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武術拳種介紹
八極拳全稱 「開門八極拳」或稱「岳山八極拳」。稱 「開門」者,取其以六種開法 (六大開)作為技法核心、破開對方門戶 (防守架子)之意。稱 「八極」者,系沿用古代有 「九州之外有八殥,八殥之外有八統,八統之外有八極」的說法,寓 「八方極運」之意。稱「岳山」者,相傳八極源自河南焦作岳山寺,故名冠 「岳山」。
北方稱武術為把式、八式。八極的意義在於勉勵門內弟子要將八 (把)式練到極高的境界。另外八極的訓練講求頭、肩、肘、手、尾、胯、膝、足各部位的應用。所以八極之名是要求本門弟子將這八個部位的功能發揮到極致。這裡八極代表了極遠之處。八極拳之名也是要本門弟子將八極拳的勁道練到極遠之境。
八極拳歷史悠久,經歷代傳人刻苦精研、以其獨特的風格和練法,別具一格,自成一家,不斷發揚光大,經久不衰,代代湧現出諸多的武術名家,在武術界影響很大。
八極拳是非常講求實戰、打練結合的拳種之一,猛起硬落、硬開對方之門,連連進發是八極拳技擊中的最大特色。
南 拳
南拳在廣東、福建沿海一帶形成獨有的南方特色,尤其是清代以來,以「反清復明」始,以 「行俠仗義」終,在武俠傳奇小說和影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比如福建南少林,傳說中是一個反清的大本營,在那裡集結了洪門子弟和三山五嶽的俠雄豪客。
南拳的基本特點是門戶嚴密,動作緊湊,手法靈巧,重心較低,體現出以小打大、以巧打拙、以多打少、以快打慢的技擊特色。閩粵一帶人體形較為瘦小,力氣也相當弱些,因此特別重視下盤的穩定性,講究步法的靈活多變,多有扭拐動作 (如騎龍步、拐步、蓋步等),使身體可以靈活轉向。南拳的上肢動作綿密迅疾,極富變化,有時下肢不動,拳掌可連續擊出數次,力求快速密集,以快取勝。在發力時,南拳大多要呼喝作聲,吐氣催力,以增大爆發力。南方人四肢較短,所以講究貼身靠打,多出短拳,充分發揮 「一寸短,一寸險」的優勢。南拳拳系中有許多象形拳,不僅有龍、虎、豹、象、鶴、蛇、馬、猴、雞等常見的象形拳,而且有獅、彪、魚、犬等罕見拳種。
蔡李佛拳
「蔡李佛拳」是南拳優秀拳種之一。它套路繁多,內容豐富,手法著重攻防配合,步法靈活而穩健,發勁剛中帶柔,講究發聲與動作的配合,要求發聲以助威,發聲以助勢。動作舒展大方,拳路氣勢磅礴。
「蔡李佛拳」是由三家拳法合成的。不過,這個蔡不是指當年廣東省的洪、劉、蔡、李、莫五大名拳的 「蔡」。五大名拳的創始人,是福建省少林寺至善禪師的高徒。那個 「蔡」是指廣東番禺縣人蔡展光。而蔡李佛拳的 「蔡」,卻是指廣東省羅浮山白鶴觀的蔡福,另外, 「佛」也不是指當代還流傳的南拳「佛家」的 「佛」,而只是用來代表獨杖和尚拳法的。蔡李佛拳的創始人是陳享。
陳享創編的蔡李佛拳共四十九套,高級拳二十九套。高級拳的套路分別以龍、蛇、虎、豹、鶴、象、馬、猴、彪等命名的共十套,還有龍虎拳、虎豹拳、五形拳、十形拳、獨腳拳、佛掌以及帶有 「八卦」兩字套路等。在手法內容上,高、中、初級拳均含三家手法,而其中初級拳又以李家拳手法為主。在蔡李佛的高級拳中,有一套叫 「白模拳」的,是陳享主要模仿白玉峰拳法進行創編的。
武當太極拳
武當內家拳,是一種集武術養身為一體的精妙拳法,有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四兩撥千斤,後發先制的武術特點;亦有動如行雲流水,綿綿不斷,剛柔相濟,含而不露的武術風格。更有發人潛能,開人智慧,充人精神,壯人體魄,去病健身,益壽延年的獨特功效,實為中華武術之晶體,東方文化之瑰寶。太極拳法,並非是指目前所見單純的太極拳套路,而是由兩儀、太極、無極、三種不同層次的拳術、功法組合而成的一套由外至內,由動至靜,從初級到高級,動靜結合,內外兼修完整的修鍊功法。
五祖拳
南拳流派之一。相傳為福建晉江人蔡玉明所創。因綜合了白鶴、行者(猴)、達尊、羅漢、太祖五種拳派的技法,故名。五祖拳屬典型的外家功力型拳術,威猛激烈,以柔克剛,包涵內家拳的很多技擊法和內功修鍊法。該拳套路多達兩百餘套,空拳、長短兵自成系統,小套僅有十數步,大套多達一百多技手。無論大小套,五行蘊中,左右相維,攻守相續,內外兼修,步穩身正,出拳時,欲發先收,常用搖身抖膀的方法,加快拳速,增加拳勢。亦有發聲,以聲助力。該拳特點腳馬夾束穩固,前輕後重,進如脫兔,退如蹲虎;技手簡約嚴謹,一陰一陽,攻守分明,沉肩拾肘,身法自然。下盤堅牢,落地生根,腳法纏絆細膩,起踢直起直落,低而沉重。行氣發力,丹田為灶,起於腰胯,節節相催,內氣和技法都講究吞吐沉浮。器械以棍術最為著名。
三節棍
古代兵器,三節棍屬武術軟器械之一。它由三條等長的短棍中間以鐵環連接而成,又稱 「三節鞭」。三節棍全長等於習者直立直臂上舉至手指尖的高度,而民間武師的三節棍有 「伸開一丈」之說。因而放開使用如同長器械一般,可作遠距離擊打。摺疊則是一短棍,約同臂長,攜帶十分方便,常作自衛防身的隨身之物。
三節棍的使用方法有劈、掄、摔、打、蓋、掃、截等。要求演練時棍法、步法、手法、腿法及身法緊密協調配合。三節棍的特點是快速靈活,變幻多端,剛勁有力,招法奇特。
地躺拳
地躺拳之動作以摔跌為主,有「九滾十八跌」和「就地十八滾」之稱,故名地躺拳。
滄州地躺拳,據傳,系秘宗拳法。於滄之首傳者孫通,所授稱秘宗地躺拳。後經發展改進,自成一體。孫傳靜海縣呂銅錘;呂傳周達;周傳周五、趙卯;周、趙傳青縣黃顯貴等;黃等傳周連甲、黃鳳山、楊錦榜、褚玉通等,楊傳胡廣明等。滄州郊區等地亦有些人習練此拳,但傳系不清。
明戚繼光《拳經》曾云:「山東李半天之腿,千躍張之跌」,即指此拳。此拳風格獨特,撲跌翻滾,銜接嚴謹,巧妙自然,起伏靈敏,快速奔放,時而瀟洒優美,時而扣人心弦,既有較高欣賞價值,又具明顯技擊技術。
此拳法善用腿,以踹、蹬、剪、掃、勾、撩、踢、絆為主。其主要技法有:翻身楔、槍背、絞剪、前滾翻、後滾翻、刺劍、飛絞剪、鯉魚打挺、撲虎、栽碑、盤根跌、撲地蹦、頭翻、手翻、空翻、烏龍絞柱等。
通臂拳
通臂拳亦稱通背拳、通備拳、屬長拳類。
明末學者黃宗在《南雷集》「王征南先生墓志銘」的《六路歌訣》中就有「佑神通臂最為高」之語。其子黃百家在《學箕初稿—王征南先生傳》中,進一步為六路注釋:「通臂,長拳也」。說明此拳在明代就已經流行。
此拳的源流還有將創拳時間向前推移的說法:春秋戰國時,由白猿公所創 (姓白名士口,字衣三,道號動靈子,即四川峨眉山的司徒玄空。司徒年輕時人稱白猿道人,在峨眉山授徒甚眾)。在民間的輾轉流傳中,逐漸形成了 「白猿通臂」等拳套。
通臂拳是模仿猿猴運臂的動作和特點,結合武術招法創編而成的。明代流傳的武術歌訣,就有 「柔太極,走八卦,打通臂和佑神通臂最為高,斗門深鎖轉英豪」之說。近現代傳留的通臂拳,主要有 「祁家通背」,「白猿通背」、「劈掛通臂」三種。
紅 拳
紅拳最早起源可追溯到周、秦 。西周灃鎬盛行 「武舞」、 「角力」。秦時三輔 (今陝西關中一帶)盛行 「手搏」、「擊劍」,長安附近尤甚,並以對練套路娛樂提高技藝(見《中國武術史》)。又據《史記·張儀傳》記載:「秦人秦聲,舞秦舞擊缶彈箏,擊膊拊髀」,說是秦王嬴政打完勝仗後的慶功宴上,武士「擊膊拊髀」(跳拍打舞)以示慶賀,這與現紅拳演練套路中 「放炮」、 「十大響」有著同樣的表現形式,與民間流傳的紅拳諺語「擊皮為鼓」也同出一轍。 「擊膊拊髀」體現秦人粗獷豪放,既練了 「拍打之功」,又練了 「撐斬之法」。紅拳以 「撐斬為母」,撐斬是紅拳拳法的精髓。
紅拳是陝西地拳的主流派,這是眾所公認的。在陝西境內又以潼關、大散關為標誌分為 「關東紅拳」、「關中紅拳」和「關西紅拳」三支。據說陝西境內不少拳術派列,大都是在「關中紅拳」的基礎上演變的。「關中紅拳」以「小紅拳」、「大紅拳」、「二路紅拳」「太祖紅拳」、「粉紅拳」「六趟」、「六架勢」、「炮錘」、「四八錘」為中心,習練者最為廣泛。
八卦掌
八卦掌又稱游身八卦掌、八卦連環掌,是一種以掌法變換和行步走轉為主的拳術。由於它運動時縱橫交錯,分為四正四隅八個方位,與「周易」八卦圖中的卦象相似,故名八卦掌。有些八卦掌老拳譜常以卦理解釋拳理,以八個卦位代表基本八掌。
八卦掌是我國流傳很廣的拳種,是武當內家拳三大名拳之一,也是道家養生、健身、防身陰陽掌的一個體現。它以八大樁法為轉掌功,又集八大圈手於一體,下配一至八步的擺、扣、順步法為基礎,以繞圈走轉為基本運動路線,以掌法為核心,在走轉中全身一致,步似行雲流水,身法要求:擰轉、旋翻協調完整,走如游龍,翻轉似鷹。手法主要有:穿、插、劈、撩、橫、撞、扣、翻、托等。
關於八卦掌的起源,據考證為清代河北文安縣人董海川 (約1813年~1882年)在江南遊歷時得到道家修鍊的啟示,結合武術加以整理而成。董海川曾在清朝肅王府作拳師,故八卦掌首先在北京一帶流傳開來,近百年來遍及全國,並傳播到國外(如東南亞地區)。
八卦掌的特點是身捷步靈,隨走隨變,與對方交手時身體起伏擰轉,敏捷多變。拳諺說它「形如游龍,視若猿守,坐如虎踞,轉似鷹盤」。其基本功以樁步﹑行步為基礎。
詠春拳
詠春拳是中國拳術的南拳之一,早年流行於廣東、福建各地。此拳初傳於福建詠春縣,為該縣嚴三娘所創,以地名為拳名,故名「詠春拳」。
此拳主要手形為鳳眼拳、柳葉掌,拳術套路主要有小念頭、尋橋和標指三套拳及木人樁。基本手法以三傍手為主,還有挫手、撩手、破排手、沉橋、粘打。主要步型有四平馬、三字馬、追馬、跪馬、獨立步等。它是一種集內家拳法和近打於一身的拳術。它立足於實戰,具有招式多變、運用靈活、出拳彈性,短橋窄馬,擅發寸勁為主要特點,以大閃側、小俯仰、曲手留中的手法,以搭、截、沉、黏、摸、偷、漏和「二字鉗陽馬」的身形步法為標誌。憑藉手上肌膚靈敏的感覺,發揮寸勁力量的內家拳法。
查 拳
查拳起源於山東冠縣張尹庄 (又名一里庄),由回族人查尚義 (查密爾)、滑宗岐、武殿璋等人創編並在回民中傳播。據查拳拳譜和歷代繼承人相傳,明朝西域回民查尚義為抗擊倭寇侵略我國沿海,應徵到內地,行至山東冠縣因病療養,當地百姓對這位愛國義士愛戴尊敬,精心護理,他病癒後為感激當地百姓的恩情,遂將周身武藝留傳給冠縣一代人民。從此,當地人民為了紀念他,將查尚義 (查密爾)所傳身法武拳命名為 「查拳」。
太乙玄門劍
太乙玄門劍是武當太乙門劍法,其劍法特點是快慢相兼,剛柔相含,練習時要求劍隨身走,以身帶劍,神形之中要做到形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神合。六合之中亦需要手、眼、身、法、步神形俱妙。此劍法,行如蛟龍出水,靜若靈貓捕鼠,運動之中,手分陰陽,身藏八卦 ,步踏九宮,內合其氣,外合其形,是武當劍中的佼佼者,自古為武當山的鎮山之寶。
九宮八卦劍陣
最能表現武當劍法威力的劍陣。由九個精通連環奪命劍法的人,按九宮八卦方位而布成。自從明末武當派的黃葉道人創此劍陣之後,百餘年只用了三次。武當派的連環劍法本以迅捷綿密見長,若是幾個精通連環奪命劍法的人同使,那就簡直沒有半點空隙,連蒼蠅也難以飛過。
武當八仙劍
八仙劍屬六合劍術之一,八卦連環劍前二十四劍。本劍術為初習劍者的基本訓練,其二十四劍能練精了,其他精深複雜的劍術也就不難了。
該劍因其假託八仙諸形(態),且右手操劍(左手操各種器械)演之。八仙劍共有八個架子,其術語乃謂之「八大架」。大凡練八仙劍者,均須以靜待動,以軟牽硬,以慢化快,以柔克剛,以剛取敵。
八仙劍,其意境構思於「八位仙人」的動作姿態,結合武術特點,寓以劍法,形成剛柔相濟,勢如游龍的劍術。其招式基本都以八仙命名。如:湘子提籃、國舅橫笛、仙姑醉卧、采和合板、果老揮鞭、鍾離獻寶、洞賓背劍、拐李拄杖等。
武當太極劍
武當太極劍有以柔克剛,以靜制動,後發先制,四兩撥千斤的武術特點,並有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還虛合道的道教氣功功法,又有強身健體,防身自衛,延年益壽的特點,是集武術與養身為一體的劍法,演練太極劍要求心靈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墜肘,動作舒展要求內含其氣,外含其形,動靜結合,神氣相含,其動作特點行如流水連綿不斷,不動則不動,一動全身動。
太乙五行拳
《武當太乙五行拳》(原名全稱為武當太乙五行擒撲二十三式),系武當武術的主要拳種之一。此拳系明弘治(孝宗朱佑樘年間(1488—1504),由武當山道教龍門第八代宗師張守性,根據張三丰《太極十三式》,並上溯漢末名醫華陀《五禽戲》,及道門流派中吐納、導引技擊等融煉而成。
太乙五行拳輾轉繞環,環顧八方,分陰陽定五行,踩八卦,穿九宮,「使氣力之所到,架勢即隨之;架勢之所至,而氣力即注之」。一招一勢陰陽相滲,在八卦陣中千變萬化,在太極圈和四方四隅變化,形成九宮穿游的格局;手是環抱式,腳走括弧式,腰隨胯轉,肩胯相對,旋胯擰膀,在方丈之地行雲流水,勁勢無窮,暢流不息,而元氣按人體五行 (循環)遍布之意,使內氣流暢和聚集,有助於內功的形成。這是內外合一,天人合一的提煉和升華。
武當純陽拳
純陽武術屬武當山龍門一脈,傳為純陽真人呂洞賓所創,是道家養生、健體、禦敵的內家拳法。其拳理上應陰陽五行之理,下行方圓八卦之象,取自然之態成天人合一之形。自古到今,習練純陽拳者為數不少。
武當純陽拳以三十二字拳歌全面地敘述了它的風格特點及其運用所在,拳法的基本理論「三圓六部九字歸一法」,是純陽拳法在運用中的風格特點,從而達到修心養性防身自衛的目的。拳歌有云:「風吹荷花,左右搖擺。飛雲流水,穿連不斷。踩步懸足,運氣養性。慢勁快打,環套八法。」既是行拳指要,又是養生指南。
武當玄武拳
玄武拳又稱兩儀拳,道曰:「陰陽和合為太極,分開曰兩儀」此拳或快或慢,或剛或柔,陰陽各見所長,故曰「兩儀」。此拳用來練習手,眼,身,法,步,及混元勁(爆發力,反彈力)的一種拳術,其風格是,快慢相兼,剛柔相成,有行如龍,坐如虎,閃如電,發如雷的武術特點,有後發先制的實戰效果,是太極門中的必練的長拳。
武當龍華拳
武當山有南武當和北武當之分,龍華拳屬於北武當拳法,南拳北腿,所以龍華拳以腿法為主,並吸取了南武當的手法精華。它的青龍出海、黃龍蓋頂等動作充分顯現出了龍的特點和神威。
太乙佛塵
武當派武功中,不少奇門兵器,佛塵即是一種。在道教神仙體系里,佛塵是一種法器。歷代掌門宗師雲遊時以佛塵為伍,人們熟知的太上老君,太乙真人,八仙中的呂洞賓,皆以佛塵壯其神威,仙風道骨油然而生。為中國的歷史文獻增添了無窮的文化魅力。佛塵的演練風格獨特,技法鮮明、軟硬兼施,開合緊湊;舞動起來如天馬行空,洒脫飄逸,閃展跳躍,靈活多變。
佛塵在演練中講究身法與佛法的巧妙結合,具有良好的防身之效,備受人們喜愛。
武式太極拳
武式太極拳為我國傳統太極拳五大流派之一,其理法原理豐富完整又邃密細膩,「以求太極(內形)為主,走內勁,以意行氣,練精、氣、神三者合一」。其技藝特點是「因敵變化、借力打人」,用意氣的變換來支配外形的運動,強調走內勁而不露外形,達到人為我制,而我不為人制的神奇境界。
武式太極拳是武禹襄先生在陳式太極拳、趙堡太極拳的基礎上,根據練功方面的感悟而創編的差式小巧緊湊,集強身、防身、修身為一體,適合文人修鍊的太極拳,後人稱之為武式太極拳。武禹襄先生在對這套拳法身體力行的實踐中,形成了簡煉精要、無一浮詞的經典之作——武式太極拳論。
武式太極拳,人稱干枝老梅、樸實無華。手高不過眉,遠不出足,雙手各管半個身子,互不逾越,講究內外三合,進退須有摺疊,內潛之氣支配外形,行雲走架,雙足如在大地上寫書法,一筆一划嚴守格律,與人交手,不重招數,注重接勁打勁。
推薦閱讀:
※傳統文化 | 魁星點斗 獨佔鰲頭 古人的考試祝福
※福鼎仙蒲老茶農,遵循傳統,幾十年匠心奉獻純手工好白茶
※【中國傳統節日之32·②泰山老母誕辰】
※擇吉日,黃道吉日,傳統老黃曆,選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