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太極:胡耀貞論拳功修鍊
子路太極:胡耀貞論拳功修鍊
保健功
這步氣功,主要作用於保持身體健康,是前章治療功的繼續,當患者疾病痊癒後,體力基本恢復,然後練保鍵功,以達到強身保健的目的。
應當說明,練這步功,不論病癒後為了增強體力,抑或專為保健養生,都必須經過練好治療功中的基本功,特別是掌握了意守丹田法以後,才能進行。
治療功的外動,雖然有一定的規律,但這一規律完全出於自發:保健功的外動,是在前步氣功基礎上,事先學會符合本氣功特點的一定的動作姿勢,而後運用本氣功,以意氣發動肢體,將既定姿勢表現出來。因此,保健功較治療功是更深了一步。保健功的內容包括:太極、華佗五禽術、六合心意拳內功三種。這三種,各有其特點,其中以太極為主。可單練太極,選練另外兩種或三種全練也可。
第一節 太極
太極,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種拳術。一般傳說,太極創始於宋末張三峰,是由練氣功(靜功)發展而來的。「靜者為道(即練功的方法),動者為拳」,說明太極就是動靜相兼的功。以後經過歷代不斷發展、變化,在姿勢方面,有老架、新架,大架、中架、小架等區別,故而有陳派(河南溫縣陳家溝陳長興)、楊派(以楊班候為代表)、武派(以武禹襄為代表)等不同派別。但是對太極拳的原本練法,有些人未得真傳,致練拳的只練拳,練氣功的只練功,二者分開,失去了太極的真義。本節只介紹太極中有關主要的練法要訣,以及另一種太極——子路太極的演練方法,至於太極的姿勢,可以根據所熟悉的某一派太極先練,這裡不作一一介紹。重要的是,無論練哪一種太極,都必須先練一個時期站樁功中的無極式以後,根據本節所介紹的一些練功方法演練即可。
一、練法要訣
練太極除了既定的姿勢之外,最重要的是演練方法,全部太極練法要訣很多,現只談其中七個主要方面,就能練好太極。
(一)十三勢
凡練太極的人,都知道太極有十三總勢的十三個字,其實是十三種方法,不是十三種姿勢。這十三個字是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前八個字是八種手法,後五個字是五種步法。這十三種手法、步法,貫串在全部太極的姿勢動作中。手法中採用掤、捋、擠、按者較多,步法中用進退定較多,至於采、挒、肘、靠和顧、盼則多用於推手、武術方面。
另外,這十三個字又運用於八卦、五行,前八個字是八卦,又叫八門,即四正和四隅:坎、離、震、兌為北、南、東、西四正方,乾、坤、艮、巽為西北、西南、東北、東南四隅;後五個字是五行,即金、木、水、火、土。這八卦和五行分布在人體的各個部位,並各有竅,每一竅屬人體的哪一臟腑及經絡,配合八門手法和五行步法的動作,分別以意引氣,按竅運氣,起到祛病保健的作用。
1、八門手法:八門手法所屬臟腑有經絡、竅位如表:
八字 |
掤 |
捋 |
擠 |
按 |
采 |
挒 |
肘 |
靠 |
八卦 |
坎 |
離 |
震 |
兌 |
乾 |
坤 |
艮 |
巽 |
方向 |
北 |
南 |
東 |
西 |
西北 |
西南 |
東北 |
東南 |
竅位 |
會陰 |
祖竅 |
夾脊 |
膻中 |
性宮、肺俞 |
丹田 |
肩井 |
玉枕 |
臟腑 |
腎 |
心 |
肝 |
肺 |
大腸 |
脾 |
胃 |
膽 |
⑴掤:掤屬坎,為正北方,屬水,分布在人身的竅位是會陰,屬腎經。其姿勢:手臂在向前由下向上為掤手。練功時,以意引氣由下丹田起隨手臂之上掤,而上行至上丹田。古人稱之為:「抽坎補離」,可使心、腎二經之氣相通,水火既濟。
⑵捋:捋屬離,為正南方,屬火,分布在人身的竅位是祖竅。屬心經。其姿勢:兩手臂前伸而往回收,叫捋手。練功時,意守於祖竅而回吸,手自然而捋回身前。可調整心經所屬之臟腑機能。
⑶擠:擠屬震,為正東方,屬木,在人身的竅位是夾脊,屬肝經。其姿勢:一手臂(主要是右手)手心向里,手背朝外;另一手(左手)附於此手腕旁,由懷前向外推出,當推出時,前一手臂成半圓形,為擠手。練功時,意移夾脊,用意引氣,向對方擠出,手自隨之而擠出。可調整肝經所屬之臟腑機能。
⑷按:按屬兌,為正西方,屬金,分布在人身的竅位是膻中(兩乳之間正中處),屬肺經。其姿勢:兩手手心向下,由上向下按,為按手。練功時,意移膻中,以意引氣向下丹田沉降,手自隨之向下按。以肺經之氣補腎經之氣,以金生水。
⑸采:采屬乾,為西北方,屬金,分布在人身的竅位是性宮與肺俞兩處,屬大腸經。其姿勢:以手回抓為采。練功時,意移性宮,以意行氣由性宮向肺俞吸,並直下湧泉,手隨之而抓,可調整大腸經而補腎經,以金生水。
⑹挒:挒屬坤,為西南方,屬土,分布在人身的竅位是丹田,屬脾。其姿勢:抓往以後而擰為挒。練功時,意守丹田,以意引氣由丹田經兩肋上達性宮。可補肺經之氣,以土生金。
⑺肘:肘屬艮,為東北方向,屬土,分布在人身的竅位是肩井,屬胃經。其姿勢:用肘向外靠射。練功時,先蓄勁,即意移上丹田,以意引氣由肩井向湧泉沉氣,當肘要外射時,再以意引氣,由湧泉上升經尾閭分由兩肋上引經肩井、耳後高骨處到泥丸宮為止,遂即外射。可高速胃經機能並降心經之火。
⑻靠:靠屬巽,為東南方向,屬木,分布在人身的竅位是玉枕,屬膽經。其姿勢:以自己身體之有關部位貼靠對方之身,使之不能得力,無論用膀、肘、背、胯、膝等部位均可靠之。練功時,以意引氣,由湧泉上至尾閭經玉枕等小周天路線而轉,其勁即由要向外靠之部位發出,可調整肝、膽經之機能。
2、五行步法:五行步法也叫五步法。五行步法所屬臟腑及經絡、竅位如下表:
五字 |
進 |
退 |
顧 |
盼 |
定 |
五行 |
水 |
火 |
金 |
木 |
土 |
竅位 |
會陰 |
祖竅 |
膻中 |
夾脊 |
中丹田 |
臟腑 |
腎 |
心 |
肺 |
肝 |
脾 |
⑴進:進是以氣催身向前邁步,其竅位在會陰,腎經,屬水。當邁步時,意守會陰,以氣催身前進。
⑵退,退是向後退步,其竅位在祖竅,心經,屬火。當退步時,意達祖竅,引氣催身後退。
⑶顧、盼:顧是左顧、盼是右盼,這裡所說的左顧右盼,不是用眼左右看,而是以意引氣分別著力於膻中或夾脊。在練功中,假設有人從右邊撲來,身即向左轉,轉身時,以意引氣著力於膻中,催身而轉動;反之,如果假說有人從左邊撲來,即向右轉,轉身時,以意引氣著力於夾脊,催身而轉動。
⑷定:定是中定,就是站於一地不動(步不動,臂不一定不動,有時可能似暫時不動,其實仍有小動而不易看出),其竅位在中丹田,脾經,屬土。練功時,重點意守丹田,並配合手臂動作而運氣。
(二)氣沉丹田
氣沉丹田即意守丹田。具體方法詳見前意守丹田法。
(三)沉肩墜肘
沉肩是兩個肩骨節要鬆開,不緊張,不聳起,自然下垂,所以也有叫垂肩的;墜肘是兩肘骨節放鬆而下墜,所以也有叫沉肘的。一般練太極的人,最容易犯聳肩抬肘(或叫揚肘)的毛病,按武術來說,聳肩不能使氣下沉丹田,身體重心不易穩固;抬肘也必然影響聳肩,這很容易被對方所制約,這是一大忌諱。以氣功來說,要求氣通全身,筋骨鬆開,如果聳肩、抬肘,就不能達到這種要求。一般遇有聳肩、抬肘的情況時,可以意引氣經肩井、曲池直下湧泉,骨節即可鬆開,肩自下沉而肘自下墜。
(四)虛靈頂勁
虛靈是指在真正入靜的情況下,大腦達到清靜無物,身心極為舒暢、靈敏,便於氣行全身而自發運動;頂勁是頭往上頂,尾閭即可中正,不使身體前俯後仰,或左右歪斜,好象頭頂於天,而足蹋於地,任何力量也不能動搖。
(五)斂神聚氣
神宜內斂,氣要外聚。神宜內斂,就是在練功時,思想和眼的內視力要往回收斂,以意靜守丹田,內視丹田,不使意散和視力射出去,否則胡思亂想,東瞧西看,而氣就不能聚,肢體也發動不起來。如古人說:「意散氣散」,「神聚,則一氣鼓鑄,練氣歸神,氣勢騰挪,精神貫注,開合有致,虛實清楚。」說明聚(或神斂)對練功的重要。
氣要外聚的氣,是指先天之氣,在練功時,從丹田由外向內收斂(或聚),
使之聚而不散,並以意貫通全身,將氣斂入骨髓,發動肢體運動。
總之,神斂、氣聚二者是相互關聯的,只有神聚氣斂,以意運氣,發動肢體運動,才能真正練好太極。
(六)用意不用力
是在真正入靜的情況下,以意氣發動肢體運動。思想越靜,動作越易達到輕緩而有力。
(七)牽動四兩撥千斤
千斤是指外來的力量,四兩是指氣功所練的氣,表示輕的意思。練氣功有了功夫,以很少的氣,就可以抗拒千斤之力,這是以丹田呼吸,練好先天之氣,有了功夫,當用的時候只要用意發動,以氣鼓盪丹田,其力氣自來。對增長體力,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子路太極
子路太極的特點,是靜中有動,靜動自如,完全以內氣來發動肢體運動。這和一般的太極有所不同。茲介紹練功秘訣、行功心解和練功方法於下:
1.練功秘訣:
沉肘、松肩,兩手綿,意進心經,入丹田,意進命門,入氣海,陰陽二氣往上翻。
出手開合,左鼻吸,右鼻呼,左即肝,右即肺,左升右降轉輪迴。
2,行功心解:
坎中滿,離中虛,靠山勢,氣水空,十趾抓地,去濁留清。
懷抱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分八門,八門分九宮。
上述練功秘訣和行功心解,雖然是兩項,但在練功過程中,是互相串連不能分開的。
3.練功運氣方法:
開始先行站立(站樁),兩腳與肩相對,兩手綿綿下垂,站定後,兩眼向祖竅視為一線,然後輕閉,口鼻呼吸和兩耳以意封閉,同時將思想集中,移至祖竅,與閉眼後的內視線合一,同行下達丹田,以意想著它,以意看著它,以意聽著它。守定後,先以意引氣達肩井,直下湧泉,肢體放鬆:肩膀松,肘沉,兩手綿綿而不用勁。如手仍有勁,即氣仍未下,就再進行1次或數次,達到上述要求為止。然後即由丹田進行極為輕緩的呼吸,先吸後呼,這樣進行10——20分鐘,氣將滿足時,即按下法進行運氣:
以意引氣提至上丹田,復返下經心口再入丹田,由丹田直通命門再奔氣海,再至下丹田,靜守一會。當陽氣發動(發熱鼓盪),即縮肛收尾閭,一起提上泥丸宮落於上丹田,再按原路進行運氣2—3次,意氣仍返中丹田。這種運氣法叫「抽坎補離」(下丹田為坎屬水,上丹田為離屬火,即以坎中之滿補離中之虛,以水補火之意)。靜守片刻後,以意引氣移至下丹田,靜守片刻,向上丹田而吸,其勁如蛇吞食,再降至中丹田,直抵左胯環跳穴放至左腳心,由左湧泉,抽吸至夾脊,同時左鼻吸氣如同抽絲,上至左膀通至左手心,再回到上丹田,這叫「子進陽火」(下丹田為北,亦即子和坎);從上丹田(午)到右膀通至左手心,同時右鼻呼氣,返胸前經膻中直通右胯,下右湧泉,這叫「午退陰符」(上丹田為南,亦即午和離)。這兩種運氣法,古人稱之為:「坎離顛倒,抽坎補離,子進午退。」
按上法運氣畢,意氣皆回丹田靜守,只往回收氣(斂氣或聚氣),不往外散氣,如使氣斂入骨髓,這即所謂有了靠山之勢。氣滿足即可自發地運動起來。一般地是先手動,這叫「出手」。動起來要進行運氣和呼吸,就是開合。此時丹田吸回,小肚、膀胱自不能充實而成虛空,這叫「氣水空」,兩腳十趾緊抓地面。運動起來以後,以意引氣由左湧泉吸至上丹田,同時左鼻吸氣,然後再由上丹田送至右湧泉,同時右鼻呼氣。左吸是以肝經補心經(木生火),右呼是以肺經補腎經(金生水),陽氣升,陰氣降,退陰符(指陰氣),亦即去濁留清。當氣到右湧泉後,復經下丹田返左湧泉,如上法左吸右降,反覆進行。
推薦閱讀:
※太極修鍊中的所悟所思(下)
※【道教修鍊養生】20
※怎樣修鍊「丹田」功
※處理好五大職場關係讓你修鍊好人緣
※舞蹈是件修鍊皮囊的正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