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解析 第五十九—六十六章

2014-10-21   第五十九章  [原文]  治人事天①,莫若嗇②。夫唯嗇,是以蚤服③。蚤服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④,可以長久。是謂根深固柢⑤,長生久視之道也⑥ 。  [注釋]  ①事天:保養天性,此指養生或修身之意。  ②嗇:吝嗇,此指愛惜及儲蓄精力。  ③蚤:通「早」。  ④母:根源,本源,此喻指資本或「本錢」。  ⑤柢:樹根。  ⑥久視:久立,久活,長久存在。  [譯文]  治理國家,養護身心,沒有比愛惜身體更為重要的了。因為愛惜身體就能早服務國家,早服務國家就能不斷地積德,不斷地積德就沒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沒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就無法估 量他的能力,無法估量他的能力就可以擔負起治國的重任。這就叫具有了擔負治國的本錢,就可以長久發展。這就叫根深祗固,能夠長久發展就可以看做是符合發展之道了。  【解析】  第五十九章 依道修身  前面第十章講「修身養性」,而該章則專講「修身」。  (一)修身的目的:  「治理國家,養護身心,沒有比愛惜身體更為重要的了。」  ——即「治理國家,養護身心」。如同:為國家而強身健體!  (二)修身的意義:  「因為愛惜身體就能早服務國家,早服務國家就能不斷地積德,不斷地積德就沒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沒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就無法估量他的能力,無法估量他的能力就可以擔負起治國的 重任。這就叫具有了擔負治國的本錢,就可以長久發展。」  ——即「擔負起治國的重任」或「具有擔負治國的本錢」。要想有所作為,就要有個好身體!如同: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三)修身的原則:  「這就叫根深祗固,能夠長久發展就可以看做是符合發展之道了。」  ——即:根深祗固——身體強壯,精力旺盛——合道,「符合發展之道。」  道者,平衡也!平衡,則「精氣神」!  人的身體,就像一棵大樹,水肥、陽光等平衡協調,才能根深蒂固,枝繁葉茂!  綜上所述:  修身的目的——為國家而強身健體!  修身的意義——身體是有為的本錢!  修身的原則——即根深祗固而合道。  第六十章  [原文]  治大國若烹小鮮①。以道立天下②,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③。非其神不傷人也,聖人亦弗傷也。夫兩不相傷④,故德交歸焉⑤。  [注釋]  ①烹:煎煮。 ②立:建立,治理。  ③傷人:此指擾亂百姓。  ④兩不相傷:即百姓和聖人都不再受到擾亂。  ⑤德交歸焉:即歸其道,復其位。擾民,則等於奪其德,錯其位。  [譯文]  治理大國就像烹煮海鮮,有其規律性。堅持依照自然規律治國,就不用再祈求鬼神顯靈了。不是鬼神不靈,是不用敬神而擾亂百姓了。不僅不用敬鬼神而擾亂百姓,也不用敬神而擾亂聖人了 。百姓和聖人都不被擾亂了,因此就能使他們回到各自的位置上,做好自己的事情以顯示其德行了。  【解析】  第六十章 依道治國  (一)治國須「道」:  「治理大國就像烹煮海鮮,有其規律性。」  ——治國,應遵循治國的規律。「治大國若烹小鮮」,即各有其道,要遵從規律。  (二)互不干擾「道」:  「堅持依照自然規律治國,就不用再祈求鬼神顯靈了。不是鬼神不靈,是不用敬神而擾亂百姓了。不僅不用敬鬼神而擾亂百姓,也不用敬神而擾亂聖人了。」  ——即上面不干擾下面各行業或事業的規律。如不用再以「祭祀」而「擾亂百姓了」、「擾亂聖人了。」故,各有其道,各行其道!  古時,國家大規模的祭祀活動,大都隆重而排場,不僅文武百官,還需要眾多的百姓參與,自然也少不了各類有名望的聖人等參加,所以不僅擾民,亦擾聖人。  (然而,古時舉國的大規模活動(擾民),也就是祭祀之類,決不不似現今各類慶祝、慶典、開幕、運動、活動等名目繁多。)  (三)各循其「道」:  「百姓和聖人都不被擾亂了,因此就能使他們回到各自的位置上,做好自己的事情以顯示其德行了。」  ——「回到各自的位置上,做好自己的事情以顯示其德行了。」各循其道,即為德!  該篇看似簡單,卻意義重大,針對性很強。「擾民」,可以說自古以來就是治國的一個「痼疾」或「頑症」,譬如:統治者專權,擅權,或蠻幹,越俎代庖,指手畫腳,自以為是,隨意插手 、干擾、破壞下面的工作,干擾、錯亂下面工作的規律性,即統治者過度、極端或過分地「作為」!下面則無可奈何,甚至敢怒不敢言。而至於像文中指出的祭祀,以及諸如一些重大排場活 動等,則更是如此,都是統治者違背規律之舉,所以危害極大。  「治大國若烹小鮮」,即治理大國就像烹煮海鮮,有其規律性,應當遵循而不違背規律。同理,上面,下面,乃至各行各業,也都有其自身的規律性,別人不可隨意干擾、干預,或改變,或 違背其規律,這就叫「順應自然」或按規律辦事。  上面管了不該管的,抓了不該抓的,做了不該做的,就是「擾民」、「亂道」,違背規律。  「依道」,不僅在於上,也在於下,只有上、下皆「道」,才算是真正的「依道治國」。  各有其道,各行其道,各循其道,條條大道通目標。  第六十一章  [原文]  大邦者,下流也①,天下之牝也。天下之交也②,牝恆以靜勝牡③。為其靜也,故宜為下④。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⑤。小邦以下大邦,則取於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 ,不過欲兼畜人⑥。小邦者,不過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則大者宜為下。  [注釋]  ①下流:水流的下游。  ②交:交匯。  ③牝(pin):雌的禽獸。牡:雄的禽獸。  ④下:謙下、柔下。  ⑤取:取得,通「聚」。  ⑥兼畜:兼并蓄養。  [譯文]  作為大國,要像處於江河的下游那樣,居於天下雌柔的位置,這是天下交匯的地方。雌柔常以安靜而勝過雄強,這是因為它安靜而居於柔下的緣故。所以如果大國對小國謙下,就能取得小國 的信賴;如果小國對大國謙下,就能被大國所容納。因此,有的大國以謙下而取得小國的信賴,有的小國謙下而被大國所容納。所以,作為大國不要強求兼并小國,小國也不要過分依賴或投 靠大國。如果想要雙方都滿意,大國尤其應該做出謙下的姿態。  【解析】  第六十一章 依道平天下  (一)大國平天下——謙下:  「作為大國,要像處於江河的下游那樣,居於天下雌柔的位置,這是天下交匯的地方。雌柔常以安靜而勝過雄強,這是因為它安靜而居於柔下的緣故。所以如果大國對小國謙下,就能取得小 國的信賴;」  ——大國欲平天下,須以謙下而贏得天下。以江河下游「天下交匯」有容乃大,「雌柔常以安靜而勝過雄強」作為比喻而說明大國謙下的道理。雌柔,形容謙虛、謙下、謙柔。  (二)小國平天下——謙下:  「如果小國對大國謙下,就能被大國所容納。」  ——小國欲平天下,須以謙下而贏得大國。  (三)謙下——平天下:  「因此,有的大國以謙下而取得小國的信賴,有的小國謙下而被大國所容納。」  ——「因此」即事實已經證明:謙下者,天下平。  (四)極端——失天下:  「所以,作為大國不要強求兼并小國,小國也不要過分依賴或投靠大國。」  ——「強求」、「過分」即極端,極端必失衡、失諧、失敗。  (五)大國謙下——天下平:  「如果想要雙方都滿意,大國尤其應該做出謙下的姿態。」  ——「謙下」是贏得天下的不二選擇,尤其是大國。  故,大國、小國——謙下——平天下;  特別是,大國——謙下——天下太平。  謙下——合道——平衡——和諧天下。  第六十二章  [原文]  道者,萬物之注也①。善②,人之寶也③。不善,人之所保也④。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賀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雖有共之璧以先四馬,不若坐而進此。古之所以貴 此者何也?不謂求以得,有罪以免與⑤?故為天下貴。  [注釋]  ①註:主,主宰。據甲本釋文註:「注讀為主」。  ②善:善良,善事。  ③寶:貴重,珍貴。  ④保:保持,不放棄。  ⑤免與:此指,是否免除,赦免,或相反,意指會公正處理。  [譯文]  「道」,是萬物的主宰。善,是人們貴重「道」的結果;不善,人們也不會放棄「道」。美好的言辭可以換來別人尊重,崇高的行為可以得到慶賀。人之所以會有不善,除了棄「道」的原因 還有別的緣由嗎?所以擁立天子,設置大臣,雖然有拱璧在先駟馬隨後的進獻禮儀,還不如坐著進言獻上這個「道」。古代為何貴重「道」呢?不就是因為擁有它才求有所得,既是犯了罪過 也會得到公正處理的嗎?所以『道』才如此受到天下人珍貴。  【解析】  第六十二章 依道善事  (一)道則尊:  「『道』,是萬物的主宰。」  ——「主宰」則至尊。「自然規律」至高無上,擁有此道的人也會變得尊貴。  (二)道則善:  「善,是人們貴重「道」的結果;不善,人們也不會放棄『道』。」  ——善者,平衡和諧。善,是遵從「自然規律」的必然結果,即便事情沒做好,人們也不會放棄道,因為誰不嚮往或追求平衡和諧呢?故,遵循「自然規律」就是最大的善。  (三)道則吉:  「美好的言辭可以換來別人尊重,崇高的行為可以得到慶賀。」  ——之所以如此,是平衡法則作用的結果。美好與尊重、崇高與嘉美,平衡和諧。  (四)失道失善:  「人之所以會有不善,除了棄「道」的原因還有別的緣由嗎?」  ——善良,具有一顆平衡和諧的心;善事,則遵從平衡法則之故。相反,不善良,或事非善,除了失衡或極端,即違背「自然規律」還會有別的原因嗎?  (五)重道自重:  「所以擁立天子,設置大臣,雖然有拱璧在先駟馬隨後的進獻禮儀,還不如坐著進言獻上這個『道』。」  ——好事若想辦得更好,還須借「道」。自重者,重於道。  (六)得道得之:  「古代為何貴重『道』?不就是因為擁有它才求有所得,既是犯了罪過也會得到公正處理的嗎?所以『道』才如此受到天下人珍貴。」  ——得道者,成功做事,即按照「自然規律」辦事,就能辦成事,成大事,即便犯有罪過,也會因有道而得以公正處理。  綜上所述:  道則尊、道則善、道則吉、失道失善、重道自重、得道得之。  ——這不就是:依道,則善事嗎?  第六十三章  [原文]  為無為①,事無事,味無味,報怨以德。大小,多少,圖難乎其易也,為大乎其細也。天下之難作於易②,天下之大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③,多易必多難 。是以聖人猷難之,故終於無難。  [注釋]  ①無為:順應自然,遵循規律,不違背規律。  ②作:興起,發生,產生。  ③諾:許諾,承諾,答應。  [譯文]  以無為的態度去有所作為,以不生事的態度去做事,以恬淡無味當作味,以恩德回報怨恨。大生於小,多起於少,克服困難要從容易的入手,實現遠大抱負要從細小的事情做起。天下的難事 要從容易的事情做起,天下的大事要從細小的事情做起。因此,聖人始終不貪圖大,所以能夠成就大事。輕易允諾的,必定信用不足;把事情看得過於容易,必定會遇到更多的困難。因此, 聖人尤其重視困難,所以最終也就沒有困難了。  【解析】  第六十三章 依道行事  (一)何為「依道行事」:  「以無為的態度去有所作為,以不生事的態度去做事,以恬淡無味當作味,以恩德回報怨恨。」  ——「無為」、「不生事」、「恬淡」、「以德報怨」,即遵循「自然規律」。具體如:  「無為」——「作為」——一切按自然規律辦事。——平衡法則。  「不生事」——「做事」——不擾民,一心為民。——平衡和諧。  「恬淡」——心態——平衡、平和、不極端。——平衡萬物。  「以德報怨」——德善——人間大德、大善。——和諧天下。  (二)如何「依道行事」:  「大生於小,多起於少,克服困難要從容易的入手,實現遠大抱負要從細小的事情做起。天下的難事要從容易的事情做起,天下的大事要從細小的事情做起。因此,聖人始終不貪圖大,所以 能夠成就大事。」  ——即:掌握「依道行事」的正確方法或途徑。具體如:  大生於小,多起於少,——認識和把握規律。  克服困難要從容易的入手,——注意講究方法。  實現遠大抱負要從細小的事情做起。——平和心態。  天下的難事要從容易的事情做起,——掌握要領。  天下的大事要從細小的事情做起——不好高騖遠。  如此,「所以能夠成就大事。」  (三)「依道行事」應注意的問題:  「輕易允諾的,必定信用不足;把事情看得過於容易,必定會遇到更多的困難。因此,聖人尤其重視困難,所以最終也就沒有困難了。」  ——不輕敵,即「不輕視困難。」具體如:  「輕易允諾」——輕視困難——失信。  「過於容易」——輕視困難——更難。  「聖人尤其重視困難,所以最終也就沒有困難了。」  綜上所述:  何為「依道行事」—— 即:遵循「自然規律」之平衡法則!  如何「依道行事」—— 掌握「依道行事」的正確方法途徑。  「依道行事」應注意的問題——不輕敵,即「不輕視困難」。  ——「依道行事」矣!  第六十四章  [原文]  其安也①,易持也②。其未兆也③。易謀也。其脆易判④,其微易散。為之乎其未有,治之於其未亂。合抱之木,作於毫末⑤。九成之台⑥,起於虆土⑦。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之者敗之 ,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也,故無敗也;無執也,故無失也。民之從事也,恆於其成事而敗之。故慎終若始,則無敗事矣。是以聖人慾不欲,而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而復眾人之所過⑧ ;能輔萬物之自然⑨,而弗敢為。  [注釋]  ①安:安穩,安定。  ②持:維持,支持。  ③兆:徵兆,苗頭。  ④判:分裂,分解。  ⑤毫末:細毛尖,比喻細小的幼芽。  ⑥成:通「層」,重。  ⑦虆(lei):裝土的籮筐。虆土:指一筐土。 ⑧復:重複,返回。  ⑨輔:輔助。  [譯文]  事物穩定時容易維持,事物沒露徵兆時容易籌謀,事物脆弱時容易分解,事物微小時容易消除。因此,要在事情還沒有發生時就處理它,要在形勢還沒有發生動亂時就治理它。合抱粗的大樹 ,由細小的幼芽長成。九層的高台,是由一筐土一筐土地築起。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一步一步地走出來的。勉強作為反而會失敗,強行把持反而會失去。因此,聖人無為而治,所以沒有失 敗;沒有強行把持,所以沒有失去。人們做事情,常常在接近成功時失敗,所以當事情快要成功時,像開始時那樣慎重,就不會失敗了。因此,聖人思考別人不願思考的問題,不貴重別人貴 重的稀有之物,學習別人所不願學習的知識,補救眾人所經常犯的過錯。因而能夠輔助萬物而順應自然,而不敢輕舉妄為。  【解析】  第六十四章 依道謀事  (一)凡預則立:  「事物穩定時容易維持,事物沒露徵兆時容易籌謀,事物脆弱時容易分解,事物微小時容易消除。因此,要在事情還沒有發生時就處理它,要在形勢還沒有發生動亂時就治理它。」  ——即:早預測,早預防,早作為,把握事物發展的主動權,則事半功倍而成。  (二)不預則廢:  「合抱粗的大樹,由細小的幼芽長成。九層的高台,是由一筐土一筐土地築起。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一步一步地走出來的。勉強作為反而會失敗,強行把持反而會失去。」  ——即:凡事皆有規律可循,有規律可循便可早預測、早籌謀。相反,無預、無謀,急來抱佛腳而「勉強」應對,或急躁、極端而「強行」作為,則沒有不失敗的。  「合抱粗的大樹,由細小的幼芽長成。」——掌握事物發展的趨勢。  「九層的高台,是由一筐土一筐土地築起。」——把握事物發展的必然性。  「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一步一步地走出來的。」——認識事物的客觀性。  「勉強作為反而會失敗,強行把持反而會失去。」——勉強、強行,不合道。  發展趨勢、必然性、客觀性——即事物的規律性。  「勉強」、「強行」——即違背事物的規律性。  (三)謀而合道:  「因此,聖人無為而治,所以沒有失敗;沒有強行把持,所以沒有失去。」  ——「無為而治」就是大智謀,是循道之謀!只要按「自然規律」辦事,既不被動,也不極端,因而就沒有失敗。故,無論何種籌謀,皆須「合道」。  (四)謀而踐行:  「人們做事情,常常在接近成功時失敗,所以當事情快要成功時,像開始時那樣慎重,就不會失敗了。」  ——想到了,預測到了,籌划到了,就要施行,施行才有效,好謀無斷、好謀無行,等於無謀。  (五)謀高一籌者勝:  「因此,聖人思考別人不願思考的問題,不貴重別人貴重的稀有之物,學習別人所不願學習的知識,補救眾人所經常犯的過錯。」  ——思常人所不思,想常人所不想,做常人所不做,掌握的知識常人所不具備,特別是常補救別人的過失,如此之籌謀,豈不高人一籌?故謀高一籌者勝。  (六)根本在於道:  「因而能夠輔助萬物而順應自然,而不敢輕舉妄為。」  ——「順應自然」,即效法自然而遵循「自然規律」;「不輕舉妄動」,即謹慎而不極端。遵循「自然規律」,不極端,這不就是任何謀略、籌謀、預測等的根本之「道」嗎?  凡預則立、不預則廢、謀而合道、謀而踐行、謀高一籌者勝、根本在於道。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天者天道,故成事者天道也!  ——即:依道謀事!  第六十五章  [原文]  故曰:為道者非以明民也①,將以愚之也②。民之難治也,以其知也③。故以知知邦④,邦之賊也⑤。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恆知:此兩者亦稽式也⑥。恆知稽式,此謂玄德⑦。玄德深矣 ,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⑧。  [注釋]  ①明民:明:此指知曉智巧詐偽之術之意。  ②將以愚之:愚:意指敦厚樸實,或善良忠厚,沒有智巧詐偽之心(非愚弄、蒙昧)。  ③知:通「智」,此指智巧詐偽。  ④知邦:此知為「治」,即治理國家之意。  ⑤賊:亂臣賊子,意指災禍。  ⑥稽式:稽通「楷」,即模式,法式。  ⑦玄德:崇高的德行。  ⑧大順:即完全順應自然。  [譯文]  所以說,善為道者,不是教化人民智巧心機,而是教化人民淳厚樸實。人民所以難以治理,是因為他們有智巧心機。所以,以教化人民智巧心機的方式治理國家,是國家的災禍;以教化人民 淳厚樸實的方式治理國家,是國家的福澤。要永遠記住這兩種不同的治國模式。永遠記住這兩種不同的治國模式,就是具有了崇高的德行。具有崇高的德行,意義深遠啊!與自然萬物一樣, 人民只有復歸於淳厚樸實的本性,才能達到完全順應自然。  【解析】  第六十五章 依道政事  (一)何為「依道政事」:  「所以說,善為道者,不是教化人民智巧心機,而是教化人民淳厚樸實。人民所以難以治理,是因為他們有智巧心機。」  ——「不是教化人民智巧心機,而是教化人民淳厚樸實。」即遵循而不違背「自然規律」!  (二)如何「依道政事」:  「所以,以教化人民智巧心機的方式治理國家,是國家的災禍;以教化人民淳厚樸實的方式治理國家,是國家的福澤。要永遠記住這兩種不同的治國模式。永遠記住這兩種不同的治國模式, 就是具有了崇高的德行。具有崇高的德行,意義深遠啊!」  ——即:「要永遠記住:這兩種不同的治國模式。」記住的目的則在於實行,即使人民「淳厚樸實」,而非「智巧心機」;要「福澤」,而非「災禍」。具體如:  「要永遠記住這兩種不同的治國模式」:  「以教化人民智巧心機的方式治理國家,是國家的災禍」——讓百姓浮躁貪慾極端。  「以教化人民淳厚樸實的方式治理國家,是國家的福澤。——讓百姓保持純真質樸。  (三)為何「依道政事」:  「與自然萬物一樣,人民只有復歸於淳厚樸實的本性,才能達到完全順應自然。」  ——即「依道政事」的意義。只有「淳厚樸實」,才能遵循「自然規律」。相反,假如人人工於心機,攻以心計,極端自私而貪婪詐偽,還如何平衡和諧?還何來「和諧社會」?  綜上所述:  何為「依道政事」——「不是教化人民智巧心機,而是教化人民淳厚樸實。」  如何「依道政事」——記住兩種不同的治國模式:要「福澤」,而非「災禍」。  為何「依道政事」—— 讓人民復歸於淳厚樸實的本性,達到完全順應自然。  「要永遠記住這兩種不同的治國模式」!!  第六十六章  [原文]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也①,是以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②,天下樂推而弗厭 也③。非以其無爭與?故天下莫能與爭。  [注釋]  ①善下:謙下。  ②重:此指負擔,壓力。  ③推:推舉,此指擁戴之意。  [譯文]  江海所以能彙集一切溪流成為百穀之王,是因為它善於處在溪谷的下游,所以能總匯溪流而成為百穀之王。所以,聖人要想成為百姓之上的統治者,就必須以言行對百姓謙下;要想領導人民 ,必須把自身的利益放在百姓的利益之後。因此,他作領導人民不認為有傷害,他為統治人民不感到是負擔,這樣天下人都樂於擁戴他而不是厭惡他。因為他不與人民相爭,所以天下沒有人 能和他相爭。  【解析】  第六十六章 政成於謙  (一)「政謙」的意義:  「江海所以能彙集一切溪流成為百穀之王,是因為它善於處在溪谷的下游,所以能總匯溪流而成為百穀之王。」  ——以江海為喻,「謙下」而「政」成。謙虛為王!  (二)「政謙」的內含:  「所以,聖人要想成為百姓之上的統治者,就必須以言行對百姓謙下;要想領導人民,必須把自身的利益放在百姓的利益之後。因此,他作領導人民不認為有傷害,他為統治人民不感到是負 擔,這樣天下人都樂於擁戴他而不是厭惡他。」  ——政謙:謙下、謙後。謙虛為民!具體如:  謙下:非高高在上——「要想成為百姓之上的統治者,就必須以言行對百姓謙下。」  謙後:先民後己——「要想領導人民,必須把自身的利益放在百姓的利益之後。」  結論:讓百姓滿意——「作領導人民不認為有傷害,他為統治人民不感到是負擔。」  結果:平衡和諧——「這樣天下人都樂於擁戴他而不是厭惡他。」  (三)「政謙」的實質  「因為他不與人民相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即:大公無私,一切為民。謙者善政!謙虛無敵!  綜上所述:  「政謙」——謙虛——「總匯溪流而成為百穀之王」。—— 謙虛為王!  「政謙」——謙下、謙後——「擁戴他而不是厭惡」—— 謙虛為民!  「政謙」——不與民爭——「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相爭」——謙虛無敵!  「政謙」—— 謙虛為王——謙虛為民——謙虛無敵——謙而「合道」!  座右銘:  「要想領導人民,必須把自身的利益放在百姓的利益之後。」  「不與人民相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這可是中華民族兩千多年前的政治或道德智慧啊!)
推薦閱讀:

未婚先孕是很了不起的事了嗎?
24.中國節日文化系列 1-春節
【道德講堂】家風家訓,事關你我他
如何評價嗨氏在張大仙跳槽後轉發的這條微博?
如何看待網紅張大奕自製口紅事件?

TAG:道德 | 道德經 |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