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學生通過探究生成語文能力

? 引導學生通過探究生成語文能力 引導學生通過探究生成語文能力

何琴鳳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把握時機,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培養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

一、引導「各抒己見」,促進學生探究學習的主動性

閱讀教學中學生探究學習的顯著特點是:問題——探究——新問題——再探究,強調質疑精神的培養。課堂上教師要敏捷地捕捉學生的思維火花,對學生質疑的價值要快速準確地作出判斷,選擇最佳討論契機。

一位老師在教學《狐狸和烏鴉》時,學生自主學習的結論與課文原意大相徑庭。有的說「烏鴉已經飛到窩旁邊的樹上,幹嘛不到窩裡去喂小烏鴉,偏要等狐狸來騙它?」有的說:「這時窩裡的小烏鴉肯定會呱呱大叫,急著要媽媽餵食,烏鴉媽媽怎麼會有心思跟狐狸聊天?」還有的說:「如果烏鴉和狐狸是鄰居,烏鴉肯定知道狐狸的鬼花樣,是不會上當的。」面對學生自由感悟的挑戰,教師覺得有一定道理,便因勢利導:「大家說得很有意思。課文是人寫的,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大膽地說說你的見解,與作者對話。」於是,孩子們來勁了,紛紛發表了自己的意見,有的改成:「烏鴉飛累了,停歇在半路的一棵樹上,心裡很高興。一隻狐狸跑過來……」有的改成:「烏鴉好不容易找到一片肉,正準備往回飛,卻被一隻狐狸發現了……」

學生討論熱烈,感悟豐富而獨特,充分表現了個性化的主觀感受,這正是探究性學習所要追求的一種境界。

二、引導「標新立異」,促進學生探究學習的開放性

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經過自己獨立思考後提出問題,並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和判斷問題,大膽說出不同看法。教材只是一個憑藉體,一個例子,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要緊扣教材,又不拘泥於教材,要理解教材,學習教材,還要創造教材。教師要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多角度、立體地讀懂課文,多問幾個為什麼,多提幾個「還可以有什麼方法嗎?」「還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即使沒有更好的方法、看法、想法,也訓練了學生動腦、動口的能力,培養了學生不迷信、敢於標新立異、獨立質疑的思想。

《草船借箭》這篇課文寫諸葛亮說話的地方有十一處之多,只有一處寫到了諸葛亮是「笑著說」。諸葛亮的「笑」極易被師生疏忽。我在鑽研教材時,體會到諸葛亮僅此一笑,笑得不易,也不簡單。在導讀課文句子時我向學生提出:「你們說說,諸葛亮在笑誰?」學生揣摩之後,討論十分踴躍:笑魯肅太忠厚老實;笑曹操生性多疑,定會中計;笑周瑜的陰謀又要落空,真是不自量力。這裡有寬厚智慧的笑,瀟洒勝利的笑,也有諷刺輕蔑的笑。這樣的於無疑處求疑,使學生情緒高漲,思維活躍,促進了對課文的深層感悟。

教師引導學生感悟課文中心,要因人而異,不拘一格。同一篇課文,因人的不同,其感悟的途徑也迥然不同,可謂「條條道路通羅馬」。一般老師教《草船借箭》時,都會從重點詞「神機妙算」入手。我在教這篇課文時,把字眼鎖定在「算」字上。有一位學生大膽質疑:諸葛亮巧妙地算到了什麼?我緊緊抓住這不拘常規的思維,引導學生多角度解讀課文。通過討論,同學們領略到諸葛亮草船借箭中的「三算」確實是「神機妙算」:一是諸葛亮精通天文知識,準確地「算」出三天後江上有大霧;二是諸葛亮知己知彼,準確地「算」出曹操一定不敢出兵,「算」出魯肅肯幫忙,「算」出周瑜生性妒忌,定會刁難;三是諸葛亮善於運用地理條件,準確地「算」出曹軍後來會追趕,便在受箭時就下令船頭轉東,船尾轉西,在大量地受箭的同時,也便於順風順水地撤退。

三、引導「澄清是非」,促進學生探究學習的針對性

思維通常始於質疑。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抓住時機,以「投石擊水」的方式明知故問,讓學生「碰壁」、「遇險」,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後組織課中評議,讀中理解,多角度啟發,從而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獨立性,優化學生思維訓練。如閱讀《小音樂家揚科》,有學生提出:處置揚科時,管家認為「他太小了」,「幾乎站也站不穩」,而「不送他去監獄」,這不是很同情他嗎?這說明該學生被管家的表面現象所迷惑。回答這個問題頗有難度,我引導學生暫時避開「同情與否」,而直接剖析事情的結果,要學生認真想一想揚科被打死了怪管家嗎?這說明了什麼?學生聯繫上下文,展開激烈的討論,迷霧漸漸散去,在感受的量的積累中認識到了:管家對揚科沒有絲毫的同情。既然他認為揚科「太小」,「幾乎站也站不穩」,揚科又怎能挨一頓毒打呢?而且管家沒有任何理由證明揚科偷小提琴,揚科卻被活活毒打致死。事實結果證明:管家是一個心狠手毒的惡魔。同學們也從中感悟到波蘭封建社會的罪惡和黑暗。

四、引導「據理爭辯」,促進學生探究學習的策略性

真理越辯越明。提倡「據理爭辯」,有利於學生通過爭論來求得統一認識,有利於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培養提問的層次性和連續性,提高探究學習的策略性。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時有學生質疑:爸爸為什麼要打小女孩呢?爸爸打小女孩說明了什麼?有的學生認為爸爸心太狠了,不是個好爸爸。「孩子在風雪中奔波一天,且光頭赤腳,又冷又餓」,不能因為賣不掉火柴而打她。教師相機引導,按理爸爸該如何對待小女孩呢?待學生思維發散後,順勢一轉,爸爸為何不這樣呢?經過一番的研究思考,學生恍然大悟:爸爸打她,完全是因為生活所迫。要不是家裡有一大堆的特殊情況(討論中學生做多種假設猜想),爸爸怎麼會讓小女孩在大年夜裡光頭赤腳地出來賣火柴呢?又怎麼會因為她賣不掉火柴而打她呢?讀讀、議議、想想,小女孩的悲慘命運就會躍然紙上。

閱讀教學中應該有學生各種不同的感受、意見、爭論,「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關鍵是教師怎樣去「點鐵成金」。

(作者單位:丹陽市新橋中心小學)

推薦閱讀:

三年級語文課外知識競賽
四、五年級語文課外知識競賽試題
【王補平語文資料】八年級下第五單元文言詩詞理解性默寫
(語文版)八年級上冊默寫訓練
看哪,好中文的樣子!

TAG:語文 | 學生 | 能力 | 成語 | 引導 |