藥方,也沒有給我飛過,智能功也不強調這些。我們講脫換,把身體練健康,把智慧再提高。脫換了之後才能沒有障礙。障是指意識,礙是指形體而言,這兩個結合起來,又清虛又無礙,才能真正達到形神俱妙,達到正果的位置。這是從《易筋經》練功的基本功上這麼講的。說是這麼說,《易筋經》雖是從少林寺裡面傳出來的,可是《易筋經》的真正練法他們也不太熟悉了。少林寺有幾本真正好的書,據悉在70年以前都丟了。所以,真正既有清虛又有脫換的,從少林寺的記載中沒有發現。古人有些書說的道理很好,然而到最後練功的時候卻沒有落實下來。但是,古人尤其是佛家,有真正練成了的但不露相,跟普通人一樣。他明明會飛,也慢慢走。有的老頭一走道還歪歪擰擰的,其實他什麼事都知道。你想騙他一下:「老大爺,給點錢吧,窮死我了,家有老母親,我很困難。」他明明知道你家裡沒個老母親,你愛人正在家等著吃飯呢,有時他也給你錢,反正不是什麼大事,就讓你騙點錢了。當然,在大事上是不會讓你騙的。所以少林寺里的記載沒有也不等於就沒有。至於後面引的別的書,那講的是練氣的。但是,同學們要注意,將來有些練丹道的會說我們引的這些書都不是氣功正宗,都不是中國的道家傳統氣功,都不屬於練玄關的。我們認為,不管什麼正宗不正宗,對人有好處就行。我有個朋友就說這些都不是正宗,可他最後60多歲就死了。他那個是正宗,卻什麼也沒練出來。我們關係也很好,就是一碰到談學術問題就爭論。就跟愛因斯坦和波爾—樣,他們倆也是好朋友,卻總在爭論物理學問題,一個講場,另一個講粒子,兩人筆墨官司打二十年也沒解決問題,我們也是一樣,碰到一塊兒,都是「含沙射影」地說。到最後這個朋友67歲死了,而且死的時候,人都變形了,腮也塌了,眼也瞘了,都不像個樣了,到了這種狀況。所以我經常說,過去各種法門都是好的法門,關鍵是你能不能練好,能不能練得更直接。我們講調身和調心是辯證的統一,應該這麼看。對於調身和調心,你不能廢了精神,沒精神就不是氣功了。但是,你廢了形體就等於零,什麼都沒有了。只有兩者互相促進,有時候練形多一點,而練形的時候神也是主宰;有時候練神多一點,形是幫助的。這麼交錯著才能全面提高。我們千千萬萬不能說肉體是個「臭皮囊」,那是佛家說的。我講過很多次了,不要「臭皮囊」,那你現在就死了算了,像你信凈土宗,認為別的功都不行,就念阿彌陀佛行(凈土宗關鍵就是個信——信阿彌陀佛,信自己;發願——願往西方極樂世界;苦行——就是念佛),你的信念非常堅定了,一死一念佛不就都完了嗎?多好,多快。可誰也不這麼死。所以過去很多功法就這麼矛盾著。咱們智能功認為這個好,就這麼去做,言行一致。有同學說:「龐老師,我就練靜功。」那也可以,清靜法門就是一個什麼都不想就完,不需要講這麼多課。在《運用意識》章講過清靜法門模式,其實連練功過程的每一層有什麼感覺都可以不要知道,就我講的那點內容再加上智能功的運用意識,從明心到見性,這些已經是很高深了,你就練去吧,找個山洞在裡邊坐它若干年。可誰也不幹。現在不是有的同學想搞辟穀嗎?我說不讓辟穀,同學們就偷偷地少吃飯。你沒那麼大的本事,你不吃飯受得了?真正願意搞辟穀,帶點營養東西,什麼人蔘、阿膠、銀耳,再帶一點壓縮餅乾,想吃就吃一口,上山洞裡邊坐他二年去。他又不願意去,說太悶得慌,憋死了。這些同學們就是嘴上說一套,喜歡好高鶩遠,卻又不去付之於實行。而智能功強調練動功,講調身,又覺得這個不值得練。你覺得調心值得練就趕緊去洞裡邊調去吧,就練真本事去吧,又不練。靜功是腦子嚮往的,但是嫌悶不去,動功又瞧不起不練。最後等於什麼也沒練。我聽說有的同學上自習或者別的老師來上課時說話,只是我上課才安安靜靜地坐著聽,像這些問題,都得從實際當中來解決,來調心。你上自習的時候能不能按龐老師說的調身要求把身體調好,累得實在不行才把身體動一動?在教練員班,在講《智能氣功科學概論?怎樣練好智能功》的時候,氣功生活化,生活氣功化都已講過了,都得做一做,這都是在練。同學們不練,還說班主任不管。班主任不管是讓你們自覺點,要自己管理自己。將來同學們可以搞自治,自己管理自己。如果你能自己管自己了,肯定比老師管進步快。調身就應該在日常生活當中去調,總得注意才能解決問題。
清山遠水 2008-06-15 19:43
三、身心合一是練氣功的全部內容身心不能偏廢,練氣功要把它們合到—起。如果你練功能身心合一了,就達到基本要求了。能合到什麼程度,功夫就到什麼程度。最後要求是神形俱妙——神和形都達到妙的境界上去。除了佛家的禪宗和凈土宗不講這個東西,其他哪一門派都講,連佛家的密宗也講肉身成佛,肉身成佛就是神形俱妙。道家認為光會出神都不算,到了最後應該是神形俱妙才行。因為世上沒有幾個神形俱妙的,看不著這樣的人。神形俱妙什麼樣子呀?什麼水平啊?不知道。所以我剛才這樣講神形俱妙就跟沒講一樣。因此,要講身心合一就講一般的練功情況。這得講道家的了。為了加深同學們的認識,就引用了一些說服力強的,氣功界一般比較公認的內容,如李道純的《中和集》和白玉蟾《修仙辨惑論》中陳泥丸的觀點。他們講道家功煉丹就是身心相合,性就是心,命就是身,沒別的了。真正功夫就是形神合一。高等層次、上乘的方法中,沒什麼卦爻、怎麼轉、什麼藥物、什麼半斤八兩、怎麼匹配等等,沒這麼多說的,身心一結合就完事。因此同學們應該懂得,練功夫關鍵就是練身和心這兩個東西。當然還可以解釋很多內容,而實質就是這個問題。我們現在練智能功,也是練精神(意識)和形體。練捧氣貫頂裡邊還有個氣,其實也是讓你用形體和意念去練氣的。形神庄又是用一個形與一個神來練氣與神的。五元庄還是這樣。練中脈混元的時候,也還有形。而到了中線混元的時候,雖要藉助點形,但形已不太多了。到最後就沒形了。有人問:「龐老師,沒有形了,這個形神俱妙怎麼辦?」那個形叫個無,不對;說個有,也不對,是形和神統一——妙了。
清山遠水 2008-06-15 19:45
Ⅲ、克服對調整身形(尤其是動功)的偏見對這個偏見開始講課時我就提了一下。因為在過去練功是從導引搞起來的。如果看看古時的文字記載,說古老的人們就搞導引。不過那時的導引還不是真正的導引,就只是活動活動。那時候沒有醫生,不會治療,住在洞裡邊受點潮濕,著點涼了,一難受就動彈動彈,相當於通過運動來使身體舒服舒服。經過了多少代,慢慢就有點經驗了。另外也許有的比較敏感的人,動彈動彈、蹦噠蹦噠時出了自發功。現在的人有出自發功的,古人也可能有。敏感的人一放鬆,動、動,動,出自發功了,就變成「神」了,古人稱之為巫,夏、商、周都有巫。我溯源考查認為,原始氣功就是從自發功來的。有了自發功以後,慢慢有的人就出點功能了。有點功能比一般人就強,逐漸找出一些規律,慢慢就引到氣功上來了。所以說氣功在最早的時候,是從引動形體中來的。以後,尤其是文化水平高一點了,就覺得這麼蹦蹦跳跳不文雅。在戰國的時候,《戰國策》上還講要成為巫和覡(男巫和女巫),還得具備幾個條件。可慢慢以後不大時興了,都喜歡當官了,文人墨客也就多了。以前當皇上的得有點本事,不能說百分之百,基本上都有一定的特異功能,這樣他就比一般人強。古人性格比較純樸,淳風還沒有破,道德誠實,加上有點特異功能,比別人精明,會處理事情,懂得事理,慢慢就當個部落的首領。三皇五帝的時候,就成為皇上,所以他們活的年歲也大一些。可是從夏朝以後,就不行了,父傳子——家天下了,沒有功能也可以當皇上。但當官的還得有本事,沒有本事當不上官。再慢慢以後皇上的親戚六眷通過私人關係,走點後門就能當官,當官的也不需要有大本事了。慢慢練功的地位就越來越往下走了。再過些年,這樣,連蹦帶跳式的練功越來越不為高層人物所欣賞,慢慢從動的就變成靜的了。有了靜,以靜為主,就開始有偏見了,就說動的是初級的了。動功的出現的確也是比較早,而且當時的動功沒有完整理論作指導,也確是初級一點。所以,就這樣動功在歷史上被貶低了。  雖然在勞動人民當中還存在著很多動功,如導引、治病,但是,在整個上層階級裡邊,就不提倡動功了,喜靜厭動。這些人本來是好逸惡勞,安安靜靜呆著覺得舒服,一動一累不舒服。所以,我再給認為練靜功好的同學扣個「帽子」:是受過去統治階級思想的影響,是好逸惡勞的表現。本來練功都是一樣的,你為什麼輕視動功,輕視調形? 這種錯誤思想有著歷史上的原因。歷史上那些所謂的高貴人認為就不能多動,要練動功還得偷著練,別讓人看著。走道的時候,都得邁著四方步。你看唱戲裡邊的皇上,還得帶個大圈圈,就是怕把步邁得太大了,套個圈讓他邁步有尺寸。當然他還可以顯顯威風。這些就把人搞僵化了。這種思想到了氣功里來,也就使得氣功變樣子了。實際上,練靜功真是那麼好嗎?不一定。只是歷史上形成的偏見,在唐、宋朝就開始輕視動功了。不過宋朝的功法有個特點,即導引特別多,什麼呼吸導引、六字訣導引。那時輕視動功,可這些門派發展特別快,效果也好。但結果卻招來一些修行人的謾罵,罵動功。為什麼?因為這一門派發展得特別快。現在人們說左派就是革命派,革命派是往前進的,極左就是走得太快了。實際「左道」也有它積極的內容。  可過去為什麼罵「左道」呢?若沒有一點可罵的也罵不上。如一個老師一生只帶l0個學生,都考驗三年、五年。剛開始時,掃地、打油、買醋……去幹活!老師考驗徒弟,不聰明的不教,太聰明的搞鬼心眼的也不教;不關心人的不教,害人的、太愛管閑事的也不教。你大發慈悲心,關心人多了,他說你被俗事所累。你要不關心人,又說你慈悲心沒有。貪財的不教你;老師讓你幹事,你幹不了也不教。他有很多個不教。這樣,經過多年的考驗,他的徒弟以後幹壞事的基本上沒有,這就被認為是正門了。而左道練功進步快,出本事出得快,教得也快,教的人也多,老師就沒更多的時間去考驗了。因此,強調意識修養,強調道德就不夠。比如他教了一百,有5個幹壞事的,比例數為5%;而那個正門就教了10個,有2個徒弟壞,比例數為20%。這樣下來,幹壞事的從人數上看,好像左道多於正門,可是他們就沒有分析比例數字。一看社會上辦壞事的,好像凈是那些快的功門,他就罵這個快的為「左道旁門」了。不過「旁門」還不是罵人的。「旁門」是說要進一個屋子,從正門進可以,從旁邊開個門進來也行,但就不如從正門來得光明正大,不如正門順當。「左道」呢,說它根本就進不去。過去對這些道門,包括武術氣功,都是被道家罵成「左道」的。而在武術氣功裡邊,也都認為只有自己這個門派才是正宗。你看書裡邊,基本都是說三千六百門,就我這門是正門,其他不是旁門就是左道。  我們現在搞智能氣功,就不能受古人這些偏狹的思想的影響了。對這些偏見,就得反覆講。現在同學們腦子裡面就是或多或少都還有些想法,總覺得動功、調身這些是初級的,覺得全國幾百萬學員都這麼練,而我們上大學的也還這麼練,瞧不起它。一般別的門派都瞧不起動功,咱們智能功屬於動功類,而且是新編的,人們更是瞧不起,因為人家別的動功還是幾輩、十幾輩傳下來的。在動功挨罵的時候,智能功挨得最多。不過現在不是智能功了,而且另外幾家了,但他們挨罵是應該挨。他們坑人、坑錢:磕個頭要250塊,現在又漲到350塊了;磕個頭不管有沒有功夫都算本門弟子了等等。這種人應該被批。不過這種批不是批動功而是批那些人,前些年罵智能功是作為動功罵:比比劃划算什麼氣功、亂七八糟、大雜燴……氣功界基本上都是這麼罵咱們的。我說大雜燴更好——實惠,一盤菜什麼都有了。但我們自己可千萬不要小看自己。練功怎麼入門?你不從形體入門怎麼去練功夫?從形上走易做,而且並不影響你練靜功。動功也可以靜嘛。莊子講什麼是道?牆頭是道,牆頭下邊的泥是道,泥里的蛐也是道。無處不是道啊!靜修是修道,動修也是修道,道無處不在。這本身就是道的根本原理。想修根本大道,應該以這個思想作指導。因此,怎麼能說動裡邊就沒有道呢?這個提法就不符合大道本身的意旨了。若說道是靜,那為什麼還要破頑空?有人說破頑空是要你注意裡邊的氣。那只有坐著才有氣,站著、動著就沒氣了?說動的時候氣跑到形體裡邊來了,得跑到丹田裡邊去才行。那麼我問你,丹田是不是形體,丹田怎麼和身體分開?大家好好想一想,這些偏見就可以想通了。真正練功夫的講「渾身處處是丹田」,不光肚子里才是丹田。在這一點上,我們意識上要有足夠的認識。  過去談修道的著作,在秦漢時理論較多而方法不具體;唐宋以後方法具體化了,卻從理上敘述不完整了。越往後世,方法越具體,越忽略理。所以,在書上我引用的文章基本上是秦漢時的材料。越往前去法越少,有人說是「天機不可泄露」。老師說這層不可以泄,可徒弟就給泄出來了;徒弟寫書說那層不可泄露,到徒孫那兒可能也給泄了。這就奇怪了:都說世風日下,道德、習慣、心靈,一天比一天臟,那為什麼反而天機露得越來越多?古人道德那麼淳樸,卻怎麼不能露天機?這不是矛盾嗎?應該是對道德淳樸的人把天機多露點,多說點方法嘛。其實古人不是天機不可泄露,只是那時對「天機」了解的太少,加之也沒有競爭。而現在唯恐功法寫得不詳細,寫了又講,講了又作註解,註解了再加插圖,目的就為學他這個門派的人多一點。過去講修道,現在講為人民服務,而為人民服務就得教人多才行。想掙錢的也得多教,多教才能掙錢。無論是為人民服務(按修道的層次)也好,為掙錢也好,都得把書寫得細緻點,不然沒人練。「現在寫的書都是低級的!」那什麼叫高級?怎麼叫高級?有個和尚講:「龐老師,你們那個組場,釋迦牟尼佛也沒有這麼干呀!」因此,我們並不低級嘛!實際上是練功的人越來越多,人們的文化水平越來越高,對大自然和人體奧秘的了解也就越來越深刻。過去有些人懂得某些知識卻不敢公開傳播。以前在西方有個醫生研究人體解剖,還不是進行全部解剖,只是解剖了血管、血液循環系統,「仁慈」的教會就把他燒死了。一般人只知道搞物理有被燒死的,不知搞醫的也有被燒死的,說他是「上帝的魔民,把神聖的人解剖開了」。以前對人體都不敢講,說人體是神聖。以後隨著認識深了,慢慢把人體和大自然的很多奧秘都講了。什麼「天機不可泄露」,都是自己腦子裡邊封的!  這個例子我也舉過。有個老道是龍門派二十幾代以後的。跟他談什麼採藥、結丹,他就說「天機不可泄露」,都不談。前面提到的我那個朋友,他去找老道談,也是不講。過了兩天又去了,說:「道長,我這有一套功法向您請教,您給印證一下。」然後他把前三步功怎麼練說了一下。問:「我這個功法前幾步對不對?」老道說:「我這個功法就這個樣子呀!第四步怎麼練呀?」我朋友說:「天機不可泄露!不談道,不談丹,不談白日上青天。」其實他第四步功還不知道呢。現在有人總談「天機不可泄露」,實際上有什麼天機,哪點不可以泄露?我經常跟他們說俏皮話,「你們都堅持這兩個觀點(基本上都是練靜功的,對這些偏見咱們就說說):第一,大道不是每個人都修得成的,沒有幾輩的根基修不了;第二,就是有了根基沒有法也修不了。是不是?」「對呀!」我說;「對什麼?你說對,為什麼不敢把你的著作、密訣都公開?」「壞人弄去了怎麼辦?」「不是說壞人練不成嗎?沒有幾輩子的根基給他方法也練不成嗎?你怕壞人幹什麼呀?如果你說壞人也能練成,那你講的先天大道、根本大道沒有幾輩子根基練不成,這個道理就不成立;如果這個道理成立,那麼你就把功法公布出來也沒事,反正壞人修不成。還有,你講普渡眾生,你不教別人,怎麼去普渡,你的慈悲心哪去了?」說得他們也沒轍。  不客氣地說,在過去那個社會,只能少數人練功。若都去練功,都不搞生產了,本來東西就少,全得餓死。所以,就得保密,不能隨便教。趙璧塵說了句實在話:我這訣竅不教,就是為給千佛堂弟子們留下一口飯吃。不教並不是說不能泄露天機,而是都公開了,沒有人給錢供著,自己又沒修成,就餓死了。尤其過去修大丹的時候,自己要安靜修鍊,飯誰給你送來?不講是給弟子們留下個飯碗。趙璧塵這點倒是說了實話,「天機」一泄,飯碗就沒了。當然,武功講打,要比、要爭個人高低,他們保密是為了保持個人英雄,保持他們門派的實力與地位。那也是過去那個時代的結果。過去練丹道功是要成仙的,所以輕視動功。當然,武功也講「武道通仙道」,搞醫的也講「醫道通仙道」。而正是說要往仙那通,反而把自己放低了。對輕視動功這個問題一定要有個正確認識,不能跟著古人跑。我總覺得同學們腳踏實地地練功做得不夠,總是好奇,好高鶩遠。要想真正改造自己的身心,就得先從形體改起來。別以為腦子一變,人就會全變了。現在人類的類本質已被扭曲了,人的意元體參照系不變化,人就變不了。意識不真變,一般地練練功是不行的。如果你真正把形弄好了,這個問題就解決了。我記得1990年在石家莊,有一位武術界的人因病來學功。當講到身形要求時,他說:「哎喲,我們沒有注意這個問題呀。」他還不是高明的,國內氣功界、武術界各個門裡邊,有很多武術高人還沒動,不願出來,他們認為天時不到。我們智能功一組場,把氣充起來,氣夠了不就行了嗎?將來哪一派的祖師爺,看著你們誰好就挑誰,練功的人多,氣質、水平高起來了,就容易挑了。我說智能功不搞門戶封閉,就是真跟我學過的,要誰都行,招呼都甭打。上次講的河南何老漢,他兒子拿手一按就能把豹子按住了。老英雄練到那個程度,都不出來比了。要是去打拳擊,誰能打過他呀!一拳就把對手打到擂台下了。到了一定水平,他們不去比,不去爭,不搞個人英雄了。但過去在武林裡面,兩句話不和就打起來的也很常見。譬如你說他這個門派不行,他說什麼也不幹,非得跟你拼不行。武林里就講打。不過真正高水平的打不死人,比武時點到為止,對方承認輸了就行。
清山遠水 2008-06-15 19:45
Ⅳ、調整身形的效用我們為什麼這麼注重調整身形,它能起什麼作用?這兒簡單、綜合地講一講,後面很多內容還要再具體講。  一、練氣功的人要從意識上懂得,練身形也是在練意識。如果你練身形的時候,沒有練意識的概念,見效就慢。不練意識怎麼去練身形呀?所以,第一,要按照身形要求來調整,使自己的身形符合練功要求。這就需要用意識來支配形體,這本身就叫運用意識。這樣的意識活動就已經是在按照氣功的要求去運動。如站庄要把胳膊抬起來,這本身就是身體和意識相結合了。意識一髮指令,姿勢一動,形神統一了,反饋到腦子裡邊去,又加強了意識作用。調整身形就是練意識。第二,用身形練功的時候,也是在練意識的力量。練形的時候,要調整自身的意識,尤其在累了的時候。累的時候精神容易跑,「真難受」——想「真難受」去了。應該是一難受,就體會在什麼部位、有多深、哪塊肉疼,是一塊整肉還是肌肉的膜,是纖維束還是肌纖維,體會血管疼不疼,骨頭酸不酸,等等。肌肉和血管疼不一樣。有時不注意,手腕子一動特別疼,一看是血管的位置變了,俗話叫「筋跳槽」。難受的時候都要體會體會,這也是在運用意識。  要把調身的過程拿到調神的高度來練,練頑強的毅力、練體察,體察形體正確是什麼感覺、不正確又是什麼感覺。如果會體察,意識通得就快;不會體察?身體再好,裡面你也不清楚。比如玩雜技的,身體非常柔軟,身子往後一彎,頭可以從胯下探到體前。但她並不能體會裡邊,因為老師沒有讓她用意識往那去下功夫。那些人若練練咱們的功進步肯定快,一下子氣就整了,馬上變了樣子。但也有另外一種情況,就是有了他那個基礎,卻受其局限而不易接受我們的理論,練了半天,沒感覺。以前有個練硬氣功的(他是家傳的,也跟萬籟聲學過)來學教練員班,他說:「老師,我在這三個月非常受教育,感觸很大,可就是沒有氣感。我發氣沒感覺,別人給我發氣也沒感覺。」「你運氣有感覺嗎?」「有感覺。」「你別練我這個功,練你那個功。往手上運氣,想手脹,脹……再想手外面一尺遠,就有感覺了。」把氣拖出來了。硬氣功的「百步打燈」的練法就是這樣。「另外,你練功頭頂脹不脹?「脹。」「那就是氣感啊!你練頭頂開磚的時候,頭頂一跳一打就開,頭頂這蹦蹦一跳,就是氣感。你以為『咕嚕,咕嚕』像肚子里的氣泡那樣才叫氣感?」以前,有個同志講:「我氣感很足,你聽肚子咕嚕咕嚕的。」那不是氣感,那是因為胃和腸子裡邊有水、有氣,水和氣一擠發出來的,是廢氣。  同學們練形體的時候必須要把練形的過程看作是練意識,不能光耗著。如練蹲牆,大腿蹲平了,鼻子離開牆,重心往後移,不好平衡了,用意識想要站住,把膝蓋放鬆,意念往腳尖上放,用意念調整虛實,平衡就易調整了。只有用意念調整,你才能不是光練形體而意識上不去。  二、姿勢正確了,氣血容易流通。同學們已練過形神庄,知道哪個姿勢能更有效地通哪部分的氣血了。正確的姿勢能幫助氣血流通,而錯誤的姿勢卻可以阻滯氣血的運行。古人講「氣隨庄動」,氣的流動隨著姿勢而起變化。(在武功里庄當姿勢講,不是跟木頭樁似的。站庄是站的姿勢。「峨嵋十二庄」就是十二種不同的練功庄法。為什麼用村莊的庄?因為庄有容納和通達的意思。)我們為什麼這麼強調姿勢要正確?過去講,有沒有經過師傳以什麼區別呢?就在於微細的地方正確不正確。武功練套路,真是師傳的,幾個學生在沒出師的時候打的就像一個模子倒出來似的,都一樣。當然出師走了,過若干年可能會變樣子。我們智能功雖然不練更多的套路,但姿勢要正確。有的同學姿勢不對,就拿意念把氣帶過去了。現在要求光靠姿勢把氣帶過去,講各部身形要求就只拿形體來解決它。同學們得認真做,把姿勢摳正確。現在同學們會貫氣了,當氣過不去時,就以開合、開合……來代替了。拿這個代替可不行,你功夫不易往上長,低層次的長點功、發點氣、出點感知功能好說,再上一個層次,你形不解決不行。練站庄或其他姿勢時,要隨時調整自己的形,肩、胸、背、胯、腰、尾椎……把姿勢調正確,不拿意念去開合,用正確的姿勢引動氣血的流通,這個氣血流通的感覺就不一樣了。三、適當地引動形體,便於入靜。一般新學的姿勢擺好後都會難受。如練形神庄中的「寒肩縮項」,一開始你要不難受能做得對嗎?兩個肩膀往一塊縮,脖子往回縮,腰往上提,尾閭還往上擠,擠得第四胸椎處都僵了。一個新的姿勢,感覺難受了才能做對。如果你會主動運用意識,把精神都集中到難受上去,就不想別的了。「真酸啊」,光想酸了,就不會想「今天下雨還是陰天」了。想下雨、陰天是雜念,和練功沒有關係。而光想酸處是意念和形體結合,精神也集中了。所以,練動功有利於入靜,平時我們想身體裡面想不進去,當哪個地方難受,把意念往那兒集中,慢慢意念就會進去了,會支配這個地方了。身體哪不會動就練意念支配它,使它能靈活運動(比如光動手指第一節)。把精神集中了,這本身就是練功。大家要注意,練形體和練功的根本原則不要脫離。練功運用意識要集中,要靜,「動也靜,靜也靜」要動中求靜。當然,這不是練武術,練武術是注意外邊。實際練武術真練得好的,形態好像一個弱女,文靜,而不是練得很張狂。  四、練動功有利於真氣的發動。光用意念「開、合」聚混元氣也行,而能再加上動作,加上調身,通過動作便於使意識入靜、集中,形體一動,真氣起得更快更強。中山醫科大學通過進行腦電相關維數的分析發現,練智能功的人進入「混沌動力系統」的混沌狀態非常快,什麼道理?智能功就靠動作一開一合,意念一放一收,無限重複,一重複,使得高度有序,就叫混沌。否則,意念活動在裡邊左衝右突,如無韁之野馬,一刻不得安寧,亂七八糟,這就不叫混沌。意識一動,腦子裡面趨於混沌了,不亂了,自由度降低了真氣消耗就少了,念頭集中了,從而產生出共振作用。  五、對形體的引動、調整,能使身體各個部分變得靈活、敏感。因為通過練動功、調身,當注意調整某個地方,意念往這來集中,這個地方的氣來得就多,功能就靈活,感覺事物就敏感了。為什麼手心、手指肚敏感,而手指背就差點?因為你拿東西時經常注意手心這邊,而不會反過來拿。在練立掌分指的時候,一撐出去,手指挺起來,指尖再往後一綳,你體會體會手指、手背,就有氣往回收往迴流的感覺。這樣,逐漸就可以提高神意對形氣的控制能力。六、正確地調身可收開關通竅之效。關竅的氣一充足,里外氣就易通了,跟全身的氣連通得也好。過去講,「練功要練關竅」。關竅主要指肘、腋、膝、胯四關。關是「神氣遊行之室」,神和氣在關竅里流行。大的關竅裡邊氣不能很好地流行,滯住了,整個氣都會受到影響。過去練動功強調練這四個大的關竅,經常注意它,裡邊很松,使裡邊的氣能流動自如。當然,每個關節都屬關的範疇,而大的穴位屬於竅的範圍。這個竅包括我們的五官、天門、肚臍、前陰、後陰與會陰。這些再加上中竅,又是一個九宮十三門。這是身體軀竅的九宮十三門,原來也叫「九宮十三竅」。會陰叫 (原文左邊「月」 右邊「罡」是一個字)門竅,相當於地戶竅裡邊。對於會陰穴,男人相當於前列腺的射精管處,女人就相當於子宮頸口。後陰叫肛門,天門叫天門竅。給同學介紹了兩個九宮十三門,還有一個頭部九宮十三門,以前它是練靜功的。現在我們不著重練這些東西,就不多講了。
清山遠水 2008-06-15 19:46
第二節 練功靜態的身形各部要求身形要求這一部分,同學們一邊聽課(或者一邊看書),一邊要琢磨、體會,談到能起什麼作用,你自己腦子裡馬上跟著想,跟著動。這也是通過調身來練意識的。另外,在平時也要隨時隨地注意身形要求的內容,須臾不能離開。Ⅰ、頭部一、姿勢要求  頭部的要求,就是要「中」和「正」。這個中正,是指前後左右來說的。左右,挺直不能偏;前後,頭不能仰,也不能低。要使頭能符合要求,就需要頭頂百會(發旋)這個地方,向上直衝天。百會穴,針灸學裡說在發旋前面一公分多,智能功指的就是在發旋的位置。個別人的發旋太靠後,或歪了一點,但一般人的發旋都在正當中。就是用那個地方頂起天來。同學們找找自己的發旋,摸摸頭頂那個稍有凹陷的地方就是了。如果你的發旋不正,就加意念,使它從與它位置相平的地方往當中挪一挪,慢慢那個坑就會挪到當中來了。頭要中正,還得有一個輕輕往上頂、往上懸著的意思,好像自己整個人從上面被提起來,然後再往下一耷拉,像吊起來似的。大家從發旋上摸著一縷頭髮往上一提,把人拉起來,腦子裡邊就會有個人在天空中懸著的感覺。過去講要頂頭懸,也叫虛凌頂勁。頭懸著,好像頂著虛空,但脖子不要使勁,要放鬆,意念往上一頂,把人的意氣領起來。二、具體作法  具體做時,既不能頭往上仰,也不能低頭。如果太低頭,後腦瓢就起來了。要注意下頦往回收。收下頦是收什麼呢?是收喉頭。因為喉頭收不了很大的幅度,用意念往回收就可以了。喉頭往回收,用下頦找喉頭,這樣下頦就避免使勁往裡擠。然後用喉頭找後面的玉枕,這麼一轉提起來,頭就不會低得太厲害了。然後從玉枕往百會上收,這麼提起來、懸起來,這樣頭裡邊氣的感覺就不一樣了。因為收下頦,往上挺,這樣上來的氣光是頭上的氣,而喉頭一收,往後一提,丹田的氣就跟著起來了,與丹田的氣就連起來了。如果我們做的時候,把意念再稍稍放大一點,喉頭往回收,用鼻子尖去找下頦,到會陰,然後從會陰繞上去,一兜到了玉枕、百會上來,這個感覺就不一樣了。再一個是從印堂裡邊找百會,出了百會,意念在百會上邊離開百會往上提。提起來以後,身體再輕輕往下一放鬆,這樣氣機變化情況也就不一樣了。喉頭往回一找,連著會陰、丹田,氣一下子就上來了,而且收喉頭還是打開喉結的一個內容。收喉頭要注意,並不是喉頭往後擠,而是往後拉;往後一拉開,把喉頭拉大了,然後去找玉枕。如果你光是往回癟,實際上只是走後面。這樣一拉開,耳根、耳後頭也有氣到後面去,氣就比較整了。  對頭中正要特別注意。在日常生活當中,沒事的時候,可以拿一個小球(如小玻璃球)放在頭頂上頂著。你要一低腦袋或者一抬腦袋它就掉了。你心裡要總想著腦袋上好像頂著挺珍貴的東西似的。過去說要頂著「氣丹」,就像百會上有一個氣球,頂著它別跑了。這麼一頂,一放,安安靜靜,頭和全身輕鬆,氣機靈通,慢慢就會出現輕靈的感覺。因為這樣往上一頂,收下頦,收喉頭,印堂往回收,會陰也帶著往上提,不需要用更多的意念去運氣,清氣就自然而然升到頭了。頭部得到清氣的充足濡養,它的功能就強化起來了。  頭是我們練功最重要的地方,一開始就先得把頭安排好。頭安排好了,全身的主宰才有著落。這個主宰就是你自己得管住自己。好像人一坐,意念(神)在裡邊看著自己腦袋,同時還指揮腦袋要做得很正,這樣往上一領,氣就起來了。做合度以後,慢慢可以覺察到氣往上走,往頭裡邊來。再進一步覺得一領時,氣也往下走,「嘩——」,從頭裡邊往下貫氣。有的人可能一開始感覺在皮膚上,往胳膊、腿、軀幹上走,慢慢慢慢就感覺從裡邊也能往下走。但是一開始往往是先往上走,氣上去之後再翻下來。在中醫裡邊講衛氣有一種循行方法,就是從頭部往肢體,往胳膊、腿上、軀幹上走的,衛氣怎麼還有這樣走的呢?一般的氣是從腸胃去營養周身,而這個氣實際是從頭往外散布的氣,頭部一動彈,跟全身的支配有一定的關係。自己要慢慢體會,一站,頭部放鬆,氣收住了、氣整了,往全身放下來,如果能感覺到胳膊、腿都在起變化,那裡邊的氣就會敏感一些。練功的時候站不穩,往往都是頭先晃蕩。如果一加意念,頭往上提著,把它定住,把氣一下提起來,拉起來,人就倒不了。只要頭領住了,身體微微有點晃蕩,反而能幫助氣血流通。過去練功有個叫風擺柳的姿勢:把一個腿抬起來,另一個腳還不是站實了,而把腳跟提起來,—個手往上一舉,頭頂往上一領,身體就自然地有點晃晃蕩盪了。頭頂往上提著,尾閶垂著,人就晃著,這也是練輕功的一個方法。當然,它還要加意念。像這些東西關鍵就在頭部,頭頂上頂,清陽上升,人就輕鬆了。咱們說身輕氣爽,你若氣起不來,身輕不了,氣也爽不了,往下濁著不行。另外,當一提頂的時候,還—定要注意收縮會陰。方才我講了用鼻尖去找下頦找會陰,不是說你要用意念導著下去,實際是用鼻子往下一找,會陰一收縮,往上一提,一想百會,它就接上了。大家要注意,很多動作都得配合著這個要領。往上一提,不要管百會,從眼睛裡邊往上一看(眼珠不要動),氣就來了,人就起來了。頭部很關鍵,一定要經常調它。
清山遠水 2008-06-15 19:47
Ⅱ、眼睛一、要求  如果練往外發氣,練硬氣功,那就睜著眼。一般來講,咱們練功要把眼輕輕閉上。如果你能留著一線光線,那要好一點。眼睛全閉死省事,留著一線光線,要有保持這一光線的意念,在意念中得管著眼瞼。雜念不多,眼睛就閉死;如果有雜念,就留一條小縫縫,留得要小。如果眼睛留條縫,不要注意那光線,要把那一線光往回收,往印堂裡邊收,把這一點光收到裡邊去,這樣能把外面的光變成意光,進去會快一點。咱們說收神光,神光並不是說光與意念一合就完了,你那樣合合不上。說上下眼瞼慢慢、輕輕地勻速閉合,這樣收神光是在普及班裡講的。但是光這樣收神光,不容易真正出光。意念一想,只是有意念,而沒有真正的光。你要是眼睛輕輕閉合,留著一線光線,而且眼睛還是目視前方,眼珠還是平著的,這一線光從下面上來,意念往回一收,就把光收進去了。這樣印堂裡邊就非常容易發亮。若把眼睛閉死,印堂裡邊是不容易發亮的。二、具體作法  一般是先睜著眼平視前方,看一會兒,安靜了,再慢慢勻速閉合,眼珠不能動,還是平視前方。眼睛慢慢閉合。留的縫隙越來越小,眼珠看眼皮有一點暗,可下面有一線光進來,把那點光用意念往回一收,印堂裡邊就容易發亮了。這才是收取神光。要想能調動這個神光,得注意把外邊的光和氣與自己的意結合在一起往回收。我們說的竅門,就是摸著外眼角,從外眼角開始,往中間慢慢閉合。這個同學們都會,就不多講了。關鍵是你眼皮往下放,要留一線光線。以前說是目似垂簾,要順著這一線光透出去往前看。但我們還是平著看,把這一線光往回收。它從下邊上來,正好斜著往上,不知不覺就快到百會那個地方了(實際上是百會後面),這就正好從腦袋當中穿過。這種光反映在印堂裡邊,一般是有點發白、發亮,有白光。把視線收回來,練哪就注意哪。練三心並站庄,你就可以用意念去想肚臍裡邊,或想混元竅,或想腦當中(就是百會向下印堂往裡兩條線一對的略靠前一點的地方),意念往那一放就夠了。  對於眼睛,一定注意眼珠要平,不能隨便動。可以體會體會,用手摸著眼皮,當你自己眼珠往上一翻看是怎麼動彈,有什麼感覺。而如果你光想,想上邊、下邊,想左邊、右邊,眼珠就不動彈。你要是內視,眼珠帶著眼皮就有點動彈的感覺。如果同學們願意出光,用拇指、中指按在兩個眼珠上,一摁,然後兩個手指往當中合,往鼻根方向一擠,兩個手指要對沒對上,往印堂上一拉,往裡一收,這樣拉幾回,印堂裡邊就出光感,光度就大、就多了。一開始睜著眼睛看前面,然後慢慢合下、落下來,把光收住,然後摁著眼球,手指那麼拉幾下。經常這麼搞,印堂裡邊的光很快就出來了。這是練功的方法。  三、作用  眼睛的用處可不是簡單的一點點,它的用處很多:  (一)能指揮我們身體中的氣。用眼睛指揮氣就是用意念一想,帶著目光一掃,氣就跟著動了。過去講:「能知使氣者,便是得道人。」用什麼來使氣?就是用眼睛。過去練武術的也一樣,眼睛往上一看,氣往高處走;往下一看,往低處走。眼睛是帶著氣動的。不是用意念來使氣嗎?對,但如果你意念和目光結合在—起,力量就強大了很多。你只用意念氣也能動,但加上目光對調節身體裡邊的氣的作用就不知要強多少倍。當然如果加上意光(因為還看不著大自然的混元氣,只好用意念想),帶著去一想大自然恍恍惚惚、模模糊糊、若有若無、晃晃蕩盪的氣,用意念加上目光掃掃周圍的氣,看周圍都是模模糊糊的、霧氣沼沼的氣,你再把周身輕輕動一動,身上的氣感就不一樣了。如果你不動,就這麼一想感覺也不一樣。用眼睛來練氣,第一個是來調節自身的氣,對自身哪兒的氣都要注意,往那兒一看,帶著光一掃,它就通起來了。對於周圍大自然的氣,用意念一想,一感覺,恍恍惚惚的。實際上這恍恍惚惚的氣與你身體裡面的氣是兼容的,有通透性,可以自如地進去出來。所以我們要經常用意念和神光結合,用目光來調節身體。這對練功有非常大的用處。  (二)用眼睛來調節情緒。練功總是要使自己和和氣氣,保持高興的心情。那怎麼辦呢?一般地講要眉開眼笑。但是真正的眉開眼笑,可不能就簡簡單單地光注意眼眉,光注意印堂,那樣只是外面高興,裡邊不高興。要注意哪兒呢?要注意兩個內眼角,兩個內眼角從裡邊放鬆。眼角裡邊一放鬆,氣血流通,就感覺到美,就連到心裡邊去了。開始可以用眼珠往裡邊一併看印堂,放鬆它,連眼珠帶眼角,帶著印堂帶著眼眉都放鬆,面部再有一個笑意,內心裡邊高興的感覺就有了。大家經常要練這個東西,練功首先要練高興,要會高興、放鬆。如果有情緒的時候,馬上一放鬆,心裡邊一下子就清清亮亮了。這個調心方法是—個非常關鍵的法門,是個訣竅,書本上沒有。我給同學們反覆講,大家都知道了。就要經常去用它。  一般來說,我們練功經常要保持高興、愉快的情緒。當然有的時候,如練五元庄,就要練各種情緒。要練發怒,你眼裡邊一抽一緊,帶著外眼角往上一挑,就有怒的意思。外眼角這麼—挑,氣往上升,它可不是真怒。你如果使勁瞪大眼睛,它也沒有這個怒氣。通過眼睛調整怒氣,實際是使氣往上升發,起到升氣的作用,氣升起來就夠了。要練悲哀眼睛應怎麼做呢?你掉過眼淚、傷過心沒有?傷心哭的時候,眼睛是往回癟的。眼睛往回一癟,連著鼻子一動彈,往腦子裡邊一收,就覺得腦子裡邊空空蕩蕩的,這一空,就有一點悲的意思。這是氣在動彈,不是真的傷心悲哀。如果變成真的傷心悲哀,氣就走上病態那條路,就錯了。實際上我們用那個悲哀,是一種同情——看,挺可憐的人,特別同情,心裡邊一酸,帶著眼睛往裡酸,實際上這是氣往回收了。肺主收,往裡收氣。一般的害怕、驚恐是眼睛發獃,但眼珠是動彈的,而我們練功眼睛可不能動彈。恐,一般氣是往腎走,往下動一動,去撞腎。思考要用眼睛注意找鼻子尖,精神就集中了。不同的精神活動,不同的氣氛,可以用眼睛來調整。這些東西五元庄沒全寫,因為這步功在全國還未好好練,為防止咱們還沒多練,外邊的人就把它當密訣而編出新功法,叫五臟功法、五臟神功。用眼睛來調神、調五臟、調氣。不搞別的東西,就用眼睛這麼調也照樣起作用。這可給那些懶漢提供了方便,練功就這麼調一調,想一想就行了。不過,這樣搞不好就成了神經病。為什麼呢?因為情緒掌握不好,這麼一弄,有神經衰弱的一想哭,可真哭了。跟自發功一樣,情緒一動,笑啊、哭啊、鬧啊,吵啊,都來了。所以書上沒有寫這些東西。我們這兒講一講,平時可以自己去調、去練。有時間高興一點,眼角一放鬆,往裡邊一抻,心裡邊就高興起來了,整個心裡邊是寬寬亮亮的,從內心就感覺到暢快、舒服。這麼一做,你臉不笑,裡邊放鬆就覺得舒服。你光眉開眼笑,光有笑的意思但裡邊連得少不行。  關於用眼睛對情緒的調節,現在關鍵就是多去認真地體會高興、愉快,可以再練一個怒,一個思。思是當你有雜念的時候,用目光一收,去找鼻子尖,使精神集中。頂多搞這三個東西。悲和恐,不一定多去練它。因為過去練它,一發音或一吹樂器,帶出的這個氣,別人一聽就哭,哭得死去活來,氣就斷了。五行之氣有很多用處,都是治人的方法,咱們不搞,咱們練身體,使自己高興、愉快。練怒氣,是把氣往上升一升、調一調,使向上升發的力量加大。五種情志都有它的用處,我們經常體會喜、高興、放鬆,使氣血流通。以後,身體比較好了,自己身體氣非常充足,有了基礎了,再練其它也不晚。練一個東西就得練相當長的時間。以前老師就給你講一個,我這兒是系統地講下來,但練還要—個個練。  (三)閉目垂簾過程,也是收攝凝練神光的過程。  在閉眼時一定要注意,不光是上眼皮往下落,下眼皮不能光等著,也得輕輕地往上合。一開始不注意,練功不好做,可以先用手往上帶一帶,不這樣,氣往裡走得少,走得慢,下眼皮往上合一點,氣就易合住、易進去了。這麼一摸下眼皮,拿手幫著一送,氣往裡走得就不一樣。送到百會那兒去就養元神,往印堂送就出神光。如果你非常願意練神光,坐好,拿兩個手指壓住眼皮,這麼一壓一縮,一壓一縮,然後往中間擠,到了兩個內眼角轉圈,女性從右往上轉,男性相反。慢慢地轉,下邊不要低於眼角。當然你不帶著眼角,從眼角上去,兩個眼睛一集中,集中到印堂,就在印堂裡邊慢慢轉圈,轉的圈越來越大,一般轉到直徑1.5公分,最多不超過2公分,然後反過來轉,越來越小(這個轉就不分男女了)。這麼轉效果往往更好一點。這就是通過收取神光而練印堂裡邊的神光。附帶講一講用目光的意守方法。傳統氣功裡邊有意守,就是用意念集中到一個地方,意念守住這個地方。實際上意守有神光意守、內視意守。內視意守就是閉著眼睛看,眼珠就跟著動。比如看百會,跟看東西一樣,眼睛往上一翻,往上一看,意守這個地方。一看下丹田,眼珠也動彈。這就叫形動意守,也叫內視意守。過去很多氣功家沒有這樣分,一練功出偏差了。比如說守上丹田,眼也紅了,氣也上來了,老師一看,陽氣上升太高了,你用力太過了,意念得松點,得調整。須要老師經常調去,他就不懂得是眼珠動了。因為眼珠往上一翻一看,連氣帶血,比較濁,在過去說這是屬於武,太武了。老師說放鬆、放鬆,閉著眼睛,不許你看,以後慢慢形動就少了,裡邊氣就柔和了,意念就帶著光過去了。要用力的時候加上形,一動,一塊兒走,再一放鬆,這樣就行。神光意守是意念帶著光看,眼珠不動。神光這個詞過去有,但內容不一樣,神光意守是我們給分析出來的,意念帶著光,所動之氣是混元氣。而形動意守,加上眼珠動彈,可以牽動後天的濁氣,氣會多一點,氣血都可以動。這兩種意守方法就這麼一點不同。咱們將來碰到問題,自己的問題也好,學員的問題也好,要學會做指導。這次我要求教練員班的學員留校當老師要學會查功,學會調整。查功查什麼呢?一是查一查他是怎麼做的,檢查檢查符合不符合練功的要領。比如說意守丹田,怎麼守的?看一看姿勢對不對,然後摸著他的眼睛,讓他注意丹田試試看,眼珠動了,就是形動意守。他如果肚子發脹,原因就在於瞪著眼睛看肚子,氣凝聚散不開,力量太強了。這就叫做查功,去查查動作要領。若用功夫查,一般來說,教練員班畢業的學生還做不到,師資班畢業以後,可能有的同學能夠查,有的同學可能還得多方面結合到一塊才行,不能光用功夫去查,有時候意念也能帶著氣過去,那還不行,還必須從形體要求,一步一步去查。方才我講的閉閉眼睛看看是不是勻速閉的;閉了以後收得怎麼樣;摸摸眼珠動的情況等。這些地方都要注意調整。若是自己練功,眼睛應該怎麼做呢?先站(或坐)好了,睜著眼睛,平視前方天地交合處。天地交合處在哪呢?實際你就注意眼前二、三尺遠的位置,這就是天地交合處。雖然有人,意念想它是空的,平視它,慢慢就做到心平氣和了,氣不怎麼動彈就沒雜念了。天、地、人都沒了,然後眼睛勻速閉合,目光往回收,垂簾,然後該練功就練功。如果我們從練功一開始就注意這些形式,這叫依軌——依程序一步一步下來。按著要求,不毛躁,看起來前面這些準備似乎占的時間多了一點,但是把你的氣血、把你的精神、把你的身形各部都調整好了、合度了,再練功就好練了。不這樣調,一站就練功,氣血通得就差得多,你雖然多練了十分鐘,遠遠不如用這十分鐘來調神、調形。一開始關鍵是眼睛這兒費時間,因為眼睛對神和氣影響最大,最能調動氣,所以要注意調眼睛。放口令詞練功時,「兩眼平視前方」,很快就是「目光回收,兩眼輕輕閉合」,我們練功要多看一會,心平了,氣平了,沒雜念了,精神集中了,再閉眼睛練功。這樣練功氣血是平和的,氣機一動,練功就合度了。咱們師資班要多強調這個問題。  (四)治療眼疾之妙法。如果眼睛還有毛病戴眼鏡的得訂個計劃,什麼時候摘眼鏡,要集中精力解決視力。把眼睛練練就行了嘛。眼珠注意前面,轉、轉、轉,然後回收,視力很快就正常了。自己不加意念不行。沒事的話,就看外邊,眼睛動,視野也變大了。睜著眼睛看左邊,回來,反覆幾次;然後右邊也反覆幾次,兩邊的次數要一樣。再回到中位,上看,回來,反覆幾次;然後下看,也反覆幾次。眼睛再往遠處看,眼珠轉、轉、轉,往回收。這樣很快就正常了。拿手貫貫氣也行。人家視力0.01的眼睛慢慢都能恢復到0.7—0.8,視網膜剝脫都恢復得了。近視就是肌肉調節不靈了,還不怎麼壞,加意念還會過不來?加意念,好、好、好,它就好了。
清山遠水 2008-06-15 19:47
Ⅲ、口腔一、要求  口腔裡邊有舌頭、牙齒、口唇,還包括喉部。整個來說,口腔要放鬆,要閉合住,免得跑氣,沒事時嘴不要張開,該說話才張開。  二、具體作法  舌頭的放法,有不同的內容。過去有一種特殊的功門,根本就不搞舌抵上齶,舌頭平放著,舌尖抵門齒,舌面往上一腆,整個舌頭往上一貼,都跟上齶接觸。這樣貼出水更快點。按道理來講,上齶(軟硬齶交接的地方)那兒有個小窟窿(咱們看不著,氣足了,小窟窿就能往下流口水),舌頭面上也有一個小窟窿(也看不著),當舌頭往上一貼,如果你真是舌頭尖碰上門齒,整個舌面往上拱起來,兩個窟窿應該是正對著的。不然,腦子裡邊的瘤子怎麼會從嘴裡出來?其實就是經腦子裡邊的通道,從上齶這兒出來的。也有的拐了彎,從軟齶後面鼻咽腔轉過來。就這麼兩種情況。用舌頭這樣抵著上齶,輕輕地把舌根也往上抵,這樣搞起來,氣就沖得快了。不過這樣抵不好堅持,不如用舌尖好抵。再就是用舌頭抵上門牙後面和上齦交界的地方,這兒有穴位,叫內齦交(外面叫外齦交),這也是腦的髓孔之一,也是通腦子的,屬督脈的穴位。用舌尖輕輕抵著就可以了。  三、作用  有時候練練功,不知不覺發困了,你注意一下,一般是舌頂的位置不對了。頂得靠後了,到牙床後不到一公分的硬齶上去了,頂頂就犯困了。有的人睡不好覺,躺著練身躺功,用舌尖頂到硬齶那兒催眠,一會就犯困了。練功時不能頂這個地方,但是有一種特殊情況例外,當你練功舌抵門牙這個地方時印堂跳,不是在肉皮,而是在深處,跳得不好練功,這時你可以把舌往後挪一挪。往後一挪,氣就下來了。因為頂門牙後面這兒,距齒約一公分,最多也不超過二公分,這樣表層的氣好通,再往深處去就不好通了,裡邊的氣就不是一條路了。如果那兒氣多了下不來,跳動,把舌頭往後一挪氣就下來了。當然也不能挪到軟齶那兒去,就挪到硬齶上,把骨頭層的氣接下來就行。實際上從門牙到軟齶這一段,在人體層次中比較薄,腦子裡邊厚。所以,舌頭前後挪一挪,幫著把裡邊的氣接下來,把上下的氣相連。越靠外面越靠表層,越往後面越靠裡層,層次不一樣,這個理要懂得,自己隨時要會調整。將來我們練得氣比較足了,哪一層氣在動彈都能感覺到,如果氣下不來,就用舌頭接一下。我們練功練得習慣了,有時候氣一動彈,你只要意念一動,舌頭自然而然就起來了。那是氣沖的,是接氣去了。你要是不練功了,一放鬆,一收功,那舌頭自己就會放下來。這是最好的。  現在有不少同學,一說收功就睜開眼睛了,這樣氣還沒有恢復原位。練功把氣充起來、調起來了,所以在收功要有個意念:氣血各歸原位,各部氣要充足。按傳統功法,絕對不允許像這樣收功。以前那個收功方法是這麼講:意識裡邊要先發命令「收功」,然後「天神歸天,地神歸地,各路神仙,各歸原位,城隍土地,安排自己,再請再至。」本來這講的是身體裡邊各部位的氣血要恢復原位,只是把它神化了。以後人們把它真的當成鬼神,說身體裡邊哪是大鬼,哪是小鬼,哪是神。如說天堂里九霄雷府,其實就是頭上的部位。過去為什麼這樣搞?就是讓你恭敬。比如,說雷神普化天尊來了,九城九門都把著門哩!雷神在肚臍上面,那兒是雷法丹田,雷法玄關,練功一請神,請這兒,請那兒,這樣意念就把氣調起來,氣血就流通了。以前他們基本是練周天,練功後和平常氣不一樣了,必須讓氣血回到各個部位去,就加上這些東西。這在宗門裡都不允許講的,說是泄漏天機了,要遭雷劈。其實就這麼簡單,都是意識自身的東西。以前掐訣念咒的、作法的(如練雷法玄關等),他們都是這麼練。我們懂得道理,收功時把周身想一遍,「各個部分氣血和通」,調整好了,氣血勻衡了,舌頭放下來,慢慢把眼睛睜開就行了。過去眼睛睜開後,還用手把頭摸一摸,動一動等,咱們不管這一套,就是安靜、安靜,安靜之後慢慢把眼睜開,睜開再合,幾次睜合,調整好了。這樣看起來是練功形式,但氣血變化不一樣了。練功過去有上功的儀式,後人認為是以前練功的繁瑣哲學,其實是讓你一步一步進入氣功狀態,然後再一步一步恢復到生活狀態,這些個形式就是讓你過渡得好。智能功由於有了氣功生活化的內容,把古人的東西變了,就沒過多強調這個問題。同學們如果注意到這個問題了,每次練功,哪怕時間短,都注意調整一下再練功,收功的時候也調整一下,那效果會更好一點。  舌頭頂著一定要注意,不論頂哪兒都要自然,不能夠太用力氣,不能僵硬,輕輕接觸就行。到什麼時候才能用力抵上齶呢?一是往外發力時,要用力抵;二是有時幫助過關,氣過不去了,需要用力氣頂一頂;再就是活子時的時候、性興奮很劇烈,這時要注意頭頂,收縮會陰,同時舌頭使勁往上頂,會陰使勁收縮,小腹部也收縮,腳心也收縮。一般情況舌頭要放鬆。一般人的牙齒不是地包天,就是天包地,練功時牙齒最好是對上,上下門齒輕輕對上,用意念通,逐漸就把牙齒畸形糾正過來了。這個美容術比口腔科用矯正器的方法還要好。但絕大部分人的門齒一碰上,兩邊臼齒就對不上,怎麼辦呢?加上意念,兩邊臼齒好像咬著東西一樣,輕輕咬住。這麼一咬,兩邊口吻就自然有那麼點意念,腮反而容易放鬆了。兩邊的臼齒似乎咬著東西,門齒輕輕閉上了,這樣通過骨頭這一層把上下氣就接上了。所以口腔接氣可不是光通過舌頭,舌頭從裡邊去接,骨頭的氣從骨頭層走,口唇從皮膚上走。「龐老師,你方才不是說,骨頭那兒跳,氣過不來,用舌頭頂硬齶嗎?」對。因為它那一層邊邊兒的氣過不去了,牙齒通得不夠好,用舌尖幫一下,把氣往下引。一般牙齒輕輕碰上定住,就可以引骨頭氣往下走,但有時氣太多,下不來,就得用舌頭尖動一動,幫它引下來。  咱們一邊講,一邊體會,一邊用意念接這個氣,氣接下來後,可能唾液就會多了。練功時也一樣,你用意念把舌頭、牙齒、口唇,三個一併一聚,氣通了,口腔唾液就多起來了。唾液多了,要把它咽掉,但是,不能有了唾液就往下咽,要等多到一定程度,覺得唾液比較滿了,再一口一口往下咽。咽的時候,要把喉部放鬆,往下一咽,意念跟著慢慢往下走,不要完全從食道里走,因為津液是從整個食道壁往下走,到胃上口那兒不是開著的,液體是從口那兒一點一點滲下去的。所以,一咽唾液,意念要通過食道管壁一步一步整個往下去,到胃上口,意念使氣往下通,使唾液進入胃和腸。如果光咽唾液從空間往下走,一下落到胃裡邊就沒有了。要不,怎麼能往下一咽到了丹田呢?就是通過食道管壁這麼傳遞下去的。這一點同學們要特別注意。在調整口腔中,同學們平時可以把赤龍攪海當功法練,就光練赤龍攪海。先開三皇鎖,地皇天皇人皇,下邊點三下,上邊點三下,中間點三下。然後,舌頭尖抵著齒根正轉三圈再反轉三圈,然後再把舌頭放在牙外面,正轉三圈反轉三圈,最後,把整個舌頭抵著上膛,等著唾液,之後咽津。這就能一步二步地使氣充足起來,通暢起來。就口腔這麼一點點,如果能夠堅持練下去,都能夠出很多的功夫。因為這個既可以交通任督二脈,又可以直達上丹田。這裡面都是靠功夫,如果光一說一講,不去練那不行,這只是方法。
清山遠水 2008-06-15 19:48
Ⅳ、頸項一、要求  頸部和項部要求把它放鬆,按照頭部的要求做的時候,把頸提起來。  二、具體作法  一般過去練功要求豎項,要把脖子豎起來。我們不故意搞豎項,下頦往回一收,喉頭往回一收,一找玉枕,往上一提,頸部自然起來了。  三、作用咱們練功就是要改變脊柱的生理彎曲,使其彎曲度小一點。我們的意念從舌抵上齶開始,喉頭往回一收,往後一提,這樣氣機一動彈,身體裡邊氣不知不覺就可以轉起來,一轉,頸椎就豎起來了,生理彎曲慢慢就小了。所以頸項部的要求就是要直。過去講脊柱有幾個彎彎。頭在上面,脖子是往前塌的,到了大椎又往後了,到腰部又往前,到骶椎又往後,到骶椎下面的尾椎又往前,而那個尾椎尖尖又往後倒過來了。這麼多彎曲。練功就是逐漸使其彎曲度變小,不那麼彎了,豎項是其中要求的一項。一般武術要求頸部豎起來,使氣衝上去。咱們就從頭部來調整,把頭自然往上提起來,身體往下垂,這麼拉、垂、放鬆,脊柱自然就鬆開了,這樣解決頸部的問題。練功的各部身形要求,都要在放鬆的基礎上來解決問題,而不是用強力。如果頸項部往後擠,那樣雖也直了,但這麼搞,有時氣容易僵,頭部、胸部都不大容易放鬆了
清山遠水 2008-06-15 19:49
Ⅴ、胸、背一、要求  胸背部的要求說起來比較簡單,一是含胸,一是拔背。含胸是對前面胸部來說的。是相對於挺胸而言的,就是胸部輕輕往裡面一含。因為胸一挺,後面兩個肩胛骨就擠上了,胸部裡邊氣就擠住了。肺臟、心臟的氣血,胸背部的經脈就都不好通了。一緊張有這些大毛病,所以,要放鬆,要含胸,使胸部解除緊張與壓力。拔背,就是使背與脊柱上拔,抻直,克服脊柱的過度彎曲。  二、具體作法  (一)含胸:含胸不是要大家把胸往裡面擠,胸是放鬆了以後,往兩邊開,拉開它。這麼一拉一開來放鬆才叫含胸。要把胸鬆開,從腋窩往上往外往兩邊拉,這麼一拉,胸就拉開了。胸部的放鬆是要把含和開統一起來。一般做含胸是先含後開,先吸口氣,吸滿,而後呼氣,把氣吐得差不多了,胸骨柄上面天突穴與兩乳頭之間的三角地帶就放鬆了(這兒是胸部放鬆的位置),胸部就合度了。胸放鬆了之後,兩個腋窩往外一拉一開,胸就開開了。講松肩虛腋時還要講這個問題。(二)拔背:背部要往上拔。一般背部是向後突著的,從頭頂、從大椎往上一提,自然胸就不好挺了,也易於放鬆了。這樣背也拔起來了,胸也含了,也開了。但是有一點,就是肩胛骨弄不好起來了,抬肩了,所以我們在拔背的時候,注意把膀落下來。前面要求含胸和開胸相結合,後面是拔背和落膀相結合。這麼搞怎麼做動作呢?先吸氣,再呼氣,含胸,腋窩外開,拔背,然後膀子落下來,這裡就是注意把含胸拔背、開胸落膀四個結合起來,要經常地調整。 三、作用含胸,有不少人容易做成肩往前扣,扣肩就是沒注意開胸。有時一含胸,一開胸,又拔了背,覺得氣發憋,往往就是落膀落得不夠。膀沒落下來,後面的氣升得就太多了,氣往上衝到頭,頭就難受,後頭、耳根發緊發脹,這就是拔背拔得太厲害了。有些人光顧了含胸,忽略了開胸,背也沒有拉開,或者原來有些毛病,肩往裡把肩胛骨擠住了,氣過不去了,這時候就要拔背,使氣往上升。如果不拔背,腰那兒要往後突也是不大容易的,松腰和拔背連在一起是個整體。練功的時候,胸和背非常容易出問題。比如一挺胸,前邊氣往上升了,仰著下頦,氣下不來,高血壓呀,胸悶呀,肋脹呀就都來了。出現這種情況,你要給他降血壓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我們要特別注意姿勢調整,一看胸挺著,讓他含胸、低頭,血壓就下來了。前面用含胸解決氣往上沖,後面用落膀解決氣往上沖。如果含胸太多,氣擠住了,心口這個地方就可能會疼、憋,這就需要把胸抬一抬,開一開,頭往上提,有的經脈還要往起升一升。一低頭,一含胸,當中放鬆了,任脈氣就往下降,可兩邊還有往上升的好幾個脈呢,就要注意把氣拉起來,這樣來解決。隨時都要調整你自己。覺得前面氣要升一升,就挺挺胸;後面氣要升一升,就拔一拔背;覺得氣過來了,就放下來。過去練周天功的一種功法叫「肘後飛金晶」,那是呂洞賓的功法。運周天的時候,督脈氣升不上來,把兩肘往後背一背,往後一背,氣擠在那兒,攢多了,肩膀一放鬆,頭一低,關一開,氣就上去了。它也是通過姿勢的變化來導引的。「肘後飛金晶」是唐朝的書籍記載的。雖然我們不搞周天,只注意我們自己周身的內氣、外氣,搞內外開合,但人體裡面同樣有自己氣機流通的過程,裡邊的氣照樣在起變化,在起作用。所以,我們要懂得甩含胸拔背來調解氣機的升降。
清山遠水 2008-06-15 19:49
Ⅶ、肘部一、要求  肩、肘是從胸過來的,肘和肩連著,這一段不要有停滯的概念。如果練站庄,肘稍稍地翹一點,往外開一開,腋窩開一開,這麼一動,再往下放著,一返聽,氣就變樣子了。這一點要整體地運用。肘的要求是懸肘、垂肘。  二、具體作法肘關節是大的關竅,屬於四關之一,這個竅不能緊了,要從胳膊裡面把這個竅撐開、拉開,把這個竅撐開,肘放鬆了,對上肢的氣血就容易起作用了,整個氣就流通了。肘關節也是關節囊包起來的,要把肘關節整個的鬆開,得用意念從裡邊松,把兩個骨節鬆開一點。另外,還要從形上松,把肘下邊麻筋(尺神經溝)這個地方往下垂,橈骨和肱骨相接這兒往上提,下邊往下來,上邊往上提,一個圓的,從形上就把關節這地方撐開了,氣就通過去了,這個關節氣就通開了。我們了解解剖知識,關節的狀況也了解,要把意念放到關節裡邊去才行。
清山遠水 2008-06-15 19:49
Ⅷ、腕一、要求腕子放鬆,關鍵是要坐腕。  二、具體作法  手腕放鬆,神門穴(豆狀骨下)這地方要有放鬆下坐的意思,手要放鬆。坐腕不能用力氣,神門要連著尺神經溝那兒往下坐,這一坐,注意肩髃、肩髎、肘髎、曲池穴(肘橫紋處),這一條線都要拉起來,不僅從肩過來。一直到肩胛骨後面都是有感覺的。一坐腕,跟著就含胸,就和胸裡邊氣連著了。有時候,開始練功覺得有點不舒服,前面似乎有點發脹發緊,背後肩胛骨下面也有些動的感覺,要把胸往外開,兩肋往外開,往外開著放鬆著,坐著腕,神門穴要開,掌微微立一點點,大拇指不能往裡邊扣,要往上挑著,這樣整個人的氣就容易起來了,要這樣來調整。三、作用坐腕時意念一注意神門,就把心經的氣整個帶過來,臂的氣就充足了。
清山遠水 2008-06-15 19:50
Ⅸ、掌、指一、要求  掌心往裡邊含一點,手指放鬆,要舒開,舒展著,手指尖要有點意念。  二、具體作法  指舒展著自然伸直,微微有點彎曲,不要有死彎。坐腕,大拇指和食指之間張開一點,不要綳勁,手捧著一個氣球似的。掌心一含,氣進去,往外一突,氣往外出,連著整個上肢裡邊都在動彈,這樣氣一出一入。要注意手指尖、指肚,要把氣一下通到指尖上來。頭、眼睛、口腔、胸、背、肩、肘、腕幾部分都講了一下,其中頭、眼睛、口腔(舌頭)這三部分是總的綱,要多注意它。把頭、眼睛能運用好了,身體什麼部分有毛病的,用頭和眼睛、意識一調就過去了。所以後面只是熟不熟的問題,意念和裡邊通的程度、連接的程度好不好的問題。頭和眼睛要經常去練,經常注意往回收,注意用眼睛來調節情緒,使裡邊放鬆,經常保持愉快的精神狀態。
清山遠水 2008-06-15 19:50
Ⅹ、腹部對於練動功或練靜功來說,腹部都是應該注意的。一、要求  對腹部的要求,關鍵是收腹,把腹往回收。  二、具體作法  一般地認為收腹就是腹肌要緊張起來,這種講法實際是不對的。腹肌不能緊張,但是腹要往回收,這就需要兩個骼前上棘往回收。(注意:此為站立時的要求,可站著三心並站庄體會。)第一,收到第四腰椎下的陽關穴。第二,髂前上棘往章門穴(第十一肋端)收。這樣,由於胯往後收,再加上兩肋往上提,小腹就往回收了。另外,肚臍往命門(第二、三腰椎間)輕輕回縮。收腹可以起以下幾個作用。  三、作用  (一)胎兒的肚臍是供養先天氣之處,臍帶剪斷以後,處在肚臍裡面的腸胃功能啟動了,先天氣轉化成了後天氣,可是先天氣場還有。中醫有「補火生土」的方法,就是補命門來健脾胃。命門屬於先天,把先天的火補充足來健脾胃,實際上是運用肚臍的先天氣的氣場來增強腸胃的功能。我們現在先天氣已變成後天氣,以後天氣為主了,收腹可把後天氣收到腎,再把後天轉化為先天。一個簡單的收腹動作,就能起這個作用。  (二)收腹時,骼前上棘往章門提的同時要收縮會陰。會陰收縮不是使勁擠,要從兩側章門一拉,從海底一兜,連收腹一起起來。這樣把後天的精氣往上提到腎裡面去,往先天去轉化。  收腹的做法簡單,但如果不懂得動作要領和竅門,光使勁往回癟肚子,反而使得呼吸都不暢快了,腹肌一綳勁,你想做腹式呼吸都做不了,隔肌下降也受阻礙,造成氣憋的毛病。  同學們看以前畫的氣功圖,有的圖把人畫得大腹便便,可是有些肖像逼真的圖畫的腹部,並不是都像彌勒佛。一開始也可能會沖一衝,腹胖點,瘦點,再胖點,瘦點,有這麼幾個反覆充斥的過程,但是如果肚子總是非常大,就說明氣收得不夠好。當然腹部不充起來,裡面容積也不夠,但充起來以後,還得再往回收。過去經常講:「虛心實腹」。虛心就是心要虛,胸腔要虛,更主要是講意識裡面要虛,不想東西;實腹是精、氣充足。收腹能夠幫助增高裡面的氣壓,使氣容易收斂起來。過去練武術氣功,練動功,講「腹脅空鬆氣騰然」。第十一、十二這兩個遊離肋所在的部位稱為脅部,上面是肋部,腹和脅要空,還要松,氣才能騰起來。如果我們收腹不用上述的方法,而是腹部使勁用力氣,腹部不空,不松,氣就不能往上騰。這樣,站庄氣不好往頂上走,兩側少陽之氣,也不好直達青龍角。所以,在站庄的時候,要把腹往回收,往命門上貼一貼,髂前上棘與會陰,往章門提,再往大包上提,配合頂頭懸,兩個青龍角就有氣了。這樣調整好了,如果做形神庄的鶴首龍頭,全身放鬆後,氣可以從腳的兩側升起來,一直通過脅肋,上沖青龍角。龍頭動作要小,輕輕地一動彈,結合著收腹提肋,氣上來了,全身就整了,做「風擺柳」就比較容易了。大家提起一隻腳來,慢慢做龍頭,注意兩側,身體要中正,不要傾斜,百會往上領,髂前上棘往上往後往回收,這樣身體的氣就比較穩。這時身體會有點輕輕的晃動,自己要想「栽不倒」。你隨著它晃動反而不易倒,要一綳勁,就栽倒了。一晃,身體要平衡,自然會返回來,它自己這麼擺擺晃晃。這就是風擺柳的動作。
清山遠水 2008-06-15 19:51
Ⅺ、腰一、要求  腰部要放鬆,包括腰椎、腰部的韌帶、肌肉等都得放鬆。站著的時候得注意二、三、四腰椎都往後突。  二、具體作法  怎麼把腰椎突出去呢?尾閭下垂,拔背,上面一拔,下面一垂,腰就往後拉開了。另外,要通過收腹,用腹部的氣往後推腰椎,用吸氣的辦法,吸氣吸到命門上去,隔膜往下去推腰椎(膜後面連著第一腰椎),腰椎就容易突出去了。智能功不講調息,但是我們注意呼吸裡邊內在的氣機變化。一吸氣,隔膜往下沉,肚子別往前鼓,往後沉到腰,使腰往後突。你摸著腰兩側,使勁一吸那兒就往外鼓,帶著腰椎往外出(不要彎腰)這樣腰椎很快就出去了。同學們說:「龐老師你站庄三個月腰就鬆開了,我們站了這麼長時間為什麼站不開?」你們自己不琢磨,《解剖學》不是講了隔肌與周圍連著嗎?一吸氣,中心鍵往下走,你用意念引導著,把後面那部分多往下走,往下往後一衝,腰椎不就突出去了嗎?本來是很容易很簡單的事。懂得現在的科學知識,把這些知識都運用到身體中去體會氣機的各種變化上去,解決問題就方便多了。要不我們加解剖課幹什麼?就是要懂得每個部分的特殊性。同學們翻一翻書,看看隔肌起止點及周圍狀況,隨著呼吸多體會隔肌的變化,多練它。  將來你能夠站著一吸氣腰椎出去了,一呼氣又回來了,腰椎會動彈了,還要再進一步,形不動彈而它裡面的氣在動彈,那才行。腰椎不會動,你要想練體呼吸,是比較困難的。這兒會動了,練體呼吸就比較容易了。過去武術氣功講「命意源頭在腰隙」。腰隙,指腰椎和腰椎當中的縫隙,咱們叫椎間盤。脊椎當中的每個椎間盤要很空松。那椎間盤還不脫出來嗎?脫出來那還了得!越空松越不容易脫出來。越緊,使勁一壓,就擠出來了。空鬆了呢,一擠出來,一下又回去了,隨隨便便出來進去沒關係。我們要經常摸著腰椎這個地方,吸氣時它會鼓,呼氣時會癟。另一隻手放在肚子上,吸氣時別讓肚子往外鼓,讓後面鼓。一開始你做不到前面不鼓,鼓少點,吸氣時用意念多讓後面鼓。經常用呼吸練松腰就好鬆了。同學們要特別注意腰,平時走路、站著,腰椎都要往後放鬆;坐著,腰椎要往前塌。坐著臀部往後,腰椎往前塌,胸部有點往後,這麼三折,日本把它叫三折式,這樣坐著比較穩當,自在,坐的時間長。你要是坐的時候往後一彎腰,好像弓一樣,瘦人還勉強湊合,胖人身體的重量都壓在前面,坐的時間就不會長。腰往前這麼一塌,上下這麼一中和,就行了。可你要不放鬆,腰塌不下去。所以,坐著要求胯放鬆往後,腹放鬆回收。咱們要求腰要放鬆,正好和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的習慣相反。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站著腰往前,坐著腰往後。咱們要求坐著時腰往前,站著時腰往後,這也是來糾正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造成的這種偏頗。練動功腰是最關鍵的東西,對此,太極拳講得比較多。當然,其它對內功講得比較多的拳種,對腰也非常注意。  三、作用  咱們說意識是主宰,是從神和形來講的。在形體裡面,胳膊、腿是個整體,腰是主宰,我們發力、舉動基本上是從腰往外走。過去講一身備五弓:脊柱是一張弓,這張弓上頭是從大椎到五枕,下頭是從骶骨到尾閭,弓背就是脊中命門這一段。這張弓連著其它四張弓。兩上肢是兩張弓,從肩到大椎、從手到指是弓梢,肘是弓背。兩下肢也是兩張弓,胯骨到陽關、腳是弓梢,膝蓋是弓背。腰一動彈帶著其他四張弓都動彈,它是一個整的。練動功必須會動腰,用腰來帶動,下肢、胳膊都像長在腰上似的。當然,動作需要傳遞。如手一動,整個臂通過頸部從形上跟脊柱連上。從氣來說,上肢的氣是從身柱穴和脊柱相連的。肩的動作,雖然上面連著玉枕,但真正和腰連上,是從身柱穴走的。身柱穴在第三胸椎下面。是九宮十三門的竅點之一。上肢一動彈,身柱穴要動。好多穴道能不能開,與這兒都有關係。要打開勞宮穴、指端(如中沖穴)這些穴位,需從那兒打出去連著開。要保持全身的整體性,局部動作得和腰連起來。這些需慢慢體會。如轉身時先要轉腰,用腰帶著動。可是一般的人都是胯骨轉。應該一動是腰先動彈,胯沒動(胯動是形的動)。腰一開始不易動,將來腰會前後鬆了,你把胯定住,骶骨不動彈,轉身就從上面來轉,整個脊柱轉過去,要慢慢學會這麼動形體,氣血就更暢通。將來腰會前後動了,還要會轉圈,會滾,那樣腰就真正放鬆了。我們練動功有幾個圈圈。平髂前上棘這兒一個圈,命門這兒一個圈,平乳房一個圈,這是軀幹的小三圈;胯骨尖一圈,中脘一圈,肩頭一圈,這就是軀幹的三大圈。整個形體還有三圈,耳尖這兒一圈,平肩胛骨下角是一圈,下面也是胯骨這兒一圈。我們現在講腰,以腰為中心,將來這些「三圈」會動彈,周身的氣才容易整。氣從外往裡合,收進去變成個整的。過去說結丹,智能功不講結丹法,而講整個形體充起來。但是你氣要整,氣是零散的不行。腰若不放鬆,這三個圈都是死的。這幾個圈圈要會連到一起,必須把腰放鬆了。尾閭往下一垂,腰往後一放鬆,大椎、百會往上提,再輕輕往下一放,周身的氣就成了一個整的氣。你再做動作就不是局部的了。人裡面的氣是整的,周圍的氣場也是整的,這樣練功,氣的變化就不一樣了。有些理論課,同學們要反覆聽,有些竅門,我要是不講,你八輩子也找不著。以前我還沒有講這麼深哪。1987年,我們在北京西山辦學習班的時候,班上有個在北京市的武術比賽中得過名次的,他聽了身形要求的課說:「哎呀!聽龐老師講這一課太值得了!參加一期學習班才花70塊錢,就這一堂課700塊錢我也要花呀!我跟了我老師十幾年,我們老師講的竅門,這堂課裡面都有,這裡面講的有些訣竅我們老師還沒講。咱們今天講的這些東西,書本上還沒有,可以說同學們還不知道這些內容的貴重。將來你們在社會上走一走,過上若干年後,再回來看書,可能就覺得這值錢了。有好多練武術的就練他這一門,有些人也不知道這些東西。練氣功的也是一樣。所以同學們要擠時間看書,聽錄音,看錄像,反覆在腦子裡打上印記。因為我講的課裡面有好多內容是結合著我當時的心情,有時候講得高興就隨隨便便把腦子裡面的一些東西開出去了,可寫書就把它壓上了,不想都寫了,因為社會上騙子太多,一鬧就弄個家傳。現在同學們得認真地想,多聽、多記、多實踐。  腰要是解決不了它,好多問題不好解決。練動功,腰不放鬆,氣不好通。我上一次講過,在1990年到1991年這二年,在石家莊接觸了雜技教練、武術教練三個人,他們就是因為腰的問題沒有解決,一個是省一級的教練,得了半身不遂。這一點,周潛川也講過,轉身太多了,陽氣上升太多,上升、下降不平衡,就出現虛陽上越的現象。他們參加的還是咱們普通輔導員學習班,他們聽了各部身形要求這一節,「哎喲,太好了!」一比劃,的確不一樣。腰你得經常練,要是解決不了它,有了功夫容易得腦出血。我們現在功夫還不夠,還出不了什麼大問題。打太極拳的,不管打得對不對,前面打三個月,高血壓都下降。如打簡化太極拳十三式,前面三個到六個月,血壓都下降;可慢慢再練,腰松不開,練得不合法,三年之後血壓慢慢又不行了,以後血壓跟著功夫長。我有一個老朋友,60年代初期,他在朝陽門外推手是很有名的,卻得了三次半身不遂。他還真有本事,得了一次半身不遂,自己弄好了;過二年又得了,練練又好了;好了之後又得了。最後「文革」開始,把他轟走了,以後情況怎樣我不清楚。他得半身不遂後,一條腿站著,和幾個年青人推手,他一撒手,對方「咚咚咚」至少跑出去一丈五。但是怎麼樣呢?腰松不開,半身不遂還照樣得。所以我們要松腰。腰松不開,向前塌著,讓氣自己轉不好轉,尤其是練經脈的,講丹道的還稍稍差一點,但是練丹道的也有不少過不去的。腰松不好,氣不能很好地通,精化氣就化得不順當,精練充足了就跑了。當然,腰這一關主要不是化氣的,但這兒氣不好過,停住了,就會腰酸、腰痛、腰麻木、腰部發涼,這都是腰松不好的緣故。女同志白帶多,得婦科病也都跟腰有關係。腰會動彈以後,這些問題會自然而然地解決。練自發功的,為什麼會出自發功?因為經脈之氣到了腰,走正路過不去,就走浮絡,到肌肉里去就動起來了。從臀部的太陽膀胱經的秩邊、少陽膽經的環跳走了浮絡,腰、軀幹、下肢就動起來了;到了上邊不從脊柱走,而從手少陽的肩井、手太陽的天宗穴跑到上肢,上肢就動起來了。這還是比較好的自發功。如果你把腰鬆開,還不要真鬆開,把腰的姿勢擺對了,尾閭一下沉,百會一上領,腰一放鬆,自發功馬上就停。當然有的人不聽你的,「我不行哪」,他加這種意識,那是另外的說法。希望同學們對腰要特別注意。具體練松腰要反覆練蹲牆。一開始練蹲牆時挺著胸脯蹲,以後慢慢不挺胸了,含著胸蹲。再以後身體離開牆一點。以三心並站庄松腰可以把姿式松腰、呼吸松腰、意念松腰等方法都用上。轉腰涮胯是以轉動來松腰的。
清山遠水 2008-06-15 19:51
Ⅻ、胯部胯要放鬆。胯有前胯和後胯的區別。前胯指的是胯關節,現在一般來說,練武術的松胯,像踢腿、劈叉,都是松前胯,把胯關節、尤其是關節囊松馳起來。髖關節的股骨頭和髖臼固定度是比較大的,把股骨頸都套進去了。把關節囊放鬆了,胯關節的活動度可以非常大,像踢腿踢前腿,踢後腿,踢擺蓮腿,過山腿等。過山腿是右腳往上踢左耳,再繞過左耳踢後腦勺。要是從前面踢,不是踢高,而是腳尖正好踢印堂,胯得往下坐往回收,腳跟往外蹬,腳尖往回翹,這才踢得到;要是綳著腳面往高處踢,那是跳芭蕾舞的動作。這些練法一般松的都是前胯,即胯關節。胯要放鬆。胯有前胯和後胯的區別。前胯指的是胯關節,現在一般來說,練武術的松胯,像踢腿、劈叉,都是松前胯,把胯關節、尤其是關節囊松馳起來。髖關節的股骨頭和髖臼固定度是比較大的,把股骨頸都套進去了。把關節囊放鬆了,胯關節的活動度可以非常大,像踢腿踢前腿,踢後腿,踢擺蓮腿,過山腿等。過山腿是右腳往上踢左耳,再繞過左耳踢後腦勺。要是從前面踢,不是踢高,而是腳尖正好踢印堂,胯得往下坐往回收,腳跟往外蹬,腳尖往回翹,這才踢得到;要是綳著腳面往高處踢,那是跳芭蕾舞的動作。這些練法一般松的都是前胯,即胯關節。咱們的平足開胯的松前胯是少林武術的練法。現在練芭蕾的,他們說:「龐老師,這跟我們練芭蕾兩腳尖外撇成一字再往下蹲有點像。」我說:「你們練智能功,這八(芭)蕾就成九蕾了。」1985年我在北京講課,有一個學員是瀋陽芭蕾舞團的團長,他有膝關節積水,一般芭蕾舞演員練的時間長了,都有這毛病。他練智能功把病練好了,前年他還上台演出。別人說他50歲了,怎麼演技越來越好?他說:「我練了智能功。」我跟他講:「你按著我們這三圈相摞練,把身體一提就起來了,這就輕鬆了。中國這東西,把西洋的都包括了。芭蕾舞不是講膝蓋一圈,胯骨一圈,乳房這兒一圈嗎?膝蓋那圈不要,胯骨一圈,胸部一圈,肩頭一圈,用這三圈跳芭蕾舞就變樣子了。」他們還不需要走頭上這一圈,走這個圈就往輕功上走了。他馬上在門外這麼一比,果然感覺很好。他現在跳芭蕾用這三圈,還保密,不給別人說呢。我們松前胯的松法和踢腿松法不一樣。踢腿是武術的動力松,咱們這樣放鬆不光松筋骨、韌帶,氣脈也要松。當然,同學們願意練劈叉也行。如果想劈豎叉,先劈個橫叉,劈一半身子一擰就是個豎叉,上身要直起來。劈豎叉比較簡單,加意念「胯骨要放鬆,胯關節放鬆,要鬆開、鬆開」一下就過去了。  松前胯好松,關鍵是松後胯,後胯指骶髂關節,就是骶骨和髂骨後面的耳狀面相連之處,是個假關節,平時不能動彈,只有女同志懷孕的後期,骶髂關節才開。怎麼會開的呢?因胎兒元氣特別足。不光是氣的作用,而且還有形體的作用。胎兒把子宮脹大了,隨著胎兒的發育,子宮脹到一定程度,就把胯骨撐開了。骶髂關節開了,前面恥骨也有一定程度的開。所以說懷孕後期骨盆的骨縫都開了。由於胎兒的氣充足,媽媽盆腔的這些關節開了,也沒問題,可要是普通人一鬆開,就走不了路了,這是氣不足的原因。所以關鍵不在那個關節連沒連著,就在裡面氣足不足。有的胎兒非常弱,氣不足,如果胎兒個兒又很大,媽媽就受罪了。胎兒氣不足,骨盆一開不給力氣,一走路就痛。以前練開胯,靠裡面的氣沖開它,要想開後胯,得丹田氣充足,裡面沒有兒子嘛,得結個氣嬰兒,丹田氣足了胯就好開了。我們現在練智能功,氣還沒結「胎兒」,怎麼辦呢?通過形,用功法把它鬆開。鬆開之後氣進去多,容納得多,再往外沖,就更好開了。這麼循環,一層一層地把形體開開。智能功通過幾個方面同時並舉,把內外氣充起來。怎麼松後胯呢?站庄時兩個胯關節的股骨頭配合著意念往後外撐,腰往後突,尾椎往下一坐,後面骶髂關節就容易開了。你可以摸著臀部,臀部往外擠,從當中往兩邊拉,摸摸骶髂關節,從骶骨邊往外擠,一擠它那兒有點往後動的意思,一開始有這麼一點兒動都行。骶髂關節要鬆開沒別的好辦法。  咱們平足開胯分前後的松後胯就專門松骶髂關節。腳尖使勁往裡面扣,膝蓋往裡擰,連帶著胯骨往外擰,腰往下一塌,就把胯給擠上了。一開始尾閭尖要上翹,你專門練松後胯的時候,可以往上一翹,往下一收,拉著骶骨動彈。松後胯這一節功實際是從使全身的氣整這方面來考慮的,不光是松後胯。如果完全為了松後胯,尾閭往上翹,往下扣,反覆翹扣,慢慢骶骨就會動彈了。先是尾骨動彈,再拿尾骨拉著骶骨動彈。全身的骨節中就骶骨、骶髂關節最不好松,若這個骨頭會動彈,別的都好動彈了。講了身形要求後,同學們練每節功就都要認真去體會,要會一步一步往上加內容。有的同學覺得練功沒內容,練著練著就煩了。這麼多內容還沒有內容?練一個就反覆體會體會,就老有內容。練動作時體會裡面叫體察,在體察過程中,精神就高度集中了。在過去,練靜功叫做寂照之功,很安定、寧寂了,得用意識照著身體,體察裡面是什麼樣子。你體會得越深,精神越集中。你真能體會得很深,腦子就更集中,裡面體會得就更深。讓大家體會,這也是神形合一。但是你這樣想就壞了:痛死了,這簡直沒個盡頭!你應該體察裡面的變化。同是注意一個局部,你精神注意裡邊的變化,這就練功了。「哎喲,真痛,算了吧。」出這念頭,你雖然也注意這兒酸痛酸痛的,但那就成了雜念。精神進去體會,不作分別,這就是一個道念、道心。道心和人心就差這麼一點。你把精神注意到練功上去了,體會去了,那就稱為道心;你不想練功了,留戀普通日常生活了,那就是人心。人心、道心本來是一個,都是意識活動。出了人心找道心,哪兒去找?就這麼一個意識活動,就看你把它往哪兒放!放到道上了就是道心,放到人上了就是人心。你把什麼都放到道上了,完全是道了,你就成道了;你的意識都放到普通人身上,你就成了俗了。就在於意識的著眼點、立腳點。過去把這個人心道心都講得太神秘,太玄乎,其實就這麼一個心。
清山遠水 2008-06-15 19:52
ⅩⅢ、尾閭松腰松胯往往跟尾閭聯繫在一起。要松腰,往往就得松胯,胯不松,腰也不好往後突,要松腰松胯就必須伴隨垂尾閭。尾骨有四節,連到一起成一個整的了,但它又不是直的。有的人小尾巴還翹著。要是翹著的,你得慢慢讓它直著下垂。尾閭這一關非常關鍵。看它體積很小,都以為小尾巴是廢物。人的尾巴進化沒了,但是那個氣機還在。尾骨與骶骨相接之處有骶管裂孔,外面被韌帶封住了。脊柱管裡面的腦脊液直接跟腦子連著,尾骨一轉動,就把骶管裂孔的韌帶動了,使得椎管裡面的液體受到振動,一直傳到腦子裡。這裡面是通過共振作用傳上去的。上回我給同學們講,咽津、咽唾沫要注意食道的管壁,可以從管壁一下子傳到小腸、丹田裡面去了。而尾閭一動彈,從椎管振動到腦脊液,一下子也可以到腦子裡面去了。轉轉尾閭,脊柱裡面、腦脊液裡面有什麼感覺沒有?(學習應該會舉一反三。現在智能功里好多東西,跟我從老師那裡學的東西不一樣了。我就是把以前練功的訣竅,通過練功有體會了,根據我們現在的知識,把它簡單化了,並賦予新的內容。)尾閭不是死的,平時不動,現在我們就動動尾閭,它牽著骶椎韌帶,振動椎管裡面的腦脊液,還有馬尾神經。馬尾神經從椎管裡面下來有好多,到最後只一根下來,它非常敏感,一動彈整個地都傳上去了。練功結合著現代科學知識,就能增加它的感受性。我們學的知識不能白學,要結合它去體會體內的變化。同學們學解剖時,有些名詞可以不記,而這些東西你練練功,體會體會,這兒有什麼感覺,那兒有什麼感覺,拿什麼做標誌,那你就得記住它了。尤其是脊柱,脊柱管裡面的脊髓、網膜腔、腦脊液循環,還有腦脊液從哪兒滲出來、怎麼走,等等,這些都很重要。講這些東西有什麼用處?如腦子裡面的腦脊液環流,現在大家還都沒有注意到。練周天,按丹道功應該是走脊柱管裡邊。練周天功的要是懂得這些科學道理,練功要快多了。我們現在有了這些科學知識,練周天可以很快。為什麼不這麼練呢?因為從脊髓的中央孔往上走,如果在第四腦室到第三腦室這一段通不過去,就能沖死人,有些危險。將來練功的人多了,哪能管得那麼細呀?所以現在我們還從外邊練,比它更快更省事。我們學了這些知識就得經常想著。我們安排這些基礎課都非常有意義,現在把專業課先弄起來,將來基礎課還得加上氣功的知識。  武術氣功講「尾閭中正神貫頂,氣透三關入泥丸」,練內家功的也講這句話。尾閭要中正,不能歪著;體形歪,尾閭也要正,直著往下垂。我有個朋友,一塊跟老師練拳,他比我們早去好幾年。他練功時尾閭歪著,腰就是松不了。我們幾個師兄弟都鬆了,他還沒松。過了七八年,我去他家幫著他搞,才鬆開。他為什麼松不了呢?他說他的胯有毛病,得往後收著,一收收歪了,擰著屁股,尾閭還能垂得下去?我說你先正著練,他不聽,他搞了七年多才鬆開。要懂得尾閭中正往下垂,似坐非坐,好像下面有一根繩子垂著,而你坐在上面。  下面講一講松尾閭的四步功訣。第一步是垂尾閭。同學們練三心並站庄,一開始就練垂尾閭。第二步,泛臀。臀部往外泛。泛臀是開後胯的意思,不是撅屁股,腳尖往裡扣,膝蓋往裡擰,胯關節往外翻,一翻一擰,把後面撐開,臀就往外翻出去了。第三步,扣尾閭。尾閭往前扣。第四步,轉尾閭。會扣尾閭了,骨盆不動,轉動尾閭骨。能轉尾閭,過去叫尾閭如鍾錘、如鐘擺。這句話是太極拳祖師講的。因為周身的氣通過尾閭來發動後,陽氣就上升了。怎麼去調動全身的氣呢?靠尾閭,尾閭輕輕一動,就把會陰的氣提起來。這是一個關口。尾閭不會動,會陰的精氣自然上升是不大容易的。道家功講,練丹重視精氣,怎麼辦呢?提穀道,穀道往上一提一縮(縮穀道的目的是讓尾閭動一動,如尾閭不動彈,光縮穀道,陽氣往上上天梯不好上),尾閭一動彈,氣就引過來了,它自己往上升。這是從內景上講的。我們不練周天功,不著意它,但我們練功的時候,周天自己會動,裡面自然而然要變化。練意念周天,用意念一導,想氣到尾閭,氣到命門,有股熱氣就上去了,那是皮下的混元氣。經脈之氣就不是那麼簡單,需要通過呼吸來推動,經脈之氣走的是脊柱外面,比皮膚之下的混元氣要深一點。真走脊柱裡面非動尾閭不行,不動尾閭氣不好進去,當然不是絕對進不去。過尾閭關頭頂要有氣感,頭頂一癢,尾閭跟錐子扎一樣疼。一痛,真氣透過封脊椎管的韌帶和結締組織,從脊柱管往上走。尾閭要不會動彈,不好進去,走脊柱管里不大好走。咱們不搞周天功,隨便這樣說一說。真要講練周天,有些關竅都有內容(自然周天另外說)。講這些是給同學們開開竅,似乎不是練功要領,但是懂得這些道理後,你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就加深了。  腰、胯、尾閭這三者是一個整體,這兒講的是形。我記得我一個老師練太極拳,練八個勁,叫掤、捋、擠、按、采、挒、肘、靠。老式太極拳108式,一開始打勁,無論什麼姿勢都打出掤勁,往外捋也打出掤勁。他一個勁打了二年:八個勁一共打了16年。他問他的老師:「我這個勁怎麼還不整呢?」他老師說:「就是,打這麼久怎麼還不整啊?你摸摸我的腰吧!」一摸腰,老師的腰會動彈。「噢,這個!」一比劃,三天就過去了。他跟老師的關係是很隨便的(我跟我的老師也一樣),一拍桌子:「老師你早幹什麼去了?讓我搞了16年,原來關鍵在這,早給我說不早解決了?!」「我也不知道你悟不出來。」你要不摸一下腰,又看不著,怎麼悟去?這個老師教我們時,說先把腰站開再學別的,省得鑽16年鑽不出來。我們三個月就把腰解決了。腰一般不讓你看,不讓摸,也不說。松腰是什麼樣子,站庄怎麼站,丹田什麼樣,松胯骨特別是松後胯什麼樣,下次站庄先讓同學們摸摸體會體會。尾閭要自己下功夫解決它。尾閭還要靠氣,意念一動胯骨就轉,胯骨一點不動彈也不容易。通過肛門收縮,尾閭前後可以動,轉圈就不好動彈了,需要慢慢練。垂尾閭雖然在武術書上有,如形意拳和太極拳,都講垂尾閭,但到底怎麼練,一般人都沒有多去注意這個問題。八卦掌講裹臀靠胯,胯往前靠著,不是垂尾閭,它相當於垂尾閭的第三步功,直接走扣尾閭。尾閭一扣,章門往上提氣,把海底封住。練輕功有些竅穴,比如,從會陰往命門一提,從百會一走,往印堂一穿,往前發力很快,一個箭步就竄出去了。用這些竅點把氣打起來。要往後退,用章門提會陰,一提氣,到了肚臍,從那兒整的非常快,一提到百會,玉枕往後一帶,自然而然,「嘩」就往後竄出去了。這是用穴位、氣脈的運行來練功夫的。你就以為蹦蹦跳跳這麼練?那就費死勁了。跳高跳一輩子,才跳兩米四多,人家跳兩丈多,那樣練怎麼跳得了?那是內在的氣脈練法。不過,現在不打仗,也不比武,這個東西我們就不多搞,咱們只搞保健。沒事時,動一動尾閭,注意百會要提著,「尾閭中正神貫頂」,如果神不貫頂,經常注意尾閶,精氣聚到海底,沒有往上提就容易跑。要注意松尾閭、垂尾閭跟提肛、提頂結合起來。龜、鹿、鶴這三種動物長壽,現代科學沒怎麼研究,古人認為它們的長壽都跟尾巴有關係。鶴休息時頭擰過去拿嘴跟尾巴連上;鹿小尾巴根會轉,而牛、驢、馬的尾巴根不會轉;龜尾巴不長,尾巴根也能動彈。1973年我的小表弟生病,我買了幾隻鱉給他補身體。我先研究研究,弄一盆水,把它們放到水裡。在旱地它們都挺老實,慢慢爬呀爬呀,好像爬不動,沒什麼本事,而到水裡就來勁了。有的害怕,可能感到對方厲害,氣足,一個跑,另一個追上去,用嘴一碰它那身子、蓋或肚子,稍稍碰一點點,一會兒它就死了。為什麼一碰就死呢?按武術講,是電氣把它整體打壞的。它往前沖時,尾巴一動彈(不是用爪子划水),身體箭一般出去了,爆發力非常強。說明尾閭一動彈,全身的氣發動很厲害。一個老師講,他們太極拳老師哥倆和徒弟看一個吊著的大鐘,鍾中間有一個錘,一個指著鍾錘說:你看這是什麼意思?學生說不知道。老師說這就是咱們練功的根本。他哥一拍桌子:「哪這麼多事?吃飽撐的!」不讓說。什麼道理?佛家和道家練功關鍵不同之處:佛家的法器是磬,上面敞口;道家是鍾,而鍾是扣著的。磬從外面一打才能起反應,說它是反應論,裡面是空的;道家不是,形體是空的,自己裡面有東西,錘在裡面掛著,一拉,「咚——」從裡面打。佛家從外面調動氣,道家從形上、從裡面用尾閭調動全身氣。「龐老師,不是用意念調氣嗎?」對,但可以借個手段,借尾間動使全身氣脈動彈。「腰不是主宰嗎,怎麼又出來個尾閭?」意識也主宰,腰也主宰,尾閭也主宰,別分開,是個整的。你懂得竅門了,尾閭輕輕一動彈,腰為主宰,尾閭與骶骨相交處有穴位叫腰俞(俞當轉輸講。中國的穴位的取名,都是有意義的),腰俞不放在腰上,放在尾閭上去幹什麼?因為腰部的氣血是從這兒轉輸的,尾閭稍稍會動彈一點點感覺就不一樣了。70年代,我到氣功界的一位朋友家去,他正在給學生講身形要求,我就在一邊聽著。講完後,學生走了,我說:「你講動功怎麼不講垂尾閭?」「當著這麼多人,什麼都講還行啊?」我說:「可是我們老師什麼都講,也不拿這當回事。」「那不行!」早期他有七八個徒弟,其中一個姓張,高血壓怎麼也好不了,練她的功練好了。又練了二年多,一練功就腰疼。他們在聽課,我也不言語。那時,我在朝陽門外住著。一天我到日壇公園練功,他看到我,說:「龐大夫,我這腰疼是怎麼回事?我用各種辦法都解決不了。」我說給你擺個姿勢就行了。姿勢—擺,把尾閭一托,一扶,馬上過去了。有些姿勢,我們必須注意調整它。你懂得什麼是正確的,把姿勢擺一擺,問題一下就解決了。咱們為什麼講姿式呢?道理就在這裡。有好多姿式不擺正,光用氣調不行,你調過去了,他一會兒又變了。正確的姿勢引導氣血按著正常路線運行,錯誤的姿勢導引氣血按照錯誤路線運行,所以形還是很重要的。
清山遠水 2008-06-15 19:52
ⅩⅣ、襠部襠部有前陰、後陰和會陰。按動功來講,陰部稱為襠。襠這一部分要求吊襠、調襠、圓襠。一般地會陰部位上吊,要圓,不能擠住,調整有幾個方面內容:①調整前陰,把尿道口封住,縮住。過去稱作似尿非尿,以前講這個話最不好講了。似尿非尿,怎麼體會呢?實踐一下:解小便解一半縮住,體會怎麼用力氣,平時練功就那樣用力氣。非常簡單嘛!當然練功時不能光把尿道縮住,還要往回收,往肚臍處收。②後陰就是肛門,肛門也要縮,往上提,這樣就可以避免前後二陰漏氣。經常縮住,就有力量了,氣就不容易跑。經常練縮,就不易出現男性遺精、女性白帶、排氣放屁等情況。平時腸胃裡的氣大部分被吸收了,練功時氣場強了,裡面氣一足,有的人功能強,自然而然把氣吸得更多了。可有的人吸收得不夠,吸收不夠,就放屁,由於腸胃蠕動快了,連氣場裡面的氣也一塊帶出來了。我在60年代中期見過一個人,他練動功到40分鐘准放屁,連珠炮一樣,到了70分鐘這一段放幾十個屁。這人原來練功很刻苦,後面那三年,他的功夫就沒有長。這一關過不去,通過放屁。把真氣帶跑了。這不胡說八道?放屁就放的屁,哪有真氣?那是腸胃一部分好氣被帶走了。肛門縮不住,有氣一衝就跑了,精氣往上走,也絕對不好走。放屁放得多的人,往往有遺精的情況。「有屁不放也不行呀」,憋著往上提,一憋一提,肚子里咕嚕就上去了,等一會又下來了,再提,又上去了,有的氣就被吸收了。但有的時候的確是清理腸胃,是濁氣,屬於二氧化硫等毒氣,老收有時會腦袋發脹,就要把它放出來。到底是放還是不放?提幾次之後,它又衝下來,就輕輕地放出來。但是放的時候要注意提頂(不是提百會,是百會外面高處往上提)。放屁時,肛門一松,意念往上一提,把濁氣放出去,叫排濁留清。放屁也有學問,搞氣功什麼都有學問。這樣把濁氣排出去了,把清氣升上去了。③會陰。會陰的位置,一般書上寫前陰和後陰當中皮膚上的位置。會陰真正的位置,從練氣功來說不在這。在虛危穴,在針炙學所說的會陰裡面,男性在前列腺射精管開口,女性在子宮頸和子宮頸口,這也是練丹道派命功的玄關竅。會陰也要回縮往上收,從腹底往命門和肚臍連線中間提。第一步往這兒提能提住了,有了這個基礎,再走一步,往混元竅提,最後往百會上提,這樣就可以使精氣上升。往百會上提要注意,不是提到發旋,要提到百會前面1.5公分到2公分之處,發旋是崑崙宮,是祖性還家的地方。精氣往那提不行,往前面提才行。前面氣足了好開天門,氣好往上升。往回收的時候,往祖性收,過去叫還家。會陰這一點很關鍵,關係到練精化氣的問題。智能功不著重練下丹田,這個問題不是非常重要。過去練道家功從精入手的,練精氣充足,如果這一關不過,功根本沒法練,練功之後,精一充足,前陰、後陰、會陰收不住,就如黃河決口一般,精到了海底一開,「嘩——」都跑了,不能達到練精化氣的目的。所以調整會陰,前、後陰就是解決練精化氣的問題,收住使精氣不跑;動尾閭,會陰一收一縮一提幫著化。  青壯年精氣比較充足,精一充足就出現性興奮,成為活子時的一種表現,遇到這種情況馬上用練精化氣的方法——吸、抵、撮、閉的口訣。吸:大吸氣,滿吸,可藉助形體抬肩張胸;撮:小腹回收,三陰收縮上提,同時意念往上提,提到頭頂;抵:舌抵上齶,用力往上頂住,用意念使勁頂到頭頂上去,頂出去;閉:閉著眼,眼珠往上翻看百會。手握拳,把大拇指握在裡面使勁攥住,腳心往回收,五個腳趾往裡扣使勁抓,手、腳一縮,同時弓背,脖子使勁往上挺。呼用小呼氣,呼完馬上吸,一般幾個呼吸性興奮就沒有了。用力要猛一點,猛火蒸煉,要注意收腹,縮三陰,曲背,低頭、脖子往上拱,舌往上頂,閉著看百會,幾個動作一齊來。吸、抵、撮、閉這四個字有的說法不一樣,內容差不多。有些人練功有遺精現象,經常這麼用,一發現馬上這麼用,就可解決這問題。睡著了,已經要遺精了,當即醒了,醒了怎麼辦?平時要練功夫,白天看藍天,想藍色的天空,想得很真切,一旦感覺要遺精,馬上吸氣想藍天,意念一注意藍天,射精射一半馬上停止。平時要練想藍天,一想意念衝過去了,遺精現象就停止了。男性多這一個方法。女性出現性興奮也是用吸、抵、撮、閉的辦法。我們要懂得會陰部的用法和練法,過去練氣功要斬白虎、斬赤龍,降龍伏虎,虎就是性興奮。白虎猙獰張狂,如果降不住,它就把你吃了,你聽了它的,受它的擺布了,你的意識不能控制它了,受情慾的支配了,練功練不下去,修不了道。說得更簡單一點,就在這時要練我們的意識自控能力。如果性興奮很強,能控制住它,那麼自控能力增強了。練氣功關鍵練意識自控能力,要降住這個虎。自控能力不強,有什麼方法也沒用。一出現性興奮,你根本不控制,它非走這條路不行。為什麼方法不靈?關鍵是意志力不強。方法只是個手段,有了真正強烈的意識,什麼吸、抵、撮、閉,根本就不需要。意念一清一動彈,上丹田守住,一心不動,完了。為什麼要說方法,讓你藉助個方法,就更重視它。一出現性興奮,你還想縱容它,方法還有什麼用呢?沒用了。有了這種情況必須要定住它,「我要練功」。關鍵是在意識發韌點,去轉它。不然就陷入了自我矛盾,又想放縱它,最後把精氣丟了又後悔,來了又放縱它,所以有了多好的方法也沒用處。有法不使喚,比沒法還有害。因為在自己練功的時候,沒有方法還特別警惕,有了方法就有恃無恐,真一來又解決不了了,這樣,有了方法往往比沒法還不好。當然有了方法你會用它,就解決問題了,關鍵看我們意識能不能定住,能定住就能長功夫。過去講「練丹容易練己難」,練己築基難,練丹並不難,自己意念把心猿意馬控制住,這是根本。結合前面講收腹,髂前上棘往後往上,會陰一收縮,如果再體會前後陰,會陰一收縮往肚臍上提。直接往肚臍上提,不好提,因為當中一條線沒有東西,拿章門往上一拉,會陰一提,兩肋就要開,兩肋一開胸就要開,胸開闊了,中氣升起來,氣就足了,這是配合會陰搞起來。希望同學們要經常縮會陰,一天會陰總縮著。說個發生在二十年代的小故事。我的一個親戚說他們老師的師兄弟一起練功,早晨洗臉,他們的老師功夫最高,他的師弟開玩笑,用手指摳他的肛門,一摳,進去了。他肛門一縮,師弟的手指撥不出來了。他一松,師弟收不住腳,栽了個跟頭。這說明他練功夫肛門經常縮住,有一定力量。有這麼大力量,精氣絕對跑不了。有的問,經常提肛好不好?好嘛!底氣越足越好,經常提著就要配合垂尾閭,提會陰,垂尾閭,這是一對矛盾。如果不會提會陰,尾閭總往下垂,引著氣往下走,一練叫力發力,往下一坐,氣往下一擠,一衝,有的是靜脈血不好迴流,肛門裡得痔瘡,女性也可出疝氣。會陰會提著,發力時會陰收縮,三陰一縮,從丹田把氣發出去,不會往下沖。會陰一提,尾閭一垂,頂往上提,整個氣整的起來了。平時要鍛煉這個,如果尾閭往上翹,腰就死了,不靈活了。如果會陰提,尾閭垂,百會提,那就是輕靈的。
清山遠水 2008-06-15 19:53
ⅩⅤ、膝蓋不練武功,膝蓋一般放鬆就夠了。按過去,真正練武功來講,要松膝松踝。咱們練形神庄「膝跪足面三節連」,就是松膝關節和踝關節的。一般講松腰松胯,很少談松膝。但松膝蓋必須和松踝關節一塊練,分開不好練。「膝跪足面三節連」一跪,使氣通過膝關節這一關。「四關」就是肘、腋、胯、膝,而肘和膝這上下四個地方更加重要,因它相當於一身備五弓中上肢下肢的弓背處。往下一跪盡量往前跪,往前一跪腳腕就鬆開了,否則跪不下去。練武功如果練了飛檐走壁,有的高牆高房蹬兩下,「啪啪」兩腳就蹬上去了。如果腳腕松不開,絕對上不了房。往前一跪,開始腳後跟抬起來,以後不抬起也能跪下去,膝蓋和腳腕都鬆開了,如果上牆,整個腳貼在牆上,快點,「啪啪」就上去了。現在搞解剖學、搞體育的說:「上房根本不可能。」為什麼不可能呢?說踝關節不可能接近於0度。斜著怎麼上房?他們就不懂還有松腳腕的方法,腳腕子一松,腳面貼著,搭點力氣就上去了,當然慢了不行,得跑,一貼就上去了,斜著上不去。飛檐走壁的功夫一般屬形體武功,不是氣功上乘飛行功的武功,屬於中乘武功。練「膝跪足面三節連」能跪下去了,腳腕子就鬆開了。跪時要使氣慢慢通過膝關節,盡量往下跪,身體直著,重心壓著往下走,耗著又酸又疼,實在受不了了,慢慢起來,氣一下衝到腳趾尖上去。腳趾的中趾氣最不好到,能到腳中趾尖了,氣就通過去了。過去腳上的八卦,中趾是一個坎卦,實際第三腳趾是沒有經脈的,第1、2、4、5趾都有經脈。練彈腿翹足轉腳腕子,中趾會轉圈就好了。大拇趾、小拇趾好轉,二趾、四趾也好轉,唯獨中趾不好轉。大家可以脫了鞋轉轉試試。松膝,膝跪足面往下跪,意念往下跪,但必須腳心輕輕往膝蓋提。臏骨上緣正當中有穴叫鶴頂穴,從湧泉通鶴頂,是從腎經到胃經。從鶴頂往上一收,縮會陰,從胃經又到腎經(好多經脈都在虛危穴匯合),這樣把下肢的氣提起來了。然後用鼻子尖找會陰,往後一轉提百會,百會升起來,你這樣練,身體就比較輕,不會那麼沉,那麼費力氣。要注意收下頦的目的不是把下頦使勁擠住。關鍵不是下頦,而是喉頭。收下頦,鼻子向下找會陰,喉頭往回收。通過玉枕上百會;大圈小圈往上一頂,整個人就領起來了,氣就比較整,比較充足,內氣外氣就好連通了,這樣連地氣帶天氣都有了。腳心湧泉往回一收把地氣收起來。形神庄練內混元不是講了嘛,要跟外面相接,只是把內外相接的深度加深了一些。你要這麼做,湧泉穴容易打開,氣容易進來,累的程度會減輕,因為內外氣通了。松膝蓋的時候,兩個膝蓋擰著往一塊擠,兩個股骨往裡擰,把襠撐開。過去講「勒腰束氣把襠撐」嘛,用腰帶把腰紮起來,把氣束起來,用氣把襠沖開,從下面也要往外撐,襠就圓了,腎氣就足了,先天氣就慢慢升起來。我們要懂得怎麼一步一步地對整個氣機去導引,怎麼去促使它變化。像這些問題解決了之後,氣就變得快,收得多。所以每一個部分都得有正確的形體來促進我們的氣的正確運行,促使外面的氣多往裡邊收。每一個動作裡面都藏著很深的東西,尤其咱們講腰以下的部位,因為腰下牽涉到下田、地氣呀。當然上面也關係到這些問題。我們胸背是收氣的,涵氣的;上肢是運氣的,使氣怎麼運動,怎樣通暢;頭部是怎麼去主宰(當然頭裡面也還有收氣的問題)。關於收氣我給同學們講過,眼睛不是可以收氣嗎?情緒的運用不也是收氣嗎?在腰以下靠形體動作來收氣,把氣收起來,存起來,運用起來。
清山遠水 2008-06-15 19:53
ⅩⅥ、足腳的要求最簡單,但又最難練。因為腳整天受壓迫,忍辱負重,你想輕鬆輕鬆也不行。所以我們對它要求簡單,就是兩腳平鋪,兩腳要平,放鬆。一站應該是全腳均勻著地,不能把重心放在腳後跟或腳掌上,不覺得有一個地方著力太多,自己給自己調整重心。有的同學覺得腳趾頭不好著地,那就加點意念,讓腳趾頭輕輕地著地。但是和練武術的五趾抓地不一樣。練武術,腳趾頭使勁抓著地,猶如老樹生根。智能功雖然不那麼要求,但不能一點意念都沒有。我們真正放鬆之後,有時真覺得腳心著了地。夏天你赤腳,站在沙土上(不要太虛松),站會兒,覺得腳心著地了,當你一挪開腳,看腳窩,腳心是空著的,沒著地。覺得腳心著地,是氣松下去了。但是有不少人,的的確確往沙土上一站,腳心也能印上,成為扁平足。這種扁平足可不是病態。一般的扁平足足弓太平,不能走遠路。這是腳上的關節和韌帶放鬆了,加意念往下一沉,腳心便下去了。一放鬆著地了,可一提又起來了,它是活的。手能突——含,含——突,腳心也會這樣。如果這兒一鬆開,暴發力就有了,腳一綳勁,一彈跳,可以跳得老高。這是從形上搞的武功。飛檐走壁的武功,他們不一定都全是這個樣子。當然,都得下苦功練啊。昨天羅老師問我:龐老師,河北體院計劃練一年,大馬步站庄能站半個鐘頭。不是專業的,這麼練一年行嗎?我說,身體健康的人應該能達得到。按過去講就不允許練一年才達到半個鐘頭,至少一個時辰(兩鐘頭)。一般的練少林武功,第一年練揉腹卧功,然後練千斤力(神勇餘力)。不允許做其他動作(可練練靜功),就是躺著練揉腹,每次揉兩個鐘頭,一天子午卯酉四個時辰共八個鐘頭。第二年練習馬步站庄,能站過一個時辰了,才允許你開步,即站著馬步走。三個月最多不超過半年。你得換力,把力氣換了。前面有了基礎,這就好做了。現在我們不練武功,所以不這麼搞了。但是我們得把身體練強壯,你往那一站,有站如松的勁頭才行,同學們得刻苦練,拚命練。你別按著普通上學那個勁來要求,上學了,念念書,下了課做做課間操,下午打打籃球,搞搞體育,那就不行。我們到這兒來學習,是練功夫的,學這些書不是主要任務,用它給你調節調節情緒,在腦子裡面打一點烙印,更換更換腦子,你這樣看才行。你到這兒來就是練功來了,就得拼。我不是講過楊露禪?他給人家做活,裝啞巴偷著學,拚命練,長本事。腳的要求很簡單,你怎麼練它?你不練腳出不來力氣。你要用武功的練法那樣練,腳又放不松。這裡告訴同學們方法。兩個腳站好以後,從兩側往下放鬆,人體慢慢的前後整體地晃動,重心就在腳上來回壓,慢慢氣能衝到骨頭縫裡去了,就沖開了,放鬆了。平時買飯排隊的時候,就晃蕩晃蕩唄!我們要把練功打成零散的,要不然練功時間都練這個,功怎麼練?練站庄的時候,你體會體會。腳動一動;蹲牆會蹲了,慢慢把身體往後放一放,往前動一動,意念往腳心充一充。不同的練功的強度有不同的體會,所以我們要真是練功,就得自己來拚命啊!自己想竅門,找竅門,去琢磨,體會。我講的是原則,不可能把各項方法應用都講了,也留下個餘地,你自己琢磨出來的,會覺得好使喚。為什麼現在功法那麼多?如果倒退到一兩千年以前,功法不會太多。來位老師一教,這個學生這麼體會,他這麼得意,他教徒弟的時候就把他得意的說一說。那個徒弟練起來那麼得意,他教徒弟那麼教。過上幾代,面目全非了,誰跟誰也不一樣了,就分門立派了。你看武術長拳屬外家拳,裡面的好多名字都跟太極拳一樣。它慢慢變樣子了,練法不一樣了。所以我們現在自己多琢磨,但是我不希望你現在去創套拳,你真要創套拳我倒也高興。當你還沒有學會的時候,不能去創,先按照這個要求去做,去拼!我們講到這兒,把身體各部分的東西都講了,每一部分你都得認真去體會。拿腳來說,過去講「聖人呼吸在踵」,叫「踵息」,一吸到腳後跟,你氣通不了行啊?不放鬆通得了嗎?那麼晃蕩晃蕩,氣一下下去了,你再慢慢練呼吸,一吸氣能不能下去,一呼氣能不能上來?這不就練踵息了嗎?這就是高級呼吸法。當然你身體要不能放鬆,想了半天氣也不下去。都想的是腳後跟那個厚皮,它長了好多繭子,你就想不到裡邊去。你真慢慢精神放鬆了,形體放鬆了,一動彈,氣能流進去,你才能體會到裡邊。希望同學們對每一個姿勢都要這麼去反覆琢磨、反覆體會。這一章書就得一個字一個字地摳。譬如說:頭怎麼動才能都符合要求?說頭要中正,怎麼中,怎麼正?面部放鬆,似笑非笑……口訣都有了,你真要做到了,面部氣血都充足了。說到展眉落腮,你們體會體會,落腮和不落腮有沒有區別?展眉要笑,落腮,下頦回收,往下落。動作要領非常重要,不重要我寫這麼多字幹什麼?我就不寫它了。好多同學都不注意落腮這兩個字,你腮往下落一落,玉枕、玉枕下面,和不落腮感覺一樣嗎?喉頭一收,一落腮,那兒氣就滿了;你不落腮,那兒氣就不滿。對姿勢要求和動作要領,得一個字一個字地摳,琢磨它是什麼意思,體會體會。把我們的全身各部分都充起來,那非常不容易呀!可以說這章書字字千金。我們這麼講好像有點自己誇自己了。要不然,你丟一句話裡面都有功夫。前幾年我問過好多輔導員,面部要求是什麼,他們基本上都沒講落腮,沒注意這個問題。所以各個部分的姿勢要求,同學們一定要好好看,好好體會,一字、一詞、一句地體會,或者一個整詞、半個詞都要體會它有什麼內容。同學們還怕有閑時間?這麼多東西,琢磨琢磨,都快累死了。平時趕上跟這個相關的練這兒,跟那個相關的練那兒,都把它生活化了。日常生活當中,只要是不做低頭,你就頂頭懸。一看東西往回收,不說話,閉著嘴。但是,同學們該說還得說,不要走極端,連經驗都不敢交流就錯了。你總不說話嗎?有時候說閑話,真該說話的時候又想到:「唉,別說話。」但一高興了,腦袋就管不住了,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應該是你該講的要講,氣功的話要去講講,這麼做還可以調整調整自己。談談練功的體會,這並不是顯露自己。這裡就有這麼一點區別,有的人想顯擺顯擺我比你們強,那氣就跑了。同學們交流交流經驗,體會體會,印證印證,意念裡面沒有顯擺自己的想法。關鍵是那個意識的發動點怎麼動,動機不是顯露自己,怎麼說話氣也不跑。你不顯山不露水,就是利己利人,是個好事情。好多問題我們必須要會辯證地看。我們練功的各部身形要求,—定要結合到生活當中去,走路、吃飯、睡覺、坐著念書等都要注意身形要求。這樣腦子裡的氣功意識就深了。你會隨時隨地用氣功意識,功夫就長了。咱們學了十六部身形要求, 日常生活當中無非就這麼多動作,只要把它貫穿到日常生活當中去,有意識地練它,這就解決問題了。可千萬不能當老師叫你放鬆,你這才趕緊放鬆,放鬆腳、放鬆腿、放鬆胳膊、放鬆胯、放鬆……哪有那麼快呀?一說放鬆,全身放鬆。不管它了。一做動作,意念一發,動作就出來。要這麼去練。平時單兵教練,一點點練,到真練功的時候,要聚精會神。平時練和整體練功的時候不能完全一樣,這兩個必須要結合起來。局部的練功像有時候掰掰手啊,練功的時候搞這個,那功就甭練了,群體場也沒有了。這就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得下功夫,有時間就摳胳膊、,摳腿、摳腦袋、摳身子。以後大家轉身,都要學會慢慢轉,加上意念,不能隨便轉。讓那脊梁骨一節一節轉,我先把腦袋轉過來,再轉胸,再轉腰,一點一點地轉,把意識和形體結合起來。我倒覺得過去女同志戴大耳環有用處,其實掛得越大越好,這樣她不能隨便轉了,使勁一轉,「鐺」打腦袋一下。她得慢慢轉。過去要求女人走有走相,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不能輕浮。我們可以想像自己戴著耳環,慢慢地轉頭,耳環別動彈,要會穩重、內收,經常去體會。
清山遠水 2008-06-15 20:01
第三節 練功的動態要求前面講了各部身形在安靜時候的正確姿勢要求。對這些要求,即使練動功,動的部分也要結合動勢體現出來,而不動的部分則仍需保持身形的正確姿勢。至於說練動功的那些具體姿勢,以及姿勢的轉換,那屬於功法部分的內容。下面講的是練動功的動態要求,是總的原則,不是具體的姿勢。Ⅰ、形松意充在智能動功的預備姿勢的口訣里有「形松意充」這句話,它和這兒要講的內容有相同的地方。為了讓大家加深理解,把動作、姿勢做得更加合度,所以在講動態要求的時候有必要再把「形松意充」具體講一講。  一、形松意充的內涵  形松,指形體放鬆;意充,指意念要充到身體裡面去。這是兩個內容,一個是形,包括氣在裡邊;一個是神,包括意在裡邊。智能功就是強調一個神、一個形。當一說形松意充的時候,要從形體和精神這兩方面去注意。  (一)形松:這個形更確切地說還應該包括形體裡面的氣,因為氣相對神來說是比較粗的,所以形和氣都應該有。形包括皮、肉、筋、脈、骨以至內臟。說得更加具體點,形包括肌肉、血管、皮膚、肌腱、韌帶、神經、神經結締組織等,每個組織外面都有膜。做到形松要注意由表及裡、一層一層地放鬆各組織。當然,身體要真正做到松,首先精神和意念必須要放鬆。換句話說,形體的放鬆是在意念(精神)放鬆的前提指導下達成的。如果我們精神非常緊張,就做不好形松。如大家剛見到我時,心情很緊張,那時讓你放鬆,你就不好放鬆。有的人初次上台講話,讓他放鬆,他怎麼也放鬆不了,甚至緊張得腿都顫抖起來,說話也不聽使喚,就是精神沒有放鬆,精神和形體是互相制約的。精神緊張了,形體放不松;形體真放鬆了,精神也不容易緊張。以前練氣功講松靜,我們現在講形松意充,神意不是要靜,而是要充,這就把過去的松靜原則具體化了。放鬆主要指形體的放鬆,而形松是以意念放鬆作為前提的,要在意念引導下進行:皮膚放鬆,肌肉放鬆,關節放鬆,骨骼放鬆,內臟放鬆……不能囫圇吞棗地一個「放鬆」就完了。一般的人可以這樣說,對師資班的學員得要求深一點、細一點。可以把解剖學那些知識都用過來。如放鬆關節的時候,把關節的韌帶、關節囊裡面都想一想,讓它們放鬆。當放鬆腰的時候,想一想脊柱、脊間韌帶、脊上韌帶、黃韌帶等,讓它們都鬆開。  放鬆時注意不要用僵勁,不用綳勁,不是使肌肉使勁綳著。一般保持形體的緊張度都是靠肌肉、肌腱的緊張收縮來維持的,現在讓你肌肉不要綳勁,那動作怎麼做呢?人的兩條腿支撐著形體已經習慣了,平時我們站立的時候並不覺得綳勁,但是有的地方還緊張著。你把肌肉使勁綳著,胳膊使勁用力伸,伸肌和屈肌都綳勁,那是什麼感覺?形松是把形體輕輕地放著,能夠維持那個姿勢就可以了,但是又不能鬆鬆垮垮,應該是「松而不懈,緊而不僵」。要松,但不能懈怠。過去農村有句俏皮話:賣肉的把你骨頭剔去了。像沒有骨頭一樣一耷拉,那是懈怠,松不能松成那個樣子。同時還得保持一定的緊張度,沒有緊張度,胳膊就抬不起來了,肌肉還得有適當的維持平衡的力量,但不能僵硬。如胳膊飄飄悠悠地一字平伸著,肌肉需促持一定的緊張度以維持平衡,若肌肉用力收縮,使勁綳勁,這樣雖也保持著姿勢,但那樣就僵了。「松而不懈,緊而不僵」,是放鬆的標準。要達到這個標準該怎麼去做?看二至五歲的小孩,他們走路、拿東西的動作就是「松而不懈,緊而不僵」的。如小孩子彎腰拿東西,腿下蹲,整個身體也放鬆著下去,身體是活的,腰是圓的。不過話又說回來,你讓小孩子僵他也僵不了,他的肌肉沒經過很好的鍛煉,力量還不夠強。跟小娃娃玩一玩,逗一逗他,從中能學到很多東西。我特別喜歡小孩,握手和照相的,我對小孩特別關照,一方面小孩子好接氣,另一方面小孩子特別天真無邪。抱著他也好,摟著他也好,都很自然。你說「走—走—」,他就跟著你走了。大人就不這樣了,「哎呀,栽倒怎麼辦?」小孩子沒有這個想法。沒事多看看他們,小孩一抬胳膊、一轉身都是放鬆的,都不僵,尤其看他們彎腰下蹲,拿東西。當然,不到一周歲的小孩子,拿東西時手還晃晃噹噹地拿不準,那是意念和形體還沒很好地結合上,氣還過不去。小孩子睡著了,胳膊、腿一攤,那是典型的鬆懈狀態。成年人也是這樣。睡著後,你抬起他的胳膊,然後鬆手放開,他的胳膊只要不是對著身體,就「啪嗒」一聲栽下去了。(你把他的胳膊往他身上放,它就慢慢地下來。這是人的自我保護性反應。)  (二)意充:意充是將意念充到形體裡面去。形體放鬆了,如果意念沒有跟著充進去,這就是鬆懈。你只要放鬆後把意念跟上了,它就不會鬆懈了。形松和意充是相互為用的,你不能光放鬆,意念得跟著。拿推揉來說,推揉時形體要放鬆,如果什麼都沒有你怎麼去推,怎麼去收?把形體放鬆不綳著勁,關節放鬆肌肉放鬆胳膊抬起來,意念充到裡面,一推一收,用意念支配著形體動彈,這麼搞起來就不會鬆懈。如果使勁綳著,意念就不好充,只是支配的肌肉緊張了。練氣功不是這樣,而要意充,要讓意念滲進去,滲到裡面去。捧氣貫頂法練通透,怎麼去透?意念得進去,得透過去。意念充到裡面,像給氣囊打氣一樣,「嗚——」就充上氣了。實際說得更簡單一點,意充就是意念和形體相結合。你只要結合了,它就有不同程度的充。《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中講了,神形並重練法分幾個步驟:神念形、神觀形、神入形、神形合、神形妙。當你神念形時,意念注意這個形,就有一個意念在充。當你做到神觀形的時候(觀是感覺、體察),能觀,必須是意念能充進去才行。做到神入形,那是更高層次了。
清山遠水 2008-06-15 20:01
二、形松意充的作用形松意充兩者是相互為用的。形松而意不充,達不到練功的要求;光意充而形不放鬆,意往往也進不去。用意念放鬆形體,放鬆、放鬆……這本身就是意充的過程。形體一放鬆,不壓迫血管了,血液就好流通,而血液里又有氣,這樣氣也就好流通了。意念一充,意念一動,氣就過來,就練得氣更好地充到身體各個部分。所以形松意充的目的就是讓身體里的氣更好地在身體各個地方充斥起來。我們的生命活動是拿氣來維持的,練氣功就是讓你把各個部分的氣都充斥好,把氣練到周身各部,使周身各部的氣都充足。一個地方氣不充足,這就是病態,功能態就低。這一點同學們要特別注意。你只有把形體放鬆了,意念充進去,才能夠使氣更好地達到身體各個部分。你哪兒放得松,意念充進去充得透,你哪兒氣就多。越好注意的地方,氣越容易去得多。比如人的手意念就好想進去,因為手經常活動,運動非常隨意,容易放鬆它。讓你充腸子裡面就不好充進去,充肝裡面也不好進去,因為平時沒有練它。我們要通過練功慢慢來解決這個問題。為什麼腰不好松啊?因你不常鬆動腰。平時光坐著時能向後凸腰,能這麼彎腰,可那個脊梁骨並沒有真正放鬆,平時沒多用它。經常活動的地方、熟悉的地方好松,意念好進去。行為心理學已通過實驗驗證了這個問題:身體不動彈,意念一想身體某個地方,如想「胳膊要動」,這個地方的生物電、生物磁就會發生變化;腦子裡想發某個音,喉頭那裡就動彈。過去練拳的,還不要說高明的武術家,一般練太極拳練至「懂勁」的,你和他胳膊—搭,不要推,你要一想推,他就感覺到了。1966年我跟一位老師學拳,他說:「你碰著我不動,你想推我,往上、往下、往前、往後都行,我能知道。」我當時還不懂這個道理。還想:我想的他怎麼會知道?就去試,「你要推」,「你要退」,「你想往左滑」……他都感覺到了。練太極拳,先要達到懂勁的功夫,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當然到了更高一層的功夫,你和他連碰都不碰,只一想,他就感覺到了。意充,意念一想,氣就跟著過來了。我舉這些例子,就是讓大家更好地領會意充的含義。意念想進去,氣就跟著進去了。形松而意不充,形體不動時叫乾癟;若形體運動時叫空描——空著描,裡面沒有東西。給同學說一個小的事例。我的一位老師講:他師爺哥倆在屋子裡聊天,徒弟們在外面練太極拳。(練拳時,形體必須和意念配合上,如沒配合上,老師能看得清清楚楚。當然這也不是什麼高水平的東西。)他老師打摟膝拗步,一摟膝,不知想什麼了,正好他師爺在裡面看到了,叫他老師的小名:「仨兒,看(kān)住!」看住什麼?就是讓你自己看住自己別跑了。你的神跑了,意念沒有守住自己的形體,手出去就輕飄飄的,沒有東西。練捧氣貫頂的推收,你若帶著意念做,一看動作就很渾厚。意念越足,氣勢越磅薄。如果跑了神,雖也這麼推收,但跟趕蒼繩差不多。你真能做到了形松意充,神就跑不了啦,精神就集中了。你總得守住自己的形體,而且意念從裡面充。意充是從裡面充,開始練功時它是根本,到了高層次練功它仍是根本。神念形是意充,神觀形是意充,神入形也是意充,神和形合也還是意充。當然達到形神妙,那是高層次的東西,是形和神不分了。形松意充,是要把身體各部分的氣都充起來。如果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它自己也會水到渠成,「嗚——」身體各部分就充起來了。智能功為什麼要主動運用意識?智能氣功和傳統氣功不——樣,主張內氣、外氣並重。我們練內氣外放,外氣內收,意念不充,氣怎麼出去,怎麼回來?只有意充上了,才好來回出入。我們不講松靜,而講形松意充,是根據智能功的練功要求提出的。你真靜了後氣是能夠自然流通的,我們加上主動讓它流通,而且內外通,這樣氣血通得更快。一開始練功,形松意充使得氣血流通;到了高層次,神、意真正要和形體相結合,也得從形松意充上走。你的形體如果不放鬆,僵著,是達不到神形妙這樣的高層次的。我們現在所說的松是宏觀的松,高層次的形松就不是一般的鬆了,不僅是肌肉、肌腱、韌帶這個層次的放鬆,而是到了細胞層次的微觀的放鬆(當然我也沒達到這個層次,從理上講應該如此),細胞膜以及細胞核的核膜都得放鬆。這個松關鍵在於「透」,裡面一松才能透,什麼能透?氣能透。所以形松到高層次,微觀層次也得透。  在《混元整體理論》中講,人有七個層次,其中細胞這個層次屬於第六層,後面還有細胞里新陳代謝變化的層次。這都屬於整體性的問題。松,關鍵要從透上去努力,一放鬆就要透。我們現在練功時一放鬆,要用氣去透,要加意念往裡面透,不加意念不行。意念要充、要透,往裡邊松透。松透、充透,到了高層次這兩個分不開(這裡面還有個虛實關係,後面再講)。充是意念充進去;松是形體放鬆;透是氣進去(意念跟著進去,否則氣進不去)。松透、充透使形和神互相交融到一起。有形之體看起來是實著的,但是這麼一松、一透,意念一充、一透,它就不是實著的了,就變樣子了。人體里的組織,只要意念稍稍一變,就不是那個樣了。因為人體生命活動是活的。骨頭、肌肉、筋等,用這樣的意念活動,是這個樣子;你變個意念活動,就變樣子了。如細胞裡面,核糖核酸是由核苷酸連成的。單個核苷酸是很堅硬的物質,可人體裡面的核苷酸鏈非常地柔軟。整體特性就有這麼個特殊性。所以人體里的生命活動有它的特殊性,不能用外面的東西來衡量它。比如死人的骨頭硬得很,砸都砸不動,可在人體里的骨頭可以變得很軟。過去練氣功不是可以練得骨軟如棉嗎? 而這還不是高層次的功夫。有的硬氣功不怕打,拿刀砍也不怕。還有一種功夫,一刀扎進骨肉里,拔出刀後,身體完好如初。這功夫更厲害。扎肉易練,練半年就行。拿粗的鐵絲磨尖子,扎進去,拔出來就長上了,不流血。扎骨頭就要費功夫了。練松透、充透,形體放鬆、意念放鬆,意念跟進去、充進去,這樣就把身形變個樣子了。到了最後,松透、充透得很好,形體松得很好,來什麼就都容納得下了。它鬆了嘛,一松就能容萬物,來什麼進什麼。來個刀子,想進去就進去;再想出來就出來。松後什麼都能容,而且裡面的氣量多了。慢慢有形之體處處都能穿氣了。一個實在的不好穿氣,哪兒都鬆了,哪兒都可以穿氣。松得越細微,氣穿得越多。因為意念是無形的,跟原始混元氣相彷彿,它和實體能兼容,什麼都能穿得進去。  形一放鬆,神能穿進來了,誰都進得來;反過來說,意念非常精細,哪都進得去,沒有進不去的地方。形體沒有不能容的,意念沒有不能進的,到這種情況就達到神形俱妙了——神和形都達到了妙境。到了這個時候,用意念想顯出個形來,神聚氣落於形,人就是有形的;把形一抽,走到氣上去,人就看不著了。有沒有隱身法呀?有一種是高功夫的隱身法,已達到神形俱妙,顯則神氣合於形,隱則神形合於氣(或者形氣合於神)。還有一種用法術的隱身法,比較簡單。它可以用障眼法,一般人能障得住,有的人就不好障。怎麼做?安靜、放鬆,意念從頭頂出去到虛空,和虛空之氣結合後拉下來,像罩子般罩住自己。如果你的意念和虛空之氣能很好地結合,往下一罩,一般人就看不著了。1982年,河南有一個人說自己會隱身法,在北京見著我了,挺傲氣的。我說:「隱來看看。」他便做了,但怎麼也隱不上。我說:「你現在沒有隱上。」他說:「是呀,我也覺得沒有隱上。」我問:「你是有老師指點,還是自己搞的?」他說:「我沒有老師,只聽一個人說過,我摳著練練出來的。搞過十幾次表演都很成功。」我說:「就因為你老表演,所以今天成不了。再練十年也不好成功。」沒有經過老師允許(沒有經過師傳),你自己作研究可以,但不能拿著功夫顯擺自己。還有一個人,他說他會發光,也好吹。我說看看,看了後到現在他的光也還出不來。有了功夫之後,不能顯擺自己,不能拿功夫去逞能。當然為了教人,偶而作個示範不是不可以。按道理說,教人作示範都是不應該的。教人就用理來講清它,作示範實際叫布場,是為了給大家帶功。你若不是為了給大家帶功而作示範,那就沒意義,也是不應該的。既然要布場,那麼就按布場的要求去做,何必去搞那些功夫呢?將來你們有了功夫,相互間交流交流可以,可不要顯擺,「我比你們強」,你只要有了這個概念,那個氣就不好了。不是交流思想、交流經驗不好,交流可以互相切磋,互相促進,只是你在交流時不要有自己比別人高的想法。想顯擺顯擺自己,「我比你強」,「我鎮你一下」,「我蓋了你們了」,有這種想法就錯了。沒有這個思想,而且善意地希望別人好,就憑這一念,你給別人講一講就能長功夫。我們要特別注意這一點。
清山遠水 2008-06-15 20:02
三、形松意充的方法  (一)意想放鬆法。這是意識用放鬆的指令使形體放鬆的方法。  1、三線放鬆法  三線即體前中線、體後線、體側線。前面一條線,松……松……從頭到軀幹到腿到腳;後面一條線,從百會向後沿督脈帶著背部到腿到腳上去;再放鬆側線。至於線到底在哪,差不多就行,大概一個路線,一步步往下想「放鬆——放鬆——」。你們要注意,放鬆時不要將人催眠了。下面將講到的放鬆法都能催眠,因為都是從上向下放鬆的,意念從上向下導著走,氣血隨意而行,頭上氣血少了,再加上個單一的意念,就能進入催眠狀態。催眠術,聽起來很玄妙,其實做起來很簡單。組場放鬆,按三線放鬆法反覆講,「安靜,安靜」,十幾分鐘左右,50%以上的人能被催眠。1987年,北京海淀區智能功研究會搞過實驗:大約十幾個人,組場,「頭部放鬆,面部放鬆,頸(原為勁)項部放鬆,胸背放鬆,腰胯放鬆,腿放鬆,腳放鬆」,反覆這麼導,一般十幾分鐘之後,場中的人的腦袋慢慢耷拉下來,別人捅他都捅不醒。  2、自上而下的分部放鬆法  閉目凝神,意念發出指令:頭放鬆、頸放鬆、肩放鬆、胸背放鬆、腹放鬆、腰放鬆、胯放鬆,從肩到肘部放鬆……一個部位、一個部位地意想放鬆。這既是放鬆的方法,也是練功集中精神、入靜的方法。看起來很簡單,你真要認真做,它就可以達到一般練功的效果。過去搞松靜就這麼放鬆,反覆想,精神集中了,也就入靜了。越入靜,越容易放鬆。如果你自己發命令自上而下放鬆,內在很靈明,就不會被催眠。為什麼?因為內心明著哩!自覺地發命令放鬆,放鬆了,感覺很明顯,裡邊氣多了,也感覺到了。練功和催眠哪裡不一樣呢?練功時你有體察,體察放鬆沒放鬆,氣怎麼樣,——體察就成為明覺,有明覺就催眠不了。很多人對催眠術和氣功入靜二者的區別、機制不清楚。有的搞催眠術的就講自己搞的是氣功,實際二者是不一樣的。被催眠的人只有被動覺,他能接收,而沒有主動明覺。練功有主動的明覺,裡面有個主人翁。被催眠者的主人翁跟催眠師連上了,被動地聽,他只接受催眠師的信息,對別的不起反應。而練功的人有時高度入靜之後(入大定),甚至將他胳膊砍掉了,他都沒有反應,也不流血。為什麼沒有反應?他集中到一點上去了。那跟催眠有什麼區別,被催眠後不是也沒有反應了嗎?被催眠者對催眠師的信息起反應並和它保持一致;練功者入大定後雖然對外面所加的刺激沒反應,但他裡面是明的。  意想放鬆法實際上是把形和神很好地結合起來的具體運用。實質是:形體放鬆,意念集中,用意念來指揮著形體放鬆。實際來講,任何的放鬆都貫徹著意想放鬆,都需要通過意想來放鬆,只不過有些人不會那麼做。有的人想頭部放鬆,他越想越緊——意念太實、太執著。怎麼辦呢?需要再講些具體方法。  (二)深呼吸放鬆法  此法不是在練功中老呼吸。練功中一時松不了,或來個事使你緊張松不了,就用深呼吸法,鼻吸口呼。一般集中精神搞三五個呼吸,精神及上半身的形體便放鬆了。過去有好多功門,練功之前先練幾個呼吸,所謂「吐出濁氣,吸進清氣」。還有人練此法時(尤其坐著),一吸氣到肚子那兒一沉,腰放鬆向下一坐,再呼出來。民間宗教裡面,有時一吸氣屁股還顛一下。像跳大神的都會蹦噠蹦噠,實際有的是用深呼吸往下催一催呢。  (三)發聲放鬆法有的人用深呼吸放鬆法也不行,綳著勁,憋得慌,所以方法還要多點。「教人之患,患在方法少」,我們多學點方法,教人時這個方法不行,可以換另一個。「學人之患,患在方法多」,學學這個,學學那個,最後什麼也學不會。多學點方法,你不要都練,專練一個,一門深入進去,那也可以。但人們往往見異思遷,朝秦暮楚,這就壞了。發聲放鬆法發什麼聲?能用來放鬆的發聲比較多,我們用一個比較規整的、從過去的發音學來講是比較受推崇的方法。這個方法是周潛川老先生搞出來的,即發「松」字音。上海陳濤他們搞的「放鬆功」也念「松——松——」,同時意識裡面讓它放鬆。「松」是一聲,屬剛音。一念松,氣向上直衝額頭,所以周潛川把「松」字音改了改:不能光念「松」,要從「松」變成「送」,從一聲滑到四聲。發「松」字音,氣上去了,念「送」,氣又降到下面。「松——送——」,這樣反覆地發一發,加之「松」的意境又很好,身體就放鬆了。一般地來說,對放鬆不了的人,尤其是練靜功放鬆不了的,練這種方法比較合適。  (四)貫氣放鬆法捧起氣來向前面貫,捧起氣來向後面貫,再捧起氣來向側面貫,就跟三線放鬆差不多。三線放鬆用意念想,這裡有意念,手還在外面導引。側面的貫氣放鬆要注意手這麼下:先象捧氣貫頂一樣,手經顏面至胸,再移至腋下,指尖向前,掌心向下,虎口張開,沿兩脅向下導引。在過去民間宗教里有個口訣,「南海大士是觀音,觀音菩薩真慈善」。它是這麼做的:兩手捧氣至頭上再向下貫,同時口裡念這個口訣。念「觀音菩薩真慈——善——(拖音漸弱)」時,手沿兩脅向下導,氣一下子就下去了。而且當你生氣氣得胸悶脹飽的時候,用這個口訣也非常靈。(大庭廣眾我沒有講這個,怕被誤解為宣傳迷信。)發此音既能夠放鬆,又能夠調氣,還能夠舒肝。
清山遠水 2008-06-15 20:02
Ⅱ、神為主宰不管是動功還是靜功,練氣功的任何一個原則,任何一種方法,都必須以神為主宰。如形松意充,也必須以神為主宰。你想「放鬆」、想「意充」,這本身就是神為主宰,意念在裡面起主導作用。主宰就是主導作用——主人來導。今天早晨我推敲了一下,覺得把「主宰」改為「主導」更確切一些。因為有時候你主宰不了,它不聽啊!實際是神起主導作用:我做主,你聽我的,主人引導著這麼走。任何的練功都必須以神來主導。有的人說他的功不需練,不需要意識。不需要意識?沒跟他學功之前,怎麼成不了氣功啊?(我們講清靜法門也講過這個問題。)為什麼他接受了你的功理之後就可以練功了?實際是他將這個氣功道理接受了,按氣功道理去做了。說「不需要練功,你只管吃飯、睡覺就行了」,那普通的吃飯、睡覺怎麼就不行呢?那個老師准不讓你傻吃傻睡,他還必須給你講講功理、功法。有的人講,練他的功可以看電影、電視。那他是不是可以這麼做:辦個學習班,一句話就完了,「你們回去願意幹什麼就幹什麼,完了,走吧!」這樣行嗎?不行,人家回去照樣練不了功。他還得教教功法,講講理,讓大家跟著他練一練,然後才說:「我這個功隨隨便便。」可這一句話就主導著你了。「你看電視也行,看電影也行,把胳膊腿動一動就行了。」你不也得動一動嗎?一邊看電影,一邊動一動,那不是氣功生活化嗎?這本身也是一種練功方法,怎麼能說可以不練、可以隨便?這叫氣功生活化!但氣功生活化也不能代替專門練功,你還必須要有專門練功。有專門練功,再加上氣功生活化會更快一點。而且要做好氣功生活化,得通過專門練功養成氣功習慣。因此,要辯證地對待這些問題。將來你們出去,碰到哪個門派講什麼,你得懂得它的實質,不要為它的表面東西所迷惑。有的功法講:「我這個功法不需要搞意念活動,也不需要入靜。」這句話本身就是意念活動。他的腦子裡經常有「不搞意念活動」這個意念,這個詞將他的心猿意馬拴住了,意念不往外跑了。比如讓你入靜想這個粉筆,因特殊了,有的人想不住,所以就「不搞意念活動,隨便練功吧」。但「隨便」也不能這樣:一練功,背外語,做代數幾何題。「不搞意念活動,隨隨便便」,這個「隨隨便便」本身是一種意念活動,讓你隨隨便便,別執著。本來過去這麼講還是一個好內容,說要隨隨便便,可是那個時候練功也沒有讓人隨隨便便的。一練功,隨小孩玩去了,或跟別人跳舞去了,沒有這種情況。練站庄也好,練動功也好,老師都看著你,隨隨便便地練,不執著。現在有的人把隨隨便便這句話改了,可一改改壞了。尤其是公園裡的老頭、老太太,一邊抖著手,一邊「你們家吃什麼呀?待會兒上哪買菜去呀!……」就這麼干,還挺受歡迎。覺得省事啊,又練了氣功長了本事。這就把氣功庸俗化了。這是為了迎合一般不懂得氣功的人們的庸俗心理:想不練就能長功夫,隨隨便便。「練功要隨隨便便,不搞意念活動」,這本來是「不搞意念活動」的意念活動,這也是神為主宰。有些人不然,隨隨便便,瞎說話閑聊天,東家長李家短。這是扯閑話的功,把氣功庸俗化了。不過這些東西都長不了。將氣功神秘化不對,庸俗化也不對,必須是神為主宰。神為主宰講兩個方面。  一、神與形合  神為主宰,主宰誰?其中一方面就是主宰形體的運動。怎麼主宰?神與形合。  第一步是神念形。意念想著形體,發出運動指令,指令要從深層意識發出,把一個深的意念直接貫穿到形體里。這跟形松意充聯繫到一起了。形體要松,加上特殊的動作,意念充進去帶著形體動。一開始,神念形運用的是概念思維,「我要動」,「要推,要拉」,腦子裡出個概念。一推,把「推」的指令發出去作用到形體上。  第二步,神觀形。觀是閉著眼睛「看」,實際上是體察。體察思維主導著形體。當然你也得發出指令,讓形體運動,閉著眼「看」它怎麼動。  第三步,是神入形——神到形裡面去。簡單的神入形是直接用運動思維。如推拉時,意識光注意推拉的動作,沒有推拉的概念,但又和形體運動結合得非常好。這叫神入到形裡面去了。小孩剛會說話時,他腦子裡沒更多的概念,腦子裡一發命令,形體就直接動了,這叫運動思維。成人教小孩子走路,命令他「走-走-走,邁-邁-邁」,他不懂得什麼邁不邁,一說邁,直接就邁出去了。拿東西,說拿,他就直接去拿,沒有拿的概念。運動和思維相結合而統一到一起了。但是這個統一到一起是被動的、自然的、不知不覺的。我們的意識已經成為獨立的了,形體活動也獨立了,形體和意識分成了兩家。我們現在要把這兩家再合成一個。傳統氣功講:本來性命是一家。性,指精神活動;命,指人的形體的這種生命活動。它倆本來是一個。為什麼這麼說? 小時候,形體一動,腦子的感覺是和形體及其運動聯合到一起的。命和性是這麼統一的。慢慢有了獨立的思維稱之為神;有了獨立的形體活動,稱之為命。然後再通過練功,把精神活動和生命活動結合到一起,這就稱為性命相合。所以古人說練功就是練性與命,什麼青龍、白虎,鉛和汞,有好多名詞,實際就是身和心或精神和形體生命活動。兩者相合就是丹。但要真正做到相合也不那麼容易。  神入形,入宏觀的形容易,入微觀的形比較難。入局部的形容易入進去,而神形合(神和整個形合住,把整個形都充起來)就非常難了,因為我們的神還沒有這麼大的力量。過去練功達到神形合是結大丹、出神、演神之後的事。結嬰兒演神之後,把神收回丹田靜養,再充斥周身,丹光外放進入各個毛竅,最後粉碎虛空,這時才是真正的神形合一,而且是內外合一。真正微觀的神形合是非常難的。  大家現在能真正做好神念形就不錯了。如練一遍形神庄沒跑神。我們平時練一遍形神庄還不知跑多少次神呢,如「分-分-撐」,「啊呀,這麼酸」,跑神了。應該是:發出「分」的指令,手就分;「撐」,手就撐;「合」,手就合。單一的意念和動作結合到一起,念著形,不跑神,不能出現與它無關的念頭。一開始練動功要把姿勢練熟,如果姿勢不熟,打著打著,「練到哪了,下面怎麼練?」你還想神為主宰?主宰不了。必須先把形體動作路線、動作要求記熟、練熟。你只有真正做到動作合度了,才能談得上神為主宰,主宰形體活動。你動作不合度,「翹掌,成丁字掌」,翹不直,「它沒有翹起來呀」,這樣一想,腦子就不夠了。只有動作姿勢比較規範、熟練了,你才能很好地運用意識。練功為啥叫練呢?光懂得這一套不行,必須得練。尤其動功,好多動功要求你都懂得,你就懂得多深刻,不去練也不行。《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第一章講得比較細緻,大家可以看看。  二、神與氣合  神主導氣分兩個階段。你對氣還沒有感受的時候,就作意想像(以理作意);有了感受、有了感覺了,你就用意念去主導感覺到的那個氣。這是總的原則。一開始練外混元,用手拉一拉還能感覺著氣,身體晃蕩晃蕩感覺不到它。那就得想像有氣。首先從道理上懂得氣非常細微,恍恍惚惚、模模糊糊的。然後按照這種體性去想像。練外混元時,隨著一推一拉,想像有氣在出入。「這麼一想,不就不虛了嗎?」你想的是恍恍惚惚的東西,不是具體的,這樣出不了毛病。等有了氣感,意念再和它合住並主導它。  感覺到氣後,該神觀氣了,該體察那個氣了。實際你一旦感覺到氣,體察到氣的不同特性(有的沒看到顏色,但有特殊的感覺,裡面有個感覺,外面有個感覺),這本身屬於神觀氣。  在過去傳統功法裡面,到了采大葯結大丹的時候,要把神入到氣裡面去。念氣、觀氣,神和氣還是兩家,性和命是分離的。意念集中、集中,慢慢可以入到氣裡面去——神入氣中。因為意念沒有方所可言,只根據意念想、精神注意就能出現上述結果。在功法學中講過,智能功神入氣中比較好入。因為周圍都是混元氣,你就在混元氣裡面嘛!神入氣中再往回收,不就行了嗎?這樣的觀氣比過去體內的觀氣稍稍容易一點。  傳統功法一般要練周天,它有個一定的路線。即便身體里的氣起來了,也不允許領著氣跑,領氣容易出毛病。練智能動功,一旦對氣有了感覺,經常做動作,你哪動,氣就往哪去。這就和傳統氣功練周天不一樣了。周天功就走任督二脈,以後打通奇經八脈。當然通過飛經走氣也可以通十二經脈,但那個練法比較少。智能功呢?有了氣感後練動作,但這時練動作和我們平時練動作不一樣。我們平時練神形合時,做動作是按形體走的,意念和形體相結合,形體一動,帶著氣動。當神氣相合主於氣的時候,就光管氣,不管形體了,意念只注意支配氣的運動,形體會自然地跟著動。這不和自發功一樣嗎?不一樣。這樣練功完全是靠你自己主導著:我想這麼動,意念一想就這麼動;我想那麼動,意念一想就那麼動,你怎麼支配怎麼動,不管形體只管氣,頭腦里只想氣,把形體都忘了,注意裡面的氣,氣一動,形就跟著動起來。這完全是神作主宰的。自發功不是。自發功是通過一個或幾個姿勢重複活動之後,身體裡面的氣動起來了,裡面的氣一致了,之後,氣有個衝動力量,形體不通,氣被憋著過不去,這麼一衝,意念跟著過來,這是神跟著氣動的。如果神不去加強這種動勢,光靜靜地看著它也還可以。可一般的人,這麼一動,意念就動,精神就向那兒集中,越集中氣越多,沖得越劇烈。真正的自發功是要幫助沖開不通的關竅,這兒通不過去,沖一衝。可是,一加意念氣更多了,沖得更厲害。這還是好的。而有的人遇到這種情況就害怕了,一害怕,容易得神經病。另外,有的人用意念帶著氣走,把氣引跑了。本來氣沒有那麼大的力量,身體裡面各處都是平衡的,他用意念把氣的力量加大了,氣沖開一個決口跑了,管不住了表現為自發功不能控制。這個氣是怎麼來的呢?這是動了中宮之氣。這有一個好處:使氣整了,但是,中宮氣一動,把神也動了,叫中宮闖黃(黃,意念)。中宮之氣相當於混元竅的氣。本來臟真之氣是不往外跑的,他在整體動的時候,把中宮之氣連起來,走到浮絡上去了。遇到不通處沖不過去,加個意念往外一引,意念控制不了了,那就瘋了。控制不了也叫闖黃,是小的闖黃;意念闖黃是大的闖黃。這種情況的自發功屬於「神為氣役」(神為氣所奴役),神沒能主宰氣,而為氣所主宰,成為奴僕,神和氣的關係變了。在傳統功法里有好多功法開始先練自發功。一開始先虛靜,裡面氣一動,馬上神作主宰,不能讓它自己隨便想怎麼動就怎麼動。1964年,有位老師在北海教一個徒弟。徒弟自發功一動(這是一位女士,她出自發功時能懸起三尺高),老師就來了。老師拿著把寶劍,讓徒弟也拿著把寶劍,兩個對打。只要自發功一出,一打,她就會迎、會破。老師打這兒打那兒,就這麼引著她動。所以搞自發功不是隨隨便便地發,要以意念引導著按一定的要求去做,這樣就不會出問題。現在有的人千方百計地出自發功,不發強著發,大家幫著催,「發呀,發呀」,這麼一催就催瘋了。那就不是神為主宰,功法也沒了,他就片面追求出自發功。本來自發功一般來說發得對、發得好,三個月(最多不超過半年)就可以將身體關竅基本打通,通了以後就不怎麼動了。好的自發功也是神和氣合到一起了,但它是屬於神合於氣、氣為主動的,氣怎麼動,神跟著怎麼動。神為主宰的神氣相合是神作主的,神先發命令:這麼動,那麼動。兩者有這麼點區別,機制不完全相等。練動功要特別注意神為主宰,隨時隨地、一舉一動都要注意神主宰形。古人所講的性是你的精神活動;命是你的生命活動,包括你的形體和你的氣。你只要這麼一做,就是神形合一,就是性命相合,沒有別的更多的奧妙。古人對好多東西不清楚,所以講不清。現在科學已經能把一些問題講清楚,所以對傳統功法也應該講得更深入。馬克思不懂氣功,也不懂中國文化,他講:生命活動(我們的各種行為)是一個方面,精神活動(意識活動)是一個方面。人的生命活動是服從於意識活動的,生命活動(如幹事情及日常生活各種活動)都是完成意識活動的手段。乍一聽,這不是神形合一、性命相合了嗎?不是。因為人的腦子裡還有很多和生命活動不相干的思想,而且這些思想在意識活動里占著統治地位。我們想幹什麼應該是腦子一動,形體就合上,意識直接命令形體。可我們現在不是這樣,心裡想干某件事,可又瞻前顧後,猶豫不決,考慮半天,最後才作出決定。為什麼有這麼多考慮呢?你的這個思想可行與否還受到環境的限制,人類的生命活動還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因此還不是自由的。馬克思講社會學,所以更多地講到私有制問題。他說,人的生命活動還受著私有的限制,所以人就自由不了,你要想獲得自由,先得解除私有的限制。氣功就不這麼講了。當然氣功也不能脫離現實,人類有個發展過程。為什麼過去多如牛毛的練功人中沒幾個練成功的?那個社會不允許,沒有那個條件。整個人類到了高層次才行。我們現在快行了。我們應該懂得,腦子一想就是。我想出去玩就出去玩,我想吃飯就吃飯,想睡覺就睡覺。說我想殺人行不行?你想殺人人家不讓你殺呀,你還得受到環境的影響。所以自由不是你想怎麼著就怎麼著,得符合整體規律。我們由於不懂得整體規律,所以有些問題就做不到,作為主宰的神就主宰不了。你想真正來主宰自己的一切,就必須把這些規律、這些道理弄懂。應該是這樣子的,我要主宰它去,得向前發展,不能停滯。神為主宰得擴展開來,練功是如此,生活也是如此。若真能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這麼去考慮,練功的時候就更容易做。我們講一個問題往往展開講,不僅從練功中去做,而且要從日常生活中去做。因為氣功是生命活動的一部分,不能把生活和氣功脫節,一脫節就完了。也許同學們覺得講這些離題太遠,不能指導具體練功。其實過去的練功,「擔水砍柴皆是道,洒掃應對盡通玄」。擔水砍柴都是道,洒水、掃地、應酬人事都能夠通到「玄」上去。我們必須在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搞神為主宰。』我們講修養、陶冶,這都是練神為主宰的。來了事不生氣,控制自己,這不也是神為主宰嗎?處理問題處理得好,這不也是神為主宰嗎?關於神為主宰這個練功要素,我們要多想、多考慮。只有多想後,神才能靈,在意識里才能起作用,神為主宰才能貫徹得好,才能實現得徹底。我們不能認為在「推——拉——」時才神為主宰,練功時精神集中,神為主宰;日常生活當中也要養成習慣性的神為主宰。
清山遠水 2008-06-15 20:03
Ⅲ、調整虛實調整虛實這一原則也是很重要的,是初級階段和中級階段的練功必須要注意的。練動功的時候,主要講重心的虛實,重心關鍵在於姿勢方面;還有神(意念)氣的虛實;再有,身體里的氣脈還有虛實。隨著動作的變化,裡面的虛實經常在轉化。這個動作中這個脈實,那個脈虛;那個動作里,那個脈實,這個脈虛。我們現在練混元氣功不太重視脈,所以對這個虛實我們就不講了。我們要求整,把虛實處理好了,一個整體才容易出來。如果對虛實處理得不好,就不好保持整體的平衡,整體就受影響。  一、從重心(中心)分虛實重心(中心)所在為實。重心在哪,氣就向哪去聚,力和氣是一致的,力量就集中到這地方上,這兒就是重心。不是重心的地方,那裡的氣和力就虛。一般練功要求保持身體重心的平衡,但是,作動作時,總會有重心向一邊偏轉的變化。拿站著來說,直著站時,你的重心就在肚臍下面的正當中;如果一彎腰,重心就變了。你兩腳平行直身站立,重心在正當中,兩腳的重心比便為五、五;可你把重心往一邊一挪,這個腳重心重了,就變為四、六;再一挪,變為三、七;變為二、八;再一挪,這邊一、那邊九;再一挪,全部重心落在一個腳上了。咱們練彈腿翹足時,就是重心在一個腳上。這個腳是個實,抬著的那個腳是個虛,這樣人就不平衡。一開始練動功要多注意調整姿勢的虛實。兩邊平衡了稱為雙重,一邊重多稱為單重。一般地我們不主張搞單重。那我們搞彈腿翹足這個功幹什麼?不主張搞單重的意思是不讓你去偏,練彈腿翹足時形體偏了,但你還要保持平衡,這是增加平衡的難度。過去講,練功要「曲中求順」。本來練功要練得順,可當你練的時候加上個曲,不讓你順。當你曲的時候也還能夠順,那你的順的能力就增強了。練動功中「曲中求順」以八卦拳最為明顯,他們練功身體擰著,上肢也扭,腰也扭,腿也扭(原為腿),叫「三扭」。但它最後得「曲中求順」。練完了「三扭」,還得練三順。不能光走圈,還有直面走,在直當中求曲。練功的目的是保持平衡、中正,可有時在練功動作當中故意搞得不平衡,在不平衡當中讓你求得平衡。這就需要調節它了。調節虛實的關鍵是要懂得分清虛實。重心所在為實。怎麼調節呢?①你先要把兩隻腳的重心調一調(往當中調),使身體左右平衡;②用腳來調整:根據具體情況把重心放在腳掌、腳心或腳後跟,使身體前後平衡;③通過整個身體的平衡調整虛實。不同的動作當中有不同的姿勢來互相平衡。如站三心並站庄時,有的人兩隻腳放得不對稱,這樣就有微細的不平衡。先要把腳放得對稱,再動一動重心,找一找平衡。怎麼找呢?把百會提起來,頭要中正。頭往哪邊偏,重心便往哪邊偏。頭中正了,再調節平衡就容易了。比如說,站庄站得很矮,手在前面和在體側就不一樣,手在前面還抻著點呢,容易點,如手在體側,往下就不好蹲,手放在身後往下蹲更難,和放在前面差很大力量。這都屬於根據你那個不平衡,彼此之間的互相牽扯,通過姿勢體態來調整平衡;④通過意念調整平衡,在下面講它。  二、從意念分虛實  意念往哪放,氣就跟著過來往哪兒集中,這兒就是實;相反的方向氣少了,那邊就是虛。別人推你,你將他一拉,他就不平衡了。他一推,整個的平衡力(一個整的力)往前來了,你若從前邊和他對頂,他不怕,他有力量,可以把你推出去。你帶著他順勢輕輕往前一拽,一個「順手牽羊」將他牽過去,若從後面推就更容易。他往前一推,你從後面或從旁邊一碰,他就倒了。所以武術里有「一巧撥千斤」的說法。「豎來橫破」,豎著來的力量,橫著破。他往前推,意、氣、力前沖,後面與側面就空了,你從側面或後面一頂就會使他失去平衡跑出去。意念所在處為實,意念不在處為虛。練功中要多注意這個問題。要保持練功的整體性,怎麼辦呢?你要會意守全身,一口鐘似地把全身都罩住,意念都有。  再一個,練功如果有往前的力量,意念得向後。太極拳稱之為坐力,向下坐,往前一推,後面向後一坐,身體前後分開。爆發力是這麼坐,不是爆發力呢?後面用意念。如練捧氣貫頂法,前面一捧,後面也捧;往前一推,後面也推,這就把身體拉開了,成整的了。意念要照顧全身,身如一口鐘一樣。「坐如鐘,站如松」。圓圓的大松樹的周圍都是一樣的,這麼用意念來罩住周身。但是總有一個前、後的問題呀?後面不要全空就行。往前去要注意後面,往左去要注意右面,你總是個整的。意念一罩就實了,不虛了。我們練動功時要時時刻刻注意照顧全身。在《怎麼練好捧氣貫頂法》、《怎麼練好形神庄》里,有的地方結合具體動作談了這些問題。希望同志們多想一想這個問題,多動一動。  如果我們把意念的虛實(意念所在處為實,意念不在處為虛)和重心的虛實〔重心所在處為實,重心不在處為虛)一交合,就可以出好多變化。比如一抬腿,重心全部落在支撐腿上,抬起來的那條腿是虛的。可你加上意念,那條腿又實了。那個實是虛中之實。本來這條腿著力,力量全在這兒,變成全實了,可意念不往這兒放,注到另一條腿上,重心拉過去,它這兒又虛了。這樣相對地形成了平衡。同學們在單腿站立不能平衡的時候,把另外那條腿加上意念,一襯,它就好平衡了。因為氣不僅靠形體來引動,還靠意念來引動,要通過形體和意念互相結合來調節虛實。我們真能隨時注意調整意念、形體,身體平衡就容易達成,整體性也容易做到,神形相合也容易做到。在調整虛實的時候,既要發揮神的主宰作用,又要發揮形松意充的作用。這幾個原則既相互平行,又相互制約。神為主宰是最根本的,形松意充也得神為主宰。  還有一個比較高級、複雜點的虛實(書上沒有):意念和人體的氣的虛實、意念和大自然界的氣的虛實。下面結合著松透、神為主宰來講講這個問題。  智能功雖然一開始著重於通過形來練氣,但更強調意的作用,所以練功裡面就有意念和氣的虛實問題。若從這兩種物質的質量來看,人體的混元氣含有的「物質」性多一點,它相對於實體性物質來說是很虛的,但若對意念來說它又是實實在在的東西。比方一練功,覺得裡面氣在動,皮膚上的氣的流通(簌簌地)也感覺到了,這是實實在在的。那個意念是虛的,虛而靈。我們練功時要避免光去練那個氣,光注意氣和氣隨形體的運動,那樣練氣、練氣,把氣練得很踏實,稱為踏實之實。把練功都注意到氣上去了,就偏了,這個氣就不靈通了。有的人練氣功練出了毛病,氣結住了,把那個氣太固定了。但是,如果你不注意氣,光注意意念,這個意念往往就跑了、飛了。他們雖然說要把心定住,可一般人不好定,神得不到氣的留戀,就跑了。所以好多和尚、有些大法師講起理來一套一套的,但他們的身體也不好。他參禪、打坐,按說打坐應該起功夫吧,但他打坐時光注意意念,不注意氣,那個意念是虛而靈的,沒有氣神就亂了,跑了、飛了。有的人光練氣,不行;有的人光注意意念,也不行。這樣都不能達到很好的結果。智能功要解決過去的弊病,練內氣外放、外氣內收,讓你把意念和氣結合起來,那個氣是個實,意念是個虛,意念和氣一結合,就成為實而虛——實中有虛。這個實是有主宰的實。意念的虛是有氣留戀的虛,跑不了了;實呢,稱為有主宰的實,不是非常踏踏實實的、擠著的實了(那樣實就出毛病了)。有的人練硬氣功練出了毛病,晚年身體不好,那是氣太實了,不夠靈動。有主宰的實,怎麼去想,怎麼去練呢?如果你感覺到氣出去了,那就可以了。如果你感覺不到呢?就得憑想像,你想模模糊糊、霧氣沼沼的氣在向外冒,一收,又進入人體。你用意念一想,這實際是意識造形。但你不要故意造成什麼樣子,要造得模模糊糊、恍恍惚惚才行。一具體,那就不是氣了,成有形的東西了。你造的形是模模糊糊的,你的精神本身也是模模糊糊的、恍恍惚惚的,這兩個恍恍惚惚一結合,它就強化起來了。所以我們練功時不能光「推—收—推—收」,你得想這麼一推,恍恍惚惚的氣出去了,恍恍惚惚的人體,恍恍惚惚地一開一合,氣出來進去。要注意意念為虛而氣為實,跟前面所講的虛實中的意念不一樣了,這兒分虛實是為了使我們的氣更好地靈通。那個氣是實有的,而神是虛靈的,這樣的虛實相合而使人的氣機變得靈透,使我們的氣機有了主宰。  再有,意念和大自然界的氣也有一個虛實的問題。練功時意念不是想各種事物的氣,而想最原始的混元氣、混元子。那個混元氣、混元子非常非常地虛,它在某些方面和意元體有相彷彿的地方。意元體也是個虛,但跟大自然原始混元氣、混元子的虛不一樣。那個虛是自然的虛,而人的意元體的虛有靈動之性。它裡面有個靈,還有個動,能主動地動,它主動地一動,這個情況就稱為實。大自然的混元氣不會自己靈動,那稱為虛。練功時,一推意念出去,跟大自然界的混元氣結合。混元氣非常虛靈,相當於虛無(是虛的,但不是無)。意念跟虛結合後,大自然界的混元氣有了靈動之性,有了生命力,可以為人所利用。人體裡面的氣是實,意念是虛,意念和氣一結合,氣的實就變成有主宰的實,而不是真正的實;大自然界的原始混元氣是個虛,我們的意念是靈動之實,意念和大自然界的混元氣相結合,使大自然界的混元氣變得有靈動之性,能為我所用。我們要經常注意這兩個虛實。意念和這兩個氣結合後,身體里的氣是實而虛,外面的氣是虛而實,這個虛和實當中用意念結合到一起,這麼一結合,為人所利用。要隨時這樣想:自身的氣本來濃厚一點、純厚一點,外面的氣清虛一點,用意念把這兩者往一塊一媾合,就成了你自己的了。這一點很關鍵,我們要經常這麼來體驗。如果你經常這麼體驗,那就屬於高層次的練功方法。這相當於以虛空為爐鼎,以自身的精神氣意為藥材,大自然界清虛而且靈動,它來陶冶你,你自己到裡面去鍛煉。
清山遠水 2008-06-15 20:03
Ⅳ、開合出入書中沒有這一項原則。  智能氣功講動功,這一動本身就帶著氣在動。開合出入最根本的是氣的開合出入。我們在講混元氣的時候還要講到,氣的運動形式有開、合、出、入、聚、散、化這麼七種,它和我們這裡講的開合出入原則不能劃等號。開合出入的目的是為了氣的開合出入。分以下幾個方面:  一、形的開合  形體往外一展為開,向心(向心臟)一收為合。一般地,肢體往外展的時候,形體開,氣跟著開;往裡收的時候,形體合,氣也往裡合。開的時候,氣就出;合的時候,氣就入。形體各個部分都一樣。口開,氣也開,往外出;閉口,氣往裡合,眼睜開,瞪大眼睛就跑氣。大至形體動作,小至小的毛竅穴道、五官七竅,都是如此。我們一開始練功就得練得會開:大的動作會開;微觀的毛竅也會開。毛竅得用意念來開,意想毛竅開了,氣出來了。意念和氣相合,氣要來回出入。怎麼去出入呢?通過開合帶動出入。開的時候氣往外跑,合的時候氣往回收。加上意念,開的時候讓氣往裡進,合的時候讓氣往外出行不行?合的時候氣不好出去。這是通過形體的開合來練氣的開合。但是我們要注意,經常開的地方要讓它合。口經常開,閑話少說,注意合著;眼睛經常往外開,你注意通過意念往回收著(不是閉著眼睛)……七竅要經常向裡面收,向裡面合。不是讓形體合,是讓意念往裡合住。一合,氣就進去了。前後二陰也要合,經常注意這個合。經常開、開慣了的地方,你不要讓它開,讓它合;平時不會開的地方,要鍛煉讓它開。天門不會開,想著讓它開;勞宮不會開,讓它開;湧泉不會開,讓它開;命門不會開,讓它開;神闕不會開,讓它開……對大的穴道,意念讓它開。如十三門,形體往外一展開,意念一衝,想著讓它開。大的動作是形動開合,形體各部分的小動作也是開合。像掌心一凸、一含,腳心一腆、一收,不都是開合嗎?各個地方都要注意。  二、意念的開合  意念的開合即意念往外想、往回收。智能功的第一步功「捧氣貫頂法」的外推、內收,就是讓你一開一合。這個意念的開合對智能功來講非常關鍵。智能功為什麼效果那麼突出?它就那麼幾個動作,氣功界裡面沒有練過智能功的誰也瞧不起它。「練捧氣貫頂,就那麼比比劃劃就管事?」它能管事就在於這一開一合。捧氣貫頂法都是開合,尤其做小動作時。如手一推一拉,掌心一凸一含,形成有節律的按收按收,這一推一收就是個簡單的重複;一出一進、一出一進……練氣功就是入靜、集中,使腦子裡有序了。有序就是有秩序。你的腦子裡不會什麼東西也沒有,一定會有小的波動,但是大的波是有秩序的就行了。智能功給你加一個秩序,一開一合,一開一合,很有秩序,你一練一重複,就叫做混沌。混沌就是單一的無限重複。現代物理認為什麼事物都有它自身的混沌。它那個混沌是它裡面一個特殊的東西,即無限的重複,這就是它本質的混沌。都達到統一上來——混沌。我們一推一收,內氣外放,外氣內收。內氣外放不就是開嗎?外氣內收不是合嗎?意念一開一合、一開一合,腦子裡面這麼一反覆就達到混沌狀態了。混沌狀態就是高度靜境啊。1992年開學術交流會時,廣州中山醫學院搞的腦電圖混沌動力學試驗,就是一般的內氣外放、外氣內收,很快混沌腦電圖就出來了。我們用意念搞開合,意念一開,氣跟著出去;意念一合,氣跟著回來。  三、發聲的開合  一般來說,開口呼是開,合口呼是合。拼音裡面沒有i、u、ü這三個字母的,發的音基本上屬於開(口要張開發);有i、u、ü這三個字母的,發音都是合,發音時嘴要閉上點。有u、ü的合得更多一點。i是合中開,u和ü是合中合。  四、呼吸的開合一般的呼氣是外開,吸氣是內合。這個開合是指人和外面的氣相通。一吸氣,外氣進來;一呼氣,體內氣進去。身體裡面往外開的時候,往往就不是這個樣子,但是和外面自然交換的時候是這樣的。關鍵是意念。意念怎麼支配它,它就怎麼動。我們在沒有學氣功理論之前,人體生命活動都是自然進行的,學了這些理論之後,要主動去運用它,主動地運用意識,靠意識來發揮作用。練氣功就是要用意識統帥整個生命活動。你統帥生命活動統帥得越多、越廣泛、越徹底,統帥的能力越強,你的功夫就越高。智能功練功沒那麼多神妙的東西,就讓你的精神來統帥你的形體活動。咱們也不成神,也不成仙,就成人。你統帥生命活動統帥得好,你的層次就高;反之,你的層次就低。一開始我們不講調息,為什麼? 第一,一開始練功,動作、呼吸不易很好地配合;第二,如果腰、腹松不開,含胸拔背做不好,調息就調不好。真正有了這個基礎,練功熟了之後,它就自然而然會配合呼吸了。尤其是練捧氣貫頂法,一呼,氣推出去;一吸,氣收回來。這樣將通透度就加大了。一開始教時,按步就班有規矩,熟了之後就靈活地運用。咱們講了這麼多內容,你覺得哪一個對你更加有利,你就用那一個。但你教功的時候,對初學者就得按最簡單的去教才行。
清山遠水 2008-06-15 20:04
Ⅴ、動勢要圓活、綿連、和柔以上講的是總的練功原則。下面講做動作時的要求。  這個原則講的是總的動作要求,它有三個內容:一是圓活,一是綿連,一是和柔。一、圓活  首先講圓,圓有幾方面的意思。一是按動功的要求來說,在整個動功套路的前後安排之間,每個動作運動的過程,都應該有圓的內容在裡邊。一有圓,裡邊就有活,活就是在動作運行過程中沒有停滯。只要動作運行路線走的是圓的,動作是圓的,那麼姿勢就活了,氣就自然通起來了。再一個是你本身整個形體各個部分要圓,這樣裡邊氣就活了。本來肢體是一截一截的,關節一動應該有個角,但是我們要求要圓。尤其是有點衣服遮著,從遠處一看,要是個圓的。一圓它就能空,一空裡邊的氣就能發生運動、變化。若不圓就容易死,一死氣就停滯了,就不通了。即所謂「圓空法生」。怎樣才能做到是圓的呢? 從裡邊往外要有圓撐的力量。拿站庄來講,兩臂在體前環抱,兩個胳膊應是抱著個圓;在兩手相接的地方也是一個圓;虎口張開,也要有個圓在裡邊。另外,身體站著也要圓,形體其他各部分也都應該注意圓:腋窩不能擠著,要虛腋,拿氣往那一撐一充,要有圓的意思;兩個大腿相夾的襠部也要圓,叫調襠,也叫圓襠。襠怎麼才能圓?要有點力量,用意念往外撐。練太極拳講「勒腰束氣把襠撐」,就是要襠圓;喉頭往回收,是要把喉後壁往外撐,把喉張開,讓裡邊圓。身體各個地方都圓了,周身的氣才能更好地通暢起來。要圓,就必須用意念去充。這是總的要求。  但是,智能功有的動作不圓,譬如形神庄。形神庄是要把氣練到髮膚指端去,好多動作都是直來直去的,立掌分指整個胳膊直了,彈腿翹足腿直了。這樣,你做小的動作就要圓。比如說立掌分指,分指的動作要圓一些,力點要圓一些;彈腿翹足一翹足的時候,動作要圓一些。這樣要求就更深了。一開始肢體的端頭能用上力就不錯了,能夠直著用上力,慢慢才能放鬆一點。當然,形神庄有的動作就是要你保持90度,如展臂動作,所以做這些動作,就要注意保持外方而內圓——外面是90度,裡面圓撐著,而且不是每個動作都到了位,見稜見角,才做下一個動作,是在這個動作將要到位時,一擰一帶就走到下一個動作了。好多動作都可以用內圓來解決外面那個角,能時刻注意它,裡邊的氣就始終是通的,如果你一擠壓,氣就不好過去了。你一擺姿勢,手一動有沒有氣魄,就看你有沒有把意貫進去,動作圓不圓。意念能夠充起來,就是圓的,從外面看起來氣魄就大。另外,有的動作要注意肢體角度的轉換,動作一轉變,也應是個圓。譬如很簡單的起式中開始的翹掌動作,本來兩手是下垂的,一翹掌不是隨便起,而往外一轉擰開,往外一擰整個臂是個旋,是個圓。按分解動作,先轉掌心向後,臂一轉,輕輕一擰,手就自然而然划了四分之一圓。還有運用一出一回要注意圓,不是直去直回,當一回來時有個小的螺旋,但注意不是故意使勁那麼做。譬如你往外一推,推到頭了,胳膊已經直了出不去了,再把腰往後松一下手就往前去了,腰再往前一塌手又回來了。要體會用腰帶著手動。如果練功的時候,是用腰這麼帶著做,手就會出現往複摺疊,動作的出去、歸來就不會是死的了(開始站著練不好體會用腰帶,坐著好體會些)。這種練法、這個訣竅,本來是太極拳講出來的,可各種功法都可以用。太極拳練功講沾、粘、連、隨。手一出動,腰一長,之後再回來,沾、粘、連、隨就在姿勢變換這一點上體現出來。動作的一出一回,裡面有圓,有圓之後才能連到一起,不是斷的了。拿腰這麼一帶,它會自然地形成個小圈圈。當然,腰不會旋轉,但腰那兒有氣連著。在講腰為主宰時還要談這些問題。在這個方面,同學們須慢慢體會圓活,在綿連中也還要講到它。  二、綿連  連綿不斷我們說綿連不斷,為什麼說綿連而不說連綿呢?我認為,連綿不斷使人想到好像有些綿線連著,一般容易有絲絲拉拉、有絲存在的感覺,有這個意思。綿連不斷就不是了,很綿軟地連著不斷,從意念當中更渾厚,裡面連得更多一點。比較來說,連綿就是用絲連著不斷就行了,它的氣意就小、就少。  (一)動作的綿連。動作綿連有兩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普通運行的綿連。一個動作、一個姿勢,無論怎麼動,在運轉過程當中要綿連不斷,也就是動作要均勻。一個動作,有時候快有時候慢,就不容易連上了。我們要求將來逐步做到慢也綿連,快也綿連。一般練功練得慢的時候容易綿連,但太慢了不會做得非常勻,就會動一動,停一停。你真做到非常慢時還總在動,那就比較難了。所以開始練的時候以中速度稍稍偏快一點來體會綿連比較好一點,逐漸走向中速度,再到中慢速度,以後更慢。動作運行要非常均勻,就是快而不斷,慢而不停。綿連就要求動作雖然很快,但是裡面沒有停,應該是快而無停,慢而無斷。綿連的另一個意思就是動作間的轉換要綿連。有時快的一個動作打過去,一換姿勢就停了,要求快的動作變換也應該非常快,也得連上;慢也不能停住。一個動作打快容易,但要總是連著,不讓它斷了,這個姿勢出去到回來就不好做了,所以綿連跟前面的圓又連上了。一個姿勢運行到變勢子的時候,若直線出去,直線回來,當中必然要停一下。往前去一折回來,方向變了,當中就有個停。所以要用腰去連。姿勢或動作斷了,可拿氣連上了,這就是形斷而氣不斷。有的時候一個動作氣跟不上了,但意念不能斷。從形的綿連應這麼去搞。  (二)氣的綿連。每做一個動作,不能光想著形體,還得考慮氣。氣本來是在身體裡邊自然流通的,我們只是沒有認真去體察它。比如這麼慢慢一抬胳膊,應該不是光胳膊抬,至少覺得跟肩、胸、背連著,慢慢體會一動跟兩個肋、跟丹田、跟腰也連著。先能覺得跟丹田和腰連上了,可以進一步體會丹田氣怎麼往外出。做動作很勻,丹田氣出來就是均勻的出,回的時候也要是均勻的回去,不要一股一股的,不能綳著冷勁,應該使裡邊的氣跟外面連著。這樣就是人體內氣的綿連,就是綿綿不斷,總是很均勻地出來,這一點比較難一點,需要慢慢去體會。坐著比站著好體會一點,另外,躺在床上,舉胳膊的時候,胳膊容易放鬆,這樣放鬆一動,首先是上臂的氣好體會,再稍稍用肩一動,往往就連著胸。但是連到腰上的可能性比較少一點,因為躺著整個上半身都作為支點了。有的同學問放鬆了是什麼感覺,你沒事就仰躺在床上,除非有意綳勁,一般上肢都是松的。躺著這麼比劃,動慢點去感覺。能體會到松,再讓它很均勻、很綿軟地動,這麼去多體會、多做、多練,從形體到氣就都能感覺著了。(三)意的綿連。它是通過意念來實現的,得作意去想。一開始不好連,得用意念想著形體和氣是連著的。比如做捧氣貫頂,你隨時隨地都要想兩個手連著,要想:我捧著個氣球,氣球是一層非常非常綿軟的薄薄的皮,只要稍用點力「撲嗤」就破了,要很放鬆地托著它,這樣來做意。我記得大概在1964、1965年,我跟一個正骨老師學習正骨時,他就講,他們老師是練八卦的,老師教他的時候,說練正骨手上是要有勁,但手還得練得非常軟。怎麼辦呢?他們老師不是讓想,而用非常薄的油棉紙弄個球,就直接拿著它,你稍稍用點力,它就扁了,就這麼捧著,左邊轉,右邊轉,升起來,落下去,這麼搞。他們老師還讓拿手摩挲油單紙空棉球,一點也不許空下了。這一摩挲可不容易了,你只要稍用點力氣一按,它就癟了。我想他們老師可能不光是讓他們把手練軟,關鍵是為了把兩手的氣練整。這是個綿連。原來我練拳時,我老師講,兩手一動一拉開,想著裡邊有球,跟著脹大,一撒手就掉了,一按就破了,這麼連著動。如果你這樣做意,再捧氣貫頂,往上捧起個氣球來,那感覺就不一樣了。練捧氣貫頂的推收時,你加上意念想著手上拿著個球,兩臂和身體當中還是個球,手外和天邊還有一個球,肩膀輕輕一推一收,這些球都連著動起來,內氣外氣連上,綿連不斷,就自然而然起變化了。同學們要這樣去體會,不要把它光當個姿勢,練功時把意念加進去,想著整個都是氣球連上。在周身一家中還要講這些問題。綿連要用氣、用意連上。當然,練動功要靠姿勢的變化來完成這些內容。
清山遠水 2008-06-15 20:04
Ⅵ、周身一家周身一家就是在練功時要保持周身的整體性,不能顧此失彼。任何動作都是有前就得有後,有左就得有右,不能光想到一個方面。在過去練功夫,坐功是庄法,站庄也是庄法,練靜功的時候,要求你用意念像一口鐘一樣把整個身體都罩起來,周身都得有氣,以前講「頭頂佛世尊」,意念頭;「口中念觀音」,面部;「身後是真武」,身後真武大帝;「身前是老君」,講身前;「左邊是青龍」;「右邊白虎神」。其實是幹什麼呢?就是一打坐,加上意念,周身像一口鐘罩起來。你想頭頂,頂頭懸;面部,觀世音嘛,面帶微笑,很慈祥很慈善;身後真武大帝,把背拔起來放鬆了;身前,開胸;左;右;意念放在正當中——當中是個鐘錘,裡邊隨便擺,打哪都行——氣往哪走都行。這樣練起功來。靜功是這麼走,練動功也同樣要注意到這些東西。練動功要想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從形上走整體。  一、身形的整體性用意念罩住的整體是從意上走,練動功的關鍵是要有身體的整勁。這個整勁就需要我們上下左右相合。無論是練武功的動功還是練氣功的動功,腦子要有個概念:肩和胯是相對應的,用意念把肩和胯連上。同樣,肘和膝用意念連上,手和腳連上。意念這樣一連,再百會一提,感覺就不一樣了。加個意念就能使我們統帥周身的力量強化起來。安靜呆著好做,—動的時候就容易忘了。外三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腳合)都是從形上走的,然後再把軀幹解決一下,這就是練氣功所講的「三圈相摞」。(咱們完全講氣功的,因為武功的「三圈相摞」和氣功的還不完全相等。)「三圈」是:兩個髂骨最高點一連算個直徑,平著作個圈圈,這是一圈;經兩個肩胛骨的下角(約在乳房下面)那兒,平著這麼一圈;經兩個耳尖,平著作一個圈。一般腰不會放鬆時這個「三圈相摞」不好做,咱們坐著時腰部都會放鬆,因為體重拿骨盆支撐著。而站起來後,臀部不著地,身體靠胯關節支撐,後面脊柱綳上勁,不好往下放鬆,所以坐著好做。(下邊龐老師帶功)把身體坐正了、坐直了,百會往上提,先放胯骨那個圈,著了地,放平了;肩胛骨那個圈往胯骨上放,往下一摞;頭這個圈往胸上放,往下一摞。注意百會上懸,頭要正,眼看著前面,頭低得太多就提不起來了。目要很自然地平視前方,額頭是放鬆的,這樣用百會往上領……再來一遍(略)。這就是「三圈相摞」,這樣氣就整了。將來坐功也好,站庄也好,如鍾、如松都是這麼調整,這麼一調,里外的氣都變樣子了。記得1980年我在北京講身形要求時講了「三圈相摞」,當時有位70多歲的老人家,滿面紅光的,聽了課後說;「龐老師,我練了幾十年沒解決的問題,這下解決了。」他練拳一輩子,就是氣整不了,里外的氣不能整地連到一起,聽我這麼一講解決了。  所以形體的整體,一個是從肩、肘、腕和胯、膝、踝這外三合上去做,再就是通過三個圈往一起摞來解決。這是從形上走的,你要經常注意這麼練,這麼整。  二、局部帶動全身在練形神庄的時候,同學們要注意體會以局部帶動全身。講動作要領,每一個動作都講的是動的部分,它怎麼樣和全身聯繫呢?有些節我們講了,比如龍頭鶴首。龍頭鶴首本來是頭部的動作,但當你練熟之後,身體一放鬆往上一提,一做龍頭,頭一擺能使脊柱擺起來,脊柱一擺,腿也跟著動,到最後能到腳上去。腳能放鬆了,也就跟著動。如果真的一動腳趾都有感覺,氣就充得多了一點。又如練立掌分指。本來就是手掌和手指的問題,可你練的時候,手指一開一動,又可體會到它的經脈變化,通過經絡振動身體各部分。形神庄就是通過局部小的動作,更明顯、更劇烈地振動經絡之氣。一開始可能感覺不那麼清楚,要反覆去練,用意念注意反覆感覺,加上調動丹田氣,以腰帶著動彈,裡邊的感覺就更大一點。每做一個局部動作,都要注意它和全身的連帶關係。做上肢、下肢動作至少要連到脊柱上去。這幾個本來應該是一回事情,我只是給大家分解開一個因素一個因素地來講的。以前老師就講周身一家,有的拳譜有六相合,有的老師也能講三圈相摞,像這些具體的東西,老師就不講,都是自己去體會。以局部帶動全身,並不是每個局部—動把周身各個地方都帶動了。過去練太極拳講一動無不動,這句話雖不能說不對,但它講得不科學。若說氣是個整的,比如說人是個輪胎,這兒一動彈,整個輪胎里的氣都有影響,講一動無不動也可以。但說局部一動周身各部形體也都跟著動,那做不到。如果說它高級,那就非常高級,高級到很不現實。「一動無不動」從道理上分析應該是:這兒氣一動,周身的氣都動,氣一動必然影響到形,即所謂「有形化無形,無形化有形」的變化。不過,一般的動還影響不了那麼深刻,所以說那是到了真正比較高級的層次了,一般人做不到。武術氣功基本上都沒有到這個層次上去。當然過去武術氣功里也有以局部帶全身的說法,那跟這個說的就不一樣了,那是用手帶身,用腳帶身。咱們一般動作是拿人體往前推手(腳),他是手(腳)往前一打,帶動著人體往前去。1969年,有一次我在老師家裡,我的一個師叔來了,他說;「鶴鳴來,你試試。」擺好了姿勢,拿手推著我的手。本來他身體己探到前面,重心都到前面來了,應該再往前動動不了了,他說:「你看什麼勁!」往前一推,整個人一下起來把我推出去了。我老師說這叫「以手帶身」。當然這不是武術中的高水平,當時我還不知道,以後考查他那還不是真正的以手帶身。他那還有全身的爆發力,還不全是拿手帶起來的。像這種情況,把重心都移過去了,可是還可以用手的力氣走,兩手一動彈,一個整力氣,從下邊可以再顛一下。  三、以腰帶動全身的形體運動一開始練功先用腰來帶。像捧氣貫頂回氣的時候,「松腕,轉掌,轉身撈氣」,一開始是像木偶人一樣,整個身體動,放鬆了去轉。慢慢不是這樣了,好像把身體卸開來,用腰這麼帶著,腰先走,肢體後走,胳膊就跟鞭子一樣的放鬆了跟著動彈,腰放鬆轉到90度一擰再轉回來。慢慢地熟了,氣足了,動作就連起來了。當然這要有個過程。腰先動,肢體在後,慢慢就變成了腰和肢體一起動,但是肢體不許僵著。練內家氣功、練動功都是如此。在武術氣功里,真正的太極拳也應該是這樣的練法。不過現在練太極拳的基本上都是內氣不夠,這樣就做不到了。要想真正做到腰為主宰,帶動形體,就必須懂得所謂的「一身備五弓」。因為一般不練功人的氣路是從膜絡上走的:從丹田一發,經兩肋,從腰背走到腿或上肢,是經膜絡出去的。我們練功(有一個過程)之後,(慢慢慢慢)丹田氣往身體走的時候,雖也走膜絡,但比較少了。因為練功中有一種「斂氣入骨」的功夫——把氣收斂到骨頭裡面去。斂氣入骨,一種練法是在按形體要求練功的時候,注意收腹縮會陰,這樣把氣往丹田裡邊放。另外練俯身拱腰,俯下去後一起時,快速、一下綳起來,那是能斂氣入到脊骨裡邊去的一個方法。氣首先能入到脊柱裡面,有了功夫,再以腰為主宰,通過肌肉肌腱,通過脊柱,傳遞力量就比肌肉的膜絡強大多了,而且傳氣也傳得比較快。  「一身備五弓」的五弓是:脊柱一張弓,上面弓梢是大椎到枕骨,下面弓梢是尾閭,弓背是脊中到陽關(這個弓背較長一點);上肢一張弓,肩到脊柱和手分別是弓梢,肘關節是弓背;下肢是張弓,胯骨到骶髂骨和腳分別是弓梢,膝關節是弓背。每個弓梢都不是一點,是展開的。練功的時候,你知道脊柱和上下肢是這個弓和那個弓這樣掛著連起來的,它是軟的,有彈性,腰那兒一動,這幾方面都連上了。上次給大家講故事說俄國來個大力土叫康泰爾。另外義大利來過一個,但他不完全是大力士,他會功夫。這個人是王薌齋打的,之後,他們很佩服,所以還練了意拳站庄。前幾年義大利有人來中國表演氣功,一推把人推倒,比我們表演的還厲(原為利)害。不過那次表演我沒有去看。再有日本來過幾個人,也是練武術的,他們在上海找到了孫祿堂。孫祿堂說甭打了,讓他們來五個人,胳膊、腿、腦袋一人按一頭,能按住了就行。他往那一躺日本人按著,他一抽一撒手,五個人都出去了。現在日本有中國的孫氏太極,就是孫祿堂的太極拳。前幾年日本還來人專門找孫氏太極,那時孫祿堂早已死了,他們專門經體委找了在北京的孫祿堂的女兒孫劍雲。孫祿堂這個情況,就相當於一身備五弓。這是從形體上講要把周身練整了。過去練拳術裡邊有一個抖勁,一抖之後馬上連上,相當於陳氏太極拳的剛柔並濟,每打一個動作,開頭是剛的,馬上就是綿的,這麼帶著過來。因為我們現在不練那樣的武功,沒有更多的時間從形體上練這五弓。咱們智能功就從意上去練,從氣上去練。就從「三心並」上練起。把姿勢擺好了,用意念想頂心連著丹田,手心連著丹田,腳心連著丹田,這麼往一塊連,往丹田集中,這樣去聚,這本身也是把身體氣整了。三心並往丹田,還要注意在頭頂外面、頭上面還有個東西提著你,好像吊著丹田裡邊,這樣人就輕鬆了。這個整體隨時都要練。三心並站庄要練,大馬站庄也要練。練得氣整了,就不那麼容易疲乏了。  再一個是通過九宮十三門練全身的整體。九宮十三門指會陰、兩側的章門、後面的命門、前面的肚臍、兩肋的大包。前面膻中上面一點,後面陶道下面一點,再有就是印堂、玉枕、百會和體中的一個活點。這個以前沒有講過,我一邊說大家一邊體會。(下面是龐老師帶功)用章門從兩側往上兜會陰,一提往混元竅上放;命門和肚臍拉會陰往上提,往混元竅上放。兩側大包往下拉舌頭根,往混元竅上放:膻中、陶道拉舌根往混元竅上放。體會這幾個穴位往混元竅上連。用兩個耳尖提舌根往意元體當中放;印堂、玉枕拉舌根往意元體上放。兩個耳尖拉百會往意元體當中放;印堂和玉枕拉百會往意元體當中放。把上面的中心點和混元竅用意念連一下,然後自己默念「虛—靈—」,反覆念,不要注意發音,而注意身體裡邊虛靈的狀況,體會發音時周身都晃晃蕩盪、恍恍惚惚的,上下成為一體了。念虛靈是從混元竅直到意元體,往意元體中心點靠上些走的,這兒有動觸。這兒集中起來,周身就輕鬆了,把混元竅的氣連到一起往上來了。兩眉要放鬆,不要綳勁,再默念「神機」兩個字,神裡邊就有了主宰,裡邊主靈動的感覺就有了。一念神機裡邊一動,那個動的地方就是我們自己神的最根本最深處,神動的地方就在那兒。通過九宮十三門就這樣來練整體。當然,練捧氣貫頂時,你也可以往那個中心去收。「周身一家」就講這麼多。下面講更具體的動作要求。
清山遠水 2008-06-15 20:05
Ⅶ、大關節如蛇行,小關節如蛹動現在同學們做好多動作,胳膊腿都是直的,將來要會一節一節地動,連大關節也要前後有秩序地動。一般應先是肩,再肘、再腕,到手指,從根節、中節到梢節,要一個一個地動,轉彎也是讓它一節一節地轉,比如捧氣貫頂的起式就是這個樣子。動作裡邊小的關節要求是蛹動,大的關節要求蛇行,比如做通臂,各關節不要故意去擺,用氣和意念一抽一動。推收也是一樣。推,不能硬推出去,要有螺旋前進的意思;往回一收,要微微一擰收回來。動作都不要是直的,肩、肘、腕放鬆了,似乎打著好多圈圈走的。五元庄中好些動作都是讓大家練習蛇行蛹動的。一練蛇行蛹動使得每個關節裡邊就有意念、有氣了,裡邊就靈通了。中醫講大小關節是神氣遊行之室。每個關節比較靈通了,神和氣在裡邊運行就比較容易了,能存住神、氣,這地方就更靈活、健康了。蛇行還可以慢慢圈一圈動一動,蛹動不好練,開始就這麼抓,平時沒事自己就練一節節地動,把每個節練熟了,好支配它了,意念和形體就好合到一起了。要把手的關節鬆開有個辦法:兩手相合然後拿腿夾住,慢慢使勁邊晃動邊往上拔,這麼做手就容易松,就練得快一點。在過去練武功的點穴有兩種練法:一種是練硬功,把手練得非常硬,拿手能把磚都鑽壞,用這樣的硬功點穴;再一種是軟功,用軟的功夫把氣能運到指尖上來。你關節都會動彈,很柔和,意念很充足了,那就是運氣於髮膚指端了。一碰,意念往外一發,可以發出氣去點穴,也不要用非常大的力氣。這是從柔上走的。對整個動功的周身各個部分的要求主要就講這麼多。
清山遠水 2008-06-15 20:05
Ⅷ、目光的應用練功不論靜功也好,動功也好,要會自己運用目光,運用目力。一般書講眼睛是心靈的窗口。從氣功來說,眼為心之苗,就是眼是意識的苗,意識從這兒表現出來。人體裡邊的氣要受意念的支配,意念一動氣就動,而好多情況下,意念動都配合眼神的動。做動作也一樣,往往想往這邊去幹事情,不知不覺腦袋就轉過去,眼睛也注意了。意念活動和眼睛一旦結合之後,力量就結合上了。眼為使氣神,好多人過去練功不懂用眼來使氣。實際是什麼呢?你想讓氣往哪去,往那一想,目光能跟著過去,閉著眼也是一樣。過去練功「慧劍」這個詞有好多的講法,其中有個門派就把目光作為慧劍、說練功著了魔(一練功有點不舒服,癢、疼、麻、涼等的動觸感,過去講來魔氣了),這時閉著眼睛用目光一掃,它就沒有了。其實,它那氣通不好,這麼一動,氣就通過去子。當然,你的目光不銳利也不行,那兒癢,一注意,目光越掃越癢。什麼道理呢? 就是氣還不夠。  魔其實是你練功中出現的各種感觸。在最早是這個「磨」字,來磨你的,使你意志更頑強一點。癢、酸、麻,就是不動,能夠不動,意志就頑強了,定力就強了。以前練雙盤膝,腿麻了卻不動,不放下來,氣通過去之後就不麻了。你要是毅力不足,那就過不去。所以練功中有好多景像與感受都是磨鍊我們的。這個「磨」(景像)來了以後,為禁絕你動,說你只要跟它一結合就著了「魔」了,其實是嚇你一下,所以把磨下面的石字改成鬼。在過去說佛即是魔,魔即是佛,沒有魔就不能成佛,意思是要不磨鍊你,你功夫上不去。咱們有時練功覺得真難受,這時,就不動彈,經受得住磨了,意念堅定了,氣足了,功就長了。一難受,湊合湊合,適就一下、動彈一下吧,這一湊合你就受它支配了,功夫就上不去了。一般敏感的人,大部分都意志不堅定。他很敏感,出點小功能都可能,但這種人不刻苦練功,功夫想上去,比普通人還難得多。因為他神不定,往往有不了大功夫。上次也講過,功夫的根本不是靜也不是動,而是要定,成為一定的模式才是功夫。光靜是頑空。為什麼把靜和定連在一起,說靜定而不光談一個靜呢?你得能定住,動也定,靜也定,靜動一如,那是真功夫,沒有定就不行了。這本來是一個方便法門,讓你不動,呆著就呆著,難受就耗著。不過你這一想耗著,不也起了念頭嗎?倒不如來個積極的,有痒痒、不舒服等感覺自己主動地通。我們這兒講目光,就用目光掃它一下,讓它快點過去,不再干擾你。拿目光把氣通過去,用目光來指揮它。  同學們可以做個小試驗:把胳膊伸平,掌立起來向前撐著。眼睛向上看,感覺手指頭尖的氣就跟著往上沖;眼睛往下看,手下面氣就比較多一點。另外,頭不要轉動,把眼睛盡量往左側看,你體會手上的氣也是往左側走,每個手指尖左側的氣感就比較明顯;把眼睛回到前方,手上的感覺就恢復正常;眼睛往右看,手指右側的氣感就強些。雖然手一點也沒動彈,就眼睛這麼一上一下一左一右,手的重量、手上氣的感覺就不一樣,眼睛怎麼動,整個周圍的氣就都跟著怎麼動,氣場都在動。過去太極拳講「仰視則彌高,俯視則彌深」,這個仰、俯並不是姿勢,是眼睛、目光,往上一看,氣往高處走,往下一看,氣往下、往深處走。大家安安靜靜、放鬆了,體會到目光能指揮氣了,這樣,在練動作的時候,閉著眼睛或半眯著眼睛,把眼力和姿勢結合到一起,那麼氣的運動就會更強大起來。練氣功就是要氣通,要增加身體的通透度,可以通過目力來解決它。在練功的時候可以加上想像,比如開合的時候,往外一開,眯著眼睛看那個氣從形體出來,往回一合,氣進去。用意念和眼光配合到一起來支配軀體變化。這就需要同學們平時多練習收取神光,練慣用注意力帶著眼光看,將來能覺得往外一看有光過去,那效果就更不一樣了。練神光還可以練在印堂轉圈。這個轉圈是往一個方向轉,一定要整的,是個圓盤式的在轉,不能就轉成個線性的圈。轉線圈佛家叫「伊三點」,一般的習慣都是順時針轉,其實,逆時針也不是不可以。以前為什麼佛家走「伊三點」不容易出光呢?就因為它轉的是線圈。練神光應該轉圓盤,以後治病、練功都要用它。目光就那麼練。練功總的動態要求就講完了。
清山遠水 2008-06-15 20:06
第四節 練功體式簡介咱們介紹的練功體式比較多,不是讓同學們都去練,知道就行了。這些姿勢是怎麼回事都知道,就避免了看到別人練時覺得新鮮。有些姿勢還要講講它的作用,以加深練功對姿勢的體會。另外,從這裡面能看到智能功功法里安排的好多姿勢,都是從定勢演化過來的。形神庄、五元庄、捧氣貫頂法里好多動作都可作個定式,從站庄來練。講體式裡面有這麼多的內容。Ⅰ、坐式傳統氣功對坐式練功比較重視,所以,幾百年來好多人寫練功書,儘是講靜坐的功夫。儒家偏重講靜坐,道家雖然講「根本大道不在坐」,但又說「要從坐的形式來入道」。坐功不需要多大地方,而且比較省力氣,可以持久,所以,過去練功強調坐功。坐功的姿勢各不相同,有正統的練功姿勢,也有一般的練功姿勢。我們這裡介紹的名字有的是我們起的,有的過去就有。  一、座具坐坐在座具上練功。如果坐在椅子上練功,標準要求是椅子高度在坐著時小腿垂直,大腿是平的,大、小腿成直角。上身要直,身體胯以上都按身形要求來做:提頂、收下頦、喉頭回收、含胸拔背、松肩松肘、坐腕、松腰松胯、收腹等等。坐椅子練功是最簡單、方便的,隨時隨地都可以坐,坐的時間也可以久一點。為什麼要強調練功時間久呢?只有坐的時間久,姿勢保持定式,裡邊氣才可以更好地流通。上次講過那個妻子三天三夜把丈夫又喊活了。她就是一個姿勢,嘴對嘴呼吸,別的動作都不做,僵住了,氣流的卻很好。如果同學們練功這麼刻苦,意念、精神能這樣集中,肯定出功夫。正是由於那個妻子姿勢定住了,她的氣流通非常好,所以把丈夫救活了。我們講「定式」就是這個意思。  搞體式要求合度,能堅持時間長就出功夫。原來東北有個氣功師帶人練功,不論有病沒病,一坐就半天,有的把腿都坐腫了,可好多人的病也好起來了,當然也有堅持不下去,把病搞壞了的。如果想從坐功出功夫,得定式,要定的時間長,坐不了十分鐘就變一變,還不如練動功更好一點。座具坐是這個樣子。如果坐椅子結合抵穴坐功法,把尾間骨正好對著坐在椅子角、凳子角上,這樣,對尾閭的刺激很強,陽氣升發性很強,發動氣、壯身體效果非常快。這種坐法時間不能長,開始坐只要超過7分鐘就起不來。1981年我給他們講坐椅子角,有的開始一下坐了15分鐘,疼得站不起來了,尾閭疼,腰也疼,一下疼了一個禮拜。什麼道理呢?沒有練過,腰那麼一挺,定住了,氣沖不過去,疼的厲害。同學們學習的時候可以坐個椅子角,不能彎腰,泛臀、塌腰,用椅子角正好抵住尾閭尖,手還可以掐個子午連環訣或玉訣,安靜看書,時間甭多,就幾分鐘,累了坐大點,歇會兒再抵住尾閭坐。經常去練,氣足得就快多了。這算座具坐中特殊的。同學們用心的話,可以弄個比乒乓球小一點的球,坐時放在尾閭骨上,幫助你的氣起來。以前我工作的時候,就是用舊紗布或繃帶纏緊了,用線捆上坐著。  想練功要會想轍,這麼多方法,你要用到生活當中去,身體變樣就變得快了。一上課就練座具坐,練坐功。「唉呀,龐老師一講課就兩個半鐘頭」,你真要是坐兩個半鐘頭能不動彈,不要說別的,聽我二年幾百個學時的課,你也長功夫了。可同學們年輕力壯的卻往桌子上一趴,教你們坐功又不做,有什麼辦法?「龐老師,怎麼出功能啊?」你不練就想出功能,那有這麼容易的事啊!座具坐簡單,上課就練了嘛。坐定了,看著老師也行,不看老師,自己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鼻觀丹田也行。過去有個口訣:「眼觀鼻,鼻觀心,內視丹田一粒金,能上能下。」這個口訣比較早,我小時候練功時老人就這麼教我念,它全套功就是這個,沒有別的了。我現在給你們講那麼多,你們就跟著安安靜靜坐兩個半鐘頭,老師做動作就跟著做,說抬胳膊就抬胳膊,動腦袋就動腦袋,做動作時保持形體不變,這樣堅持下來將會是什麼樣子!「龐老師,你怎麼早不講啊?」現在講你還做不到,剛開始就講,你會覺得壓力太大。我開玩笑地講,你們是一群野馬,現在戴上了籠頭,該拿鞭子抽了。若剛來還沒上籠頭,一抽就跑了。那時就這麼要求,你們受不了,反而會產生抵觸情緒。現在慢慢練練,學了不少知識,也知道該學了,知道老師是為了自己長功夫的,才不容易打跑了。我們要搞氣功事業,慢慢懂得這些道理了,再要求就好說了。  二、自然盤膝坐氣功的自然盤膝坐應該把兩個腳都壓到大腿下面,使勁一壓,擠住,不能露著,自然盤膝盤得好、壓好了,一般磕膝蓋著不了地。兩個腳往裡插的越多,兩個磕膝蓋越抱著,跟個花盆似的起來了。這和雙盤是不一樣的,雙盤兩膝要求著地。自然盤膝,從正規練功(包括有的道家功)來說應這麼練,但還有兩個變通坐法。  1、先把一個腿伸著,另一個腳擱在這個腿的蟈窩裡邊,用腳尖頂著,然後把伸著的腿盤在外面,把它擠上。這樣放著誰也不壓誰,省事。這個姿勢還有個特殊性:用一個腳的腳趾頂到另一條腿的蟈窩上。蟈窩靠上一點,裡邊是腎經,外面是肝經,腳這麼一放還有點通肝腎的意思。  2、「合十」盤。兩腳心相對,兩個腿一起往回收,像個「十」字,手也胸前「合十」。這種練法,好在氣血能成為一個環流。有些民間宗教用這個坐法比較多。它比較好坐,不費更大的力氣,又容易使氣流通。這麼一坐一合「十」,頭稍微低點,拿中指往上一找頭,氣就起來了。有一種練功直接走上田,往外發放的就練這個。  三、單盤又叫單跏趺,有兩種坐法。一種是用一隻腳後跟抵住會陰,另一個腳壓到這個腿的大腿跟上來。還可以是普通坐法,不叫跏趺法,但也可以算作單盤:一個腳後跟抵住會陰,另一個腳的腳後跟抵住這個腳的腳腕子。這兩個坐法都不好坐,比較費力氣,因為一抵會陰就坐不平了。還有一種是:一個腳後跟抵會陰,另一個腳後跟放在這個腳上面抵住恥骨(男性就把**夾住了)。 單盤有兩種變化:一種叫跨鶴坐;用左腳後跟抵住會陰,右腿往這個腿上一搭,窩蓋著左磕膝蓋搭過去,微微的彎曲。女性坐跨鶴坐多一些,是為了更好地封閉會陰。另外一種叫真武坐:一般是右腿圈起來,也是用腳後跟抵住會陰,但是左腿不是把右腿壓住,而是拱起來戳著放著。手是用的金鉤印(兩手握拳,一個手平放著掌心向上,一個手立起來掌心向內,兩手小指夾起來。有心臟病的手對著心臟,沒有病的放在心臟下一點)。四、雙盤就是大盤膝,又叫雙跏趺坐。一個腿先放平了,另一個腿的腳擱在這個腿的大腿跟上,再把這個腳搬到那條腿上來。沒練過雙盤的成年人大部分開始盤不上去,因為他胯、膝關節、腳腕關節沒做過這種動作,少部分關節比較松,肌腱比較柔和的人可以。練雙跏趺兩腿擺好以後,兩磕膝蓋(膝關節)要著地才是正確的。單盤架起來那條腿的磕膝蓋也一樣,應該著地。若膝關節翹著,那就是松不開。同學們看現在的氣功書上一些氣功師照的相,為了出名,顯得有本事,做個練功姿勢顯擺顯擺,做個雙跏趺—坐,可是松不開,膝關節擰著著不了地,說明他不會練雙跏趺。擺站庄姿勢的氣功師,他只要是一個腿抬起來站著時,身體擰在一邊,歪著,你就可以說他沒有本事。因為他的重心還得用形體那麼來平衡。就單從他擺的練功姿勢上、從形上就可以看出是不是真有本事。一般坐雙盤或單盤時,後面要稍高一點,墊起二、三寸,能泛臀、塌腰才能坐得穩。若後面矮了,身體容易往後仰。坐功不論什麼姿勢,往前傾一點不怕,就怕往後仰,那樣氣容易僵。雙盤的氣調動比較厲害,發動內氣比較猛,量也比較大。因為盤坐時一壓,下面氣去的少了,都往軀幹、頭上來了,氣來的多了。像老氣功家趙光趙老一練雙盤,內氣就沖得能跳起很高。當你一旦壓著氣血也能流通過去,說明氣的流量、衝力很大了。在1960年我有一個朋友就打比喻講:你這麼隨便坐著能通了,身體發光(下邊講的是比例數)能發五里遠,練單盤就能發十里,練雙盤就會到四十里。出的光就差這麼多。因為他是信佛的,雙盤是佛家的,單盤是道家的。他這是講佛家功比道家功好,威力大。過去他曾在瀋陽碰到過一個道士,他來回過路走,看到道士在北城門躺了20天沒有動彈,知道這人有本事,就把他請到家裡談談,要跟道土學功夫,道士說:你不是我這門的人。那時他還只練武術,還沒練佛家功。後來我這個朋友果然成了東北佛學會的副會長(這是解放前的事,他現已死了)。他講,練雙跏趺比其他出功夫快。其實,即使你會坐雙盤了,靜不了也不行,也解決不了問題,那只是個形式。為什麼?你看練軟功、練雜技的,身體很軟也沒有出別的本事,就因為他不會靜。當然他們練得形體很軟了,你給他講些氣功道理,他的功夫會有突飛猛進的變化。五、跪坐跪坐算作跪功也行,算作坐功也行。日本叫跪坐,也叫金剛坐,不過密宗的單跏趺也叫金剛坐。跪坐也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先跪下來,兩腿平行往後放著,然後坐下去;再一種,兩個腿平行放著,—個腳壓另一個腳心上,重疊在一起,然後坐下去。這種坐法要求跪下去之後把身體往前趴一下,把臀部泛開再坐下去,身體直起來後,腰往前塌,然後含胸提起來。日本叫三折式。日本練跪坐的比較多。
清山遠水 2008-06-15 20:07
Ⅱ、跪式跪式主要有兩種:一種叫長跪式,一種單跪。  一、單跪一個腿跪著;一個腿立起來,小腿和大腿基本成直角,腰得直著保持身形要求。單跪是最吃力的,比站庄還費勁。跪一會就晃蕩,過去說是「靈氣」來了,其實是累的。一般站三心並站庄兩個小時也行,而單跪絕對超不過半個鐘頭,非常吃力氣也非常出功夫。一般過去的宗教徒,佛家跪香的時候,男的就取單跪,女的雙跪。不光因為單跪費力氣,而且它不好封閉會陰,所以女性一般不搞單跪。 二、雙跪兩個腿一齊跪,兩腳要並起來,腳面綳直了放著,大腿和身體是直的。這個也不好跪,因為平時站立用兩腳平衡習慣了,跪起來不好找平衡,一般都會有腰酸。有的病人說:給佛爺跪了一上午把病跪好了。其實是跪功調動氣很充分。拜佛爺又累又酸,一晃蕩就認為靈氣來了,精神一集中病就好了。一般兩個腿長時間跪著叫長跪。  坐勢與跪勢,都是講腿、腰以下的做法,另外還有手的姿勢。 手的姿勢過去有的叫掐訣,有的叫手印,也是為了更好地調動身體氣血的。不同的門派有不同的基本的手印法。書本上介紹了練功中常用的六種。   1、定印。定印在佛家功里用得比較多。掌心向上,一手的手指重疊於另一手的指掌上。左手在右手上面也行,右手在左手上面也行,兩手手指互搭,手指一般不超過另一隻手當中的橫紋。兩指掌不要求是平的,自然一放就行了。大拇指輕輕地碰上(應該是似接非接。練功一般不主張留長指甲),碰得越輕微越好,接觸得越輕微,氣感越強;按的力量越大,氣感越弱。如果兩手不重疊死,也是輕輕地接觸一點點,用上邊指背的汗毛接觸下邊的手,那樣更好,氣感會更強一點。否則,壓死了,氣感就小。總之以不接死,似乎接觸又沒接觸的狀況下氣感最強。定印——入定的印,是個最普通的印,一般來說能幫助精神安定。如果大拇指與食指掐成指環訣,然後再兩手對著拿起來,就稱為彌陀定印。一般左手壓右手稱為降魔印,右手壓左手稱為吉祥印。這些都屬於定印,不過是起這麼個名字,給人們加深印象。我想這是手印法進入中國以後的稱呼,印度的不會是這個樣子。因為從中醫來講,左手和右手有氣血陰陽的分別。這問題不細講。  2、太極印,也叫太極合印手。一個手拇指按於另一個手的勞宮穴,兩個虎口交叉,然後這個手的掌指自然放在那個手的手背上。裡邊手的拇指捏在本手中指中節。太極合印手一般是手心向下放到腿上。有個別的門派說掌心向內,掌心向內手就放在肚臍上了,當然拿高點也可以。太極合印手按勞宮穴,是為了更好地安神。對於有火氣的人,用這個印比定印要好,因為勞宮穴有清火的作用,加上手心向下,能使氣往下降,起到清火降火的作用。 3、合十手。合十手就是作揖,兩個小臂連成個「一」字,跟合起來的手掌一橫一豎形成個十字。合十手佛家早就有,作揖叫「合十」,磕頭叫「和南」。如果大家看佛教書說弟子和南,那就是徒弟給老師磕頭呢。徒弟一見老師都是要磕頭的,有大磕頭、有小磕頭。小磕頭是普通磕頭,腦袋碰地。大磕頭是將整個身體趴在地上,往下一出溜「——」一趴,把手放在地上,掌心對額頭,以額碰手。現在密宗還是這樣磕頭。合十本來是禮節上的動作,是小禮。普通道友相見,都是練功的人,合十以示客氣、禮貌。一合十,一方面大拇指正對胸部膻中穴,把氣收住了。(以前無論佛家道家都講有壇,要有壇主擺壇、設壇,主壇練功。壇是練功搭的檯子。)另一方面,一合十,兩掌的氣環流了,內氣外氣都沒有散,成為一個整體,大家連成一個練功的氣場。結合智能功場的效應,我想它應該是這個意思。因為這個姿勢對內氣外氣收斂得比較好,守得比較好,使氣不往外散,一安定,氣場就很寧靜了。不然一見面邊說「來了,來了!」邊向對方招手,在有功夫的人,手這麼一比劃,就把氣打過去了,若不熟,對方還以為你用氣打他呢,兩個人就拚命了。合十手把氣往裡收著,有氣場互相影響,就不會有殺氣和攻擊的力量。所以將來人們還可能使用「合十」這個禮節。合十比握手好,可以避免由於手不幹凈,或有人有傳染病所造成的不良影響。練武功的合十手,大臂要抬得跟肩一樣平,這是走上田。像少林功就是這樣子。這樣做要累一點。過去講「橫擔降魔杵,合十手當胸」。廟裡邊前主殿,在彌勒佛後邊帶個大寶劍的護法叫韋陀,他那個合十手的兩大臂就是平的。那屬於佛家功,佛家注重上田,手一起來要和上田相合住。而練內功一般的合十手是跟中田合住,合十手當胸。  合十的時候也有點學問。練武功的兩手要使勁壓死它,而練內功要輕輕地碰上,似接非接,尤其是中指。有的在中指節上相交,有的在中指肚的尖上相交,有的在中指根相交,但不能再往下了。這麼輕輕地點著,手就微微地顫動,它是幫助內氣發動的。咱們智能功要用中指尖指肚當中這個地方。兩手接觸得很輕,但意念比較重,氣就動起來了。如果有些人還不行,說明氣還不那麼足,那就用中魁處輕輕接觸,意念加重,手就會顫抖,氣感就強了。過去很多東西都有竅門,這麼講手訣,是第一次公開講。以後我們再合十的時候,就不能隨隨便便往裡合,而要帶著意念。作合十手用中指某一點先接觸,慢慢整個手接觸,越輕越虛意念越集中。練內功就有這麼個特點,越虛氣越足,效果越好。越用力效果越慢、越差。  4、無像手。無像就是沒有形像,即沒有特殊手勢,哪塊都很自然。一般地都是兩掌心向上,放在腿上,手自然放鬆、微微有一點攏著、虛著。天也沒形像,掌心也沒形像,空起來了,容易什麼雜念也不起。掌心向上還有吸收天氣的作用。過去講「說放下就放下」,從意識方面,把意識放下不想了,從手來說,放下是無像了,變得無形無像,非常清靜。無像手可以使心裡空下來,容易入靜,容易走靜功。懂得這個道理了,手往下一放,手一空腦袋想「無像」,也就空了。這是最簡單的,也是最一般的無像手。另外就是練武功的無像手。武功裡邊佛門三掌:般若掌、無像掌、金剛掌。其中練無像掌是手往下一放,心裡安靜,然後意念轉手上24節。一年的24節氣是一個周天,一天24個小時也是一個周天。24節的轉法《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上有。他們練功時,磚上放塊豆腐,隔著豆腐把磚打碎而豆腐不碎,再隔一層豆腐一層磚,能把最下面那層磚打碎。這種佛門氣功無像掌的功夫,它的入門就是從這裡練起來的。從一個手用意念轉完24節之後,到肩上來,從肩到另一側胸(一般不過頭),過乳房往下降到腿,從腳到地底下去。這個手完了從另一個手重新開始。這24節要想得清清楚楚才行。就光練這個沒有三年也練不出來。但有的人想手上關節的順序還想不好,什麼道理呢?腦子裡邊意識的選擇性、定向性還不夠靈敏,意念和身體各個部分結合得不夠密切。當然我們並不注重去練武功。  5、子午連環訣。也是兩個手合在一起。子和午正當陰陽交通,經絡主時,某個經絡主哪一個時辰。手指按經絡來數,四指指根運算元時,中指指根算丑時,二指指根為寅時,等等(可參閱《智能氣功科學概論》第四章)。十二經脈與十二時辰的流注次序為:子時為膽經,丑時為肝經,寅時屬於肺經,卯時屬大腸經,辰時屬胃經,巳時屬脾經,午時屬心經,未時為小腸經,申時屬膀胱經,酉時屬腎經,戌時屬心包經,亥時屬三交經。子午連環訣就是用左手的拇指掐住午時(這時形成一個指環),右手的拇指從(左手指環)裡邊,伸進去掐左手子時,用左手中指的中節頂著右手子時,然後,手自然放下來就行了。一般掌心向內放在肚臍上比較好,手別放得太高。左手掐中指訣時不是直接掐中指,而是用拇指從子開始,再到丑,到中指二節、食指二節、食指三節、中指三節,然後掐住午時,這稱作子午斗訣。如此一連可以把氣連得更好一些。過去說這麼掐是請北斗七星的,北斗七星是七個大神仙,說七星一轉,天體都跟著它轉。那是迷信說法,其實不是天體跟著它轉,它們都是恆星,是地球自轉。  6、大力金剛印。大力金剛印跟定印差不多。兩手拇指端相連,其餘四個手指頭一交叉,就成了大力金剛印。過去練武功,要練兩個手的力量,所以把手都叉死了。大力金剛印的拇指要盡量往上拱,不要往下癟。手印法就給同學們說這麼多。這些手印法,都是傳統功法里比較常用的,一般的書就畫個圖,怎麼做沒有講,每個手印法的要領就更沒有了。有人問:「龐老師,這麼多手印法咱們為什麼不用?」因為咱們不練靜功,就練三心並站庄。我體會,咱們三心並站庄的手勢就比較好。這個手勢我沒給它起名,原來也沒個名。實際這手勢是個全部的混元。過去有混元咒,它認為身體每個部位都有神名。頭髮有發神,眼有眼神,耳有耳神等等。從上到下把神都念一遍,然後混合到一起,成為混元咒。其實是讓你用意念想,就是混元功法。我們這個手勢就是個混元,十指一接,手上有六經,手又對應著腳(但我們這裡不是從12經絡走的,是從三陰三陽走的),陰陽再一轉化,三陰三陽變為太陰、太陽、少陰、少陽、厥陰、陽明。一個太極生化為三,函三歸一,一就是三,三就是一。陰和陽兩個都是三,一合起來成個整的,合成混元。三心並站庄的手式是包容的混元,混元合印手是合印的混元。
清山遠水 2008-06-15 20:07
Ⅲ、卧式即躺著的姿勢。躺的姿勢無非兩種:仰卧和側卧,沒看到書本上有趴著的。就連仰式過去很多氣功師都反對,說「仰如屍」,跟挺屍一樣,但也有些書本主張仰式的,像我們講的「還陽卧」就是傳統的東西。仰卧由於著床面積大,壓迫力較小,更容易放鬆,氣容易通。那為什麼有人反對卧式呢?因為好多是練任督二脈通周天的,後面一壓,周天就不好通。一般來說,反對練仰卧的人,主要是練周天功的,我們不練任督二脈,所以不存在這個問題。你懂得這些姿勢了,坐著的、跪著的、躺著的,那整天都是在練功了。睡著之前躺著練功,願意仰著躺練仰式;願意側著躺練側式,把姿勢一規整就練功了嘛。  有的同學近視眼,那看書時就瞪著眼看,開始不戴眼鏡費點勁,慢慢就糾正過來了。你有意識地糾正就能解決,根本就不需要用氣功。這是1978年原來衛生部中醫局局長呂炳奎跟我開始見面時說的。呂老他家是祖傳中醫,他就是沙家浜里「一劑草藥保平安」的那個政委,那是真事。他問我:「氣功是怎麼回事?我說:「氣功主要是運用意識,自己對抗。」他說他對自己用意識對抗就能治病有體會。他原來近視眼,近視眼就是因為老那麼近著看書,眼部肌肉不聽使喚,使水晶體變長了。既然看近了能導致此結果,他就逐漸遠、遠、遠,搞了二年視力正常了。我認識他時,他67歲。當然人至老年,視力會往遠視變,可他那時候近視很厲害,就靠離遠點看東西,二年硬把視力矯正過來了。當然他不是先天近視。這一點,我們今天講卧式時附帶講講它。把姿勢擺正了,都是練功了。一、仰卧  (一)自然仰卧式  平躺,自然仰卧,兩腿自然併攏,兩手放在身體旁邊,掌心向上、向下都行。一般來說,枕頭不要太高,約三寸就行,使頭與軀幹平起來。過去講「高枕無憂」,其實往往高枕有憂,老高枕,睡著了就歪脖,往頭上去的氣血少了,就有憂了。應該是低枕無憂。你看小孩子,沒枕頭也沒事,他氣血足。人老了,元氣不足了,濁氣跑到頭上來了,腦袋脹睡不著,就得墊起來。不然腦動脈血管硬化了,頭一低,血來得多,血管衝破了,出現腦出血。高一點,血來得少,沖不破。「高枕無憂」也許是這個道理。從氣功層次來講這就不行了。要把氣練得充足,跟軀幹平了就行。  (二)仰卧還陽式:  練此式可把陽氣、腎陽充起來。因為夜裡睡覺,按過去說衛氣不在肢體上、頭上,而到五臟里去了。相當咱們說的軀體的混元氣不動,內髒的臟真混元都集中起來了,別的臟活動不容易感覺,腎氣一充足,腎陽就旺盛,有些男同志在睡覺時就會出現腎陽發動的現象。女性一般感覺不太大,但內髒的氣也是充足起來了。內髒的陽氣,從氣功、中醫來說,腎陽是最根本的。腎陽氣相當於命門的真火。一個人生命力大小關鍵看命門的陽氣,命門之火。練還陽卧擺姿勢,就是為了更有利於腎陽氣的充足。把兩個腳心對起來,髖關節松得好,腳就收得多一點,兩手放在大腿根附近,掌心向著腹部。男性一般來說,老年人腎陽比較虛了,慢慢腎陽充起來,也會在夜裡出現生殖器的勃起,出現活子時現象,這時,趕緊起來練功,把腎陽之氣收起來,去滋養全身。若化陰液跑了,就沒有了。年青人非常容易出現性興奮,一定要注意馬上坐起來練功,或馬上起來站庄,意念往回收,把腎陽之氣吸回去。女性有時候也出現乳房漲,性興奮,出現這個情況安下心來、定住神,一般要注意兩個乳房當中,膻中靠下一點,古氣功叫乳溪,慢慢裡邊氣血就寧靜下來了。  (三)混元卧。  把還陽卧再提高一個層次,通過擺個姿勢使腎陽在睡覺的時候不往下沖,自己化了,就是混元卧。混元卧要求把兩手交叉放在頭頂上,下邊的腳還是十字相接。這樣把身上的氣從腎陽轉化到混元,不再是一個簡單只把腎陽充起來了。如果願意練卧式,最好練混元卧。還陽卧陽氣往外沖,混元卧陽氣周身走。上面臂圍成一個圈,這個姿勢一拉,氣倒不是到頭上了,是把腎氣不往生殖器走,而拉到了混元竅裡邊。下面腿圍成一個圈,兩個圈在身體當中去交合。手放在頭上站庄也可以,但比較累。  二、側卧  (一)青龍卧  (二)白虎卧  側卧,在過去起個名,向左側叫青龍卧,向右側叫白虎卧。其實沒有什麼區別。因為有的人仰著睡覺不習慣,就要側卧。一側卧身體是蜷曲著的,頭下邊這個手有兩種情形:一個按照專門練水火既濟的門派,應該是大拇指按住耳珠(耳朵前面耳屏),小指按著印堂,其餘手指隨便放在側面。另一個按照自然門,要把大拇指放在耳後,其他同前。另外一個手可以放在環跳穴。不論向哪邊側卧,下面那個腿自然微曲,上面腿的腳腕子是面對著下邊腿的腳跟,兩腿貼住。有的人腿的姿勢變一變,下邊的腿曲的更多一點,用腳腕子前邊碰上邊腿的腘窩。這就是側卧。(三)蟄龍卧:這是過去男人用的一種保密的練功方法,一般認為是張三丰傳下來的。它和側卧一樣的姿勢,下邊的手也是一樣的,上邊的手握住睾丸,拿手的溫度去溫腎,為了更好地充足腎氣。練智能功不太用這個方法。但過去很多書上很推崇它。
清山遠水 2008-06-15 20:08
Ⅳ、站式站勢是練動功必備的基本功,也是練武術的基本功。換勁要站庄,氣足也得站庄。過去講「要把骨髓洗,先從站庄起」。真正要作到氣通到骨,都得站庄。對於站庄各個不同的門派有不同的要求,這裡邊講的姿勢很多,簡單說一說就行了。站庄姿勢再多,無非是從腳、下肢和上肢不同的姿勢來分的,怎麼變都是這些東西。我們講了基本的東西以後,能掌握住這幾個規律就行了。  一、站庄時下肢有三種基本形式  (一)兩腳平行站立。兩個腳方向一樣,平行的。小馬步庄、大馬步庄都是這樣。小馬步庄和肩一樣寬,大馬步庄比肩寬些,最多寬一倍。太寬了小腿就垂直不了了。兩個腳平行的,不前不後站在一條線上叫馬庄。若平行的兩個腳一個前一個後,那叫川水庄,也叫長三庄。怎麼叫川水庄?一邊一個腳,身體的中線中間再來一個像個川字,所以叫川水庄。(二)兩腳尖外撇成一字。  (三)兩腳尖向里扣成一字。  兩個腳的姿勢就這三種變化。外一字和內一字沒有一腳前一腳後,都是兩個腳在一條線上的。懂得這個了,再稍稍變一變姿勢就多了。把平行兩腳往外一撇不到一字,那、就是外八字,把平行兩腳腳尖往裡邊一扣不到一字,叫內八字。如果兩個腳一前一後,前後的腳尖都往外一撇,就變成「丁」字步。有些武術站莊裡邊注重丁字步,是為了虛實變化。如果把前面的腳提起腳後跟(前面腳如果是實的,兩個腳都有重量),腳尖點地,重心在後面,虛實變化就多了,這叫「含機步」。一般站丁字步的時候,手也是一前一後地放,這是形意拳的體勢。如果兩手不是掌心向外,而向內圈,含起來,成為「含機手」。「含機手」和「含機步」配合,整個稱為「含機式」。側面含機是過去以守待攻的一個好的姿勢,變化非常多,就需要注意自己腳面,防備人家「地針」——用腳尖或腳後跟點你的腳。「含機待敵,謹防地針」。再有一個過去武功里練輕功強調的「凌空式」。用小馬庄或大馬庄,把腳後跟提起來,腳尖著地。開始練功的時候,兩個手在側面,掌心內含上提,兩肩往上提,百會上提,把人往上提起來了,這是走輕的。再以後「凌空式」手要起來,往上托的。這種「凌空式」是練力量的。  內一字的裡邊有個「童子拜佛庄」,同學們練馬庄的時候也可以練它。童子拜佛庄兩個腳平行、內一字站立都可以。內一字站庄要求是最高的,抻拉力量是最大的,最吃力的。兩個掌心相合,轉過來指尖對著自己膻中。以後手慢慢盡量往上升,升到頭上來。按以前的要求從對著膻中最後要升到對著百會。童子拜佛庄本來是佛家功的,以後武術里練長拳反而更強調它,因為長拳短打需要把一些關竅,筋骨拉開。有些人把長拳理解錯了,「國家套路就叫長拳」。實際按長拳拳譜,練長拳的一開始最少得練一年的童子拜佛庄。  我有個親戚的師爺姓楊,練長拳的。清朝末年在保定有個人也很有功夫,他上新城訪楊老前輩,非要比比武不行。他摔跤的功夫很好,只要讓他挨著,就把你扔出去了,力量也非常大。(過去練摔跤,在八仙桌底下練抖鐵鏈子。練手上的力量,用手攥住鐵杠子,轉這個鐵杠子往上纏繩子,繩子下面掛著鐵、石頭等重物,捲起來,放下去。光練拳,不好長力氣。)在新城縣有個「行宮」,那個屋子四丈長。楊師傅比著就往後退,快退到牆了,他還進,楊師傅「啪」一掌把他從這頭打到那頭,四丈遠。他認為沒有打倒,還不服氣(摔跤倒了才算輸),就又來,楊師傅比劃比劃退到角上了,「啪」一下從這個角把他打到那個角,比四丈還要遠了。打了三次,他還不認輸,楊師傅最後一掌把他胳膊打斷了。過去練武術長拳也是一個門派,沒有內功怎麼行啊?練長拳首先要練童子拜佛庄。練童子拜佛庄特別注意收縮肛門,實際上是提會陰的問題。二、站庄時上肢有三種基本形式(一)環抱式:手心向內,臂向內圈,象抱著東西一樣。抱的這個圓可以放在下面,也可以放平了,也可以放到上邊來。放在下面叫養生式。一般的病人、身體弱的可以用養生式。手自然一放,意念要是個圈圈。手放的時候似接非接氣感比較大。腋窩要空,因為放在下邊腋窩容易擠上。配合腿上的馬步庄。養生式一般都是小馬步庄,姿勢站得比較高一點。  如果把手往上提,比肩稍低一點成為抱月式。一般練站庄,不論練武功還是氣功,用抱月式的比較多。抱月式如果注意虎口圓,兩手拿著一個圓,兩臂跟身體又是一個圓,就成為三圓式。練這個關鍵胳膊要放鬆,經常這樣擺著,慢慢可出二爭力,也叫彈簧力。胳膊放鬆了,往外拉拉不開,往裡邊合合不進去。這是自身的力量和周圍的空氣爭,和大氣在爭。因為大氣壓對周身各部分壓力都是一樣的,覺不出有壓力來。一放鬆跟大氣一結合,意念往這邊推,這邊都是力量推不動,往上抬,抬不動。那就成了二爭力。有的人僅練這個功夫就能練出非常強大的力量。王薌齋原來是練形意拳的,後來改練含機式站庄。現在一般是練抱月式,兩腳平行站立省力。這麼抱著站,二爭力練得比較強大。他的站庄自己改名叫大成拳,取僅一個站莊裡邊什麼都有,集武術、氣功大成的意思。站庄法就是把一些姿勢作為定式去練。  如果把手舉到上邊成為貫氣式。真要拿站庄練功的時候,要注意手似接非接,一開始內氣走得比較厲害,將來你裡邊有內氣作引子,再練外氣,能把外氣更好的收到裡邊來。當然你沒有意念,光這麼作是不行的。有意念,內氣越足,外氣進來得越多。一開始為什麼不讓同學們這麼搞呢?就怕同學們光注意身體周圍這點氣,意念放不出去,不注意把外氣往裡邊收,往裡邊收得就少了。懂了這個,總是往裡邊收的意念,兩個手離得很近,但意念把它想得很空,跟虛空往一起一連,這樣接起氣來,往裡收氣收得就多了。你懂得了之後得有幾個反覆:一開始會把意念放出去、收回來;形神庄又守住,把整個身體守住,五元庄守住內臟;將來練中脈又要往外放;一練中線又縮回去了。是這麼幾個反覆。現在把手放得很小,但意念要往外放。我們經常要注意好多動作手指頭的似接非接,要體會兩個手中氣的充足,氣的環流,氣充足就會產生往裡翕攝的力量。(二)外開式:掌心向外,兩臂圈成一個環狀。跟環抱式一樣,可以在當中,可以在下邊。  1、拄地式:拄地式是個活庄,胳膊要曲著,兩手一個圓圈往下一按,把人體要按下去。過去要求練功最後腿要直著,從骨盆這一折,整個都折下去,手放在腳面上,頭也得頂到腳面上才行。要求身體練得很軟。咱們不需要這麼去練,要求頭能夠碰上腿骨就不錯了。  2、排雲式:把手往外伸平,掌心向外與肩差不多等高。一般過去練武功,都得要練這個姿勢,因為這是對外的一個變化方法,破外面的力量。比方武功里的持刀式,有一種反式握刀法,一開始都得練外開式。手腕沒有力量,肘翻不開,不好轉。外開式是一個向外的力量,而且把肘和肩都要練活了。一般練抱月式之後都要練外開式,兩個是一反一正的。  3、舉鼎式:把手舉到上邊,跟舉鼎一樣,臂不要直,彎一點。這個姿勢要有個舉著重東西的意念,有往上舉的意思。舉鼎式關鍵是拔兩個肋,要有力量,尤其要注意上邊這個手指要似接非接。真做到似接非接這個狀況,這個往上舉的力量,能讓你感到百會那個地方往上提你,從兩側把你的頭頂往上拉。  (三)直撐式:把臂放直了。下面直著按著地,可以手指向前,也可以指尖向外,側面也有,上面也有。手指可以向裡邊,可以向後,也可以向外。  1、立地式:在宋朝就開始有了「頂天立地」的動功姿勢,和咱們有相仿的地方,但不完全一樣。立地式,臂要直著,手在下面,要把掌翹起來。如果兩手指尖指向兩側,叫立地一字式。一般來說直臂的姿勢都要求翹掌,只有個別的姿勢例外。這在過去武功里也是個殺手的方法。過去中乘的武術打人不是拿拳打出去的,大部分都是用掌出去的。手指剛要碰上對方了,猛地一坐掌,就是這個力量打過去的。平時掌立不起來,這個手法就沒法用。用掌的暴發力打人「非死即傷」,傷都是傷筋骨。關鍵不是在臂,是用沉肩坐腕走出去的。過去說在死手(手法姿勢不可能再變了)才用這招,平時不允許這麼打人的。到了最後,他把你這個手破掉了,姿勢沒法再變了,這時候你才能一沉肩打出。如果過早使用這招,打出去之後,打不死人,再也不能變了,你就挨打了。氣功不多練這些東西,咱們練直臂是為了將來手指尖一動能牽動經絡。我們不用爆發力,把姿勢擺好,臂放在體側,掌翹起來,用肩的力量一拱一沉,抻著動一動,一含一縮,手上的氣就「呼呼」地動,手心充漲力量範圍比較大,感覺很明顯。練直臂的站庄就是為了把氣能夠更好地運到肢端。咱們智能功一開始的起式就從立地式開始的。  2、推山式:手到前面向前推著。—般都是把形體擺好,胳膊直著不動,只能動指、動肩,或掌一含一突。慢慢手上的氣就比較敏感,也比較足了。這時候不許推收,定死,實在不行就直臂推牆,拿肩往下沉,使勁。過去練功一開始不允許推牆,因為手上氣不足的時候,這麼做氣容易憋住。  3、排山式:側面立掌叫排山式。手勾起來的叫二郎擔山,它本來不是直臂的,但是從直臂變過來的,兩個臂跟扁擔一樣,主要是練臂的力量,若手指頭提起來則是練指的力量。排山式要坐腕、沉肩,這個需要含掌合指,按練鷹爪力的練法拿起來,如果綳著勁使勁練,加上發音法就是硬氣功。如果排山式把五指打開在過去武功里叫五丁開山掌。過去手指上都帶上重東西,開的時候需要有力量。在帶東西之前,內裡邊練功帶著蛹動走,開時柔著開,會蛹動了之後再帶東西,帶上重物也會蛹動那才行。所以過去練五丁開山掌,排山、開山都是直著臂帶著蛹動練,會蛹動以後,力量就強了。過去在山裡練真功夫,那真是苦啊! 整天都是練。  4、托天式:兩手直臂在頭頂上,也是用肩往上推。這個不是練臂力,舉鼎式是練臂力的。托天式是把兩肋拉起來。讓氣往頭上去。若轉成指尖向內,往外一拉,成為開天式。意念要把天拉開,實際上是把自己天門拉開。開天式過去練功有很多的小東西。先從上面撐好,直著往下,下到底,然後往上起,到印堂又撐出去,出去以後舉上去再開。重複再做。這是為了開天門、開天目的。這裡邊就是不允許中指碰死,碰死就沒作用,不碰上又不能拉開,就得似碰非碰。沒事的時候,一安靜,閉著眼睛,用手這麼輕輕的碰,一碰「激靈」一下。裡邊的氣又相吸又相斥。如果正對印堂,手一碰印堂,「這開」;到頭頂上,「天門往外開」。我們是通過直臂練功把內外氣連起來的。  直臂前面講的都是對稱的,下面講些常見的不對稱的體式。  5、伏虎式:兩腳平行,一前一後,兩個腿都有點彎曲;兩個手往下按著。打虎式是前面腿弓,後面的腿綳直。伏虎式主要是練整的威武的力量。按照伏虎式練氣功是為了練背氣(虎背),背氣要充足。過去講身體有幾氣,虎背就是披氣,膀子一掙,背上就披上氣了。  6、拄地撐天式:兩個腳平行站立,腿伸直與肩等寬,上肢一個手撐天一個手拄地。這個姿勢過去佛門練它,說釋迦牟尼佛降生時就是一手撐天一手拄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個姿勢就是這樣來的。這一手撐天一手拄地對氣機有什麼意義?這個姿勢得練功,練到一定程度才好練它。氣功有個綿連,掌心對著好綿連,而要掌心相背,那就不好連。而且練這個姿勢胸前得有氣,沒有氣這個姿勢沒用了。這個氣怎麼才能有呢?一手上撐一手下按,意念不能注意兩手,得注意正前方,得加意念。往上撐和往下按的兩手指尖要往回翹,兩個用意念接上。將來同學們出去也可能會碰上佛家人擺個姿勢給你看的,你就講「撐天拄地,釋迦佛」看他前面沒氣,「這是個木頭佛,把它燒了吧!」一看有氣,說明那個人有本事。  7、獨立撐天式,其實本來和金雞獨立式差不多。一手舉天,一手拄地,把頭抬起來,一個腿站著。如果這個姿勢直著的臂稍稍彎曲一點,腳尖下垂,就是風擺柳,這是練輕功的,閉著眼睛和咱們鶴企四顧差不多,稍稍加上點鶴首龍頭,就是風擺柳的動作,像垂楊柳一樣輕輕地擺動。手在上邊是為了把百會拉起來,百會提住了,一放鬆,閉著眼睛輕輕搖晃。  
清山遠水 2008-06-15 20:08
講這麼多體式,咱們就練三心並站庄,三心並站庄是從馬庄變化來的,從練內功上來講比較優越點,手內圈的目的是要往裡邊合。這是我從好多姿勢裡邊總結、集合古人的東西,更好的體查後認為應該這麼站。這麼一站,手罩在肚臍上,肚子外面半個球,裡邊半個球,正好是個混元球。這樣立起來(作混元竅前抱球)呢?意念手上是四分之一球,與手對應的下面也是四分之一球,這樣體外是四分之二球裡邊是四分之二球,又是一個整的,這個球就大了。實際上相當於過去守下丹田練小丹的裡邊氣場大了。好多姿勢這個站莊裡邊都有了,相當於把好多基本功連起來。我們練智能功好多動作就是過去功法精華串起來的,不過哪些功法是哪個門派的,我們沒有必要也不應該講它,這樣就避免矛盾。如果同學們看氣功書,以前的氣功書中我知道的站庄的姿勢有馬庄、川水庄、童子拜佛庄、舉鼎庄、抱月庄、伏虎庄等,最多不超過七八種。以前書上介紹的都加到一塊,也不到我們介紹姿勢的二分之一。基本上都是大同小異。跟同學講這麼多東西,同學們簡單知道這個姿勢叫什麼名字,怎麼回事情就夠了。同學們看運用意識中講了那麼多運用意識的模式。練功體式也講了很多。後面講調息,生活裡邊調息有的是我自己編的,從氣機氣路上這麼走要好,有的是古人用過的。練功功法的調息,除了數息、觀息之外,其它調息法都是比較保密的方法。這麼多方法,這麼多內容,同學們還用得著找什麼功法去?這裡邊基本上很多門派的大乘修鍊方法都有了。  同學們現在要認真學,認真練。通過講體勢就提醒這麼多東西。以前練功跟著老師,真正非常好的門派十年也接觸不了這麼多東西。同學們要珍惜它,越學這些東西之後,越要珍視咱們自己的功法,別看這個功法簡單:捧氣貫頂法、三心並站庄、形神庄,比比劃劃,越學你越覺得它裡邊很深奧。過去講「學而後知不足,教而後知困」,咱們才兩年時間,希望大家得認真去領會,認真去琢磨。  昨天來咱們學校學習的十幾名港台和外國朋友到我那兒去看了看,這些人當中有參加教練員班的、輔導員班的,還有康復班的,其中一個上五元庄班的說:「龐老師給我們握手交換信息、開頂時,我頭上—下出個窟窿,差不多有一公分大。」我說:「那沒問題。」他問那開了有什麼用?」我說:「開了也沒別的用,就是氣進得多點, 自己在貫氣的時候往裡邊進氣的感覺大一點。」,另一個新加坡的女士也說:「老師,我頭上也開了四公分長,一公分寬的洞,我天目這兒還開了一個縫縫。」當然這位女士可能小的時候就有點敏感,經常能清清楚楚看到自己從前面走過來,當離近了就沒有了。像這個情況練功也可以有,這是現代科學講的信息發放。我們人的信息是臉沖前的,可一直往前,走到宇宙盡頭又回來,跟你對著面了。實際宇宙是無限的,它裡邊怎麼也走不到頭,但它似乎是圓形的,按照愛因斯坦的空間時間彎曲,從氣功道理看來是這麼回事(起碼在我們這個宇宙太空究竟有多少個宇宙不知道),能夠回得來。練功有時看到自己就在前面,我們可不要摸它,你只要一摸它,非得鬧病不行。已經有幾個人給我來信:「看到自己從對面來了,這麼一摸,覺得又有又沒有的一哆嗦(即使不哆嗦,只要感覺是摸著了)就鬧病了。」因為那是你的信息,你把這個有形的信息一放,使那個無形的混元信息受到了干擾,加上了有形的混元信息了。一般都是發高燒,那種燒都是超過40℃以上的高燒。真要是碰到這種情況,一般吃點補藥或者喝點鐵鏽水就過了。鐵鏽水就是生了銹的鐵煮的水,中醫叫鐵落,道家叫胤丹,不過胤丹得特殊做,用磁化後的鐵出的銹製成的鐵鏽水才叫胤丹。胤丹有胤丹的做法。這正說著,台灣一個老太太說:「龐老師,你怎麼沒給我開呀?」因為她在康復班。我說:「都是自己開的。」「是嗎?」她邊說邊摸自己頭上,「我這兒也出窟窿了。」她當時也開了個窟窿。我說:「咱們這兒有氣場,你自己想開它就開了。」  給同學們傳遞這個消息什麼意思呢?這些人雖然在國外,但他們學功的心情都很虔誠。僅是個中等的資本家,家裡的環境也是非常舒適,像剛才說的頭頂開的台灣那個老太太,在台灣跟她來往的,基本得是中上級的人,可到這兒一樣小馬扎一坐兩三個鐘頭。她說在家只是幾個朋友偶爾一起打麻將坐上幾個小時,這麼坐兩個鐘頭是不可能的,可在這兒小馬扎也坐下來了。她兒子、女兒在全世界有好多公司,其中一個兒子光在國內就有四十多家音像公司。在青島有個公司算小的,每年利潤可達200萬。這次到昌黎縣談個項目,準備投資一個多億美元。這麼有錢,可到了這裡也能這麼刻苦,快七十歲的老太太,一練功、聽課,三個小時也堅持下來了。在青島那個公司的代理老闆來一看說:「唉呀,條件太差了,我們這個老太太不怕花錢,一天房費幾百塊一千塊都行。」可咱們這兒就這個條件。開始是每天一輛車晚上拉到秦皇島去住,白天再拉回來練功。可能有三天,就住咱們這兒不願意走了。咱們的高間,衛生間服務員收拾得也不好,還不如人家公共廁所乾淨呢,王字樓樓道里味道也不是很好,她住這兒也行了。要在她家裡,那說什麼也不行的。他們的條件都很優越,可來到這裡後,就是普普通通一個小學生一樣,那麼來刻苦練功。我們想想,我們自己有什麼可優越的?咱們就是學習條件優越!  我們同學來練功,你自己得特別注意解決精神、意識問題。你看十二個人,就有三個人開了天門,有的一個月學習沒結束,就是見老師這麼一趟,人家就能夠開,為什麼?關鍵是意識,精神。過去說練功就需要從恭敬中求,沒這個心情,你自己不好長功夫。這十二個人中有一個人,他沒那個老太太資本多,但他自己的主見很多。你說個這個,他說那樣行不行。他不是老師說個東西,自己去考查、去想老師為什麼這麼講,為什麼讓我們這麼做,所以,他就沒法接東西,功夫就不好長。你自己的「我」在你思想中佔得太大了。如果你能夠解決自己的問題,當然我也很高興,你就可以不學這一套東西。我以前練功有個老師跟我講一些東西,我就對老師說:「老師,你講的這些不是我需要的東西,我照你講的學看來不行。」他說:「你自己想的『不是我需要的東西』那個就是你需要的,如果這樣,你就可以搞自己那一套了。」從那以後,我就再也沒有拜老師。你腦子裡面「這是我不需要的」那一動之間,就是你需要的。所以,同學們如果自己可以這個樣子,你就不需要學智能功了,按照智能功這麼去學,基本上是個拐棍。如果你自己「我行了,我會走路」,就不要這個拐棍,就可以把智能功放下,回家自己修養修養,悟出東西自己搞。這是給同學們說的真正的實心話,這也是真正的高層次的東西。如果不是這個樣子,你就得先把你那一套想法放下,把你那個思想放下,還得恭恭敬敬地好好學。你要學又不恭敬,那就學不成。  你不恭敬別人,你得恭敬你自己。過去說開悟之後非常活潑,這個活潑不是平時所說的活潑,而是無拘無束,很隨便,常人都不好理解。我這麼一說,有些同學就說「我的行為不被理解」。你這個不理解是你在騙人!真正內心沒有痛苦、內心洒脫,那真是一處不掛,里外一致的。如果不是這樣就不行。因為你心中還有很多不痛快、不愉快,你這麼做,那是自己倒霉。心中有很多的苦惱,不舒服、不愉快,而要擺出一副架子來,那就是騙人。騙人實際是騙自己,在過去叫「大妄語成」——說了大瞎話了。這樣,你只能有目前一點小功能、小本事,要往上去不了。按過去搞宗教的講,這種人到頭來都要入十八層地獄最後一層的。這麼講一方面警告人別這麼去做,另一方面這樣做的人,自己最後沒好結果。這個也可以時間不長出現,也可能最後臨死時才出現。每個人情況不一樣。因為練功後,內在的東西已經起變化了,可意識還是舊的,就打起架來,所以,絕對沒有好結果。以前說不是誰都可以練功的。君子得之能成聖,小人得之連命都沒有了。練功練了一點東西,意識這個關過不了,把自己搞壞了,害了自己。大夥一聽可能害怕了,「我們意識一下過不了關怎麼辦?」那得看你自己想不想往前進。你想往前進,就能克服自我,使我一點一點地少。所謂「克已之功」,把自己不足的地方攻克了。過去講,氣功這條船是「賊船」,可不能隨便上,好上不好下。現在趁船開出去不多,入得不深的時候,覺得後悔的趕緊往下跳。等到船到江心,你過不去,又回不來,非得淹死不可。當然,你不想搞氣功事業一般練練就別上大船,上小船在河邊轉悠轉悠就行了。想上大船「渡河」,到河中心,你就得把什麼錢財、名利都留下,「赤貧者」、「一無所有」,那你才能到彼岸世界。彼岸世界實際是一個人的修養境界。要不這樣,總是那個「我」字當頭就不行了。這些東西都不是摳文字、摳理論所能摳出來的,真得實際去做、實際去練才行。這都是功夫。涵養都是功夫,不然就都變成蘇東坡似的人物。佛家有不少人說:中國佛學是被蘇東坡這樣的人給說壞的,純粹是說禪、「屁」禪。在社會上不得意、失意了,來求佛學,談玄說道,自己如何如何,可一得意就把禪忘光了,又去社會上搞那一套去。現在練氣功也是一樣,光去說不行,沒有用處。不過我們智能功和過去不一樣,我們現在是每個人都能練,得看你自己是不是願意前進,願意把自己壞的東西丟掉,把不足的彌補上,在日常生活中去練自己。有的人就想做個氣功大師,你現在出去就行了。現在寫的好多這個、那個氣功大師,就是會治個病,握個手、發外氣治病,遙感治病,現在你們都可以呀!現在社會上有名的氣功大師都是學了學組場,就敢去做一做、沖一衝的。別瞧不起自己,「唉呀,人家氣功大師,我們怎麼行呀?」就是培訓部還都認為是最蔫的,工作能力最弱的一位老師,這次出去教功治病時,人太多治不過來了,他也按照龐老師的做法去握手,一握手半身不遂也站起來跟著走了。智能功本來就是這麼簡單!好幾年以前我就講了,咱們部長們、老師們、甚至服務員們都可以去握手,可他們都做不來、不這麼做。我做的就是讓大家做的,如果大家做不來,我就不做。1989年我就這樣講了。我做過的,你只要心裡很坦然那麼去做,肯定就行。要當氣功大師現在出去就可以當,因為發氣治病是智能氣功入門的功夫。這個簡單,這不是高功夫,這也不是氣功科學。今天說的占的時間不短,希望大家能開開竅。你真把這幾本講義摳通了,可以說你就很了不起了!有些同學還想搞這個搞那個,不客氣的說,那是不自量力!我們修鍊氣功要真正從自己意識裡邊練功夫,解決自己的意識問題。功夫是從裡邊去修的,這個問題不解決,到最後什麼問題也解決不了,或者就跑到社會上求虛名、虛祿,這樣就把自己搞壞了,把我們學習二年的意義就丟了。(全文完)文本來源:《智能氣功科學精義》輔導材料 第三章 調身是智能氣功的基礎文章作者: 智能氣功科學編創人——龐明

查看完整版本: [-- [轉載]調身是智能氣功的基礎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3 Code ?2003-2010 phpwind Time 0.080734 second(s),query:2 Gzip enabled


推薦閱讀:

易海蓮華——八字基礎(地支的關係——辰,巳)
[轉載]基礎瑜伽解剖學(十)
超全的乾貨分享,那麼多健身基礎動作,總能滿足你的需求!
周易正讀之三:正確的讀<易>方法,周族開國史(2) - 易經基礎 - 周易頻道 - 藏風得...
八字基礎 2

TAG:轉載 | 氣功 | 滄州 | 基礎 | Power | 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