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的認乾親習俗|槐蔭風情
06-03
孝感的認乾親習俗——兼談孝感姆媽、伯伯及女性伯、女性「干」等稱謂的來歷(作者:朱幼勤) 上古之時,我們的祖先以陰陽互變觀念來統率說明萬有變化。《易經》有「一陰一陽謂之道。」黃帝時代便有了用甲子來說明天體日月運行的規則,把天干、地支聯合起來用於曆法。民間有十二生肖代表十二地支。唐代便有了算命術,將陰陽五行之間的生克關係附會為人的命運相生相剋,認為小孩命硬妨親,父母命中克子、關煞太重。自此以後算命迷信十分盛行,小孩出生後要請算命先生推算八字命運,命中與父母相剋,就以認乾親的方式讓孩子得以擺脫由於命中相剋而夭折的厄運。宋代認乾親遂成習俗,直至民末此俗亦盛。 孝感認乾親的習俗與其他地方大致相同但亦有殊異。 被選認乾親對象要人丁興旺富裕,認為這樣就表明其命中有貴可以獲得庇陰。被認作乾親者也感到榮耀。在舉行拜乾親儀式時,小孩便開始稱呼乾親夫妻為乾爹乾媽,孩子便是乾兒子或干姑娘。乾親家還要互饋禮物。其中長命鎖、肚兜等是乾爹乾媽送給乾兒干姑娘必備禮物。乾兒乾女每年過節逢時還要去家中拜望,乾爹乾媽生病時還要去照料,如子女孝敬父母。 孝感也有認乞丐為乾爹乾媽的,這是因為父母認為子女命中大貴,以認命賤者為乾親有利於撫養。 因為迷信者認為「神或靈物」「主宰人的命運」,故而也有認神佛或靈物(如樟樹、靈石)為乾親的,以獲得他們的佑護。那些與地方歷史有關的人物被作為神供奉在祠廟裡,這些祠廟的神也有被當地百姓認為乾親的。例如清代位於東門的董孝子祠,以及西門外張巡廟所供奉的神便有邑人認作乾親加以祭祀。 因為僧尼道人昄依佛道是神佛與凡人的溝通者,有佛、仙之氣,故而在孝感常常以僧尼道人為乾親。如民末城西郊季家廟、凌煙堂的尼姑都分別被西外街商戶朱姓、饒姓之子認作乾親。 孝感由於認乾親的習俗還形成了稱謂上的殊異。例如俗稱父母為伯伯、母親為姆媽。有的還稱父母為叔叔、嬸媽,稱母親為爺爺。 《說文》解釋說:「伯,長也」,「叔,從上、小言」。父輩中年長者稱伯父,年小者稱叔叔,叔叔、伯父之妻分別稱呼為伯媽嬸媽。這些稱謂又分別用作與父輩中年齡相近者他人的敬稱。 姆媽的稱謂淵源最早,這個發言如牛犢戀母沒有二致。姆字的本義是指已婚女子,後來用來指女傭。姆媽又被稱之為母親、娘,又普遍稱之為媽媽。但孝感依然稱呼母親為姆媽。 爺字的本義是對年長者或尊者的敬稱。因為姆媽又有爺爺的俗稱,故而又有了爺爺被用來對未婚女性的俗稱。《釋名》解釋說:「父之姊妹曰姑。姑,故也,久故之言也。」在孝感又俗稱姑姑為「干爺」,昵稱「干」。 對只認女性一方為乾娘的,她就被稱呼為伯伯或爺爺。之所以有這些殊異的稱謂,這是由於擔心子女與父母命中妨親,對子女直接稱呼父母十分忌諱,從而分別用旁個人對長者的敬稱來稱呼父母。 此外孝感習俗除了認非親戚關係為乾親外,還普遍將姑姑以乾親稱呼,用來進一步擺脫由於命中與父母相剋的厄運。這些也是孝感有女性伯伯女性爺及乾的稱謂原因所在。 古代醫療條件差,幼兒死亡率高,為了使孩子健康成長,便以認乾親禳災避害,這種方式固然充滿了迷信色彩,但卻蘊含濃濃的父母之愛。敬老慈幼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隨著時代的發展,認乾親的迷信色彩內容漸漸淡化,使這些習俗更是展現出敬老慈幼推已及人內容,把認乾親作為一種積善成德之舉措。民間生活無著的鰥寡老人及孤兒有的被人作乾親贍養撫育。傳統京劇《狸貓換太子》記述宋代有位乞討老嫗,被郭姓青年認為乾娘贍養十餘年十分孝順,後來他被皇上認為御弟、情同手足。 這種以敬老慈幼善舉之風氣孝感從古至今有之。如民末孝感城西有一餐館店主,將一個流浪兒認作乾兒子,撫育成人被其家在河南西平的親生父母認回團聚,但乾兒對其干父母十分孝順。 現今不少機關學校過節逢時便到當地福利院慰問還形成了制度。有的還將老人孤兒接到家中過年節團聚,情同自己的父母或兒女,使老人孤兒充分感受到親情的溫馨,這便是認乾親敬老慈幼之俗發揚光大。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端午節各種不同的習俗有什麼?
※相約端午,體驗風俗
※【回族禮儀】回族衛生習俗
※春節習俗~這才是真正的待客之道,快點開看看吧
※姑侄同侍一夫:清代皇帝的奇特娶妻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