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冬至大如年,養生正當時

「吃罷冬至面,一天長一線」---民間諺語

  • 節氣小知識

  •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我國戰國時期的黃河流域;到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到了西漢《淮南子》一書,就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

    有人誤認為二十四節氣與陰曆有關。其實,二十四節氣是根據陽曆劃定的。

    根據太陽在黃道(地球繞日公轉軌道,也就是太陽周年運動的路線)上的位置,以及引起地面氣候演變的次序,全年劃被分為了24個段落,每段相隔約半個月(15天),每一段叫做一個節氣。

    每月月首者稱「節氣」,月中者稱「中氣」。二十四節氣就是12個節氣和12個中氣的總稱。在全年24個節氣中,最重要的是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合稱「二分二至」。

    冬至和夏至一樣,是陰陽轉折的時期。冬至是陰極而陽生,陽氣漸生,陰氣漸降,白晝逐漸延長,夜晚逐漸縮短。

    冬至之後,日照一天比一天長,但長的很有限,太陽給地球的熱量仍舊很少,而地熱吸收的熱量少於散發的熱量,入不敷出,則氣溫會繼續降低,一直到三九、四九,降到最低,所以有「冷在三九」之說。過了四九之後,每天日照的時間繼續增加,給地球的熱量也繼續增加,於是氣溫就漸漸升高。按中醫的說法便是「陽升陰降」。

    就一年來說,從冬至到立春,仍舊是最寒冷的日子。這在民間叫做「九九天」,九九81天,如果再有「十九」,就是90天。

    九九歌云:「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沿凌走;五九和六九,河邊看楊柳;七九河凍開,八九紫燕來;九九楊落地,十九杏花開。」九九過後,就迎來陽光明媚的春天。

    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之說,很多地方冬至要吃餛飩,西北和中原一帶吃餃子,南方盛行吃湯圓,象徵全家團圓。

    據記載,餃子的發明與醫聖張仲景有關。東漢時期,南陽的張仲景在長沙任太守,某年冬天回到老家南陽,見許多鄉親都凍傷了耳朵。他就把羊肉剁成餡包入麵皮中,做成耳朵形的「嬌耳」,又叫「餃子」,給人們醫治凍傷的耳朵。於是後人每年冬至日都吃「餃子」,預防耳朵凍傷。這一民俗一直延續至今。

    從殷周到秦朝,都以冬至為歲首,稱作「過小年」。漢朝則將冬至改為「冬節」,雖在陰曆年為過年(現代叫春節),但「冬節」仍舊十分隆重,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

    冬至的主要活動是祭天、祭祖、祭神、驅邪等。歷代統治者,多自稱天子,為了借天神維護自己的統治,必然要舉行隆重的祭天大典。祭天時皇帝跪在龍鳳石上,祈求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宋朝以後,冬至是祭祀祖宗的日子。如今,在我國台灣省,冬至還一直被作為尋根祭祖的大節。

    民間對冬至節也十分重視,有「肥冬瘦年」之說。就是說,寧願過年時節儉,也不能在冬至日虛度。

    冬至養生,護陽守陰

  • 飲食 :宜進補,因人異

  • 冬至過後,北風呼嘯,天寒地凍,草木凋零,蟲蛇蟄伏。為了預防疾病,保障健康,必須適應四時氣候,一方面顧護陽氣,另一方面守住陰氣。中醫養生總體原則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冬至節氣進補,首先要注意谷、肉、果、菜食物品種的合理搭配;其次是辨證施補,缺什麼補什麼。但飲食總體上宜清淡,不宜過食辛辣燥熱、肥膩的食物;飲食不宜過咸,因為鹹味入腎,致腎水更寒,不利於振奮心陽。飲食切忌寒涼之品,以免耗傷元陽。

    再者,冬季進補可多吃核桃、栗子、榛子、杏仁等堅果,這些堅果大多有補腎益精、強體禦寒的作用,對身體很有好處。

    冬季陽光照射減少,老年人容易缺鈣,引起骨質疏鬆,因此應該吃些含鈣豐富的食物,如牛奶及奶製品、大豆及豆製品、海帶、芝麻醬等等。在陽光燦爛的無風天氣,可以到室外晒晒太陽,這樣皮膚的7-脫氫膽固醇在紫外線的作用下就會轉變成維生素D3,增加鈣的吸收。

    ? 核桃

    健腦益智、抗衰老、防便秘、降血糖

    ? 栗子

    冬天的食補重點是腎,栗子被稱為「腎之果」,有補腎壯腰、活血化瘀功能,很適合冬天人體的需要。

    ? 杏仁

    止咳潤肺、降低膽固醇、抗腫瘤

    起居:重保暖,斂陰津

    冬至期間,自然界花草樹木凋零、晝短夜長,「冬至凍至」,作息上宜早睡晚起,不要辜負大自然給予我們的長長冬夜。睡眠安則陰氣斂、陰精盛,從而陽氣才能生和升。也就是說,順應自然的睡眠可以為初生的「陽」提供孵育的溫床。冬至還要特別注意避寒就溫。

    暖雙足防體寒:要穿保暖性好的鞋襪、多活動雙腳。堅持熱水泡腳、按摩足底的湧泉穴,以溫腎助陽,散陰凝寒濕之邪。如果在泡腳、足浴的水裡加點生薑、花椒等物品,效果更好。

    方法:取生薑大厚片三五片、花椒七八粒,用紗布包裹,紮緊袋口,加水煮開後,放入洗腳盆內即可。

    曬背部以溫督脈:多曬背部或穿棉坎肩,通過太陽的溫煦、衣著的溫暖溫通背部主持陽經的督脈,督脈強盛進而可以促進氣血暢通。

    搓雙手以防寒:要經常雙手互搓,激發手部的諸多經絡、穴位,調動相關臟腑的機能,增強人體抗寒能力,預防風寒傷人引起的感冒、氣管炎等呼吸系統疾病。

  • 運動 :強體質,動中求靜

  • 根據「陰靜陽躁」的原理,冬至節氣後應注意運動不可過多,要在動中求靜。導引養生屬於中醫傳統養生術,不僅能鍛鍊形體,還可以調息、調心來收攝精神、鍛煉呼吸,達到精氣神三方面鍛煉的目的。

    這裡給大家介紹陳摶老祖編創的「冬至升嘶降嘿式功法」。因在手足形體並練的同時,加入了升氣「嘶」字訣、降氣「嘿」字訣呼吸吐納的口訣練習,故有此名。

    練功方法:正身平坐,豎脊含胸,兩腿伸直,兩手自然覆按於兩膝。

    一式:兩手十指張開成「鷹爪」,然後屈指內扣成「虎爪」,抓、扣兩側膝蓋,同時向上提拉兩腿,兩腿借力屈膝收至胸前,同時吸氣念「嘶」字,腳跟著地,動作到位略停,屈膝內收至胸前。

    二式:兩手變掌,順勢內旋、下按,同時呼氣發「嘿」聲,兩腿借勢伸直放平。

    三式:兩掌外旋成指尖向前,動作略停,體會掌心熱力向兩膝深處傳導。

    四式:重複以上動作,六次後,還原成起式的姿勢。

    功效:可使體內腎氣先升後降,從而達到溫腎助陽的作用。

  • 生活:防霧霾,保健康

  • 在冬季,尤其是寒冷、少風的季節,北方城市霧霾頻發,給人們健康帶來很大影響。霧霾過後,往往呼吸道、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以及皮炎等皮膚過敏患者增多。

    被動預防:霧霾來襲時減少戶外活動,尤其罹患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疾病的患者,要密切關注空氣質量,調整自己的活動方式和出行計劃。如若必須要出門,也要避免清晨、傍晚霧霾最嚴重的時段,同時必須戴口罩出行。

    身居室內,人體代謝等因素也會導致室內空氣污濁,24小時門窗緊閉並不衛生,要選擇合適的時間適當進行通風。污染不太重的時候,宜選擇環境相對好的公園等地方適當活動,遠離交通幹線、工地等污染較重場所。

    主動預防:普通人群尤其是易感人群,平常要加強身體鍛煉,增強體質,可在入冬前開始堅持每天早晚或者在外出之前用冷水清洗鼻腔、揉按鼻翼旁的迎香穴,以增強機體的耐寒能力和對霧霾等有害物質抗擊作用。

    如果平素即為易患感冒、易發過敏性鼻炎或過敏性皮炎的易感人群,根據需要可選用中成藥「補中益氣丸」「玉屏風顆粒」等,以增強脾肺功能,減輕霧霾天氣對人體的不良影響。

    來源 I《中醫健康養生》雜誌2017年12月刊


    推薦閱讀:

    吃水餃時,不吃皮只吃餡被周圍人唾棄了,該怎麼解釋?
    如何煮餃子不破皮?很多人都做錯了,原來還有這些講究。
    按照北方部分地區的習俗,到底是冬至吃餃子還是立冬吃餃子?
    餃子?湯圓?冬至日該吃點啥?

    TAG:養生 | 冬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